|
王綽中 台灣有兩百多萬客家人,可是許多客家子弟可能還不知道,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落竟然不是在廣東或福建,而是在陌生的江西省南部的贛州市。
據贛州客家文化研究專書指出,贛南位於福建西邊、廣東北邊,是客家人南遷的首站,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學者把這部分客家人稱為「老客」;經過若干年後,部分定居贛南的客家移民不安於現狀,繼續南遷東移到廣東、福建落戶,明清時期,閩、粵許多客家人包括相當一部分原來從贛南遷入的客家人又返回到贛南定居,學者把這部分人稱之為「新客」。
不論是「老客」或「新客」,贛南八百多萬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家人,與全球各地客家人相同,他們以身為客家人為榮,終日胼手胝足地為生活打拚,但隨著經濟與社會型態的轉變,當地客家文化逐漸凋零。近年來,當地政府和眾多有志之士也與台灣一樣,開始大力弘揚客家文化,倡言客家精神,期盼有朝一日這個被稱為「客家搖籃」之地,能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的領航者。
來到贛州市城內,隨處可聽到人們以客家話交談,但也有不少人不會客家話。三十歲左右的信豐縣台辦主任蕭劍,以濃厚鼻音的普通話告訴記者,整個贛州市十九個縣區,只有贛州市城內和贛州市轄的信豐縣城內,有許多人是講廣西桂林的西南官話(與普通話類似),其他地方都是講客家話,而各縣的客家話大同中仍有小異,可是與廣東和福建的客家話則有不少差異。
離贛州市城區不到三十公里的贛縣,全縣五十四萬人口中,幾乎全部是客家人。贛縣客家文化研究會辦公室主任湯正明說,其實贛州市的客家話頗為複雜,以贛縣為例,就有東河、南山、北邊三個不同的調,平常開會時大家必須講普通話,否則相互就聽不懂。
客家人愛唱山歌,稱唱山歌為「打」山歌, 贛南的客家人也不例外。湯正明表示,贛南唱山歌最有名的興國縣山歌,上猶縣山歌也十分出色,當地客家人無論是在田野勞動或休閒娛樂時,都會以山歌助興。他指出,「唱戲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山歌豐富多彩的內容,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面鏡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數量最多,也最具特色。
對贛南客家山歌頗有研究的信豐縣西牛鎮長溫岩松就說,上猶有首著名的山歌唱道:「高嶺埂上打呼咒,細妹屋家吃晝夜;細妹聽到呼咒響,筷子一扔碗一丟。」這首山歌表現了少女(細妹)聽到情郎唱山歌的聲音,便無心吃飯的天真活潑形象;興國的「生死纏」更是經典之作:「入山看到藤纏樹;出山看到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歌隨人走,這首表現愛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僅廣泛流傳於贛南,且在粵東、閩西、廣西甚至台灣都有傳唱。
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從此再遷過去的,當地保留有完整的客家古跡。積極推動客家文化復興的贛縣政協副主席劉良琇表示,今年三月八日該縣成立客家文化研究會,總會之下設有民間習俗、風水文化、民間文藝、建築文化、飲食文化、風景名勝、服飾文化、姓氏淵源、歷史文化、軼聞趣事等十個分會,每個分會每年將會編輯一本相關書籍,來弘揚客家文化的精神。
目前贛州市轄的各區縣,不定時會舉行客家文藝晚會,相關專家也會經常舉行有關客家研究的座談會,贛州市電視台也開闢了客家話專欄節目,記者來到贛縣時,剛好該縣正在舉行「客家風情文物展」。不過,更引人注意的是,贛州市已經爭取到主辦明年十一月的「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
為了籌辦這項會議,經濟仍屬窮困的贛縣縣政府募集了人民幣六千萬(台幣兩億五千萬),興建佔地六百畝的「客家文化城」。這項工程正在日夜趕工,預計明年九月完工。建成的客家文化城內,將有客家百姓宗祠、客家藝術長廊、客家博物館、客家名人雕塑園等景點。
江西贛南的最高學府-贛南師範學院,為了彰顯客家文化,也特別成立了「客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經到過台灣研究客家文化的該中心主任羅勇說,中心組織了全校相關系所,成立了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客家方言文學研究所、客家民間美術研究所、客家音樂與舞蹈研究所,聘請一些校內與校外的兼職研究員與教授,明年春節後開始招收研究生。
中時電子報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3&Single=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