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86|回复: 1

[漳州]破解两岸同源的生命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1 04: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解两岸同源的生命密码



(2006-08-30 15:29:00)

漳州市开展千村万社姓氏调查,为台胞寻根提供血缘地图




位于漳州市区的萧状元墓




板桥林家创始人林平侯


近日,漳州市政协组织上千人进千村万社,开展在全省尚属首次的大规模姓氏调查,全面梳理该市700余姓的来源、播迁过程。


调查资料显示,至少有98个姓氏800万人左右台胞祖籍在漳州,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5.8%。漳州市政协将于近期出版《漳州姓氏》一书,通过台湾姓氏和漳州姓氏的全面对接,为台胞回漳寻根溯源提供血缘地图。


诏安“张廖”奇姓播迁海峡两岸


此次调查发现诏安县有一奇特姓氏:张廖(此姓在户政档案里被归到张姓)。其实,张廖既非复姓也不是音译,而是两姓的结合,即“张父廖母”的后代。


据老新闻工作者张元锦考证:张廖氏发源于诏安县官陂。元顺帝时因白莲教起义,云霄县西林的穷书生张愿仔避居官陂教读。当地有一位员外叫廖化,单生一女名大娘。廖化见张愿仔英俊忠厚,便将他招赘为婿,同时收为养子,改名廖元子。廖员外视婿如子,张愿仔对岳父如生父一样孝敬。


明洪武八年(1375年),48岁的廖元子中年得子,取名廖友来。洪武二十三、四年,廖族有人犯了国法并逃逸无踪,拖累廖氏全族。晚年的廖元子挺身而出,以廖姓亲族身份前往申辩。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他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临终遗嘱廖友来:你外祖父母对我太好,我却没来得及报答。你要替我报恩,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如果移居外地,姓张姓廖或张廖合用,听其自便。从此,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张廖”奇姓,由一名男性兼做两姓的继承人。“张廖”二家遂成一派,张愿仔(廖元子)为始祖。


张廖氏子孙历代遵守祖训,书写着自己的姓氏。在祖籍地官陂,生则姓廖,死则书张;迁往广东的,均用张姓;迁往台湾的,也大都沿用“活廖死张”。还有少数“张廖”合用的,如旅日华侨张廖富源就是官陂张氏后裔。上世纪初官陂进行户口登记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年老的登廖,年轻的登张;读私塾的书廖,读新学堂的书张;女子姓廖,男子姓张。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廖元子的第十一到十四代后裔,相继从官陂渡海入台,散居于广兴、西螺、二仑、港尾一带25个角落垦荒。他们用汗水和心血使荒芜之地变成鱼米之乡,二仑被称为“台湾谷仓”,西螺蔬菜闻名台岛。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台官陂张廖后人共同捐资购置田园,作为祭祀廖元子的公业,并于西螺镇修建祠堂继述堂(后改称崇远堂)供奉祖先。祠内长联清楚地表明了台湾张廖与诏安张廖的渊源关系:“崇建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


至今,台湾的张廖后裔已繁衍至20多万人。


郭氏从齐云楼“生门”逃往嘉义


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迄今所知最早的土楼之一——齐云楼高踞于村北的山坡上,构成了郭氏家族在岱山村500年漫长历史的图案。


此次调查资料显示,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郭文达,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由漳州城龙瀛迁居华安县上坪岱山村,其后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成齐云楼。据楼内珍藏的清道光年间裔孙郭继汲写的《岱山记》说:“吾祖文达公,始入升(平)时,择取而居之,嗣是子姓建楼于(岱)巅,榜其名日‘齐云’。世族环集于此,兀复有他姓错处其间,因自成一家业。”


齐云楼外观为椭圆形,但楼中天井却是两头尖的橄榄形,围绕天井共有26个房门。楼是同心上两环相套,外环两层,内环平房。通常大土楼内的房间是平均分割,一般大小,而齐云楼的单元开间数和房间厅堂大小却差别很大。大的单元之内,是标准的四扇三间上下厅三合小五凤楼,面积比小套大一至二倍。据说这是按辈份高低和地位尊卑安排的。


更有意思的是,齐云楼除了大门以外,还在橄榄形天井两端呈尖棱的位置,向北开有一“死门”,专用于死葬出殡;向南开着一“生门”,供生小孩娶媳妇做好事专用。这其中包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清咸丰年间,当太平军打到漳州时,楼里郭好等年轻人前往投奔,引来了来王陆顺德,以齐云楼为据点屯积粮草。后来清军大举反攻,陆顺德率部退守龙岩,他的侍卫长在战斗中负伤,被郭好等人救回藏在楼内养伤。清军闻讯,立即包围了齐云楼。


郭姓子弟依靠地形之利,居高临下,奋力抵抗。双方激战数日,由于齐云楼地势险峻,楼高墙厚,清军损失惨重。总兵罗大春火了,从漳州请调来两尊重炮,对准齐云楼猛轰。郭好和兄弟们只好带领家眷分头从南北两侧门突围。本来南侧门下临空旷平地,极易暴露目标;而北侧门面朝后山,易于隐蔽逃生。没想到把守南边的清军头目刚好姓郭,他不忍心屠戮族亲,故网开一面;而堵住北门的清军将领心狠手辣,大开杀戒,叫楼里人有出无回。


等战事平静后,幸存者从楼内古井中捞出93颗人头,从此就定下这条生死门的族规,以纪念这场浩劫。


从生门突围的一部分郭姓子孙,拥着他们所崇祀的大使公神像渡海入台,在嘉义市阿里山定居,至今已繁衍六代10000多人。1991年,在台郭姓子孙派人回乡拜祖,其标记就是齐云楼家庙内供奉的大使公。


萧万长是宋代状元萧国梁的后裔


此次调查初步确定,台湾政要萧万长的祖籍地,是南靖县下永村。


在台湾,萧姓名列第27大姓,其中以书山派、斗山派、涌山派最为盛大,有10多万人口,号称“三山萧氏”。闽台萧姓均以“兰陵”为郡望(姓氏起源的地域标志,也表示某姓在当地的名望)。


萧氏出自姬姓,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喾的后代。喾的裔孙仲衍是“商末三仁”之一的微子的胞弟,其裔孙大心在两周时因平定南宫长万之乱有功,被封于萧(今江苏萧县),从此便以封地的名称为姓。后来萧国被楚所灭,国民中有位萧不疑在楚国担任上卿之职,子孙散居于丰、沛间(今江苏北部)。至秦朝末年,祖居沛县的萧何初任县吏,与同县的刘邦联合起来反秦,为建立汉朝起到关键作用,此后的萧姓族人大多尊奉他为祖先。至西汉中叶,萧姓中又出了一位著名宰相萧望之。因他的祖居地是东海兰陵(今山东峄县),因此兰陵成了萧姓人的著名郡望之一。南北朝时期建立齐朝、梁朝的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都自称是他的后代。


唐末,萧衍的八世孙萧曦随王审知入闽,成为萧姓开闽始祖。宋乾道二年(1166年),其裔孙萧国梁考中状元,奉旨至漳州知州事。萧状元的后裔分居漳州各地。厦门乌石浦萧氏的一世祖萧中立就是其七世孙。


萧状元的五世孙萧奋、萧细满开基南靖书洋,六世孙萧猛容开基南靖金山,三人分别成为“书山派”、“斗山派”、“涌山派”萧姓始祖,这就是南靖“三山萧氏”。三山萧氏先民迁台历史悠久,阵容浩大。据资深对台工作者刘子民先生考证,至少有254名南靖“三山萧氏”入台开基,分布于彰化社头、田中、员林,嘉义北社、民雄、竹崎,苗栗后龙、苑里、头份,桃园八德、大溪,台北士林、树林,台东大武,云林西螺,宜兰礁溪等地。海峡两岸的“三山萧氏”,兴建了许多表记血缘的宗庙、祠堂,供奉着同一祖宗。


据调查:萧万长属“涌山派”,其先祖萧孟容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从书洋移居金山水美,后再移居下永开基。萧万长是萧孟容的第十七世后裔。但这一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他究竟是萧孟容的第几代孙入台开基仍无答案。如果能与台湾的萧氏族谱对接,或许就能查明这个疑点。


板桥林家源出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


此次调查显示,台湾望族板桥林家就是从龙海角美莆山社(今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分支的。


据埔尾村珍藏的《闽漳龙邑莆山林氏家谱世纪》记载,板桥林家属于林禄(晋安林)派。莆山社林氏肇基始祖是林隐庵,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先祖林禄随元帝东渡,封晋安郡王。林禄入闽后生了三个儿子,子孙中有一支派居莆阳,又从莆阳分衍到仙游竹港,裔孙林勤从竹港移居到长泰钦北里积山。到了元代大德年间,林勤后裔林隐庵入赘到龙溪白石堡,择地定居,取名“莆山”,以纪念祖籍地莆阳和积山。


清代,莆山林氏开始向台湾、澎湖、金门移民。到乾隆三十九年,莆山林氏族谱修撰时,载入族谱的入台开基祖人数达83人,主要移居台湾淡水一带。乾隆三十九年后,莆山社林姓赴台的人就更多了,其中以落籍台北的林本源家族最出名。由其裔孙林清山、林建恩编纂的族谱,序言中写道:“溯自西河肇基,分派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杜,立祠堂曰端本。迨乾隆末,曾祖讳侯六号逊伍,偕家本源平侯公买棹东渡台湾。”谱中所列字沿顺序,从十世至二十九世为:“伯仲和为贵,文章世泽长。惟宏子有得,济美水元昌”。经查,与莆山社林姓使用的昭穆(即辈份排序)完全一样。


林本源家族俗称板桥林家。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莆山社林姓十四世孙林应寅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他的儿子林平侯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随之入台。林平侯生有五个儿子:国楝、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家时立为五号,称饮、水、本、思、源,国华、国芳为实胤,其分号为“本记”和“源记”,所以合在一起称为“林本源”。林国华生有三个儿子:维让、维源、维德,其中,维源生有四个儿子:尔嘉、鹤寿、柏寿、松寿,尔嘉生有七个儿子:景仁、刚义、鼎礼、崇智、履当、克宫、志宽。


以林平侯为始祖的林本源家族,从入台伊始就以雄才大略经营米行盐务和土地拓垦,成为台湾北部首富。富裕之后,林平侯回到祖家莆山社设立“永泽堂林氏义庄”,是闻名福建省的公众慈善事业。如今,义庄建筑仍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林本源家族的开台功业,在第三代林维源手中达到巅峰时期。甲午战争后,日寇据台,林维源捐银百万两帮助抗日军民,随即携家内渡,1905年在厦病逝。其长子林尔嘉回到闽南祖地后,于1913年在鼓浪屿仿板桥林家别墅建造菽庄花园,以慰思乡之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台湾重振家业。


背景材料


林姓:漳台两地第二大姓


在漳州,林姓人口有53万多人,位居第二。在台湾,林姓也是第二大姓。


林姓是个多源姓氏,主要来源有三,均出自河南。


最早的一支林姓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是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贵族,子姓。作为纣王的叔父,具有贤德的比干忠心辅佐侄儿。纣王因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残害忠良,百姓怨恨,诸侯反叛。比干冒死劝谏,触怒纣王,被剖腹挖心,惨遭杀害。比干被害后,正妃陈氏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因害怕纣王的加害,带上婢女四人逃到牧野长林石室,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取名为泉(一说避难时泉为少年)。周武王消灭纣后,为比干造墓,寻找到比干的儿子泉。武王以泉生在长林而赐姓林,赐名坚,拜为大夫,食邑博陵。林姓共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始祖,尊比干为太始祖。


另外两支林氏,一则出自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周平王庶子林开,其后裔以林为氏,周平王建都在洛阳,所以这支林氏也出于河南;还有一支林氏则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命鲜卑人改用汉姓,将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这支林氏也出于河南。


林姓入闽主要派系有:林禄(晋安林)派、林孔著派、林章派、林穆(陶江林)派、林延皓(控鹤林)派、濂江林派、林闾派等。


比干庙:漳台林姓圣地


目前正在维修的漳州比干庙,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比干庙始建于宋代,由漳属各县林氏先人捐资而建,供奉林氏先祖、商朝忠臣比干。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士单士元、南开大学历史建筑断代专家朱光亚、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都曾考察过比干庙,认为它是我国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宋代风格建筑。


过去,漳州比干庙还作为各县林氏族人赴京考试生员的接待处,正殿两侧厢房各有十多间书屋,各县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历史上,林氏族人英才辈出,“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着多块明清林姓状元、探花的牌匾,是漳州历代崇文重教的的一个窗口。


漳州比干庙也是漳台林姓血脉相连的见证。据台湾百大姓源流考据,“明清两代,林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州为最众。”其中,开发台湾的两大林氏——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来自漳州,以漳州比干庙为共同的祖祠。

  


(来源:厦门晚报)

[ 本帖最后由 明堂 于 2006-8-31 04: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04: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生一女名大娘


我认为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我们常在祭祖的时候说:
张氏大娘,陈氏二娘如何如何

大娘,应该指明媒正娶的大老婆;二娘即小老婆,应该这样理解才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