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6-23 1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lc 于 2007-6-23 04:42 发表
记得我表姐夫(崖佬)以前说,崖话是劣等,粗俗语言,他生儿子后只会教儿子讲白话,结果呢我表弟现已十多岁了,并不是讲白话的,是讲客家话的,原因只有一个,我老家是客家方言强势区,少数群体必然被多数群体融合。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为这个客家人感到悲哀。
关于客家话融合,桂南客家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区,这里的客家人在500年内分别从闽西、赣南、梅州、粤北、珠三角客家地区迁来。口音原本多样性,现在一致性很强。这样的方言才有竞争力,互相听不懂的方言是容易被各个击破直至淘汰的。如博白县的地佬话就竞争不过客家话,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地佬话虽属粤方言系统,但与广州、北海等地白话差异太大,无法通话。
当然,单单一致性很强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却是很重要的条件之一。其他条件还有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博白客家话占据优势,跟博白客家人在该县占据政治、人口优势有关。人口,博白客家人与地佬人是2:1。政治,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客家人多于地佬人,于是客家话就在博白县城成了强势方言。
桂南客家人的原乡口音多样,如“杯、尾、飞”,有i韵(梅县、兴宁、五华)、ui韵(大埔),但到了粤西、桂南,却变成了绝大部分是ui韵。又如“保、高、好、草”,原乡客家口音有ao韵(梅县南部、兴宁、五华)、o韵(梅县北部、大埔),到了粤西、桂南,却变成了绝大部分是o韵。又如“周、丑、收”,原乡客家口音有u韵(梅县、兴宁)、iu韵(大埔、五华),到了粤西、桂南,却变成了基本上是iu韵。这种例子还有很多,除了语音,还有词汇。
[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07-6-23 18: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