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6|回复: 0

献《岩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3 19: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岩声》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由邓子恢、陈明、章独奇等人创办的刊物,在“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方面起了积
极作用。

    1942年,笔者与邻居邱长发的儿子泉三游玩时得知他家收存有《岩声》刊物,这是昔日龙岩进步学者不畏权势,以文字为刀枪,揭露、鞭挞军阀、官僚、劣绅罪行的刊物,是人民喜爱的读物。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向长发伯商借其书。长发伯思考良久,答允了我的要求,不过每次只能借一本,并教导,精读重点文章做笔记,有助提高学习质量。

    民国十二年上半年,驻岩赖世璜部队强迫农民种罂粟,征收烟苗捐,激起公愤,人民坚决抵制取得胜利之际,《岩声》问世了,并适时著文歌颂人民勇于与时弊作斗争:“公理战胜,只是群众的功劳,无论什么人都不敢冒领。”对介入种罂粟为虎作伥之徒,文章痛斥:“乃竟出此甚为盗为窃之行为,以祸害全岩,是诚不可恕也。”读后令人振奋。

    1944年笔者考取龙岩通信部门,短暂培训后,调长汀工作,临行前向长发伯辞行,他知道我爱读书,喜欢《岩声》,特地将仅存的6本《岩声》赠送。自此,我成为它们的收藏者,恐有散失,坚持与《岩声》相伴不分离,时时翻读品味。

    《岩声》发起人中的章独奇、章葆真先生,他们后来在1935年间是龙岩师范的语文老师、校长,而当时我是师范附小的学生,所以认识他们。1936年章独奇老师不幸病故。1963年我喜闻章葆真先生仍健在,担任龙岩一中教导主任。出于喜爱《岩声》特地去信请教葆真先生当年组编《岩声》的情况,但是接到的答复是《岩声》被列为革命文物,邓子恢副总理已嘱咐郑日晖副县长、葆真先生负责收集此刊。因此,葆真先生给我写信并向我的堂兄梓江(他的学生)通报其事。梓江兄闻讯后即刻向有关单位了解如何办理上交事宜。

    据当时接待人员告诉:“《岩声》是革命文物,处理办法:1、捐献;2、收购;3、征集。”梓江兄得讯后马上给我挂电话。《岩声》是我心爱的读物,如今要捐献真舍不得割爱,然而细想,此是革命文物,不宜私人保管,况且交给国家收藏比个人保管较为周全,又可扩大宣传教育面,作用大,因此决心捐献。《岩声》月刊原有邱长发印记,捐献前笔者又在封面或扉页加盖一厘米见方私章作为纪念,把6本《岩声》月刊寄给梓江兄,由他代为办理献书手续。据说该书妥交陈仙海馆长,他简单写给一张既无公章又没私章的便条。

    1976年笔者调回龙岩(现为新罗区)工作,我所心爱的《岩声》在哪里?为此我将捐献过程及书本封面印章标志一一介绍,但是遍向龙岩地、县有关部门查询无果,可惜当时献书便条堂兄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时散失了,这给寻找原物增加了麻烦。再者,“文革”期间,个别造反派识别不了良莠书本,尤其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本,可能因此被焚毁。虽然长发伯已去世,但我内心十分难受,没有把他的赠书保管好。

    1996年龙岩博物馆张兆声馆长告诉我,他在上杭古田革命纪念馆看见我所捐献的《岩声》。1998年我在邮政报记者陈慕民陪同下专程前往古田革命纪念馆并得到傅柒生馆长盛情接待。傅馆长说,“文革”期间,为了革命文物安全,《岩声》自龙岩转移古田馆,他还指出书的标志如我所说,并说保管员不巧公出,无法取出原物,答应不日定将该原件拍下相片寄送。果然,傅馆长在百忙中还是认真寄来了相片。我见了相片胜似见到原物,并为《岩声》安然落户在古田馆感到高兴。

     

http://www.mxrb.cn/hsmx/2006-08/17/content_7988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