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强势语言''合埔廉州话
原作者:
关于廉州话,说点自己个人见解。
现在的廉州话,应该是福建闽南一带方言,先人在南迁至合浦后,受当地粤语影响,其口音、词汇逐步发生变化,加上与原发地交流联系的隔绝,就进化为目前廉州一带独特的方言。
我在读大学时,我们班上共3位客家人,我来自合浦,一个是广东梅州的,另一位是福建龙岩上杭的。广东梅州同学说的话,我能听懂95%以上,而福建龙岩同学所说的,我只能听懂3、4成。但梅州、龙岩同学说,他们之间所说的话互相都能听懂,而梅州同学也大部分能听懂我所说的合浦客家话,福建同学说他能听懂7、8成。我想其中原因,一是合浦这边的客家人基本上沿着这么一条线路迁徙而来: 福建龙岩(上杭)——广东梅县——广东茂名(廉江、吴川一带)——合浦(公馆、白沙、闸口等),在不断南迁过程中,原来的福建客家话受粤语的不断影响而发生了改变,现在合浦一带的客家话基本上福建龙岩客家话+粤语+一些中原古汉语词汇重组而来,所以梅州(客家话目前基本上以梅县方言作为“标准音”)由于地处过渡地带,福建以及包括合浦一带的广西地区客家话他们都能听懂,福建客家人比我们更能听懂对方,我认为是他们对粤语了解比较多的缘故。
方言一般存在过渡地带现象,这是外来强势语言在与当地土著语言不断融合、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在我这个客家人听来,廉州话跟合浦一带的白话还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中国语言学大师原北京大学教授岑麒祥(廉州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准备写一本书叫《钦廉话研究》,不知什么缘故未能成作。这位老先生称廉州话为钦廉话。可能与香港的“钦廉同乡会”有关,因为这个同乡会(包括北海人)都是讲廉州话的。但偶以为还是称“廉州话”比较合适。
廉州话是个独特的方言。它存在于以廉州为中心方园不到八十公里的范围内,与周围语种不同的语言,这么一个小地带的语言,千百年不被同化,得以保存、流传。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韵律优美,语调清晰,还有丰富的词汇。
廉州话是怎样形成的?有人说廉州话叫做“马留话(又叫麻佬话)”。是当年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班师时留下的人——马留人说的话,所以叫马留话。这个结论本人不敢苟同。马援是陕西扶风茂陵人,他当时带来的队伍都是北方(即陕、甘、豫一带)人。大约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来到合浦,留下的人也不过十户,隋末发展到三百户,散居在合浦到南宁一带,这些人都姓马。如果说廉州姓马的人是他们的后代,我不反对。但说他们是创造廉州话的鼻祖,我就不敢苟同了。因为现在的廉州话与陕甘一带的话大相径庭。
廉州话是一种综合体,它集周边各语种的精华于一体的独特方言。它有许多字发音与普通话保持一致,与白话又不同,又有许多受白话影响的成分,但舍弃了白话沉重的喉音和鼻音。与闽南话有着相当多相通的地方。我倒觉得廉州话有六分像闽南话,三分像白话,有一分像普通话。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大学期间,有一次几个廉州佬在我宿舍旁若无人地大侃廉州话,没注意宿舍里有位福建莆田的同学躺在上架床睡觉。老乡走后,他对我说:“你们说的是你们家乡话吧?我可以听懂80%”。我以为他在蒙我说出谈话的内容,不置可否。后来他真的将我们的谈话说出了七八成。好彩,骂人的粗口他没听出来。同样的环境,一些广州的同学听我们讲廉州话就好比听外语。另外,在中学时某老师曾对我说过,福建有某个村所说的话与廉州话基本相同。听老一辈的人说,廉州大部分人都是从福建迁来的,看来有有几分道理。还有,一些闽南话歌曲和台湾话(也是闽南话)歌曲,廉州人可能也听到六、七成。那个“鲁冰花”大家可能都会唱,“鲁冰花”当地的意思就是路边花,与廉州话完全一样。
来源:红豆社区http://hongdou.gxnews.com.cn/forumview.asp?topic_id=27915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