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9-13 16: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沙头角、中英街的历史与客家关系密切吗?
转贴http://www.nanfangdaily.com.cn/ds/20030414/szzz/200304140594.asp
一条街 两边走
南方都市报 2003-04-14 10:34:26
“追本溯源”系列之六
心灵穿越
街道的隐喻
呜呼,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
———侯军 《警世钟铭》
从没有一条街道会同中英街那样承担如此多的意义:历史的,制度的、种族的、经济形态的。
这是一条长不过300米、宽不过3米的街道,如果在世界的其它角落,它仅仅可能被注释为“交通的联接点和过道”。但它恰恰被历史翻云覆雨的手安置在梧桐山南麓、大鹏湾西侧;也恰恰在1898年一个天气闷热的夏天,光绪帝在英国提出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上御批“依议”,慷慨地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直线,直线以南的地方租给英国。
这条人为的直线地理上是东界为114度26、西界为13度47、南界为北纬21度48的标识,物理上是中英街上自上而下的20多块界碑。它们在地图上都显得毫不起眼,和灰尘一样不足道,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同饮一口古井、同游一条河流的村民被一分为二,20多块界碑连成了一条笔直的伤口。
之后在伤口上发生的事情也是接连不断:40年代飞扬跋扈的日本宪兵、50年代由高音喇叭传出来的政治对峙等,给这条笔直的街道横生出许多枝桠。一位生长于斯的老人说,在这条街道上,他不止一次尝遍了人生百态,就像已经过了几辈子。在中英街“根扎深圳,荫盖香港”的古榕树下,老人的神情已经淡然。淡然,这是经历过一百种极端情绪后的提纯物。在世界版图上,可以说,中英街是单位面积内情绪最为复杂的一个地方。
在一篇名为《关于宫殿的寓言》的随笔中,博尔赫斯写道:“看似笔直的道路实际上有着轻微的弧度,绵延开去,形成了诸多不易觉察的圆环。”在此,博尔赫斯揭示了迷宫的工作原理:道路之于道路存在着两种相反方向的维度————笔直和圆环。诗人熟练地在两者之间游走,不断地以一种维度否定着另一种维度,从而造成一种含蓄。
这便是中英街,笔直的街道和历史的迷宫相互交叉,但是现在,它所需要的就是抛弃隐喻,恢复含蓄的平静。
20世纪80年代购物的超级热度到了今日,已经慢慢隐退,街道两面的店主和居民也开始一点点发现了生活最初的面目。在某一个下雨的午后,游客并不多,他们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回味这条特殊的街道曾经给他们的一切:财富、机遇、视野。空暇时,他们也会离开铺面去看看祖先留下的东西,寻求一些历史的启示:界碑、海关遗址、古榕、碉堡。一切开始回到生活本身。
由此,人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看清界碑后面的启示。
当人们坐在界碑上,坦然地评说历史时,道路开始恢复笔直。
长途跋涉后的人们,可以停下来唱唱歌了。
名词解释
中英街
中英街位于沙头角镇,即梧桐山南麓的大鹏湾西侧,距深圳市区18公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
中英街长不足一里,宽不盈两丈,街心以“界碑石”为界,北边属深圳,南边属香港,街两边是林立的店铺。
“中英街”原名“桐抚坪”,1840年前,已是邻近知名的热闹小集市。
1898年6月9日,中英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中英街”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河、海域,连同大屿山等235个大小岛屿(统称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
1899年3月16日,王存善和骆克(中英双方定界委员)来到沙头角勘界,他们从大鹏湾出发,沿梧桐山下的小河竖立木界桩,界桩上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木界桩后改为界碑)。
勘界后,沙头角被一分为二,东面一半属中方,称“华界沙头角”,主要指沙栏吓村和桐芜墟;西面一半属英方,称“英界沙头角”,主要包括沙头角墟和盐寮吓村。有8块界碑从梧桐山下干涸的河床经过,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起房屋做生意,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
1930年,国民党政府挂起“关税自立"的招牌,将香港来货一律加税至数十倍。而沙头角新界一边的商人,则在这条小河的新界一侧营建店铺,以逃避关税,获利丰厚。中方一侧的商人,亦于1932年后相继在小河中方一边,陆续兴建店铺,经营生意。这就形成了现在的“中英街”。
1983年,内地和港方签订开放“中英街”的协议之后,双方都对"中英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兴土木修建店铺,使得这条小街朝夕间迅速繁荣、崛起。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后,在“一国两制”构架下形成了中英街“一街两制”的新格局。
中英街现有店铺约300间,主要经营摄像机、照相机、饰品。
现场目击
历史散落在生活现场
2003年4月9日,记者通过沙头角关口,走进中英街。香港回归后的中英街开始变得安静。顾客变得理性,没有了80年代的躁动和急切;由于游客的减少,老人们已经可以在因此显得宽敞的街道上散步,触摸古榕,慢慢回忆起纵横捭阖的历史;香港警察也在合计着在天气转热时,开始去大梅沙游泳。当年商业神话的光环已经慢慢褪去,时间放缓,生活开始浮动。
【街道】 八块界碑
中英街长约300米,平均宽度3米左右,最狭窄处不到2米。分界线从镇中划过,并竖有石碑。石碑的两面分别用中、英文刻写:“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这些文字,现在还可指认。这个石碑在中英街的入口处,成为旅游观光者的拍摄首选地。
中英街散落着8个界碑,20世纪80年代曾经明令禁止“越界购物”,到了今日,其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意义。街道两边可以自由往来,游客也可以随意到界碑那边购物。很多游客逛累了,就坐界碑上。一些店铺的主人也把门前的界碑当成是自家庭院的石凳,招呼客人坐着,拉家常谈过往。当8个界碑仅仅承担了8个石凳的意义时,整个中英街的气氛显得很轻松随和,没有了剑拔弩张的汹汹气势。
6号界碑旁是一家香港的服饰店,李店主并没有埋怨今年来生意的回落,她说最重要的是祖先留下的这块地,发展还得靠自己。历史的教训让她觉得什么都没有土地重要,所有的战争、冲突都是为了土地。李店主尽管卖着100元3件的T—SHIRT,但仍保持着很高的历史觉悟。这种视野让她在80年代日进斗金的日子后,也能习惯现在回落的销售态势。
我们在5号界碑旁遇到2个巡逻的香港警察,他们的警徽换成了紫荆花的标志。回归以后,他们的神经也轻松了很多,以前巡逻的时候,总是绷紧神经提防发生什么。现在进出深圳也方便了很多,他们每年的夏天都会经常去大梅沙游泳。
3号界碑立在通往香港的道口上,与其它界碑不同的是在碑顶有一铜制构件。家住福田的王先生和妻子正在3号界碑旁休息,身旁一堆物品。他们每个月都会在这里买六七千元的日用品、食品,这里的价格要比其他地方低10%左右,质量很不错。
4号界碑因为有百年古榕的荫护,保存得比较完好。古榕树根在深圳,树荫却延伸至香港。以前有学者说,这里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饱含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现在内地和香港山水得以相连,古榕树才真正成为一棵完整意义的树。
【村落】 吴氏宗祠
绕过中英街往东,是一个安静的客家村落————沙栏吓村。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他们许多人都富了起来,但整个村落却显得非常安静和内敛。他们对应自己的心灵,在沙栏吓的土地上供奉着祖先(吴氏宗祠)和妈祖(天后宫),每天都有人在里面静思祈福。确实,没有人比他们更需要安稳。
吴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1988年重建。沙栏吓居民多姓吴,每年春节都会有很多吴姓后裔从五湖四海赶回来,祭祀祖先。天后宫是具有浓重岭南特色的华丽建筑,上面有许多岭南风格的彩雕。
中英街背面还有海关旧址,现为部队营地。沙栏吓村一位老人有一个精当的比喻,说当年海关的建立,等于是在自己家里把唯一的钥匙送给别人。
【对面】 香港风情
我们隔着中英街的铁铸栅栏,能看到香港居民的生活,他们在大鹏湾渡口上晾衣服、聊天。普通游客一般不能过境游览。我们只能通过中英街居民的叙述,了解栅栏那边的风土人情。
港界沙头角西连粉岭、南接大埔,在其东边则有吉澳、鸭洲,拥有大量可供游览的去处,保留了许多岭南风格的骑楼建筑。
栅栏对岸便是古村荔枝窝,村里有两座保存良好的古庙。我们亦可通过大鹏湾渡口到达“大鹏明珠”吉澳岛,现时岛上居民不足200人,岛上除拥有一座天后宫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海鲜酒家。
【关口】 游客止步
4号界碑指向通往香港的道路。深圳警察和香港警察穿着不同的制服,相互对望,各自守卫自己的关口。过了关口,便是港界沙头角,当地居民大多都拥有自由往来的证件,繁荣了两地的贸易。
【商场】 购物天堂
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被游客们称为“特区中的特区”、“购物天堂”。一些老字号的百货,如实惠百货等每天都挤满了购物的人群。中英街由此衍生出一种新的人群————“跑桥头”,他们往返于镇内和桥头边检店之外,从事镇内和镇外的短途交易。
【渡口】 一水之隔
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观景平台,能够看到一片开阔的水域。这水域便是大鹏湾。港属沙头角的码头是一个狭长的平台,楔在水波中。渡口到对面的香港吉澳岛有快艇摆渡,约需港元700元。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马勇
历史瞬间
1899年3月16日【勘界之耻】
此照片摄于1899年3月16日,在沙头角钉立第一根木界桩。英方代表洛克(居中立者)自傲的神态与中方代表王存善垂头而立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
2003年4月9日【界碑留影】
人们纷纷在中英街入口处的石碑前拍照留念,石碑的两面分别用中、英文刻写:“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日子终于在那子夜交替的时刻来临,中英街第一次横跨街道挂上一串串连接两边的彩旗,百年之间中英街那山水相连、地土相依、民众同根的两边重新融为一体了,数千名中英街民头一次聚集在碧海宾馆门前的广场上,头一次一起载歌载舞绕行在那棵“根植深圳,枝覆香港”的大榕树下。“同行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乡邻们又重聚在300多年前先祖用河卵石砌筑的古井旁。传说中那能消除异乡人病痛的清泉,如今洗消了一百年来中英街居民心头的历史伤痛。
【当年人家】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末,何集庆(右二)一家在中英街一家照相馆的留影。
【鸦片运货单】19世纪初期
19世纪初期,中英贸易处于不平衡状态,中国输入英国商品,仅茶叶一项已逾一万万银两,而英国输入中国商品仅为茶价六分之一。英国故不择手段,决定向中国输入鸦片,以解救其贸易困境及逐步侵略中国。
图为鸦片运货单,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藏。1832年,货船水银号由印度孟买运鸦片到广东伶仃岛,盖有红色火漆印章。
【偷渡】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中英街成了内地乡民偷渡香港的便捷通道。据资料统计,当时只有3600多人的沙头角在60年代以后,累计偷渡往香港的人数达2400多人。当时这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深圳只有三样宝,司机、医生、当刂猪佬。” (图为边防战士在警戒)
【购物】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成为“购物天堂”,去中英街购物成了深圳的一大奇观。保税一条街的商品与当时国内市场的巨大差价和琳琅满目的时尚百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每天进入中英街购物的人数竟高达近10万。
据当地老居民何集庆的回忆,当时树上挂有深圳公安局的通告,“凡持特许证入镇的干部、职工,一律不准越边界”。每天也有许多手持话筒的边防人员,制止游客跨越界碑到英界沙头角购物。
但这一切并不能挡住人们购物的热情,许多人还是通过各种办法跨越界碑,抢购物品。不能过来的人,就眼巴巴在马路对面望着,一副心有不甘的模样。
见证人语
同一条河里游泳
何集庆 74岁 东江纵队老战士
祖父的百货公司
中英街4号界碑附近的墙面张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给少先队员讲中英街的故事。老者便是何集庆,沙头角沙栏吓村居民。他于1929年出生,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他在中英街上出生,在中英街度过童年,又在中英街以战士的身份和日本侵略军周旋战斗。所以,当说到中英街的历史时,何老的眼神一直泛着光芒。
“我的祖父1903年便在中英街(当时为东合墟)开了一家中药店,1935年,这家中药店开始转向经营,从国内买回大量的糖、油等物资,然后出口到南洋(东南亚)。当时的东合墟是一个很大的集市,附近10个乡的人每逢1、4、7号都会到东合墟赶集。许多相熟的人会把行李在祖父的店里搁下,到“墟”上进行交易,当时叫做“赴墟”。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把手中的鱼和农副产品卖掉,换了些洋火、洋油回家。赴墟的时候小孩子是最开心的,可以买一些糖果解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开始进入它的黄金时代。我开始经营祖父的店铺,易名为‘明兴百货公司’,主要卖尼龙布料、香皂等,也卖过黄金饰品,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当时中英街的金铺也非常多,多过米店。那时候人们一般是要在结婚的时候才会买金制饰品,一旦要买都会想到在沙头角中英街上买。1987、1988年是生意最旺的两年,人们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他们排着队入关,排着队购物,想起来都觉得很壮观。当时我这家10多平方米的店铺,一天的营业额就是二三十万,其它一些大店铺可以达到上百万。
香港回归后生意淡了很多,这也正常,大家可选择的地方多了很多。”
老人的心灵地图
今年74岁的何集庆仍然步履矫健,非常健谈。他每天都会在中英街逛上几圈,对中英街的一草一木,他熟悉得如同自家庭院。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了中英街商业化的步伐,而现在他每天记挂的,却是一些生活场景的恢复,那些地方伴随着何老半个多世纪的记忆,也是整个沙头角村民的记忆。
“我每天都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地图,一些是永远不会恢复的。60年前中英街还是一条河,河这边是深圳,那边是香港。两岸的居民没多大区别,可以互相往来,河水很清,流往大鹏湾。干完农活,两地的居民会在同一条河里游泳。
有一些地方我真的希望能恢复,我最怀念的是兰天商场门前那口建于清代的古井。现在的井已经被铁块盖住,深埋在地下,没人知道那是一口井。而在五六十年前,两地居民都是喝这口井的水生活的,家家户户都来这里挑水,使古井成了两地居民聊天交流的场所。现在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对这口井进行修复。”
孙霄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
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中英街虽小,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香港割让、新界强租的历史;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它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从一条背负历史耻辱的街道到一条见证社会发展的街道,它经历了历史的不同层面,这也是当初筹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意义。”
旅游贴士
一日看百年
办证:进入中英街需到公安局办理特许通行证,办证费10元。
交通:大巴202、205、358、360、364路;中巴425、430、512路。
购物:由于政府对该街实行了免税政策,这条小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胜地,中英街价廉物美的黄金首饰和进口电器一直是游客们购买的重点。除黄金饰品外,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比别处也要便宜些。近年来,内地市场的货品丰富了许多,中英街市场的优势不比从前,但有不少商品的价格仍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些。
景点游览:中英街景点比较集中,主要景点有百年古榕、天后庙宇、吴氏宗祠、博物馆景观台、日军碉堡、海关旧址、警世钟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