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15|回复: 33

《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 16: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山东大学的一名教师,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字数约33万,27元。南京大学蔡少卿教授、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为本书作序

该书讲的是所谓“客家第五次大迁徙“的动因,希望大家看后提意见。

以下是中英文内容提要

《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内 容 提 要

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是一件被人们遗忘或曰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因为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只是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浪又一浪的汹涌波涛,在中国近代史、客家学这两个热门领域里,这场械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

本文利用大量档案、官书和方志等资料,对发生于咸丰同治年间的这场土客大械斗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和评论。全文共分三编,计十章。

上编讲述了这场斗祸的远因与近因。由于客家移民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这场斗祸的主要原因,故本编对客家由来及其与土民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

第一章针对客家的源流、民俗与性格特征等问题作了阐述。我认为,客家移民在长期的防御与逆境中形成了强烈的能动性因子(朝正面方向发展,便是积极的进取精神;朝负面方向发展,就是容易挑起事端)。

第二章具体谈到了清初客家自惠潮嘉等地南下至广东中西部地区以后与当地广府系居民(本文一般称为土民)所发生的摩擦与冲突。

第三章讲述了广东洪兵起义时官府依仗客勇“讨贼”、客民借机报复土民并引发斗祸之事。
中编对这场斗祸的基本情形作了勾勒。第四章就斗祸的时间跨度与空间分布作了探讨,澄清了以往记载中的讹误。

第五、六、七章对斗祸中的主战场如鹤山、恩平、开平、新宁、高明和阳春等县的情况进行了叙述和分析,将这场斗祸的基本情况展现在人们面前。

下编主要讲述清政府针对这场斗祸所采取的对策与斗祸的基本平息。

第八章对清廷在应对这场斗祸时所遭遇到的困难作了分析。

第九章首先回顾了清朝对付械斗的法律,接着谈到地方官员与皇帝对斗祸的初步反应以及采取的对策。

第十章讲述了当局基本解决这场斗祸的情形,同时谈到了这场斗祸的后遗症,尤其是光绪初年发生于海南儋州的土客械斗。

该项研究不仅讲述了一件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事件,而且由于涉及到近现代客家分布的由来,所以本文对历史学、客家学的研究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I’ve done some repairs. Please make decisive correction.

The Hakka-Punti War in Guangdong, 1854-1867
Abstract

    From 1854 to 1867, a series of bloody battles broke out between the Hakka (guest people, or a branch of Chinese nation) and Punti (native people, or local Cantonese)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province of Guangdong. Collectively, these outbreaks came to be known as the Hakka-Punti War.
   In some respects this regional war was unique in Chinese history. It has nevertheless been overlooked by historians of Guangdong and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more generally, in favor of the wider inter-regional rebellions and international wars that shook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e Tiandihui Rebellion, and the Opium Wars. By comparison, the Hakka-Punti War has been dismissed as an inter-ethnic feud of no great consequence beyond the villages and townships devastated by the conflict. In fact, however, the scale and character of the conflict, the considerable death and casualty rates, and the influence that the war exerted in and beyond Guangdong merit close historical scrutiny.
   This study draws on archives, local records,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official publications to recount the Hakka-Punti War in detail, to analyze its causes and effects, and to assess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ade up of ten chapters in all.
Part One deals with the war’s remote and immediate causes,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movement of Hakka immigrants and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migration to central and western Guangdong.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he Hakka people, including their cus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traces the patterns of Hakka migration from Huizhou, Chaozhou and Jiaying to central and western Guangdong, and explores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local Cantonese (Punti) people they encountered along the way. Chapter three recounts the government’s deployment of Hakka braves in suppressing the Tiandihui Rebellion in Guangdong, including accounts of Hakka reprisals against local Cantonese in the period preceding the Hakka-Punti War.
Part Two narrates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war, with a particular view to correcting errors in earlier historical accounts. It includes 4 chapters. The fourth chapter sets out the chronologic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of the War itself. The other three chapters in this section narrate and analyze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war across its major battlefields in Heshan, Enping, Kaiping, Xinning, Gaoming, Yangchun, and elsewhere, to show how the war unfolded in its local contexts.
   Part Three deals with the policies and methods adopted b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Chapter eight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the Qing encountered in seeking to bring the war to an end. Chapter nine considers the laws in effect under the Qing for dealing with local feuds, and analyzes the initial responses of local officials and the imperial court to the war in question. The final chapter trace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war was basically brought to an end.Why basically? bearing in mind that conflicts continued to flare intermittently, most notably in 1878.
   This landmark study not only restore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 to its rightful place in the annals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offers important new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Hakka peop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10-2 17: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2 23: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R

土客械斗的事件,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本论坛曾有所介绍,海外也有人写成博士毕业论文呢。
请使用左上角的论坛搜索。

just like this link :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7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10-3 01: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3 08: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广东土客大械斗的事情,我看过许多这方面的书,主要是土人生性野蛮,不爱和平相处,挑起事端,驱赶我客家民族而引起的反压迫,反歧视的正义斗争,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3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chinakj 于 2003-10-3 08:50 写道:
广东土客大械斗的事情,我看过许多这方面的书,主要是土人生性野蛮,不爱和平相处,挑起事端,驱赶我客家民族而引起的反压迫,反歧视的正义斗争,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啊。

为土客血腥械斗拍手叫好的,理应受到谴责。
你别抓住鸡毛当令箭,看到清朝官府记载有“土人”二字就得意忘形,清朝官府记载还有“客匪”二字。把土、客生命视若草芥者,“贵族”心态也,可惜,如果贵族勋章是一颗良心泯灭的驴粪蛋饼印,不值一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3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liuping先生:
研究“客”,必然离不开“土”。土客大械斗在闽、台等“福佬”内部认同感较强的地区发生并非偶然;在内部认同感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很弱)的赣方言区与粤方言区发生,而且在粤地的血腥械斗极为惨烈,也并非偶然。我第一次知道土客械斗,是来源于网上纷纷繁繁的信息。您的专著如能客观地、从地域文化、民俗的深层次原因作出理性分析,善莫大焉。看了网上一些人的乱弹琴(楼上就有拍手叫好、把难言的历史隐痛、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和不堪回首的自相残杀作为所谓“正义”的某人),真的是看不下去。


[ 本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3-10-3 11:41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3 15: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系珠江 于 2003-10-3 10:19 写道:
为土客血腥械斗拍手叫好的,理应受到谴责。
你别抓住鸡毛当令箭,看到清朝官府记载有“土人”二字就得意忘形,清朝官府记载还有“客匪”二字。把土、客生命视若草芥者,“贵族”心态也,可惜,如果贵族勋章是一颗良 ......

好吧,不说土人了,是本地人可以了吧,何况客家人在广东,福建,江西各省,从来都是主人,并非客人,客家人这一称呼本身就含有歧视的成份在里面,而且是本地人强加给我们的,这是你们也承认的,不是吗?况且,土客械斗的起因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本地人向客家人勒索钱财未遂,再加上满清政府的挑拨造成的。当然,这些已经是过去的历史了,我们无需记住过去的仇恨,只需向前看,记住教训,不让历史重演。我也同样认同——为土客血腥械斗拍手叫好的,理应受到谴责。而土人一词并无贬义,只是本地人的意思,你太过敏感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3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看看你等对“土人”的“鉴定”吧,还有叙述的片面性,别改。
本人家乡粤西(湛江、茂名、阳江等广阔地域)有客家话的归类,无“客家人”的认同,各方言区的人和睦相处。我家老宅同甘苦、共患难的邻居就是邻县讲哎话的,“开基”立业定居者,是来自山区、经历坎坷的老革命,按分类当然是客家人。但我们都认同本地,也认同福建祖地,从不见外。现在,全国人民、全省人民早已是团结奋斗了,怎么是“表面上”的?对“土人”、“客家佬”之类的不逊之词表示激愤,可能是网虫综合症的一种表现,但并无不妥,总比沉迷其中而不知者,要好一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10-3 21: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0-5 11: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说明我的书《被遗忘的战争》

关于我的书,补充几点说明。
一,该书是在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南京大学)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在出版前,我又到台山赤溪、田头、广海等镇,以及开平、恩平、鹤山、高明等地调查、拍照。
二,现在的客家人及研究者也多少知道一些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这一事件(或曰西江土客大械斗),但都是凌乱的、片面的(有位英国人写过博士论文,但没有出版)。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理清了这一过程。
三,此次事件对土客双方而言都是难言之痛。我是站在同情土客双方的立场来写这本书的,对于历史上的和当代客家人充满了敬意。但是,感情不是研究的前提,怎样从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中——我是认可这次事件的土客双方共损失100万人的——解决人种、民族、民系及其内部的冲突,是摆在一个有良知的研究者面前的任务,何况这种矛盾、冲突即使在目前也并未消失。
四,一本好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作者的资料功底与研究能力有关,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建议。我贴出上面的帖子不是要引起土客问题的争论——这种争论在20世纪初曾经轰轰烈烈,而是希望大家在看过我的书以后提出意见,使之臻于完善。
五,我不负责本书的销售,就我所知,本书已经在北京、南京等地的书店上市。一般读者如要购买,可与商务印书馆联系——100710,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商务印书馆读者服务部。邮购书籍要加15%的邮购费。
liupin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5 1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清朝转向没落的时期,也是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恶化的时期。
南方的瑶民起义、土客械斗,西南的回民起义,北方某地的回汉械斗......历史尘埃,刀光剑影,不堪回首。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土客械斗的评价是不能凭感情用事、用“文化”乱套的。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赞同liuping先生的观点。

建议liuping先生向一些有影响的图书馆联系赠书,收集读者的反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6 17: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uping at 2003-10-5 11:10
三,此次事件对土客双方而言都是难言之痛。我是站在同情土客双方的立场来写这本书的,对于历史上的和当代客家人充满了敬意。但是,感情不是研究的前提,怎样从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中——我是认可这次事件的土客双方共损失100万人的——解决人种、民族、民系及其内部的冲突,是摆在一个有良知的研究者面前的任务,何况这种矛盾、冲突即使在目前也并未消失。
土客矛盾、冲突即使在目前也并未消失。这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现在应该没有这个矛盾和冲突吧!而且这类书似乎有挑拨之嫌。

[ Last edited by chinakj on 2004-2-6 at 17:1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2-6 18: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7 1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那本书是没有购买的价值,即使潮客的矛盾,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主要是思想保守不开放,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没有意义的矛盾会风消云散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