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60|回复: 5

【转帖】文坛宿将--武平林默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7 2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fjgo5.com/wuping/news/view.asp?NewsID=1745&classID=13

林默涵(1913~  )现代文艺理论家。原名林烈。福建武平县人。


1928年在福州高中师范科求学期间接受革命思想影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曾到日本学习,次年回国,先后在进步报刊《生活日报》、《读书与出版》、《世界知识》和《国民周刊》任编辑,并开始用“默涵”笔名撰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和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作抗日宣传工作,后到武汉任《全民抗战》编辑。1938年 8月林默涵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编辑《中国文化》。1941年主持华北书店编辑工作。1943年调《解放日报》编副刊,此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不少短论和杂文。1944年冬调到重庆《新华日报》,先负责“通讯课”,后主偏副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在上海,后到香港,参与编辑国统区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群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众文艺丛刊》。这段时间内除了撰写政论、杂文,主要发表一些论争性的文艺论文,分别收入论文集《在激变中》、《浪花》(1949)和杂文集《狮和龙》(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默涵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工作。1952年调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任文艺处长,后任副部长兼任文化部副部长。现任文化部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参与并领导了文艺界的思想理论斗争,发表了一些有较大思想影响的文艺论文和讲话,主要是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论证严密,以1960年所写的《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一文影响最大。他的文艺论文和杂文都具有观点鲜明、风格明快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2-21 13: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1 17: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默涵 (1913 一  ) ,武平武东人。文艺评论家。原名林烈。早年就读于福州高中师范科.曾留学日本,并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坑战期间,编辑《中国文化》和《解放日报》副刊。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联党组书记等职。著有杂文集《狮与龙》等。

据说林默涵原来在武平一中读书,可能吸收了进步思想,被退学,后至福州就读。林确实是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村人,他是文化部的高官对图书馆题词是很正常的事,武平的图书馆是他拨款修建并题词的,武平车站也是由林题词。武东至川坊的路就是为了他老人家能回武平视察而扩宽的,90年的时候我走过那段路。

[ Last edited by lykwp on 2004-2-21 at 17:4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1 18: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村第四组人。我有幸也是这组的,现居福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1 18: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ali0597,你错了,他是我们村人!是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村人,上杭一中的前校长林校长是他弟弟!

[ Last edited by jimsen on 2004-4-11 at 18:3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5: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pren.com/local/man/manview.asp?newsid=4940&classid=14
[tr]
林默涵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图)
发布时间:2008-1-11  新闻摘自: 中国文化报  阅读次数: 1044 


本报讯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化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顾问,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林默涵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月10日上午在北京医院告别厅举行。

    在林默涵同志病重期间及去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王刚、王岐山、刘云山、李源潮、张高丽、俞正声、李鹏、乔石、朱镕基、宋平、李岚清、华建敏、陈至立、刘复之、丁关根等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文化部等单位敬献了花圈。

    孙家正、胡振民、金炳华、周巍峙、贺敬之、翟卫华、赵维绥、吕志先、仲秋元、宋木文、陈昌本、高洪波等同志和文艺界人士及其生前好友为林默涵同志送别。

    于幼军、刘忠德、王蒙、高占祥、乔晓阳、李慎明、孟晓驷、陈晓光、周和平、郑欣淼、常克仁、李洪峰、单霁翔、刘德有、徐文伯、艾青春、张华林、潘震宙、丁伟等同志以献花圈的形式表示哀悼。


相关报道:《林默涵同志生平》

    林默涵同志1913年1月10日生于福建省武平县。192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福州高中师范专科。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用真名“林烈”发表白话诗,痛斥土豪劣绅,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被校方开除。不久,到上海积极从事地下工作,参加罢课、游行、讲演等革命活动。1930年,调任革命互济会福建省总会秘书长,两次被捕入狱,经营救保释后,转入共青团福州市委任秘书。1934年,到上海一家报馆工作,向《读书生活》等报刊投稿,发表文章。

    1935年,林默涵同志东渡日本,入东京新闻学院学习,与进步朋友成立“哲学读书会”,潜心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毅然回到祖国。不久去香港担任邹韬奋主办的《生活日报》副刊编辑,开始用“默涵”的笔名发表文章。后到上海生活书店工作,参与编辑《世界知识》、《国民周刊》、《读书与出版》,并在《自修大学》上发表学习哲学的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默涵同志参加“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任宣传部部长。他满怀热情地参加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随军转战苏浙前线。不久,到武汉参加《全民周刊》编辑工作。1938年8月到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同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林默涵同志到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工作。1940年,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办的《中国文化》月刊做编辑工作。

    1941年,林默涵同志奉命调任延安华北书店总编辑。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这对他的一生文艺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随后,被调到《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这期间,他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撰写大量抨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杂文、表彰先进人物的特写、普及生产知识的小品。他还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对群众创造的新型人民文艺,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出现的新的文艺形势,对艺术家深入工农群众所展示的新面貌,都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1944年,林默涵同志奉命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负责建立新的通讯科,接待读者来访,回答读者来信,建立《新华信箱》,组织和联系通讯员,组织进步青年到中原解放区工作。1945年,任《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林默涵同志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主办的《群众》周刊工作,同时参与编辑《新文化》刊物。国共和谈破裂后,《群众》周刊移到香港出版,林默涵同志任编辑,同时参与编辑《大众文艺丛刊》,联系进步报刊,开展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这时期,他除了继续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文外,还写了大量的文艺论文,后来集成杂文集《狮和龙》和文艺论文集《在激变中》。

    新中国成立后,林默涵同志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1950年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计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1954年任处长。1959年被任命为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

    195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林默涵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了社论《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斗争》。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艺理论文章和讲话,坚持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党的文艺政策、文艺规律、文艺创作方法、传统文化等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研究、探讨,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1年,林默涵等同志组织文艺界集体讨论起草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文艺十条》),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功经验。他还组织领导了现代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工作,并参与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为我国的戏剧现代化革新和芭蕾舞民族化付出了心血。同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高等院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他主抓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7个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组织全国著名的艺术学科专家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教材体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默涵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关押达十年之久。1975年到江西丰城钢铁厂监督劳动。面对残酷的迫害,他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1977年,林默涵同志恢复工作。他以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很快投入到工作中,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同年12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负责重新出版《鲁迅全集》并注释等工作。他带领有关专家和编辑骨干,深入研究,艰苦工作,使全集注释工作于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夕完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8年5月,林默涵同志担任恢复全国文联及各协会筹备组组长。他主持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委会第三次会议(扩大),成为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会议。他力主平反冤假错案,对文艺界在文化大革命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期间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1979年,他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参与起草大会报告。会议期间,他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兼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他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为文艺界的团结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林默涵同志担任文化部顾问。1983年任文化部艺术委员会主任。1984年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1985年经中央批准,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他任第一任理事长,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他倡导成立了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后来,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1989年12月,林默涵同志担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促进文艺界的团结,推动全国文艺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主持召开了全国业余青年文艺工作者会议,鼓舞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新作品。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他主持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他还整理发掘了大量的重要文艺史料。

    林默涵同志是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顾问,他一生勤耕不辍,论著颇丰,主要有杂文集《狮和龙》、《浪花》,文艺论集《在激变中》、《林默涵文论集》、《林默涵劫后文集》、《心言散集》,专论《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等。

    林默涵同志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林默涵同志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精辟见地的文艺理论著述,在我国文艺史上留下闪光的篇章。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敦厚谦和,生活简朴。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文艺战士的优秀品德。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怀念。
相关人物>>>>>>
回忆林默涵:他以鲁迅为师,他曾卷入"胡风事件"(新京报,1月28日)
林默涵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中国文化报,1月11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2 14: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