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5 15: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构岭南画堂三杰
广东,一个四季如春的所在;岭南,一个暗香浮动的地方。在这块台湾人称为原乡的土地上,生活着三个各具特色的民系族群——广府、潮汕、客家。水乡、古厝、客家围屋,三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构成了这块沃土与别不同的色彩的丰富,也构勒出三大民系特点迥异的轮廓与色调。有人说,来到广东,你只需了解这三大民系的情与性,便能将广东的风情尽收心底;还有人说,来到广东,你只需了解三位书画家——广府人李醒韬、潮汕人肖映川和客家人刘胄人,便能将三大民系的性灵一一解构。
李醒韬
李醒韬,1943年出生于广东侨乡开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广州市美协常务理事。出生于开平,成长于广州的李醒韬,属于广府人,碉楼的壮美与南国水乡的灵秀渗进了他的血脉,让他的作品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岭南风情与悠远的广府意韵。
李醒韬自上世纪60年代初涉足画坛以来,在作品的创作、学生的培养及学术论著方面均有所建树、硕果累累。他的绘画艺术创作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60年代创作的丝网宣传画;70年代的政治宣传画、主题性油画;80年代至今的水彩画、水乡国画及大写意花鸟画。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广东的美术创作在国内十分引人瞩目,出现了许多红色经典作品,一批年轻画家积极地投入其中,李醒韬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这一时期李醒韬的创作以丝网版画为主,大部分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充满了高涨的青春热情。70年代和80年代,李醒韬与广东岭南大师梁照堂合作,创作了一批代表性的主题宣传绘画,表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渴求,这些绘画是对一个时代满怀豪情的真诚写照。其中很多作品甚至被放大成巨幅宣传画竖立于广州市内的广场和街区的显眼地点,成为当时深入人心的城市标记。同时期,他们也合作创作了一批油画,《我爱万泉河》、《南岛苗娃》等,这些作品力图更加贴近现实,进入社会生活的局部去进行观察和创作,是他们深入社会体验后孕育和产生的成果,这一时期是李醒韬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情境的转换,近十多年来,李醒韬展开了他绘画创作生涯的另一个阶段,他开始将精力倾注在水彩画、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以及美术教育上。其水彩画代表作有《踢毽子》、《金色的雍布拉康》、《渔港晨曦》等,这些作品以扎实的写实技巧再现了水乡渔民的劳动和生活的某些场面。在山水画创作上,他把东西方绘画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方式揉合在一起,对岭南水乡风貌及进行了极具特色的表现,画中的一景一物、一花一树散发着天然的灵性和质朴的魅力。近期,李醒韬从水乡自然的真实写照转向了对生态物象的抒怀表现,创作了不少花鸟画作品,他重视自然物态与主观心理情感体悟之间浑然的贯通,将技巧和体验融为一体,画面笔墨张扬、形态独特,着力营造出彩墨斑斓的梦幻意境。
李醒韬的绘画创作是属于时代的,他在时代的变幻中积极构想和经营自己的艺术理想,从宣传画、油画、水彩画再到中国画,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稳步前行,修筑起属于自己的一座宏大艺术金字塔。
肖映川
潮汕之子肖映川,1946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880年成为汕头画院专业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汕头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入选“第5、6、7、8、9、10届全国美展”、获“第7届全国美展”银奖、“第12届全国版画画展”银奖、“广东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金奖、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曾在“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画院”等举行个人画展,出版画册多集。
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文化之邦潮汕大地上,肖映川以版画著称,而其国画造诣也甚为了得。广东著名作家郭小东曾经作出这样的评价:肖映川的版画,那是一些能令人砰然心动、遐思灵动的洞穴,那幽森的洞穴里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诱惑你步步迫近她乃至陷落进去。的确,肖映川用大片大片明暗渐次的色块所构成的画面,如《正午》、《阳光·鸽子》、《三更灯火五更夜》等等,其色块所沉淀着的是思想,是一种历史,更是一种对潮汕千年文化的诠释与解构。这些画面,是一些遥远得爬满青苔的记忆,是一些古旧得充满福佬痕迹的梦境。潮汕文化推崇福禄寿,肖映川的作品也努力张扬这种传统。然而许多人都会惊讶地发现,肖映川的作品中有关福禄寿的作品,虽然依旧是福禄寿的农耕主题,虽然依然有古旧生活的写照,然而,肖映川却以独特的笔触,赋予了作品内在的张力,让福禄寿的主题升华发酵,从传统走向现代,又从现代回归传统。作为潮汕文化的虔诚子弟,肖映川用画笔,用思想,更用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临摹了潮汕风物的精华,捕捉了潮汕民情的灵性,将潮汕文化的纯粹拷贝、加工,直至升华。其作品的意义,对于大潮汕的文化艺术传统而言,既是一种血缘的承继同时又是逃离后的皈依。
刘胄人
相对于广府、潮汕两个民系的富庶与安居而言,颠沛流离的客家族群无疑颇具独到的江湖气质。而这股江湖气,作用于客家籍书画家刘胄人,则转化成了一股凌厉的“剑气”。广东有句话叫“周身刀,张张利”,用以形容人的才华四溢之程度。此话用在刘胄人身上的确再合适不过。作为新闻界的著名人物,广东《新周刊》总编辑刘胄人竟然拥有横跨新闻、艺术类四大领域的不同头衔——书法家、画家、摄影家、文艺评论家……他以超凡的才情为基础,以独特的个性为武器,在电视、报刊、书画、摄影、文学等不同的“江湖”里书写着让人炫目的剑客传奇。
以剑客、大侠来形容一个新闻泰斗、一个艺术通才,或许有点“轻浮”,有点“江湖”。但只要你了解了刘胄人源自血液里的激情与豪迈、细腻与敏感,那就不难理解“剑客”之于刘胄人的意义了。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枝奇葩,他们由中原迁徙至南方大地,或聚群而居,或继续颠沛,在丈量大地的壮举中不断传播着中原文化的美与纯,历千年而不停,经风霜而不散,堪称中国的犹太人、“永不停歇的江湖剑客”。刘胄人便是来自广东大埔的客家子弟,一个新时期的客家优秀人物,继承了客家人重文化、崇儒学的优秀传统,其四溢之才华,大抵便传承自其父亲——客籍党史研究专家刘寒赐予他的客家血脉;而其有如工夫茶般感性的态度和细腻的情感,则应是受赠于其母——一个来自广东澄海的潮汕女子。武术上讲求“剑气合一”,如果说古朴的客家文化是刘胄人心中的“剑”的话,那么醇厚的潮汕文化便是让其“剑术”升华的“气”,两者结合,再加上成长过程中不断的磨砺、工作中不断的自学,以及与生俱来触类旁通的艺术天赋,这一切的一切相互作用,便打通了刘胄人的“任督”二脉,造就了今天驰骋新闻与艺术界的通才与“剑客”——刘胄人。
此剑客擅舞“六脉神剑”。何为六脉?一是书法;二是绘画;三是摄影;四乃文学评论;五为新闻写作;六为散文诗。
在担任《新周刊》总编辑之前,刘胄人先后任《广东电视周报》主编、《广东电视》周刊主编,是广东电视台资深记者,可谓广东电视新闻界的一个著名人物。他对新闻的敏锐程度,与如今《新周刊》张扬的“锐”极其吻合。而在电视台期间,笔者曾有幸在其麾下任职,对其敏锐的新闻触觉、开阔的新闻视觉颇为了解,亦深感其为人之厚道与亲和,故同事间无一不以“大哥”谓之。而电视界、新闻界人士也大多熟悉这一曾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电视周刊——《广东电视》周刊的业界风云人物。
在绘画方面,著名画家、书法家梁照堂曾这样形容:“如抒情曲悠悠般的朦胧,色墨的混沌,天地水共一体。在活跃于岭南艺坛令人注目的书画家刘胄人的作品中,人们享受到了一种大自然美妙朦胧的春意秋色。岭东、粤北、北国、珠水、扬子、富春、黄河、边城、内陆、海边……透过胄人的画笔,传递着一种诗的热情、诗的朦胧、诗的境致。”作为一个书画外行人,笔者在观赏刘胄人的绘画作品时,虽然无法从艺术的角度去感悟其作品之高深与优秀,却常常震撼于他笔下山水蕴涵的“春秋家国梦”以及浓浓的客家情结——白云、炊烟、围龙屋、苍山,这血肉清晰的乡土景致,无一不是孕育其生长的画面符号与精神图腾。这种将精神注入画笔的超然意境,大概就是刘胄人成为著名画家的成功因素吧。
在书法方面,刘胄人没有落入窠臼,没有师从流派,而是以其超然的悟性,用苍劲的力道成就了自己在书法界的不俗位置。他在行草书作中,大胆地运用了许多侧锋,其态势如疾箭,笔走龙蛇,显得意气风发,斩钉截铁,让人很容易将眼前的书法家误会为一个豪放的剑侠。
艺术是相通的,对于悟性极高的刘胄人更加如是。记者的职业让刘胄人见多识广,书画艺术和摄影艺术的熏陶让他升华了才情,于是,他的“剑法”突破了新闻、书画、摄影,向散文诗、文艺评论、电视专栏解说词等方面不断拓展。新时代的“剑客”刘胄人,正以锐气与激情不断驰骋在艺术江湖里,他脚步坚定,永不停歇,“剑气合一”,形如广东文学艺术界的一道永不落幕的亮丽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