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24|回复: 4

紫金姓氏渊源选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8 15: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紫金姓氏渊源选介
http://www.guzhu.net/show.aspx?id=112&cid=11
[日期:2005-05-10] 来源:紫金网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简述各姓受姓因由、堂号、始祖、世系及各世系播迁、分布等 ,所述均来自各姓族谱及有关知情人口述。因年代久远,姓氏谱牒众多难觅,部分姓氏族谱失传,仅选介27个姓氏,读者从中大致可见本县人口迁徙之脉络。编排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 氏
  马氏原为赵姓。战国初期,赵国大将赵奢破秦有功,封为马服君,子孙以官为氏,遂曰马姓。马氏源出并发迹于陕西扶风,后世以“扶风”为堂号。汉始祖马援,扶风人,为东汉伏波将军。唐初,马援的后裔迁居博州荏平(今属山东)。宋南渡时,马氏后裔随着南迁至福建。南宋末年,马七郎在闽南汀州府长汀县开基,为本县马氏一世祖。迁入本县的为马七郎之五世马晋卿(千七郎 )之马王舍、黑舍的支脉。
  六世马王舍,子仲四郎于元末由福建迁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下同)开基。九世孙马良玉、良益、良瑞兄弟三房,其子孙先后迁入本县。明朝中期,良玉之孙马伯寿由长乐县迁至归善县宽得都清溪约上窖(今青溪乡)定居。明万历年间马辛贵(十四世)又迁到附城林田开基。马良益的十六世孙马万选于清初由长乐县迁永安县岩前约(今乌石乡)石坑村开基。马良瑞之子法今(十世)于明中叶由长乐县迁至今本县的秋溪、中石坑等地,至十四世马腾汉分居龙窝罗洞村。马王舍孙季二郎于明末由福建迁兴宁开基。清末二十二世孙马清梅(即有合)由兴宁迁本县中坝定居。民国初年二十四世孙木康、南康等兄弟又迁至紫城镇开基。八世孙十三郎(季二郎弟)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任惠州府营千总,永乐十年后落居兴宁。二十一世孙马良茂则由兴宁迁居本县蓝塘开基。
  六世马黑舍之九世孙马奕芳,于明初由福建迁广东平远县开基。十六世马祖昌于明末又由平远迁本县九树官田开基。
  邓 氏
  邓氏始祖曼公,是殷商武丁的叔父,封于南阳为邓侯。其后以邓为氏,并以“南阳”为堂号。邓氏发源于河南、河北间,后逐渐南移。唐时邓如岳居湖湘,时遭兵乱,偕弟徙居江西省南安府南康县石下南梁。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九十三世邓太乙由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迁潮州府梅县三河口开基。
  移居紫金的邓氏均为邓太乙之后裔,计有四支脉:一是二房邓行的次子邓禄之八世孙怀标,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携子由长乐县枚林青公潭迁永安县城北门背立基,其第四孙邓澄偕弟与子于清康熙年间(1684年)由北门背迁洋头甘棠围立业,并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开创羊(洋)头圩。二是三房邓恭之子邓祚从程乡(今梅县,下同)移长乐伯公塘,后移龙川县车田;再于明万历年间(1574-1619年),由龙川县车田迁永安县龙窝宝洞立业,其后裔分紫城镇教场,附城林田、义容、柏埔等地。三是四房邓敬之长子邓祯的嗣孙由梅县金盘宫迁永安蓝塘老围立业。邓敬之十一世孙邓云万自幼随父由梅县金盘宫迁居惠州芋坑,至清康熙五年(1666年)从芋坑迁蓝塘老围立基,其后裔分居蓝塘的汗塘、长塘、马坣、高布塅等地。四是八房邓智的三世孙仲、仲凤兄弟,由梅县迁蓝塘布心塘立业。邓智的三世孙邓仲和从梅县迁南雄府珠玑巷居住,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南迁东莞茶园定居,其第三世孙邓湖保于明正德年间(1510年)由东莞迁归善县陶头角(今临江)立基,后裔分居临江的桂林、联新、禾坑、梧峰、塘排、光坳等地。
  叶 氏
  叶氏之先原姬姓。周武王封季聃于沈,后裔以国为氏。春秋后期,楚左司马沈尹戌死于吴楚之战,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于南阳叶邑(今河南叶县),其子孙以邑为氏又改为叶姓,后世以“南阳”为堂号。
  迁入紫金之叶氏有二:一是福建漳州平和县叶氏始祖叶洙之十九世孙叶存琼,于明嘉靖年间由漳州平和县迁惠州府归善县古名都安民镇附近(今紫金县城)开基立业,其后裔分居附城的城西、上庄、朗坑,瓦溪,九和富竹,乌石的龙径、升平、石坑,义容,青溪五斗租,黄塘龙潭等地。二是南宋末,叶大经因元兵南下由汴梁(今开封市)迁广东梅州定居。叶大经之十七世孙叶玉堂,于明嘉靖年间由梅州迁长乐县琴江都岩前约(今乌石士贵)立基,其后裔分居乌石升车,龙窝的松坑、蜘蛛寨、高子坑、寺前、彭坊,洋头的北坑、车坑、柘口、东溪田,苏区的碧潭、小北,古竹槎岭,临江花坑,黄塘的碏石、锦口、铁嶂、庙前、上下黄塘等地。
  孙 氏
  孙氏出自山东乐安。春秋时,田无宇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后世遂以“乐安”为堂号。
  孙氏本是中原世族。孙坚为汉献帝长沙太守,其次子孙权(仲谋)与曹、刘三分天下,于222年建立吴国。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河南陈留县四十二世孙因黄巢之乱,充承宣使,引兵游于闽越江右间。中和四年定居于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县),为孙氏南迁始祖。孙子孙散居于赣南、闽南,及粤之东北部。其裔孙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
  迁入本县的孙氏有二:一是孙之十四世孙六郎(子高),于宋元祐七年(1092年)由江西省迁广东省大埔县花果园立基,其八世孙五十郎,由花果园迁居长乐县溜沙约久安寨。五十郎之九世孙应经(九如),由长乐县迁永安县上义约立基。二是孙承事之裔孙孙友松,于明永乐年间由福建长汀河田迁长乐县琴江都上镇约(今本县中坝发昌黄牛挨磨灌水塘)开基。其十一世孙孙鼎标,随钟丁先起义抗清,勇敢善战闻名。十二世孙连昌(鼎标之次子),由中坝迁居增城,清康熙中叶,又由增城迁香山县涌口门村。十四世孙殿朝(连昌之孙)即孙中山先生高祖,于清乾隆中叶,由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
  江 氏
  江氏源出嬴姓,其始祖为颛顼的第六代孙元仲,事夏帝启为大理(官名),其后裔爵封于江(古国名,在今河南正阳西南),国人遂以国为氏。春秋时(公元前623年)江国灭于楚,公子江贞率族众逃至山东。三国时江祚自山东避居河南,后裔繁衍于江浙。南宋时,一支江氏因元兵南下由江西迁入福建。江孟德于元末年间(约1367年),由江西迁广东惠州古名都乌石约书田开基。其十二世孙孔宽、十三世孙渠迁居柏埔;十三世孙玉清、十四世孙天琰迁居蓝塘告坑;十四世孙思君移中坝袁田中塘立业。后裔分居古竹上联,临江梧峰、桂林,瓦溪半岗,附城中埔、林田,九和富竹,敬梓田头,龙窝仕坑等地。

朱 氏
  西周时,周武王封颛顼的后裔曹挟于山东曲阜设郡为“邾”,以郡为姓。东周战国时,邾为楚灭,邾之后裔仕齐大夫朱梡因避田和之乱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去邑(阝)为“朱”,以朱为氏,并以“沛国”为堂号,朱梡被奉为朱氏太始祖。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朱梡后裔朱铎从沛国迁河南永城。唐昭宗时(890年间),朱梡的四十四世孙朱瑰镇守徽州婺源(今江西东北部),并在此定居,为江西朱氏始祖。朱瑰的八世孙朱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于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自婺源迁福建省建阳县立基,其后裔部分迁至江西吉安。朱熹的十五世孙朱宝英率5子于宋末由江西吉安迁入广东兴宁、长乐、河源等地立基。
  迁入紫金朱氏,大多为朱宝英后裔,计有五个支脉:一是朱宝英次子朱珍,明朝授长乐县知县,为长乐朱氏始祖,其后裔有11支脉迁紫金:朱镰、朱广,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长乐县转水角黄肚湖迁洋头立基,后裔分居龙窝的高坑、慎田和苏区永坑等地;朱国相由长乐县迁敬梓洋高立基,后裔分居水墩兰五塘和苏区永坑;朱华宇由长乐县迁龙窝龙塘立基,后裔分居洋头的黄沙、五星等地;朱尚贵于清初由长乐县迁义容凫鹤围(今南洋村)立基;朱尚质由长乐县迁黄塘龙潭颈立基;朱瑞龄于清末由长乐县迁义容南洋围顶立基;朱贵色于清朝中期由长乐县高坑迁义容甘棠围立基,后裔分居米坑、蚌湖、磨坑、枫林排等地;朱元色由长乐县迁古竹汤坑山立基;朱维于明朝中期由兴宁县禾村迁九和官坑立基,后裔分居瓦溪、青溪等地;朱耀色由长乐县迁义容车田立基;朱尚仁、朱嘉元由平远县长田迁永安县樟村(今附城上庄)立基,其后裔分居蓝塘的坣雅、百罗、河塘、告坑等地。二是朱宝英三子朱瑾后裔朱有华由兴宁县朱坑迁乌石鹧鸪塘立基。三是朱宝英四子朱荣的后裔朱明旺由河源康禾迁兴宁,后裔朱仰宇再迁青溪磜下立基,裔孙分居义容的南洋、大同等地。四是朱宝英六子朱球后裔朱化、朱儒于明末由兴宁县朱坑、油田分别迁柏埔的东升、南昌立基,其后裔分居方湖、新丰、福田、良洞和临江的塘排、联新及古竹榕丰等地。五是朱宝英九子朱琼后裔朱法亮,于明末由兴宁县迁古名都温子约朗坑(今附城乡)立基,其后裔分居蓝坑、新龙等地。
  此外,朱熹第三子朱在后裔朱彦明的裔孙朱文凤、朱梧凤、朱作秀等,先后由兴宁县北厢古塘迁永安县城米行街、乌石南光等地立基。
  刘 氏
  刘氏之先出自帝尧陶唐氏。尧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子孙以邑为氏,为刘氏之始。七十七世刘启为汉景帝,其第八子刘胜立为中山靖王,居彭城郡(今徐州市),后世即以“彭城”为堂号。刘氏自河北播迁于山东、苏北以至大江南北。九十四世刘备(玄德)之三十四世孙刘祥南京人,唐末僖宗时,偕长子天锡移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为刘氏中代始祖。明洪武七年(1374年),一百四十六世刘开七为刘姓入粤肇基始祖,原住福建宁化县,官授潮州府都统,葬于兴宁县。其子刘广传子孙居于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
  刘广传生十四子,其中五房之后裔,先后迁入本县:一是三房刘巨汌之四世孙刘乌子与其母温氏,由福建汀州迁居长乐县积木嶂大洋里,后乌子与妻叶氏、罗氏由其母温氏携带,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积木嶂迁归善县古名都上黄沙约九丫树(今九树乡)开基,其后裔分居瓦溪,九和,附城林田等地。二是十一房刘巨河之三世孙刘泰(三十六郎,元佐)进士,于明嘉靖年间由江西吉安迁入归善县古名都九田(今紫城镇城东九田),葬于轿美坝。生四子:长子民俊居九田;次子民望居龙窝李洞;三子民杰居乌石鹧鸪塘榕树下(今榕林),其后裔刘永发移居清溪(今青溪乡)矿坝村;四子民亮居蓝塘留塘。三是长房刘巨源之九世孙刘习义携子易城及长孙吉人,于明天启年间由兴宁石马迁永安城内花园定居,其后裔分居中坝良庄,水墩秋溪,柏埔仓下等地。刘巨源裔孙有居上义、凤安、义容、临江、城镇等地。四是二房刘巨湶之裔孙刘孔昭偕妻妾及儿子,于明末由兴宁移惠州,留下妻及子,带妾迁永安县古竹岸头村立基。九树在南之刘氏亦为刘巨湶的后裔。五是八房刘巨涟之第八子念九十九郎后裔,由兴宁柏树下迁居永安县龙湾(今属龙窝镇)。巨涟之七世孙尚文,于明末由兴宁子高迁永安县南岭庄田立基。
  张 氏
  张氏系出黄帝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始制造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张氏最初发源于山西大原一带。周末,张僎、张仪兄弟自河内(今山西沁阳)迁清河(今属河北),后裔以“清河”为堂号。七十三世张良,传至一百一十一世张公艺,九世同居,有“百忍”之称,唐高宗深受感动,族人又增“百忍”为堂号。至一百一十五世张九龄,韶州曲江人(今广东省曲江县),长安进士,唐玄宗宰相。唐开元年间,呈献《金鉴千秋录》五卷为唐玄宗祝寿,受帝嘉奖而赐褒扬。族人继以“金鉴”为堂号。一百二十四世张承先,从韶州曲江迁河南洛阳。南宋金兵入侵时,一百二十九世张瑞从洛阳迁闽省(福建)宁化县石壁下葛藤坑。一百三十三世张化孙由宁化县迁龙岩上杭北乡深坑开基。张化孙后裔先后由福建向南迁徙。
  迁入紫金开基的为张化孙的12支脉:一是八世孙张悕绍,号九龙,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从福建省上杭迁长乐县火带径岩前约(今紫金县乌石石坑)开基,后裔分居在中坝上下石、中正(今敬梓乡),龙窝双下、茶松、龙南、苏区炮子等地。二是八世孙张绍明从潮州府潮阳县迁归善县凤安约(今紫金县凤安镇)开基,后裔分居凤安、蓝塘等地。三是十世孙张宗凤从大埔县迁永安县宽得都青溪约(今青溪乡)井田坑开基。四是十二世孙张承魏,于明末清初从程乡松口溪南迁长乐石颈居住 ,其子张念吾迁永安县双下约(今紫金龙窝),后迁古名都下濑约(今属瓦溪乡)山口开基,后裔分居瓦溪,九和富竹等地。五是十六世孙张万鍾,于清初从长乐县大田迁永安古名都凤安约(今凤安镇)黄竹塘开基。六是十七世孙张鹏翼,于明末从长乐县黄埔约迁永安古名都上义约(今上义镇)中洞开基,后裔分居上义官田、叶茜等地。七是十八世孙张鹏,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从长乐县大田迁永安县琴江都袁田约麻下(今属中坝镇)开基。八是十八世孙张巨凤,迁永安县古名都好义约,再迁古竹吉安开基,后裔分居义容中兴、安全、大新,青溪磜头,凤安放塘,蓝塘山背等地。九是十八世纪孙张乾,从嘉应州兴隆寨迁居永安县蓝塘坣雅鸿儒岭。十是十九世孙张崇仁,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兴宁北厢龙归洞迁永安县琴江都龙窝约洋头黄竹塘开基,后裔分居在苏区榕树坳、好义吉田等地。十一是二十世孙张朝贤,于清初从大埔县丰政都李寨下迁本县古名都安良圩下禾塘角开基,后裔分居在黄塘上黄塘、附城林田、乌石荷光等地。十二是二十五世孙张梁先,从大埔县迁永安县县城西门高第街开基,后裔分居今黄塘的上下黄塘等地。
  陈 氏
  陈氏大始祖满原姓妫,为舜帝之后,西周时娶武王长女为妻,封为陈侯(陈在今河南淮阳),子孙以国为氏。世居颍川,后世遂以“颍川”为堂号。永嘉乱后,陈逵随东晋南迁,任长城(今江苏吴兴)令。唐末,陈旺迁于江州德安,为江州义门始祖。宋时,陈魁由德安迁居福建汀州,后裔分迁于闽、赣、粵各地。至宋末及元、明、清辗转流入梅县、兴宁、长乐、永安等地。
  本县陈氏主要为五华、兴宁、梅县、惠州迁入:一是由长乐县(五华县)迁入:(1)南岭高星陈氏,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迁入;(2)十三世陈旺、陈受通分别由转水角大岭背迁中坝富坑、袁田立基,其后裔分居良庄、广福和龙窝竹子凹等地;(3)六世陈洪仁,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横陂迁中坝广福立基;(4)陈韶之第四子道伦由小都迁居九丫树,九世陈斯圣由小都迁泷口(今水墩陂湖);(5)十世陈有德、略德兄弟由扁子塘迁入古竹立基;(6)十八世陈庚发,十九世陈金发,由夏阜高寨里迁居瓦溪。二是由兴宁县迁入:(1)十一世陈习胜,于明崇祯年间(约1638年)从石马迁上黄沙(今瓦溪)高子岗开基,其后裔分居上濑,九和等地;(2)陈文德、文献兄弟迁居附城横径,其后裔分居黄花、新庄等地;(3)九世陈法聪,于明末年间从兴宁水巷街迁瓦溪上濑开基。三是陈怀慈于明嘉靖年末(1564年)从梅县鲤子塘移居乌石瑶坑村定居,其后裔分居附城黄花、瓦溪高田等地。四是陈明太于明初由惠州府宝安龙岗迁蓝塘下石约(今凤安)开基,其后裔分居蓝塘建联、加元等地。五是八十七世陈万五郎,于明隆庆年间由福建上杭县迁入秋溪(今水墩)定基。六是一百○二世陈惠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浙江移居惠州铁炉湖再迁永安柏兴约陂角沙(今柏埔东升)开基,后裔居柏埔鱼潭、永丰、福田等地。七是福建九十九世陈祖盛,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从上杭溪南石镇坪迁永安柏兴约(今柏埔)长岭开基,其后裔分居柏埔大鲁、梅村,石公神(今临江)陈屋、禾坑,义容月角岭等地。八是陈继谟兄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老炉溪迁居永安县城明德坊,后裔分居乌石荷树下、附城黄花、龙窝竹子凹等地,其二弟继善迁居中坝学老湾、三弟继添移居蓝塘芙蓉坝。
  李 氏
  李姓的始祖皋陶,为帝少昊之后裔。皋陶在尧帝时任大理(官名)。其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被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裔孙理征,因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时值果熟季节,沿途李树果子挂满枝头,母子俩一路逃,一路摘取李子充饥,得以活命。为纪念这段逃难历史,感谢李子活命之恩,指李为姓,改姓“理”为“李”。北朝西魏李虎被封为陇西公,李氏为当地望族,后世遂以“陇西”为堂号。唐肃宗时李光弼被封为临淮王(762年),定居于金陵(今南京市)乌衣巷。南宋末年李利贞之八十二世孙火德迁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后再迁上杭胜运里丰朗岗,为李氏入闽始祖。
  迁入本县的李氏大部分为李火德之后裔,且多从长乐县锡坑迁入。一是其十三世孙李良儒,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福建上杭县移到永安县(今属龙窝镇)定居。二是长乐县十二世孙李仕英之子科龙、科麒兄弟分别由锡坑迁居永安县瓦溪四联饭罗塘和蓝塘坣雅。三是长乐县十五世孙孟芳、仲芳之后裔,十八世孙国安、国和、腾云、胜云、祥云、斗云等人,于明崇祯初年起先后由锡坑迁入永安县古名都的黄沙约(今属九和),下石约(今属凤安),下义(今好义)和蓝塘的布心塘、加元;宽得都的苦竹派(今属古竹),石公神(今临江);琴江都龙窝火烧店,敬梓洋高等地开基。四是长乐县十九世孙李元英,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锡坑迁义容汀村立业。
  严 氏
  严出于庄,庄严一家。严氏原本楚庄王之孙,以谥为姓。东汉时,明帝刘庄,庄氏避明帝名讳,改为严。严氏发源于甘肃天水,繁衍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吴锡等地,后世以“天水”为堂号。严子陵(原为庄光名子陵)早年与刘秀同游太学,刘秀为东汉帝位后,严子陵累请不仕,而改名隐居富春山(今浙江中部),并在富春江以钓鱼自乐。其高洁品质为族人传颂,继以“富春”为堂号。
  严氏迁入紫金有三脉:一是严献伦(一世祖),于北宋神宗年间在江西瑞金县开基,其十世孙严令明于元末由江西瑞金移居福建省汀州府,十二世孙严复德从汀州迁广东永安县九丫树后再迁乌石鹧鸪塘立基,后裔分居龙窝嶂下、矿沥、梅园、紫城、附城等地。二是严秀良(初世祖)于元大德四年(1304年)率子严与敬由广东南雄府始兴县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平坊,其裔孙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因让出宅居地建县署而迁居惠州水口源塘、墨池、大渔池等地,十世孙严庭观由水口源塘迁阳坑后再迁永安县义容塘面开基,后裔分居古竹汤坑、上义李郊田等地。三是严伯辉于元朝从福建迁广东惠州府,其二十二世孙严帮让携子迁永安县柏埔复兴立基,其后裔分居临江花坑等地。

 杨 氏
  杨氏大始祖杼公,是黄帝二十二世孙,姬姓。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封为杨侯(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食采于杨遂以杨为氏。杨氏素以“四知”、“弘农”、“关西”为堂号,源出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杨震事迹。西晋杨安国,因任弘农令,迁河南洛阳。晚唐时杨承休奉使吴越而定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其裔孙杨云岫因任广东潮阳(今潮州市)刺史,约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年)定居梅县,为广东杨氏始祖。
  迁入本县的杨氏有:一是杨云岫之十八世孙杨宗荣,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由梅县迁青溪宝山立基。二是杨宗受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由梅县迁居今附城城西。三是二十九世孙杨法珍,于明万历三年(1573年)由福建上杭县迁今附城新庄立业。四是二十二世孙杨特,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归善县(今惠阳县)水口迁居上义径子。五是三十世孙杨振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迁入水墩秋溪。其后裔分布在雅布、高岭、塅布,黎坑、黄、群丰和龙窝的茶松、高坑,以及敬梓洋高等地,人口7000余人,为本县杨氏人口最多的一支脉。六是二十九世孙杨瑞棠,于明万历年间由梅县迁兴宁县,后徙居乌石鹧鸪。七是二十七世孙杨心孔,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由兴宁县大坪迁居瓦溪高田。八是二十七世孙杨钦令,于清嘉庆年间迁居柏埔东方,分居临江等地。另几支脉先后由梅县等地迁居蓝塘、古竹、义容、青溪、白溪、中坝良庄和苏区赤溪等地。
  邹 氏
  周代有邹国(今山东邹县),相传为古帝颛顼的后裔,子孙以国为氏。战国时邹徽仲食邑于范阳县(今河北定兴县),后世遂以“范阳”为堂号。邹氏自汉迄晋,由山东蔓延河南,聚居于邹坊。唐贞观末年,邹垣由安徽当涂迁居于江西省南昌。
  迁入紫金的邹氏有二:一是宋咸淳八年(1272年)因避乱,邹氏一脉由江西移广东南雄府珠玑巷,再迁惠州府归善县定居。其五世孙邹皎由惠州东坡亭白鹤峰迁归善县宽得都苦竹派魁溪、隔田、道姑岩、孔埔等村立基(今属本县古竹镇)。二是邹廷章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兴宁县迁归善县宽得都安全社黄洞村(今属本县义容镇)立基。
  范 氏
  范氏原属刘姓。刘氏五十四世孙士会,是周朝晋国人(今山西西南部)。初仕于秦,晋文公复归晋为上卿,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子孙以邑为氏,改刘为范,士会之后裔共尊他为范氏大始祖。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江苏吴县人(是士会六十五世孙,被尊为客家范氏始祖),其裔孙多数徙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
  范仲淹后裔迁入紫金的有四支脉:一是十二世孙范景辉、范玉贞,于明历四年(1576年)由汀州宁化迁居永安县。范景辉在附城的新庄开基,后裔分居附城横径,黄塘锦口,青溪上下窖,古竹甘洞,乌石贪塘、石坑等地;范玉贞在永安城内龙腾街立业,后裔分居乌石巷子,九和芫芬,瓦溪墩塘,附城横径,蓝塘汗塘,义容园岭等地。二是十二世孙范法聪由福建汀州宁化迁入广东海丰坪岭,至十五世孙一忠于明万历年间由海丰坪岭迁入永安县南岭庄田林坑立基;十五世孙范景由长乐县迁永安县南岭庄田林布村立业;二十四世孙范子九由惠阳县石塘迁居永安县上义叶石径。三是十七世孙范荣清携其次子润华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由福建漳州平和县新安里移居永安县龙窝宝洞黄沙村,后徙居璜坑桥头,其后裔分居龙窝罗洞、双下、黄田等地。四是十六世孙范法胜生三子均从海丰县赤石迁入:长子智旺移居九和芫芬湖坑;次子智才移居蓝塘元吉径子沥,裔孙分居蓝塘南山;三子智通徙居九和幸福谢禾塘。本县范氏堂号有“高平堂”、“致富堂”。
  钟 氏
  钟氏源出于微子启(黄帝三十三世孙)。周武王克商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称为宋桓公。宋恒公玄孙州犁仕于楚。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部将。钟离昧子接,居河南颍川长社,并去离单姓钟。钟接为钟姓之始祖。后世以“颍川”为堂号。其子钟烈生偃,偃生叶,叶生气。气生于汉高祖未入关之初。汉朝建立时,族始有谱,并奉钟气为一世祖。气之十七世孙钟繇,汉桓帝时内主簿,汉献帝时为大傅。其裔孙钟西于隋朝末年由颍川迁金陵(现南京)。其子绍京于唐中宗时功封越国公,卜居江西南康。绍京二十七世钟贤为福建都督大将军,定居于汀州鄞江白虎村。后裔俊秀及其子友文、友武、友盛兄弟于北宋神宗元年(1068年),由闽秘奔南方。
  一百○一世钟理则奔广东长乐铁炉坝开基。其子大相,生三子:天槛、天柱、天栋。其后裔分居兴宁、五华等地。迁入紫金的为天槛、天柱之后裔。钟天槛之一子从铁炉坝迁至永安黄塘嶂拔开基。钟天柱之后代提龄(名壁)、遐龄(名壇)、瑞龄(名堂),三人后裔一脉先后迁入县内各地:(1)提龄的九世孙钟龙、钟凤由兴宁岗背迁入永安县城东门儒林街开基,其后裔分居附城中埔,黄塘的上、下黄塘,乌石中澄,及临江、好义、古竹、柏埔等地。(2)提龄之孙文亮从兴宁龙洞太平湖迁永安县蓝塘汗塘立基。(3)遐龄从长乐县铁炉坝挚眷择居于齐昌十二都蚕施村东坡岭,后又于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移居琴江都南岭立业,其后裔分居于今苏区的炮子、小北、石阶子、永坑、青溪,龙窝的上、下慎田及茶松、茶园、桃君塘、龙光、仕前、高坑,洋头的大小布、朱坑、栏麻坑、上下小磜、黄沙、五星,上义招元,古竹雅色,瓦溪,九和,黄塘庙前等地。(4)瑞龄的十一世孙月溪由长乐县铁炉坝迁至永安县龙窝莲塘阁开基,基后裔分居于附城,乌石升平,黄塘的上、下黄塘、庙前及瓦溪、蓝塘等地;荣溪之子法鉴从福建汀州永定县万石村迁永安县城安良圩,其子耀从在岩前约(今乌石升平)立基,其子锡文之后裔分居龙窝礼坑、茶松及紫城镇等地。

 贺 氏
  贺氏原由姜姓改庆。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庆纯因避安帝刘祐父孝德皇帝讳改庆为贺,为贺氏之始。因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以“广平”为堂号。唐代贺知章(659—744年),为浙江萧山人,证圣进士。因避乱,后裔贺友文于元贞帝二年(1296年)由南京镇江府丹阳县迁闽中兴化府立基。其二世孙千二郎,偕子万四郎于元顺帝元年(1333年)由福建宁化县迁广东潮州府饶平三河坝开基,千二郎为贺氏入粤始祖。其四世孙贺澄由三河坝迁长乐县琴江都源头骆岭下(今本县中坝贺冈)立基,其长子受兴居中坝贺冈,后裔分居径口、袁田、众塘、上坪、山,附城上庄,水墩横坑,龙窝等地;次子受隆居乌石旧寨,后裔分居荷光、南岗,附城朗坑、林田,瓦溪半岗,青溪南坑,黄塘双下等地。
  徐 氏
  徐氏系出自颛顼,赢姓。后世伯益为夏朝东夷族首领,其长子若木受封于徐国(今徐州市),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徐若木后裔徐诞治国有方,诸候共尊为徐偃王,辖地北至今鲁南苏北,南至今皖中浙东。而鲁南苏北,汉时属东海郡地。故徐氏后裔以“东海”为堂号。汉朝徐稚为徐氏一世祖,世居江西省南昌府。晋朝时,八世孙徐陵,居东海(徐州)。三十五世徐一郎,于宋末元初由江西石城县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东坑开基,为徐氏入闽始祖。四十三世徐真人奉父徐陈子命,于明洪武年间由福建上杭县迁广东省长乐县大都约沙田里陂尾立基,尊徐陈子为长乐徐氏始祖。
  迁入永安县的徐氏有二:一是由长乐县迁入的,有:(1)四十七世徐洪显之子徐满郎,迁永安县下黄砂约下汤甲(今九和幸福村)立业。(2)四十七世徐伯粦,由陂尾移永安县白水磜温坑崦桑(今上义吉洞)立基。(3)四十九世徐天德,于明万历年间迁永安县城东门外黄金岭佛子前(今紫城镇)立基。(4)五十世徐锦宇(长乐九世),于明末年间由陂尾移永安蓝塘迴龙(今凤安迴龙)立基,其第三子参日居蓝塘南山。二是三十九世徐景山,由福建上杭县迁广东博罗县低田,子徐探元迁居平远县镇平。徐景山的十世孙位卿名汝枚,由平远县迁今惠东县白薯立基。位卿之三子海鸣、四子海冲兄弟,于明隆庆年间由今惠东县白薯迁永安县上义捲蓬径尾定居,后海鸣之子克光分居好义鹿塘。
  黄 氏
  黄氏原出嬴姓。东周楚成王封幼子于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其子孙始以国为氏。后来古都江夏(今湖北中东部及河南东南部)成为黄氏发迹之地,后世则以“江夏”为堂号。东晋以后黄氏南移,渡江后沿赣水达江西中南部,分途入闽粵。
  一百三十八世黄峭,号峭山,唐朝进士。晚年辞官后命诸子分赴闽、粤、赣各地创业。峭山后裔迁入紫金的有两脉:一是峭山的十五世孙海龙,南宋高宗绍兴进士,授广东循州校尉,后率子若孙迁长乐县琴江都中镇(今敬梓中联)开基。海龙之三世孙南明、南用、南振、南兰及四世孙国璷、国湖、国清等的后裔分居乌石璜坑,苏区黄布;五世孙后裔分居附城黄花,紫城镇直径,龙窝黄田、嶂下、双下,敬梓甘坑,中坝塔凹,蓝塘茜坑,临江花坑,黄塘,义容等地。二是峭山的十五世孙海龙的胞弟海虎,南宋敬宗二年进士,年老辞任奉旨从海南返乡,路过梅州城五马坊,喜见山水秀丽即停车住足创立基业。海虎之十世孙景庄,长子子荣,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东莞县七都一图迁归善县古名都上石社上石屯(今蓝塘石城)建宅定居,其后裔分居好义,上义,凤安,蓝塘,古竹,义容的大新湖沂溏、华星黄屋坝、安全,临江塘排,柏埔福田,黄塘,龙窝的高坑、龙南、排楼、莲塘、龙光、下慎田等地。
  龚 氏
  龚氏源出姬姓。文王子,武王弟,叔绣之后。叔绣受封于滕,地名龚邱,以地为姓。春秋时,龚坚任晋大夫,为肇姓鼻祖。西汉时,龚遂封渤海大守,为开基始祖。其子龚英为武陵守令,有政声。后世遂以“武陵”为堂号。四世龚苍,在汉平帝时因王莽篡汉避乱,由武陵迁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二十世龚伯四,由福建汀州上杭迁广东程乡开基。二十五世、龚伯四之六世孙文忠、文晋、文昌兄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同移江西省长泰峰双桥堡居住。数年后,龚文忠转回福建上杭原籍偕其弟文惠、文明移广东齐昌县(今兴宁县)西厢大坪立基,为兴宁龚氏始祖。
  迁入紫金的龚氏有二:一是兴宁龚文忠之后裔:(1)其八世孙龚有涧之后裔迁居柏埔大鲁庙角,八世孙应科之后裔迁居柏埔大鲁打蘸坪;八世孙应举、应考、应试之后裔分别迁居柏埔利民圩坝、留金坑、塘背沥,临江石古下及附城衙前等地。(2)其十世孙国敬、国球、国锋、学周、学锦、逢雨、任仁、逢运分别迁居柏埔的南昌风径,上、下排,利民圩下、靛房下,大岭下、大鲁营下村,企排沥等地。(3)其二十四世孙伟君、伟平、伟南之后裔迁居黄塘澄田社背;应时应举之后裔移居附城衙前、白溪及义容安全等地。二是二十三世龚天赋,由江西抚州府临川县迁福建汀州府永定县东门外立基。二十五世龚伯荣,于明万历年间偕堂弟伯兴、伯成由福建汀州永定迁本县黄沙乡汤里约(今九和热水),开基立业,后裔分居幸福、双罗、九和等地。

温 氏
  温氏为周成王弟唐叔虞(姓姬)之后,世居山西太原。其后裔有分封于河内温邑(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后世遂以“太原”为堂号。一百四十世温尚简迁至江西石城。南宋高宗时(1127—1162年间)一百五十世温九郎由江西石城迁福建上杭县安乡洪山塘,为温氏入闽始祖。一百五十八世温良善从福建上杭蓝家渡迁广东程乡松口黄沙熊桑子坝立基,为入粤始祖。一百六十三世孙、入粤六世孙温德兴从梅县石坑迁居兴宁县西厢岳桥堡鲤仔塘。
  迁入紫金的温氏有三:一是一百六十六世、温德兴之曾孙温思敬,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从兴宁县鲤仔塘迁永安县上正约良庄(今属中坝镇)开基,其后裔分居敬梓中联,乌石大陂、璜坑、紫城镇安良圩及青溪、义容等地。二是兴宁温氏五世孙温有鹦后裔由兴宁鲤仔塘迁永安县上义约岭头围(今属上义镇)立基。三是长乐县汀的温氏迁居紫金南岭、苏区、龙窝、水墩、上义等地。
  彭 氏
  彭氏始祖篯,铿,为颛顼玄孙,尧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遂以国为氏,因长寿而称彭祖。商亡后,彭氏散居于江河海之间。中唐天保时彭构云迁居江右(西)袁州合浦,其五世孙徙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彭之十四世孙延年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任广东潮州刺史,后定居于揭阳县浦口村,为彭氏之入粤始祖。彭氏以“信述堂”为堂号,源出《论语·述而》。二世彭鉴在兴宁作官后,定居于兴宁黄洞乡。
  迁入永安之彭氏均为彭延年的后裔:一是五世孙彭德隆由兴宁黄洞乡徙居永安县黎坑(今属水墩乡),其后裔彭曰亮之子益举居中正,彭曰清之子益昌的子孙居水墩杞洋、敬梓洋高;彭曰华之长子益茂居龙窝彭坊。二是其五世孙彭德清由兴宁县迁居永安苦竹派(今古竹),后裔分居于义容。三是十一世孙彭月泉,于明朝后期由长乐县迁入永安县城附近立基。
  曾 氏
  曾氏源于姒姓。夏禹帝五世孙少康封其次子曲列于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春秋时,鄫为莒所灭,世子巫逃往鲁西南,始以去鄫之邑边的曾为姓。巫之玄孙曾参定居于山东省嘉祥武城,故曾氏多以“武城”为堂号。新莽始建国二年(10年),曾参之十五世孙曾据率族众避乱南迁江西省庐陵县(今吉安),传至三十四世,有曾珪、曾旧、曾略三大房。
  迁入紫金的曾氏有二脉:一是曾略徙抚州,迁南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裔孙曾惇东迁福建省宁化县石壁葛藤窝。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五十三世孙曾佑荪迁广东省长乐县。元朝初,其子广新迁居兴宁县北厢龙归洞径口,为兴宁曾氏开基祖之一。广新后裔经多次迁居,再迁入紫金的有六支:五十七世孙念四郎(字宝)由长乐县迁九树椒坑,后裔分居官田和洋头下慎田等地;五十八世孙法锦由福建迁凤安的竹塘,后裔分居好义的吉田;六十世孙德显、德华、德芳,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庵坑角分别迁居附城暗坑、中坝贺岗湾里、乌石龙湖曾坑,后裔分居中坝广福和蓝塘等地;六十世孙从乐由兴宁县迁义容的上月角岭,后裔分居田心;六十一世孙宏孔,清初由兴宁迁九和官坑,后裔分居黄沙和蓝塘元吉、青溪南坑;六十五世孙復兴,于清顺治年间由兴宁县迁上义捲蓬。另有广新兄弟广渊之后裔六十二世孙集养由长乐县河口迁洋头公柘,后裔分居东坑。二是曾旧之后裔,五十九世孙邦齐,由长乐县迁古竹平渡,后裔分居雅色等地。
  蒋 氏
  蒋氏源出姬姓。周公之三子伯龄,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后蒋国迁于汝南期思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刘宋时改称乐安,后世遂以“乐安”为堂号。蒋伍,原籍河南省开封府许州虞城县八里营侯村保北关军籍人氏,其子蒋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任广东前所守御,后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晋升为总旗。荣升后奉迎其父蒋伍偕殷安人到广东受享奉养,后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移长乐县油草塘定居,为蒋氏入粤始祖。其七世孙蒋法德,为南昌首县总兵,离任后于明嘉靖年间栖居兴宁县北厢十三都和兴堡练油村立业。后有第十世蒋禄九祖妣庾氏,携子时江回归长乐县油草塘原籍居住。
  迁入永安县的蒋氏有三:一是十一世蒋时江,于明万历年间从长乐县油草塘迁永安县琴江都樟洞(今龙窝莲塘樟洞村)立业。二是十四世蒋文圣妣刘氏于清顺治初年携父法钦之骨骸,由兴宁练油村移永安县岩前约石背(今乌石士贵)定居,其后裔、十九世蒋子汉分居九和热水,后又有移居古竹、义容等地。三是十四世蒋承宗妣刘氏,于清初由兴宁县练油村迁永安县柏埔立业,其后裔多迁居增城县。

 蓝 氏
  谱载,神农氏初都陈(河南陈州),迁曲阜(山东曲阜县)。十一世传至帝榆罔,徙涿鹿(北京涿州),封子昌奇为蓝氏始祖。因后裔分封于汝南,后世遂以“汝南”为堂号。五十五世蓝崀佐任蔡大夫,迁蔡之崀乡(西汉置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传至一百○八世蓝明德(647—700年),于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赐进士,授扬州节度使,卜居建康(江苏南京)朱紫坊,为蓝氏江南始祖。一百二十二世蓝吉甫(1161-1229年),因元兵南下陷建康,而避乱入闽,居福清县五福乡,后裔分居建安、宁化、上杭、武平等县。一百二十七世蓝君厚(大一郎),生七子:念一、二、三、四、五、六、七郎。永安、河源、连平、和平等县的畲族近祖分别为念五、六、七郎。一百三十一世蓝文甫(五四郎),由福建省武平县林坊迁广东长乐县水寨,旋迁双头赤岭下立基,为长乐、永安、河源、连平县蓝氏入粤始祖。
  蓝文甫之五世孙蓝有经,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长乐县迁永安县城东增塘,后徙狗头嶂下的员墩清溪(今青溪乡),为永安县蓝氏始祖。其后裔分居凤安觉民、曹洞、迴龙,蓝塘茜坑、南山,古竹平渡,附城衙前和上义官田等地。
  赖 氏
  西周时武王封其弟叔颍于赖,其辖境后来属颍川郡(今河南息县、商城一带)。叔颍的子孙以国为氏,并以“颍川”为堂号。二十二世赖深,东晋初年为贵州知州,升授陕西道监御史。二十五世赖忠诚,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于松阳(今浙江遂昌),故赖氏又增“松阳”堂号。唐武德三年(620年)前后,三十二世赖得,位都督大尉,由江西宁都迁福建上杭县古田,其子赖桂复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赖得的十三世孙六郎及十一郎,十三郎之后裔先后迁入广东兴宁县。
  迁入永安县的赖氏有三:一是四十五世赖朝美,宋朝中举,于唐末从福建上杭古田复迁松阳湖,尊为福建汀州府永宁定县始祖。六十四世赖道纪同胞兄道统,于明万历年间随叔赖天义由福建平和县山柑村移入广东永安县城内开基。后赖氏尊道纪为永安赖氏始祖。赖道纪长子胤达、八子胤桂居永安县城内并圩下鲤子塘(今属附城乡),次子胤伟分居黄塘下双(今下黄塘),三子胤香分居九和,四子胤嘉分居下石黄洞坑(今属凤安镇),五子胤璋及其后裔分居蓝塘、上义,六子胤震及后裔居黄花水尾并沈仁坑、超塘坑(今属附城乡),赖道统派下居蓝塘寺背(今自然)。二是赖朝美十一世孙、五十六世赖光宿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从广东潮州府平远县迁古竹留洞开基,后裔分居雅色、上洞、下洞、留坑、甘洞、县城鲤子塘(今属附城乡)。三是兴宁县赖氏一脉迁居河源县,赖参廷于明万历年间,再从河源县小江迁入永安县义容甘堂坣(今华星)开基,后裔分居今和平、新民、东平、石下、夏棠、南洋、桥田、大新村等地。
  廖 氏
  相传,颛顼帝后裔、商王之弟淑安封于国(今河南南阳唐县),其后裔以国为氏。春秋时,三十六世孙伯高始易为廖。从此以廖为氏,并以伯高为廖氏鼻祖。南北朝,廖延龄任武威大守,后裔以“武威”为堂号。其子廖崇德于唐贞观年间(607—649年)任江西虔化县令,后在虔化安居落户,为闽粤廖氏之始祖。其六世孙四十一郎在唐末战乱时,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八世孙廖花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圩,后又迁福建上杭。廖花之八世孙廖德衍由上杭迁广东平远县河头村,廖德源迁广东兴宁县。
  迁入紫金之廖氏有二:一是廖德衍之八世孙廖蕃初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由平远县河头村迁永安县九丫树椒坑,其孙廖自亨于清顺治年间由椒坑迁居龙窝桂山围。二是廖德源之孙廖思明于明末由兴宁县迁居永安县敬梓,其后裔分居水墩的群丰,九和的官坑、富竹、九和圩等地;廖德源孙廖思聪的后裔的由兴宁迁长乐,后再迁永安县上义石头潭等地。
  黎 氏
  谱载,传黎氏者,厥为北正黎一派。其后,商时以功封侯,建国于上党之壶关(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国号为黎,因以为氏。黎氏发祥于京兆郡(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后世遂以“京兆”为堂号。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黎侨功封永乐侯,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始祖。黎侨之十二世孙黎度,于唐僖宗时(885年前后)任江西省虔化县(后改宁都县)县令,辞官后在宁都县东韶定居,为宁都黎氏之始祖。尔后其裔孙分居赣州府雩都县水头乡、福建宁化石壁村等地。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举人黎鹏,由雩都县水头乡赴粤任广州路学正,后定居广州,为入粤之始祖。其第三子黎献臣,南宋进士,南京刺史,后任雷州太守。时因奉旨调选未回原籍,宋末年间携眷在惠州府金带街居住,后择博罗县白沙岭定居。四世黎昕(黎献臣孙)由白沙岭迁居番禺县从化韶洞(今属从化县)。五世黎昌伯(黎昕之子)的次子黎松堂迁居惠州花园围。七世黎承(松堂之子)于元代末由惠州迁居归善县宽得都苦竹派上村(今属本县古竹镇)开基,后裔分居新围、蓼坑、上洞,义容的博爱,蓝塘的石城、元吉等地。http://www.guzhu.net/show.aspx?id=112&cid=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7 18: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比较详细,不知笔者从而整理而来,有无根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7 2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6-8-28 15:07 发表
十二世孙连昌(鼎标之次子),由中坝迁居增城,清康熙中叶,又由增城迁香山县涌口门村。十四世孙殿朝(连昌之孙)即孙中山先生高祖,于清乾隆中叶,由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


紫金族谱根据罗香林的臆测,把“迁增城,于后未知”的“琏昌公”改为“连昌”,移花接木。实际上,年代不符,姓名世系也完全不同,孙中山的高祖父兄弟是连昌、连富等等,而且祖先原在涌口,迁迳仔蓢再返迁涌口(并非涌口门,涌口门是孙氏有东莞上沙乘船登陆的一个站点而已,涌口门村与涌口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罗香林抄错了,而且还要在这一环节斩断翠亨孙族与上代的联系),再由涌口迁翠亨村。

国家文物局、国家权威的研究机构经过审慎调查、鉴定,早已彻底否定了“紫金说”,而孙中山家族也一直不承认与紫金有任何关系,而且十分反感此说。只有孙科不了解情况糊涂认可。而孙眉之孙孙满、孙乾,孙科长子孙治强等人,经过详尽了解,一直都坚持认同东莞祖居,多次向有关部门要求澄清家世源流不正确的说法。

http://www.wh3351.com/ssbl/whb-w/sun/jbqh.htm

翠亨孙氏由东莞上沙村迁到香山翠亨村。这是记载孙中山家世源流的《孙中山家族世系图》。

[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7 20:2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8 2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寻找廖安公,啟,广,廷,任,荣,华字輩宗親??

海丰公平黄麻垅廖屋村

一世祖 德源公

十二世祖廖安公妣丘氏,啟旺公由长乐,紫金到海丰公平
十三世祖啟昌,啟茂和广字辈回长乐

以下十二世祖辈序:
安啟广廷任  荣华永吉庆  兴隆家道成

另寻找啟,广,廷,任,荣,华字輩宗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9 0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6-8-28 15:07 发表
紫金姓氏渊源选介
http://www.guzhu.net/show.aspx?id=112&cid=11
来源:紫金网  作者:   

内容简述各姓受姓因由、堂号、始祖、世系及各世系播迁、分布等 ,所述均来自各姓族谱及有关知情人口述。因 ... 二是三房邓恭之子邓祚从程乡(今梅县,下同)移长乐伯公塘,后移龙川县车田;再于明万历年间(1574-1619年),由龙川县车田迁永安县龙窝宝洞立业,其后裔分紫城镇教场,附城林田、义容、柏埔等地。

此说有误。

本人就是三三郎恭公之后;据我处族谱载,是嘉庆年间由紫金蓝塘迁来的。现在的蓝塘医院的院址就是祚公的祠堂。有关该处的土地使用权归属问题,至今未得到彻底解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