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90|回复: 0

广东“两弹”功臣代表罗耀春专家(梅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6 04: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xhby.net/system/2007/06/15/010067207.shtml

中国两弹功臣重返核武基地忆氢弹首爆试验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7-06-15 10:06:21  [发表评论]  

资料图:青海“原子城”,爆轰实验场的半掩埋式车间

讲述人:广东“两弹”功臣代表罗耀春,68岁,广东梅州人,在221厂工作23年,现为广东省公安厅退休干部

  40年前的6月17日,罗布泊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两颗火红的太阳,一颗在上,一颗在下,上面那颗强烈的光芒,使另一颗黯然失色。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这个纪念日到来之前,中国首个核基地——原国营221厂地下指挥所解密对外公开。5月30日和5月31日,《广州日报》分别大篇幅报道了这个神秘的核基地以及广东籍“两弹”人员的传奇经历,引起了巨大反响,近百家网站和媒体转载,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和那个曾经代号为221的工厂顿时名动海内外。

  大多数功臣没有回去过
  无数的电话打到了《广州日报》,那些曾经在西北高原奉献了青春的老一辈核弹人动情地说,那一张照片让他们回望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争着向我们讲述那一个个隐秘的尘封故事。我们诧异地发现,在基地撤销,几次大规模安置后,离开金银滩的人们大部分都没有再回到过曾经战斗的土地。

  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4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在中国首个核基地地下指挥所首次解密对外公开的时刻,本报决定策划组织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们重返核基地。

  这个特殊的团队将在17日从广州出发飞赴西宁,30人的团队包括了11名工程师,以及大学教授、工程技术人员、部队人员、后勤人员和医生等。团队不可能涵盖广东的所有221人,但已经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团队还特别邀请了目前在北京的211厂最后一任厂长王菁珩前往基地,与老战友们重逢。

  南航提供协助
  这将是地下指挥所解密后,海北州迎来的第一个专项的旅游团,更有老一辈“两弹”人员重返故地,回望那战斗的青春岁月的重大意义。活动得到了海北州宣传部和221局西宁留守处的大力支持,在金银滩上召开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

  虽然活动筹划的时间紧迫,但活动立即得到了广之旅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协办活动。“广之旅”董事长兼总裁郑烘说:“广之旅多年来大力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今后将计划大力发展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更多游客领略西部独特的风光。”在机位紧张的情况下,南方航空公司提供了帮助。

  本报将陆续推出连续报道,带你走进核基地,忆往昔峥嵘岁月。

  退休后常梦见221厂
  读了“中国首个核工厂49年后解密”的连续报道,激发起核武研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由于前苏联撕毁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并撤走了所有的技术专家,而我所做的工作在设计图中只是一个极小的、并无任何标注的框框,必须到京、川、青许多地方协作。因此我的23年核武工作就在深山与高原间来回奔波,既住冰雪高原,也钻高山深沟,虽然艰苦奋斗,却也其乐无穷。毕竟为国防作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

  我于1964年从清华大学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没有回家即于9月到221厂报到,分到实验部。因为青海当时尚无工作条件,调到科办七室去外单位协作。我们的工作任务是点火部件中的很小的一个器件,当时国内许多厂家没有现成的,连国防科委12所也尚未研制成功。朱光亚院长亲自到七室提出要求:鉴于我们要求的器件品种较多,数量极少,质量严格,特种要求苛刻,外单位不愿意协作,要我们边协作,边在三线筹办。虽然由于国防科委大体制的解体,没有办成研究所,在三线只建成特种电真空器件研究室,保证了两弹研制的需要。当年筹备组长胡润章学长,后因处理放射性事故受辐射而英年早逝,不禁令我感慨万分。

  到了三线,条件更加恶劣,不单无工作条件,连生活条件都没有,只好和当地百姓混住。当时学大庆的干打垒和大寨的“先治坡后治窝”,不管是职工、技术员,还是专家、领导,都一起凿山开路、盖土坯房子,当然工号、厂房还是由建筑公司去完成。

  一旦“工号”建好,生产线建成即投入研制工作。为了实战的需要,要求核武器要抗辐照、小型化。对我们的小器件来说,难度就更大了。为此,要从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着手,既要调研国内外文献,又要大胆地探索,做无数次试验。往往前面似乎看不到路,甚至渺无希望。

  退休几年来常常做梦在221厂,今见《广州日报》的报道,真是:

  常有凌云梦,重返金银滩。今见广州报,忆昔雄心满:

  科学有险阻,牢记肯登攀。打破核垄断,中子弹何难。

  由于工作的需要,1980年6月我又返回221厂,回到该小器件的测试组里。当时我们全家行李托运,只穿短袖凉鞋,正好天公不作美飘起雪花,许多人看我们又好笑,又可怜,赶快送到招待所。真正体验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六月即飞雪”。  

  氢弹纪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惊人消息,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西方大国的核竞赛亦愈演愈烈,法国加快了研制氢弹的进程。为了打破核垄断,必须赶在法国之前研制出我国的氢弹。1965年初,毛泽东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任务: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在首位。

  实际上,我国在大力研制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们从1960年底已开始摸索氢弹原理。当时的二机部刘杰部长、钱三强副部长把研究氢弹的任务交给了在原子能研制所工作的黄祖洽、于敏、何祚庥等人。

  于敏是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的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1967年6月17日上午7时,历史性的一刻终于来临,空军徐克江机组驾驶着72号轰炸机,进行氢弹空投试验。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时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

  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庄严宣告:“我国在两年8个月时间内进行了5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