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3|回复: 2

请问有谁可以讲解一下徐姓的发源发展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7 16: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解答,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6: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人回复啊?

是不是现在没人在线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17: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ieziulove 的帖子

之前 添忘忒座哪只網站COPY下來箇..
===
客家百家姓---徐姓

徐姓于漢朝末年在江西已發展得相當繁盛,並以江西為中心,進一步向南方各地插遷繁衍。宋朝末年,江西石城的一支徐姓入閩,最初開基在上杭和連城兩地,後來閩奧各地的徐姓,有很多便是分支上杭,連城。在這之前,即唐天寶年間,亦有一徐姓入閩,子孫繁衍於漳州地區。到了明代他們的後裔分衍至廣東各地,明末清初,進一步渡海繁衍到臺灣,乃至海外各地。臺灣《藍田徐氏譜》載有:[先祖原籍福建寧化縣石壁市澳內村,明洪武以後,遷居于廣東省揭陽縣藍田都三瞻村埔頭鄉。]
  徐姓的歷史很悠久,始於西元前期196年,至今四千一百多年。徐姓始祖是黃帝軒轅代第八世孫伯益的次子若木。伯益曾助夏禹治水,夏禹以他為相,臨死前又決定把帝位讓給他,但伯益看到禹的兒子啟年輕而賢明,堅持讓賢,自己隱居起來,夏啟繼位後感念伯益讓國旺歸的高義,便把伯益次子若木封在徐國,若木也就從此以國為氏,因而有了徐姓,若木就被後世世尊為最早的徐姓元祖。當時的徐國在今安徽省泗縣附近,也就是徐姓的根源所在。

一、姓氏源流
    徐(X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省泗县一带),“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语见《通志·氏族略》)。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2、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
    得姓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徐姓人最早繁衍于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后扩至凤阳,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盛起来,这是由徐姓郡望多为山东古地而来证明的。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除山东外,在K.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在秦汉时亦有徐姓人在活动。东汉以前,已有徐姓人西迁至今甘肃境内。东汉桓帝时,“南州高士”徐稚迁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后人尊为“东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此期徐姓亦有迁居河南者,三国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宋末时,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迁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杭、连城二县。元时,有徐姓人从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总之,徐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地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盛。徐姓的向南播迁,自唐代以后,几乎是络绎不绝于道的,此期广布江南各地,这正是南方各地徐姓众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六六。
三、历史名人
    徐  淑: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徐  稚:今江西省南昌境内人,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最终没有做官,时称“徐州高士”。
    徐  幹: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所称。又善辞赋,能诗,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徐  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名臣,曾走马荐诸葛,因其母为曹操所挟执,入曹营后,一言不发。
    徐  陵: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文学家,其诗歌骈文,轻靡绮艳,与庾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后人辑有《徐孝穆集》。
    徐  寅:莆田(今属福建)人,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
    徐  达: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代名将,勇猛有谋略,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奇功。
    徐  润:广东省香山人,清朝时买办。
    徐  渭:字文长,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与陈复道并答“青藤、白阳”。有《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徐  松: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绩卓著,有《西域水道记》等地理著作,为清代研究西北历史地理的先驱者之一。
    徐安真:中唐时重臣。安禄山叛乱时与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隐居今湖南省汨罗与平江交界处。湖南徐姓从此兴望。
    徐树铮:江苏省萧县人,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内阁担任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等职。
    徐锡麟:浙江省阴山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被抓,英勇就义。
    徐霞客:南直隶江苏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较为突出。较早从窦马利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我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积极推动者。著有《农政全书》,主译《崇祯历书》,译著《几何原本》。
    徐世昌:天津人,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密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1918-1922年年曾任民国大总统。
    徐树铮: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省)人,北洋皖系军阀、政客,为段祺瑞之股肱,后被冯玉祥部枪杀于河北廊坊火车站。
    徐悲鸿:江苏省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尤擅画马。
    徐向前:山西省五台人,十大元帅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军队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江苏省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省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省晋城、高平等地。
    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琅琊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省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
    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
    2、堂号
    东海堂:徐偃王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鲁南、苏北、与闽东,皖全部,而鲁南与苏北属东海郡。所以,徐姓以“东海”为堂号。
    此外,徐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圣交堂”、“麦饭堂”、“敦睦堂”、“世德堂”、“存桂堂”、“垂裕堂”、“追远堂”、“崇雅堂”、“礼耕堂”、“惇王堂”、“怀德堂”、“雍肃堂”、“南陵堂”、“崇本堂”、“修吉堂”、“文敬堂”、“永恩堂”、“鸿绩堂”、“叙伦堂”等。


【徐姓宗祠通用对联】
〖徐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梦徵五凤;
家号八龙。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文学家徐陵(507-583)的事典。徐陵,字孝穆,东海剡人。陈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其诗歌骈文,轻靡绮艳,为当时宫体诗重要著作者之一。与廋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下联典指宋代孝廉徐伟,临湘人。事母至孝,有司累辟不赴,去龙潭山中,隐居教授,依以居者三百余家。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号徐氏八龙。
人中骐骥;
天上麒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东海郯人徐勉,字修仁,幼年时孤贫而好学,历官侍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宰相)。博通经史,熟悉各朝典章,能尽心政事;为官清廉,家无积蓄,被人称为贤相。年轻时,曾有人说他是“人中的骐骥(良马),一定会跑千里远。”下联典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八岁能写文章,僧人释宝志曾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啊!”梁时曾官东宫学士,人陈历官尚书左仆射、中书监。诗歌和骈文大都精巧细密,声调婉转,文辞艳丽,与庾信齐名。有《徐孝穆集》、《玉台新咏》。
南州世泽;
东海家声。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徐穉,人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秦时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访仙,传说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南州高士;
中山首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徐穉,时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明·徐达,佐朱元璋定天下有功,卒后追“中山王”。
会烛夜绩;
刻像上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贫妇徐吾,与邻妇会烛夜绩。下联典指明·徐彪亲丧,刻木为像,日上食,出入必告。
-----------------------------------------------------------------
〖徐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海家声远;
南州世泽长。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徐氏郡望为东海郡。下联典指东汉豫章南昌人徐穉,字孺子,家境贫苦,K.种地生活。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然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当时人称他为“南州高士”。
势廊重山外;
词留寿石前。
——清·徐懋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徐懋集焦山鹤铭句联。徐懋,字问渠,钱塘人。以搜奇嗜古、广见博闻著称。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清·徐良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徐良自题联。徐良,字邻哉,号又次居士,江苏华亭人。乾隆举人,官夔州知府。
东水源流远;
海波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徐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徐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云烟细玩三春景;
风月闲供一夕谈。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大臣徐勉,为官正直。任吏部尚书时,曾与客人在晚上闲谈,有人来找他谋求官职,他严肃地说:“今天晚上只可谈风月,不宜涉及公事。”
中论雅能邀帝赏;
曹营终抱向刘心。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哲学家、文学家徐幹,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官五官中郎将文学。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人所称。下联典指三国时名人徐庶,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字元直。初与诸葛亮等友善。后归刘备,乃推举诸葛亮。操曹取荆州,从刘备南行。以其母为曹军所执,被迫归曹操。官至右中郎将。其母自缢而死,庶终身不为操设一谋。
枝斜梅态文长画;
墙外杏花德可诗。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善古文辞,书则仿米,行草尤妙。画则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靡不超逸。下联典指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有《酸甜乐府》。
幼慧作小山名著;
夜绩借东壁余光。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徐坚女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徐吾事典。
万木争荣朝燕岌;
群贤毕至话桑麻。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明·徐霞客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自题联。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人。著有高度科学、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有关国家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3)1939年撰书赠联。徐特立,原名懋恂,湖南长沙人。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
种数竿竹能却俗;
读半卷书右养心。
——明·徐渭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书画家徐渭(1521-1592)自题联。
直上青云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1953)自题联。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
——明·徐渭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画家徐渭自题联。
雪影半窗能共白;
梅花千树只多香。
——元·徐舫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徐舫《月色》诗句联。徐舫,字方舟,桐庐人。有《瑶林》、《沧江》二集。
六泉嘉墨模唐本;
一路深林见落花。
——清·徐桐华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徐桐华撰书联。徐桐华,字峄,仁和人。
雅谁远移玉溪水;
笔端题得春风诗。
——清·徐立斋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状元徐立斋撰书联。徐立斋,字公肃官至户部尚书。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缥迢迢。
——唐·徐寅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徐寅《迥文诗二首》之二联句。徐寅,字昭梦,莆田人。乾宁进士。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
-----------------------------------------------------------------
〖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天上麒麟,孝穆英姿迥异;
人中骐骥,修仁德器非常。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五代梁散骑常侍徐陵,五代陈郯人。字孝穆,八岁能文。释宝誌摸其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他为文词藻绮丽,与庚信齐名,世号“徐庚体”。有《徐孝穆集》。
山河竞笑,齐喜远亲添彩秀;
棠棣联芳,合歌望月增辉圆。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教子有遗经,诗书易春秋礼记;
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昆山市徐氏祠堂联。下联典指清代该族的徐乾学为康熙年间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徐秉义为康熙年间探花,徐元文为顺治年间状元。
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
宗支分卫水,清波远溯绕虎桥。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卫辉市内徐(世昌)家祠堂联。
燕岌毓英才,一脉相承弘祖德;
商机传信息,双赢互利展鸿猷。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一派出鄱阳,于江于淮于河于汉;
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潜山县万岁山徐氏宗祠联。
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
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韶坑村徐氏宗祠联。
蓄德永千年、积厚流光,甲第更新恢祖德;
书声绳万卷,蜚英腾茂,文明重启振家风。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联。儒山房徐氏宗祠分为三落大厝。中落奉祀祖先,后落为蓄书楼,分为上下两层约有100多平方米,楼下是开阔场所,没有装修;楼上有一厅六房,其通道绕楼一周,宽敞明亮,至今完好,是德化县最早的民间图书馆。儒山房蓄书楼是前人私塾场所,也是藏书阅览的好地方。史上遗下这两副古楹联。史载:唐玄宗执政时,江浙一带受“安史之乱”的骚扰,时任浙江衢州刺史徐洪之子徐务,见时事日非,居无安日,于749年谋求避世,入闽深居莆田崇仁里,俗称入闽始祖。1274年17世徐浑典(儒山房)为避宋末元初战乱,从莆田迁永春旋入德化九峰山麓佛头安,即今之凤山村。21世徐永泉兄弟为奉祀17世儒山开基祖以求培育后裔,于1355年建置了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后于1486年、1647年遭两次兵乱焚毁,1543年、1799年族人多方集资重建,经多次修葺保持了原貌。又据史载:蓄书楼得到了杨皈肃大师的指点,并受唐·昭宗年间状元4世徐寅在莆田建景祥寺盖万书楼,广征图书、流泽奕叶的影响建造的。在建蓄书楼时,既利用自然景观又加入人的意愿,使其环境筑成状似文房四宝。门口清澈的池塘就是洗笔缸;广场边的两个水窟(一个蓄水饮用,一个洗涤之用)称为石砚;广场与水池之间建造一条石砌的步行石道,直至山尾岭,又名千二阶。岭下建立一座5.5米高石砌实心的三层四角塔,名为文峰塔(转下联)。
想当年明眼杨公知此地产人文,爰榜儒山堂宇;
乃今日继志贤孙振宏基恢统绪,仍启蓄书后楼。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联。(接上联)文峰塔与石阶连在一起,眺望像支毛笔;徐氏宗祠蓄书楼的右边,有座山绕至前方如屏风,案外三山竞秀,插入云霄的三台山,状如笔架,又称笔架山。蓄书楼为兴办私塾、子孙阅读提供了条件。早期学子们在此学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杂字》,《四书注集》、《幼学琼林》,还书写临帖、作文对诗等。蓄书楼为各小宗祠起了典范作用,许多房族仿效在小宗祠附近设书房十多处,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书房的称呼,如“横坂书房”、“寨兜坂书房”等等。清宣统年间,废除了科举制度后,很快在蓄书楼孕育了敦儒小学,是全县最早的小学之一,1925年在凤髻山下建了新校舍后才搬迁。各房族为鼓励学子读书,还建立了“立书田,置试租,建试寓”的制度。立书田,即奖励在学弟子的灯油租,数额不等,根据各房的基租收入情况而定。如有的上小学每人每年奖励两担谷子,上中学年奖10担谷子,大学毕业每人50担谷子,黄埔军校毕业生每年50担谷子终生受用。此制度直至20世纪40年代,有的还在施行;置试租,即供学子赴考之开支,付给足够费用;建试寓,即供学子在城里就读或考试住宿之便,亦称会馆,在德化县城有三台徐氏会馆、升卿会馆,在永春建有徐氏州试馆。现在某些房族还建立了奖学基金,鼓励学子就读,敬孝桑梓。
回复 点赞 拍砖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1 07: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