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19|回复: 11

何姓介绍(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 15: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姓当今分布

至于近现代的何姓名人更是浩如繁星。浙江绍兴人何炳元是著名医学家,著有《中风新诠》、《新医宗必读》、《内科证治全书》等学术造诣高、临床运用方便的专著,为近现代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南海人何启,是近代早期改良派政论家,曾积极协助孙中山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各项主张,在推翻帝制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

贵州省兴义县人何应钦,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政界要人,先后担任过周防部长、行政院长等重要职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湖南宁乡人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席者,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监察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和内务人民委员等职。湖南酃县人何孟雄,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职。湖南华容人何长工,参加过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建国后曾任重工业部、地质凯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广东南海人何香凝,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画家,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广东梅县人何如,著名法语语言学家、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学位导师。广东番禺人何炳林,是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化学家。他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到芝加哥纳尔科学化学公司担任高级有机化举研究员。1956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

福建闽侯人何遂,是老同盟会会员、原国民党将领,抗战时曾任国民党西南行营总顾问,建国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副主任、司法部长等职。

广西容县人何柱国,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陆军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积极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并两次访问延安,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山东荷泽人何思源,曾到美、德、法等国留学,并任过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北平市市长,为北京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并有多种专著出版。

四川万县人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兼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浙江余杭人何思敬,是著名法学家。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政法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广安人何鲁,早年赴法国留学,获里昂大学硕士学位。建国前曾任四川大学等校教授、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当代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吴文俊等都是他的学生。他还曾亲自审勘华罗庚的成名作《堆垒素数论》,并作长序介绍。他是最早把现代数学引进中国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浙江余姚人何国柱,是享誉中外的著名电子光学与核物理学家。他早年曾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授,1956年回国在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等职。浙江诸暨人何增禄,是中科院学部委员,享誉中外的著名真空物理学家。他早年赴美国留学,获加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并在罗切斯特大学从事光学研究。1933年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并在浙江大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专业。

江苏苏州人何泽慧,是中科院院士,享誉中外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她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德国留学,并获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从事核物理研究,1948年回国,为我国的核物理研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河北蠡县人何作霖,是中科院地质学学部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奥地利、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学研究所特级研究员等职务。

河北藁城人何基丰,是著名的爱国抗日将领,建国后曾任水利部、农业部副部长等职。

目前何姓人在全国的数量已过千万之多,占全国大姓的第17位,在分布上,除遍布全国各地之外,呈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格局。具体说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全国被调查的174900人中,有1759人姓何,这一数据,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1.006%和位居被调查的 1133个姓氏的第21位。另外,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515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28人,占人口总数的0.513%,位居姓氏的第37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447个姓氏,其中何姓有53人,占总数的0.212%,居第74位,在25092个上海人中,有391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91人,占总人口的0.761%和姓氏的第31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246个姓氏,其中何姓有319人,占总人数的1.264%和姓氏的第19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298个姓氏,其中何姓人483人,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1.883%和姓氏的第14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521个姓氏,其中何姓人41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628%和姓氏的14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456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7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0.735%和姓氏的第29位。上述数字,尽管只是一个抽样调查的结果,并且是20年前的数据,但由于上述7省市是分别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5大地区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何姓人的分布规律的。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何姓人的分布也不会改变上述格局。

[ 本帖最后由 ysynhqc 于 2006-10-3 15:5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何”字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

在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谷阝)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谷阝)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谷阝)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日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碱,读jian,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碱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碱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王咸)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碱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碱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碱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王基),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姓家谱介绍

修牒

何姓人视谱牒如生命,一向重视纂修家乘谱牒。我国最早的谱牒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谱侯大夫的姓氏、世系以及都邑的《世本》。接下来有《帝王谱》,《志氏姓》等较早的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注重门第尊卑,强调血缘关系。官必有谱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徵簿状以查官次,处者则考世系以辨本支。官方有专门管理谱状的谱局。上行下效,广修家乘谱牒一时蔚然成风,历隋唐以至宋代,以纲常名教为内容的儒学的倡导与发展,与之俱来的是修撰家乘谱牒的昌盛和高涨,并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一直沿袭延续下来。

我国历史上的谱牒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由于时代表达,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匪祸战火的毁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谱牒已经不多了。

何姓的家乘谱牒流传至今最早的也是汉代的《何氏家传》以及《庐江七贤传》,却也只是书目卷数而已。

宋代以后,宗族家庭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谱、续谱,合谱高潮一浪推过一浪,加之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进步,撰修族谱在寻常百姓中已不少见。尤其是明清直到民国,越来越多的族谱被保留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

家乘谱牒是一个姓族根之所系、情之所系,无数的族中先贤,在族谱文献里可以生动形象地鲜活起来,他们可以先知生者来者自己族姓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和未来。像所有的姓族一样,何姓族人也无不把修撰家乘谱牒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无不把家谱文献看得比生命还都重要。

魏晋以来特别是宋明以后,何姓人特别关注族谱的修撰工作,续族谱明世系往往成为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事业。

寻根敬祖,修撰谱牒又往往成为何姓人生命纫性,人生动力之所在。早在明清时代飘泊海外的何姓先人就不惧路途的遥远艰险,回到故乡抄写族谱,捧回祖先神位,设坛奉礼,以厝置他的漂荡无依的心灵。

因此,何姓人对待族谱的心态表现是极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他们的族谱,一般情况是不向外人宣示的。

尊崇敬祖,敦亲睦族,扬善劝恶,光大门庭是撰修族谱的基本目的和一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新风吹来,何姓在修谱缘起,目的任务等方面在思想观念上也不断发生变化。撰修于20世纪30年代的浙江奉化《计然村何氏谱》,修撰者的目光与古代相比,已远不是一家一族的“门户之见”,是谱在《何氏源流考》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古时吹律定姓,凡数千年来庚续演进于世宙者,皆黄帝子孙”。他们没有把本姓的族众划定在自家的圈子之中,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把何氏家族从传统的束缚局限中解脱出来,融人炎黄华夏的历史长河之中,与时俱进,与国家民族共荣辱。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认为当时,世界潮流趋于大同,政治之道在于民主立宪,而民主立宪注重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应该自“族治”开始,而族治首先要规修族谱。谱序称,何氏大同谱狭义言之是为了敬宗收族,广义论之则是为了合群进化,以期天下一统。这种修谱思想显然是受了清末君主立宪和民初世界大同思想的影响,客观与否,毕竟是历史的发展进步。

而1933年(民国十二年)何绍庄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序中说:谱系之重要在于社会道德不容滑坠。针对当时世风浅薄,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恐年轻族人陷溺益深,将不知一家一族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力倡修撰家族谱牒,教育青年,告知来者,以此来改造社会风气。这种思想及方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何氏族人修撰族谱的思想观念受时代的影响在发生着变化。

家族文化蕴涵在家乘谱牒之中,何姓家族文化集中体现在“忠孝仁义”这个厚重的基础之上,但与他族相比,又有他自身的明显特征


基本内容

何姓人世世代代以此为目标,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实践它,并力图达到它的最高境界。家乘谱牒作为何氏家族对族史的总结和未来的昭示,忠孝仁义的思想在里边得到了贯穿始终的淋漓尽致的具体体现。

有些家庭和族谱索性把修谱这件事情就当作了宣示、实践忠孝仁义思想的重要标志。《青山里何氏家乘》就认为修谱本身是“仁人孝子所为,隐念于先代谱系,务必兢兢业业,五年一修,十年一纂也”。几乎所有的何姓族谱里都有要求族众贯彻践履忠孝仁义思想的具体规定。《何氏家乘》中《祖训》篇有“五不欺”之说: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并且谆谆告诫族人:“终身行之者,其在此乎!” “无一刻不殚其心力,无一处不竭其精诚”。《崧里何氏宗谱》在《传家训铭》里对族中男性作出了“五不容失一”的家规,首要一条是孝敬父母,纪念先人“不得有稍差”。《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有“百行孝为先”的说法。庐江堂《何氏族谱》规定了对“忤逆不孝”之子孙实行惩戒的条款:鸟尚反哺,羊犹跪乳,“对亲有岔戾之容,唐突之语,即为忤遂。该房长自应以家法责治。”诸如忠君爱国,敦亲睦族,扶危济困,体恤贫弱,关心孤寡等忠孝仁义思想都是何姓人的共识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内容在何氏族谱中比比皆是。


丰富的何姓家乘谱牒

国有国史,家有家史。记录中华5000年文明发展史的是二十四史等浩如烟海的史籍,记录何姓人家族发展、变化的家史和族史,就是众多的何姓家乘谱牒。“家乘”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家谱、家牒、族谱,即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它一般包括一个家族的起源、播迁事迹,即这个家族生息、繁衍、婚姻、仕宦、经济、文化、家训、族规等丰富的家族史内容。我国现在可知的最早的谱牒是《世本》,它记载了黄帝以来到春

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制作等。此后又出现了《帝王谱》《氏族典》《志氏姓》等早期的谱牒。魏晋南北朝以来,直到民国时期,我国修撰家谱的风气都彳艮盛行,家谱数量也如汗牛充栋,枚不胜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能流传至今的家谱却并不多见。

具体而言,今天我们可知的,最早的何姓家乘谱牒,就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 3卷本的《何氏家传》。其次还有原本2卷,唐代时仅存l卷的《庐江七贤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2卷本的《何妥家传》。但这些家谱族牒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何姓家谱,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国内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何氏统宗谱□□卷清康熙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不分卷 (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卢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全国·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民国十年(1921)

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陕西、

广东、广西等地


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何毓琪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二十六册 上图:工四27;又一部906202—2726册 ;又一部2672/A26册


何氏统宗谱不分卷 (清)何式恒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1111—16


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其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2890—99


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 (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 (清)王芑孙辑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卷民国十六年(1927)手写本 江苏宿迁县图


江苏靖江·黄桥迂靖何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姚龙光撰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靖江县影剧公司 注:谱首修 于明初


江苏江都·何氏族谱四卷 (民国)张旭东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郭村镇东进村五一队 注:谱创修 于清乾隆间何南溪


江苏·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何檀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二卷 (清)何佳琛 何佳琪等纂辑清道光十六年(1836)无违堂刊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京江何氏支谱》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志庆等纂借光绪十三年(1887)无违堂本 活字本 国图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何森始修 于明万历五年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何思浩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无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江苏镇江市图(存十三卷) 美国江苏·丹阳何氏重修 家乘二十卷 (清)何宝箴编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十二册 上图


江苏常州·晋陵何氏家乘八卷 (清)何晋异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尚仪堂钞本 六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雍若 何寿安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三高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何善培修 清光绪三年(1877)永富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三卷 (清)何国璋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思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吉林大学江苏常州·晋陵何墅何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何廷望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三十三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昆陵何氏家乘八卷

(民国)何殿瑾 何留成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8)


江苏·丹徒京江何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志庆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无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六修本 上图:916202—13


江苏·古塘何氏六修族谱民国元年(1912)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8卷末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53/A


江苏·武进韩宗何氏重修 家乘六卷 (清)何俊德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肇初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2、4上图:2558


江苏·武进何墅何氏续修 家乘三十二卷何其焯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赐策堂木活字本 三十三册 十一修本 上图:921933—65


江苏·武进青山里何氏家乘八卷何丕基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J四26;又一部326—18册 江苏·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何绘书纂修 民国铅印本 二册 书名据书衣题上图:JP327/B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重修 家乘十六卷首一卷 (清)何瑞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忠义堂木滑字本 七册 存卷1—3、7—16卷首上图:2648/A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家乘不分卷何茂林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四册 残本 上图:7815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家乘民国忠义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郑 13—16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48/B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续修 家乘不分卷民国忠义堂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2649


江苏·无锡何氏宗谱十三卷 (清)何国璋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思敬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书名页、书签题何氏家乘上图:JP328;又一部JP328—114册


江苏·无锡何氏宗谱六卷何仲罔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承绪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签、书名页题何氏家乘上图:JP329;皋一部"329—16册;又一部911511—166册


江苏无锡·何氏家乘四卷 (清)何保初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四册 日本


江苏·润州润东吴沙乱石桥何氏宗谱 (清)何殿材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2—16 九修本 上图:2636


浙江杭州·灵山何氏九修族谱一卷 (清)刘育等纂清道光五年(1825)木刻本

江西档


浙江杭州·灵山何氏十一修族谱一卷 (清)李其光等撰清光绪末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档 注:记事至光绪二十三年


浙江富阳·富春横槎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兆履修 何上宪 何兰薹纂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7)


浙江富阳·宁善何氏宗谱二卷 (清)应步云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庆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何源重修 清乾隆十六年(1749)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永介等增修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世恩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鲲 何培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世恩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世思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3、11、 14—16、19、20 记事至清光绪间上图:2671/A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清刻本 一册 存卷3、4 记事至清嘉庆间上图:2670


浙江桐庐·桐江高畈义门何氏宗谱六卷 (民国)何万钟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何德正、何德明首修 于明万历二十三年此谱为十七修


浙江·余姚姚江何氏草宗谱不分卷手写本 一册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开原何氏续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何潮运主修 何嘉采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肃在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四修本 上图:901418—29


浙江鄞县何氏宗谱二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浙江·鄞县蕙江何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杨存淇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五册 上图:邢30


浙江奉化·泉溪何氏宗谱六卷民国十四年(1925)手写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浙江嘉兴·何氏支谱不分卷 (清)何廷模等辑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注:又名《何氏宗谱》


浙江嘉兴·何氏家谱不分卷 (清)何曾禧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浙江安吉·何氏宗谱五卷木活字本 浙江余姚县文管浙江绍兴·续修 家山何氏车门里宗谱一卷 (清)方以浩纂辑清雍正八年(1730)福庆堂木活宇本 一册 历史所


浙江绍兴·山阴峡山何氏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附世系略一卷 (清)何经文重修 何烟补清乾隆十五年(1750)序刊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浙江·山阴峡山何氏宗谱 (清)何经文纂修 清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19、 20 记事至清乾隆间上图:2660


浙江绍兴·峡山何氏三修 续谱四卷首二卷 (清)何士祁 何士基纂修 何风仪抄录清光绪九年(1883)手写本 四册 历史所


浙江绍兴·峡山何氏六房谱十四卷 (清)何士基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何家漤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宽纂辑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清康熙二十四年此为据乾隆续修本 所抄仅有世系


浙江绍兴·山阴何氏私乘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旺等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福庆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雍正八年此为三修


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胜茂等重编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三册 四川图


浙江诸暨·暨阴家山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荣烈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1907)缵绪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民国)何顺富修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均等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活字本 国图 吉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安 何学均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本 十八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金岭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鹤皋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清源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浙江诸暨·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成定修 清宣统三年(1911)清源堂刊本 八册 科图:


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真海 何祯贤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麟趾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清雍正九年


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八卷 (民国)何长定 何章照等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趾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清雍正九年


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十卷 (民国)何锡龄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缵绪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浙江诸暨·暨阳和爨何氏宗谱□□卷 (民国)何志翰修 何梦蛟纂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2)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洵 何简等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1754)钞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溪纂修 何允异主修 清道光三年(1823)庆远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浙江上虞·崧镇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何立道 何其良修 民国十年(1921)庆远堂木刻本 十二册 国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 (清)何步润等纂修 清道光三年(1823)庆远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903107—12;又一部2587/A6册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大章等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1754)庆远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2587/B


浙江·上虞崧镇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 何其良纂修 民国十年(1921)庆远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六修本 上图:902086—97


浙江·上虞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7814浙江新昌·何氏宗谱十卷·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4—7、 9、 10)


浙江·兰溪莲湖何氏宗谱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厚仁乡(共四部一部完整、三部残)


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七卷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清圹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十卷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


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六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村乡(缺卷5、6)


浙江兰溪·芦江何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官圹乡(缺三册)


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福良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范宅


浙江永康·双泉何氏特祠宗谱□□卷 (民国)吴从周写本 陈松龄校正民国十一年(1922)永邑徐正心堂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2、5)


浙江东阳·卢江郡何氏桓松宗谱八卷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古光乡(存卷1、8) 注:始修 于清康熙十一年


浙江·东阳何氏第三十三次修 谱纪念刊不分卷 (民国)何绍韩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影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浙江常山·缔溪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士鼎 何士谦等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何家村 注:何宋文、何宋秀首修 于宋德枯二年


浙江临海·何氏宗谱一卷 (清)何其饶修 郭性昆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修 道光十七年 (1837)续修 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间有何氏后人墨字添 注后生人物纪年至清光绪二十年浙江临海·台洲栅浦郡城何氏宗谱□□卷 (清)何奏篪纂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及艺文等四册) 注:何宽创修 于明万历间浙江·临海何氏宗谱清光绪四年(1878)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4、6上图:2印7


浙江·太湖何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文妮纂修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书衣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上图:邢32


浙江·永康清渭何氏宗谱六卷 (清)何玉琰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8


浙江·永康清渭何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9


浙江·永康清渭何氏家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8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0


浙江·西湖何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8、9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2

浙江·西湖何氏宗谱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1


浙江·江山江阳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何杰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敦彝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存卷1—16、18—22八修本 上图:2596/A


浙江·江山江阳何氏宗谱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2、6、13、15、17、18、20、21上图:2637


浙江·奉化计然村何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江五民总纂 何家佑主修 民国十九(1930)世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三修本 上图:906248—49


浙江·松阳清源何氏宗谱 (清)何家俊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906262—64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三十卷清咸丰九年(1859)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1、2、7—9、12、18、20、 23、27、29—30上图:2576/A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1、7、9、11上、18—28上图:2583/A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孛本 十一册 存卷5、6、12、15、20—25、 29上图:2594/A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5、7、8、12、21、24、27、29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95/A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嘉庆元年(1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4/A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4/B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道光十七年(183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75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6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光徽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5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4


浙江·

浙江重修 何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康熙间上图:2666浙江·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六卷 (清)何有斌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二册 存郑1、2、4—6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十四修本 上图:2586/A;又一部2586/B2册 ;又一部2586/C2册


浙江·浦阳球山何氏宗谱清咸丰五年(1855)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上图:906260-—61


浙江·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可昆纂修 清咸丰五年省 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4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上图:906257—59


浙江·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 (清)何以南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4/C


浙江·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以琦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上图:2584/A


浙江·淳安文昌何氏会宗谱明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明崇桢间上图:911190-—92


浙江·淳安凤山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凤仪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彝伦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903113—118


浙江·杨中何氏家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上图:2655一B


浙江·塘坦何氏宗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53/B


浙江·新城东安宁善下山何氏家谱四卷 (清)徐会清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孝友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06265—66


浙江·义乌泮山柯山香山何氏宗谱九卷首三卷 (清)何其昌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1—5、7卷首上、下 版心题义乌柯山何氏宗谱上图:2628/A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九卷首三卷 (清)何廷彩等纂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上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25


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 (清)何云亭等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5、9卷首中、下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27/A


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十一卷首三卷 (清)何家栋等纂修 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3、5—7卷首上上图:2626


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十一卷首三卷 (清)何品珍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1—9卷首上、中、下卷端或题义乌柯山暨泮山香山何氏宗谱上图:2624


浙江·义乌塘滩何氏宗谱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上图:2601


浙江·义乌爱溪何氏宗谱十四卷 (清)何晋芳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1、2、4、5、7、9、11—14书名据版心题十三修本 上图:2623/A


浙江·义乌爱溪何氏宗谱 (清)何咏梅等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9 书名据版心题 十一修本 上图:2623/B


浙江·义乌西金何氏宗谱二卷 (民国)何道潮总理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二册 国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何永照始修 于清乾隆五十六年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子臣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11194—95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方以浩纂修 清雍正八年(1730)福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11634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家谱二卷 (清)何宗宣纂修 清道光元年(1821)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13983—84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美伦总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书衣题家山何氏家乘一上图:911198—99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金富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11117一61


浙江·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均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上图:915138—55;又—部915779 18册


浙江·暨阳何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7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五十二卷何昂总理 何襄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肇烟堂木活字本 四十九册 存卷1—34、36、38—42、 44—52 二十修本 上图:2597/A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卓林等纂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肇烟堂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六修本 上图:2582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瑞文等纂修 清咸丰五年(1855)肇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七修本 上图:2581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炳文等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肇烟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残本 十八修本 上图:2629/A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逢源总理 (清)何昂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肇烟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九修本 上图:2630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逢源总理 (清)何昂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肇烟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九修本 上图:2631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五十二卷何襄总理 何肃和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肇烟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存卷7下、10—12、14、 16—20、37、40、41、43—49、50下一52 二十一修本 上图:2598


浙江·暨阳和曼何氏家谱六卷何荣标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21259—63


浙江·暨阳和畏何氏宗谱 (清)何宗耀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9/A;又一部2589/B


浙江·暨阳和炅何氏宗谱 (清)何岳鼎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1、3—6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8


浙江·暨阳檀溪何氏宗谱二十六卷 何笠山等总理 何华廷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永思敦睦崇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24505—30


浙江·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十卷民国二十年(1931)缵绪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邢33;又一部903119—128 10册


浙江·暨阳广山何氏宗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敦叙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0


浙江·双泉何氏宗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03


浙江·双泉何氏宗谱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印5


浙江·双泉何氏宗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C)4


浙江·丽水栝苍府城儒学东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棠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上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22


浙江·丽水清源何氏玉雪宗谱不分卷 (清)何仍秀主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端题东府派上图:906251—54


浙江·丽水玉雪何氏宗谱五卷 (清)何云生等主修 (清)叶葵亨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端题东府派上图:906255—56

浙江·丽水清源何氏玉雪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3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维楷 何维栋纂辑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安徽无为·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娘编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四册 安徽博


安徽卢江·何氏宗谱□□卷 (清)何秀倬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钞本 四册

科图


安徽·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大海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崇本 堂活字本 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安徽庐江·何氏三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何惠轩 何吉甫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二部)


安徽庐江·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何振沣修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安徽宣城·凤洲何氏宗谱十二卷 (清)何茂春 何培增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十册 安徽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何氏统宗谱□□卷清康熙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不分卷 (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卢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全国·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民国十年(1921)

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陕西、

广东、广西等地


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何毓琪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二十六册 上图:工四27;又一部906202—2726册 ;又一部2672/A26册


何氏统宗谱不分卷 (清)何式恒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1111—16


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其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2890—99


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 (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 (清)王芑孙辑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卷民国十六年(1927)手写本 江苏宿迁县图


江苏靖江·黄桥迂靖何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姚龙光撰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靖江县影剧公司 注:谱首修 于明初


江苏江都·何氏族谱四卷 (民国)张旭东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郭村镇东进村五一队 注:谱创修 于清乾隆间何南溪


江苏·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何檀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二卷 (清)何佳琛 何佳琪等纂辑清道光十六年(1836)无违堂刊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京江何氏支谱》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志庆等纂借光绪十三年(1887)无违堂本 活字本 国图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何森始修 于明万历五年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何思浩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无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江苏镇江市图(存十三卷) 美国江苏·丹阳何氏重修 家乘二十卷 (清)何宝箴编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十二册 上图


江苏常州·晋陵何氏家乘八卷 (清)何晋异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尚仪堂钞本 六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雍若 何寿安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三高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何善培修 清光绪三年(1877)永富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三卷 (清)何国璋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思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吉林大学江苏常州·晋陵何墅何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何廷望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三十三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昆陵何氏家乘八卷

(民国)何殿瑾 何留成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8)


江苏·丹徒京江何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志庆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无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六修本 上图:916202—13


江苏·古塘何氏六修族谱民国元年(1912)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8卷末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53/A


江苏·武进韩宗何氏重修 家乘六卷 (清)何俊德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肇初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2、4上图:2558


江苏·武进何墅何氏续修 家乘三十二卷何其焯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赐策堂木活字本 三十三册 十一修本 上图:921933—65


江苏·武进青山里何氏家乘八卷何丕基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J四26;又一部326—18册 江苏·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何绘书纂修 民国铅印本 二册 书名据书衣题上图:JP327/B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重修 家乘十六卷首一卷 (清)何瑞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忠义堂木滑字本 七册 存卷1—3、7—16卷首上图:2648/A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家乘不分卷何茂林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四册 残本 上图:7815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家乘民国忠义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郑 13—16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48/B


江苏·金坛峙矸何氏续修 家乘不分卷民国忠义堂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2649


江苏·无锡何氏宗谱十三卷 (清)何国璋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思敬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书名页、书签题何氏家乘上图:JP328;又一部JP328—114册


江苏·无锡何氏宗谱六卷何仲罔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承绪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签、书名页题何氏家乘上图:JP329;皋一部"329—16册;又一部911511—166册


江苏无锡·何氏家乘四卷 (清)何保初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四册 日本


江苏·润州润东吴沙乱石桥何氏宗谱 (清)何殿材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2—16 九修本 上图:2636


浙江杭州·灵山何氏九修族谱一卷 (清)刘育等纂清道光五年(1825)木刻本

江西档


浙江杭州·灵山何氏十一修族谱一卷 (清)李其光等撰清光绪末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档 注:记事至光绪二十三年


浙江富阳·富春横槎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兆履修 何上宪 何兰薹纂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7)


浙江富阳·宁善何氏宗谱二卷 (清)应步云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庆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何源重修 清乾隆十六年(1749)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永介等增修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世恩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鲲 何培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世恩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世思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3、11、 14—16、19、20 记事至清光绪间上图:2671/A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清刻本 一册 存卷3、4 记事至清嘉庆间上图:2670


浙江桐庐·桐江高畈义门何氏宗谱六卷 (民国)何万钟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何德正、何德明首修 于明万历二十三年此谱为十七修


浙江·余姚姚江何氏草宗谱不分卷手写本 一册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开原何氏续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何潮运主修 何嘉采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肃在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四修本 上图:901418—29


浙江鄞县何氏宗谱二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浙江·鄞县蕙江何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杨存淇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五册 上图:邢30


浙江奉化·泉溪何氏宗谱六卷民国十四年(1925)手写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浙江嘉兴·何氏支谱不分卷 (清)何廷模等辑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注:又名《何氏宗谱》


浙江嘉兴·何氏家谱不分卷 (清)何曾禧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浙江安吉·何氏宗谱五卷木活字本 浙江余姚县文管浙江绍兴·续修 家山何氏车门里宗谱一卷 (清)方以浩纂辑清雍正八年(1730)福庆堂木活宇本 一册 历史所


浙江绍兴·山阴峡山何氏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附世系略一卷 (清)何经文重修 何烟补清乾隆十五年(1750)序刊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浙江·山阴峡山何氏宗谱 (清)何经文纂修 清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19、 20 记事至清乾隆间上图:2660


浙江绍兴·峡山何氏三修 续谱四卷首二卷 (清)何士祁 何士基纂修 何风仪抄录清光绪九年(1883)手写本 四册 历史所


浙江绍兴·峡山何氏六房谱十四卷 (清)何士基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何家漤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宽纂辑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清康熙二十四年此为据乾隆续修本 所抄仅有世系


浙江绍兴·山阴何氏私乘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旺等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福庆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雍正八年此为三修


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胜茂等重编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三册 四川图


浙江诸暨·暨阴家山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荣烈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1907)缵绪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民国)何顺富修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均等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活字本 国图 吉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安 何学均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本 十八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金岭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鹤皋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清源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浙江诸暨·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成定修 清宣统三年(1911)清源堂刊本 八册 科图:


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真海 何祯贤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麟趾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清雍正九年


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八卷 (民国)何长定 何章照等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趾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 于清雍正九年


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十卷 (民国)何锡龄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缵绪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浙江诸暨·暨阳和爨何氏宗谱□□卷 (民国)何志翰修 何梦蛟纂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2)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洵 何简等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1754)钞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溪纂修 何允异主修 清道光三年(1823)庆远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浙江上虞·崧镇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何立道 何其良修 民国十年(1921)庆远堂木刻本 十二册 国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 (清)何步润等纂修 清道光三年(1823)庆远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903107—12;又一部2587/A6册


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大章等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1754)庆远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2587/B


浙江·上虞崧镇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 何其良纂修 民国十年(1921)庆远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六修本 上图:902086—97


浙江·上虞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7814浙江新昌·何氏宗谱十卷·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4—7、 9、 10)


浙江·兰溪莲湖何氏宗谱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厚仁乡(共四部一部完整、三部残)


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七卷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清圹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十卷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


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六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村乡(缺卷5、6)


浙江兰溪·芦江何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官圹乡(缺三册)


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福良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范宅


浙江永康·双泉何氏特祠宗谱□□卷 (民国)吴从周写本 陈松龄校正民国十一年(1922)永邑徐正心堂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2、5)


浙江东阳·卢江郡何氏桓松宗谱八卷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古光乡(存卷1、8) 注:始修 于清康熙十一年


浙江·东阳何氏第三十三次修 谱纪念刊不分卷 (民国)何绍韩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影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浙江常山·缔溪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士鼎 何士谦等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何家村 注:何宋文、何宋秀首修 于宋德枯二年


浙江临海·何氏宗谱一卷 (清)何其饶修 郭性昆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修 道光十七年 (1837)续修 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间有何氏后人墨字添 注后生人物纪年至清光绪二十年浙江临海·台洲栅浦郡城何氏宗谱□□卷 (清)何奏篪纂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及艺文等四册) 注:何宽创修 于明万历间浙江·临海何氏宗谱清光绪四年(1878)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4、6上图:2印7


浙江·太湖何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文妮纂修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书衣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上图:邢32


浙江·永康清渭何氏宗谱六卷 (清)何玉琰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8


浙江·永康清渭何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9


浙江·永康清渭何氏家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8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0


浙江·西湖何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8、9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2

浙江·西湖何氏宗谱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1


浙江·江山江阳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何杰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敦彝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存卷1—16、18—22八修本 上图:2596/A


浙江·江山江阳何氏宗谱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2、6、13、15、17、18、20、21上图:2637


浙江·奉化计然村何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江五民总纂 何家佑主修 民国十九(1930)世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三修本 上图:906248—49


浙江·松阳清源何氏宗谱 (清)何家俊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906262—64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三十卷清咸丰九年(1859)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1、2、7—9、12、18、20、 23、27、29—30上图:2576/A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1、7、9、11上、18—28上图:2583/A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孛本 十一册 存卷5、6、12、15、20—25、 29上图:2594/A


浙江·东阳何氏宗谱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5、7、8、12、21、24、27、29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95/A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嘉庆元年(1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4/A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4/B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道光十七年(183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75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6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光徽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5


浙江·东阳何府何氏宗谱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4


浙江·

浙江重修 何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康熙间上图:2666浙江·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六卷 (清)何有斌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二册 存郑1、2、4—6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十四修本 上图:2586/A;又一部2586/B2册 ;又一部2586/C2册


浙江·浦阳球山何氏宗谱清咸丰五年(1855)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上图:906260-—61


浙江·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可昆纂修 清咸丰五年省 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4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上图:906257—59


浙江·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 (清)何以南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4/C


浙江·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以琦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上图:2584/A


浙江·淳安文昌何氏会宗谱明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明崇桢间上图:911190-—92


浙江·淳安凤山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凤仪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彝伦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903113—118


浙江·杨中何氏家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上图:2655一B


浙江·塘坦何氏宗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53/B


浙江·新城东安宁善下山何氏家谱四卷 (清)徐会清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孝友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06265—66


浙江·义乌泮山柯山香山何氏宗谱九卷首三卷 (清)何其昌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1—5、7卷首上、下 版心题义乌柯山何氏宗谱上图:2628/A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九卷首三卷 (清)何廷彩等纂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上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25


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 (清)何云亭等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5、9卷首中、下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27/A


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十一卷首三卷 (清)何家栋等纂修 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3、5—7卷首上上图:2626


浙江·义乌柯山何氏宗谱十一卷首三卷 (清)何品珍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1—9卷首上、中、下卷端或题义乌柯山暨泮山香山何氏宗谱上图:2624


浙江·义乌塘滩何氏宗谱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上图:2601


浙江·义乌爱溪何氏宗谱十四卷 (清)何晋芳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1、2、4、5、7、9、11—14书名据版心题十三修本 上图:2623/A


浙江·义乌爱溪何氏宗谱 (清)何咏梅等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9 书名据版心题 十一修本 上图:2623/B


浙江·义乌西金何氏宗谱二卷 (民国)何道潮总理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二册 国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何永照始修 于清乾隆五十六年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子臣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11194—95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方以浩纂修 清雍正八年(1730)福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11634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家谱二卷 (清)何宗宣纂修 清道光元年(1821)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13983—84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美伦总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书衣题家山何氏家乘一上图:911198—99


浙江·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金富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福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11117一61


浙江·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均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上图:915138—55;又—部915779 18册


浙江·暨阳何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77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五十二卷何昂总理 何襄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肇烟堂木活字本 四十九册 存卷1—34、36、38—42、 44—52 二十修本 上图:2597/A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卓林等纂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肇烟堂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六修本 上图:2582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瑞文等纂修 清咸丰五年(1855)肇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七修本 上图:2581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炳文等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肇烟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残本 十八修本 上图:2629/A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逢源总理 (清)何昂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肇烟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九修本 上图:2630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逢源总理 (清)何昂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肇烟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十九修本 上图:2631


浙江·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五十二卷何襄总理 何肃和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肇烟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存卷7下、10—12、14、 16—20、37、40、41、43—49、50下一52 二十一修本 上图:2598


浙江·暨阳和曼何氏家谱六卷何荣标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21259—63


浙江·暨阳和畏何氏宗谱 (清)何宗耀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9/A;又一部2589/B


浙江·暨阳和炅何氏宗谱 (清)何岳鼎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1、3—6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588


浙江·暨阳檀溪何氏宗谱二十六卷 何笠山等总理 何华廷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永思敦睦崇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24505—30


浙江·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十卷民国二十年(1931)缵绪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邢33;又一部903119—128 10册


浙江·暨阳广山何氏宗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敦叙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0


浙江·双泉何氏宗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03


浙江·双泉何氏宗谱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印5


浙江·双泉何氏宗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C)4


浙江·丽水栝苍府城儒学东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棠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上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22


浙江·丽水清源何氏玉雪宗谱不分卷 (清)何仍秀主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端题东府派上图:906251—54


浙江·丽水玉雪何氏宗谱五卷 (清)何云生等主修 (清)叶葵亨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端题东府派上图:906255—56

浙江·丽水清源何氏玉雪宗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2613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维楷 何维栋纂辑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安徽无为·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娘编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四册 安徽博


安徽卢江·何氏宗谱□□卷 (清)何秀倬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钞本 四册

科图


安徽·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大海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崇本 堂活字本 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安徽庐江·何氏三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何惠轩 何吉甫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二部)


安徽庐江·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何振沣修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安徽宣城·凤洲何氏宗谱十二卷 (清)何茂春 何培增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十册 安徽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姓字辈

概述

即行辈用字,即一姓族之内的人们为了分别世系辈分远近亲疏,而在取名时严格统一的用字。一般情况下,这个辈字是用在两字名的前边或后边,其格式是,姓+辈字+其他字,或姓+其他字+辈字。这个辈字居中间者比较普遍。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辈字只在族内男性中施行。统一的辈字具有维护伦理纲常和增强姓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一个姓族繁衍播迁,相互之间分散遥远,加之年代相隔长久,同姓子孙不明世系、不知根源、同宗同族也只能是路人一般,更不清楚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辈字就应用而生了。

统一的行辈用字,在汉代人的姓名中就已经出现了,但那个时候还只是个别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家族传记谱牒日益增多,统一的行辈用字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辈字真正作为一种普遍的姓族文化现象,其产生是在宋代私谱成风以后的事情,渐至明清时期,愈演愈烈。

一般情况下,辈字的规定,是在同一家族在初次或较早修谱时由有关人员非常慎重、颇费心机、反复推敲以后才确定下来,写进族谱,统一由族中人按辈分高低依次选取一字用在自己的名字里边,同一辈分的人必须用同一个辈字。有些姓族的辈字也有修改的情况,若干年后,在辈字依次即将用完之时,族内还要组织续修。

行辈用字具有私修的突出特点,它的使用范围和推行的效力也是相对有限的,除孔、孟两大姓族之外,没有那一姓族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行辈用字。只能是一定范围之内的同一姓族力所能及地将血缘关系可以考知的人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的行辈用字。因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范围之内,同一姓族的辈字也不可能一致起来。

姓氏是家族的特殊标记,堂号是宗族分支的名号,辈字是区分族内辈分高低标志,人名则是区分人群个体的符号。姓名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的源头也就是姓氏的发端。同时,姓名学又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何氏姓作为中华姓族中古老的姓氏之一,又有他自身诞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还有姓字本身深刻丰富的内涵。因此,何姓人的名字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印记,又显示了何氏姓族的鲜明特征。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韩姓后裔们散居在江淮大地上,他们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由于地域间读音的接近,随着岁月的流逝,便有了“何”姓的诞生。这是两汉之际的事情。虽然有诞生较晚这一历史的特殊性,但两汉时期何姓人取名也难免受先秦时期“五规”、“六则”的束缚和影响。这是因为时代相距不远,两汉也多承先秦之俗,不过是汉代的色彩更浓而已。

汉代人取名习惯于用尊老、排行、美辞的方式取名,这在当时历史并不悠久的何姓人名字中表现很突出。如汉司空、蜀郡郫县人何武,字君公;司徒、任城樊人何休,字邰公。君公,邰公,都属尊老的字眼。而司隶校尉、大司农何熙,字孟孙;太学生、南阳人何颐,字伯求。孟孙、伯求显然是排行字。汉代人以“休”这一类辞作为名字者很普遍。如董久字休昭,朱桓字休穆,杨暨字休先,荀衍字休若等。“休”的原义是美善,出自《诗经》中的《商颂·长发》:“何蓑何笠,何天之休”。




何氏字辈

河南扶沟《何氏族谱》创修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直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修族谱时,才修订了统一的行辈字谱:

“国泰肇鸿景,祖训守若经,作善传继世,荷元锡其龄。”

十修族谱时,后续了40个字:

“佳杰孟祯孝,奉容贵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鲁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贯赋,信川孔敬蒙。”

这些辈字的含义同堂号一致,都是为了敦亲睦族,纪念先祖功德,反映族人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希望本姓族众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字。把这些辈字连起来,成了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的韵文,又有完整的意义,往往成为族规家训的浓缩或翻版,令后人禀承不爽。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的辈字排列颇具意趣:何万载家学芳名垂世何克敦成宪笃锡庆光何裕培庭树辉联云章


河南固始县佛山何氏家族,他们原有旧派辈字:

“从宗成天,图秉中元”,迁到固始以后又另立了新派辈字“士庆其品,乃祖宜敬,崇焕丕昭,钦若铭鼎。”


固始县的沙岗保何氏自十五世起,始立新的辈字:

  世运除升平 祖宗创业成

  流长源自远 本固枝必荣

  道德为传训 永守望贤英

  留此三十字 阖族作派名

尽管何氏的这些辈字无法做到高度统一,但用到同一宗族之中,不管他们来自何方,也不论是年长年幼,只要自报家门说出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以根据辈字次序来确定其辈分高低及族内称呼,辈字团结族众,增强姓族凝聚力的作用得到了体现。


何姓人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何姓人名,除了传承汉代的单名习俗之外,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单字名后加“之”字,并且父子兄弟数代沿袭,不避讳,在中国几千年的姓名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颇有情趣的奇特现象。晋代有何谦之、何谵之等。到了南朝,这种情况就多起来了。见于史著的有何康之、何湮之、何踽之、何劭之、何翌之、何邵之、何尚之、何攸之、何述之、何达之、何曼之、何愉之、何敞之等等,不一而足。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取名的方式并不十分严格,“之”字时有时无,时隐时现。如何谦之、何(王禹)之等同是一人,史书中有时又称何谦、何(王禹)。

南北朝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这一时期何姓人的名字就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法”、“昙”、“智”等字在佛学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在何姓人的姓名中也经常出现这些字眼。如南朝梁代有何法藏、何智通,刘宋时代有何法盛、何昙、何昙直,萧齐时代有何法图、何法同、何昙秀,北朝有何法静。见于史籍的多是出身显贵的社会上层人物,而市井里巷的庶民百姓中,这种情况一定会更加普遍。

隋唐以后,何姓人的取名方式基本固定下来,有字辈命名、排行命名、音序命名、用典取名,以及单字名、双字名,名、字、号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并且除字、号之外的许多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取名用字的意义分,又有寻根溯源、追慕先贤、崇尚名节、向往嘉美等不同的类别。如清代大理寺少卿、教育家何宗韩,还有索性以“何韩”二字为名的,显然是有意识的暗示何、韩同源,何、韩一家的历史渊源,表达了强烈的寻根意识。明初开国功臣何应龙,字子骧。龙骧二字是东汉典故“龙骧虎步”的省称。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召董卓人京,诛杀当权宦官。陈琳劝道:“将军您是龙骧虎步,威风凛凛,何事不能为?现在已烈火烧眉,您却反借外部力量倒持干戈,实乃授人把柄。”“骧”,古代称后右蹄白的骏马,有“昂首”、“奔腾”的引申义。南宋曾为岳飞伸冤辩诬的名臣叫何铸,何姓后人仰慕其品行,有取名何寿铸、何金寿的。三国时期魏人、玄学家何晏,字叔平,后人就有叫何晏平、何叔晏的。明朝著名文学家、弘治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字仲默,何姓后裔们有钦敬其才华名望者取名何景默、何仲明。又有名何时坚、何时白的何姓人,是因为他们的宋代先人名何时,字了翁,响应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后隐居岭南,号坚白道人。

清代江西广昌一何姓人,反清拥明,守身如执玉,性孝好学,博览群书,而终生不仕,取名何复汉,字楚玉,以此来表达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洁身自好的道德品行。至于取名用佳辞美字的现象就更加普遍。像琦、瑶、玮、碹、钰、琪、琬、绐、景、英、伟、琼、诱、填、澄、法、敬、叔、仁、义、彦、承、良、瑛、士等字。在何姓人的名字中是经常出现的。

当代的何姓人取名用字比古人自由得多。有些字的使用频率就较高。如福、禄、茂、宏、新、亮、良、德、俊、家、国、胜、平、远、祥、明、天、芳、金等。这些字主要用于男性名字。女性取名也有一些常用的字,如梅、兰、菊、香、莲、英、春、秋、秀、丽、素、珍云、月、桂、清、淑、花等。

姓名是时代的沉积岩,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姓名必然要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建国初期的何姓人名多见国、华、新、明、建、荣、中、光、春、平、爱、民等字,合作化时期则有满仓、满囤、丰收、互助、国征、新社、建设等双音双字名字,“文化大革命”期间用红、军、文、武、志、伟、忠、新、革、联、胜、卫、东、利等字。同整个社会一样,“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何姓人取名用字的政治倾向日益淡漠,逐步具有了用字新颖、情趣高雅的特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姓迁徙史

概述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何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姓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

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第三,外迁245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157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109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89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86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80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60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41支次。

在何姓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台的111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两省共133支次。

何姓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宁、吉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入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严日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清代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万群,到处络不绝。”。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姓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姓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时期

韩武子被“封于韩原”。韩原在陕西省韩城县西南。韩城西南高地9公里处有一村子名西少梁,往东1公里处的村子叫东少梁,这两个村子是春秋时代少梁国的标志,人称古少梁地,这便是韩原的中心,韩武子封国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约1公里处,是韩城首镇芝川,镇东南的小丘上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身处丘顶回首北眺,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东、西少梁村和围绕两村的辽阔平原,还有镶嵌在平源东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这样一个地方就是整个韩原了,她是韩何人们的故里。

《史记·韩世家》记载“宣子徒居州”。韩宣子在位期间,将韩的都城迁到了“州”这个地方,一些注释和辞书都说它“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40公里”处。实际它在今天河南涓县的武德镇,周围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当年,它是西周的畿内之邑。《左传》昭公七年,郑国子产把这个曾属晋的地方,给了韩室子,宣子将都城迁往此地。

韩宣子的传人贞子,又把国都“徙居平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古称平阳府。汾河宽阔平缓。清澈涌动的河水滋润着肥沃的晋南盆地,曾是上古时代帝尧看中并建都的地方,附近的曲沃、新绛、翼城都曾作过晋国的都城。韩贞子将都城迁此,具体位置是今临汾市鼓楼西南约10公里的金殿镇。因其处在乎水主干道“母子河”之北,故称平阳。

韩贞子之后至武子启章时,又将国都迁到了

宜阳。这是汉代高诱为《吕氏春秋·任数》篇作注时提到的。宜阳在河南洛阳西南方向,是古时关中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在宜阳城约27公里处有一地叫韩城,当地耆老称这个韩城是当年韩国的陪都。近些年在附近还有不少文物发现。

清代的河南《禹州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景侯(六年)改栎邑为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吕氏春秋·任数》篇,同是高诱的注释说:“……武子,都宜阳,生景侯处,徙阳翟”。《史记·韩世家》也记载: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看来,韩景侯迁都阳翟,也是韩国向东南拓展的重大举措,但这是韩国都城的第五次变迁了。据考证,韩景侯迁作都城的阳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城北的八里营,该村北方的土岭,至今还叫北城陵,早年陵上一株大古槐,名城陵槐。周围还有两丈深的古城壕遗迹。

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魏攻楚国,在榆关(今河南中牟县西南)展开激战。当时的郑国依恃魏国的力量而轻视韩国,韩哀侯乘机灭了郑国,又一不做二不休,迅即把都城也由阳翟迁到了郑(今河南新郑市,距禹州35公里),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西有县茨山,中岳嵩山自西向东由高而低至此处突然拔地而起,高耸云天,有“中天一柱”之誉。若遇晴朗的早晨,登临山顶,极目北望,可见一线黄河,蜿蜒东去。

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九年,秦灭了韩国。《资治通鉴》胡之省注曰:“秦灭韩、遂心阳翟县为颍川郡治的。”《禹州志》也说,“周威烈王六年 (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可见,韩国以郑为都仅过短暂的5年,就又迂回了阳翟。自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以阳翟为都,至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灭,总共是173年,除去在郑的5年,韩国以阳翟为都前后达168年之久,现在的禹州市,带有“韩”字村名有6个之多。


西汉时期

依据《客家何氏源流》等资料可知,何氏在得姓后不久,居住在今天安徽阜阳的何刺之弟何庶生了5个儿子。其中长子何成17岁时被策举为贤良(西汉初年一种推荐选拔人才的政策),后又选拔为博士生员,汉景帝时初入仕为江都王相(汉初同姓诸王受封后并不到封地理事,而由相代理地方政事,江都王封地在今长沙地区,贾谊、董仲舒也曾先后做过江都王相)。

汉武帝时,何成任治粟都尉(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死后追赠安都侯,食邑在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因而其家人迁居扶风平陵居住。何成有一子何果,何果生一子名何比干。何比干曾随晁错学习《尚书》。汉武帝时,何比干任廷尉正(是主管全国司法监察事务的廷尉的主要属官之一,负责执法量刑工作)。当时的廷尉是张汤,张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治理狱讼案件刻意严刑酷法。何比干作为他的主要部属,却为人宽厚仁慈,总设法解脱他人罪过,并因此多次与张汤发生争执,不久被外放为丹阳都尉 (今河南汝阴县的司法长官)。何比干到任后,执法严明公正,监狱中无受冤之人,因而汝河、淮河流域的人称他为“何公”。

《后汉书》因此赞誉他说:汉武帝征和三年(前89年)三月某日,何比干午睡时梦见贵客车骑满门,他醒来后正告诉妻子梦中事时,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对他说:你积有阴德,现在我赏赐给你一件符策,它可保佑你子孙繁盛。说完这话后,老太太从怀中抽出一个长9寸,由990枚竹简组成的符策,预言他将有子孙990人,让子孙每人各持竹简l枚。这则故事虽不可全信,但何比干生有6子3女,何氏家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却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何比干诸子虽无显名,但后代却绵延不断,他的五世孙何宠曾做过千乘都尉。六世孙何敞,东汉时曾屡次为官。何敞为人公正,先在太尉(东汉最高军事长官)宋由幕府任幕僚,后因策试成绩优异,先为侍御史,后为尚书,常直谏当权的窦氏家族揽权,深受窦家忌恨。窦氏家族终于设法把他排挤出了中央中枢机构,外放任当时素以骄贵闻名的济南王刘康的太傅,深受刘康敬重与礼遇。后又迁为汝南(今河南南部)太守(最高地方长官)。治理地方以宽和为政,积极组织生产,修渠筑堤,垦田3万顷,深受百姓拥戴。

除何比干家族外,平陵还有一支从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迁来的何姓人家。这支何姓人家的著名人物是廉吏何并。何并的祖父曾是“二千石”一级的高官,其家族因此迁到平陵。何并曾做过郡吏,后任大司空(东汉后期最高行政长官)何武掾(下属部门长官),深受器重,推为长陵县令。何并任职期间,长陵县风俗淳美,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西汉末年哀帝时先后任陇西太守、颍川太守,为政清明,政绩显著。他的儿子何恢,王莽朝曾任关都尉,子孙绵延不断。河南地区不仅有何并先祖,更有其他众多的何氏家族。如汉帝何皇后,也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宛平县境)人,其兄何进先为郎中,后为虎贲(b巨。)中郎将、颖川太守,最后位至大将军,封慎侯,权倾朝野。再如陈国(今河南淮阳)人何熙,位至大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行(代理)车骑将军。

西汉时四川北部的郫(p()县,也是何姓家族兴盛之地。早在西汉宣帝时,何武家族在这里已经声名显赫。何武兄弟5人,他 14岁左右,因善唱歌颂汉朝德政的诗歌;被汉宣帝召入宫中力口以赏赐,并令入太学跟随博士受业,专修《周易》。因策试甲科为郎官,后在中央与地方多次任职,最终由太守、州刺史迁升为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位极人臣,权倾朝廷。何武为人宽厚博学,以乐于奖掖人才闻名,痛恨结党营私。汉成帝时,土地兼并严重,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何武为挽时弊,与御史大夫孔夫一起主持过“限旧”运动,试图遏止豪强兼并之势,但因不能从根本上革除弊政,收效甚微。晚年因不满王莽专权,不堪忍受侮辱,被迫自杀。东汉时,郫县又出现了另一支何姓经学世家,其中的名人有学通五经的何英,他曾写过《汉德春秋》15卷。何英的孙子何汶,学识渊博,有传世之作30卷。

除了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的何姓家族在西汉时曾有名于当时外。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何休,更是东汉大儒。他的父亲何豹曾做过少府(皇室财务大总管),为人质朴不善言词,但却聪明灵秀,对六经有深入的钻研,曾作《公羊春秋解诂》,至今仍是研究《公羊传》者必读之书。何休也曾经做过议郎、谏议大夫等枢密官员。另外,东汉末年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市东北)人何颐(yong),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何汤,也都有名于当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自东汉末至南朝宋齐梁陈三百余年,仅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正史记载的名人就有10代48人,其他三大郡望中的名人虽稍逊于庐江何氏,但也堪称名人辈出。这一时期何姓播迁的区域以4大郡望为主线,旁及一些支系与少数民族改姓何氏的人,大致说来主要分布在:庐江郡属地的今安徽寿县以南、江西九江市以北厂长江以西地区;东海郡辖区内的今山东枣庄市以东、江苏连云港市以西的地区;陈郡管辖区内的今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地区;蜀郡郫县管区内的今四川省西北部、青海、甘肃、湖北部分地区。此外,三国时吴国后主孙皓的母亲何姬,是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何姬既为国母,其家族想必也颇有声势。西晋时吴郡人何楷曾做过吴郡太守。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巡行天下,在衡阳(今湖南衡山东北)发现了四世同堂的何弘一家。朝廷免去何弘一家的租税徭役,诏诰天下将其作为孝友传家的楷模。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大变迁时期。何姓人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随之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与调整。一方面,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土崩瓦解,作为何姓代表的魏晋南北朝4大郡望,也开始逐渐消亡,何姓人因而更进一步散布到华夏大地的广袤原野中。特别是何姓人开始向江南各地迁徙流动。

据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约 676年),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何嗣韩,随经略使陈元光进入福建,不久定居于福建。到唐僖宗时,固始何姓人再次随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被授予安抚使,分田划地,受到表彰。此后,庐江何氏也多次迁入福建,并由福建进入广东、浙江沿海地区。据《何氏族谱·总世系图》与《客家何氏源流》记载,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之年),庐江何旦及其子孙,先后迁到了广东梅州、潮洲、福建汀州地区。

另有一些何姓支系进入了浙江、贵州、云南地区。此间的何姓名人中,既出过皇后、地方节度使,也出过科技文化名人。唐代后期,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何姓女儿聪颖温良,被选入宫,初侍寿王李晔,李晔即帝位,册封为皇后。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人何进滔,其家世代行伍,多有做军校的人。他少时就以慕僚身份客居魏镇(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田弘正军中。后因领兵征讨李师道(当时另一地方割据势力首领)等有功,先升侍御史,后领节度使(唐代安史之乱后主管地方军政财权的地方大员),统治魏镇十余年,地方人民安居乐业。他的儿子何弘敬,孙子何全橘(hao)也曾先后承袭魏镇节度大使,因而何进滔一门统治魏镇长达42年之久,并全部由地方节度使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出将入相,三世统治地方,三世继任宰相,由地方官进而入主中央中枢机构的世代官宦人家的显例。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何蕃,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身在太学20年,深为同僚与学生敬重,成为一代学人楷模。栖凤西域(今陕西省安康西)人何妥与其侄儿何稠,兼善工程建筑,多次主持大型工程建设工作。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中原士家大族纷纷南迁,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一些以游牧骑射为业的北方游牧民族大显身手。两汉时曾多次侵扰关中刘氏政权的匈奴族,虽在中原政权强大力量的进攻下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后裔的一部分在北魏时发展为高车部,或敕勒(讹音读铁勒)部,散居在漠北广大地区,以游牧骑射为业,不断兴旺壮大。至隋大业年间,形成了与突厥抗衡的回纥部落联盟。隋末唐初,回纥各部与唐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后回纥部又改称回鹘。唐末在今内蒙古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活动的一支回鹘人,改姓何,不断向中原地区推进。由于这支何姓回鹘人骁勇果敢,在各种军事力量纷争攻掠中脱颖而出,受到各种割据政权统治者的重视。后唐武帝李克用统治时,这支何姓回鹘人中的何庆做了李克用的军中小校。到后晋石敬塘起兵时,何庆的儿子何怀福先做小校,又专管马匹。石敬塘即位后,何怀福的儿子何建,先做了禁军头领,后又相继做过泾、邓、贝、澶、孟五镇节度使。到后蜀统治时期,何建又官至中书令,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宋元时期

唐末五代之后,中国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一方面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变迁幅度的增大,人口迁徙流动的幅度也自然加大。作为全国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何姓人家,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布全国各地,占汉族人口 1%以上的大姓。不仅如此,明清以来何姓人还不断向海外迁徙拓展。时至今日,何姓华人已遍布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大洋洲等地。何姓人可谓已遍播全球各地,成了一个名闻环宇的大家族。

宋元时期,何姓人的播迁速度进一步加快,播迁范围也迅速扩大,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何姓人才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中的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政治大员比比皆是,他们或出入朝廷、总理朝纲,或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尤其是在这个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冲突异常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何姓人在朝为官当政者,主持正义,力斗权奸;在军旅为将士者,作战勇敢,不惜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出使敌营者大义凛然,义正辞严,不辱使命。表现出了何姓人忠勇仗义、视死如归王的气节与风范,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仅两宋时期,何姓人就有付(睿-目+木)(yun)、何昌言、何涣3人高中状元,何执中、何常等30人进士及第,其中大庾人何源一门三进士,名闻四方,何造之三世泉第,家有“三桂堂”,名噪一时,实堪何姓盾人引以为荣。更值得何姓后人自豪的是,—这些状元郎、进士郎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忠勇可颂。政和状元何碌(今四川仁寿人),曾;多次上书揭露权臣王黼(fu)结党营私,专权误国,并最终以15条罪状参倒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金兵长驱直入中原时,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敌,并以尚书右仆射(pu y(,负责处理行政事务的尚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的身份取代唐恪为相,组织京师保卫战。京师陷落后,他与徽、钦二帝被掳往金营。被寸甲往金国后,绝食而死。

政和进士何铸(浙江余杭人)、重和进士何兑(湖南上麓人),在南宋高宗朝岳飞冤狱案中,都不媚权贵,力主正义,勇斗权奸。何铸以御史中丞(主审狱诉)身份为岳飞辩诬,多次在高宗面前直言岳飞不反,并因此被贬官。何兑以通州(今湖南沅陵)判的身份,上书朝廷,痛斥秦桧贪功误国,因而被下狱杖责。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武进士何灌,多次大败西、夏兵,并在金兵攻京师时于城下与金兵奋战三日,最后战死军中。抚州安乐(今江西省乐安县)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同年进士何时,任兴国县知事。

蒙元大军南下时,他响应文天祥号召,与蒙元大军激战,兵败削发为僧,隐姓埋名,终了一生。黎州(今四川省汉源县)通判,汉州德阻(今四川省德阳县)人何充,奋勇抗击蒙元军队,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引诱,宁死不屈,死而后已。其妻陈氏更是痛骂蒙元,誓死效忠赵宋王朝,结果其妻子、孙儿并亲戚40余人都英勇就义,传为佳话。

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何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官刑部侍郎、权工部尚书 (代理工部长官),以诗名于当时,著有《月湖诗集》,流传于后世。咸淳进士,福建淳安人何梦桂,官居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学问精深,著有《易衍》、《中庸致用》等书,多发前人所未发。

四川南充人何涉,勤学苦读,学识渊博,中进士后与大文学家范仲淹等过从甚密,初为著作郎,后任职地方,所到之处多设学馆,广召徒众,奖励后学。特别是他对《左氏春秋》的讲论颇有深意,随其问学听讲者众多,宋朝名将狄青就经常随他听讲。

湖南邵武人,何兑之子何镐,与理学大师朱熹过从甚密,深明儒学经世致用之学,任官免赋简政,轻徭便民,被当时学者尊称为“台溪先生”。

浙江金华人何基,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再传弟子,学问精深博大,极受时人推崇,著书宏富,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等。

西安人何新之,官至枢密院编修官,有《诗林万选》等书流传后世。

许州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何中立,中进士后,先为集贤校注、枢密直学士,后任陈、许、杭三州知州,喜好文词,是一时名士。

陕西蒲城人何去非,学问广博,见识深远,一生屡任教职,备受大文学家曾巩、苏轼推崇。

福建大庆人何大正,博通诸经,被称为太学三杰之一。大庾人何源,精通经史,教授有方,一门三进士。长子何衢亭,通《春秋》,为宝祐进士;次子何光龙,精《礼记》,享淳进士;弟子莫如德,专攻《周易》,是淳祐进士。

元代何姓人虽不如两宋那样声名显赫,然而何姓人中为将者勇猛善战,战功彪炳。为官者出为地方长官,入为朝廷重臣,且多有政绩。为学者埋头读书,潜心儒学,文名不凡。甚至连居家不仕不学者,也有以高义至孝闻名于世之人。

何伯祥 易州易县(今河北省易县)人,幼年即从军,归附元朝后,拔洛阳、围归德、破蔡州,战功卓著。后随元世祖拥兵南进,参谋军事,出谋划策,多有作为,后病死于军中,追封易国公。可谓一生军旅,战功卓著。他的儿子何玮也早年从军,多次打败南宋贾似道(南明弘光小朝廷宰相)等宋兵,为蒙元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出为湖南宣慰使、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等地方大员,人为中书参知政事、侍御史、御史中丞、太子詹事兼卫率(太子最高属官)等中央大员,死后追封梁国公,备极荣崇。北京人何实,祖父世代为官,少虽孤弱,长大后通多国语言,又骁勇善战,曾充任蒙元宰相木华黎前锋,攻城夺地,战功显赫,并因军功被赐金虎符,准便宜行元帅府事。

何荣祖 太原人,世代为吏,精通政务,出为山东、河南按察使、云南行省参知政事等地方大吏,入朝曾为尚书右丞、中书右丞、中书省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等中央要职,死后追封赵国公。他的儿子何惠又曾荣任秘书少监。蒲圻(今湖北蒲圻县)人何槐孙,聪颖多识,为官精于政事,能除奸理冤,政绩显赫,著有《善政指南》一书,后世广为流传。

何景福 福建淳安人,自以为生不逢时,官府多次征召不就,博学多才,著有《铁牛翁集》。乐安(今四川广安)人何中,自幼聪颖好古学,家有藏书万卷,都曾亲手校理一遍,学识弘深渊博,为当时名士。何槐孙之父,湖北蒲圻人何天骏,深爱经史之学,游情翰墨,博洽不群,曾为湖南湘乡学正。何天骏族人何维也卓尔不凡,文采超群。昌平(今北京昌平西)人何失,恃才傲物,善诗赋。元朝至正年间,公卿大臣交相荐举,他以父母年迈为由,始终不肯入仕做官。何失之弟何澄善作人物树石画,其《归庄图》备受称赞,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精品之元代的何姓人物中,还有延安洛川人何从义。他虽居家不仕不学,却行如其名,孝义薄云天。他的祖父、祖母去世后,他多年在墓旁搭草棚守护,疏食孝衣,不敢稍有懈怠。不仅如此,他对伯祖父、母,叔祖父、母,父母、叔父母也孝敬至谨,送葬祭奠毫不怠慢,世人多有称颂。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覆亡,满清军队的入关。在此其间,中国各地人口流动频率与规模也空前高涨。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大事变,也对各地人口的迁徙流动,特别是江南各地人口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何姓人在社会大剧变中,进一步散播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开始向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拓展。

奉贤(今上海市奉贤县)人何廉家族在明清两代就名人辈出。何廉本人元末官至雷州府判,其弟何广因精通法律,参定律令有功,明初升任陕西按察副使。何广的族子何天祥官医学教谕,为一代名医。何天祥之后24代行医,且代有名医行世。其中著名的有他的重孙何;澄、曾孙何严。何严官至太医院院判。何严的儿子何全,精通医术,奉召授御医,掌太压院正使,留侍内廷,有功,御赐建立俊士。何全的儿子何凤春,官太医院御医,孙子何九经,官御医,封迪功郎。何九经的孙了子何十翼,也是一代名医,曾官景、楚两府良医正。何十翼的儿子何从政,为太医院医士。

何从政的孙子何汝国,是清初上海名医。何汝国的孙子何炫,是唐熙三十年(1691年)岁贡生,著名医学家。他不但医术高明,还著有《何氏虚劳心传》《何嗣宗医案》《何氏伤寒纂要》《伤寒本义》《金匮要略本义》《保产全书》等医学专著,及诗集—《怡云诗稿》。

何炫的儿子何王模,得家传医术,名噪江、浙,工诗,有《倚南轩集》四卷、《萍香诗草》两卷等。何王模的儿子何云翔,为太学生,医承世业。何云翔的儿子何世仁,为国子监生,候选布政司理问,精医术,善治伤寒,有《伤寒类辨》两卷,《重固三何医案》、《治病要言》、《竽山草堂医案》十六卷、《何元长先生医案》两卷、《福泉山房医案》十卷。

何世仁的儿子何其伟,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曾为林则徐夫人治愈顽症,编成渐次戒鸦片烟的《救迷良方》,在民间广为流传,收效不错。他的医学著述宏富,主要有《医学妙谛》3卷(原名《杂症歌诀》,引历代医学名著精论,将病因、治法等编成七言歌诀。)《何氏药性赋》、《何氏四言脉诀》、《杂症总括》、《医大史传》、《医学源流论》、《停竿山人医案》、《世济堂医案》、《竿山医案择效》等。何其伟的弟弟何其章、何其超、何其瑞也都是一代名医。何其伟的儿子何昌福、何鸿舫也都精通医术。何昌福初习儒,后承家学,代父诊疗,著有《壶春丹房医案》、《论病条辨》等医学专著。何鸿舫是太学生,工诗能画,擅书法,医道高明。何其超的儿子前高涨。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大事变,也对各地人口的迁徙流动,特别是江南各地人口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何姓人在社会大剧变中,进一步散播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开始向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拓展,并在上海、南京、江苏、江西等地形成了新的世家,他们中的佼佼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数百人之多。

奉贤(今上海市奉贤县)人何廉家族在明清两代就名人辈出。何廉本人元末官至雷州府判,其弟何广因精通法律,参定律令有功,明初升任陕西按察副使。何广的族子何天祥官医学教谕,为一代名医。何天祥之后24代行医,且代有名医行世。其中著名的有他的重孙何澄、曾孙何严。何严官至太医院院判。何严的儿子何全,精通医术,奉召授御医,掌太压院正使,留侍内廷,有功,御赐建立俊士坊。何全的儿子何凤春,官太医院御医,孙子何九经,官御医,封迪功郎。

何九经的孙子何十翼,也是一代名医,曾官景、楚两府良医正。何十翼的儿子何从政,为太医院医士。何从政的孙子何汝国,是清初上海名医。何汝国的孙子何炫,是唐熙三十年(1691年)岁贡生,著名医学家。他不但医术高明,还著有《何氏虚劳心传》《何嗣宗医案》《何氏伤寒纂要》《伤寒本义》《金匮要略本义》《保产全书》等医学专著,及诗集《怡云诗稿》。

何炫的儿子何王模,得家传医术,名噪江、浙,工诗,有《倚南轩集》四卷、《萍香诗草》两卷等。何王模的儿子何云翔,为大学生,医承世业。何云翔的儿子何世仁,为国子监生,候选布政司理问,精医术,善治伤寒,有《伤寒类辨》两卷,《重固三何医案》、《治病要言》、《竽山草堂医案》十六卷、《何元长先生医案》两卷、《福泉山房医案》十卷。何世仁的儿子何其伟,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曾为林则徐夫人治愈顽症,编成渐次戒鸦片烟的《救迷良方》,在民间广为流传,收效不错。

他的医学著述宏富,主要有《医学妙谛》3卷(原名《杂症歌诀》,引历代医学名著精论,将病因、治法等编成七言歌诀。)《何氏药性赋》、《何氏四言脉诀》、《杂症总括》、《医大史传》、《医学源流论》、《停竿山人医案》、《世济堂医案》、《竿山医案择效》等。何其伟的弟弟何其章、何其超、何其瑞也都是一代名医。何其伟的儿子何昌福、何鸿舫也都精通医术。何昌福初习儒,后承家学,代父诊疗,著有《壶春丹房医案》、《论病条辨》等医学专著。何鸿舫是太学生,工诗能画,擅书法,医道高明。

何其超的儿子何昌梓,工诗精医,著有《香雪轩医案》、《烬余诗草》等。何昌梓的儿子何寿彭,精医,著有《医镜》三卷。何昌福的儿子何运亨,是大学生,医术高超,著有《温热暑疫节要》、《瘟疫编诀》、《何八愚医案》等。何鸿舫的儿子何振宇、何振实,也都精通医术。何廉的七世孙何孝,本是明中叶上海地区的乡间地”主,可他改变了对土地的传统经营方式,修堤筑渠,大兴水利,收入十倍于前代,积累了雄厚的家资,让三个儿子先后入太学修业。长子何良佐恬退不愿为官,年近60授南京光禄寺署丞。次子何良俊,自少年刻苦自学20年,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和藏书家,家有藏书4万卷。著有《柘湖集》28卷、《清森阁集》、《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世说新语补》等专著。三子何良傅,10岁通经史,14岁补诸生,嘉靖年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南京礼部主客郎中等职。著有《礼部集》。

明清时不但上海有何姓文化世家,而且在闽、浙、苏、粤等地,也出现了不少何姓钟鸣鼎食、书香门第之家。

明朝江西广昌(今江西广昌)的何氏家族,自明初何文渊起,世代有人身居高位。何文渊,永乐十六年中进士,授御史,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何文渊的儿子何乔新,景泰五年中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后官至刑部尚书。何文渊次子何乔福,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尤其著名。何乔新五世孙何源,嘉靖年间中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为官清正廉明,曾受到著名清官海瑞的赞赏。

何源哥哥何涛,嘉靖乡试第一,授安庆府推官。到任三日,他下属的官吏告诉他应该去拜谒监司。何涛皱眉不去,随即辞官回家。在学术、文化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清代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何凌汉家族。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一生历任吏、户、工三部官员,为人处世严谨不苟,办事严明公允。擅书法,曾书《全唐文》御序。以道德文章才德俱佳,获世人称赏。

他的4个儿子也都学有专长,是一代文化名人。长子何绍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官编修。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著有《说文段注驳正》等书。其子何绍业,以祖父荫太学生官兵部员外郎。善书法、绘画,尤精篆刻。三子何绍祺,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官至浙江道员。善书法,尤精颜体。四子何绍京,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湖北候选道员。以诗词、书法及鉴赏家著名于当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迁入台湾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中,有一位立下了不世之功的人,他叫何斌,是何族人台较早的先辈之一。如今的台湾岛内,居住着至少重5万人的何氏子孙,在宝岛百家大姓中,名列26位。清朝初年,在东南沿海流传着这样一首赞誉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一举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五言诗:献图成决策,领港率艨艟。台海升平日,驱荷第一功。

何斌,又名何廷斌,祖籍福建泉州。曾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将。他是一位海上冒险家,早年即泛海谋生,先去日本经商,后又到台湾发展贸易,前后达三十余年。

何斌生逢乱世,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势中,他以干练通达,善言辩长交际,懂外语的优势取得了荷兰官商的信任,在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担任商务翻译的重要职务。时称“通事”。

此时正与清军对抗的郑成功,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与清军激烈争夺沿海郡县,屡得屡失,难以固守。清政府采取迁海政策,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必须内迁四十里,不准越界外行,寸板不许下海,违者处死。郑成功的兵源粮饷,难以为继,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而荷兰殖民侵略者长期盘踞霸占台湾,横行海上,又堵住了他们海上的道路。

何斌得知这一情况,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逃回厦门,把他绘制的台湾地图献给了郑成功,顺治十八年 (1661)四月初一,何斌亲自引导郑成功的船队,趁着涨潮,在鹿耳门登岛成功。又很快攻下了荷兰军队的据点赤嵌城,迫使荷兰侵略者签字投降,台湾宝岛在遭受异族蹂躏37年以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据一坦何姓谱牒记载,何姓人迁居台湾大概始寸明朝末年的何斌家族。何斌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成了郑成功的重要幕僚,其后裔也因此在台湾留居下来,并代代繁衍。而在郑成功及其后代控制台湾期间,以及在清朗中叶和近代国民党盘踞台湾时,又有不少何姓人前往台湾,并在那里留居下来,繁衍发展,使何姓人在台湾逐渐成了居第26位的大姓,并广泛分布到台湾的台北、新竹、彰化、嘉义、基隆、台中东势、凤山、士林内双溪等广大地区。

何姓人在向台湾迁徙的同时,也向港澳地区挺进。何姓人在港澳的发展繁衍历史,与他们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繁衍状况基本相同。其中近代在香港最有名的何姓人莫过于何启。

时至今日,何启的后人也是香港何姓人中的一大家族,并在香港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香港的何启是香港众多杰出华人中一位可以彪柄于中国近代史册的何姓英杰,那么澳门的何姓英杰就更值得何姓人自豪了。这其中不但有今日澳门首任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及其家族,而且有澳门著名的实业家何鸿(彳奚)及其家族富甲澳门一方。何厚铧及其家族的事业可以说源渊于其父何贤。

明清之际,迁台的何氏族人远不止何斌一族。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五年(1652)之前,福建漳州人何光瀚到达台南拓荒定居。1662年,有何义兴,何祐随郑成功东征台湾。第二年,泉州人何积善到台盐水港开发,还有入垦台湾太子宫堡的何替仔等,在台湾地方志书及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据《菲律宾庐江河氏宗亲会会刊》(1994)中,施源先生提供的资料,清代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新竹宝山都有何氏族人的足迹可见,转录如下:


1.来自福建漳州平和、诏安两县的何氏族人。

来自平和县境者:

康熙中期,何攒公入垦雾峰。

康熙末期,何廷谨人居今台中市公馆。

乾隆初期,何怀安定居今台中市何厝;何宽祁入垦今大里乡草湖;何连魁人居今新化市牛埔里。

乾隆中叶,何淑慎、何天成等人迁入今台中市何厝;何勤习拓荒到今台中市北屯区三分埔;何海南来居今台中市西屯区下七张犁;何叶在台中市南屯区沟子(土乾)定居;何汉、何承迁入今台中市南屯区新庄;何雅直、何溪水人居今大肚乡;何结生到今天的乌日下膀婿谋生;何云迁到漳化大村乡黎头厝。

乾隆后期。

何纯良人台中市何厝;何福随、何成德人居今台中市公馆;何昌入居今草屯,后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何唱到今台中市南屯区新庄定居,何邻人迁今大里乡番子寮;何合迁入今彰化涌头;何文珍到今漳化大村乡黎头厝。

嘉庆年间。

何语,何实义等人人居今台中市何厝;何彩来台中市西区士库;何真实迁到今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何正直迁入台中市南屯区新庄;何合掰迁入今台中市南屯区刘厝;何却妈迁今台中市南屯;何慧德迁到今大里乡沿途城;何洒迁雾峰乡本乡村。

道光年间。

何毅直迁入今台中市南屯新庄;何荣回迁入今乌日下膀婿。

同治年间。

何万盛迁入台中市南区顶桥子头。

来自诏安县境者:

雍正年间。

何秀满、何自清、何自旋等人迁入今台中市何厝。

乾隆初年。

何朝保迁入今台中市何厝;何宗鲁迁入今台中市公馆。

乾隆中期。

何欺、何算、何强、何汉、何均、何文惠人居今台中市何厝。

乾隆后期。

何恭笃、何坐等人定居台中市何厝;何明山之先祖迁何厝,后裔则分散到北屯二分埔发展家业。 嘉庆中期。

何位、何诰等人迁人台中市何厝。


2.来自福建泉州同安、南安、惠安三县的何姓族人。

来自同安县境者:

乾隆初年。

何维迁入今台中县沙鹿镇潭子(土乾)。

乾隆后期。

何茂椿迁居沙鹿潭子塔。

嘉庆年间。

何声良、何贞祥等人迁往沙鹿潭子(土乾)。

道光年间。

何富论、何光远、何龙得等人迁居沙鹿潭子(土乾)。

来自南安县境者:

乾隆中叶。

何光益定居今溪湖镇竹园。

来自惠安县境者:

乾隆后期。

何光添入居新竹市。


3.来自广东嘉应州镇平、梅县二县的何姓人。

来自镇平县境者:

乾隆初期。

何文明、何云贵父子迁人今高雄美浓。

乾隆中期。

何绍毅迁入今嘉义民雄,后人移居今苗栗公馆。

乾隆末期。

何元濂迁居今屏东内埔。

来自梅县境者:

乾隆中期。

何思宗定居今桃园中坜。


另据“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的藏台湾何氏族谱里,也显示了福建迁台族人的情况:

何超天,自平和县迁台北板桥。

何 才,自诏安县迁基隆。

何士兰,自诏安县迁台北。

何学都,自仙游县迁高雄。

何圣前,自闽侯迁台北。

何彦赐,自长乐迁往新竹。

今天,台岛之内,有“台湾桃园县何氏宗亲会”,“基隆何蓝韩姓宗亲会”,“新竹县何氏宗亲会”,“南区韩何蓝宗亲会”,“台湾嘉义何大宗亲会”,“高雄市何氏宗亲会”,“台北市何氏宗亲会”等,这些何姓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布局,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岛之内何氏家族迁徙繁衍和分布的情况。

1978年台湾户口普查显示:台湾何姓人口总计144503人,在台百家大姓中居26位;分布最多的五县市顺序是:台北市第一,20957人;嘉义县第二,16059人;台北县第三;13908人;台中市第四,12206人;台中县第五,11667人。


二十多年过去了,整整一代人的时段,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繁衍,不难推测,今天台湾的何姓人至少在15万人左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15: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居海外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风云激荡,风起云涌,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的迁徙流动也更加频繁。

何姓人向海外的拓展,大致开始于明朝中叶。他们多数是由今天的广东、福建鸟东南沿海地区先迁居港、澳、台,再由港酒台向东南亚地区及欧美等地拓展。

何姓人不但在澳港台繁衍发展,创造了宏伟的业绩,而且散播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为了加强联络,增进宗亲感情,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加坡的何姓华人先后成立了以何成法等为首的星洲庐江何氏公会,以何海光、何文华等为首的新加坡琼崖何氏公会,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

在海外最有影响的要数何姓人在菲律宾创建的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了。这个宗亲会1989年由何金朝、何恭育、何民觉等发起并成立了筹委会,筹集资金,确定会所,制定章程,办理注册登记,招收会员,同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章程规定:“凡属何氏族亲,旅居菲律宾者,不分国籍,只要能遵守本会章程者,年龄满18岁,经族亲之介绍便可入会。”会员义务包括:遵守该会章程及服从一切决议案;缴纳会费;捐输该会公益事业及福利基金与扶助会友;参加春秋祭祀及会员大会等。

会员权利包括:享有选举权及被选权,与提议该会应兴应革之事宜;举行会员大会时,享有发言权及表决权;享有该会合理与合法援助之权利;会员若贫病无依者,衰老无生产能力者,可具函该会详述情由,经查属实,得酌情支持;如失业或求职者,有需该会介绍工作者,可到会申述,以推荐适宜之工作;会员如不幸逝世者,其亲属须通知该会,由该会发出通告,及襄理布终事项。该会成立后,致力于:帮助家境困难的族生完成学业;热心慈善公益,发展中菲友谊,经常响应商总及华文报社发起的各项救灾活动;参加宗联的各项活动,增进与其他宗亲会的联系,加强侨社团结;保持与国外各何氏宗亲会的联系。1992年11月新会所大厦建成启用。在邦板牙、宿务、怡朗、三宝颜、纳卯、苏禄等地区设联络主任。1992年11月,与马来西亚何氏公会、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香港何氏宗亲总会有限公司、澳门何族宗义堂联谊会、福建石狮庐江何氏福利互助会等,在马尼拉共同发起筹组世界何氏宗亲总会。1994年9月3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首届恳亲大会,从此每两年轮流在各地举行一次,为加强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何姓华人的情感与关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东南亚的泰国也有众多的何姓人从事各种商务及社会活动,涌现出了许多何姓优秀儿女。其中祖籍广东南海(广州),生于泰国的泰国新闻界著名女政治记者何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1964年毕业于泰国法政大学新闻系,1965年任泰文《荣誉报》记者,后在泰国英文《民族日报》、华文《京华日报》等报社任职。1982年后曾任《新中原报》督印人兼总经理、采访部主任二总编辑等职。她擅长政治新闻报道,所采写的新闻涉及面广,文字直率中肯,在泰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新闻界都颇有影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8 16: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了,了解何姓的历史!
我也姓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