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91|回复: 16

打造“四个河源”系列报道(了解河源从这里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 1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一)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3809.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0 9:51:42 作者:何逊 【字体:小 大】  
  
工业强势起航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落户项目500多个,合同总投资额299亿元
■3年前,我市工业企业屈指可数,如今已引进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河源特色的主导产业
■已落户的11家和已签约的9家手机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全部投产后,我市手机年产量将达2500万部,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前言

    2004年5月,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四个河源”的战略宏图。

    即将跨入2007年,蓦然回首,惊见从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正是河源建市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成果最多的三年。

    回顾总结河源三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成果,旨在看清现实,找出经验;旨在厘清思路、以利再战;旨在壮心励志,鼓劲前行。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发力快跑与历史跨越”系列报道,回眸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河源发展成就。



--------------------------------------------------------------------------------


    “没想到河源也能生产出这么好的手机!”省第四届“山洽会”11月份在梅州举行期间,深港钟表业联合商会有限公司主席张威明爱不释手地摆弄着我市展位上一款“河源造”手机说,河源能生产出像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是件了不起的事。

    11月30日,市委、市政府在深圳市五洲宾馆召开手机行业企业座谈会,推介“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相关商家反响热烈。宇阳电子通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荣为此疾呼,国外手机大企业、国内名牌手机企业向河源产业转移是时候了,深圳手机及配套企业去河源“扎根”创业是时候了。

    将上述两件事联系起来分析,不难发现,手机作为我市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正在引导并带动我市“工业大船”强势起航。

    12月18日,“后发河源”——2006经贸系列活动隆重举行。国内外1600多名嘉宾共同见证河源“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授牌仪式和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奠基仪式。118个项目在市高新区主会场签约,为河源后发“加码”。

    河源人创造了一个工业奇迹。短短3年多时间,市高新区从一片荒芜之地崛起成为省级手机生产基地,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河源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引进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河源特色的主导产业,这既清晰反映出“后发河源”走过的“园区化、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也展示了河源强劲的后发之势。

    河源手机制造增速“飞一般”,只是河源近年来“追赶”型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我市GDP快速增长的最鲜明特点。近几年来,我市经济高速高效发展,4年间GDP增加1.2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2.5倍,地方税收增加3.5倍,工业增加值增加4.5倍。我市用好后发优势,不甘人后强势起航,工业立市实现跨越发展。

“追兵”意识催生工业“追逐之旅”

    走马我市城乡,处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工业时代春潮涌动的气息。

    一栋栋崭新漂亮的厂房,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个超千万甚至过亿元的项目落户、开工、投产,一辆辆货柜车将各种工业产品运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眼前的一切让人无法想象这是发生在曾经在全省地级市中GDP总量和人均GDP多年来一直居末位的河源。

    我市正以独特的发展模式张扬自己的魅力,为欠发达地区创造了高速发展的经验。

    3年前,人们对河源的认识还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全市5个县全是特困县,2002年,全市人均GDP仅4000多元,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4;工业化水平不到30%,而全省早已达到50%。

    “追兵”意识强烈的河源人开足了马力展开“追逐之旅”,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抢搭工业化快车,决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立市,对于大多数河源干部来说,从农业到工业,是一个“天与地”的颠覆过程,是一个与曾经陪伴了他们几十年的思想决裂的过程。

    “没有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就无法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无法跟上全省的发展步伐,无法摆脱‘后无追兵’的窘境。”在2004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梁伟发给全市党政干部开出了一剂药方。而为了让所有人记忆更深刻,一本《河源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探》的小册子也发到了全市所有干部的手中。

    “河源要发展,就要先抓工业立市,否则还谈什么执政能力?谈什么驾驭大局的能力?”正是在这一共识之下,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振臂一呼,我市“工业大船”强势起航了。

    我市围绕工业发展主战场,抢抓产业转移加快的新机遇,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加快工业立市进程,促进经济上速度、上规模、上水平。

    正是在这种理性的抉择下,市高新区应运而生,仅用了3年时间,便从一片荒山野岭成为一座工厂林立的工业新城,已初步成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基地。市高新区总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中心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于2003年7月破土动工。3年来,市高新区共投入开发资金9.5亿元,完成了中心区首期6.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二期4.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共引进项目196个,合同利用资金11.6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5.1亿美元,一批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目前,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落户市高新区,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龙记集团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农夫山泉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初步实现了开发——经营——再开发的良性循环,区内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企业效益和税收逐年增多。市高新区按照“快、好、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良好发展态势,正成为整个河源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业兴,百业旺。“工业大船”的强势起航,极大地促进了河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据市财政部门最新统计,今年1至11月,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5.2%,增速自2004年以来稳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一个全省最落后的地方为何出现了“追赶”型工业?“后发河源”的追兵攻略是什么?答案是四个“新”。河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把握了四大关节点。一是新观念,小进也是退难有超越式发展;二是新思路,科学发展增值增效不增污;三是新环境,“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成为招商名片;四是新机制,提拔奖励监督充电激发创造性。

    河源经济快速增长的财源来自于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经济总量、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而这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在河源的生动体现。

打造工业园区构建“经济大棚”

    3年前,河源的工业企业可谓屈指可数,今天,已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源落户,香港精电、红发集团等20多家上市公司先后“登陆抢滩”河源,农夫山泉、鹰牌陶瓷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打造“河源制造”,以西可通讯和中宝通讯等作支撑的“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广东省有关部门批准,已落户市高新区……

    走马我市“一区六园”(即市高新区和五县一区的工业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大开发的气势。这里,正在崛起成为一片后发的热土。

    “一区六园”的热闹场景,是“后发河源”春潮涌动的一个缩影。

    令人叹服的是,河源发展工业,并不是简单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有意识地引导行业集中、产业集聚,逐步培育自己的品牌和主导产业。2003年以来,我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照“保、快、好、惠”的要求,全力推进“一区六园”建设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全市“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工业园区格局初步形成,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落户项目500多个,合同总投资额299亿元。以食品饮料、矿冶机械、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为支柱的七大工业产业已初具雏形。市高新区按“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建成了以龙记集团为龙头的模具工业园,以西可通讯、中宝通讯等为龙头的手机及配件电子工业园等,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环境优越、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发展与环保协调、开发与效益并举”的工业园发展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工业园区。同时,在园区的整体规划中,还充分考虑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即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注重引进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园区,形成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在园区布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工业园建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工业新城。

    在落后山区,一座工业新城为何能迅速崛起?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泽华说,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定位为工业新城,要求高新区按工业新城的格局来运作,使高新区既有工业区,又有生活区和城市的公建设施,并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实行梯度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手段,破解资金难题。3年来,市高新区通过创新土地经营手段,利用民营资本和民间闲散资金盘活土地;通过创新项目经营手段,促进了污水处理厂、物流中心、配套公寓项目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使首个商住小区的医疗、金融、学校等配套服务项目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成功推向市场。三是创新管理模式,谋求新的突破。结合“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为高新区发展打造坚实的体制保障。也正是因为吸引了一批好的项目和探索出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使得高新区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发展势头好。

    多种形式开发园区,是我市加快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的一大亮点。我市工业园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个,建成一个”的滚动发展的总体开发思路,坚持经营与开发并举。市经贸局局长叶腾初说,我市开发建设园区,主要采取5种形式推进:一是盘活利用原征用土地与新开发土地相结合。二是“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三是兴办综合性工业园与兴办专业性园区相结合。根据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等的思路,各工业园区都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增强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大力发展专业特色经济。四是抢抓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五是采取以灵活有效的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园区建设多轮驱动。我市结合扶贫实际,创新扶贫思路,出台了获得国家消除贫困奖政策奖的“鼓励贫困村筹资到市高新区统一建厂出租,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问题的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在高新区建立富民工业园。目前,全市共有1100多个贫困村自愿筹资参加富民工业园建设。

积聚后发能量 打造投资“洼地”


    在12月18日举行的“后发河源”——2006经贸系列活动项目签约、开工、竣工典礼上,又一个项目签约落户我市。当天,共有118个项目在市高新区主会场签约,为河源后发“加码”。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年9月,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涌入河源,累计新批外资项目454宗,除港、澳、台项目外,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资金也陆续进入,并呈现不断扩大之势。2003年至今年9月,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保持第十位,比2003年前移4位。事实证明,“外向带动”、“借外发展”是我市工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谢雨 摄)

    外商“抢滩”河源,外资纷至沓来。在12月18日举行的“后发河源”——2006经贸系列活动中,有9家手机生产及配件企业签约落户我市“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投资总额达13.84亿元。

    尤为重要的是,我省惟一省级手机生产基地——“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我省质监系统惟一的通讯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双双落户河源,为我市做大做强以手机及配套产品生产为主的主导产业注入了“强心剂”。

    河源为何能成为吸引外资的“近水楼台”?惟一的答案是,打造“投资洼地”,招揽八方来宾,召唤四方客商,积聚后发能量,将“近水楼台”构筑成为外来投资者抢占的坚实阵地。

    落户和平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一位钟表企业老总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他们考察了好几个地方,最后选择和平,不仅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且土地便宜,政策优惠,生产成本低,更重要的是政通人和。

    世界四大模架制造商之一的香港龙记集团,在河源投资从最初的1800万元增加到5亿多元,2006年又将华南地区总部搬迁到河源。9年间,龙记集团在河源实现了三次大跨越,成为引领河源制造业发展的龙头。   

    为何龙记集团在河源频频增资扩产?精明的企业老板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河源投资和营运综合成本要比其在珠三角地区低34%。引进外资首先要使投资者有钱可赚,河源市各级政府部门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奉行这样一个信念,并将之具体地落实到各项优惠政策上。“只收税不收费”,全省最低的用地、用水、用电价和劳动力价格,直接体现了政府的让利政策,让投资者在河源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是河源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市工业“策马直追”的重要原因,是通过凸现区位、资源、生态和服务的投资环境,顺势成为投资者尤其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热点的结果。2003年以来,我市大力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投资环境,以低成本支持投资者创业,以高回报鼓励投资者发展,全力打造“投资洼地”。我市强化园区培育发展集群经济、循环经济的思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增强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衔接与配套发展。同时,提高引资水平和质量,创新招商方式,突出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产业招商,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为了壮大模具产业,我市从项目用地、电力能源供应、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市高新区龙记公司新厂房。仅用了3年时间,市高新区便从一片荒山野岭成为一座工厂林立的工业新城。
(成子 摄)

    引资手段和环境的变化,成为催生经济发展的动力。市高新区坚持“快、好、高”培植主导产业,突出以支柱产业引导招商,招商引资工作立足于产业链招商,招商重点放在模具、电子、手机配件上,加强对龙头项目、重点项目的引进,优先选择龙头企业。通过3年来的开发建设,市高新区共引进项目196个,并初步形成了以手机、食品饮料、模具、电子等主导产业,园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河源人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资源优势、服务优势招商,科学规划、产业集聚成为河源新的发展模式。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移动通讯系统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为手机企业发展大开绿灯,以促进企业集群、产业聚集,全力打造“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手机产业。据悉,目前已有西可、中宝等11家手机及零配件生产企业落户市高新区,投资总额达1.65亿美元,预计今年生产手机400万部,手机及零配件年产值达45亿元。在“后发河源”——2006经贸系列活动中,又有9家手机生产及配件企业签约落户我市“手机生产基地”。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市高新区手机年产量将达2500万部,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创税收3亿元以上。我市将一跃成为“十一五”期间广东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手机产业的重要布局之地。

    “招商引资是硬政绩”。我市在2005年实现了签约、开工、竣工项目投资额“三个100亿”目标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实现了签约、开工、竣工项目投资额“三个超100亿”的预期目标。2006年,全市累计签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项目658个,总投资额414.65亿元。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3: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二)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3833.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1 10:25:44 作者:吴俊杰 【字体:小 大】  
  
以人为本高奏和谐之音

■近年来,我市社会治安进一步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维稳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在我市,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居不失家”、“移民不遗憾”、“贫困不失学”,他们有组织地通过免费培训掌握技能走向市场就业
■三年来,我市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风气进一步转变,无数“平民英雄”在抗“非典”、抗禽流感、抗洪抢险、扶贫济困中涌现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为确保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打防并举、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良好局面

“铁腕”栽好“平安树”

    近日,在掌握了大量证据后,源城公安分局治安股副股长张仕安带领全股民警快速出击,直扑新江路一“六合彩”赌博窝点,当场抓获正在抄单的黄某,紧接着又在白岭头、高塘、太阳升等地抓获曹某等12名吸毒人员。而这只是张仕安无数行动中很“平常”的一天:针对娱乐场所、居民小区时有摩托车失窃现象,他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现场会,制定相关具体措施。在他的督促下,广晟花园、和大福商场等单位先后开辟了新的摩托车保管场,确保了摩托车安全;为了有力打击“两抢一盗”,他经常顾不上休息日,带领民警对辖区内的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清查整治。张仕安和他的同事连续作战确保一方平安的敬业行为得到了群众的称赞,仅今年就收到数份辖区居民的表扬、慰问信。

    治安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最为重视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为确保社会稳定,每年均组织强大力量开展打击“两抢一盗”、黄赌毒、黑恶团伙等专项斗争,并大力推进群防群治工作,努力构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治安防治网络,形成了“打防并举,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良好局面。

    张仕安只是我市强大治安力量中的一分子。今年5月,在我市开展“万人评议派出所所长”活动中,每个派出所辖区内组织100名代表按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标准对该派出所禁赌等治安工作进行评议,全市126个派出所中有121个派出所所长被评为满意,有5个被评为基本满意。那么,治安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龙川县登云镇天云村地处205国道附近,人员复杂,曾出现过赌博等治安问题。对此,当地派出所和村支部协调一致,通过党员联系等方式,常年组织禁赌、禁毒和致富专题等活动,落实到每家每户,连续几年出现了“六无”现象?穴无刑事案件、无“六合彩”赌博、无吸贩毒现象、无涉黄丑恶现象、无违反计划生育行为、无集体上访事件?雪,全村文明户达到了96%以上。今年6月,该村党支部再次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其实,在全市还有许多的“天云村”。据市维稳及综治委统计,三年来,全市共创建了无毒乡镇29个,创建了无毒村1023个,全市共建立义务治安队796支、3901人,创建安全问题小区595个、安全文明村1465个。其中,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工作试点,建立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形成了“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治安格局,涌现出了源城区源南镇、东源县仙塘镇等一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组织。

    今年6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梁国聚深入我市基层调研后指出,河源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工作部署,经济发展与治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社会环境好转了,老百姓开心了。据我市司法部门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市刑事立案案件和两抢一盗立案案件同比分别减少了5.6%和下降8.4%。据市维稳及综治委对各县区近两年的综治工作进行民意调查后发现,分别有89.2%、84%的群众认为社会治安比往年要好,有85.2%、82%的群众认为有安全感。

    市委书记梁伟发曾在2004年的一次讲话中强调,公安机关要用铁的手腕,全力维护河源稳定,为河源打造“四个河源”提供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两年过去了,在“铁腕”的高压整治态势下,社会进一步稳定了,而各级党委政府的维稳工作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这为我市社会治安防空体系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从而形成了从源头上清除不稳定因素的长效缓冲机制

关注弱势群体 化解社会矛盾

    今年以来,全市共有530名青年移民在市移民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在市工业学校和市技工学校免费学习计算机、机电、电工、摩托车维修、酒店服务等知识后,成功就业。据统计,近3年来,市移民服务中心共帮1100多名移民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并到我市及深圳、东莞等地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务工。近日,在市工业学校,一位青年移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诙谐地说,他们现在是在“借课上市”。

    说起这件事,不得不谈到我市的“移民和失地失居群众长效增收机制”:市委市政府筹资1亿多元在市高新区建设13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和物业作为移民就业基地,每年将出租所得的1000万元租金用于移民培训、扶持发展生产,并先后投入2亿元帮助1.43万户水库移民进行农房改造。这些“以人为本”的措施妥善解决了“移民”这个老大难问题,也赢得了库区群众的真心赞誉。

    我市“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的亲民机制还不止于妥善解决移民问题。在城区,政府人员下沉,长期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安全文明小区、平安和谐社区活动;在农村,全市36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被派驻,建班子(基层组织建设)、增票子(经济收入)、修路子(道路建设)、控孩子(计划生育)、建房子(农房改造)、保身子(农村医疗保险)和水利建设工程落实到位(“六子一水”工程)。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资金达44.2亿元,积极实施的“十项民心工程”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按照一般定义,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农民、下岗工人、贫困儿童等。近段时间,记者深入这些群体走访。在我市各地,“失地不失业”、“失居不失家”、“移民不遗憾”、“贫困不失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事实证明,通过几年的努力,政府关注弱势群体的亲民政策得到了广泛贯彻和深入落实,切实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

    此外,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缓冲机制也开始显示出长效意义。近年来,我市在县、镇、村、组,自下而上建立起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网络”,同时,实行市、县党政领导带案下访制度,同时,由市纪委、市纠风办、河源广播电台、市信访局、市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政风行风热线”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绿色通道,被国务院纠风办和省政府纠风办给予充分肯定。

    我市还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民意表达渠道不断畅通,城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使群众有了矛盾和困难能够得到重视和及时解决。

    针对部分弱势群体法律知识淡薄,容易激化矛盾的特征,市和县、区两级有关部门每年在3月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月等活动,采用领导发表电视讲话、答记者问、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咨询活动、举办挂图展览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大群众的直接受教育面,提高群众自觉参与综合治理的积极性。

    这些措施可以通过一组调查数据看出:今年1—10月,群众到市集体上访的人次同比减少了25%,到省集体上访人次同比减少了41%,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恶性刑事案件、重大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两年来,实行了零报告制度,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等方式挂牌督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有益探索,它使全社会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有了一个共同“抓手”,并实现道德建设系列化、具体化和群众化

社会文明风尚彰显河源魅力

    近日,记者在源城区东埔办事处丰源社区采访时了解到,该社区有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老少共建”文艺队,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岁,他们自编自导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积极宣传政策法规、社会公德等,不仅利用节假日带着这些自主开发的文艺产品到社区演出,而且下农村、进城镇、入学校演出,至今约有6万多名群众观看了他们表演的节目。而在丰源社区的大型文化广场内,每天都有男女老少到这里打篮球、健身、交流。这些,都是我市开创“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后的喜人体现。

    当然,丰源社区只是我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市区的29个社区中,建成社区服务中心2个,建成星光老人之家15个,兴建了一批社区文化室(图书室)、健身室等设施。而在农村,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让“八荣八耻”、“爱国、守法、诚信、知理”现代公民教育正走入千家万户,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为抓手,以“三个一”工程竞赛活动为载体,抓好文化环境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扎实开展。

    龙川县是全市“八字”教育的试点县。自去年9月16日起,该县从贴近群众生活和实际出发,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作《龙川之歌》、《我是现代好公民》、《我是龙川人》歌曲活动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3: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三)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3851.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2 9:49:17 作者:张伟燕 【字体:小 大】  
  
核心提示

    “后发河源,先发教育”,这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一个地方能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如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2004年以来,全市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三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呈现出快速、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高考成绩实现了新突破;河职院新校区、市技工学校、龙川一中新校区、和平福和高级中学等一大批教育重点工程圆满完成。经过我市各级各界的努力,我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氛围已初步形成。我市教育发展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全市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情况





教育“先发”栽好“人才树”

■2004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三个增长”基本上得到落实
■全市有省一级学校15所,市一级优质学校71所,已创建6所省一级高中学校
■2006年,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7.39%,比2003年提高31.26个百分点


    2004年以来,我市教育工作呈现出快速、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后发河源,先发教育”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胡剑廷 摄)

    花儿为何这样红?那是因为有了绿叶泣血的情和爱。

    如果说全市1813所各级各类学校是一个个“大花园”,那各级党委政府以及老师家长们,自然就是这些园子里的园丁和建设者了。教育的诸多工作可形象地称之为播种、施肥还有捉捉虫等,围绕着园中66万多名学生,一个个有关教育的故事就这样在河源这块热土上发生了,并且不断生长着希望……   

河职院新校区建设创造“河源速度”

    罗春娜2001年7月进入老隆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她还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平台让她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选择在老隆师范从教,这里有个人感情的问题,当然,还有老隆师范学校新开设的文秘专业适合我。”

2001年毕业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名为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罗春娜说,那时候她已经知道老隆师范升格为大专院校,但是她没想到学校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罗春娜眼里的“变化”正是河源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老隆师范学校在2001年升格改制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收全日制大专生。学院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河职院新校区首期工程于2004年3月3日正式动工,共投资1.8亿元,其中社会各界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经过6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8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和6万平方米的绿化、7万平方米的市政设施,创造了6个月平地起高楼的“河源速度”。

    已整体迁至市区新校区办学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规划面积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校园绿化和市政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2亿元。学院现有七个系部,开设有25个专业。在校全日制大专生从当年招收的第一批新生1892人发展到今年6448人。短短三年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我市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来自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813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66万多人。我市坚持把教育发展放在首位,稳妥推进各项教育改革。2004年以来,全市基础教育规模得到适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讲的比专业人士还好”

    今年5月份,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收到一封来自深圳市保密局的感谢信。

    深圳市保密局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何扯上了关系?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头说起。

    今年3月27日至31日,市保密局聘请河职院人文社科系文秘专业10位学生为“广东省窃密泄密案例展暨保密安全技术演示会”(河源展区)案例部分讲解员,由罗春娜老师带队。在讲解期间,河职院10位学生讲解员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得体大方的举止和较高水平的讲解,受到了市领导及省、市保密局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省保密局领导当场表示推荐河职院学生讲解员再赴深圳展区作讲解。深圳市保密局领导检查过河职院学生讲解员的讲解工作后,决定继续聘请河职院这批学生做讲解员。

    4月24日至28日,河职院的14名学生讲解员在罗春娜老师的带领下,赴深圳做案例讲解工作。在为期5天的巡展活动中,同学们克服了高温、疲劳、讲解场次多、强度大、要求高等种种困难,每天讲解8小时以上,共接待参观人员1万多人,再次受到广东省保密局和深圳市保密局领导的一致好评,圆满完成讲解任务。
    罗春娜老师说,省保密局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河职院的这批学生,说他们“讲的比专业人士还好”,这无疑是对河职院公共关系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的最好肯定。

    “其实,是因为这些学生珍惜这难得的实践机会,非常认真。态度不一样,所以让人感觉他们讲的比专业的讲解还要好。”罗春娜说,市委市政府将河职院迁至市区办学,对河职院学生在实习实践方面影响很大。

设立职教发展专项经费

    在抓好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既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创新办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把河职院和市技工学校相邻而建,打造全市职业教育园区,实现两校教学设施优势互补,不仅节约了建设资金,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为我市的职业教育闯出了一条路来。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市民就业,解决我市工业化进程中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技工学校办学,加大投入、加大建设,努力将市技工学校打造成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市技校办学规模从2004年的1079人到2005年的1852人,再到2006年的3930人;办学水平从2005年的省二类技校到2006年上半年的省一类技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市技校新校区首期建设列为民心工程。新校区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首期投入近7000万元,建成校舍3.3969万平方米。今年,市技校二期工程又被列为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计划投入3500万元,兴建教学大楼、两栋学生宿舍和西门门楼,建筑面积共32000平方米。市技校新校区建设两期前后投入过亿元,建筑面积合计6.6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学生就读。

    不仅如此,我市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办学水平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共有12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2006年全市中职在校生为18745人。目前全市拥有2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23.5%,毕业生就业率达96%。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

    目前,发展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是保障。市委市政府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在落实“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从今年起,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市级财政每年2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15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同时,城市教育费附加按照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一起由财政统一管理,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这些措施为改善我市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扩容促优”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2005年,我市根据省的要求,上报省5所“扩容促优”普通高中学校,其中扩建3所,分别是龙川县实验中学、东源县仙塘中学、连平县附城中学;新建学校2所,分别是和平县福和中学、紫金县第四中学。

    2006年,省安排我市8所“扩容促优”普通高中学校,其中扩建7所,分别是龙川县实验中学和麻布岗中学、和平县阳明中学和四联中学、连平县隆街二中、紫金县第二中学和古竹中学;新建学校1所,为东源县第二中学。

    2006年我市有普通高中在校生55072人,2005年招生增加1190人,2006年招生增加1418人,两年在校生年平均递增1304人。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今年实施的“十件实事”,进一步解决市区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和满足市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施扩建和改造市区9所中小学校、市区新增学位2000个以上工程,今年初,市教育局制订了《2006年市区中小学新增2000个以上学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成立领导机构,积极筹措资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管理,确保质量。目前,市区实际新增学位2013个,市区新增学位2000个以上工程圆满完成。

从“黑白”到“彩色”凸显教育现代化

    2004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同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04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三个增长”( 教育财政拨款、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 )基本上得到落实。目前,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8.37%。

    三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工程,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认真组织实施老区、山区希望小学改造工程,大力建设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拥有省一级学校15所,市一级优质学校71所,市一级幼儿园16所。2006年,我市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和66.9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7.39%,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1.47、10.92、31.26个百分点。

    三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2005年,河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正式开通,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得到切实推进,“校校通”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许多学校正在逐步改变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黑白”教学方式,积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信息的“彩色”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许多乡村学童与城里的学生一样,都享受上了现代化教育所带来的好处。

师资队伍总体素质大幅提升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三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师资队伍总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46%(比2003年提高7.78个百分点),全市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7.08%(比2003年提高19.43个百分点)。

    2004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学科课程改革与教研工作改革,教研制度建设初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三年来,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人数逐年增加,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2003年以前,河源还没有一所省一级高中学校,到目前为止,已创建了6所省一级高中学校(其中有3所已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评估验收)。2006年全国普通高考我市入围人数为11673人(比2003年增加3208人),其中本科以上有4280人(比2003年增加1577人)。

    2004年秋季,我市全面启动普通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全市已初步形成,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加快推进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3: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四)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3943.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5 13:52:22 作者:胡剑廷 【字体:小 大】  
  
河源游,一年更比一年旺

三年来,入市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年递增20%,政府将河源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营销是我市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力“推手”,也是旅游发展思路上的一大突破

■编辑人语

    也许是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我市旅游发展的点滴变化,均已被媒体热切报道过。今日再论之,难有新意。但是,若对三年来我市旅游发展变化情况再稍作梳理,也不难发现,媒体曾经让大家获知的是风景和微笑,这就给今天的这篇报道留下了一点拓展的空间,那就是三年来我市面对各地旅游业兴起、客源争夺激烈的局势,始终采取了一种市场化的竞争策略——抓住核心卖点将河源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营销。

    旅游业界有言:“风光好不如营销好”。无疑,旅游品牌营销是我市旅游发展思路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三年来入市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年递增20%的有力“推手”。



--------------------------------------------------------------------------------



    三年来,我市围绕万绿湖、温泉、恐龙资源等核心卖点,通过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将河源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营销,“搅”得河源旅游一年比一年热。(谢雨 摄)

    河源有什么好玩的?为什么去河源旅游?

    现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几乎每个河源人都可以用12个字作答: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

    这12个字,现已是河源这座旅游城市的形象概述,是这座旅游城市的品牌宣言,更透露出了我市旅游发展思路的变化,因为“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这12个字已把整个河源向外界推销了出去。

    三年来,河源围绕着万绿湖、温泉、恐龙资源等核心卖点,擦亮旅游品牌,通过新闻营销、事件营销等多种渠道,将河源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对外营销,“搅”得河源旅游一年比一年热——三年来入市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年递增20%。   

有一种惊人的美丽叫“万绿”

    2004年4月27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马踏飞燕现身河源文化广场,这喻示河源旅游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也就是这一天,我市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举行,中央、省、市众多媒体记者云集,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旅游经济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河源旅游要发展,就要想办法吸引外界的注意力、抢眼球。事隔半年之后,梅州的一名同行对河源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一事还“耿耿于怀”,他说,凭什么让河源抢了这场戏。据说,梅州坊间对此也“心里颇不平静”。

    市里为什么要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记者翻阅和上网查阅了当时有关的新闻报道,找到的理由是“为了更好地推介河源旅游”。市旅游部门的总结材料列出此举的目的是“以节庆造市、节庆旺市”。 限于手头有限的资料,记者没有找到更“深刻”的答案。

    如果把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看作一个孤立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事件,也许答案永远不会“深刻”。
    2004年,在广东整个旅游界,传出了“珠三角后花园之争”一说。也就是说河源、清远、肇庆、韶关四市都在争作“珠三角后花园”,以争夺珠三角的旅游客源市场。河源的主要客源市场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河源的旅游推介方式还属于“提篮买卖”阶段,如某个景区、某个旅行社单独在珠三角的媒体做广告,或几捆图片、几页文稿、一场座谈会,就是一次促销活动。由于资金有限,广告宣传力度小,影响极有限,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让外界看到的只是河源一个景点、一片风光、一种风俗。

    各地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离不开成功的营销。

    整合旅游资源、统一品牌进行整体营销成了必然的选择,而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就是对河源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营销的重要方式。

    我市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是“万绿湖畔客家情”。万绿湖是华南第一大水库,拥有370平方千米的壮阔水域和360多个绿色岛屿,水质纯美,以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万绿湖是河源独有的“美丽”,是这次旅游节的重点推介对象,是河源旅游品牌的核心卖点。除了万绿湖之外,河源还开发出了桂山、野趣沟、越王山、黄龙岩等10多个生态旅游景区。

    当时政府邀请的外地宾客参观河源所选择的线路就是从河源文化广场出发,乘车至野趣沟游览,再到桂山,然后乘船至万绿湖新港码头。

    万绿湖,此前已小有名气,此次再通过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这一“政府主导”的营销事件,强化了“万绿河源”这一旅游品牌效应,征服了更多的游客。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接待的游客人次比预定目标多出了40%。市旅游局的资料显示,这一年全市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达318.89万人次,比增35.8%;旅游总收入达15.09亿元,比增23.8%。   

有一种上帝的礼物叫“恐龙”

    2005年4月10日—12日,河源举行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中外20多名顶级恐龙专家前来河源考察、论剑,一时被各大媒体热切关注,省主流媒体均以大篇幅进行报道。
    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这一新闻事件,发生在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出土最多、同时拥有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的地方——河源,使河源成了举世瞩目之地。

    河源,成为“中华恐龙之乡”。

    透过这一新闻事件,不难发现,我市这次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新闻事件对河源旅游产品进行了营销,让世人知道,在河源,除了美丽的万绿湖,还有世界性的旅游资源——恐龙化石资源。

    在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市在新丰江黄金水道举行龙舟赛,并有女子队参赛。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这次龙舟赛的命名也展示了恐龙文化内涵。以往河源举行龙舟赛是赞助商命名的,而这次的龙舟赛是以“恐龙”历史文化作为背景来命名的,以此展示“中华恐龙之乡”的恐龙文化。5月2日,游客和市民在新丰江江面上看到了分别以12种不同恐龙的名称命名的12支龙舟队,犹如12只“恐龙”在新丰江上奔驰。

    恐龙,是上帝馈赠给河源的礼物,也使恐龙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河源旅游品牌的核心卖点之一。

    就在举行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的同时,河源还举行了“同饮一江水”为主题的东江区域旅游与交流合作研讨会,来自香港、深圳、东莞、惠州、河源、赣州6个“同饮东江水”地区的旅游部门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此举的目的是通过各个地区旅游部门负责人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对今后发展旅游业的探讨,希望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客源的互动,设立无障碍旅游区。

    由这一系列新闻事件构成的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使河源将“万绿河源、恐龙故乡”作为旅游品牌进行了整体营销。

    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营销的范围主要是省内,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营销的范围却面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如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期间举行的 “欢乐中国行·魅力河源”大型文艺晚会,不仅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目睹了国内一些著名演员的风采,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方式,向全国展示了河源,突出河源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恐龙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河源市的旅游知名度,促进了河源大旅游的发展。  

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叫“温泉”

    现在天气较冷,外地游客来河源旅游,泡温泉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河源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河源不仅是“万绿河源、恐龙故乡”,还是“温泉之都”。

    事实证明,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是对河源旅游品牌进行整体营销的重要方式。因为如今的旅游业,早已进入拼策略、拼品牌、拼创新的时代,要成为游客心目中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仅仅有风景和微笑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市由生态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转型,一个个温泉旅游景区相继冒出,如龙源温泉、热龙温泉、御临门温泉等。温泉景区多了,就更需要政府主导,整合品牌资源,向外推介,营造大市场。2006年,我市第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就是把温泉这一旅游品牌打响。

    2006年4月27日,紫金县御临门温泉度假村开业,同时第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新闻介绍会也在该度假村举行。

    这种“组合”,从营销的角度看,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打响“温泉之都”品牌。

    就在第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举行之前的4月中旬,由全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组成的河源旅游推介团分别到中山、汕头、赣州等市进行旅游推介和交流活动,以进一步拓展河源周边地区的客源市场。

    11月上旬,“广东万绿湖杯”2006第十一届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总决赛在河源举行。这是河源借世界性大赛的平台,对“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的旅游品牌进行整体营销。

    三年来,河源实施“政府主导”战略,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定期举办大型活动、全方位媒体传播等措施强化“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的旅游品牌,形成了以万绿湖等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游,以观赏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为代表的恐龙文化游,以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文化旅游,使河源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形象“植入”游客脑中,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旅游局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量达3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29亿元;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量预计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达23亿元。自2003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一名导游三年来的记忆片断

听到游客赞美河源的那一刻,我很自豪

    追寻记忆,感受变化,是河源旅游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的一种个体行为,也是河源旅游发展变化的生动注脚。
    2004年至2006年,河源旅游亮点多、发展速度快。三年里,在“快速发展”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有众多的细节值得回味。尤其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个人记忆,更是浓缩了河源旅游三年来的发展变化。

    一会儿手机响,一会儿办公室电话响,一会儿交代同事办理相关事务……

    作为一家旅行社的掌门人——赖金凤忙碌着。

    2006年10月,赖金凤被评为“全国优秀导游员”,到目前为止,她是我市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导游。
    河源旅游近年来快速发展,给赖金凤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她的个人记忆,“旅游”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她“抖”出某个记忆片断,不难发现,那也是河源整个旅游业三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4年:30多名导游的临时老师

    2004年4月27日至5月6日,我市举办了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

    “这是我市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旅游推介活动,当时市旅游局交给我一个任务,培训导游,当一回30多名导游的临时老师。”赖金凤说。我市举办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政府部门邀请了很多外地客人,市旅游局组织了30多名导游,给这些外地客人提供导游服务。为确保导游服务质量,市旅游局决定对这些导游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有着丰富导游经验的赖金凤,立即着手编写培训资料。

    “对于河源的基本概况和各景区景点的情况,参加培训的导游都已了解,但这次旅游节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展示客家美食。”以河源为代表的东江客家菜在客家美食中位居榜首,以家常的原汁原味享誉海内外。

 “我们要让客人品尝客家美食,更要让客人领略客家美食文化,这就要求导游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赖金凤说。

    在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前的一个星期,赖金凤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导游们上课,给他们讲解礼仪知识、客家美食文化、客家风俗,等等。

    培训的最后一天,是带领导游现场踩线,确定旅游行程和时间。在培训课上,赖金凤是老师,在踩线那天,赖金凤就是30多名导游的导游了。赖金凤还记得当时的行程是这样的:参观河源文化广场,乘车至野趣沟游览,再到桂山,然后乘船至万绿湖新港码头。

    在整个旅游节期间,30多名导游负责接待的时间是一天半,但为了出色地完成这一天半的接待任务,赖金凤前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我当时感觉压力很大、也很紧张,因为导游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河源旅游的形象,不容出任何差错。”赖金凤说,“像根弦一样绷得紧紧的。”   

2005年:把“河源工业”编入导游词

    2005年12月28日,粤赣高速公路通车,我市同时举行“后发河源”——2005系列经贸活动。

    从表面上看,这一活动似乎与赖金凤的工作关系不大,但她谈及2005年的旅游工作记忆,说的就是这件事。

    “经贸活动举行前,市委办给了我一叠厚厚的材料……”说着,赖金凤顺手从办公桌上拿来一把尺子比划了一下,“足有8厘米高。”

    “这些材料都是关于河源近两年经济发展情况的,市委办的工作人员说要把这些材料编成导游词,届时外地客人参观河源时讲解给他们听。”赖金凤说,“导游词要生动、口语化,而市委办提供的文字材料多是文件式的,数据也是枯燥的。”

    把材料拿回家,赖金凤一页页地翻看,琢磨用词,写了草稿,又不断修改,最后浓缩成一篇1万多字的导游词。

    考虑到经贸活动是我市最重要的招商和环境推介活动,最初市有关部门计划届时由某通信公司的30多名员工负责讲解工作,当然培训工作还是由赖金凤负责。“培训了一个晚上,效果欠佳,于是又临时决定改为由各旅行社推荐导游参加培训。”赖金凤说。

    外地客人参观由导游来讲解,那是他们的本行,最合适不过了,但是河源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情况,绝大多数导游不太了解。赖金凤除了让参加培训的30多名导游熟悉导游词外,还带他们去市高新区(经贸活动主会场)参观了两次,以增加感性认识。

    为确保参加此次活动的每一名导游都能“熟悉河源经济”这一关,赖金凤要求他们一个一个面对面地讲解给她听。事后,很多导游说,这种强化训练让他们收获不少。

    此后,很多导游带团时,都会向外地游客介绍河源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带团经过市高新区时,更是“滔滔不绝”。      

2006年:让游客“泡”在河源

    作为一家旅行社的掌门人,赖金凤现在很少亲自接团,但一些政府单位的重要接待团,赖金凤都会“亲自出马”,2006年她就带了10多个政府接待团。“我是一名导游,这是我的职业。”赖金凤说,“当游客陶醉于我生动的讲解或当我听到游客赞美河源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自豪!”

    今年11月7日,省、市老促会理事长会议在我市召开,与会人员在河源参观的讲解工作由赖金凤负责。尽管与会人员都是些见多识广的老同志,但还是被赖金凤生动的讲解陶醉了。

    “政府部门接待团的行程都是事先确定的,不像一般旅游团可以提出增加景点,但我还是会向他们推介河源的温泉,因为温泉是我市新的旅游产品,作为导游有责任向外地客人推介。”赖金凤说。

    自去年5月龙源温泉推出后,赖金凤就要求她所在的旅行社的导游要充分了解温泉,如河源的温泉与其他地方的温泉有何不同特点、温泉有哪些保健功能、冬天泡温泉感觉如何、夏天泡温泉又有何独特体验等。旅游业界有句俗话:“风景区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为了让导游感同身受,赖金凤还带着一帮导游去泡温泉,“希望每一个导游能更好地推介河源的温泉旅游产品。”

    前不久,赖金凤所在的旅行社策划的“寒冷冬季、温暖河源”地接推荐线路,就把温泉作为重要的旅游项目推介给游客。“我市旅游发展正由生态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型,每一名旅游工作者有责任让游客‘泡’在河源。”赖金凤笑着说。

■思路与措施

打好“四张牌”发展大旅游


    游客在万绿湖“水上行走”。万绿湖是河源独有的“美丽”, 是河源旅游品牌的核心卖点之一。(胡剑廷 摄)

    2004年初,在认真总结创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创优成功为起点,迈出我市旅游发展的新步伐,发展大旅游”的战略决策。

    发展大旅游的思路是:要进一步实施“旅游旺市”战略,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为灵魂,以环保为前提,以产业带为载体,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围绕构建“一湖两带”(即以万绿湖为核心,以及以万绿湖为重点的包括桂山、野趣沟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和以东江流域为重点的包括恐龙、佗城、越王山、苏家围在内的历史文化和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旅游产业布局,致力打好“四张牌”: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金牌”,拥有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的万绿湖“王牌”,集历史文化、恐龙文化于一体的史迹文化“名牌”,以苏家围为主的客家文化“品牌”。按照“环境优、品牌响、产业强、贡献多”的要求做大做强河源旅游,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的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把河源建设成为“大珠三角”居民的休闲度假胜地和独具魅力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数说旅游



500万
    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量预计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达23亿元,将分别比去年增长23%。自2003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3年以来,我市旅游六大要素“行、游、住、吃、购、娱”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已具备了500万人次以上的综合接待能力。

28个
    全市共有旅行社22家,持全国初级、中级资格证书的导游人员402人;已建成的对外开放的旅游区(点)28个。

42家
    全市拥有旅游酒店、旅馆331家,其中星级饭店42家,四星级、三星级分别为2家和16家,正在申报五星级酒店1家。
   
2.3万
    旅游业直接提供了2.3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上百个土特产品种上市,繁荣了旅游购物市场。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4: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五)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3973.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6 10:00:53 作者:田清秀 【字体:小 大】  
  
从严治党栽好“常青树”

■“四型机关”、“五以”风尚,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发展环境
■“四不”要求、“六个干事”,为民、务实、清廉,当好“栽树”人
■“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领导率先垂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5年,以连平颜氏“三十六字官箴”为背景的廉政文艺节目在全市巡回演出,推动了廉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傅凌翔 摄)

    公路工程建设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地方,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现象。然而,我市公路部门自2004年以来,完成国省道公路建设、改造和大中修107公里,投资约8亿元,却没有发生一起贪污腐败现象。这是因为,我市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工程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廉政监督体系。

    这只是我市党风廉政建设的体现之一。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市纪委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特别是2004年换届后,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向社会庄重承诺“六个干事”(清醒干事、为民干事、扎实干事、创新干事、团结干事、干净干事)和“四不”(不懒、不贪、不庸、不糊涂),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初步建成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了风正气顺、团结鼓劲、干净干事、发愤图强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筑牢防线,思想拒腐

    在市直某单位任职的李局长,每天上班走进办公室时都不忘看一眼放在桌上的“廉政警示牌”。他说,这是放在身边的廉政教育。每次看到警示牌上“警钟长鸣”四个字,他就会在脑子里绷紧廉洁从政这根弦。据了解,像这样的“廉政警示牌”,全市760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办公桌上都有这么一块。据悉,这是市委书记梁伟发的创意,旨在让领导干部时刻提醒自己。

    “廉政警示牌”的一面写着“警钟长鸣”四个字,另一面是市委提出的“五不许”、“四不”和“六个干事”。

    此外,今年春节前,市纪委、市监察局给全市760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寄出一张“廉政温馨提示贺年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节日期间必须做到“八不一为”。

    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要把队伍带好首先要把干部教育好,这是党风廉政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此,市委毫不含糊,坚持从严教育。2004年,市委选择在换届工作刚结束,市直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际,专门举办全市领导干部廉政建设与加快发展培训班,进行任前党风廉政教育和加快发展的专题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廉政建设与加快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培训班上,市委邀请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王华元前来河源作专题辅导报告,为我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市委、市政府、市纪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在去年新提拔的46名处级领导干部任前集体廉政谈话会上,梁伟发说:“我要履行职责,敲警钟。”谈话中,梁伟发对新任职干部提出了“五要五不要”的严格要求:即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要动摇政治追求;要确立执政为民的意识,不要背离宗旨;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骄满、娇奢;要增强法制观念,不要滥用乱用权力;要做到学而不厌、学无止境,不要企求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对于一些重点部门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市纪委经常给他们敲警钟。如龚佐林多次给市高新区一线领导干部和职工上廉政辅导课,要求市高新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阳光工程,构筑反腐倡廉的战略要地、拒腐防变的前沿阵地和源头治腐的创新重地。

    除重点抓好每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外,我市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如2005年中秋节和春节前,市纪委组织了12名市直单位一把手、县区委书记在《河源日报》、河源电视台开展廉政访谈活动,强调“五个不许”规定,营造良好的廉政宣传氛围。2005年市委组织市几套班子成员、市直单位干部到连平监狱听犯罪人员现身说法,开展反面警示教育。市纪委组织文艺创作人员,编排了以连平颜氏“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为背景的廉政文艺节目及廉政教育图片展,在全市进行巡回演出、展出,推动廉政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市党政班子成员分别到分管单位和部门上党课,了解指导各部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情况,一环扣一环地抓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市纪委在《河源日报》、河源电视台开设“党风廉政教育”专栏和领导干部“廉政访谈”节目,在市区主要街道侧旁设立廉政公益广告。据了解,2005年,市纪委创作的《纪检情怀》歌曲获省级评比银奖,源城区纪委选送的《呼唤》小品获省级评比铜奖。

制度:堵塞漏洞,源头防腐

    以前,一些单位“一言堂”、“一支笔”现象严重,单位什么事都是一把手说了算。现在,自市委下发了《河源市市管单位领导班子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和《关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不直接签批财务开支的通知》后,切实解决了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一把手决策、财务审批及用人行为,防止出现一把手垄断“决策权”、“财权”和“人权”的现象。

    制度建设是防腐的保障。近三年来,我市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制度。一是完善廉政制度,如《河源市党政班子及其成员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河源市市管干部出国(境)管理制度》、《河源市市管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河源市从严治警暂行规定》等。二是加强学习的制度,如《关于创建学习型机关,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意见》等。三是选人用人的制度,如《关于公开选拔市直副处级领导职位后备人选的试行办法》等,在全省首创了公选副处级后备干部的先例。四是监督考评制度,如《关于对市直单位进行年度考核的试行办法》,对市直单位实施“三评议”(即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评议、市委市政府领导评议、群众代表评议)。五是绩效考核制度,如《关于对各县区经济主要指标的考核试行方案》、《河源市信访工作量化考核试行办法》等,奖罚分明,真正体现权力、责任、利益的统一,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2004年以来,我市积极从规范领导一把手的决策、财务及用人行为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了《河源市市管单位领导班子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关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不直接签批财务开支的通知》、《关于公开选拔市直副处级领导职位后备人选的试行办法》等相关制度,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切实解决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一把手决策、财务审批及用人行为,防止出现一把手垄断“决策权”、“财权”和“人权”的现象。

监督:强化监督,纪律制腐

    2005年6月,市委对未经请假无故缺席创建“五个城市”暨“三清理”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的8个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在市直单位引起强烈反响。市纪委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决议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今年年初,我市专门成立了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对派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的28个窗口单位进行评议。另外,还先后对土地征用款、民政部门救灾救济款、水利建设基金、林业生态公益林资金等的使用和管理开展了专项监察。

    监督是惩防腐败的关键。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民主和公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用纪律来制约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发扬民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的内部监督能力,突出强调领导班子成员要增强接受监督、加强互相监督的自觉性,既强化一把手对班子成员的监督,又强调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在班子内真正形成严肃认真、生动活泼,严格自律、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政治氛围。其次是着力提高政务的公开透明度。为加强决策监督,我市制订了《河源市市管单位领导班子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在加强用人监督方面,通过专项检查,纠正了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事项12宗。为加强财务监督,我市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市直单位一把手不直接审批财务开支的制度。为加强工作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监督,我市重新健全和落实了公开招投标制度。为把加强监督延伸到领导干部的生活全过程,我市采取了年终对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述职述廉,构筑八小时以外的廉政监督防线。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土地市场、政府采购工作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市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执法检查,强化对招标投标的全程监督,确保招标投标公开、公平、公正。2003年以来,全市共有436项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投标,占应招标投标的100%,节约投资2.92亿元。全市拍卖土地62宗,增收2081万元;土地挂牌出让1120宗,增收2.3亿元;完成政府采购预算2.2亿元,节约财政资金2460万元,节约率达11%;对市直单位公务车辆保险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财政资金节约率近50%。市直183个财政预算单位均纳入部门预算改革范围。从2005年1月起,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统一公务员岗位津贴,按统一标准,由财政核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先后派出检查组对《干部任用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违规情况进行公开通报。

    除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外,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纪违法的行为,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查案办案力度,严肃查处滥用权力谋取利益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案件。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严格按党纪政纪法纪处理了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440人,其中处级干部13人,科级干部68人。全市连续两年乡镇纪委自办案件都达99%以上;2003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18宗,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严查公路“三乱”案件,对6名涉案责任人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2003年,严肃查处了东源县公安局原局长凌某的贪污受贿案;2004年换届后,严肃查处了一名顶风违纪的市直单位一把手;2005年,又查处了市市场物业管理处原处长邹某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的大案要案;2006年,对连平县忠信镇地下赌博猖獗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

    在严惩腐败分子的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履行保护职能,通过调查核实,为358名受到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了是非;立足于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以干为乐 以绩为准

干部讲工作、比贡献的人多了,讲享乐、比享受的人少了

    今年10月21日,市“政风行风热线”栏目接到锦绣名雅花园的拆迁群众投诉:1998年锦绣名雅项目改造给当时安排在上角中心街的10多户安置房的房产证至今未办理。市“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将此情况反映到市拆迁办。6天后,市拆迁办作出回复:该办认为源城区政府应责成拆迁人尽快采取措施,落实解决方案,将房屋产权证办好并交到拆迁群众手中,以保障社会安定和旧城改造的顺利进行。否则,该办对该公司今后的拆迁项目将不予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

    现在,像这样关系民生民情的问题,群众只要打一个热线电话或写一封信,就能得到答复。这是群众近三年来切身感受到的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

    过去,河源经济落后,有些风气不正,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出现机关干部上班时间打麻将的怪现象。对此,2003年5月8日,在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梁伟发提出了广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五以”风尚(以实为首、以和为本、以干为乐、以廉为荣、以绩为准),努力争创“四型机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争创一流发展环境的要求,着力营造“讲法治、重信用、低成本、高效率、好服务、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同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开展市直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以狠刹麻将风、“红包”风、“吃拿卡要”风,个别领导干部买官卖官、生活腐化等违纪违法现象为突破口,狠抓机关作风建设,优化政务环境,营造干净干事、廉洁从政氛围,使广大干部在学习上有明显进步,服务意识有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明显提高,机关面貌和形象有明显改观。

    我市于2003年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承诺提供“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办事、“一个口子收费”的“三个一”服务。目前,该中心共设立办事窗口28个、特派员窗口7个。现在,外商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车辆过路过桥免费通行证、用水开户及水费优惠证明、招用流动人员许可审批等事项,可即到即办,因为这些事项属于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定的“即办件”。如果业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对“即办件”没有做到即到即办的话,外商可向市行政服务中心投诉。与此同时,市政府取消了146项行政审批、核准项目,使政府职能进一步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转变,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在许多场合,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龚佐林反复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老百姓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队伍。对此,龚佐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四种意识”:即要强化公仆意识,做一名为民执政的领导干部;强化党章意识,做一名廉洁从政的领导干部;强化监督意识,做一名头脑清醒的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做一名恪尽职守的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筑牢防腐拒变的道德思想防线。

    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03年以来,我市从制度创新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如通过实施对市直单位的“三评议”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各县区经济主要指标的考核”和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县区和乡镇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前,许多群众反映,到机关单位办事,上午9时以前都找不到人。现在,机关干部迟到、早退的人少了,加班加点的人多了。

    在2005年发生的“6·20”特大洪灾面前,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冲锋在前,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身影,充分体现了我市领导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现在,群众都说河源干部的作风变了,干部讲工作、比贡献的人多了,讲享乐、比享受的人少了。干部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过三年多,现在,在每次大型对外活动中,梁伟发都会自豪地宣称,“我们有一流的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发展环境”,到我市来投资“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4: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六)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4018.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8 9:49:42 作者:黄佑添 【字体:小 大】  
  
金山银山初露端倪
绿水青山美丽如初

□2003年—2006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
□2003年—2005年,河源连续3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
□2003年以来,全市有200多个电镀、制革、造纸、印染等总投资额达300多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新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99%以上



--------------------------------------------------------------------------------



    我市环保执法人员与公安部门联合整治噪声扰民现象。近年来,市环保部门加大了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力度,开展以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执法行动,全市有36家企业分别受到警告、限期整改、停业、关闭、罚款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同时,对严重违法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制度。(黄佑添 摄)

    “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应加强配合,各司其职,进一步做好废水处理工程调试工作,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排放。”12月7日,市环保局环保挂牌督办案件检查组对亚洲创建(河源)木业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调试运行工作进行现场勘察时,针对该公司废水处理工程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上述意见。这是市环保局今年实行首批环保挂牌督办案件的一宗。截至今年10月,市环保局今年首批6起环保挂牌督办案件基本落实。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自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四个河源”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把环境保护作为打造“后发河源”的重要举措,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认真抓好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环保目标责任制、治污保洁工程、东江水质保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方面工作的落实。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基本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据市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市落户外资企业500多家,投资总额达270多亿元。在众多的投资企业中,不仅有农夫山泉、鹰牌陶瓷等国内知名企业,而且有香港精电、香港龙记、香港红发集团、香港福新集团等香港知名企业,还有法国萨基姆等世界500强企业等。我市的青山绿水,开始引来了“金山银山”。

    2005年,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8%和46.6%;今年1月—9月,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8%和69.1%。河源如此高速度的发展,会不会影响到环保的质量?市环保局提供的数字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据河源市2003年—2006年主要环境保护指标显示,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2003年—2005年,河源连续3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库容达139亿立方米的万绿湖还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交接水域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均为100%;空气污染指数范围也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上。与环境质量主要几项指标未出现下降趋势的拐点相比,4年间,河源国内生产总值维持在每年16%—26%的高位增长。

    坚持源头控制,严格新上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我市地处东江中上游,东江干流河源段长254公里,占东江全长562公里的45.5%,全市87%的地域属东江流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保护区。因此,保护东江水源水质工作是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我市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导发展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项目,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坚持“四个不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不批;选址与规定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一律不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或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重大项目先进行环保综合论证后,才作出决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三同时”制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对于未经环保审批的新扩改建项目,有关部门不予批准立项设计、不予办理用地手续、不予供电、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坚决遏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

    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有200多个电镀、制革、造纸、印染等总投资额达300多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新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99%以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市区陶瓷工业城、市区五金石材加工示范区“三废”做到集中处理;畜禽养殖企业严格控制和选址,要求远离东江40公里以上,粪便污水治理设施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

    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市环保局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查处2005年以来新上违法建设项目,对未按规定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污染防治设施“三同时”制度、未通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投入生产(或使用)和“三废”超标、偷排、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依法从严予以处罚。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行为,按中纪委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依法依规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是加大了对污染源的污染治理力度。2003年以来,我市重点抓好主要污染源企业的环保治理,削减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预计2006年与2002年相比,全市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减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21.5%,为新上建设项目、发展经济腾出了环境容量。强制40家重点污染企业在今年内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备,提高了对污染排放情况的监管水平。

    二是开展环境执法现场检查。2003年至2006年,全市继续开展以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执法行动,全市有36家企业分别受到警告、限期整改、停业、关闭、罚款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近年来,市环保局实施违法企业行政处罚前向市领导通报制度,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避免因领导不了解情况而干预、阻挠环境执法情况发生。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环保工作法治化进程。2005年,市环保局被省环保局评为“广东省环保执法年活动先进集体”。

    三是对严重违法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对亚洲创建(河源)木业有限公司非法排污、亚洲创建倍腾化工(河源)有限公司违法建设、龙川县赤光纸浆厂非法建设、河源万峰陶瓷有限公司违法技改、紫金县大鑫电镀厂、亿龙五金加工厂超标排放废水6个案件实行环保挂牌督办。这6起环保挂牌督办案件现已基本落实。

   服务大局,提高环保服务水平

    市环保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上马建设,主动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为保证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在我市相继顺利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市环保局加大与省环保局、国家环保总局的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绿色通道。近年来,市环保局主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协助企业完成项目环保的立项、初审、审批手续。如市环保局对农夫山泉项目、风光水利枢纽工程、河源电厂等指派主管副局长和业务科室负责人专程到省环保局协助企业办理环保有关意见。二是推荐符合资质的环评单位及时为该项目开展环评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环保部门审批的科学依据。

    市环保局实行挂钩跟踪服务,以优化投资环境。自2003年起,市环保局实行领导挂钩各县区工作制度,督促、帮助和指导各县区环保工作的开展;从2005年起,推行重点建设项目领导挂钩上门提供环保服务制度,由7名副处以上干部分成七个小组,每组选调1名科级干部和1名直属单位技术干部,开展对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两年来,跟踪服务重点建设项目共计75个,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从上门服务前的20%提高到100%。

    为切实解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问题,市环保局成立了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办理室,由一名副处干部任主任,抽调了7名业务骨干充实到窗口工作,将十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列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并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并公开承诺办理时限。制订实施了《河源市环保局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办理室人员工作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跟踪,从材料的接收、受理到审批,都严格按照办事程序、要求和工作制度运作,全面规范窗口人员办事行为。

    市环保局以履行廉政承诺推动作风建设,严格履行“四项承诺”,按章办事,提高工作效率,端正工作作风,树立部门良好形象。一是便民高效。环保十项行政许可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跟踪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公开透明。环保管理实行“三公开”,即办事程序时限一律公开、准入审查条件一律公开、审批办理结果一律公开。同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敏感项目,事先公告受理信息,事中公示审查进展,事后公布审批结果。三是廉洁自律。做到“四不”:不向建设单位指定环评和污染治理单位;不参加任何有偿中介活动;不接受被检查者的宴请、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以及娱乐活动;不向被检查单位通风报信。四是严格各项收费管理。行政审批一律不收费,事业单位技术咨询收费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收费标准在其办公室和财务室实行公示。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成绩显著


    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我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把环境保护作为打造“后发河源”的重要举措。(资料图片)

    2003年—2006年,全市总体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全市的空气环境质量维持在优良水平,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东江河源段水质达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向惠州交接水质维持国家地表水的Ⅰ-Ⅱ类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区域环境噪声(GB3096—93)相关功能区标准。

    2005年度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排放量为187906.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282吨,烟尘排放量为9898吨,粉尘排放量为3870吨, 比2002年分别减少了4.5%、20.3%、10%和66.7%,均严格控制在省下达重污染物排放标准内。环境质量基本上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相适应,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003—2005年度我市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东江水质保护)连续三年在全省被评为双优秀,连续三年环境保护责任制考核分数不但达到与省政府签订的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的要求,而且名次从2002年的全省第19名跃居至2005年的全省第4名。

    环保基础设施逐年完善,治污能力明显增强



    200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曲线图表明:我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了青山绿水。

    市环保局大力推进治污保洁工程和东江水质保护工作。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大力推进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抓好工业废水的治理工作,提高工业废水达标率;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和监督管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削减主要污染物负荷;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和管理,强化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防治,确保尾气达标率达80%以上;整治城市工业噪声污染源,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加强市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强化辐射源、放射源的监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进生态示范村创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一是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55%。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总规模为日处理量8万吨,预算总投资为1.7亿元。首期4万吨工程于2003年开始建设,2005年1月进入正常运行;二期和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总投资5346万元)工程将于2006年底完成。连平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5万吨,总投资2230万元,已于2004年7月底投入试运行。

    二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市区东埔河整治工程已完成两岸护堤工程10.4公里,占总工程量的80%,截污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到位资金500万元;教师新村污水塘整治工程、污水管网铺设工程已完工;紫金县的秋香江河段,连平县的东、西河河段,和平县的和平河整治工程全面动工建设。

    三是实现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目标。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于2003年12月建成,二期改造工程于今年9月份竣工,处理能力由5吨提高到8吨。目前,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5%以上,全市包括五县一区所有县城和中心镇共有721家医疗机构医疗垃圾集中焚烧,该项目的建成有效地解决了危险医疗废物的散失问题,预防和减少了疾病源的传播。

    四是市区五金石材加工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该示范区一期工程于2005年建成运营,市区居民区内6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已全部搬进示范区加工;二期工程正在组织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可完工,届时市区110多家五金加工企业也将全部搬进示范区,有效解决市区多年来因石材、五金加工产生的废水、噪声、粉尘等市民投诉最多、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五是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程稳步推进。按照《“十一五”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我市于2004年引进外资建设了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该中心首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预计今年底可竣工。

   创模工作进入实施阶段,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统筹城乡污染防治工作。把“创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落实“创模办”人员和必要的经费,积极组织创建活动。同时,防止将污染转嫁到城市周边地区,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把我市建设成为资源能源最有效利用、废物排放量最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市。

    2005年5月,我市出台了《河源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并召开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五个城市”动员大会。2005年12月9日,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申请。目前《创模规划》正在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审查,2007年进入实施的阶段,争取实现在2008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

    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通过省、市级专家评审验收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县)1个,生态示范园、区、村、镇共18个,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3个,总面积比2003年增加了2428.04平方公里,达到2786.2平方公里。另外,全市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8所,比2003年增加了6所,市级“绿色学校”38所,比2003年增加了19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并创建了省级“绿色社区”1个。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4: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七)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612/4063.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6-12-29 11:31:20 作者:吴建勤 【字体:小 大】  
  
农村有新景 农民露笑容

■今年,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共投入新农村示范建设及“五改、五有、五提高”建设资金达8600多万元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65亿元,带动农户12.62万户,户均增收约2000元


--------------------------------------------------------------------------------


□新农村建设篇

大山里竞相冒出美丽村庄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河源这样一个山区市来说,有着双层的深刻含义,一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二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我市选择了以示范促带动的办法,即以点带面,以实现“五改五提高”和“五有”的目标要求,并结合“六子一水”驻村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示范点现新貌

    规划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我市今年部署的“十件实事”之一。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市农村呈现出怎样的新貌?带着这个问题,不久前记者来到了东源县灯塔镇梨园新村。

    梨园距灯塔镇约15分钟车程,是我市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远远望去,一排整齐的农房坐落在一片较空旷的地方,据灯塔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排崭新的农房是去年“6·20”受灾户的新居,新居对面正在兴建的一排排房屋,便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走进一户农家,主人名叫梁作盛,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喝茶。他说,他家去年底就迁到了梨园新村,离田地虽然远点,但这里的环境很好,感到很舒服。他高兴地说,这里的供水等配套设施不久将建好。

    梨园新村是市委书记梁伟发挂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自该村今年初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梁伟发多次到梨园村调研、指导和检查工作,要求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及全村干群采取有效措施,按时完成各项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按照梁伟发提出的“五改五有五提高”的要求,该村干部群众拿出十分干劲,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建设美好家园的各项活动中。该村党支部书记赖永强说,梨园村有2个农房改造点,共有近80户实行统一规划,目前已搞好基础建设,自来水工程的引水管道共2公里已基本铺设好,8.4公里村道完成了硬底化建设,栽种了板栗1.5万株,引进老板发展蔬菜基地1000亩,每亩租金400元,共有100户农户签订了此项土地出租合同。此外,广东瑞昌食品进口有限公司将带动该村农户养猪,由公司负责提供猪崽和饲料,保价收购,保证每头猪的利润。

    梨园新村的变化,只是我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我市广大山区农村,120个新农村示范点正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五改五有五提高”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五”惠泽山区百姓

    在距连平县忠信粤赣高速公路出口处3公里的石源村,记者走进了村民黄志群的新家。黄志群的老屋在去年“6·20”洪灾中倒塌了,现在她村里的20多户全倒户全搬进了新建的中心村。

    黄志群是今年元旦前迁入中心村的,她家共4口人,主要种植花生和黄豆等农作物,年收入2000元。另外,她丈夫在东莞打工,一个小孩在市卫校读书,另一个在读中学。她家的客厅里,红木沙发、彩电、电话一应俱全,室内卫生间非常洁净。

    当走进68岁黄朗明老伯家的小洋楼时,记者更感到惊讶,黄老伯家沙发、彩电、冰箱样样不缺,地上贴的全是漂亮的瓷砖,二楼客厅的装饰精美豪华。

    石源村是连平县三角镇的一个小村庄。近年来,为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连平县有关部门及三角镇政府派出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发展生产。今年黄朗明种植7亩花生,比去年增收300公斤。
   
    我市是贫困山区市,又是农业大市,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农村贫困一直是我市的中心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把扶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不断加大投入,全市农村贫困面不断缩小,为当前及今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市扶贫办主任邓友来介绍,我市从发展农村经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消除绝对贫困;二是解决农民温饱;三是整村推进扶贫;四是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邓友来说,在2005年初,中央还未部署新农村建设战略时,市委书记梁伟发对我市扶贫工作提出了很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农村扶贫要实施“六子一水”工程(强班子、修路子、盖房子、挣票子、保身子、控孩子、完善水利设施),对他挂钩扶贫的大往光明村提出要实施“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和“五提高”(提高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提高农民文化和知识水平,提高农民学法用法水平,提高农村文明和谐水平,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梁伟发在深入农村调研后,提出的“六子一水”工程和“五改五有五提高”这些富有创新、紧密结合我市农村工作实际的指导意见,为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的工作经验。

    借鉴“六子一水”和“五改五有五提高”等农村工作经验,我市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具体化、目标化的显著特点。

    在梁伟发提出的“三五”要求的指导下,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积极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去年5月,大往村被国务院扶贫开发办评为“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   

农村建设实现“五提高”

    今年,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共投入新农村示范建设及“五改五有五提高”建设资金达8600多万元。目前,示范点“五改”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五有”目标,“五提高”成效明显。

    一是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新提高。全市有1071个行政村筹资参加了市高新区厂房建设。今年1至9月,新农村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81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40元。二是农民文化和技能水平有新提高。各新农村示范点采取“科技下乡”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使大多数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三是农民学法用法水平有新提高。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设立民事纠纷调解室和配备调解员,及时排查和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和纠纷,加大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和用法,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文明和谐水平有新提高。创建文明村镇,农村民风大有好转,许多村镇实现了道路硬底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美化的“四化”目标。目前全市新农村示范点已基本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六合彩”等赌博现象、无吸毒现象、无涉“黄”丑恶现象、无违反计划生育行为、无集体上访事件等“六无”目标。五是基层组织工作能力有新提高。新农村示范点通过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配齐配强了村委会领导班子,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贯彻执行政策法规、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今年各级已选送50名年轻有为的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量。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新农村示范点农户计划改造8460户,已完成5489户,占65%,正在动工2210户。另外,道路改造、饮水工程改造、沼气池建设、厕所改造、卫生站规划建设、文化室规划建设正在顺利推进。
□穷村脱贫篇

创新扶贫政策 千村脱贫在望

    和平县热水镇北联、南湖村的村干部说,从2007年开始,他们村每年都将有3万元的收入了,“贫困村”的帽子能摘掉了。

    作为山区市的河源,贫困,似乎总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实际情况,为消灭贫困村和有效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问题,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创新出台了“鼓励贫困村筹资统一参加市高新区厂房建设出租,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问题”的“千村脱贫”政策,使得全市1000多个贫困村找到了一条一朝得以脱贫的好办法。该政策于今年9月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省委副书记欧广源给予其“创新扶贫政策,一策解脱千村困”的高度评价。

富民政策帮助穷村脱贫

    全市广大基层干部、农民对这一好政策赞叹不已,连平县委农办余汉彬等几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为发展村级经济,县里想尽了办法,各地也做了很多尝试,办扶贫电站、办养鸡场、开发山地等等,但总是找不出一条很好的致富路子,市委、市政府这一政策,解决了贫困农村集体收入的问题,真是‘一策解脱千村困’。”

    龙川县黄布镇的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曾文良、和平县梅埔村的党支部书记黄春茂等许多村干部都这样说:“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好政策,解决了贫困村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这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大好事。”

    其实,我市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全市1000多个贫困村来说,又何尝不是广受惠泽呢?

    我市5个县都是贫困县,目前全市共1251个行政村,却有1116个村年集体收入不到3万元,其中有418个村是集体收入为零的“空壳村”。我市“千村脱贫”的政策,得到了全市广大农村、各基层组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拥护与支持,形成了齐心合力筹资建设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的热潮。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1071个村、居委会自愿参加富民工业园建设,共筹集资金2.33亿元(其中市、县配套资金1.165亿元)。

    东源县骆湖镇江坑村支部书记刘远华高兴地说,他们村已筹资15万元参加高新区厂房建设,到2007年,该村就有3万元的回报了,这将是该村历史以来首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3万元。   

多项措施确保回报兑现

    为确保“千村脱贫”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富民工业园建设快、见效快、回报快,市委、市政府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策划小组,着手谋划建设实施方案,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意见,整理出富民工业园建设的总体实施方案框架,建立和完善了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及相关规章制度。

    为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市政府组成“市富民工业园筹建办公室”,注册成立了“河源市富民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富民工业园的经营管理实体,具体负责富民工业园项目的建设规划设计、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以及项目建成后的招商引资、经营管理等事务。各贫困村、居委会资金筹措到位时,均以投资主体的名义与县财政局、市高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共四方签订投资合同,明确规定各方职责。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招商”的要求,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三个招商小分队赴珠三角进行招商。目前已与香港合隆集团、深圳国威集团、香港四洲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洽谈了厂房招租事宜。首期工程A、B区全部厂房、宿舍租金按每月每平方米8元(每隔三年递增10%)出租,加上商铺出租收入,年租金收入可达3300万元。

    第二期工程计划于明年下半年规划建设。两期工程竣工后,全部租金收入可确保参股的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可以预期,明年,我市将彻底告别拥有贫困村的历史。

□农业产业化篇

农民“工资”从产业化链条中加码

    企业赚钱,农户增收,这是我市近几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双赢效应。

    如果驱车从市区东环路经过,你一定会看到路旁成片的庄稼,微风中,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泛着绿油油的波光。

    这就是紫金县临江镇的一大片蔬菜基地。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加,一批批农户从中获益。   

“龙头”、“龙尾”两相益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实行农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据市统计部门统计,目前全市104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6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到14.08亿元,全年利润约0.92亿元,带动农户12.62万户,户均增收约2000元。

    为了培植好龙头企业,提高其带动能力,我市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创建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水果、茶叶、蔬菜、优质稻、畜牧、林特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各具规模、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大力推广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四是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组织实施农副产品“名牌、名标”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了具有河源特色的“万绿河源”农产品品牌。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创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同时,我市农业及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路子,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模式。一是工业带动型。东源县仙塘镇徐洞村,成立了村工业园筹备办公室和工业园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了面积500亩的工业园。二是特色产业型。连平县上坪镇中村村,把发展蜜桃种植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现在蜜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中村村被评为“中国鹰嘴蜜桃”之乡。三是综合发展型。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灯塔镇梨园村、连平县三角镇石源村以“四通五改五有五提高”为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东源县双江镇桥头村以广州九天绿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中药材基地300亩,兴建养猪场4500多平方米,饲养母猪320头,年产小猪6000多头。目前,该公司已与桥头村210户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保价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同时还雇用桥头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拓农民创收渠道。   

百家龙头企业助推农业产业化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对象2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75家。这些龙头企业在助推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已建成相当数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70多万亩,蔬菜基地54个面积4.18万亩(其中500亩以上蔬菜基地23个面积3.47万亩),荔枝、龙眼基地14万亩,板栗基地9万亩,春甜桔和猕猴桃基地各3万亩,李类及加工型水果基地25万亩,绿茶基地近6万亩,南药基地1万亩,年出栏3000头猪以上猪场24个,肉鸡、肉鸭规模饲养场1226个。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直接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脱贫奔康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河源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等,并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服务。

    同时,我市切实增加资金投入,抓好商品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打好基础。多年来,通过各级财政给予扶持,争取上级支持、部门支持,企业自筹及向银行借贷投入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商品基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较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市切实抓好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8家企业生产基地面积94.89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产品45个;有8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2家企业的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称号,有7家企业的8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新进展

    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新进展。今年我市争取省级财政扶持示范区建设资金165万元,其中埔前现代农业示范区75万元,广东瑞昌食品有限公司灯塔盆地示范区生猪产业功能区建设资金90万元。争取深圳市扶持埔前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2000万元。目前,正在抓紧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水利、道路、电网、办公设施、土地平整等建设,这些建设的工程监理和施工工程招标正在进行中。

    为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做好农产品运输车辆直通车证的办理工作,我市积极与交通部门协调,今年为相关企业办理农产品运输车辆绿色直通车证25份。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4: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八)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701/4174.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2 2:26:36 作者:何小流 【字体:小 大】  
  
东扩西拓造就城市外滩
两江四岸雕琢绿水青山

■东环路通车画下了市区东扩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举措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13.8平方公里,相当于市区现有建成面积18.6平方公里的74.2%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五个城市”的目标以来,我市城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土地、规划、建设、河道和市容管理的规定》等文件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



--------------------------------------------------------------------------------


东扩西拓:把“村里人”变成“城里人”


自我市提出创建“五个城市”以来,城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资料图片)

东环路:把两个小时“变成”十分钟

    2006年12月19日上午11时,李察妹阿婆正坐在门前的空地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剥着蒜头,给家人和帮忙装修房子的工人准备午饭。

    今年81岁的李阿婆回娘家的路途经历了几次变迁:东江大桥(紫金桥)建设之前,先后要坐两次渡船,跨越东江和新丰江,再步行两个小时;东江大桥建成后,步行至现在珠河桥所在地,还是要坐渡船跨越新丰江,全程大约1个小时;珠河桥建成后,李阿婆可以坐车回娘家了,用时约30分钟。

    让李阿婆想不到的是,现在胜利大桥通车了,她回娘家只要10分钟就够了。

    其实,李阿婆的娘家在东埔莲塘岭,婆家在源南镇胜利村桂龙寨,两地隔着东江相望。让李阿婆回娘家的路变得更近的就是胜利大桥,它连接了东江两岸。


胜利大桥的通车标志着我市东扩战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何小流 摄

    胜利大桥通车后,李阿婆的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因为媳妇可以从胜利大桥走到市区去打工了,身体还硬朗的她便尽力帮忙做一些家务活;儿子还嘱咐她,把家看紧一点,免得被贼光顾。对此,李阿婆好像还有点“怨气”地说:“桥通了,贼也跟着过来了。”站在一旁的李阿婆的儿子王月水笑着说:“这说明城市已经包围我们农村了嘛。”

    的确,村里人现在的生活与城里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除了耕种一点还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农田,其余时间都到城里打工或做生意,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可以说,胜利大桥和东环路的通车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他们正向城里人“蜕变”。

    这是一种必然。2003年,新一届市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作出了激活东部,带动北面,扩展市区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沿东江开发”战略部署。当年秋,市委、市政府就下定决心:东环路要尽可能实现早日通车,并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斥4.1亿元巨资完成这项工程。按一般的理解,这有点大伤“元气”,然而恰恰相反,这是增加市区“元气”的战略举措。

    2005年4月30日,胜利大桥和东环路实现通车,其作用几乎立竿见影,不但分流了市区205国道过境路段50%以上的车流,迅速缓解了近年来车流量剧增的压力,实现了市区交通主要干线由“带”状向“网”状的过渡,同时为市区东扩这一战略布局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就是跨越东江,向东突围。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一举措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13.8平方公里,相当于市区现有建成面积18.6平方公里的74.2%,大大增加了市区东江两岸的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尤为重要的是,该路穿越紫金县临江镇,连接大学城与市高新区,形成了东江两岸平衡发展的格局。

    至此,市区东扩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何进一步拉动东城片区的发展顺势提上议事日程。

黄沙大道:拉动市区东城片区发展

    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黄沙大道进行改造,并将其作为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加快推进。通过各方努力,在完成黄沙大道改造建设规划、工程招投标、组织施工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后,改造工程于2006年9月5日正式动工,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

    熟悉市区情况的人可能还记得,2003年,黄沙大道“大变脸”,至今不过3年多时间。因此,一些人对黄沙大道再次“变脸”有一种误解,误认为这是重复建设,是在花冤枉钱。其实,黄沙大道改造工程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完善,这一做法并非多此一举。黄沙大道的进一步改造,将使其实现由普通交通设施(公路)向城市市政设施的转变。这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拉动市区东城片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黄沙大道是连接城市中心与东源县城的城市主要道路。此次改造,目标是把黄沙大道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市一流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将黄沙大道原有40米宽的水泥道路改造为80米宽的沥青道路,并在主干道交叉处(黄沙大道与规划建设的纬十四路)建设下穿隧道,完善道路两边的排水、排污系统,统一铺设管线,完善绿化工程等。改造后的黄沙大道将成为市区功能最完善、标准最高、景观最佳的道路。这不仅使黄沙大道变得更加畅通,为东城片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可以将黄沙大道变成一道靓丽城市风景线。目前,各项工程正紧张有序地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黄沙大道改造工程将在春节前完工。

西环路:提速西部开发

    东扩战略并没有满足市区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市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中部的商业规模日益增大,市区北部的白岭头百子园工业区、高塘工业区和南端的白田开发区、市高新区、明珠开发区日益壮大,特别是东环路的开通运行,使市区东部形成了规模开发的条件。但是,市区西部由于早期规划不到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建市前和建市初期进城农民的集中居住地,人口密集,经济开发条件比较落后。

    因此,要平衡市区区域发展,营造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加大市区西部的开发力度。西环路由此应运而生。2005年12月19日,市区西环路(庄田大桥)正式动工,这是市委市政府继建设东环路后的又一重大部署。“西环路”是白岭头至白田开发区联络公路的简称,该项目位于205国道西侧,北起白岭头百子园工业区,与205国道相接,经过新塘、黄子洞、石苟坪、新丰江电厂及墩头村,沿线与万绿大道、桂山旅游大道相交,跨越新丰江黄金水道,南联白田明珠开发区,并与205国道相连,总长约12.5公里。其中一期工程3.962公里(含庄田大桥428米),预计投资约5516万元。

    2006年12月28日,庄田大桥第一幅顺利合龙,为西环路第一期工程春节前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有关人士指出,西环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后,至少有两个最为明显的作用:一是为205国道市区段及新丰江跨江大桥“减负”,二是拉动市区西片区的开发。由于市区居民密集,混合交通量大,行车干扰严重,原有的205国道市区段及其跨新丰江大桥的通行能力大为降低。西环路一期工程完工后,可以起到分流交通量的作用。另外,西环路的建设将带动市区西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片区的规划水平,形成一条经济带,与东片区形成平行发展之势。

两江四岸:看得见的精彩

    “真的想不到,这里变得那么漂亮了,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相信河源会有这么漂亮的地方。”2006年12月20日上午9时许,家住新江二路的张大伯与老伴走在客家文化堤廊上,看着亮丽的风景,不由地感叹。张大伯说,他们沿亲水步道一路走来,被新丰江两岸的风景迷住了。

    其实,像张大伯一样,被市区“两江四岸”的亮丽风光吸引的市民不在少数。“两江四岸”,特别是文化广场、沿江路亲水步道、客家文化堤廊等成了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这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为改善市区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着力打造市区“两江四岸”城市防洪堤(景观带)的结果。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市区防洪堤(景观带)工程已建成和基本建成7.3公里,在建3.2公里,完成工程建设投资3947万元,除个别项目外,该工程可在2007年春节前完成建设。

    把城市防洪工程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我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根据这一理念,项目实施部门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统筹考虑,把工程建设与城市的交通环境、人文历史、休闲健身、城市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达到防洪可安、水清可游、岸绿可闲、景美可赏、堤繁可贸的效果。例如,去年国庆期间全面对外开放的客家文化堤廊,位于东江、新丰江交汇处,整个工程遵循防洪安全线、文化景观线、植物景观线、休闲健身线、旅游服务线“五线并举”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市区形成了一个集防洪、交通、休闲、旅游、绿色、美化于一体,融客家文化特色于其中的靓丽风景线,为我市营造“青山碧水城”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张新名片。

    2006年5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的沿江亲水步道,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亲水、赏水、戏水的场所,营造了一个休闲、观光的水环境,成为扮靓市区、提高城市品位的又一新亮点。包括建设沿江亲水步道在内的沿东中路改造工程,是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城建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的一个亮点工程。亲水步道工程起于沿江路、河源大道交叉口,止于珠河大桥,全长1.59公里,是目前全国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的沿江仿木亲水步道,投资约1300万元。

    据了解,沿江路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市区一条重要的景观道路,至改造前已经使用了约15年,除人行道和路灯做过局部改造之外,其余部分均未做过大的改造。部分设施如河堤护坡等已经显得陈旧,部分原有的市政配套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沿线使用的需要,人行道铺砖样式杂乱,未能形成良好的道路景观系统,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新丰江秀丽的江景未能做到和谐、统一。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沿江路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我市对外的一个“窗口”。

    仿木亲水步道、高喷观景平台、龙津小游园及竹林晨练区、垂钓平台、九曲桥与新丰江黄金水道的美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人行道边的花岗岩栏杆和亲水步道边的仿木栏杆、灯光照明以及仿木休息板凳、背景音乐等配套设施充满了现代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大工地”日新月异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喜欢运动的市民深有感触:几年前,要找一个地方运动有点难;现在,市民运动可以选择体育馆或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广阔的空间、完善的设施让市民乐在其中。

    2004年8月,全民健身广场全面开放;2004年11月,市体育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近年来,新风路、长安街、华达街、昌盛街等城市道路的改造上等级工程相继开展;河职院新校区、市技工学校新校区迅速崛起……

    这只是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快步推进的一个缩影。“市区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搞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区某单位上班的小陈如此感慨。

    与此同时,鳄湖改造、龟峰公园建设等老城改造工程相继铺开,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改造后,鳄湖公园以客家风、鳄湖情、民俗乐、生态园为四大景观主题,突出河源特有的客家传统文化内涵,设置客家山歌对歌台、客家诗书画廊、街头情景雕塑等;架设九曲桥连接维芳岛与东门湖西岸,并且设立石刻、牌坊反映鳄湖与老城的历史文化,还在湖边种植一些能招鸟引蝶的植物,湖中种植湿生、沼生、水生植物,有利于净化水质,并使鳄湖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正在进行的龟峰公园建设工程,是两江四岸之间构成景观序列的重要节点,同时承担着提升我市城市景观和品位的功能。市政府对龟峰公园的建设提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的要求,力求打造一个集人文历史、休闲娱乐和生态运动于一体的城市主题公园。目前,该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确保春节前对外开放。

“拆”与 “建”的辩证
城市经营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城市的经营与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让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经营与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对此,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狠下决心,刹住了各种歪风。

    2004年5月,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五个城市”的目标以来,我市城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2004年10月8日,市城市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为我市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增加强大的力量。

    2005年6月至8月,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中清理市区违法用地、清理违法建筑、清理违法河道设障(即“三清理”)行动在市区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共拆除市区违法违章建筑1200栋、构筑物1154宗,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对未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符合保留条件的1669栋房屋进行了处罚并补办了有关法律手续。在这次“三清理”行动中,市区“三清理”工作指挥部共组织了大小拆除行动23次,其中包括6次拆除大行动,“三清理”行动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此外,借“三清理”的“东风”,我市还对市区乱丢、乱吐、乱摆卖、乱贴写、乱拉挂、乱堆放等“六乱”行为进行了有效的整治。

    在“低成本、高效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从“三清理”工作一开始就提出的“决心一次下足,政策一次完善,措施一次到位,问题一次解决”的高要求。有关人士指出,这次“三清理”行动的浩大声势与显著成果都创下了建市以来的纪录,这次行动是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梳理”,其意义深远。

    这是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所做努力的一个缩影。“拆”是为了更好地“建”,如何建立一套长效、科学的管理机制,成为“三清理”工作取得成效后的迫切任务。2005年11月1日,我市正式出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一个决定”(即《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土地、规划、建设、河道和市容管理的规定》)、“六个办法”(即《河源市征地管理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加上此前出台实施的三个城市管理文件,共有十个此类文件正式实施。有关人士指出,这不仅是我市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长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4: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叫你几十分钟了解完整的河源。河源新闻网http://heyuannews.cn/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3: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九)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4 10:11:07 作者:朱锦华 【字体:小 大】  
  
加快“三网”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2003—2006年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4年来共完成投资128.1亿元(含高速公路投资96.6亿元),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416.764公里

■自2004年以来,我市共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6.2亿元,建成投产了35—22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16个,新增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86万千伏安,35千伏以上线路397千米

■在去年全省地级市政府公众网站评估活动中,我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第11位,比2004年前进了7位,总体建设水平从“较差”进步为“良好”


--------------------------------------------------------------------------------


信息网:电子政务铺就服务快车道

    在家轻点鼠标,政府办事程序就一目了然;市民遇到困难,不用怕投诉无门,只要找“群众来信”栏目,就可以向70多个政府单位反映问题、咨询建议;农民朋友想要求职就业,或了解相关法律援助信息,只要到“便民服务”查询就行了;企业可以上网了解政府的采购计划,或进行网上报税。

    自2004年12月河源市政府门户网站(网址:www.heyuan.gov.cn)改版升级及企业信用信息网站?穴网址:gdhy.credit.gov.cn?雪开通以来,工商、统计、劳动等20多个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相继连接到省对口部门,实现资源共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市民开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极大便利。

电子政务平台整合资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将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线路铺设项目让有实力的运营商投资建设,严格按照全市统一规划方案的要求组建政务网,网络的更新升级费用由该运营商承担,政府只是租用该运营商的线路,每月按市场价支付月租,这就是我市在进行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时所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政府不用投资一分钱,就在较高的标准下建好了全市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并免掉了日后网络的更新升级费用,也整合了部分资源。

    市信息产业局于2003年7月成立后,着力抓好电子政务建设,用了3个月时间,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后,根据国家及省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并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出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统一规划来整合目前极其分散的各方资源,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通联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解决了我市因信息不畅而引发的“信息孤岛”问题,为全市各部门提供一个连接省委省政府的统一网络通道。以招标的方式选择运营商,并让运营商带资建设,走一条有山区特色的投资少、效益高的道路,河源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跟上了全省的建设步伐。

政府门户网站总体建设水平良好

    在去年全省地级市政府公众网站评估活动中,我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第11位,比2004年前进了7位,总体建设水平从“较差”进步为“良好”,总分从5.8分提高到7.6分,分数的增加值排全省第3位。
    河源市政府门户网站于1999年9月由市政府办公室创建。市信息产业局于2004年底接手管理后,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现设有“河源政务”、“走近河源”、“招商引资”、“便民服务”、“河源新闻”、“公务员论坛”、“政风行风热线”共7个一级栏目,一级栏目下面还设有“旅游之窗”、“办事指南”、“群众来信”等30多个二级栏目。

    网站改版后,首页访问量已攀升到143万人次,去年平均日访问量为2500人次左右,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多,最高日访问量达到了1万人次。不少栏目如“群众来信”、“政风行风热线”等,群众反响非常热烈,2005年收到群众信件近4000封,去年群众来信达到7000封,其中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及时处理,使市政府门户网站成为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渠道。其他如“视频新闻”、“政府公告”、“县区公告”、“公务员论坛”等栏目的信息更新都比较快,很受市民欢迎。据网站热点调查栏目统计,超过80%的投票人员评价该网站已经达到了优秀、良好水平。

    市信息产业局还通过抓制度建设,促进全市国家机关抓好网站建设。先后制定《河源市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政府门户网站内部管理岗位责任制》、《河源市国家机关网站评估标准》,并以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在此带动下,各县区政府、市直各机关单位纷纷着手抓网站建设,2006年分站点数量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近40个。

企业信用信息网可查询我市4万多家企业信息

    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是2003年省政府“十件大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

    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工程于2003年底启动,2004年底建成使用。几个共建单位(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等)已经分别为我市企业信用信息网提供了4万多条有效记录,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集中共享和公开。网站开设了“信用查询”、“信用动态”、“政府监管”、“政策法规”、“信用评估”、“信用知识”、“投资环境”、“政府在线”和“信用论坛”9个栏目。目前,网站已经对外公开全市4万多家企业(含个体户)的基本资料、企业荣誉记录、企业不良记录等信息。该网站的建成使用,更加有效地推进了我市的企业信用建设,进一步改善我市发展的软环境,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山区信息化第二批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

    去年4—8月,市信息产业局牵头组织五县一区,开展以“信息服务进农村”为主题的服务活动,累计顺利举办活动15场,听课受训农民达3万多人次,主要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网络基础等。通过在农村大力宣传推广珠江三角洲和山区的信息化成果,培养村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使他们享受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体验信息化服务的便利。

    截至目前,我市第一批山区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市级信息培训中心、和平县信息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已经如期完成,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批试点项目,包括龙川、连平、东源、紫金的信息培训中心项目和龙川的信息服务中心项目也于2005年12月7日正式和中标采购商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

    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利用省政府每年对山区县信息化建设的扶持资金,争取在河源各县多搞信息化应用项目,促进城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山区信息化既定“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目标,以信息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路网:128亿打造河源“大交通”


目前,我市境内已有惠河、河龙、河梅、粤赣四条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高速公路到高速公路强市的跨越式发展。(梁炜培 黄振中 摄)


    西环路一期工程(含庄田大桥)作为去年我市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上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3382万元,约占全年计划投资的74%;庄田大桥已完成基础桩28条、桥台2座、桥墩11座。粤赣高速公路河源出口分离立交桥南半幅桥已经完成?鸦完成了75%路基软基通车换填。整个项目预计在明年1月底完成。

    2003年以来,我市每年都要规划设计和启动一批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每年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项目,发挥功效,“大手笔”构建的“大交通”对全市交通事业快速、全面发展,改变公路基础设施面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去年年底,我市已经实现了“市通县达二级以上公路、县通镇基本达三级以上公路和消灭省道砂土路”的目标,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保障。

    2003—2006年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4年来共完成投资128.1亿元(含高速公路投资96.6亿元),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416.76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公路密度达64.5公里。

    2003年12月20日,惠河高速公路河源段建成通车,宣告我市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结束。随着河龙、河梅、粤赣高速公路相继于2005年6月、10月和12月建成通车,完成了我市从无高速公路到高速公路强市的跨越式发展。至此,我市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232公里,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市之一。

    我市交通部门通过加快国、省道改造步伐,改善投资硬环境。近几年我市国、省道改造共完成投资5.7亿元,全面完成G205河源南北出口工程63公里和东环路、S242河汕线河源至紫金段、S123惠水线紫金至惠州交界段、S230忠定线、S229米骆线、S341官灯线等10条省道约380公里的改造。

    县乡道公路通达工程取得突破。县通镇公路建设改造完成投资10.7亿元,完成县通镇公路改建工程591.434公里,实现了全市县通镇基本达三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里程3547.3公里,投资8.9亿元,全市有1011个行政村实现村道硬底化,对比2003年底,新增水泥硬底化公路行政村512个,里程2019.3公里,分别增长了94%和76%。初步实现了“让农民走出泥泞”的目标,成为我市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

    公路站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完成了新改建客运站场6个,完成投资8271万元。其中河源桂山客运站和龙川县新城客运站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社会效益明显。

    2003年以前,由于资金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我市公路等级都比较低,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市的公路等级得到了普遍提高。目前全市高速公路232公里,占总里程的1.7%;一级公路203公里,二级公路837.2公里,三级公路1023.1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长47.1%,25.1%,19.4%。等级以上公路达10188公里,占总里程的75.9%,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公路等级比重偏小的状况。

    市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龙头,加快改造国、省、县道,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积极配合做好广河、汕昆、汕茂高速公路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实施公路网规划,建设环江(东江、新丰江)、环城(市区)、环湖(万绿湖)及环市(各县区)“四环”公路,全面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任务。

电网:现代化电网系统初具雏形


    河源3号主变的建成投产缓解了我市南部地区用电紧张局面( 张金淦 摄)

    在龙川2号主变、连平塔岭变电站和河源3号主变建成投产之前,我市总供电容量仅为42万千伏安。随着这3个18万千伏安的变电站相继于2005年10月、12月和2006年6月建立并投入使用,我市的总供电容量达到了96万千伏安,比之前增加了128.6%,基本解决了河源北部包括龙川、和平、连平及东源的220千伏变压器容量的“卡脖子”问题,同时也缓解了河源南部供电紧张的局面。

    自2004年以来,我市共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6.2亿元,建成投产了35—22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16个,新增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86万千伏安,35千伏以上线路397千米,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电网结构,提高了电力供应能力。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变电站71座、容量达317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2000千米,一个现代化的电网系统已经初具雏形。

电网建设硕果累累

    2004年和2005年是河源电网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是近年来电力生产建设困难最多、考验最大的两年,同时也是完善规范、硕果累累的两年。市电力部门以“完善、规范、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为主线,突出安全生产,突出电网建设、突出电力供应、突出规范管理,全面冲刺各项工作目标,为河源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市电力部门还组织力量编制了我市电网主网规划(35—220千伏一次部分)、10千伏及以下城区配网规划、二次(自动化、通信)规划,并积极做好工程立项和前期工作,开展了500千伏河源输变电工程,220千伏紫金、和平输变电工程的立项和初步设计工作,以及13个110千伏、8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为打造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河源电网打下了基础。

    220千伏热水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已于去年10月召开。据了解,随着河源工业立市战略的逐步实施,靠近市区的东源县,特别是中心镇和仙塘镇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目前东源县供电最高负荷10万千瓦左右,预计今年年底该县供电负荷将超过12万千瓦,220千伏河源变电站现在已经难以兼顾供电东源县。因此,改善网络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建设220千伏热水输变电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预计220千伏热水变电站投产后,可增加年网供电量约7.2亿千瓦时,以后逐年还将有所增加。”市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电网建设总投资60亿元,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80万千伏安,新改建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235千米。到2010年,河源电网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70座、变电容量668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406千米,分别是2005年的2.06倍、2.59倍和2.19倍。也可以说,经过“十一五”规划建设,相当于再打造一个河源电网。

连续安全生产1609天

    截至上月20日,全市电网已连续安全生产1609天。这表明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电网与设备事故、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没有发生违反调度纪律事故、没有发生恶性误操作事故、没有发生人为责任事故。

    两年多来,市电力部门紧紧抓住安全生产这条企业生命线,提出了“三熟悉、三认真、三不错”(熟悉电网,熟悉设备,熟悉规程;认真分析,认真检查,认真操作;脚不要走错,眼不要看错,手不要动错)防误操作新方法和“四有一强”(有思路、有目标、有制度、有创新,执行力强)新举措,加强安全基础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了河源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该局投入1亿多元,加快了河源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保护微机化的进程。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监控到河源市所有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技术更新带来了更多管理上的便利,同时也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电网执行强错比前年下降94%

    2006年1月至11月,全市供电量达到了27亿千瓦时,预计全年可以达到29.8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了25%;全市最高负荷55万千瓦,比2005年的43万千瓦增长了28%。

    针对河源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市供电局努力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及时制定《河源电网度夏方案》和《电网运行方式》,开展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演习,提高处置电网突发事件能力。合理安排电网输变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好检修方案和事故预案。建立电网运行评估机制,加强电网运行分析。

    该局还重新修编了电网三级限电、事故拉电序列表,强化电网异常情况下的控制手段。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认真做好错峰用电的宣传工作,做好大用户和重要用户的调查,积极主动引导错峰用电,合理安排工业企业有序用电,做到限电不拉闸。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河源电网执行强错仅25条,与2004年的394条次相比下降了94%,保证了重要用户和重点单位的生产用电,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8 1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崛起的、腾飞的河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22: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十一)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9 9:22:54 作者:张敏娜 【字体:小 大】  
  
文化奏华乐 欢歌唱和谐

■从奖励有功人员,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举办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到建设全国独有的“恐龙梦幻世界”雕塑群,标志着我市恐龙文化从资源优势向创意文化产业迈进

■自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4017万元用于文化站、文化广场、“三馆一宫”、文物维护、广播电视及其他文化事业建设

■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紫金花朝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昭示着底蕴深厚的河源客家文化正在逐步走出“深闺”

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妈妈,为什么只有公主垫着脚尖跳舞,而王子不用垫起脚尖?”

    “因为王子要抱着公主逃跑呀,如果垫着脚尖会摔到的。”

    2006年12月22日晚,一对母女看完广州芭蕾舞团演出的“鸿大·臻和院之夜”芭蕾舞精品晚会之后,随着人流走出市会议中心。

    广州芭蕾舞团是中国目前最年轻而最富激情的芭蕾舞团。他们的演出,让槎城市民在家门口领略了高雅艺术的魅力。而令人称道的是,这场高品质的艺术盛宴,政府没有花一分钱,完全是市场运作的结果。

    2005年4月30日晚,在河源文化广场,一场建市以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节目激情上演。这场晚会荟萃了一批明星大腕,他们带来了精彩的歌舞、小品、相声等节目;2005年12月13日晚,第十七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中国区)准决赛在市体育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佳丽表演时装秀,为河源观众奉上视觉盛宴;2006年2月25日,被媒体誉为“当代法国最受关注的天才”——法国著名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应河源日报社邀请,在报社做摄影专题讲座,使这位重量级的世界摄影大师与我市乃至省内影友零距离接触,开河源摄影界中西学术交流之先河。2006年4月28日,河源日报社组织的“广东青年摄影家聚焦河源”大型摄影创作活动启动。来自省内当代知名青年摄影家各展才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觉,为市民带来外面的声音,将发自河源客家人的心声传递给外面;2006年10月28日,“广东万绿湖杯”2006第十一届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总决赛开幕式在河源文化广场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2位参赛佳丽集体向市民亮相……一系列文化大餐,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展示了后发河源的勃勃生机,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艺术需求,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融入,市文化职能部门从原来被动的“办文化”向主动的管办相结合转变,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创造了欠发达地区解决“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艺术的需求”与“财力匮乏”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模式。


    2006年11月11日晚,在“广东万绿湖杯”2006第十一届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总决赛颁奖晚会上,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佳丽身着客家传统服饰演绎客家风情。这是自2004年12月承办第十七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中国区)准决赛以来,河源上演的又一场“美丽盛宴”。河源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些赛事都是通过市场方式来运作的。这对于文化生产要素还很不完善的河源来说,无疑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样本。(本报记者 谢雨 摄)

民俗文化大放异彩
   
    当经济的腾飞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支撑时,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俗。2004年五一黄金周,我市举办主题为“万绿湖畔客家情”的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这是我市首次以集约化的形式,隆重向外界推出河源客家文化。以“万绿湖畔客家情”为主题的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分客家美食大比拼,广东客家女、西关小姐、潮州姑娘、南珠女、莎瑶妹“五朵金花”齐聚河源,东江月夜舞龙舟,乡村聚焦客家风,野趣岩洞神秘游及客家民艺大巡游等6个内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河源客家文化魅力。

    市委市政府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不仅对境内的客家民俗文化进行了整合,还撷取其中的精华赋予时代的特征。河源作为客家人聚集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艺术品种多姿多彩,且极富地方特色,有花朝戏、采茶戏、山歌剧和杂技等。全市文化艺术工作者辛勤采撷,河源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市、县、镇三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目前,全市有花朝戏、采茶戏、山歌剧和杂技等艺术门类在内的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不断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

    龙川县赤光镇石圳村有一位思想守旧的育龄妇女,受多子多福陈旧思想的影响,生一男孩后还想再生,村计生干部多次动员她上环均无济于事。镇文艺队据此自编了《观念的嬗变》、《一张独生子女证》等小品,于2004年春节期间到各村演出,群众反响强烈。这位妇女观看了小品后,主动到镇计生服务所上了环。石圳村计生干部感叹道:“我们讲三天三夜不如请文艺队唱一出戏效果好。乡亲们看了节目,不但心里乐融融,脑瓜也开了窍。”

    几年来,市、县文化部门坚持每年组织群众文艺活动,如“民间艺术汇演”、“群众戏剧花会”、“少儿艺术花会”、“客家山歌擂台赛”、“艺术灯会”、“群众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寓教于乐,使科学、文明之风悄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此外,各地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街道、社团等基层组织,也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民间艺术节目的搜集整理、演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船灯舞》、《纸马舞》、《马灯舞》、《春牛舞》及一批客家民俗风情歌舞得以恢复演出,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兴未艾。

恐龙文化雏形初显


“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在河源野外考察恐龙脚印化石。本次研讨会,不但是河源历史上举办的首次国际性会议,而且是国内举办的首次国际性恐龙专题学术研讨会。(谢雨 摄)

    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第三届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颁证典礼,传来一个令河源人振奋的消息:河源市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10008枚,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河源获得这一吉尼斯世界纪录,向世人亮出了一个招牌,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招牌。那就是我市恐龙蛋化石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世界性,说明我市恐龙蛋化石资源已经进入全球视野。

    2005年4月10日,为期3天的“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0名专家学者在河源寻找约6500万年前“末代恐龙”留下的印记。本次研讨会,不但是河源历史上举办的首次国际性会议,而且是国内举办的首次国际性恐龙专题学术研讨会。这进一步奠定了河源恐龙资源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意义非比寻常。

    2006年12月28日,河源市发现恐龙蛋化石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传出消息:我市通过了在新丰江畔建设全国独特的“恐龙梦幻世界”雕塑群的初步方案。据了解,随着“恐龙梦幻世界”雕塑群的建设,相关的卡通音像制品、刊物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将摆上议事日程。从奖励有功人员,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召开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到建设全国独有的“恐龙梦幻世界”雕塑群,标志着我市恐龙文化从资源优势向创意文化产业迈进。

    多年来,尽管河源财政只是“吃饭财政”,但市委市政府坚持多年奖励发掘、保护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及其足迹化石的有功人员,努力营造保护恐龙文化资源的氛围,严厉打击伸向恐龙文化资源的“黑手”。从1996年出土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来,市委市政府共拨出专项资金近百万元,用于保护恐龙资源。随着执政理念的不断改进,我市从连续多年的单纯保护、被动管理一步步迈向充分利用、主动出击,使恐龙文化资源日渐焕发出诱人的前景。

文化设施建设提速
   
    “晚上下班后干嘛?”

    “打球”、“去文化广场散步”、“看广晟广场的演出”……

    类似这样的对话,常常在耳边响起,近年来槎城的户外活动场所正在增多。

    2006年12月28日,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叶绿野美术馆开馆,结束了我市没有大型专业美术馆的历史。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市县两级的文化建设投入大量增加,文化设施不断改善,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在办理省人大代表关于山区文化建设议案中,对98%的乡镇文化站进行了新建和扩建。

    “平日里,业余时间干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东源县新回龙镇的很多村民都会指着圩镇上一栋漂亮的大楼说:“到文化站读书、看报或者打球、唱歌。”据新回龙镇文化站站长黄日金介绍,该镇文化站投入使用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对读书看报产生了兴趣。一位姓蓝的中年农民说,碰上施肥、除虫等农业生产疑难问题,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到文化站查阅资料。

    各乡镇文化站成了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乐园、政府进行宣传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文化站越来越红火得益于我市在狠抓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按照乡镇文化(馆)站必须达到的“五个一”硬性指标,即每个乡镇文化站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每年不少于1万元基本活动经费,要有一支业余文艺骨干队伍,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文化活动,藏书要有一万册以上,使乡镇文化(馆)站和其他文化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自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4017万元用于文化站、文化广场、“三馆一宫”、文物维护、广播电视及其他文化事业。这并不包括单列的沿江路亲水步道、市广播电视中心、市总工会文体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市龟峰公园、客家文化堤廊等一大批在建文化设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10个,群众文化艺术馆7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间,藏书39万册;博物馆6个,文物藏品2.54万件;广播电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7%;电视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8%;档案馆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6万卷(件)。

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2006年4月,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正式迁址办公。结合河源的实际,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提出了较科学的整治方案,召开了各阶层的会议,并结合市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河源市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关于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文化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河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实施意见》、《关于举报投诉案件办理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河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卷宗要求》等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以来,全体人员奋战在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第一线,按照“治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日常出动206次共1648人次,夜间突击行动96次共768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455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9438张(盒),非法计算机软件929张,盗版、非法印刷品6358本(册)。全年受理举报13宗,立案处理36宗,完结率达95%,其中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一家,专项整治期间给予停业整顿的网吧4间、歌舞娱乐场所1间,清理无证经营违法音像制品的地摊和游商18处。联合市公安局、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开展两次“扫黄打非”联合整治行动,4次网吧专项整治行动,两次电子游戏机室的专项整治行动。整治行动对市区的文化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共检查经营户305间,收缴非法出版物3000多张,非法音像制品5638盘(盒),查扣VCD播放机5台,收缴禁止摆放的游戏机13台。一年来,共检查网吧246间(次),查处违规经营网吧单位25间,实行停业整顿4间,联合工商部门取缔“黑网吧”5间,有效地打击了违规经营行为,进一步遏制了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根据粤文管办联[2006]2号文和粤文市[2006]80号文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反盗版百日行动”和文化市场集中执法行动。通过开展这两个行动,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了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软件市场经营秩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提高执法队人员的业务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每周一上午进行集中学习,学习有关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和条例,2006年8月,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体执法人员参加了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为了提高监管力度,一年来,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举办了音像行业培训班1期,网吧业主培训班2期,电子游戏机业主培训班1期,印刷及书报刊发行业主培训班1期,歌舞娱乐场所业主培训班1期,并在培训班上与各行业主签订守法经营承诺书,使各业主更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业主守法经营意识,做到守法经营和文明经营。

社区文化倡导和谐
   
    社区文化反映同一社区内的人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几年来,在市文化部门的积极鼓励和配合下,各学校举办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化节,居民点举办不同主题的歌舞表演,各企业举办企业文化大家谈……

    2007年元月2日晚,滨江苑数10户业主自筹资金,邀请绿韵艺术团前往该社区表演节目,一些业主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一同祝福新年的到来;2006年12月初,市技工学校举行第二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2006年12月底,河源画院艺术家画廊举行揭牌仪式……几乎每天,在不同的社区都有不同的歌舞、书法、美术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演绎河源人对生活的热爱,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成为映照和谐河源的一面镜子。

文化资源有机整合
   
    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紫金花朝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昭示着底蕴深厚的河源客家文化正在逐步走出“深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的龟峰塔,也在2006年入选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第一家“国保”单位。龟峰塔入选“国保”单位,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旅游开发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文化资源的集约化整合,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各界保护和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加快了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的进程,为我市今后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积累了经验,也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了鲜活的民族文化内涵。

  
来源:河源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701/4320.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十二)  

--------------------------------------------------------------------------------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701/4359.html
2007-1-10 11:30:56 作者:陈剑州 【字体:小 大】  
  
后发体育呈新貌 奋勇争先展活力

■3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一项工程、举办两项大赛:2004年10月,市体育馆竣工并投入使用;随后,市第一届运动会胜利召开;2005年4月,成功举办“假日杯”全国激流回旋冠军赛

■自2003年以来,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共获得奖牌31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103枚、铜牌119枚,有38名运动员被省专业队吸收,有4名运动员被国家激流回旋队定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备人选

■2004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了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了群众健身指导。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常年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5万人次,形成了全民健身新高潮


第12届广东省运会河源代表团入场  (邹建新 摄)

    “这几年来河源的体育事业,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能说现在有多好了,但是,作为经济‘后发’的山区市,河源体育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在总结3年来我市体育发展情况的时候,市体育局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发展体育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夯实体育基础,在体育场馆设施及业余体校的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5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办法》,对我市体育工作作出了指导性意见。2006年1月初,全市体育工作干部会议召开,确立了“竞技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核心,要把物力财力重点投入到竞技体育上来,通过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2004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2005年,我市又成功举办了“假日杯”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2003年6月至今,市激流回旋运动队共获得9个亚洲冠军、31个全国冠军。“河源”这张名片通过竞技体育开始走向全国各地,河源体育事业发展开始为外界所关注。

市体育馆竣工投入使用

    2004年11月,市体育馆正式向社会全天候开放。

    市体育馆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其中主馆面积1600平方米,设计固定座位5009个,活动座位300个,副馆(训练馆)面积800平方米。

    市体育馆投入使用后,面临着如何运营管理的问题。为了搞好市体育馆的经营,规范物业管理,保证发挥体育功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在市体育馆如何经营管理的问题上,市政府提出要有改革精神,管理要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先后到深圳、中山、惠州、东莞、珠海、梅州、江西赣州等地考察,结合河源实际情况,提出了市体育馆经营管理方案。市政府四届8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市体育馆经营管理招标工作,最后深圳市森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标获得了体育馆的经营管理权。市体育馆馆长陈君生说:“市体育馆面向市场对外运营,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体现了政府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凸显了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河源’,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强决心,将管好用好市体育馆这一民心工程,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促进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成功举办首届市运会

    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河源市首届运动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市运会工作,要求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全面展示我市打造“四个河源”、争创“五个城市”的决心和河源人不甘落后、奋勇拼搏的精神面貌。

    市第一届运动会从2004年11月1日开始,历时1个月。来自各县区、市直7个代表团的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羽毛球、篮球、足球、田径等10个项目、109个小项的激烈角逐,最后产生了金、银、铜牌各109枚,共有6人次3个项目创造了建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首届市运会高扬时代主旋律,以实际行动践行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河源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体育强省战略和我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集中展示了河源人不甘落后、奋勇拼搏、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首届市运会对我市体育工作进行了整体大检阅,对体育竞技进行了切磋和交流,全面展示了河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加强了我市各界的凝聚力,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

激流回旋打响“河源名片”

    2005年4月,为了树立对外体育形象,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了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广东队、福建队、江苏队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广东队在4个项目中夺得了2金3银4铜的好成绩,其中,河源籍选手胡明海与惠州籍选手舒俊榕获得了男子双人划艇冠军。

    2005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是国家级赛事,大赛在河源举行,对深入落实我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打造“四个河源”,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做好舆论宣传,营造热烈的比赛氛围,我市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审定了大赛宣传标语,并在省内外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组织各有关单位制作悬挂了大赛的主题标语、气球和彩旗,营造了浓厚氛围。市电视台、河源日报、河源晚报、河源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派出了30多名记者,负责对比赛进行全程跟踪采访报道。中国体育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华南分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主流网络媒体也对大赛进行了精彩报道,广东电视台还专程到我市进行了专题采访,对推介我市良好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市体校整体迁至新校区办学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体校在2004年春节后由河源中学校区搬迁至新丰江公园新校区办学,并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市体校训练大楼,先后改造了学生饭堂和训练场地。

    搬入新校区后,市体育局适时地推进市体校“两校合一”建设和学校升格晋级工作。市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买下了市技工学校旧校区,成功实现市技工学校旧校区与市体校“两校合一”。扩建后,市体校面积达到了省的评估标准。市体校本部目前办有11个教学班,紫金黄塘训练基地办有2个教学班,另与广东教育学院联合开办6个大专、本科函授班,开设激流回旋、篮球、田径、武术、游道、摔跤、拳击、举重等8个业余训练项目。为进一步办好市体校,市体育局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远景规划,并积极与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省体校联办“3+2”五年制体育教育大专班,为进一步发掘培养体育人才搭建了平台。

省运会上奋勇争先

    2006年是省运会年,市委市政府对第十二届省运会备战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下拨了专项训练和参赛经费。

    第12届省运会从2006年8月开始,历时3个半月。我市派出150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本届省运会田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等5大项目比赛,以4.5枚金牌、1.25枚银牌、4枚铜牌,名列省运会金牌榜第19名,比第十一届省运会金牌榜排名前移了一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发展

    2004年以来,市体育局转变工作思路,将竞技体育“金牌战略”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我市竞技体育从机制改革创新入手,已初见成效。

    2006年初,市体育局认识到“竞技体育落后是我市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并从机制上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运会“杠杆”作用,实现了市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与全运会、省运会对接,制定了每年举办一次少年锦标赛的制度,将少年赛成绩计入市运会;还出台了运动员引进、输送、金牌奖励及抓重点项目训练、创“拳头产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呈现出市县互动、上下联动、你追我赶的新局面,打造了“举全市之力”抓竞技体育工作的良好机制。

    市激流回旋运动队可以说在全国已是声名显赫。目前,我市的激流回旋运动员已经获得了9个亚洲冠军、31个全国冠军的好成绩。2006年8月29日,市委书记梁伟发来到紫金县黄塘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看望从全国激流回旋青年锦标赛上凯旋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感谢他们为河源市争了光。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表彰奖励市激流回旋运动队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中勇夺金牌为市争光的通报》,号召全市人民、各级部门和单位,尤其是全市体育系统,认真向市激流回旋队学习。近年来,市激流回旋队已经成为全市各界学习的楷模,该队教练隋红军还当选为我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目前,我市选手胡明海、冼锦彬、冼剑威和腾志强已经被国家激流回旋队录取,而且均有机会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自2003年以来,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共获得奖牌31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103枚、铜牌119枚,有38名运动员被省专业队吸收,有4名运动员被国家激流回旋队定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备人选,充分展示了河源体育人的新形象,为省和国家争得了荣誉。

全民健身掀起新高潮

    自2004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了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了群众健身指导,充分发挥群体工作者和社会体育骨干的作用,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健全和完善全市健身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使有关“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加强。2004年是“农村体育年”,按照省体育局的部署,我市认真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市体育局先后到各县区组织体育宣传活动,并选定龙川县鹤市镇、东源县仙塘镇为试点开展体育场地、设施“三下乡”活动,先后为这两个镇兴建健身路径,配备健身器材,得到了两镇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5年,在举办市第六届体育节期间,市体育局群体科批准成立了市乒乓球和羽毛球训练中心、市轮滑(溜冰)协会、跆拳道俱乐部、东江野战俱乐部等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各单项体育协会,增加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扩大了群众体育的影响。

    各县区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了登山、篮球、足球、跳绳、拔河、保龄球、乒乓球、健身展示、棋类、趣味性体育等活动,并以大型全民健身广场和群众主导活动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有规模、有影响、有主题的全民健身运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直接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5万人次,观摩人数近65万人次,形成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新高潮。

编后: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河源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形势引人瞩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3年来,河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后发争先的良好态势。从“后无追兵”到增速的“排头兵”,河源已初步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其经验对其他欠发达地区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报从上月20日起推出的2006年度总策划“发力快跑与历史跨越”系列报道,全面回顾总结了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河源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旨在看清现实,厘清思路,找出经验,为河源继续发力快跑鼓劲。

    本期报道是此次年度策划的终结篇,但有关河源发展的报道仍将继续。即将于本月中旬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对今后5年全市工作进行部署,提出河源发力快跑实现跨越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措施,这将会是河源又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围绕河源新的起航,本报将一如既往地为河源的发展鼓与呼。

  
来源:河源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四个河源”系列报道(了解河源从这里开始)
发布时间: 2007-1-02 14:10    作者: 网络转载    来源: 网络转载

字体:  小  中  大  |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十)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5 9:26:58 作者:何海华 【字体:小 大】  
  
“四轮”驱动县域经济活力迸发

■据统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市各县区的GDP增速处在22.2%—29.2%之间,发展差距同比缩小了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创建市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全市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63%提高到2005年的3.53%。在这一过程中,工业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河源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突出成效


    徐洞村富民工业园的主要通道正在拓建。该工业园是我市首个以村民参股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园。


一个村子办起一个工业园

    刘远山是那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他所吃的“螃蟹”在别的地方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河源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他所做的事情确实让人赞赏。刘远山是东源县仙塘镇徐洞村的党支部书记,去年才上任的“村官”。此前,他是一个商人。这里说他敢于吃“螃蟹”,指的是他上任之后,靠着自己从商多年的经验与能力,在徐洞村成功地以村民参股的方式建成了富民工业园,有效地破解了招商引资工作中历来存在的“用地难”和“资金难”问题。

    去年12月19日下午,记者在徐洞村委会办公楼见到了神采奕奕的刘远山。刘远山之所以显得神采奕奕,也许与富民工业园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成功引进了5个颇具规模的项目分不开。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引进了5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3.5亿元,工业园的30万平方米用地已经接纳不了更多的项目了。”说到富民工业园的开发情况,刘远山的语气里透着自豪。落户该村工业园的5个项目分别为:香港华登制品企业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亿元;深圳宝安区西乡伟联印刷制品厂,投资总额0.5亿元;香港标迪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总额0.3亿元;河源市维嘉利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投资总额0.3亿元;深圳佳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总额0.4亿元。在这5个项目中,有2个已动工建设,其余3个在今年动工,5个项目都已付清首期的用地款(占总额的40%)。

    为更好地处理相关事务,该村在创办工业园的同时成立了东源县富民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是村委会主任杜桂平,总经理杜爱明也是村里的干部。

    杜爱明介绍说,工业园的股份村委会占51%(主要以现金形式入股,用于“三通一平”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占49%(主要以土地折价入股,共入股420万元,另有部分村民以现金入股,约有100万元)。杜爱明说,在工业园产生效益后,全部村民都将获益。按照合同,公司将把所得税收返还给村一级的奖励,以及企业用地合同资金两项合计总额的49%,作为股民的分红资金。在村委会的股份收益中,将把其中的5%作为公司员工工资及其他费用,15%作为工业园区内1993年和1994年被低价征用土地的农户的补贴,31%作为全村当年现有人口的大众股份。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在两年内返还村民的土地本金和工程款,3年后股民将得到分红。”杜爱明说,虽然现在工业园还没产生效益,但由于其发展前景乐观,以前不肯入股的一些村民现在都感到后悔。

    “现在有不少人争着要拿现金来入股,但是我们不能答应,因为在公司与村民签订的入股合同书里注明了,以现金方式入股的,在2005年10月31日前注入资金才有效。所以,现在尽管一些村民想入股,但是我们不能违反规定。”刘远山说。

    现在,该工业园正在拓建道路。很快,一个乡村独自办起来的工业园将在山间耸立。徐洞村所发生的变化,只是这几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可见的将来,这样的事情,在河源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将会越来越平常。
   
县域经济发展增速创同期最高水平
   
    最近,媒体上登载了一则让河源人、尤其是连平人感到兴奋的消息。据《经济日报》及《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的消息称:2005年,连平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排名提升至814名,比2002年提升316位,已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榜,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成为广东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

    其实不单连平县,我市其它各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市各县区的GDP增速处在22.2%—29.2%之间,发展差距同比缩小了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创建市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数据显示,全部县区GDP增速均达20%以上,且增速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县区的GDP增速依次为:连平县29.2%、源城区28.2%、东源县26.9%、和平县24.1%、龙川县22.5%、紫金县22.2%,增幅同比分别提高9.1、2.9、6.6、8.2、3.9和6.7个百分点。

    此外,各县的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据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5个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4.3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有4个县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和平县同比增长1.15倍,增幅同比提高63.7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增速落后于其他各县的连平县,其发展速度也高达56.5%,增幅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余3个县增速依次为:东源县82.9%、紫金县74.9%、龙川县72%,增幅同比分别提高30.5、21.7和22.9个百分点。

    我市各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除了增速加快之外,其发展效益和后劲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增强。全市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县域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2.63%提高到2005年的3.53%。在这一过程中,工业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结构由2002年的33.2:28.9:37优化为2006年1-9月的16.5:44.6:38.9,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15.7个百分点,3年年均提高5个多百分点。
   
“四轮”驱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我们知道,一辆车子要想跑起来,首先必须要有四个安全、有力的轮子。我市的县域经济近几年来的发展就像一辆快速奔驰的车子,它的速度当然离不开四个崭新而有力的“轮子”。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河源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突出成效。回顾我市近几年发展县域经济所走过的特色之路,业内人士认为我市做到了“四轮”驱动。

    第一个“轮子”是“方向轮”,即找准了发展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车子跑起来安全与否,方向是否正确至关重要。河源建市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的末位。2002年,河源的GDP只占全省GDP总量的1%,比1988年少0.9个百分点;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23.7%,比1988年少9.7个百分点;财政预算收入只占全省财政预算收入总量的0.3%,比1988年少0.3个百分点。200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深入调研后,认为河源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关键在于全市各县区工业经济基础差。要改变河源的现状,必须加快发展工业经济。针对河源的实际,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必须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要走“园区式、低污染、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投资产出规模较大”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这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且符合河源实际的,当前的河源正在形成经济发展的“大榕树”,同时山清水秀的“生态树”也没有受损。

    第二个“轮子”是“条件轮”,即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车子要想跑得快,本身的设置和功能是前提条件。2003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投资发展环境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发展环境。在发展完善硬环境上,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工业发展进园区”的理念,坚持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规划管理、注重效益、滚动发展的原则,全力加快“一区六园”建设。通过“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接纳能力,使“一区六园”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基地。在发展软环境建设上,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你投资、我优惠,你创业、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收益、我发展”的服务理念,不断减少企业发展成本,优化政府服务。各级政府积极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三个一”服务,即:实行“一个窗口”办事制度,为此市和县区都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对投资者联络、协调和服务工作;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制度,对投资项目从前期工作到建成投产后的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实行“一门式”办事服务和“保姆式”服务承诺制度,协调办理投资项目的各项业务,并保证在3个工作日内办好相关手续。

    第三个“轮子”是“动力轮”,即创新考核激励政策,增强发展动力。车子启动后,要想不断奔驰,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为了充分调动县、镇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绩为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考核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了考核、约束、监督、激励和惩罚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这些政策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定实施了省激励财政政策的配套奖励措施,加大奖励力度,按照省奖励额的10%配套奖励各县县委书记、县长,体现市对县党政一把手的鼓励。二是制定了一系列与省激励财政政策相配套的考核奖励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对各县区经济主要指标的考核方案》、《河源市县区工业工作考核办法》和《关于加快发展镇级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制度办法,除对县区领导班子进行奖励外,奖励县区的项目还包括县区经济主要指标奖、县区工业工作奖、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奖、经济发展工作先进镇和乡镇税收增长奖等。三是各县区根据市的奖励考核制度,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其考核项目包括乡镇考核奖励、农业龙头企业奖励、班子奖励、招商引资奖励、民企奖、纳税先进贡献奖等,充分调动起各乡镇引项目、促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个“轮子”是“特色轮”,即突出发展特色,培育发展支柱产业。一辆在路上奔驰的车子,如果想与众不同,就必须要有让人看过一眼便难以忘记的鲜明特色。我市把培育特色经济与调整县域经济结构相结合,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线。一是发展特色工业经济。各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如连平县集中发展铁矿、钨矿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同时注重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平县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制药等企业,同时积极开发温泉资源;龙川县集中发展家电、制鞋、服装、医药等产业;东源县集中发展建材业、陶瓷业、水资源开发等行业;紫金县集中发展建材、电子、眼镜等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各县将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来抓,贯彻落实“旅游旺市(县)”战略,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带为载体,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一湖两带”的旅游大格局。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各县大力发展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植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如东源的板栗、茶叶和渔业,紫金的春甜桔和禽畜养殖,龙川的柿子和脐橙,和平的猕猴桃,连平的水蜜桃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带动农户10万多人,户均增收约2000元。

□采访手记

让农民腰包更快地鼓起来

——来自徐洞村工业园的启示

    “县域经济”这个词组,对于生活在河源的人而言,是最近两年才渐渐耳熟能详起来的。但是多数人对于这个词组的具体内容所指,在理解上恐怕有些模糊和差异。笔者的理解是:它指的就是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称谓而言(比如“城市经济”),形象地说,县域经济能让农民的腰包更快地鼓起来。如果要举例子来说明的话,那东源县仙塘镇徐洞村所创办的富民工业园就是最好的例子。

    徐洞村工业园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工业园。它的特别之处不单在于它是一个村里的工业园,而且还是我市首个以村民参股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园。除了村委会以现金入股之外,该村一半左右的村民,以土地折价或现金方式入股工业园的股份占了49%。入股的村民,在工业园引进项目并产生效益后,将每年都有不同比例的分红(按每户入股的比例来分)入账,这将成为村民们失去土地之后一项长期而稳定的收入。可以说,该工业园的成功创办,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赢的局面,在增加集体收入、改变当地经济落后面貌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村民的收入不再是以往被征地之后所得到的补偿款,而是可以享有长期的额定分红。这样,不但现在参股的村民有了一定的收入,而且其后代也享有同样的待遇。在这一点上,该村工业园的创办与其他的县或镇里的工业园相比,对于村民而言意味着更大、更直接的利益。这一点,从该村有些当初没有入股的村民,现在感到后悔想以现金入股的情况可以得到侧证。

    徐洞村位于205国道仙塘段,其地理位置相对而言有一定的优越性。从理论上来说,该村引进工业项目发展经济的可行性是较高的。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东源县政府其实早在2002年就已经同意,该村可以自主建设一个3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但由于某些原因,该村一直无法实施这一项目。现在,该村在我市开了以村民土地折价入股方式建设工业园的先河,成功地办起了工业园,并已引进了5个颇具规模的项目。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曾说过,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在如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个问题上,他的话依然有指导意义。以前,一些乡镇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且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推脱难以发展的责任。也许,徐洞村工业园的创办经验,能给我们以更多的启发和参考。

  

来源:河源日报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701/4242.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5 12: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异乡,自然是客.(欢迎进入新版客家人论坛)

深圳客家人的形成

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前,深圳居民主要由广府人和客家人组成。广九铁路以东,主要是客家人;广九铁路以西,主要是广府人。这种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更多请进客家人论坛
http://bbs.dk71.net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3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