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内容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3-13 23: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掀起客家研究热潮

       首发式上,书系好评如潮。 不少专家认为:“该书雅俗共赏,资料性和可读性均很强,不仅可以作为广大读者作了解梅州的指南,满足读者寻根、旅游、学术、交流的需要,亦可作为梅州中小学校的乡土教材。”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书系从不同角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框架,并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编纂书系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留住客家文化之根、弘扬客家文化精神的重要举措,亦是对后人功德无量的一项文化工程。”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书系的发行将会引发“客家学”研究的热潮。书系执行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主任谭元亨教授说:“这套书系在客家文化与梅州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对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出够100部研究客家文化的书籍,最重要的是推出一部总纲性质、领头性质的《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这套书系为日后《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的推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管林说:“书系是客家学研究的力作,独具匠心,一定会掀起‘客家学研究’的热潮。比如《客家新探》一书,立足在‘新’字上做文章,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好些新的观点还有待专家学者们深入挖掘材料、补充论据。整套书系像一条龙,《客家新探》是龙头,其中六本书是龙身,《客都梅州》是龙尾,首尾互应,互为一体,本本自成体系,本本皆是精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2: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陌生地扎根
——由《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说起
2006-03-2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艾 云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八本书的出版,可喜可贺,为人们了解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在整个岭南文化研究中,客家文化不单纯属于岭南,它又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世界文化背景的大格局来看,在与其它民族、民系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客家文化的独异性,这独异性便是融合性中的创造力,使之在陌生地扎根。
       遥想往昔,古罗马对古希腊,前者是带着征服和入侵的姿态到了陌生地,那是以武力为特征的占领,以强硬扼住柔软,以粗暴钳制温婉。很不幸,希腊文明的太阳终于陨落;破坏与摧毁,成为人类历史不堪回首的一幕。而犹太民族,则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分散而无法聚集,他们虽然以自己勤勉奋斗的智能和精干,在各个领域创造着非同寻常的奇迹,但他们在流浪各国的人生履历,则处处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随时遭遇被围剿、被杀戮、被歼灭的厄运。他们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紧张与惶恐,使他们的面孔时时呈现着不安与抽搐的神情。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希特勒那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杀戮计划,如纯粹亚利安人种对犹太人的全面捕杀,更是留下人类血腥与悲惨的记忆。
       也许不可以类比。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也有着往陌生地迁徙,却是在陌生地扎根的例子。从时间上说,这迁徙不是一时一刻而是连绵不断;从空间上说,它是在本民族内部展开,是从北至南的流变、融合;从文化上说,这是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其中也有冲突,但冲突不是显特征,交融沟通才是贯穿始终的内质。中原朝向岭南,向北方以南,向南方以南,穿南粤、破雾障,迤迤逦逦,形成客家人南迁的历史。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2: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一向以来遵循着“安土重迁”的古训,尤其中原一带,古训的遵循更是毋庸置疑。中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那里土肥水美、物产富饶、交通便利、风和日丽、四季分明。相比南粤,则偏隅化外,瘅疠蛮荒,濡湿洇溺。但是,中原皇权更替,嬗变浮沉,刀光剑影,为避兵燹之灾、杀身之祸,皇族贵胄和无辜庶民被迫南迁。客家客家,便是客居他乡,以此为家的意思。那家的选择已不做苛求了,即使贫瘠荒芜之地,也是庆幸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客家先辈们是感谢岭南的,因为岭南以自己的宽广胸襟和无比热忱,接纳了他们。即使粗茶淡饭,即使茅棚柴扉,只要没有性命之忧,客家人也就把一颗悬着的心给放下了。况且,岭南又是以谦逊、向学、开放的姿态学习到中原文化的诸多优良,这更使客家人在岭南有着如沐春风的归属感,而不再是作客那样的生疏和拘谨了。这是互相交融的过程。中原文化的教育启智、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被带到岭南,岭南又以自己的宁静缓冲、仁慈谦让的礼数回赠给他们,并由此发展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蔚为壮观的景致,在世界文化上都发出独特的魅力之光。也正因如此,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中,客家人又扮演了重要角色。岭南在历史关头的可歌可泣之卓越,与客家优秀儿女的多姿多彩之身影分不开,那是历数不清的俊彦奇拔:袁崇焕、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廖承志、朱德、叶剑英、王首道、叶挺、杨勇、杨成武等政界翘楚;而欧阳修以及郭沫若、李金发、黄遵宪、陈寅恪、林风眠等,又为文化之传薪人;张弼士以及胡文虎则以张裕葡萄酒和虎标万金油成为商界精英,还有后来一批又一批的经济领域的拓荒者,都是客家人不屈奋斗的杰出楷模。这又是得益于岭南这块热土的浇灌扶植。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荟萃客家文化及历史,让人感慨奋进之余,不禁对岭南的美好未来,抱以深切的祈盼。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著名评论家)

之二
      
  编者按:《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后,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现选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或能加深读者对这套书的理解。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3-26 at 23:0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2: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薪火的相传者  
2006-03-2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温远辉
      
  我是客家人,但我真正为“客家人”三个字而感到心灵震撼,并为之骄傲,却是在成人且工作多年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参与大型电视系列片《客家人》的撰稿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第一次大量而集中地接触关于客家文化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并且随摄制组行程万里,在闽粤赣客家三角地大本营、桂、川、豫等地采访上百位客家各界人士,掌握了许多田野调查资料和个案资料,一步一步走进了客家人的生活,走进了客家文化的时空,并力图走进客家民系的心灵。三年的学习与感受,不啻于灵魂的洗礼!不啻于情操的陶冶!不啻于人生信念的磨砺!我无法不为之叹服:客家人——大写的人;客家民系——中华民族的一个支系,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放异彩,一下子推出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剑英、胡耀邦等伟人的民系,继往开来的民系,一个震惊世界,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民系!
  宣传客家民系,就是宣传我们中华民族的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光辉业绩;弘扬客家文化精神,就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信念。对客家民系,再多的研究仍嫌不够。早在上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就已兴起“客家学”研究热。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者对客家学越来越感兴趣,研究成果极为壮观,“客家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但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集体研究,集众所长,并推出文丛,极力推广,把客家文化研究视为一系统工程来运作的,就我所知,梅州市委、市政府是率先而为,他们推出《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也是政府与学院合作而产生的第一项成果。文丛含八本书,分别介绍了客家源流、方言、围屋、民俗、文人文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崭新研究成果,堪称近年客家学的集大成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由杨宏海选编的《客家诗文》和由杨宏海、叶小华选编的《客家艺韵》:一本是博洽群籍、纵考古今、慧眼选萃而成的客家文人文学作品精选,填补了客家学的空白;一本是既博采众长、整理归纳,又田野调查,采购搜集,辑录大量客家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丰富鲜活,真情真趣盎然。
  一套书系,功夫不少,功德不浅。期望这是客家学系统工程的良好开端,并由它而昭示出更灿烂美好的远景来。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著名评论家)
      
  编者按:《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后,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现选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或能加深读者对这套书的理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2: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客家新探》之新喝彩
2006-03-2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黄伟宗
      
  客家研究再度复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晃,就是近20年了,这20年里,客家学术探讨、客家文学兴起,不乏创见,也不乏鸿篇巨制。
  《客家新探》,在内容上的创新可谓比比皆是,一口气列下来,至少有二三十处之多。择要说有以下几点:
       1、把客家学研究置于世界范围之上,从而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
       2、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
       3、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对“南下说”的修正,其令人瞩目之处,在于它把第二次大迁徙的动因,由黄巢起义修正为安史之乱,并且引入了陈寅恪的著名论断“以诗证史”,把当年李白等人的诗句,作为历史的佐证。
       5、把“中原说”与“江淮说”联系起来,提出客家民系与其它同为大迁徙民系的区别在于“二次到位”或“多次到位”。
       6、提出“显性移民”与“隐性移民”之说,尤其在“隐性移民”上,形成了全新的移民理论,指出其基于经济、人口诸方面的原因,不独是战乱、灾荒。
       7、当然,将客家人近代出色的历史表现,归结为六次崛起,这也是过去没人做过的。例如戊戌变法,过去一般人认为与客家人关系不大,可这本书却从三个层面上驳斥这种观点,即上层或主脑中,就有刘光第;地方层面上,更有陈宝箴主持的“湖南新政”;外交层面上,黄遵宪更是众所周知。
       8、经济全球化与客家文化的自觉,提出了一个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这也是他人未涉及到的。
       我就讲这八点,这也应当是这部著作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贡献。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编者按:《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后,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现选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或能加深读者对这套书的理解。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3-26 at 23:0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3: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与梅州书系》读后感
2006-03-2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管 林
      
  这是反映客家文化的力作。“书系”的设计,颇具匠心。它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好象民间舞龙灯的“龙”。《客家新探》是“龙头”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中间6本:《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之子》、《客家诗文》是“龙身”,6节“龙身”,突出客家文化,坚挺充实。《客都梅州》殿后,是“龙尾”,显得鲜活有力。
  综观全书,可以说有五个“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俗与提高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古与今相结合。
  分开来说,每本书也有突出的地方。《客家新探》突出一个“新”字,提出不少新观点,运用描绘与论证相结合的写法。《客家方言》点面结合,突出一个“特”字,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介绍客家方言的特色。《客家围屋》突出一个“围”字,对“围屋”的形式,闽、赣、粤“围屋”的风采,南粤客家“围屋”的变化作细致介绍。《客家艺韵》突出一个“艺”字,对客家民间文学艺术作了全面、具体的介绍。《客家民俗》突出一个“俗”字,详细评述了客家婚丧、年节、生产、交际等等习俗。《客家之子》突出一个“精”字,这个“精”,包括“精英” 和“精选”两个意思。书中介绍的都是客家的精英,但客家的精英很多,而书的篇幅有限,只能精选一部分来介绍,该书只选了69人分6类进行介绍。《客家诗文》突出一个“选”字,这个“选”包括“选编”、“选注”两个意思。在“选”字上显眼力,在“选”字上下功夫。《客都梅州》突出一个“都”字,从客家人南迁的历史和梅州的历史与现实,证明客家之都是在梅州。
  这一“书系”的问世,不仅可以增进广大读者对客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推进客家学研究;而且还可以使客家文化在开放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编者按:《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后,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现选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或能加深读者对这套书的理解。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3-26 at 23:0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3: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客家民系安一颗沟通和凝聚的“心”
——读《客家与梅州书系》有感
2006-03-2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何 锹
      
  我是客家人,拜读了这套《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后感触良多。
  我以为,这是一个适时的工程。在广东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文化创新经济,拓展和加深了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为广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打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梅州市委宣传部、华南理工大学诸单位立足于广义客家,由广州、深圳、梅州三地学者联合推出的这套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客家历史、方言、建筑、曲艺、民俗、人物,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凸显了客都梅州无可替代的地位。更有意义的是,它整理了客家民系的历史文脉,搭建起了世界各地客家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它对于客家民系未来的发展的意义,绝对不亚于把珠江改造得可以游泳,或者说兴建三十幢广东大厅,它在为客家民系安一颗“心”,一颗沟通和凝聚的“心”。
  其次是这套书的创新性。对一个民系进行如此系统的整理,无论在广东、或是在客家子孙分布的全国各省都有其创造性,它对打造“客家”或“梅州”的品牌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这套书的闪光之处还体现在研究和思维上,它既梳理了现存的遗产、坚持了客家研究主流派的观点,又在人类学、哲学、史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框架,开创了新的视觉,正如刘日知书记和李元元先生所说的“从中不难体察到专家们的良苦用心”。“客家性格”的塑造,体现了客家民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独特性。
  我以为,这套研究严谨、资料翔实丰富、气势恢宏的文丛书系,会给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留下深刻印象以至震撼,加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主席团成员、秘书长)

  编者按:《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后,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现选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或能加深读者对这套书的理解。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3-26 at 23:1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6 2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湛诗章传后世
——《客都梅州》读后  
2006-03-25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赖绍祥

       梅州端的是客都,
       淳朴民风尚读书。
       海纳百川思进取,
       心高天宇绘宏图。
       一双巧手沧桑变,
       几代英豪世界殊。
       精湛诗章传后世,
       客都名实两相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1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客家民系看中国精神传承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45 南方都市报
客家文化

温远辉(批评家)

  有一首客家山歌是如此自况:“客家呀来自黄河边,水就有源树有根,因为旧时多战乱,先后五次向南迁,迁到南方变客人,披荆斩棘建家园。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五湖四海多客人哟。”粗略估算,目前海内外的客家人约有一亿人,分布在全国200多个县份,最主要的集中地是赣南、闽西及广东全境,粤东北的梅州被称为“客都”。

  我是客家人,但我真正为“客家人”三个字而感到心灵震撼,并为之骄傲,却是在成人且工作多年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参与大型电视系列片《客家人》的撰稿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第一次大量地集中地接触关于客家人客家文化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并且随摄制组行程万里,在闽粤赣客家三角地大本营、桂、川、豫等地采访上百位客家各界人士,掌握了许多田野调查资料和个案资料,一步一步走进了客家人的生活,走进了客家文化的时空,并力图走进客家民系的心灵。三年的学习与感受,不啻于灵魂的洗礼!不啻于情操的陶冶!不啻于人生信念的磨砺!我无法不为之叹服:客家人,大写的人;客家民系——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支系,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放异彩,一下子推出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剑英、胡耀邦等伟人的民系,一个拥有黄遵宪、郭沫若、陈寅恪等众多文化大师的民系,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薪火,继往开来的民系,一个震惊世界,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民系!

  在东方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深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创造文明的步伐,也由黄河流域,由中原不断地向东向南迈进,文明的中心,也不断向东向南扩大,汉民族也随之衍生出八大民系,包括湘、赣、闽海、广府等,其中七大民系就散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八大民系中,唯有“客家”民系不以地域命名,却是人数众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民系。

  客家人共同的文化品性是:不惮为客,每思报效。换言之,就是“念旧”和“挺身而出”。在客家人身上,传统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渗透至生活的细部,讲礼义仁信,重情更重大义。文化行为上的表现,一是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对能代表传统渊源、赓续血脉的东西,视若生命,比如谱牒、堂号、祠堂、方言等。客家方言,至今仍保留大量的古音古义,是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为什么它能历千百年,迁徙万里而能犹存旧貌呢?就是因为客家人代代相诫“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缘故。建筑也是,不管是赣南的土围子,闽西的圆楼方楼,还是梅州的围龙屋,都蕴含着天圆地方、太极八卦的传统文化思想。二是崇文重教,以文化人。一个不断迁徙“客居”的民系,要保存自己文化的根脉,要形成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勉励后人不断进取不断报效国家,唯有强化教育,重视文化的薪火相传。客家人执着于教育,可谓不遗余力,一心持守。外国传教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发现并感慨:在嘉应州(梅州),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里,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按人口比例来说,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一位香港老板,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自己赚到的第一个100万元,全部拿回家乡捐资办学。在东南亚的华侨,无论如何艰辛,也要把华文学校办下去。三是中华血脉,敢为国殇。客家人知书达礼,深明大义,身上有硬骨头精神,不能忍受耻辱,危难时刻,常常挺身而出。史学家说,满族入主中原,最后才臣服的就是南方的客家人。文天祥、袁崇焕就是客家人的先贤楷模。

  对客家民系,再多的研究仍嫌不够。早在上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就已兴起客家学研究热。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者对客家学越来越感兴趣,研究成果极为壮观,客家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但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集体研究,集众所长,并推出文丛,极力推广,把客家文化研究视如一系统工程来运作的,就我所知,梅州市政府是率先而为,他们推出的《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也是政府与学院合作而产生的第一项成果。文丛含八本书,分别介绍了客家源流、客家方言、围屋、民俗、文人文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崭新的研究成果,堪称近年客家学的集大成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由杨宏海选编的《客家诗文》,杨宏海、叶小华编著的《客家艺韵》,一本是博洽群籍、纵考古今、慧眼选萃而成的客家文人文学作品精选,填补了客家学的空白;一本是既博采众长,整理归纳,又田野调查,采风搜集,辑录大量客家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丰富鲜活,真情真趣盎然。

  一套书系,功夫不少,功德不浅。期望这是客家学系统工程的良好开端,并由它而昭示出更灿烂美好的远景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11: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客家精神赓续绵延
2006年02月23日  15:52    深圳新闻网
——访《客家研究文丛》副主编杨宏海

传承客家文化建设文化大省

  日前,一套备受全世界客家人、客家研究者瞩目的客家文化丛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正式出版。“书系”由梅州市委宣传部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联合编纂,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有关专家认为,“书系”的出版将会引发“客家学”研究的热潮。本套书共分八本,分别是《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在这套丛书出版之际,记者采访了此套丛书的副主编、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
  谈起为何要编纂这样一套丛书,杨宏海说,出版这套“文丛”的宗旨和意义,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大省、传承客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本土文化的滋润,客家人主要是指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从黄河、中原迁徙至岭南一带落地生根的民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垦拓,凝结成薪火相传的客家精神。目前世界上约有一亿多客家人,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源出黄河,情系中原”是客家人的普遍情结,“追根溯源,凝聚中华”是客家人传统文化心理。编纂此套丛书,整理客家民系的历史文脉,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有助于振兴中华文化、丰富岭南文萃,弘扬民族精神,而且有利于搭建起世界各地客家人心灵沟通的桥梁。
  建设文化大省,需要学术文化的支撑。当今广东,在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之中,全方位系统研究整理本民系的学术专着尚属新的探索。深圳是广东主要的客家地区之一,原深圳的客家人占了当地人口的大多数,与梅州、惠州等地的客家文化一脉相承。作为改革开放的移民城市,深圳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此次与梅州、广州合作,首开省内跨地区学术界联合之先河,不仅有助于加强深圳本土文化研究,促进深圳与内地学术界对话的能力,还为广东文化大省及深圳文化立市添加一块坚实的基石。
  传承客家文化,需要特色品牌的彰显。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客家文化,需要有分量的文化产品。过去,我省客家研究力量分散,尚未出版过一套系列丛书,使普及与传承客家文化受到影响。“丛书”通过整合资源,立足“大客家”视角,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的历史文化面貌、揭示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展现当代客家人崭新的时代风貌。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11: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体地烘托出客家学的框架

  杨宏海介绍说,这套丛书主要的特色是:雅俗共赏、有所创新。本套丛书从不同的维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框架。虽属客家文化普及丛书,但突出强调学术品位与雅俗共赏。客家学研究迄今为止已蔚为壮观,福建、江西、四川、台湾均有不俗的成果。此套文丛可贵之处是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客家新探》,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客家源流”自立新说。能突破传统的谱牒考证的樊篱,站在人类学、历史学及哲学的高度,从文化动因、民族自尊、心理认同诸多方面,对传统的“南下说”予以补充与必要的修正,使之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移民史乃至整个世界民族迁徙的背景上。此外,过去尚缺系统展示客家文人文学与民间文艺的专集,丛书的《客家诗文》与《客家艺韵》填补了这些空白,成为以文艺形式介绍客家的范本和颇具特色的乡土教材。

赋予客家传统文化以现实意义

  杨宏海认为,深圳“新移民”与客家老移民在精神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迁徙岭南、筚路蓝缕、落地生根”。所以大批离开故土南下创业者都喜欢自称为“新客家”。“新客家”这一称谓沿用了客家特有的精神内核,又涵盖了现代人的追求。它既赋予客家传统文化以现实意义,又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具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一类崭新群体的名词标识。
  那幺,这套丛书为当代“新移民”主要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启迪呢?杨宏海认为,一是“离土不离根”、“创新不忘旧”。客家人素有重血缘、爱家乡的传统,即使客游万里,都不忘祖先、不忘家乡。客家人怀旧不保守,喜欢与时俱进、追求创新。黄遵宪提倡“诗界革命”、李金发率先引进法国“象征派诗”、林风眠融会东西绘画技法独创一体……他们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坚持弘扬优良文化传统,这些对“新客家”们是颇有启迪的。二是“崇文重教”、“以文化人”。客家人历来尊重教育,崇尚文化。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读书的秀才,才可以拥有像“月光光”那幺美的老婆。而不读书之人,则像“癞蛤蟆”一样,只会“咯咯咯”地叫,却永远娶不到老婆。在今天,这种理念仍是难能可贵的。“崇文重教,以文化人”对于深圳新移民及其下一代应该是值得牢记的。三是传承文化,淳风厚俗。客家人比较往重文化的传承,保护淳朴的民风民俗。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是值得肯定的。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古朴的文化与淳厚的风俗,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想起不可多得的客家山歌,舞龙舞狮舞麒麟、鱼灯舞、大盆菜等,引发“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思考,提醒我们不忘先民留存的传统,激发出我们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热忱,从而成为创造新文化的动力。

之二

作者:本报记者安裴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4 19: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huohuo a
太好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4 1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书我早前在深圳书城看过,翻了一阵,觉得总体编得还算可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8 04: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在穗隆重首发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



来源: 南方日报  时间: 2006-02-28 08:52:07  

  八部专著网罗客家文化

  今天(2006-02-28),备受全球客家人、客家研究者瞩目的客家文化丛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将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首发式。“书系”由梅州市委宣传部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合力编纂而成,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书系”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在广东尚属首例。

  不拘陈说敢于立言

  《客家研究文丛》自出版以来,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书系”的出版,将会引发“客家学”研究的热潮。

  近年来,无论是客家文化的系列丛书,还是广东历史文化的书系都出版了很多种,但能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见。那么,此套“书系”的特色在哪里,其生命力又体现在何处?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认为,首要的原因在于编纂者都是知名客家研究专家,他们不拘陈说,敢于立言,保证了“书系”客观、纵深而现代的品质。

  据介绍,整套丛书有三方面的重要特色。一是其首部“新探”先声夺人。

  在坚持客家研究主流派观点的前提下,又对传统的“南下说”予以了补充与必要的修正,使之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移民史乃至整个世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上。客家学研究就需要这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新领域,而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数典忘祖、哗众取宠。

  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八部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构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是高雅文化还是民俗文化,人文地理、精神气候,都得以出色地表现。

  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用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出客家人广博的精神世界。

  诗文艺韵填补空白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是“书系”中《客家诗文》、《客家艺韵》的编纂者。他介绍,过去客家学的研究一直没有系统地展示客家文人文学和民间文艺的专集。实际上,客家人历来“尚文”,从古至今,文坛上一直活跃着客家人的身影,如张九龄、文天祥、郭沫若等。这次由其编纂的《客家诗文》、《客家艺韵》,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此外,《客家人物》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建树的客家人进行重新梳理,内容上同样填补了许多空白。

  书系仍有遗珠之憾

  丛书编者之一、华工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元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书系”仍有遗珠之憾。由于时间关系,他们本来想做的“客家妇女”、“客家族谱”的研究、广东客家人向台湾的迁徙历史考证、以及香港上水、元朗、大埔、沙田、西贡、荃湾等地的客家文化的现代性(如族长的民主选举)都没有来得及做完。同时,《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这样总纲性的思想史也有待专家学者们的继续努力。

  专家说法自立新说雅俗共赏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客家诗文》给了我很多启发。该书将很多著名诗人和作家放在同一框架中,把读者领到一个很独特的阅读方位。

  读者能在阅读中时时发现作品中的“客家文化”因子,进而获得一种“重新发现”的愉悦。

  杨宏海(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这套丛书的特色是雅俗共赏、有所创新。丛书从不同的维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框架,并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客家新探》对“客家源流”自立新说。此外,过去尚缺系统展示客家文人文学与民间文艺的专集,丛书的《客家释文》与《客家艺韵》填补了这些空白,并成为以文艺形式介绍客家的范本和颇具特色的乡土教材。

  赖绍祥(原嘉应大学副校长):《客家梅州》一书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叙述了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论证了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定位,对于人们认识梅州、热爱梅州、建设梅州、献身梅州有重要的帮助。

  黄崇岳(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客家围屋》一书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结晶——楹联作了典型剖析,使“内文外武”的客家围屋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客家人尊教崇文的优良传统得到解释。

  客家书系简介

  该书系是全方位整理研究客家文化的学术专著,涵盖了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八本书每本20万至25万字。

  《客家新探》:追溯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由混沌到清明、从孕育到发展、由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进程。

  《客家方言》:选取部分特色鲜明的梅县话词语,系统阐述了客家方言的分布、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论述了客家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客家围屋》:图文并茂地对围屋加以分类描述,并对围屋内外的楹联作了典型剖析。

  《客家艺韵》:收录了有关客家的神话与传说、故事和寓言、笑话,以及山歌、童谣等,还收录了一批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和歇后语。

  《客家民俗》:详细介绍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粤东祖地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客家诗文》:是祖国大陆地区客家文人的文学作品选,古今比较知名的客家籍作家、诗人或名人大都“登堂入室”。

  《客家之子》:介绍客家杰出人物。

  《客都梅州》:介绍梅州的历史与现实、山川与名胜、文化与经济、人文与生态、教育与文艺、民俗与民居、资源与特产、方言与宗教等。

编辑:吕剑


作者: 蒲荔子 李培

[ 本帖最后由 天狗数码 于 2007-2-28 04:4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8 04: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  

                 同一标题在 国际在线 的报道:

(本报道客家话)在线收听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本台的《客家天地》节目,我是节目主持人张顺灵,在这次节目时间里,请听专访: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谈《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的出版。

  听众朋友,广东省第一套大型客家文化典籍《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正式出版,其中有三本出自深圳研究学者之手,展示了深圳客家文化研究的雄厚实力。作者是杨宏海、黄崇岳、杨耀林。本台记者张顺灵采访三位作者之一的杨宏海,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

  “广东省第一套大型客家文化典籍《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正式出版了,这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计划出100部。目前出版的是第一辑,共八本书,该书分别从历史、语言、建筑、民俗、文学等各个角度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阐发,立体地呈现出整个客家学的构架。这套书是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客家人有“中国的吉普赛人”之称,他们刻苦耐劳、崇尚读书,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客家、广府、潮汕构成了广东的三大民系,客家人在深圳原住民中占60%。20世纪末,全球兴起了客家研究热,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客家研究文丛》的作者都是知名的客家研究专家,在这套书中,《客家诗文》、《客家艺韵》、《客家围屋》三本是由深圳作者写的。除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外,还有深圳博物馆的黄崇岳和杨耀林。他们同是客家人,也是研究客家围屋的专家。杨宏海不但与他人合编了《客家艺韵》,还独立纂写了《客家诗文》一书。作为梅州市首批发展战略顾问之一,正是他和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首先提出建议,促成了这套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杨宏海是客家人,也是深圳知名的文艺批评家,“打工文学”就是由他首先提出的。在过去客家学的研究中,一直没有系统展示客家文人文学和民间文艺的专集,他纂写的《客家诗文》和《客家艺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客家人历来“尚文”,从古至今的文坛上,一直活跃着客家人的身影,如张九龄、杨万里、文天祥、黄遵宪、丘逢甲、郭沫若、李金发、碧野等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一部文学史如果没有客家才子,一定大为逊色。”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 

  “十几年来,他从现有文献、地方名人志中寻找线索,并对作家的籍贯等进行考证,确保准确无误。《客家诗文》一书收录了从唐代至今由客家文人写作的优秀诗文和现代小说,历史跨度大,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在客家民间艺术的“百科大全”中,客家人多才多艺,尤其爱唱山歌,有句话叫“一日三餐歌送饭”。客家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犹如甘泉乳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灵。

  早在25年前,杨宏海就在梅州创办了《客家民俗报》,民俗学权威钟敬文先生为他们题写了报名。从那时起,通过办报,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客家人聚集地采风,请当地文联和史志办提供素材,他搜集和掌握了大量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的第一手资料。书中囊括了客家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笑话、歌谣、谚语、歇后语,以及民间器乐与说唱、地方戏剧、民间舞蹈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该书还对各种客家民间艺术的源流、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剖析其文学、历史学、民俗学价值,使其成为资料性、学术性兼备的重要著作。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代表,是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早在十余年前,深圳市就把”南粤客家围“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市博物馆也把客家文化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黄崇岳和杨耀林是深圳博物馆的前任、现任馆长,同是客家人,又是客家围屋专家。他们以梅州、深圳客家围为重点,辐射粤东、粤北,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族谱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多种方法,深入围屋进行调查。经过10年的研究,行程数千里,笔录数十万字,拍摄上千张照片,对15种类型的119座客家围进行深入研究,写出了图文并茂的专著《南粤客家围》。该书的出版成为客家学界的一件大事,也使民居研究成为客家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本次受邀撰写《客家围屋》一书,他们没有简单地重复以往的成果,而是把该书作为《南粤客家围》的续编,进一步研究客家围的渊源、地区衍变、民族与民系的关系和文化内涵等等,并对新时期客家围屋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探讨。该书内容详实,还有大量精美照片,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是最佳的旅游指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世界客属大会已召开了20届,从中国扩展到东南亚乃至美洲。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客家聚集地,深圳的客家人为数众多,客家文化研究也取得了很高的水平,杨宏海、黄崇岳、杨耀林等学者就是其中的代表。

  好,听众朋友,我刚才为各位介绍了专访: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谈《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的出版。在节目的最后,我为听众朋友出一道题目:《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正式出版,其作者是谁?请将答案寄到北京市565信箱客家话节目部或者是香港铜锣湾邮政局30788信箱客家话节目部,我们的电子邮箱是fy@cri.com.cn,只要你回答对,你就有机会得到我台颁发的奖品,这次的《客家天地》节目就到这里结束,多谢您的收听,再会。

[ 本帖最后由 天狗数码 于 2007-2-28 04:3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22: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