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39|回复: 18

石匠之乡五华人杰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8 1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华黄龙石桥、清水桥、石坑大石桥、水寨大桥、董源石桥
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大厦
越南哥龙河拱式大石桥
广州石室
深圳白芒海关石屋
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北江流溪河大石桥
广州从化神岗大石桥
德国花岗岩石室
广州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石雕
广州越秀山五羊石雕
广州东方宾馆五羊雕像
广州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
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
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
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
佛山城雕
广州烈士陵园
北京天安门石建工程
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碑
北京人民大会堂石建工程

[ 本帖最后由 爱客 于 2007-6-25 17:0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8 1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尽情"发挥",继续努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8 20: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都是超有名的顶级建筑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1 10: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的老乡真的好勤奋和够艺术,在深圳我看他们也很友好,是我的榜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20: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400多年历史的地下采石场

在五华县横陂镇琴江河畔之东的叶湖村,有一片叫石窿山的山丘,在这片庄稼茂盛、树木葱茏的山丘地底下,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从明朝开始开采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地下采石场。3月6日,五华县文化部门正式将五华石雕工艺向广东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岁月尘封的五华叶湖村地下采石场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1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样的!!!支持支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2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我現在才知道五華人是走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啊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22: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爱客 的帖子

原來這麽老的古迹嘛 ~~
下次回去得去看看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7: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讲,"五华阿哥硬打硬",系厉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13: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吹牛,在香港,五华打石佬认第二的话,没有人敢认第一的!
看过全国政协委员邓广婴写他父亲邓文钊的书(邓文钊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以下是其中一段:

石匠邓阿六

  我的父亲邓文钊,出身自老香港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邓元昌是个传奇式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邓元昌原名邓怀清,号鹤溪,又名邓焦六、邓阿六、打石六,原是广东五华县水寨乡的石匠。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即英国殖民者登上香港)初期,附近广东乡下许多农民到香港谋生,16岁的邓阿六与同乡兄弟邓阿五等人亦一同从五华步行到香港做石匠。香港本是个荒岛,人口稀少,末开埠前,全岛只有几千人,以打鱼为生,食水全靠水井和山泉。自从英国殖民者把香港变成一个商埠之后,人口逐年增加,食水渐渐短缺,扩大水源成为香港的重要问题。幸好香港雨季有充足的降水量,因此政府决定修建水塘,蓄水以备不时之需。1860年,香港政府选定在薄扶林兴建第一座水塘,以储存山坑水和雨水。工程历时三年,薄扶林水塘建成,蓄水量为6600万加仑。到19世纪70年代,香港人口增至30多万,食水供应又趋紧张。当局再选址大潭,计划兴建一座比薄扶林水塘更大的水塘。大潭水塘工程进行了两次。第二次完成时,蓄水量达到 3亿多加仑,为薄扶林水塘的五倍。1872年第一次动工时,工程由一家英国公司承包,要在水塘四周筑一石堤。可是大潭的山洪汹涌,一般石堤承受不住急流冲击,接口很快出现裂缝,屡建屡塌,工程一再返工,造成很大亏损。英国公司束手无策,只得放弃承包。第二间英国公司接手,还是无法解决石块之间的裂缝问题,也失败退出。两间公司都蒙受亏损,没有公司敢再上,工程只得停顿下来。
  这时,邓阿六已经从一个普通石匠成为修建水塘的石匠工头、凭着多年打石的经验,他想出了解决难题的办法。他向主管工程的工务司建议改用S形麻石取代方形石块,使石与石之间像锁链一样两头钩住,连成整体。这样,山洪暴发时便不会出现裂缝。他画出图样:圆形突出部份是榫头,凹陷部份是榫眼,两部份相接便成为一个整体。工务司听罢大悦,决定按邓阿六的方案去做,同时建议工程由他承包。但邓阿六只是个石匠,没有资本,因此他与工务司达成协议:全部工程费用实报实销,亏损他不负责,收取费用的5%作为报酬。大潭水塘所有的S形石块都由邓阿六请石匠按图纸打出。水塘建成后,石块之间的接口果然没有出现裂缝。这些S形石块至今还在大潭水塘的底部。
  这项工程使邓阿六赚到几万元。他开设的元昌营造厂,除了开采石矿外,还从事建筑及承包工程。那时还没有钢筋水泥,不仅堤坝,而且下水道、坑渠、盖房都用石块来砌,因此石匠是个很吃香的行业。
   当香港尚未开埠,还是一个渔村的时候,只有南面的赤柱、大潭笃、石排湾,东面的阿公岩、水井湾 (即筲箕湾)人口比较集中。黄泥涌、七姊妹也有些村落。英国人登岸后,发展了中区和西区。但是香港有许多地方尚未开发,荒地不值钱,只要花一分钱就可买到一呎地,市民可随意向田土厅认购。政府给邓阿六的工程费是以地偿工,把他带到现今湾仔一带,任由他选地。因此邓家在湾仔拥有一些地皮。随后邓阿六又买下筲箕湾、轩尼诗道、荷李活道一些地皮。据说,兰桂坊的地皮原来也是属于邓家所有。他在这些土地上修建了许多三层楼的房屋,出租给人。随着香港人口不断增加,邓阿六遍及港岛的房租收入亦不断增加,他成伪一个富有的地产商,给自己的家族起名为"邓元昌堂"。
  邓阿六从石匠变巨富前后不过30年,所以许多老香港人都知道他的故事。
  邓阿六是穷苦人出身,深知穷人生活艰难,所以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这使他在社会上享有很好声誉。直到40年代,邓元昌堂在香港仍有一定知名度。但可惜除了邓文田、邓文钊兄弟,其它支系后来都家道中落。

曾家大屋
   
  邓文田、邓文钊这一支系之所以能移保持住上层社会地位,不能不归功于他们的祖母曾灶娇。曾灶娇是新界沙田"曾家大屋"创始人曾贯万的长女。提起“曾家大屋”,香港人几乎无人不知。曾贯万原来也是广东五华县的石匠,与邓阿六同时期到港谋生。他最初在茶果岭和筲箕湾当打石工人,后来自己开设石厂。发了财之后,他打算修建家宅,征求邓阿六意见。邓阿六建议他取址荷李活道,那时荷李活道空地很多。但曾贯万不愿将家宅修建在英国人租用的地方,担心将来英国人愈来愈多,挤得连祖宗神主牌都没有地方安放,宁可把住宅建在人烟稀少的新界沙田。当时沙田还没有租给英国。1847年他在沙田找了一块面积约有4万多公尺的风水宝地,用大石块砌成矮墙围起来。在这个围墙内,每个角落设一个类似碉堡的建筑物。曾贯万希望这座宅院成为曾家子孙永久居住的地方,在大门口挂上一块麻石横匾,刻看"一贯永居"四字。太平洋战争期间,许多人逃难到此,他们称之为"曾家大屋"。"曾家大屋"因而得名。
  邓阿六和曾贯万这两个靠打石发家的家族联姻。曾贯万的女儿曾灶娇嫁给了邓元昌三子邓荣泰。曾灶娇具有客家女人传统,泼辣能干,末出嫁时,曾率领全族妇女,为争筲箕湾极乐洞一块曾家祖坟的石碑而与外人打官司,最终获得胜诉……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7-5-29 23:5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9 13: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阿哥赢打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4: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

天!从来不知道,原来经常看到渔女像是咱们客家五华人的杰作,太让我骄傲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8: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帐号终于激活了。
哈哈。。
处女贴发这里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17: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匠之乡名闻遐迩

  “五华阿哥硬打硬”。无情的顽石,却能在五华硬汉的手中,变为充满生机和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五华县由于石资源丰富,很早以来就有不少人靠打石为生,石匠众多,建筑、雕刻工艺名闻海内外,成为著名的“石匠之乡”。
  历史悠久巧匠多
  翻开《五华县志》,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五华石资源丰富,石业历史悠久,石匠众多……在古代,五华就较多地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五华无处不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此地有大大小小的石山11座,面积2平方公里多,石质坚韧、干燥,是制作门、窗、柱、础、磨和石雕的上料。叶湖采石至今已历300多年,旧时常有几百名匠人在此地制作各种石料,产品经琴江运销兴梅、潮汕或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叶湖村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以打石为主业。进入村中,随时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石声,随处可见石屋、石楼、石道、石桥。村中的建筑物几乎全用石块砌成,朴质美观,极具特色。尤其吸引人的是石山经长期采石后形成的石窿,洁净光滑,通风透光。进入石窿,可发现石匠们采石后留下来的石阶、石床、石桌、石凳和随意雕刻的石狮、石人、石马等物,如观赏不尽的艺术之宫。
       五华石匠布及全县,其中又以安流、横陂、平南、华城、转水、水寨、锡坑等镇为多。至目前,五华全县在县内外从事打石、建筑业的,仍有几万人之多。
       技艺精湛美名扬
       五华石匠技艺精湛,名师巧匠辈出。他们能凿石成门、窗、柱、础、雅、磨,能铺设公路、桥梁、码头、海港,能建筑高楼大厦,能雕刻千姿百态的人物、山水、草木花鸟、走兽飞禽。其中,该县流传的一个关于“缩脚画眉”的故事,更是传神。从前,五华有两个石匠比艺,一个用麻石雕刻算盘,另一个用麻石雕刻画眉鸟笼。两个石匠在麻石上精雕细刻,花尽心思,各逞技能。不料,当那个雕刻画眉鸟笼的石匠大功就要告成时,失手打断了鸟笼中画眉的一只脚。百日之功毁于一旦,石匠大为懊恼,终日茶不思,饭不想,躺在床上长吁短叹。刚好他早已出师在外的大徒弟前来看望师父,得知情况后走前左看右看,心头猛然一动道:“雕只缩脚画眉,岂不更好?”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父愁眉顿开,连声称妙!到了献艺那天,玲珑剔透的算盘和活泼灵动的画眉鸟笼并列桌上,吸引了众多石匠前来评看,无不啧啧赞叹。
       用石块架造桥梁是五华石匠的拿手技艺。资料记载,早在450多年前,五华转水就有黄龙石桥,“以木为之,嘉靖十六年(1537年)易以石。”现在还保存的华城董源石桥,亦有400多年历史。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石工到北京玉带河建筑了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此后,五华石工建桥队伍转战祖国各地,先后建筑了北江流溪河大石桥、从化神岗大石桥等。最能代表五华石工建桥技艺的为位于琴江下游水寨镇的水寨大桥。该桥于1959年11月动工,1961年2月建成,历时仅一年多。全桥四个大拱,长236.2米,宽6.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桥的装饰古朴美观,桥东放置两尊威武雄壮的大石狮,桥西设浮雕龙柱两条,桥两面栏板刻龙凤花纹图案,无不活灵活现。为了减轻桥的自重,连两边竖立的36根石电灯柱也打成空心的。整座桥共用去不同规格石料 13556立方米,从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本县石匠独力完成。有一位精通桥梁建筑、对赵州桥颇有研究的专家说,水寨大桥长为赵州桥的5倍,建筑难度比赵州桥大得多,“五华不愧是石匠之乡,李春辈出”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5 1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人只识赵州桥不识水在大桥,  作为标志,  五华可有??水在桥已不堪重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