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9|回复: 0

诗意的人生和人生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8 18: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于是人们怀念"古"。是不是如同一个老人容易留恋过去一样呢,一个民族到了年岁沧桑的时候,也喜欢回忆古代的浪漫、激情。在我看来,更深层的因素,也许是对消逝了的高贵精神的向往。古代的高士们,创造了诗意的人生,甚至用人生写就灿烂的诗篇。诗是什么呢,是人的纯净精神的提纯和结晶。没有了纯净的精神,诗也就死了。我们失去了诗意的人生,也再读不到用人生写就的诗。
    《史记》记载了三皇时代的许由的故事。许由因为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穷追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受,而且以为奇耻大辱,跑到河边去清洗耳朵。"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忿忿不满:你若是不介入那个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现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沽名钓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多数人看来,直同天方夜谭。或者,只是几个古代的疯子,侥幸给半个疯子司马迁记住了,遂成竖子千古之名。我们不但没有了这样的精神,而且失去了体会它的心境和教养。
    精神与物质,到底哪个是第一性的呢?或者说,信念和肉体,哪一个更重要?高士们选择了前者。当信念和肉体冲突时,他们不惜选择牺牲肉体来维护信念的高贵。这种牺牲,包括死和比死更困难的屈辱。《史记》刺客列传还记载了许多烈士的故事。从豫让到聂政、荆轲,包括田光、樊於期、高渐离,他们在面临生死决择时,没有一丝的犹豫。古代刺客的死名,士为知己者死,与今天名利之徒的追逐,有着天渊之别。在他们看来,如果信念让位于肉体,生命当然会延续,但只是回复了动物的本原。那种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却已死了。这种活着,没有多大的意义。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生命在诞生,无数的生命在死亡。从哺乳动物到飞羽潜虫,如此而已。为一种精神活过,为一种信念奋斗过,才不枉为人一世。苟且偷生,声色犬马,只是浪掷生命。所以,他们宁愿选择让生命燃烧,发出一段哪怕短暂但是必然光照千古的光芒,去完成生命的涅槃。易安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能千古流传,不是诗句本身多么光昌流丽,而是其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项羽还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耻辱感,所以不失为人杰。比之乐不思蜀的阿斗,就天差地远了。
    有一个佛教故事。宋徽宗赵佶出游来到金山寺,见长江中舟船如织,问住持黄柏大师:江中有多少只船?黄柏大师说,只有两只,一是寻名的,二是逐利的。名枷利锁谁能逃?但是对连生死都不在意的人来说,名利又能如何呢?
    韩退之说"诗穷而后工"。不错,苦难是煅造人性的熔炉,穷困是诗的土壤。但是,诗还需要种子。没有了高洁的精神,没有了出尘拔俗的信念,就没有了诗的种子,没有了诗的生命。只有当高远的理想、高贵的信念和无情的现实甚至卑污的人世相碰撞、相磨擦时,才会发出夺目的火花。于是,屈大夫在小人诬陷不见信于人主时,高吟香草美人,沉身汩罗。陶渊明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最终觉悟采菊东篱下的可贵。李青莲在玄宗的亵玩、高力士的陷害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放浪山水。不朽的篇章,首先源自不朽的信念。也有许多没有名篇名作的,他们为信念而生,为信念而死,视生死如来去,视富贵如粪土,视王侯如草芥。象岳武穆,象文天祥。近代的瞿秋白,才大如海,是一个出色的翻译家、医生、艺术家。如果他选择另一条路,他在文学、学术上的成就,也许不在梁实秋、胡适之下,甚至有过之。但他没有。还有更多的没有留下姓名,比如狼牙山的五壮士。也许不是国之栋梁,但是国耻、国难却不能容忍,他们把这些看成是自己私人的,必须以生命相抵的奇耻大辱。他们以这种方式完成人生的诗篇。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呢,忧国忧民。高士们是洒脱的,但同时又不够洒脱,他们多情,多义,易感。大概就是佛教说的菩萨的同体大悲。高士们很多不是佛教徒。但据说菩萨都是无名的。应以……身得度者,即以……身化现。无数劫来,出入火宅,救度众生。一手拿着杨枝,一手托着净瓶,白衣飘飘,英姿飒爽。哪里有火,就用血液作为甘露去救助,哪个地方需要生命去深植一个信念,就投身苦海而不惜,哪怕化成一只精卫鸟。这就是东方式的浪漫。
    浪漫,不是鸡虫之食,也不是所谓的小资情调,而是以超越时空、包容宇宙、出入生死的洒脱和高洁,信笔涂写人生的诗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诗,方可称为诗意的人生和人生的诗。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彻底。但这是我们精神的圣殿,是凡夫俗子膜拜的宗教。什么时候圣殿倒塌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动物是不需要宗教的。
                                              古调
    这是一篇几年前读后感。
    读了张承志写的《清洁的精神》后,心潮彭湃,不能自己。很想把这篇好文章介绍给别人。但是几万字的文章,一般人没有时间没有耐心读。于是取其精神,弃其形体,重起炉灶,写下这一篇。
   由于是自己的感受,免不了挟带一些"私货",很难说还能不失真地反映张承志思想的原貌了。
   张承志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他的《北方的河》、《黑骏马》都感人至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6 15: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