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8-4 13: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A&variant=zh-cn
“鹤佬”这一个词汇,事实上是“Hō-ló”这个音的无含义翻译字。关于这个音相对应的汉字是什么、是否有本字(固有汉字),学界到现在还一直在争议当中。基本上,“Hō-ló”指的是一种语言的名称,也顺便指涉讲这种语言的人群。一般来说,“Hō-ló”有“河洛”、“福佬”、“貉獠”等汉字来源说法。
19世纪时,连横将这个音翻译为“河洛”,并认为“Hō-ló”对应“河洛”二字(洪惟仁 1987,131)。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河洛”这个语汇也受到国民党官方的使用。有人认为这个词所影射的,是这个语言和这群人是从中原的“河洛地区”南迁而来的。部分学者认为“Hō-ló”等同“河洛”,是因为“Hō-ló”人源自中原。这些中原地区的人曾经在东晋五胡乱华、唐高宗总章二年“征蛮”、唐朝末年,三个时期大规模南迁福建,从而在福建逐渐形成了一群说著源自中原古音方言的人(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对于“河洛”的说法,林再复也认为闽南人来自于河洛(林再复著《闽南人》),另外陈修著《台湾话大词典》、许成章著《台湾汉语辞典》等语言书籍中都以“河洛”二字对应“Hō-ló”。洪惟仁(1987,131)并不认为“Hō-ló”等同于“河洛”(hô-lo̍k),因为他从语音学上判断,“洛”字属于入声字 (lo̍k),而“ló”则是上声字。而梁炯辉(2002)则从《厦门音新字典》的白话音变调现象,认为不能排除ló为“洛”字的音变。
另外一个比较可能的翻译是“福佬”,为中国大陆语言、民俗部门所普遍采用。这个语汇被认为是客家人对该语言和该族群的称谓,即“福建佬”的意思。然而,“福佬”的客语汉字读音是“Fuk-ló”,但客家人对鹤佬人的称呼却是“Ho̍k-ló-ngìn”,以致于客家人常借音写成“学老人”或“学佬人”(称呼具体某个人而不是整个族群时,“人”字是不能省略)。另外,洪惟仁认为这一个“佬”字,基本上有轻蔑的意思。因此,洪惟仁对于“Hō-ló”这群人会不会以“佬”字自称,也觉得有问题。也就是说,“Hō-ló”里面的“ló”,是不是就等同于“佬”,他也非常存疑(洪惟仁 1987,132)。
洪惟仁先认为“Hō-ló”实质上应等同于“貉獠”二字(洪惟仁著《台湾礼俗语典》)。后来他认为“貉獠”二字不雅,于是建议改称“贺佬”,最后确定为用“鹤佬”来指代“Hō-ló”,借其音而不论其义。这个建议已经得到部分学者的回响,比如施正锋(1997,99)、黄昭堂(1994,224,注19)等,都同意这是比较恰当的处理方式。
此外,由于台湾的“Hō-ló”人祖先来自于福建南部,部分学者也将这个语言直接称之为“闽南语”,将这群人称之为“闽南人”。
带有侮辱性的称呼有“欧骆人”、“貉獠人”等,仅见于个别史籍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