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台灣客家人分布概況
表A....................90年各縣市族群人口(單位:萬人) 縣市別 總人口數 粵籍% 外省% 閩籍% 原住% 粵籍人口 外省人口 閩籍人口 原住人口
基隆市 38.95 5.67 19.19 73.43 1.72 2.21 7.47 28.60 0.67
台北市 264.18 8.85 25.22 65.60 0.33 23.38 66.63 173.30 0.87
台北縣 358.69 9.47 14.96 74.69 0.88 33.97 53.67 267.88 3.17
桃園縣 174.04 39.66 17.23 40.92 2.19 69.02 29.98 71.22 3.82
新竹市 37.06 24.61 21.18 53.78 0.43 9.12 7.85 19.93 0.16
新竹縣 44.22 79.05 6.81 10.54 3.60 34.96 3.01 4.66 1.59
苗栗縣 55.96 67.78 5.70 25.00 1.52 37.93 3.19 13.99 0.85
台中市 97.52 7.69 15.59 76.28 0.44 7.50 15.20 74.39 0.43
台中縣 149.69 17.24 8.45 73.38 0.93 25.81 12.65 109.84 1.39
南投縣 54.12 14.15 4.88 76.35 4.62 7.66 2.64 41.32 2.50
彰化縣 131.17 4.96 3.87 90.94 0.23 6.50 5.07 119.30 0.30
雲林縣 74.23 1.56 1.98 96.35 0.11 1.16 1.47 71.52 0.08
嘉義市 26.67 9.41 10.69 79.68 0.22 2.51 2.85 21.25 0.06
嘉義縣 56.27 12.56 4.05 82.57 0.82 7.07 2.28 46.46 0.46
台南市 73.81 3.18 10.31 86.37 0.14 2.35 7.61 63.75 0.10
台南縣 110.66 2.83 5.91 91.08 0.18 3.13 6.54 100.79 0.20
高雄市 149.38 7.26 16.05 76.19 0.50 10.85 23.97 113.81 0.75
高雄縣 123.49 11.07 12.29 75.52 1.12 13.67 15.18 93.23 1.38
屏東縣 90.67 19.57 7.86 66.88 5.69 17.74 7.13 60.64 5.16
宜蘭縣 46.47 2.88 6.07 88.34 2.71 1.34 2.82 41.45 1.26
花蓮縣 35.30 27.11 13.06 35.95 23.88 9.57 4.61 12.69 8.43
台東縣 24.44 13.50 13.67 41.37 31.46 3.30 3.34 10.11 7.69
澎湖縣 9.03 0.55 9.08 90.25 0.11 0.05 0.82 8.15 0.01
金門縣 5.58 0.00 98.92 0.90 0.18 0.00 5.52 0.05 0.01
連江縣 0.77 0.00 97.40 2.60 0.00 0.00 0.75 0.02 0.00
合計 2232.37 14.79 13.09 70.27 1.85 330.26 292.25 1586.52 41.34
各族群人口計算基礎1)民國45年人口普查,各姓氏族群人口佔有比率。
(2)各縣市各年度電話簿姓氏戶數。
註:粵籍大部份為客家人。
上表族群以父系為認定標準
粵籍:是指本省人祖籍廣東者(含混淆祖籍之粵籍人口)
閩籍:是指本省人祖籍福建省者
外省人:是指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移入之大陸籍人口及其後裔
原住民:指戶籍登記為原住民者。
其他人口不列入計算
近年來報載有關基因研究發現,男性基因突變高出女性許多,這說明人類體質差異之擴大,主要來自男性之基因突變,從大的範圍來說,族群主體間的體質差異擴大,主要也是源自於族群主體父系血統基因突變之累積,中國在二千二百年前左右,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逐漸由母系社會轉化為父系社會,以父系血統為傳承的新姓氏隨之大量產生,因此姓氏與父系血統正可說是互為表裏,在中國經長久之發展,姓氏之發源地與其後各姓氏主要遷徙居住地理分佈,就可反應各族群之血統源流與差異衍化過程。母系社會之族群因為較容易滲入周邊其它族群之父系血統,使族群之父系血統多樣化,進而使其族群與周邊其他族群之血統文化差異減少,族群分界漸漸模糊,若是這個母系社會族群又處於人口弱勢,很容易就被週邊強勢族群所同化,造成族群之消失。在台灣的許多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從荷蘭據台時期,就與漢人有交往的歷史,所以在平埔族群中應含有不少漢族父系血統,就是一個例子。
因"客家人"仍無一定之定義,所以台灣各縣市之客家人口數很難有明確一致之數目,但以我個人對一些人口資料之瞭解,並根據所收集約五千個本省漢人先祖之資料(若每一先祖目前平均有800個後裔在世,總計其後裔則有400萬人,約佔本省漢人1860萬的21%左右),經客觀資料比對,及河洛人與客家人體質之差異(如男性癌症死亡率及蠶豆症感染率..等),加上自己主觀的認定,概算出各縣市客家人口數(含隱藏之客家人口)供讀者指教:
從(表A)來看
基隆市粵籍人口約2.21萬人,依個人抽樣出全台5000個外省人做統計之結果,外省人中約10%是客家人,所以包含外省客家人之基隆市客家人口約有3萬人,以中山區人數較多,以客家體質比率來看,客家血統人口在暖暖區佔人口比率則較高,基隆開發,首先自暖暖區,古說未有基隆先有暖暖,暖暖是基隆河最末端之河港,先民逆基隆河至此,客家先民可能也是最早至基隆之移民之一。世居基隆之客家宗族較難找到,資料中清朝有來自福建詔安李氏--紹衣堂(李仲儀)派下後裔李輪美、李世榮、李恪等六人,其祖源自福建西部客家李火德。清乾隆25年福建南靖縣人張石敢渡海來台居基隆,此宗為福建上杭縣客家張化孫之後裔。另有廣東陸豐縣人鄒添丁、粵東人陳代盛、廣東饒屏縣人邱良志等於清朝時移居基隆。
台北市粵籍人口23.38萬,大部份是近20年從桃園,新竹,苗栗三縣所移入。台北市體質比率顯示客家血統人口數約佔北市人口的28%左右,也就是74萬人上下,如此多之人數,令人不解,若把粵籍人口全當成客家人,再加上外省人的10%是客家人,也不過30萬人而以。我想另44萬客家血統人口出處有以下數個可能,一、從各縣市移入不少之漳州客家人(如桃園縣北區各鄉鎮與南投縣之漳州客家人…等)。二、台北市一百多年來都市化之結果,有不少客家人遺忘或是故意混淆自己之祖籍。三、台北市世居之福建漳州與汀州人不少是客家人,如徐姓與江姓應有不少是祖籍閩西永定縣或漳州詔安縣與南靖縣之客家人,另泉州安溪人或同安人(尤其是安溪人),也可能有不少和客家人有很親近之血源關係(如安溪李、謝、廖、黃、鄒、范姓及同安縣之陳姓…等姓氏),四、是早期居住台北地區之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很可能和客家人有密切血緣關係,可能是唐陳元光山西部眾,一部份漂流至台灣北部(猜測)。台北市之客家人不論是佔有率或人數,皆以南區較多,若以立法委員選區來看,南區約佔三分之二。世居北市較大之宗族與客家有較密切之血源關係者,如定居南港區之呂氏宗族,呂神佑等宗族六人於清朝乾隆年間自福建南靖縣書洋鄉渡海來台,其祖源自山西省值得一提的是,全台祖籍漳州的呂氏宗族大多屬客家血統。。清朝時來台定居之羅姓宗族也多為客家後裔,台北市世居之羅氏宗族亦不例外。清康熙及雍正年間有廣東人廖簡岳、廖順勉等廖氏至今文山區開墾。清康熙年間有鄒應龍後裔粵東梅縣人鄒子祿、鄒子樂等人入墾今北市。
台北縣客家血統人口約54萬,台北縣之客家人大部份分布在淡水河以南,其中板橋市之客家,人口最多,新店,五股,鶯歌三鄉鎮市之客家血統人口佔各該鄉鎮市之人口比率則最高,佔三分之一以上,此三鄉鎮市可能有許多混淆祖籍之原粵籍人口,世居此三地之安溪人,也應該有一些宗族與客家有親近之血源關係。事實上,若用一些客家族譜,來比對民國45年戶口普查資料之姓氏祖籍結構,很容易了解祖籍混淆情形之存在,例如泰山客家黎氏族譜中記載有不少後裔一直世居北縣,另有不少後裔失聯缺漏,但民國45年戶口普查,北縣之黎姓人口幾乎皆為閩籍,顯然居於人口相對少數之台北縣世居客家人,因客語之流失,其後裔混淆祖籍成其他族群者,必定不在少數。世居北縣較大之宗族與客家有較密切之血源關係者有--
鶯歌鎮--早在1684年即康熙23年廣東人呂阿四、呂阿和、呂阿南等人即已入墾今台北縣鶯歌鎮,清康熙46年廣東饒平人鄭清雅渡台居鶯歌。
樹林鎮--清乾隆年間廣東鎮平人鄧彥拔渡台居今北縣。
新莊市--清雍正年間廣東陸豐人王克師、清乾隆年間福建永定人江月暄、廣東陸豐人張卿南等人入墾新莊。
淡水鎮--清康熙年間廣東平遠人羅開運、清雍正年間廣東鎮平人陳學正、清乾隆年間廣東鎮平人羅煥依等人來台居淡水鎮。
泰山鄉--清康熙年間廣東饒平人林彪、清乾隆年間福建永定人胡旭盧、胡焯猷、廣東陸豐人陳春
仲、陳卿南、張大猷、廣東大埔人黎玉珮等人入墾今北縣泰山鄉。
石門鄉--清乾隆年間福建永定人練一乾、練在君、練在恭、廣東鎮平人羅繼齋等人入墾今北縣石
門鄉。
五股鄉--清乾隆年間廣東鎮平人黃長安、廣東饒平人劉啟善、劉和林等人入墾今北縣五股鄉。
中和市--清康熙年間福建永定人范鄒氏居今北縣中和市。
土城市--清乾隆年間福建詔安人羅文蓋入墾今北縣土城市。
三峽鎮--清乾隆年間廣東五華人古漢端入墾北縣三峽。
三芝鄉--今北縣三芝鄉清雍正年間有福建永定人江若濟、江士學、江正安、江世學、廣東普寧人翁尚進等人入墾、清乾隆年間有福建永定人李崇文、華東線、江心知等人入墾,三芝江氏後裔其後不少移入北市及中永和一帶發展。
八里鄉--清康熙年間廣東饒平人劉名珍、清乾隆年間廣東嘉應州人余源等人入墾今北縣八里鄉。
在台灣的許多客家宗族族譜記載是從鶯歌至龜山之楓樹坑一帶在遷出,此現象值得往後進一步了解其歷史原因。
桃園縣之客家血統人口約有100萬人,佔總人口的58%左右,是全國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桃園縣北區世居之福建漳州人,尤其是祖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與南靖縣者,大都與客家有非常親近之血源關係,應被歸為客家人,例如邱,呂,徐,江,簡,李等….大姓,筆者有一邱姓同事就主動表示,他們是詔安客家人,並說年長之族人,尤其是住在宗族祠堂附近者,都還會講漳州客家話,這位同事所表現之客家意識,是一種非常主觀的客家認同,正是客家人持續存在的根本。大溪有兩處有名之李氏古厝,一是清舉人李騰芳古厝,一是康莊路2段的李琳茂古厝,李騰芳祖籍福建詔安,李琳茂祖籍福建平和,這兩個李氏宗族其血統源流,都可追溯到先祖李火德,李火德也就是前總統李登輝之先祖,這可能也是前總統李登輝對大溪情有獨鍾的原因之一。
李氏先祖李火德是唐末至五代時人(一說是宋末人-但宋末人之說法很不可能,原因複雜此文暫不說明),他從客家祖地福建寧化遷居福建上杭開基,目前眾多後裔分佈閩粵台各地。龜山李氏來台祖李榮軸, 祖籍福建詔安,其先祖李念七,也是於明代時從福建寧化遷福建南靖大坪頭,其後裔支分福建詔安,傳到13世李榮軸渡海來台(註1)。桃園縣南區有一些粵籍大族,例如觀音寶樹堂(郡望-陳留)之謝氏,新屋天水堂之姜氏,新屋南陽堂之葉氏,他們之源流可追溯遷自閩南,但他們先祖遷移至廣東惠州數代,再移至台灣,如今觀察其體質與風俗,比客家還客家,(例如義民祭典輪值,他們還是重要的主導者),其祖居郡望堂號也都在現在的中國河南省或甘肅省,與河洛人主體源自山東省與河北省南部,有很大差異,筆者小時候住新屋鄉,鄰居是姜姓與葉姓大族,他們會使用海陸腔客語,也曾聽到他們使用河洛話,這在海陸客語非常強勢的新屋鄉,是一奇特之現象,新屋姜姓與葉姓宗族,到底是客家人還是河洛人?我認為他們的根是客家,移入福建省成為福佬客,再移廣東惠州成海陸客,移來台灣又再回到客家懷抱。在桃園縣之河洛血統人口只在大園鄉佔有優勢,復興鄉則以原住民泰雅族為主,其它鄉鎮市則以客家血統人口為主,但在政治上卻以南客北閩來分,且互不相讓。桃園縣之外省人,有很高比率是從中南部或台北縣市遷來,其第一代已婚者,近半數是娶本省籍女性,尤其是河洛女性,其第二代故多會使用河洛語,如中壢市,河洛語言之使用反而有較強勢之現象。在桃園縣,因外省第一代仍多在世,加上娶入之它族群女性,所以在民主選舉中,外省票數往往與閩粵族群票數鼎足而三,但近年外省第一代面臨大量凋零,影響力也會隨之降低。近幾十年桃園縣移入為數60萬之外縣市人口(不含外省人),其中來自新竹縣約10萬,來自苗栗縣約10萬,這兩個縣世居住民大都是客家人,其移入人口70%遷入桃園縣南區;另有約25萬來自彰化縣、雲林縣及嘉義縣三縣,這三縣以河洛人為多,其移入人口70%遷入桃園縣北區,外縣市人口移入之分配,使桃園縣仍巧妙維持南粵北閩之分佈。
桃園縣客家人不少,卻只在大溪及八德交界處有一座三山國王廟,顯得較特殊。桃園縣南區之客家人,近45年其總生育率高居全國之冠,所以產生許多人口眾多之大族,如新屋九斗羅氏約有5000人,新屋范姜氏約有4000人,新屋東明姜氏約3000人,楊梅高山頂鄭氏約有3000人,平鎮王氏、宋氏,楊梅黃氏,龍潭黃氏,觀音廖氏、謝氏、徐氏……等等到處皆是遠超過千人以上之大族,桃園縣南區近年處處新建大型祠堂,蔚成風氣,也使得宗族對民主選舉之影響力,比其他縣市來得更明顯。桃園縣各鄉鎮與客家有血源關係較知名之宗族如下--
觀音鄉--清乾隆年間福建南靖縣書洋鎮敦本堂派下後裔李廷柱、李廷紳、李廷緒等人入墾,此李氏先祖源自閩西客家李火德公,清乾隆初廣東人謝永錦入墾,清雍正年間廣東陸豐人黃鼎坤入墾
大潭村,廣東人卓乃文入墾上大村,乾隆年間廣東陸豐人廖世崇、廖仕盛、徐敬雲、徐子堅入墾。
蘆竹鄉--清雍正年間廣東饒平人王克卿、詹灶壽入墾,乾隆初福建詔安人呂延玉入墾,乾隆中閩
西永定縣人江仰輝、江漢維入墾,廣東鎮平縣人巫永蘭、巫玉宗入墾。
龜山鄉--清雍正年間有廣東平遠人劉子桂、劉京璉、劉戊方,廣東饒平人羅魁福入墾,清乾隆年
間有福建永定人翁元生、福建南靖人徐日興、福建詔安人李榮軸、羅隊、呂瑞元、廣東五華人羅天透、廣東饒平人陳名顯五兄弟等人入墾。
龍潭鄉--據說福建詔安二都客家人游瑞清於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年即居龍潭,後裔移蘆竹,清康熙年間廣東陸豐人羅正遇入墾、清乾隆初廣東鎮平人黃梅生入墾、清際入墾龍潭之鍾姓如鍾會明、鍾錦清、鍾朝宗、鍾興智等大都來自廣東五華。
楊梅鎮--清康熙年間廣東五華人古尾基、古厚基、古楊基、古達先等人入墾,清雍正年間廣東陸豐人鄭大模、廣東饒平人劉延楹入墾、清乾隆年間廣東鎮平人傅麒章、傅廷俊、傅麟章等兄弟入墾。
新屋鄉--清康熙年間廣東陸豐人羅允玉、羅允文兄弟入墾、清雍正年間廣東陸豐人范姜殿高等五兄弟、葉春日、羅萬韜、羅弘樂等人入墾、清乾隆年間廣東陸豐人姜文欽、廣東饒平人曾大舉、廣東鎮平人徐保習等人入墾。
桃園市--清雍正年間廣東梅縣人古傳、廣東饒平縣人鍾相英等人入墾,清乾隆年間福建汀州人薛啟隆從斗六北上入墾、廣東鎮平人陳世舉、廣東饒平人莊德大亦至此墾拓。
平鎮市--清雍正年間廣東陸豐人葉奕明、葉奕倫、葉奕武等人入墾,清乾隆年間廣東鎮平人宋高麟、梁義昌、宋來高、曾九健、沈人定等人入墾。
中壢市--清雍正年間廣東惠來人黃風、廣東鎮平人賴永馨、廣東饒平人吳雨吉等人入墾,清乾隆
年間有福建永定人胡凱清、余乃芳、廣東惠來人傅仙桂、廣東鎮平人鄭建儀、廖相標等人入墾。
大溪鎮--清乾隆年間福建永定人江漢瑜、福建平和人李琳茂、江士根、福建詔安人李善明、廣東鎮平人徐拔雲、張秀蘭、廣東人謝秀川、賴基郎等人入墾。
大園鄉--清康熙年間福建南靖人呂夏珍入墾、清乾隆年間廣東鎮平人傅雲劍入墾。
八德市--清乾隆年間有福建永定人江盛伍、吳乃郊、福建詔安人呂祥查、呂祥歲、呂達川、呂萬春、呂孟生、廣東鎮平人吳存珪、吳清禮、吳福新、吳奇來、吳仲金、吳福、吳仲立、廣東饒平人劉璞珍、蕭元科、廣東陸豐人彭盛祥、彭顯英等人入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