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02|回复: 4

【求助】我是曾子第75代孙,寻找惠阳广新公的后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9 23: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先祖自达公(68代)由白茫花归善县雪麻蓝村迁来鹤山市合成镇金盘村开基散叶,传到现在已经是10代了(78代)。我很想到我的祖籍地去看看,但我不知道雪麻蓝村在惠阳区何地方,因为我先祖迁来鹤山大约200年了,后辈从来没有到过惠阳去寻找雪麻蓝村。我是广新公的后人,我估计惠阳应该有广新公的后人吧!希望广大网友提供一些帮助,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24 1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我是曾子第75代孙,寻找惠阳广新公的后人

我奶奶也是姓曾的,但我就不知道跟你那有没有什么关系咯,在惠阳淡水这边的!雪麻蓝村我就没听说过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13: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常

我好象也是广新公后人,我是广西桂平的。我祖上清末到这里开枝散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21: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曹爷 at 2005-6-3 13:16
我好象也是广新公后人,我是广西桂平的。我祖上清末到这里开枝散叶。

帖子沉到低,都给你翻出来,真是利害哦!广新公裔孙有很多迁去广西开基的,其中有一房是你们这一房的。:z: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8 01: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这些资料可以帮到你

竹南曾氏世次源流
    太宗世系七十七派裕振二十五世開台六世曾建元編(后由圣公七十八世宇锋修订)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修訂
    一世黃帝公孫軒轅,二世昌意,三世顓頊,四世鯀,五世禹,六世啟,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曲烈)。
    一世黃帝,為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國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寶,傳感應天樞
              星而孕。姓公孫,長於姬水,一姓姬,居軒轅之丘,名軒轅,稱軒轅
              氏,於阪泉(今山西省解縣鹽池)三敗炎帝神農氏帝榆罔參盧,涿鹿
              (今山西省解縣涿澤)敗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為天子,號有熊氏,
              新鄭縣有黃水、黃溝,故稱黃帝。正配西陵氏之女嫘祖氏,生青陽(玄
         囂)、昌意。舉二十五子。傳享年一百歲。逝於首陽山,葬於橋山(今
         山西省襄陵縣)。
    二世昌意,降居於若水,娶蜀山氏女昌濮氏,生顓頊。一說子韓流娶淖子氏女阿
              女,生顓頊。
    三世顓頊,繼少昊金天氏位,號高陽氏。一說繼自黃帝。《漢書》〈律曆志〉稱顓
         頊傳窮蟬、敬康、勾望、橋牛五代而鯀。
    四世鯀,字熙,封於西羌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廣柔縣境),姜姓,《山海經》
        稱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即鯀,為後為陶唐氏帝堯封崇伯,即
        嵩伯,居河南嵩山陽城(登封),受命治黃河洪水,以圍堵之法九年未
        成,為攝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於羽山,遣祝融處死。配有莘氏之女女嬉,
        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紀,於砥山夢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
        舜賜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石紐山刳兒坪,配塗山氏之女
        攸女,一名女媧、女嬌、女趫、嘎,受虞舜命繼鯀治洪十三年,三過家
        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劃定九州,
        征三苗,虞舜欲禪位,攝政十七年。後虞舜征三苗病逝於蒼梧(今湖南
        省寧遠縣),禹讓辭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隱居陽城(今河南省登
        封縣告城鎮),三年喪滿,仍為諸侯擁為共主,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西北),號夏后氏。在位五年,會諸侯於塗山,八年,會諸侯於會稽,
        殺防風氏立威,十年,巡視東方,傳公元前二一一六年秋八月,逝於會
        稽山(浙江省紹興縣境)。
    六世啟,傳誕產於石之裂開,故名,又名建,一名余。《竹書紀年》載,夏后禹
        禪位伯益,三年喪滿,啟殺伯益奪位,於陽翟鈞台(夏台)會諸侯,建
        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於甘邑破有扈氏,天下咸朝。登位九年
            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觀君武至西河,十五年武觀據西河
        亂,命彭伯壽征之。在位二十九年,約當公元前二一一五年至二零八七
        年,傳位太康。
    七世仲康,太康無道,五子爭位亂國,辛酉年,為有窮氏后羿放逐陽夏(今河南
              省太康縣)而死,立弟仲康,返太康都邑斟尋(今河南省鞏縣)。丁
              卯年冬,失權於后羿。《路史》載在位十八年,約當公元前二零七二
              年至二零五五年。
    八世相,一名相安,為后羿所立,逼走商邱(位今河南省),在位八年(壬寅年),
        寒國妘浞(寒國位今山東省濰坊縣北)殺后羿自立,仍號有窮氏,相再
        走斟灌,二十八年(癸卯年),寒浞子妘澆(封過國,今山東省掖縣西
        北),破斟灌,相再走昆吾國帝丘(竇,今河南省濮陽縣),過澆來圍,
        自殺。臣伯靡出奔有鬲。在位約當公元前二零五四年至二零二七年。配
        有仍氏之女后緡,自牆洞逃出,奔有仍(今山東省金鄉縣境),遺腹子
        一少康。
    九世少康,相與后緡所生遺腹子,癸卯年生於有仍,長任有仍國牧正,甲子年寒
              浞、過澆命椒破有仍,出奔有虞(今河南省虞城縣),任庖正,娶有
         虞伯姚思二女封於綸邑(今河南禹州西北康城村)。夏遺臣伯靡得有
         鬲氏(今山東省德州市南部)之助,自斟尋、斟灌伐寒浞,壬午年,
         伯靡殺寒浞,迎立少康於綸邑復國,時年四十歲,「有田一成,有眾
         一旅」,少康命女艾滅過澆,乃復都陽翟,會諸侯於鈞台,後再命長
         子杼滅寒浞次子戈君妘豷,正式復位,次年,方夷來朝,三年復田稷,
         十八年遷都於原。在位約當公元前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年。封次子
         烈曲(曲烈)於鄫國(繒國),傳位長子季杼。
    鄫國一世烈曲(曲烈、曲列),少康所封,一傳季杼所封。春秋〈曾子斿鼎〉載:「曾子斿擇其吉金,用鑄將彝,惠于烈曲。」烈曲天生神異,精勤思考,擅長製作與發明,曾發明用來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漁網(罾)、射鳥用綁絲繩的箭(矰)、製作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導族人織出各種圖案的絲織品(繒)。
    鄫國初國在河南省滎陽市聖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國。鄫同潧,同曾。
    二世炫忠,當夏后槐之世。
    三世坤仁,當夏后芒之世。
    四世錄,當夏后泄之世。
    五世浩源,當夏后不降、扃、廑之世。
    六世富方,當夏后孔甲之世。
    七世焜,當夏后皋、發、履癸(桀)之世。
    八世伯基,天下歸商湯(太乙)。
    商卜辭有曾,可證商湯放夏桀後,復封鄫國,夏族多遷徙或為商族俘虜,鄫國獨留中原,因對商朝效忠。
    九世銳,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鑒,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煥,十八世垠,十九世錦容,二十世洪,二十一世桂茂,二十二世照,二十三世培元,二十四世硅,二十五世允漆,二十六世杞,二十七世燋熹,二十八世塤和,二十九世成銳,三十世一倩,三十一世椿,三十二世炯,三十三世垣,三十四世銷,三十五世福波,三十六世時榮,三十七世炳,三十八世均柞,三十九世鈴,四十世浤仁,四十一世一松,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鎮玉,四十五世浥,四十六世祥槫,四十七世炷,四十八世方瑆,四十九世宇鑒,五十世沛恩,五十一世朴,五十二世世美,五十三世時泰。
    商末,鄫國遷於今安徽與河南之交的層邱。
    周文王妃、周武王母太姒為鄫國姒姓本家,周武王褒封鄫國。
    西周末,鄫國已遷於繒關,即今河南省方城縣,於此設關拒楚。申國改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市北),與鄫國比鄰。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以幽王姬宮涅寵褒姒廢其女申后及太子宜臼,聯合鄫國曾(鄫)伯黎、西夷及犬戎入宗周鎬京,於驪山弒王,與諸侯共立宜臼,即位雒邑,是為周平王,至是西周滅亡。
    曾伯黎與晉文侯曾為周平王討伐淮夷、東夷,鄫國隨之東遷,乃與東夷交惡,成為世仇。
    鄫國於春秋時繼同姒姓杞國亦自河南南部東遷,先北遷拓城縣北之鄫城,魯僖公年間再東南遷淮水流域瑯琊地區,並與魯國建立聯姻。
    周襄王七年、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年)夏,六月,鄫子與適魯僖公之鄫季姬於防商議,為其召,乃決定入朝魯僖公。
    周襄王九年、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四年)十二月,魯僖公與齊宋陳衛鄭許邢曹等國會盟於淮,進據鄫國,以齊國有亂,遂退兵。
    鄫國經此再遷國,經東夷。
    周襄王十二年、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一年)夏六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於曹國之南,鄫子遲至二日,宋大夫公子子蕩建議宋襄公以鄫子祭東夷立威,己酉,宋襄公乃指使邾文公綁架鄫子至東夷人神社次睢之社(於今山東省臨沂縣,鄉人稱之為食人社),蓋鼻殺之並肢解烹煮作為人牲祭神。鄫與東夷為世仇,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以悅淫祠,實從東夷之所甘心也。
    鄫國經此再遷國,終至今山東省嶧縣東方、蒼山縣西北、棗莊市東,即蒼山縣前鄫、後鄫村間之鄫城。
    五十二世姒世美,鄫子,於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十八年(公元前五九一年)秋
            七月,因邾國入侵而被戕殺。
    五十三世姒時泰,即位後請求魯國保護。周定王十八年、魯成公二年(公元前五
    八九年)十一月丙申,與魯國及秦、宋、楚等國於蜀會盟,史
    稱匱盟。周靈王三年、魯襄公四年(公元前五六九年),魯襄
    公朝晉國,徵得晉悼公同意,將鄫國納為附庸,冬十月,莒國
    不服,會同邾國伐鄫,魯國大夫臧孫紇援鄫入邾,敗戰於邾國
    狐駘。
    鄫子姒時泰有女嫁為莒國夫人,生一子為鄫子外孫。姒時泰受莒國挾而欲立外孫,世子姒巫為魯僖公女之子,不服,乃援引魯國勢力相抗。周靈王五年、魯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姒時泰歿,傳位莒國公子,入繼鄫子。鄫國以外孫(異姓己姓)為後,此舉不合宗法,《春秋》譏之,視同莒國滅鄫。
    曾氏始祖巫53。為鄫國國君姒時泰世子。姒時泰欲立外孫,姒巫為自保,引魯國勢
          力以抗莒。魯襄公母定姒為鄫女,推為姒世美之姊妹,鄫子姒世美
          為魯襄公舅,姒時泰與魯襄公為表兄弟,兩國有舅出之誼,魯襄公
          為姒巫表伯叔輩。周靈王四年、魯襄公五年(公元前五六八年),
          姒巫以魯國大夫身分隨魯國叔孫穆子叔孫豹出使晉國,完成鄫國附
          屬魯國之儀式。秋九月二十三日,魯襄公與晉悼公及宋、陳、衛、
          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會盟於戚(今河南濮陽)抗
          楚,叔孫豹認為鄫國附屬魯國對魯國會盟不利,令鄫國大夫以獨立
          國代表身分與會。周靈王五年、魯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七
          月,莒國公子入繼鄫子,《春秋》譏之,視同莒國滅鄫。晉國責難
          魯國任莒公子入主鄫國,季武子季孫宿使晉說明。姒巫去國奔魯,
          去邑為曾氏始祖。周靈王七年、魯襄公八年(公元前五六五年),
          莒國入侵魯國東境,以劃定所佔鄫國疆界。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
          年(公元前五三八年)九月,莒著丘公即位,未安撫鄫國,鄫國叛
          莒,莒廢鄫國,魯國收撫之。曾巫葬武城東山。
    二祖夭54。為魯國季武子季孫宿家臣,《左傳》〈昭公元年〉載周景王四年(公元前
        五四一年)曾夭為季武子駕車迎接出使鄭國之政敵叔孫穆子叔孫豹返
        國。葬東山。
    三祖阜55。為魯國叔孫穆子叔孫豹家臣。《左傳》〈昭公元年〉載周景王四年(公元
        前五四一年)曾阜勸說叔孫豹會見季武子。
    四祖點56,字子皙,號箴,魯國費縣南武城人,*上官氏,生參,繼娶一女。師事
    孔子,小孔子六歲,為孔子三十餘歲時之第一批學生,《論語》〈先進〉
    〈四子侍坐章〉載,點與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於暮春三月同遊魯
    國曲阜城南之沂水岸,孔子盛贊其志向澹泊。季武子季孫宿喪,往弔倚
    門而歌,時譽為士之狂者。曾因子曾參耕作誤斷瓜根,杖打曾參,幾乎
    將其送命。《戰國策》卷二記其妻上官氏親自織布維持生活。孔子周遊
    列國,困於陳國時,曾懷念曾點,評等其為狂放之士。唐玄宗開元二十
    七年(七三九年)追封宿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零零九年)封
    萊蕪侯,明世宗嘉靖九年(一五三零年)尊為先賢曾子,入祀孔廟崇聖
    祠。
    太宗世系
    一派。宗聖曾參57,字子輿。生於周敬王十五年丙申年、魯定公五年(公元前五零
    五年)十月十二日,小孔子四十六歲,《說苑》〈立本〉記其「衣敝衣以耕」
    。十六歲於楚國奉父命就學於孔子。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乃立志「日三
    省其身」。《孔子家語》〈六本〉載,曾因耕作誤斷瓜根為父曾點杖打幾乎
    送命,孔子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故小杖則受,大杖當逃,責
    其未逃致令其父背不義惡名,曾參聞後乃登門謝師領教。曾參至孝,奉養
    其後母,常一夜五起,亦不離親一夕宿於外。《孟子》〈離婁上〉載,曾子
    養曾皙,必有酒肉。《孟子》〈盡心下〉載,曾點嗜食羊棗,曾點逝後,曾
    參終生不忍食,而為表敬重母親,對於名稱不美的街道(勝母之閭)則不
    走。《禮記》載,曾點卒時,曾參淚如滴泉,水漿不入七日,以後每讀〈喪
    禮〉,則泣下沾襟。曾任官於莒、齊。《韓詩外傳》載,父母逝後,曾至楚
    國任官,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就。傳學
    孔伋(子思),述《大學》,著《孝經》,主張仁與孝。卒於周考王六年丙
    午年(公元前四三五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於濟寧州嘉祥縣南四十
    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年)二月十九日,皇
    子李弘釋奠於學贈太子少保,唐睿宗太極元年(七一二年)贈大子太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封郕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零
    零九年)夏閏五月封遐丘侯(郕侯),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年)
    夏六月太常寺奏侯爵與孔子同名,改封武城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一二
    六五年)春正月封郕國公、元文宗至順元年(一三三零年)秋閏七月封郕
    國宗聖公。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夏閏六月尊為宗聖曾子。嘉靖
    十八年(一五三九年),永豐房東宗五十九派裔孫曾質粹起世襲翰林院五
    經博士,民國後為宗聖曾子奉侍官。*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子三,
    元、申、華。
    二派元58,字子元,仕於魯國。配高陽氏,生子西,二人同葬嘉祥縣南武山,副室
            侯氏,生子中。弟曾申為費國季昭子季孫強家臣,一說《左傳》係曾申
        根據費國季氏史記《春秋》所撰者。
    三派西59,字子照,生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丁酉年(公元前四四四年),從曾申學
    《詩經》,仕於魯國,周威烈王元年(前四二五年),見任魏文侯教席之
    卜商(子夏)於魏國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長子
    欽,副室諸葛氏,生子鐸、錫。周烈王七年壬子年(公元前三六九年)
    歿。後世追封鎮江侯。
    四派欽60,字子敬,官都檢大夫(都檢吏),配穀梁氏,生長子得,繼室周氏,生
    子莊筐。欽與二室同葬嘉祥縣富春坪。
    五派得61,字若得,配卜氏,生長子羨,繼室歐陽氏,生子美。任徐州刺史,封平
    海侯。葬富山。
    六派羨62,字學餘,娶繆氏,任撫州都提點、平陽徐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
    七派遐63,字子盛,娶言氏,生二子煒、盈。官陜邑太守、揚州刺史。葬嘉祥縣武
    山西向。
    八派煒64,字子美,生於周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年(公元前二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卒於西漢惠帝六年壬子年(公元前一八九年)。娶郯氏,生子樂。官至
    漢朝工部尚書、尚書令。葬嘉祥縣南武城祖山。
    九派樂65,字訓韶,娶周氏,生子浼,繼娶洪氏,生子況。官山陰縣令有功,漢封
    都鄉侯。葬東山麓。歐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曾樂名不見於史書年
    表。
    十派浼66,官東陽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合葬東山麓。子旃、光。光裔子枋家
    長沙。
    十一派旃67,字伸勤(仲功),官中壘校尉、冀州太守,太子東宮使,娶鄢氏。葬
        武山西。子嘉。
    十二派嘉68,娶鄭氏,繼娶歐陽氏。官安縣主簿。葬伴父。子寶、頃。
    十三派寶69,字惟善,配歐陽氏,生長子琰,繼娶王氏,子璜、璟。官漢武威太守、
    車騎侍郎,葬武山西向。
    十四派琰70,娶鄔氏,官提舉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車騎侍郎,西漢封都鄉
         亭侯。夫婦合葬武山西向。子據、援。
    十五派據71,生於西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二年)正月初七日,娶陳、劉二氏。
         劉氏為漢宗室。官冀州御史,平帝封都鄉侯,有功加關內侯。因恥事
         王莽,於新始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
         自山東南下渡長江,避於豫章郡,家江西廬陵縣(今吉安市永豐縣)
         吉陽鄉,復遷至鶯遷鄉,卒葬於吉水仁壽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
         元六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陽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陽郡主,劉
         氏封吉陽郡一品夫人。公為江右吉陽房祖,為蕉嶺曾氏第一遷。歐陽
    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曾據名不見於史書年表。子闡、場。
    十六派闡72,娶文氏,生長子植,副室王氏,子懋、楫、橫。夫婦合葬廬陵縣吉陽
    鄉。
    十七派植73,娶李氏,生長子燿,官諫議大夫。繼娶蕭氏,子炯、炳。葬仁壽鄉南
    向。
    十八派燿74,一名耀、曜、萬,娶胡氏,生長子培,繼娶文氏,子城。東漢光武帝
    時任諫議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葬吉陽鄉祖山趾南。
    十九派培75,字本固,娶陳氏,同葬廬陵南籔坪,生長子德,副室張氏,葬魚山,
    子行、征。
    二十派德76,葬仁壽鄉南向。配董氏,葬夫所趾南。子珣、珍。
    二十一派珣77,字貴紋,娶朱氏。三國魏時官中郎將官,葬仁壽鄉。子渙、震、忽。
    二十二派渙78,一名煥,娶劉氏。西晉封景陽侯。夫婦合葬仁壽鄉上查。弟震、忽
          立韶州房。子梓、曜。
    二十三派梓79,字伯埼,娶丁氏,葬仁壽鄉南向。子勰。
    二十四派勰80,字思協,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二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娶文
          氏,官鎮南司馬。東晉成帝咸和三年(三二八年)九月,於廣州擊
          破前交州刺史張璉叛軍。卒於東晉哀帝興寧二年(三年),夫
          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子端。
    二十五派端81,瑞,一名瑞仁,字正冀,娶胡氏。子鉉、道始。
    二十六派鉉82,字道遠,娶蕭氏,官大司馬。葬仁壽鄉。子海。
    二十七派海83,一名炅,字海道,娶楊氏,官黃門侍郎、襄州錄事參軍。夫妻合葬
         上查。子璜、琦。
    二十八派璜84,娶謝氏,合葬仁壽鄉。子興、田。
    二十九派興85,字兆發,娶張氏,生長子隆,繼娶羅氏(熊氏),生子陳、陂。夫
    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唐太宗貞觀六年(六三三年)閏八月十八
    日,中書令溫彥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請命曾氏定譜,曾氏唐譜自
    興始。
    三十派隆86,字迪惠,娶宋氏,合葬上羅浣。子鈞。
    三十一派鈞87,字洪舉,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年),娶王氏,官至唐給
          事中。卒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六五零年),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
          山。子謀。
    三十二派謀88,字以忠,娶高氏,合葬仁壽鄉趾南。子丕、巹。
    三十三派丞89,一名巹,娶何氏,自廬陵吉陽鄉上黎堡徙螺絲嶺凹宅后里小崤凹大
          中坑,再遷永豐,為永豐房祖,官至唐司徒、司空兼尚書令。與何
          氏合葬石獅嶺上窯岰蜘蛛形,繼娶羅氏,葬廬州吉荻搪寅向。子珪、
          舊、略。

三三世丞公,官司空兼尚书令,移居庐陵吉阳乡上黎堡螺狮岭,生子珪、旧、略。抚州市临川县住四代。
又附上興寧曾氏遷徙歷來:
三十四派祖曾略90。配范氏,繼娶危氏,生子一:煬。
三十五派祖曾煬91。配湯氏,子一:詠。
三十六派祖曾詠92。配錢氏,子一:筠。
三十七派祖曾筠93。配趙氏,繼娶五氏,子三:游、洪、宏。
三十八派祖曾洪立94。配黃氏,子三:福、構、鐸。
三十九派祖曾延鐸95。配羅氏,繼娶嚴氏,子五:敷、昭、嵩、旺、光。
四十派祖曾仁旺96。配周氏,子四:致堯、從堯、咨堯、佐堯。
四十一派祖曾致堯97。配黃氏,子七:從、知、直、簡、占、豐、持。
四十二派祖曾易知98。配伍氏,子四:罕、章、仲、准。
四十三派祖曾准99。配吳氏,子五:崇、弼、開、懋、幾。
四十四派祖曾幾100。配陳氏,子一:監。
四十五派祖曾監101。配李氏,子五:恕、厚、陶、傳、雋。
四十六派祖曾恕102。配陳氏,子一:徵。
四十七派祖曾徵103。配楊氏,子二:逢、逮。
四十八派祖曾逮104。配翰氏,子二:蒼山、楚山。
四十九派祖曾楚山105。配謝氏,子一:紆。
五十派曾紆106。配劉氏,子三:惇、忺、憕。
五十一派曾惇107。配熊氏,子一:輝。北宋政和二年,由江西徙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下。
五十二派祖曾仲輝108。配李氏,子二:楨、佑。
五十三派祖曾佑孫109,字志誠,號裕振,度名法綱。南宋年間,因元兵擾壤,不能安居,從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徙廣東嘉應州長樂縣高竹園(今五華縣華城鎮萬仔崗管區)立業。配羅氏,繼娶溫氏,生子六:廣清、廣淵、廣盟、廣新、廣通、廣泰。他就是五華縣曾氏一世祖。原葬龍川縣赤石渡河背內陀坑不溪面上(今屬興甯縣羅浮鎮)。遷葬原鄉五華高竹園玉湖塘山頂。
長子五十四派曾廣清,配黃氏,生子四:授甫、海甫、湖甫、統甫。由長樂遷居興甯縣邱村。授甫裔衍不詳,海甫居原鄉邱村,湖甫裔衍河源下角,統甫裔衍興寧城內。
次子曾廣淵,配聶氏,生子五:禎甫、麟甫、強甫、保甫、祥甫。禎甫定居長樂縣七都(俗稱河口,即今五華大壩鎮),配文氏,繼娶馬氏,三娶李氏,生子五:仕峰、仕泗、仕嵩、仕松、仕達。麟甫配邱氏,繼娶李氏,三娶楊氏,四娶聶氏,生子九:崖、岸、崑、崇、崱、岷、崯、嶐,裔衍五華、豐順等地。強甫配劉氏,繼娶徐氏,生子五:崙、嶺、峨、岳、崔、裔衍五華、陸豐、臺灣等地。保甫裔衍不詳。祥甫居五華水寨,配袁氏,生子四:晧、昞、昈、時。廣淵公配聶氏夫婦合葬五華水寨圩。'
三子曾廣盟,從長樂高竹園遷居程鄉縣(今蕉嶺)石坑。配林氏,生子三:精甫、若甫、鐸甫,繼娶賴氏,又生子二:瑤甫、棋甫。
四子曾廣新,從長樂縣遷居興甯縣黃陂龍歸洞。配錢氏,繼娶李氏、三娶古氏,生子九:壽甫、成甫、信甫、慶甫、章甫、榮甫、德甫、賢甫、良甫。壽甫配姚氏,繼娶李氏,生子五:文光、文彩、文亮、文清、文用,裔衍梅縣、蕉嶺,江西曠田等地;成甫配劉氏,繼娶蕭氏,生子四:文祥、文富、文教、文海,居興甯羅浮石壩、龍川長坑等地,信甫配淩氏,繼娶周氏,生子三:文罕、文南、文楨,從原鄉黃陂龍歸洞徙下村黃竹隔,裔衍興甯黃陂,羅浮、刁坊,東源縣仙塘、義合,龍川縣聯亨、大塘、大埔三河,增城、潮陽以及廣西賀縣等地,慶甫配黃氏,生子三:文山、文海、文斌,居原鄉天洋徑口韮萊湖,裔衍興甯牛屎頭、庵坑裏、合水、龍川縣鶴市、樂田、東源縣曾田、石湖、黃田、黃土洞、紫金,增城,博羅以及江西興國,廣西賀縣等地;章甫配博氏,繼娶張氏,生子五:文化、文及、文萬、文方、文民,居原鄉興甯龍歸洞邱坑,裔衍大隴田、三家村、合水等地;榮甫配毛氏,生子二:文興、文遐,居原鄉興甯龍歸洞天洋徑口鹿湖、秋坑、裔衍潮陽、增城等地;德甫配李氏,生子三:文通、文達、文敬、裔衍興甯縣黃陂、黃隗、羅崗、羅浮、大坪、葉塘、葉南,龍川縣鐵場、秀嶺、石坑、鹿頸崗,東源縣回龍、船塘、黃田、仙塘、紫金、博羅,增城以及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地;賢甫配黃氏,副室錢氏,三娶刁氏,生子五:文孟、文遠、文運、文柯、文鹹,由興甯黃陂徙惠州府(今河源市)和平縣竹林(今彭寨)立業,裔衍和平縣彭寨、秀溪等地;良甫配鄔氏,繼娶鄧氏,三娶鍾氏,四娶劉氏,五娶聶氏,六娶錢氏,生子十四:文恭、文寬、文信、文敏、文惠、文智、文略、文驄、文政、文貴、文奇、文諒、文德、文礦。良甫從興甯黃陂龍歸洞遷居長樂縣七都(河口)葬梅縣石坑。裔孫繁衍除本縣大壩、水寨、河東、橫陂、梅林、華城、新橋、雙頭、歧嶺等十餘鎮外,主要向西遷,衍居東源縣黃田、柳城、回龍、義含、曾田藍口、東埔、仙塘、博羅公莊,惠陽縣淡水,深圳市平山,增城鄭村以及廣州市,連平,曲江、英德,新豐,翁源,乳源等地,還有與五華鄰近的梅縣梅西、興寧附城、蕉嶺、平遠、陸豐、大埔以及廣西、福建、四川、臺灣等省。
五子曾廣通,配王氏,繼娶邱氏,生子二:樂甫、敬甫。兄弟二人遷居廣西省北流縣。
六子曾廣泰,配賴氏,繼娶五氏,生子五:傳甫、學甫、習甫、甯甫、安甫。徙鎮平縣(今蕉嶺)義化都茅坪,裔衍蕉嶺石坑、金沙、永興、石下等地。
佑孫公六子、三十孫,上百個曾孫,家族空前龐大。尤以廣淵、廣新二派最為旺盛,單廣新公就傳下“九甫五十一文”(九子五十一孫的傳說,與族譜記載有出入,可能是還有文字輩的叔伯兄弟被計算在內),當年的盛況,可想而知。他們以長樂為基地,向西北、西南遷,子孫遍及整個粵東和粵北,遠及粵中的廣大地區。證實,明清時期,南豐房又出現一次大發展的高峰。基中,廣淵公的第三子強甫公的長子曾子崙,配許氏,生子有:繩、義、統、緘,次子祖義于明朝嘉靖年間,自長樂縣(五華)洛陽圍徙居陸豐縣西山,為陸豐縣西山開基祖。配陳氏,子一:木良。木良配陳氏,生子五:遠、江、滇、混、清。第四子廷混生伯昌,伯昌生少山,少山生務莊,務莊生繼信,繼信生相玉,相玉生朝寧。六十五派曾朝寧生俊發、俊成(未婚無後)。六十六派曾人俊發于乾隆初年,遷居臺灣桃園永安村。配除氏,生子四:順寶、順興、順玉、順貴。他們就是桃園永安村的四個房祖。
木良第五子廷清,配宋氏,子二:綬、纓。長子伯綬生少崖,少崖生念莊,念莊生巨集程,巨集程生孔漠,孔漠生子二:朝永、朝會。他們就是臺灣新竹縣竹北鄉泰各村的祖先。


五十四世   广新公110,葬兴宁黄陂龙归洞约走马岭戍山兼干辰向放甲水。
五十五世   礥甫111    未注明葬何处。
五十六世   纹柯112 公于洪武甲子年殁,葬叶池白鸽形,顺治甲午年迁葬后,于雍正壬子年复葬。
五十七世   显兴113
五十八世   法闻114
五十九世   法堈115
六十世    谦116
六十一世   法通117
六十二世   南冈118
六十三世     峯南119
六十四世     沧湖120
六十五世     还一121
六十六世     传十122
六十七世     褀生123
六十八世     廷璧124
六十九世     近三125
七十世       化国126
七十一世     方流 127
七十二世     政常128
七十三世     春宾129
七十四世     锡田130
七十五世     佛保131
七十六世     廷藩132
七十七世     焕新、焕文133
七十八世     宇锋、冠波、冠泉134
七十九世     成宇(宇锋之子)135  黄帝第135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