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风云陈济棠公馆
大洋新闻 时间: 2007-08-04 来源: 广州日报
陈公馆里的楼梯。
位于梅花村的陈济棠公馆。
栏花斑驳。
绿叶成荫。
策划:赵 洁
撰文:梁 婵
摄影:王维宣
广州越秀区,梅花村。
居民楼比肩而立。间中会有一间间小庭院,隐居在繁华的都市中。梅花村,广州人眼里有点神秘又有点风情的居住地,据说这个美丽的名字,来自一个曾经显赫的住所:陈济棠公馆。
这是一座红砖清水墙的两层西式别墅,共分为主楼、后楼、东楼和西楼,中间用天桥连接。历经岁月洗礼,房子墙壁已略显陈旧;高大的窗户,漆色斑驳,露出褐色的木质;楼顶的栏杆边,不知从何时开始,生长着碧绿的蔓草,有的枝头还摇曳着紫色的小花。那些龙眼、鸡蛋花、凤凰树郁郁葱葱,给小院平添了几分清凉。
主楼正门旁边的墙壁上,有一块不起眼的方形石碑,上面刻着“陈济棠公馆”五个字。
1930年,陈济棠在其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在梅花村大兴土木,建起了这座公馆。因为陈酷爱梅花,在公馆门前栽梅成列,故有了“梅花村”的称号。
和陈济棠同时期在这里兴建别墅的,还有十多位国民党高官要员。因而,这里又被称为“广东政治权力的后院”。只是好景不长,6年后,时势变迁,陈济棠黯然下野,广东历史上的“南天王”时代宣告结束。这座公馆,也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陈济棠:南天第一人
出身贫寒 弃文从武
陈济棠,字伯南,1890年2月生于广西防城县河洲上峒望兴村。陈家世代务农,陈济棠出生时,这个家庭堪称农民、商人、儒生、星相家“四位一体”。陈济棠的父亲陈金益有自己的耕地,还远赴县城做点小生意,又在村中开设教馆。陈济棠在八兄弟中排行第六,早熟而聪颖,甚得父母喜爱,6岁时便被送往四叔在本村设立的启蒙学馆读书。母亲邓氏对他呵护备至,每天都陪他到学馆,伴读至课终。
不幸的是,他8岁那年,母亲病逝,这对陈济棠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多年以后,他还时常痛心“养不逮亲”,因此异乎寻常地重视“孝道”,以至后来接连做出重刊《孝经》、提倡重整“旧道德”等举动。
这个家庭中,和传统道德一样浓厚的是迷信。陈济棠的长兄陈济华,幼年时因一场大病后,落下了终生残疾。为了谋生,母亲邓氏让陈济华学习医卜、星相、风水、持乩等荒诞不经之术。后来一直追随陈济棠的五兄陈济湘,也是同道中人。耳濡目染,陈济棠对此也饶有兴趣,这对他后来一些奇特而矛盾的行为有着重大而复杂的影响。
陈济棠自幼就崇拜英雄,在与小伙伴玩“兵战”游戏时,总是充当首领的角色。有一次,清朝广西提督、曾在镇南关大捷中扬名的苏元春路经防城,在望兴村附近临时驻屯。陈济棠对他很仰慕,贸然闯入军营,提出要见“苏提督”。卫兵不让他进,陈济棠难过得放声大哭。苏元春被哭声惊动,让卫兵引见,询问他的家庭情况等等,陈济棠年纪轻轻却毫无惧色,对答如流。苏元春见他少年老成,胆色过人,于是赏给他一枚银元和一碗猪肉。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陈济棠“学而优则仕”的梦想破灭。当时,整个社会弥漫着尚武风气,在此影响下,他在1907年考入钦县警察讲习所,两年后又考入设在广州黄埔的广东陆军小学堂,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好命”军官 入主广东
回顾陈济棠的军旅生涯,颇具传奇色彩。程思远曾说:“在广东人的心目中,陈济棠有‘福将’之称。所谓‘福将’,其特征第一是逢凶化吉,第二是坐享其成,第三是无端发达。”陈济棠曾先后五次遭遇灾难或对手暗杀,但都大难不死。而他的每次升迁,除了本身有一定实力外,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劳而获”,靠走运、别人的倒霉或坐享其成。
在陆军学堂时,陈济棠沉默寡言,成绩一般,上课时,举手投足甚至有些笨拙,往往引来同学的讪笑。有一次,有一个同学甚至嘲笑他:“伯南如能出人头地,我给他捧靴。”然而,他却引起在这间学校担任学长(相当于教务长)的邓铿的注意。邓铿是同盟会的重要干部,他敏锐地觉察到,陈济棠木讷内敛的外表下,有追求进步的政治热情。在邓铿的介绍下,1911年,陈济棠与邓演达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融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洪流。
其时,国内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陈济棠直到1918年,仍只是地方军系中一名鲜为人知的连长,但在接下来的11年间,虽然军事才能不算十分出色,曾被当时一些政治上层人物嘲为“败军之将”,但无碍他的官阶节节上升。
他先是剿匪得力,升任桂军部队的营长;1922年,陈炯明背叛革命,革命队伍出现分裂,陈济棠所在的军团,团长陈铭枢突然离职,陈济棠白捡了个烫手芋头,代替了他的职位;接着,由于他的忠诚,他受到李济深的重用,屡迁旅长、师长。
而陈济棠的“好命”之甚,莫过于取代李济深主掌广东。1929年,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加剧,蒋介石诱禁了李济深。陈济棠还只是个师长,无论是资历还是声望,他都远远比不上其他粤籍将领。然而,历史选择了他。
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当时蒋介石的幕僚马超俊这样评价陈济棠:“土头土脑,望之愚不可及,惟赋性纯厚,向善有心,对本党主义素具信仰……操守扎实可靠,外骛心少,安分听命。”在德、才不可兼备的情况下,蒋介石选择了看起来秉性忠厚、野心不大的陈济棠。1929年,蒋介石任命陈济棠为广东编遣区特派员,负责广东军队的整编。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拥有了军权,便意味着掌握了最高权力。陈济棠自此登顶广东,成为称霸一方的“南天王”。
当时,陈济棠年仅39岁。
陈公馆:“政治权力后院”
年纪轻轻便主宰一方,可以想象当年的陈济棠多么意气风发。在很多刊物上,可以见到这样一张黑白照片:陈济棠身穿长袍,走在一群人前面,只见他脸部线条坚挺,右手拿一顶帽子,左手夹烟,踌躇满志。
1930年,陈济棠在广州梅花村大兴土木,建造了“陈济棠公馆”,作为他和家人居住的地方。直至1936年下台逃往香港,这座公馆见证了陈济棠政治人生的尖峰时刻。
左青龙、右白虎
陈济棠公馆的设计者,是当时的广州政府工务局技师罗明燏。他在《我所认识的陈济棠将军》一文里回忆:陈济棠对公馆十分重视,多次召见他,向他说明住宅的要求。
据史料记载,陈济棠公馆有4000多平方米,遍种青竹花草,主楼前建有石山鱼池,传统中国园林的假山流水、六角凉亭,与建筑的西式廊柱相映成趣。当时,陈公馆附近东有林直勉公馆,南有徐景堂公馆,西有警卫军军长陈济湘公馆,西南有李扬敬公馆,秩序井然,警卫森严。陈济棠笃信风水,陈公馆及其前后左右公馆的布局,是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堪舆“四灵兽”模式设计。主楼前原有的石山鱼池是“朱雀”,后楼是“玄武”,东面林直勉公馆为“青龙”,西面陈济湘公馆是“白虎”。
密晤幕僚 议定决策
广东作家、文史研究者叶曙明在其《广州旧事·陈济棠的神话》一文说:“上世纪30年代初,把东山称为广州政治权力的后院,可谓至当不移。那时陈济棠住在梅花村,独揽党政军大权,他经常在家里开会,听取大小官员们的汇报,因此大家便走马灯似的往梅花村跑。许多关于广州建设的方针大计,最后都是在梅花村一锤定音的。”
陈济棠公馆,是经过陈济棠自己精心布局和设计的。他在这里编制《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还在这里会见下属、密晤幕僚……一幕幕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景在这里上演。
《梅花村街志》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梅花村“马路两旁广植梅花,每逢隆冬寒天,梅花吐艳,香味飘溢,可谓环境幽雅诱人。从此,人们称它为梅花村,此地名沿用至今。”如今,梅花凋零,斯人远去,当年的恩怨情仇烟消云散。
一个时代的终结
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民国史研究专家张晓辉教授认为,20世纪30年代,政治斗争错综复杂。陈济棠虽然是借蒋介石之力成为广东的实际统治者,但他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并不完全听命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 “宁粤分治”的格局。这个时期,广东实际上保持着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形成自辛亥革命以来短暂的相对安定的局面。
陈济棠在主政广东期间,一方面实行军事专制统治,另一方面,他号召建设“模范新广东”,发展实业,积极吸引华侨投资。广东的工业、商业、市政建设、教育等,获得了较大发展。
张晓辉介绍,当时广东政府所办的省营工厂,短短几年间,建成十多间以糖、水泥、纺织品为大宗,不仅改变了洋货充斥广东市面的局面,甚至还能外销。广东的民营工业,也从几百家发展到两千多家,总资本从1929年的654万元增至1500万元。广东的省会广州,也在这个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期。
然而,当时整个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对神州大地虎视眈眈。在全国范围内,宁粤统一、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1936年,随着陈济棠的靠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死去,陈济棠与蒋介石到了摊牌的时候。最终,陈济棠不甘心放弃经营了多年的广东,反而野心膨胀,发动“两广事变”,意欲取蒋介石而代之。他本来不甚团结的集团内部产生了重大分裂。先是广东空军20多名飞行员集体叛变,接着,第二军副军长李汉魂辞职,再后来,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投奔南京国民政府……陈济棠苦心经营多年的团体,顷刻分崩离析。
在各方压力下,1936年7月17日,陈济棠召开紧急会议,宣布立即下野,离开广东。
张晓辉教授认为,陈济棠错误估计形势,被迫自动下野,对他个人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个失败,但从国家整体利益来说,在抗日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统一是历史潮流,从此,宁粤分治的局面结束。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1936年7月18日下午,天色灰沉,陈济棠怀揣巨款,满怀郁闷,从黄埔鱼珠炮台登上“海虎号”军舰,黯然离开广州,踏上逃亡香港的路程。
此刻,梅花村的陈济棠公馆一片狼藉,人去楼空。昔日的觥筹交错、高朋满座,转眼间化作满堂寂寥,满目萧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南天王”的时代,纵然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终究还是曲终人散、黯然谢幕.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7-8-4 12:2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