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闽、台、粤客家地区的“妈祖”崇拜
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教授 吴永章
http://www.hakkas.org/gb/pages/i ... 0002&s_id=00058
“妈祖”,又称为“天上圣母”、“天后”,在我国闽、台民间奉为救苦救难的海神。据传,天后,本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父愿,五代时官都巡检。自幼聪颖,八岁读书,性好佛。十三岁遇老道士元通,授以要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海上救人。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升化,时年二十八岁。从此,常穿朱衣,乘云气,巡游岛屿,受到乡里的爱戴,号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崇宁间,赐庙,额名“灵神”。元代天历年间,更额名“灵应”。元统二年(1334年),加封“辅国”。至正间,又加封为“感应神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加封“天后”,并敕建祠原籍。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书“赐福安澜”,悬挂于福州南台庙宇,并命沿海各省,修祠致祭。自是崇奉日盛。
旧时,客家聚居的闽西南、粤东、粤北以及台湾等地,均普遍崇奉妈祖。本文拟对此作简略概述与剖析。
一、普建庙、宫。客家人奉妈祖为神,将对其供奉与祭礼之所名曰“庙”或“宫”。如:福建长汀城东门有“天后宫”①,福建武平县溪东乡有“天妃娘娘庙”②,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有“天后宫”、“天后庙”③,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兴福乡马鞍潭岸有“天后宫”④等等。
二、祭祀时间,各地不一。除多在旧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之外。还有:春秋祭祀。如,民国《仁化县志·祀典》卷二载:“天后,岁以春秋仲月诹吉致祭。”此俗的形成,笔者以为,是因为客家人保持了二月和八月行扫墓祭祖的中原古风,故将祭妈祖的时间也并在其间举行。又有:正月出游。如,广东河源地区有正月十三日、十六日、十九日奉诸庙天后神出游之俗。总之,客家地区祭妈祖的时间,三月二十三日为通例,春秋和正月则为特例。
三、祭典形式,相当隆重。有的客家地区,在妈祖诞辰之日,奉神出游,顶礼膜拜,排宴演戏,盛况空前。尤以福建汀州、广东河源、台湾苗栗等地为甚。据《客家风情》一书“民间祭祀信仰的神明”条载:
“清代福州建有汀州会馆,八县(长、杭、武、永、宁、清、明、连)共有,祀奉妈祖。每年到妈祖生日,会馆张灯结彩,排宴演戏以示庆祝,汀州八县的旅省同乡都可参加宴会、看戏。”
同治《河源县志·岁时》卷十一载:自清代嘉庆以后,每年正月
“十三十六分日恭奉北庙、东庙天后神出游,俱本日还宫。十九恭奉阿婆庙天后神出游,次日还宫。均先于新城东门外教场结厂以为驻跸之所,邑中士庶竞以童男女扮演古事于神前为导,多至三四十队,凡神所经过,门户必设香花室烛,极其致敬。惟阿婆庙还宫,驾经新城南门外,是日男女聚观于南门,罔不下万人,尤为盛景。年习为常。”
台湾新编《苗栗县志》卷二,第七节“妈祖诞辰”载:
“旧历三月之二十三日,相传为妈祖诞生之期。先期,本县各乡镇赴北港进香者,数以万计。事先,由发起人组织筹备委员会主持其事,凡进香男女,概报名参加,谓之进香团,或乘火车,或骑脚踏车,旧时且有步行者,皆分别编队,由队长率领前往。一路浩浩荡荡,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参杂其间,皆服装整洁,标帜鲜明,虽行军之盛,无以过之。既至,则焚香礼拜,请其神灵而归,置于乘舆之中,鼓乐前导,环游街市。然后置之于庙,群备牲醴,顶礼膜拜。一面则搭台演戏,以酬谢神灵西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