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26|回复: 16

千年古镇—中山百姓镇 (武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8 1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古镇—中山百姓镇   

--------------------------------------------------------------------------------
   
   
   

武平中山镇位于闽粤赣边界的客家地区,是千年文化古镇,素有“小京城”之美称。唐宁时是武平县的场治、县治所在地,旧称武平所,简称武所。中山三个村落,人不愈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0多个姓氏人家,并自清朝以来一直廷续至今。这一文化奇观在全国各地乡镇绝无仅有,备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的关注,被誉为“客家百姓镇”。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圣婆廓。“未有皇城、先有石廓”的民间谚语告诉我们这里是先有廓,然后才有城;武所有5座城楼,8个城门,其中迎恩门(东门),永安门(南门)、平安门(西门)、常乐门(北门)为老城门,通济门、朝阳门、水门、文明门为新城四门。城周是护城河,新城朝阳门外时教场,旧时练兵之地。这些前后历时100多年的建筑,如今只仅存“迎恩门”。它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天安门(1417年)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门城上,建有石楼一座,雄伟壮观。当你登上城楼时,可府瞰新老两城全景,正如旧时的写照:“一脚踏双桥、两岸森林灯塔,沿城鱼儿跳,千户入云霄。”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灿烂辉煌。城楼上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残余的两根石柱是凝固的历史。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设有旋转虚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花灯。客家地区元霄闹花灯,一般只有3天,中山却是7天,从正月十三一直闹到十九,“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据说这是朱元璋皇帝特许的,算是给思乡的将士一点慰藉。这里的花灯规模特大,一架花灯上下两层,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层是千奇面巧的彩绘走马灯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贺寿”、“张生逾墙”、“鱼跃龙门”、“金鸡啼晓;……绘尽人间景致。每架花灯七十二个灯盏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下层为木偶戏台,游人上观花灯,下观傀儡,而这样的花灯傀儡多时竟达10余台,真让人目不暇接。

新城最突出的历史遗留要算至今兀立于风雨之中的相塔(又叫溃尾塔),它建于嘉庆辛亥年(公元1551年),塔高14.7米。该塔分为七层,每层呈八角形,一至五层,每层四周开有互为称的门孔,六、七层内实行封顶,塔顶已崩溃不全,葫芦形顶尚可辨认。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桥,这是武所十座古桥最大的一座。全长1114米,高17米,宽3.5米,落成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传清吧绅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寿时,她慈善好施,一闻中山通济桥(当是桥名)又破坏了,吩咐子孙做寿不设宴,把设宴钱款重建此桥。这次重建后,把通济桥改名为永安桥,在八拱上方中,相间嵌着二十石匾额: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继光”。留传至今。

武所的历史遗迹还有一水三古桥、一树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庙,九围十八寨等,向后人昭示着它的千年兴衰。


http://www.keshang.com/keyuan/wenhua/wwms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1 01: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千年古镇—中山百姓镇 (武平)

好象没有“戴”这个姓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5 14: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千年古镇—中山百姓镇 (武平)

不知道
我没有听说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6 0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千年古镇—中山百姓镇 (武平)

有戴这个姓的。。。。
我有几个朋友就在哪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9 01: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戴”这个姓

我同学就有一个姓戴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1 2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在中山就是没有
而是在和中山差一个字的镇—————中堡镇
全县只有中堡才有的哦
你们这次可记住了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1 22: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镇是有戴姓的,只是你没有遇到过,我收集到的中山101姓是刘、赵、徐、曾、赖、钟、李、林、凌、马、纪、戴、牛、王、潘、程、廖、欧、蓝、危、丘、周、石、洪、张、邱、谢、罗、修、吴、贾、温、陈、俞、阮、彭、邬、熊、杨、饶、聂、董、胡、苏、汪、龚、古、陶、卢、绿、许、童、邹、郑、吕、文、魏、巫、幸、本、卓、溧、涂、孙、莫、冯、田、曹、夏、倪、练、汤、艾、雄、能、沈、傅、黎、高、叶、江、宋、仁、带、华、季、管、麦、侯、黄、莆、连、朱、蔡、何、舒、余、龙、翁、范、邓

[ Last edited by lykwp on 2004-4-12 at 20:1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2 2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真的好多,为什么会这么多姓氏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定居下来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2 22: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武平之窗 http://wuping.gov.cn/lyf.htm#zyz

                       朱元璋一声号令,送来了 35 姓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依靠功臣夺得天下的朱元璋,杀起功臣来可是眼也不眨。炮打庆功楼,废除巫相而分权六部,创设卫所而又让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别掌管……朱皇帝稳坐金銮椅上集全权于一身,全国 180 万军队就这样编入各个卫所之中。现在的中山,成了武平千户所驻地,从此称为武所。

     中山姓氏的第一次激增,朱元漳实在是功不可没。其时,这一带草寇造反,朱皇帝下令平乱。面面相觑的武官们个个脑满肠肥身长膘,实在不愿再劳神奔波了。朱元璋脑门一转,唤人端来一大缸带毛的生猪肉,说是谁能当场吃下生毛猪肉便免于出征。 18 个武官想起老婆孩子热炕头,咬咬牙关,毅然站出来茹毛饮血、须臾毛肉食完、 18 勇士正暗自庆幸度得一劫,谁料高人头上有高人,人算怎如天子算,朱皇帝一道圣旨下:“食毛肉者,真虎将也,一体加封将军,出征武平,违者斩。”这一下, 18 个武官肠子也要悔青了,只叹命里犯刀兵,由不得你也阿哥。

     听到这个吃毛猪肉的传说,我们正走在太平村相公塅贾屋村道上。贾屋一村都是 18 将军之首贾辅的后裔,据说相公塅这个地名也是朝廷赐封的。距此不远还有相公山、相公寨、相公塔,我不知道这些是否与贾辅和他的部下有关。天已黄昏,若有若无的暮霭罩着这当年的蛮烟荒嶂之地,六百年的沧桑便在暮霭间若浮若沉。当年的贾辅率五千兵卒来到武所,心境一定也是这般的苍凉呢 ? 草寇早已闻风星散,朱皇帝却下死令:出征军士就地屯垦。回望京城,京城远在万水千山外,再也无缘,从此年年月月,泪雨夜夜打湿五千游子的梦魂。只留下 35 个姓氏落籍武所,只留下令人磋叹的一曲姓氏民族:“余危徐舒周富王,邱洪程邬叶夏陶,候毛贾董祝莫洛,敢吃毛肉真英豪。”

     哦,不,留下的还有至今中山特有的花灯戏。客家地区元宵闹花灯,一般只有 3 天,中山却是 7 天,从正月 13 一直闹到 19 ,“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据说这是朱皇帝特许的,算是给思乡的将士一点慰藉。这里的花灯规模特大,一架花灯上下两层,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层是千奇百巧的彩绘走马灯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贺寿”、“张生逾墙”、“鱼跃龙门”、“金鸡啼晓”……绘尽人间景致。每架花灯七十二个灯盏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当年添新丁的家庭满上灯油,一盏盏油灯燃起,旋转变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喝彩声里,面色配红的木偶艺人从“全福寿、三星高照、四季发财”的酒令中逸出,钻入花灯下层的木偶戏台,拖腔拿调的古典戏文便开台了。游人上观花灯下观傀儡,而这样的花灯傀儡多时竞达 10 余台,真让人目不暇接。“大闹花灯喜事多,抹浆褙纸小心摹,转战窍妙有消息,龙灯马灯去穿梭,碗锣盆鼓并色板,打起大钹大铜锣,笙箫笛子同吹起,弹琴唱曲两相和,”清康熙举人林宝树这段描述,正是中山花灯戏的形象写照。

     血洗武所,空城完成了百姓的聚居

     晨曦中,我久久立在武所城残存的“迎恩门”前。

     武所三城:老城、新城、片月城,共有 5 座城楼, 8 个城门:迎恩、永安、常乐、通济、朝阳、永定、文明、水门,城周是护城河,新城朝阳门外是教场,旧时练兵之地。这些有明一代前后历时 100 余年的建筑,如今只有“迎恩门”硕果仅存了。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城门顶已坍圮的城楼残余的两根石柱、石柱上漫漶不清的文学,似乎都在述说着一段凝固的历史:血洗武所城。

     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只能闭上眼,去体味清顺治 5 年那个恐怖的黑夜。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清军在武所文明门外燃起了绝不文明的大火,文明门在火光中坍塌,誓不降清的武所人四散奔逃。而早已埋伏在另七座城门外的清兵刀枪并举,一个个无辜的头颅西瓜般滚落,血流成河,血腥味数月不散。除了壮着胆子从明晃晃的文明门突围的百姓。其余的几乎无一幸免。有的家族就此消失了,有的家族只剩下乱尸堆中逃生的七岁男孩,有的家族甚至只剩下一个蠕动在母亲腹中的胎儿。成千上万的无主尸骨后来被合葬一个大坟,坟上石碑大书:“万人缘”。这个石碑如今珍藏在武平县博物馆,成了那段血腥历史的铁证。

     然而奇怪的是,惨烈的屠城,并没使中山的姓氏减少,相反,中山姓氏在屠城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激增。也许因为这已是一座空城,荒芜的土地急待开垦,平定之后,清政府广召流民来此开荒,一时,各地众多无家可归的流民蜂涌而来。一部分中山的龙姓、朱姓便是从遥远的云南寻甸州迁来。龙姓始祖龙镇海是个参将,顺治 6 年奉调驻武所,部下随征而来,云南的一批姓民便落籍中山了。蜂涌而入的还有邻近州县的客家居民,卢林苏张四姓始祖,便是四户人一道从永定县金丰迁来的。四姓共创基业,数百年和睦无间,相亲对戚,为让子孙不忘创业艰难,四姓每逢过年第一碗菜必食芋头,历数百年而不变,在当地传为佳话。

     不久,逃难的原住民纷纷回迁了,毕竟是热土难离啊。那个伏在乱尸堆中逃生的七岁男孩张承敬,长大后娶妻生子,延下张氏一脉。而那个遗腹子两次中举,光大门庭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莫名。洪文灿一家老少都在屠城中成为冤鬼,只有妻丘氏回娘家,幸免于难。丘氏带着身孕再嫁钟姓,生下一个男孩聪明异常, 16 岁便中了举。欢天喜地的继父要在祖祠为他庆贺,却被族人拦在当街。终于知晓身世的举人抛弃一切归宗,在中山重振家业,二年后以洪仲奕的名字第二次中举,此后帮助异父弟弟钟叶宗、叶吉读书应试同登科,一时传为美谈。谁能想到武平县洪氏近万人口,竟是因了这遗腹子而延续发达,至今乡间还有谚语:“洪钟共高堂,世代美名扬。”

     远逃的归来了,新来的扎下了根,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中山这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姓镇”,终于形成了。

     一头是历史,一头是现实,我想说……

     一连几天,我在中山的每一块土地上留连忘返。太多历史的遗迹,在我的脑中光波涌澜,一水三古桥、一树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三庙、九围十八寨……古迹无言,却在在昭示着“百姓镇”千年的兴衰。“百姓镇”是幸远的,众多的热心人,县镇领导、机关于部,退休职工乃至目不识丁的农民,都对“百姓镇”钟爱有加,中山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其灿烂前景,这似乎已无须多说。

     只是,我似乎想得更多。

     中山,千年沧桑的中山,腥风血雨中重新站起的百姓,是怎样艰苦卓绝地重建基业,那些艰苦奋斗百折不回的身影,是否还在今天的我们心中回旋 ?

     中山,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中山,无数古迹托起今天的灿烂,今天,又该以怎样的脚印拓展明天的辉煌 ?

     中山,举国罕见百姓聚居的中山,百家姓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靠的是怎样的凝聚力 ?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有怎样的启示 ?

     我想着,有些痴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6 00: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我一定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6 23: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悲惨的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7 14: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几个中山的同学,他们都不知道中山有姓戴的
而且老一辈的人都说那没有这个姓
反正我也不知道究竟有还是没有,不过即使有也是几个而已
要不怎么会一说姓戴的就说知道是中堡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30 23: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爱的中山镇!等我的摩托上牌户,一定去玩玩!
中山朋友欢迎吗?
我兴宁黄陂姓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31 0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s23412 at 2004-3-30 23:29
可爱的中山镇!等我的摩托上牌户,一定去玩玩!
中山朋友欢迎吗?
我兴宁黄陂姓石

来的时候,请先联系,我可以当导游,还可介绍中山姓石的与你认识。

[ Last edited by lykwp on 2004-3-31 at 00:3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31 0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arch_angel at 2004-2-27 14:48
我有几个中山的同学,他们都不知道中山有姓戴的
而且老一辈的人都说那没有这个姓
反正我也不知道究竟有还是没有,不过即使有也是几个而已
要不怎么会一说姓戴的就说知道是中堡的?

  你可能不相信,我是中山上岭的,村里有一姓(一家,我家河对面的)我是上个月才知道(现在又想不起来了)的,我出来工作已十多年了,而且就在武平工作,还有隔辟村上峰村的俞姓(只一家),也是最近才知道的。所以没有进行全面调查的话我现在是不敢说我村里有多少姓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8: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