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洋新闻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潘勤毅、刘洁
本报讯 (记者潘勤毅、刘洁 通讯员李勇辉)昨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定会召开,确定莫家拳、东坑卖身节等3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其中粤剧等24项将参加省级保护名录的评选。 4月11日确定最后名录
昨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定会对全市各镇申报的51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评审,最后拟定包括莫家拳、东坑卖身节等在内的36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其中粤剧等24项将参加省级保护名录的评选。
据东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贵田介绍,本次会议确定的名录将上报东莞市政府,最迟4月11日确定最后名录,并在15日前送往省里参加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
家家会煮粥还要保护
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中,包括了东莞粥品和东莞小食,但没有包括厚街濑粉等小吃。“厚街濑粉是东莞人喜爱的小吃,而且跟地理名称相结合,有很高的知名度,没有被申报。家家都会煮粥,却为何还要申报?”来自东莞市经贸局的审定代表质疑。
对此,东莞市民俗专家张铁文解释,因为东莞是粥的“家乡”,东莞粥品在东莞的历史非常悠久。列入保护名录针对的是粥的整体,而不是具体某一种粥,加上又在花园粥城成立了东莞饮食美食博物馆,这个方面的保护和资料收集比较齐全,容易申报成功。
而濑粉、腊肠这些小吃,在东莞没有一家中华老字号,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之前邀请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明敬审查名录后,减掉了白沙油鸭、东莞腊肠、新村腐竹等几项。但在以后的申报中会考虑予以补进。
专项财政扶持抢救遗产
去年6月,东莞市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规划》,规定每年政府投入100万元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重点民间艺术演出,每场补助费500元,全年支持200场。经费也将重点用于组织、辅导木鱼书、客家山歌、咸水歌的传承人,承前启后传帮带唱;设立传唱点,长年开放、传唱培养人才,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抢救、征集一千件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包括木鱼书、粤剧剧本、曲艺唱本、唱片、刺绣、茶山公仔、纸扎工艺品、花灯等等。每年还将整理出版一本30万字的传统木鱼书,一本专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册或专著。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都展示一次。到2015年,将完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