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4|回复: 2

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1 17: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

 


   “平地有好水,高山有好花”,世称“客家艺术一枝花”的赣南采茶戏就土生土长在高山之上。高山造就了客家民系,客家民系造就了客家艺术,赣南采茶戏便是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

    赣南采茶戏的发祥地为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这里山高水甜,云雾缭绕,便于种茶,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曾为朝廷贡品,年年进贡,并源源不断为商贾外销,于是这里便有了专职以茶为生的茶农。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于是“采茶歌”、“采茶灯”便产生了。赣南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如山歌、说唱、小调和地方戏曲大班音乐(如东河戏等)等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传统剧目百余个,有的已失,其中较有性的四个大戏,剧目是《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被称为“四大金刚”;还有四出小戏,《睄妹子》、《补皮鞋》、《钓 》、《老少配》,称为“四小金刚”。这些剧目,就题材而言,全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没有一个宫廷戏,也没有一个才子佳人戏。这是由于客家人避世太深的原因所致,正所谓山高皇帝远,高山在艺术题材上打下了深深烙印。就其编剧手法而言,这些剧目几乎都采用散文化结构,而且几乎都是靠戏剧化语言取胜,可以看出这是民间艺人精于垂涎,疏于结构的表现。另外,这些剧目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剧,更谈不上悲剧,几乎是清一色的喜剧,这也是别的剧种所未闻的,表现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幽默感。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制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为主),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美是一种对称,单袖筒似乎是对美的规律的一个忽视,但是,不,赏在舞台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对称起来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特强,其中有老艺人留下的有关扇子花的艺诀,如:

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绝的特征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于山林中的严峻生态环境中的产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门爬山,弯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聪明的客家人却让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舞蹈基本步。满山的云雾,满山的云雾茶,姑娘们手提茶篮,口唱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小伙们肩担茶叶踏着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桩、中桩、高桩。舞动着单袖筒、扇子花,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采茶舞。

    又比如,众多的以动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为在悠长的山道上,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动物界无穷无尽的生命之趣,竟使得异想天开的客家人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创作灵感。模仿动物的动作,并干脆用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如:猴子洗面、恶狼寻食、狮子开口、画眉跳架、乌龟爬沙、龙头凤尾、蜻蜓戏水、狗牯摆尾、懒猫抓痒、狐狸过岽、蝴蝶采蜜、公鸡啄米、猴子发惊、 子(青蛙)过缺、乌鸦晒翅、猫儿探夜等,多达300多个名称。

    动物表现生命意识的动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难想象,没有大山,便没有飞禽走兽,没有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提炼,这众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该如何来创造?

    党和政府对独具客家艺术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赣南采茶戏一贯高度重视,组织戏剧工作者从剧目到表演、导演,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整理、继承、创新。20世纪50年代抓了赣南采茶戏“四小金刚“(《补皮鞋》、《钓 》、《睄妹子》、《老少配》)的改编,进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等党史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60年代现代小戏《怎么谈不拢》搬上银幕;70年代末大型优秀传统剧目《茶童哥》被上影厂拍成彩色戏曲片,改名为《茶童戏主》;80年代的《莲妹子》、《花灯仙子》、《烽火奇缘》、《试妻》等一批优秀获奖剧目不断加工改编创新,采茶唱腔科学发声方法的吸纳,乐队现代乐器的引入,表导演手法上新的探索、拓展,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的运用,使赣南采茶戏为表现现代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从剧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几乎囊括(或借用)了各种赣南客家艺术:兴国山歌、茶腔、灯腔、路腔、杂调、道情、淦鼓等等,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剧作奖、梅花奖,创造了赣南采茶戏最辉煌的一页。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作者:黄玉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2 09: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雁南飞旅游度假村每晚的文艺表演,其中有一出戏是赣南的菜茶戏,有矮子步的,唱腔也是赣南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3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南的菜茶戏,确实很生活,很美丽,有空到赣州的小山村拍些回来看看,现在赣州的一些小山村10农历还有在主持1到2个月的节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