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68|回复: 71

范氏各地客家族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3 1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希望搜集范氏支系,主要原因是確定范氏源流及衍派,請大家幫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尋找范姓宗親(宁壁)(范仲淹後裔)

本人会续修族谱,希望能获得一些范氏族谱的内容。本人看過一些范氏族谱,有些內容矛盾。所以希核查其它范氏族谱的内容,以証明是否確信,例如:范仲淹支裔(監簿房)及四房十六支系,范祖禹是否范仲淹的孫等等。
如果有的话不知可否发在此或电郵到fan2233@hotmail.com.hk,万分感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 12: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竹關西范家是望族,
我曾經到過他們的祠堂,范仲淹的畫像高懸廳堂之內.

若能連絡上他們,
相信會有珍貴的資料!

台灣來的Venen111,hagar兩位住
北部,找他們幫忙可能有門路喔.:)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3 at 20:2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5 23: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關西我只認識姓陳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2 12: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范氏后人,四川德阳人,听我母亲讲我这一代好象是范仲淹的30多代吧,具体的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因工作较忙,还没参加过每年清明举行的拜祖认宗的春分会(不过很想参加),母亲是每年都要去的,她说每年都有来自河南等其他省份的范氏后人前来参拜,场面比较壮观。我父亲一辈是”世“,我这一辈的是 ”增“,以下是“云、家、碧、邦、昌”......
不知与楼顶的本家的族谱一不一致?

[ Last edited by fzy on 2004-8-12 at 17:3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3: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fzy(范氏宗兄),我亦是范仲淹的31代。因為年代相隔遠,所以我們的輩分的谷名字與你們不同。可否電郵范仲淹的後二及三代的名字到fan2233@hotmail.com.hk,万分感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4 13: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壁?宁化石壁吗?这里应该有范姓村落,不过我不在老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5 08: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氏,原于晋国,出于祁姓,先世是尧帝裔孙杜氏的后人。在周封为杜伯公,亦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长男显叔奔晋,被任为士师(法官名),其后子孙以官名为姓,故为士氏,至显叔第五代孙士会(名大禄,字柏元,号武子,晋国上卿),春秋时,历辅晋国五君而主盟诸候。因功升为中军元帅,赐国爵,加封太傅,执掌国政。当时士会先封邑于随(今山西介休县)故又名随会,后在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又封高平侯,因采食于范(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故又名范会。范姓即从此时开始,经过一百余代繁衍,如今枝繁叶茂。当时晋有范氏、赵氏、智氏、荀氏、韩氏、魏氏六大家族,世称〔晋国六卿〕,范氏,乃为六卿之首,当为望族,建立“高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一带)而聚居,因而“高平郡”即为范姓之堂号和郡望。
    避乱南迁人上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6 13: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fan2233:
         你好!
     我现在是在浙江工作,还无法向你提供二代先祖的名字,也不知道老家的家谱上有没有记载,我还是在我几岁的时候看见过一本而且好象残缺不全,后来这本书也不知到谁的手上了,如果能找到二代先祖的相关资料我一定会邮给你
    下为我从网上收集到的一篇报道,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范世赞的“世”跟我父亲一辈同字,我祖父一辈是“继”,不知跟这位本家他们的一不一致?)
///////////////////////////////////////////////////////////////////////////////////////////////                                                  辽宁鞍山发现范仲淹后世辽东派系宗谱

    昨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第三十一世孙范世赞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家谱。

    范世赞生于海城市耿庄镇土台子村,是市公安局退休人员,今年62岁。他说,其珍藏的家谱是爷爷范传邦60岁时抄写读写的,书名为《范府谱书支派第十八世至二十六世》和《范府谱书支派》,1946年,范世赞的叔叔曾将此家谱拿到北京,和范氏其他后代核对,结果与范仲淹次子范纯仁这一支系完全吻合。

    据称,家谱序约有千字,包括范氏由来、辽东派系的迁居过程、家谱的修订经过及家族各世代所犯的名讳等等。序中称,唐朝的宰相范履冰是范仲淹家族的鼻祖。范仲淹二子纯仁的后人,在明洪武年间在湖广云梦县任职时,因失火烧毁案卷籍册,被“谪戍”辽东,此家谱初成于清顺治二十年,后又续谱两次,终续于康熙四十二年。家谱中对总计三十世的子孙记载详尽,其中,有不少达官显贵,清代较多。如清初宰相、四朝元老范文程、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

    《范府谱书支派第十八世至二十六世》小开本宣纸装订,且楷书撰写;范世赞的爷爷范传邦手书的《范府谱书支派》约大十六开本装订,内有序和完整的谱序,直至范世赞一辈。两本家谱保存完好。

[ Last edited by fzy on 2004-8-17 at 09:4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6 13: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我从网上收集到的,文中范长水与我老家范氏另一分支有相同辈字

          小 容
  

  小容坐落于黄山南麓,为古歙之西乡,现归辖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境内多山,有海拔859米的大堆尖耸峙其间。因山多地广,人口分散,该村辖大堆尖、栗树堂、中林河、罗新安、五里亭、新安、新棚、大容、小容等自然村落,故有“小容不小”之称。范姓为当地第一大姓,占90%以上。其余为程、吴、汪、桂、胡姓,皆为入赘或逃难迁居于此,且多居于小而偏僻之自然村落。
  这里四面皆山,南有山谷小道通向山外。1979年丰乐水库蓄水前,其外出通道均为崎岖羊肠山道:往南,沿山谷经现丰乐水库边沿翻山至呈坎、容溪;往西,沿罗新安至富溪乡东坑口,通往汤口、太平;住北,沿大堆尖至富溪乡长坞;往东,从大堆尖可分路至四村的官田、高山等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筹建丰乐水库,小容开始从南面山谷沿溪开凿机耕路。自此,小容与外界的交通趋于便捷。

  当地山林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特种经济树种——香榧,颇具地方特色,至今保存有树龄千年以上的成片林。其最大单株直径达2米,单株最高年产香榧近1000公斤。还有如桂花、槠树等其它长龄古木名树数十个品种。小容人依靠这里丰富的山林资源,衣食无虞,平安生活。由于林木茂盛,溪涧纵横,空气清新,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小容虽为僻远山村,但历史较为久远,建村至今约500余年。相传在明朝上半叶,歙南一范姓男子到小容采摘箬叶,当时他带了一筒饭以备中餐。中午时分,该范姓男子即,在一白果树下吃饭,随手折取一白果树枝当作筷子饭后将其插入土中,并言:若来年此枝成活发芽,即携家来此居住。来年再来,果见上年随手插入的白果树枝已经成活,于是回乡接一家老小到此定居,并繁衍子孙至今。
  据范氏族谱记载:小容范氏乃宋代名贤范仲淹


之后,再往上可追溯至越相范蠡、汉朝博士范滂、唐朝承相范履冰。范仲淹为范氏十一世祖,其三子范纯礼之后范大富(范氏十五世祖),颖异过人,家资殷富,避乱新安歙北,遂入居于乘狮。故族谱又曰:“传至十五世大富公,徙新安之歙北乘狮,为迁徽之始祖。”范氏二十三世祖范正五,字道源,明初授提举衔。他生性仁孝,对仕途不感兴趣,偏爱山野风情,族谱称其“喜山林之幽静”,后即“致仕归隐”,回歙北乘狮定居。范正五后人又辗转至歙南定潭下店、昌溪、深渡对河等地居住,但范氏此支家业不兴,谱云“不数而祚薄门衰”,并败至“仅遗祖屋”的地步。可见歙南这支范氏不仅为农,而且生活清苦。至二十九世时,其中一支迁居小容,族谱云“又孙聪公徙歙西筱(同“小”)容支,宣议公至此二十九世矣。”现在范氏族谱记下了小容范氏计二十代人(即至四十九世)。据村中长者说,四十七世范长水于2001年病故,现村中最高辈份为四十八世,最低辈份为五十三世。从族谱记载看,小容范氏乃宋朝名贤范仲淹之后,在明朝上半叶从歙南迁居于此。范氏二十九世祖范聪为定居于小容的第一代迁祖,至今其后已历二十五代。
  小容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新四军便在新棚范炳贵家中开设后方医疗所,医治战地伤员。当时的小容人积极参与,为保留革命火种立下不朽之功。皖南游击队负责人刘奎曾长期活动于此,发展革命组织。解放后歙县第一任县长杜维佑当年也曾多次到小容宣传革命,培养干部,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歙县)要干部,到小容”的说法。

[ Last edited by fzy on 2004-8-17 at 09:5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6 14: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网上搜集的另一篇

 范仲淹家谱沉浮记

--------------------------------------------------------------------------------

2001-2-16 学峰

引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可谓家喻户晓。新世纪新春伊始,辽宁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村农民范垂铎家新发现范仲淹家谱,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

    范仲淹家谱用毛边宣纸装订,百余页,字迹十分工整秀美,谱前写了700多字的序。这部家谱记载了范氏家族沈阳和辽阳支派、名氏起源、迁居、任职、名号等情况以及鲜为人知的范仲淹轶事。

    范仲淹家谱何以发现?范仲淹家谱何年何人所写?范仲淹家谱记载的轶事何以不为世人所知?2001年1月31日(农历大年初八),记者在范垂铎的家中,领略了范仲淹家谱的独特风采……

    家谱几经沉浮

    范垂铎家离灯塔市区几十公里,汽车行驶了40分钟,便抵达柳河子镇。范垂铎的知名度的确很高,记者打听他家地址,镇里人几乎都知道。范垂铎笑着说他沾了老祖先的光。

    范垂铎说,他的父亲范传荣高中毕业,算是一个“秀才”,解放后教过书,在沈阳工作了十来年,经常跟他讲起祖先范仲淹的事,那时的他听得似懂非懂的。范垂铎大约10岁那年,三爷爷范先伦离开家乡迁居沈阳,临走前给他留下了一本家谱,让他好好保管。那时的他哪里懂得家谱的重要,随手把它一放,时间长了便找不到了。

    家谱的重现颇具几分戏剧性: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查“四旧”,从范家搜出了尘封几十年的家谱。“造反派”说,“你们家居然藏了家谱!这可了不得。”范垂铎说,“家谱丢了几十年了,哪里想到让你们找了出来,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四旧’呢?”“造反派”得意洋洋地拿着范仲淹家谱这个“战利品”“搬师回营”了。

    那时的“四旧物品”一律焚烧,幸运的是,村干部的儿媳妇是范家人,她实在不忍心让一把火焚烧了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便担着风险偷偷藏起了家谱。据称,私藏家谱的“罪名”可不轻,轻则是“藏四旧罪”,重则是“搞封建迷信罪”,会被批斗的。“四人帮”粉碎之后,她把家谱交给了村领导,村里通知范垂铎取走了家谱。

    家谱的意外回归令范家人喜出望外。可是,由于经历了破“四旧”之劫,范垂铎心有余悸,便想自己一把火烧了家谱,免麻烦再起。那天,他把家谱和一堆破烂儿放在一起,准备点火,他的妻子王红文冲上来一把抢回了家谱,说啥都不同意烧。范垂铎说,你为啥阻拦我烧家谱?王红文说,老祖先留下的宝贝烧不得,它传了一代又一代,偏偏到了你这辈失传了,你如何对得起祖先?范垂铎不吱声了。范仲淹家谱这才得以幸存。

    范垂铎兄弟四人,大哥范垂胤早年病逝,二哥范垂让迁至鞍山市,他和四弟范垂放一直住在村子里。范垂铎的妻子务农,他和儿子范世鹏外出打工,收入较丰。

    记者问范垂铎:你那时知道你的祖先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吗?范垂铎说,知道,那时的语文课本里收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我虽然文化不高,不过,咱们全家人都能背这个名篇。范垂铎今年23岁的儿子范世鹏则给记者背起了《岳阳楼记》里的精彩片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世鹏说,读初一那年,他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心情特别激动,这可是老祖先写的文章啊,老祖先写的文章真好。不过,他从未向同学炫耀自己是范仲淹后裔之事。个别同学好奇地问他,范仲淹是不是你的祖先?范世鹏点了点头。“范世鹏是范仲淹的后代!”此消息不胫而走,全校轰动了,纷纷想认识一下《岳阳楼记》作者的后代。范世鹏的内心充满了骄傲。

    轶事鲜为人知

    经记者再三要求,范垂铎拿出了视为命根子的范仲淹家谱,请记者阅览。这部家谱果然非凡!家谱封面写着“由宋入清范氏家乘”、“忠宣房宗枝全图”字样,第一页是“序”,长达四页、700多字,清楚地记载了范氏姓氏起源、迁居、任职、名号等情况,家谱部分的首页写着“始祖文正公仲淹”字样,表明此家谱自范仲淹时“列谱”,随后便是详尽的“宗枝图表”。范仲淹在家谱中初定了范氏各支派取名沿袭之“字号”:“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淑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清文肃公重定江西、沈阳支派之字号20字。不过,由于年代太久,家谱何年何人所写不明。

    “家谱的‘序’是文言文写的,繁体字,不点标点,我们读起来特别吃力。世鹏念过初中,文化水平比我们高,我们便吩咐他把‘序’翻译了,世鹏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的劲,查字典,请教明白人,一直未彻底弄明白这篇‘序’的意思。后来,我们请城里的专家帮着看了一遍,最终基本上吃准了这篇‘序’的大概意思……”范垂铎感慨地说。

    记者果然在“序”上看到了范世鹏标的标音、简体字等。

    范仲淹家谱记载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范仲淹轶事,如:

    范仲淹家谱可溯至唐朝丞相范履冰,履冰生二子,长子冬芬,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远,远生隋,隋乃文正公(范仲淹)之高祖也。隋生梦龄,梦龄生赞时,赞时生墉,墉是文正公之父,公元990年卒,生三子,仲淹为范墉第三子;公(范仲淹)二岁时父墉卒于任而孤,母谢氏夫人扶柩归葬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公随母亦以朱为姓。宋真宗大宗祥符三年,公作粥器,每日等粥凝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入盐啖食。冬月以水沃面……其起居饮食多为人所不堪者。公益自刻苦,未尝解衣就寝,如斯者五年,因而学业大进。公元1015年,公以朱说名考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因迎其母以归养,故复本姓,天禧元年更名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少有大志,做秀才时,便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率领军队守边四年,抵御西夏,西夏不敢入侵。人们称他“胸中自有数万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从上述记载可以了解范仲淹攻读之刻苦及作战之勇猛。同时,范仲淹曾经姓“朱”,三易其名,最后定名“仲淹”。这些情况一般人根本不知。可以说,它们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地感受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体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范仲淹家谱记载了范仲淹四个儿子的情况。长子范纯佑,字天成,公元1024年生,少年奇才,不幸40岁病逝,官至监簿;次子范纯仁,字尧夫,公元1027年生,第47名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三子范纯礼,字彝叟,公元1031年生,少举进士,任中大夫尚书右丞提举等职;四子范纯粹,字德孺,公元1046年生,任户部侍郎、安抚史等职。

    家谱“招引”后裔

    据家谱记载,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分成四支,分别住云南、广东、沈阳等地,这部家谱便是记述范仲淹次子范纯仁这一支系的。明朝洪武年间,范仲淹的后人范子岳任湖广云梦县知县期间,因县衙失火,案卷籍册俱焚,被发遣至辽阳、沈阳一带。从家谱看,范纯仁这一支从南宋至清朝,做官者甚多,官至尚书、骠骑将军、翰林府学士等。不过,此家谱只记载到了“宜”字辈,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之事。

    近些年,范垂铎家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几次萌生了续家谱之念。然而,由于他文化水平不高,续家谱之事一直未能如愿。平时,他非常关注范姓人家,听说对方姓范,总得和人家唠上几句,看是不是“自家人”。前些年,范垂铎家来了一位特殊的路人,这个人遇到了点麻烦,无法回山东老家,便想请范垂铎帮他点忙。范家热情接待了他。后来,范垂铎无意问他姓什么,那人回答说姓范,范垂铎大吃一惊,再问名字,那人说名叫“范垂×”,他竟然和范垂铎是“一家人”!范垂铎兴奋地握紧了那人的手。范家留下那人住了一阵子,最后,送那人回了山东。

    1998年夏天,鞍钢房产公司工程师范垂刚得知范垂铎家中珍藏了范仲淹家谱,非常兴奋。身为范仲淹后裔的他长期追根寻源,欲补遗重修家谱,收集了《仲淹序》等,范仲淹家谱的发现可以了却他多年的心愿。他立即找到了范垂铎。两人相见格外亲切。经过几个月的续谱,除第23世、24世、25世因年代太久较难续上之外,范垂刚基本续上了自第26世至33世的子孙情况。范垂铎、范垂刚是第30世子孙。从后续的家谱看,范仲淹辽阳、沈阳籍的后裔达千人之多,令人惊叹!他们之中不乏总编辑、教授、记者、高级工程师、校长、总经理、军官、大学生等。

    范垂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谱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俗话说,落叶归根,家谱便是每一个人的“根”。如果没了家谱,后代乱取名,很可能取个与祖先一样的名,这样可就闹了一个大笑话。他表示,他准备通过范仲淹家谱,广泛联系范仲淹后人,全面而真实地续上家谱。他相信他的愿望会实现的。近两年,范垂刚先后几次来到灯塔范垂铎的家,探讨续家谱之事。他特意制作了一本170多页的新范仲淹家谱,复印了数本,分赠范氏后人。

    范仲淹家谱的发现引起了专家的关注。2000年底,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部门的专家在公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范垂铎家,确认了范仲淹家谱的真实性。档案馆的专家专门复制了一份家谱以供研究、存档之用。专家称,这部家谱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它折射了鲜明的时代文化和家族文化,范仲淹忧国忧民之神态仿佛跃然家谱之上。

    范垂铎说,个别收藏家获悉此事之后,欲出重金购买这部家谱,范家婉言谢绝。范家人表示,范仲淹家谱几经沉浮,留传至今,着实不易。他们准备把家谱作为“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8 13: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fzy(范氏宗兄),shlzy及芝其他會員的資料。

致shlzy: 可否提供有関范氏51世履冰(字始凝,又名清岐,任唐朝宰相)之次子冬菁支系隋(字以亨)至61世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9 1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我也希望范氏后人或其他会员能提供相关资料,这里先谢了!
我的msn是fzy4489@hotmail.com,QQ是12576768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7 21: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shlzy版主的: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范姓



范氏,原于晋国,出于祁姓,先世是尧帝裔孙杜氏的后人。在周封为杜伯公,亦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长男显叔奔晋,被任为士师(法官名),其后子孙以官名为姓,故为士氏,至显叔第五代孙士会(名大禄,字柏元,号武子,晋国上卿),春秋时,历辅晋国五君而主盟诸候。因功升为中军元帅,赐国爵,加封太傅,执掌国政。当时士会先封邑于随(今山西介休县)故又名随会,后在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又封高平侯,因采食于范(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故又名范会。范姓即从此时开始,经过一百余代繁衍,如今枝繁叶茂。当时晋有范氏、赵氏、智氏、荀氏、韩氏、魏氏六大家族,世称〔晋国六卿〕,范氏,乃为六卿之首,当为望族,建立“高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一带)而聚居,因而“高平郡”即为范姓之堂号和郡望。
  唐宋期间,中国历史出现了五代十国纷争,宋时又遇辽金之乱,中原地区战祸丛生,民无宁日。其时,中原各族纷纷南迁流向江浙又迁赣闽。范氏51世履冰(字始凝,又名清岐,任唐朝宰相)之次子冬菁支系隋(字以亨)由河南开封迁居苏州吴县,为苏州范氏始祖。61世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9 23: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茂林所生兄弟六人除二祖元寿和晚祖元全留居福建宁化县石壁乡。其他福康宁庆四祖迁流两广分别定居于陆川旺坡元福公,海南文昌元康公,博白新圩元宁公,合浦南山元庆公。

始祖
 讳元福号政谥灵佑名范万三郎祖妣黄孺人墓在福建省原籍生六子其中第六叔祖廷全六居原籍外五兄弟前来不幸长次二位先祖传后系二世祖复从福建汀州府携带全骸安葬于广西陆川县旺坡村背后横岗尾睡地木星阳庵坪坦穴立乾山巽向兼亥已分金放巽水传后开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09: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