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6|回复: 0

客家文化太需要這樣的人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15: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轉自天涯論壇
“客家入蜀口述史”小型计划  
  作者:冉云飞 提交日期:2007-1-19 8:31:00   
  冉按:这是我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全球项目中心合作的一个关于地方文化与遗产的小型项目。我虽不才,但读许多学者的书籍,看到他们在注重自己专业研究的同时,时常关心自己出生地和所居城市的乡邦文献的搜罗与整理,藉此来表达自己研究专门学问间隙的情感依托,从而诞生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有关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著作。我爱国,但不主义;我爱乡,但不乡愿。我在其它写作的间隙,一直注意对四川乡邦文献的搜集与研究,久有写作《四川近现代文化流变》一书的打算。我认为四川近现代化文化的变迁,既与大家所熟知的学校的兴起、书籍的出版与买卖、大批学者的出笼、家族郡望等有关,也与四川近现代农作物的引进种植(红薯、土豆、辣椒等)、场镇的兴起、交通的便捷与人口流动的增加、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以前我们很少注意物质文明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我在关注传统的精神层面影响的同时,特别关注物质文明对们文化的影响。我对客家文化的特殊兴趣,不仅在他们独特文化的呈现形式和保留方法,更在于他们引进的农作物之种植,对四川土地所产生的人口承受力的拓展,以及带来的诸如对山川、河流、航运、植被、饮食等方面的连锁影响,我谓之“文化的蝴蝶效应”。
??对于这个“文化的蝴蝶效应”的研究,就是我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合作的一个项目。同时,这个项目的写作,也得到相关出版社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已经列为他们的出版计划。我希望我这样的写作,能够在掺杂其它写作的过程中,尽快完成。下面是“客家入蜀口述史”小型计划的简单提纲,更为详细的待项目完成后再行公诸朋友们。
??
??一:目标与目的。客家人在四川所占比例并不重,据人口普查,主要分散在成都龙泉、西昌、川北一带,其它则呈相对散居的状况。虽然客家人在四川人数不多,但他们在明末清初战乱后入川,对巴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在近现代的发展,注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想以口述迁徙个案的方式,来展现客家人迁徙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是怎样传承家族文化、语言传播、生活方式的。用迁徙的个案,来展示他们对四川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独待贡献。相对于众多的四川人来说,他们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蝴蝶”,但他们扇动的翅膀却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四川人的生活方式——温饱的解决、人口增长、文化的固守、饮食结构乃至川菜的崛起等,无不与他们有关——这正是本项目得以存在的理由。
??二:现有资源和所需资源。我手上掌握不少四川地方志,包括新近修订的各地县志,这里面蕴含着不少关于客家人入蜀的记录。所需的资源,是查询大量客家人的族谱资料,调查他们的通婚状况,节庆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
??三:描述方法。问卷式和访问式。简单而切要的问卷,即行收回。访问以录音方式为主。并用这些访问来达到分析他们入蜀后,对其生存的影响,以及对四川诸方面的影响。
??四:主要问题设计(详细见另表)。1:入蜀始祖你知道吗?他在家谱有无记载?2:你们有无家谱,家谱是多少年前修的?3:当初入蜀时共来多少人?4:入蜀方式:是主动还是被动?5:入蜀线路,第一次迁到哪里?第二次迁到哪里?有无续迁?6:除金钱外,迁徙时随身所带物品是什么?7:是否带有原产地的物种入川种植?8:迁徙是全家迁徙?还是单户迁徙?还是迁来定居后,再返回接相关的亲人?9:关于迁徙的各种传说,试略举一二。10:迁徙与尸骨二次埋葬的意义何在?假如现在仍要迁徙,你们是否坚持二次埋葬的习俗?为什么?
??五:所取得成就。以细微的角度切入,来达到了解他们至今的生存状况、文化遗存状况,以及他们对四川贡献的目的,为将来更大规模的研究铺路。
??六:项目时间(略)
??七:所需费用(略):需要有二十位学历史、方言、民族等方面的学生志愿者来协助此项目的调查。其间涉交通费用、日常简单用餐费用、调查表格制作费、二人一组的小型录音设备十个、受访者小礼品、相关资料查阅及复印费用等,共需。
   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 ... dWriter=0&Key=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