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anxiuhong

香港客家(广西师大出版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 1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南番顺莞的叫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地蛮人 于 2006-8-1 11:42 发表

内部有区别不足为奇,莞宝片的认同广府就OK,而不认同客家或者潮汕!历史上莞宝片和惠阳客家就经常有械斗!



東莞人只是認同東莞而已,現在更加要打做文化新城呢?廣府?

東莞人連台山人也不認同,也稱涯佬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1: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地蛮人 于 2006-8-1 11:43 发表
以前有南番顺莞的叫法!



以前番禺曾屬東莞而東莞也曾屬番禺呢。

至於南番順莞,沒有聽過,東莞人跟番禺人屬不同族群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2: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cctd.org.hk/05_homeland/homeland.html


東莞工商總會


故 鄉 難 忘


故鄉東莞縣原名東官,後改稱東莞滿清政府十縣之一。所謂南、番、東、順、香(香山後改稱中山)清、水、化、城、龍,東莞是巨大的縣份,後劃界與新安(後改之為寶安)分治,由於山川壯麗,景色怡人,八景地靈,縣治之西,更有銅山,分出龍、蛇、龜、鱉、象形山丘,甚少青草,都為水成岩,東江流經其間,望之一片胭紅,與夕陽相輝映,無限胸中錦繡坵壑,山上有榴花古塔,相騎此四怪,用以保人安寧。


東莞有八景(一)黃旗嶺頂掛燈籠。(二)市橋山上水流東。(三)澎洞水濂好景緻。(四)寶山石甕出芙蓉。(五)靖康海市亡人襯。(六)水月帆在井中。(七)鳳凰台上金雞叫。(八)閣華煙雨暗朦朦。八景地靈以黃嶺為最,距離莞城不遠,山峰不高而秀麗,地方廣而平垣,嶺頂有一塊巨石,每夜發紅光,遠望之如紅燈籠,山麓有一座觀音古廟,香火極盛,每年春節,善男信女,都來進香,在十多里路上摩肩接踵,人如潮湧,我童年時也到過幾之,印象深刻。


中山公園也是勝景之一,位於縣城東南角,天然風景,加上人工的建築,成為民眾休閒最佳所在,拾級而上,直抵砵盂山,山上有風滿樓,是邑城內最古老的建築物,俯覽全城景色,盡入眼簾,山下有紅棉山莊,禪心院等。


金鱉洲塔,矗立於莞邑城西,金鱉洲河畔,以地取名,相傳建於明代中業,與榴花塔同為莞邑勝地,此塔雖久歷滄桑,然外表仍保持新狀,故邑人稱之為「不老塔」。在全國學生文選中,內有一篇登金鱉洲塔記,文中寫有:晝則舟楫出於其前,晚則漁人歌唱於其下,田疇漠漠,水鳥時飛,屋瓦鱗鱗,炊煙輕嬝,目窮千里,天地為寬之句。可將金鱉洲塔生色不少。


【英雄豪傑正氣浩然】
故鄉人傑地靈,歷代人才輩出,在未朝末年,元兵入侵,席捲中國各地,謂二王的趙罡、趙昺,倉皇沿海南下,輾轉到達富場來,那是當時的鹽場地區,場即今南九龍,今日還有涌之名,富陽即今南九龍,亦即現時啟德濱一帶,那兩位末朝皇帝也曾駐紮了一些時候,才轉到新會崖門去,為宋降將張宏範追及,勢窮力盡,陸秀夫負帝昺投水死,張世傑力戰殉國。到如今,香港還保留一塊宋王台石,那些歷史經過曾在九龍早期住過的人,都會約略知道的。新會斗門地方,張世傑遺墓,在當時兵荒馬亂中,宋帝罡,景炎元年,亦即元世祖十年,元兵一方面從海路追趕這兩位幼主,一方面更揮動大軍,經江西進佔廣州,於是廣東的英雄義士,也紛紛起來,抗戰守土。東莞人熊飛,便是其中之一。熊飛雖然未能挽救宋室危亡,但轟烈烈的史績,卻永留千古。


到了明末又有袁祟煥督師關外,內撫軍人,外飭邊備,勞績大著,不幸清太宗皇大極用反奸計,誣祟煥通敵,遂至冤死,而大明江山,也告不保,但祟煥卻萬世流芳。


辛革命最轟天動地的義舉,算是三月廿九役,東莞烈士李文甫曾慨然曰:吾輩讀書明道,當致力實行,功業之成,不求自我,功業創造我何讓為。士患不勇,奚患不能,粉骨碎身,而魂魄奚愧也,起義之日死敵兵無數。邇後為清督張鳴岐所害,浩然正氣卻永留人間,故鄉的英雄豪傑,激勵我們後輩愛國精神和奮鬥的勇氣。

  


東 莞 新 安 本 一 家


【雄峙南彊 物華天寶】
「閣下自深圳來,原籍寶安?小弟東莞常平」。「東安一家親,我們是同鄉」。「對!彼此同鄉。東莞寶安本一家」:以上那番話,是何等親切!


要理解「東莞寶安本一家」一句話的涵義,大家首先要上溯「東莞(東官)、寶安(新安)」,在「郡、縣、市」那「政區上」的隸屬變遷和「歷史上」的分合沿革。


從地理方面言,東莞和寶安,本來是位於神州大陸南端相連的一片土地。其原始四界:東與惠陽綿互接壤,北與增城、東北則跨越東江與博羅兩邑毗鄰,西與番禺、中山隔海相望,南括港、九新界而面臨大海洋。可以說:這是虎躆龍蟠於南彊、物華天寶的福地!


【唐虞秦漢 南海百越】
東安這塊福地之形成,當在史前時代。尚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日明都」,與「禹貢:教卜訖於四海(疏) 揚州、日淮海」等紀載,足以證明,縱然是被稱為「南蠻之地」的南服彊土,早經登列於中國版圖,隸屬於當年「揚州」的南部。


經歷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那時候,中國的南方,統稱為百越,末期受楚國管治。西元前貳貳壹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派大將任囂南征,把原來的「百越」,分置「桂林、南洋、象郡」三個郡,我的故鄉(東莞、寶安)是屬於「南海郡」的。


西元前二零九年(秦二世元年),趙佗取代權力,自立為「南越王」:到了漢高祖十一年(西元前壹九六年),趙佗歸漢,改稱南武;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壹壹年)才又恢復「南海郡」名稱。此時南海郡轄六縣: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東安地方則東北歸番禺、西南入博羅。東漢順帝時期(西元一二六至一四四年),陳安曾被劃入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西元三三一年),從南朝天監六年(西元五零七年),東官郡改稱「東官郡」,郡治則設在蕪城(今南頭鎮),另立「寶安縣」,管治東安全境。此後,南朝天監六年(西元五零七年),東官郡改稱「東莞郡」。歷隨朝至唐初,屢有變易。


唐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寶安縣」改稱「東莞縣」,縣治則中由蕪城今頭鎮)遷到「到涌」(今莞城市處)。嗣後再經:唐末,東莞屬嶺南東清海軍節度使;五代梁貞明三年(西元九一七年),清海節度使劉巖在番禺稱帝,改元乾亨,立東縣後歸併於增城;宋太袓開寶六年(西元九七三年)恢復東莞縣;訖元、明兩代、東莞、寶安(明萬曆元年改稱新安)此一褔地,無論名稱是東莞(東官)或寶安(新安),其實是「合而為一」的。

【康熙欽定 兩邑建制】
東、安這塊福地,畢竟是幅員廣大,地位險要,明萬曆元年(西元壹五七三年),改稱新安縣,以東莞縣守禦所置屬廣州府,開始由「合」而「分」。清初,康熙五年(西元壹六六六年)則一度省裁新安縣,復歸於東莞。康熙八年(西元壹六六九年),朝廷再迢命重分為東莞、新安縣,這一建制,「大致上」沿用至今。不過,滄海桑田,卻呈現不少幻變!


滿清入主中原,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朝代,社會上保持著百餘年的「比較安定」。然而因為海禁漸開,朝政日腐,道光中葉,發生了一場「鴉片戰爭」,依「南京條約」,割棄了香港。隨後,因「亞羅船英旗事件」,引發「英法聯軍」之戰,又復敗北,割九龍半島南部給英國;沒多久,更給「租借」半島北部即新界連離島。這一連串的事實,港九、新界、離島,成了英國人的殖民地,原日居於斯的老百姓,便祇能認為「祖籍寶安」而已!

【祖籍鄉情‧備受沖激】
近五十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地方新體制,在寶安縣方面,深圳和鄰方區鄉,建立深圳市,為「經濟特區」,工商業日趨繁榮,外來人口大量遷入,確另有一番新氣象。
在東莞方面,近年也由「縣」而改為「市」,縱使是「村管理區」,本土人口也祇及外來人口的五分之一,當然言也是地方繁榮的好現象,但不能否認,對「鄉情」而,言是有多少影響的!尤其是東江北岸,從前屬東莞圓洲鄉的一些落,如菉蘭(梁李熊姓)、上南(朱姓)、下南(陳姓)、馬嘶(陳姓)、龍叫(莫姓)、桔頭(譚姓)連其他等,劃歸博羅縣,則「祖籍、鄉情」該怎麼說呢?試舉例來說:莞邑鄉賢朱麗泉先生,上南村人,原籍莞,難道可以棄東莞歸博羅?

【宏觀信念‧愛國愛鄉】
筆者以為:今日世界,有所謂「地球村」之說,一個人儘可以有雙重國籍,但對於自己祖宗之所在是應當珍愛的,固要思考木本水源、落葉歸根之義,更不可數典忘祖。王亮疇先生乃國家大老、法學權威,曾充國際法庭法官,然而,他的「東莞人」理念,終其一生絕未忘懷;就算其哲嗣王大閎博士,出生於北平,學成於劍橋、哈佛,聲噪於美國、台灣,其愛國、愛鄉的情懷,世代未衰。實足為今日東莞鄉親之模範。


語云:「水源木本,問誰獨無宗鄉之思;桑敬梓恭,羇人輒有家山之念」。明乎此,則今日縱然是離鄉別井、桴桴異邦,也當以宏觀的理念,去面對何為祖籍、孰是鄉情了。此情此景,願海內外鄉親、宗親共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3: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8-1 11:46 发表



以前番禺曾屬東莞而東莞也曾屬番禺呢。

至於南番順莞,沒有聽過,東莞人跟番禺人屬不同族群呢。

兄台,怎么感觉你像个客家人啊!在这里千方百计挑拨离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3: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地蛮人 于 2006-8-1 13:37 发表

兄台,怎么感觉你像个客家人啊!在这里千方百计挑拨离间!



我看你才像呢,又好像是那個潮州人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3: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7&variant=zh-cn


今天广东话在香港已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交际语,但广东话并非香港的原住民语言。香港原住民可分四大民系,即客家、围头(又称“本地”)、鹤佬和蛋家(以客家与围头占大多数,原住民中纯客家村落和纯围头村落分别占54%和32%[7]),各族群皆有自己的方言。香港开埠后,市区除原住民外,更涌入来自四邑、东莞、潮州等地的人民,各族群没有形成统一的交际语。至太平天国战争漫延至广州,大批广州市民涌进香港市区,才使广东话开始立足香港。由于当时说广州话的都是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加上来港定居的广州人中不乏商人和知识份子等上流社会人物,使广州话很快成为香港市区的通用语。这种情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基本定型。然而,在新界和今日九龙北部(新九龙)的农村和海上艇户,各种方言依然是当地的主要语言。二次大战后至国共内战后的一段时期,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其中包括数量极多的非广东话人口,使香港市区于1950年代变得方言纷陈,其中以随资本家来港的上海话和随政要来港的官话势力较大。由于平民社会中各种方言都不占优势,因此彼此间要以广东话为交际语,而本地出生的移民第二代便多转用广东话,使广东话逐步从不具垄断地位的主流语言变成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华人惯用语言,而各种方言则只保留在家庭内部使用。[8]

至于新界方面,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大规模发展新界新市镇,香港的城乡差异逐渐模糊,加上农村年青人口大量往市区谋生,电子传媒开始流行,这些因素都加速了原住民语言被广东话取代的地位。其后由于香港不同民系的心理界线开始消除,很多原住民不再坚持族内通婚,令广东话进一步成为了家庭内部语言,原住民语言则主要保留在原住民的老年人之间,在中年人、青年人里面会原住语言的很少。香港的水上人家本来有自己的方言,由于长期被陆上人歧视,及经济上难以到陆上定居,因此受广东话影响较少,至1970年代末,水上人家开始上岸定居,其子弟亦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水上人和陆上人界线开始模糊。由于水上人对自己的口音多抱自卑感,使他们一旦接触主流社群后,很快就转用了市区的广州话,而努力掩饰自己原来的口音。

以下简介各种一度或仍然流行于香港部分社区的汉语方言:

客家话:按抵港时间分香港客家话可分为本地和移民两种。
本地客家话,即新界客家话,是新界原住民语言使用人数中最多的一种。新界客家人是香港原住民的主要族群之一,亦是最早来到香港的“主人”之一,之所以不自冠以“本地人”的头衔,只是客家的习惯问题。新界客家人主要居住于新界,以及九龙土地较贫瘠的地方。过去由于客家人与本地人(广府人)族群界线明显,因此客家话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被周边方言同化。客家话人口大抵与客家人数量相当,根据刘镇发的研究[9],1911年香港有15.1%为客家人,战后因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客家人占人口比例下降,因此至1966年估计只有6%至12%香港人口会客家话,当时新界依然有十分完整的客家话社区。香港的客家话曾有基督教巴色会建立的客家话教会使用,并曾以拉丁拼音方式出版客家话《圣经》,但流行范围不广。此外于1970年代及之前香港电台的新闻报告及天气报告在广东话广播后都会加插客家话版本,以方便不黯广东话的新界人口。
新界客家话属客家话新惠片,与广东深圳、惠阳、惠东的客家话高度接近,与其它主流客家话都可以互通。
1960世纪以来,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有大批人员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广东本地的客家话。大多数移民的客家话和新界客家话可以互通。

围头话:香港新界粤系原住民的方言,属粤语莞宝片,与深圳平湖等地的围头话属同一种语言,较接近东莞话,与广州话勉强能够相通。围头人即“本地人”,是最早来到香港的“主人”之一;尽管围头人与客家等族群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抵港,但由于一些习俗的原因,香港原住民中往往以“本地人”来特指围头人。正如其他原住民语言一样,围头话已随城市化和年轻人流失而快速衰退。周润发曾于喜剧电影《我爱扭纹柴》内扮演一个围头人角色,电影内曾多次出现围头话对白。

蛋家话:香港水上人家的主要方言,与广东话高度相通,但带有明显的口音。由于过去蛋家人多受陆上人的歧视,因此这种口音也成为了被人看不起的口音。过去蛋家人多聚居在香港岛的香港仔、九龙的油麻地、新界的西贡等地的避风塘,于市区的蛋家人在1970年代中开始移往岸上居住,迅速融入了主流社会。至今只有西贡等少数小渔港有保留蛋家口音的蛋家人。

四邑话:四邑话理论上虽然属于粤方言,但由于语音差距太大,一般广府人难以听懂,因此过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与广府人不同的族群认同。四邑人于香港开埠初期即已到来香港市区工作,于族群内保持高度的团结,因此其语言得以保留。与其他族群一样,说四邑话的家族于1970年代开始因族群观念转淡而改说广东话。

鹤佬话:鹤佬是来自福建沿海的渔民,虽然他们与蛋家一样以打鱼为生,但多于海岸建有渔村,而不像蛋家般以艇为家。香港早期的鹤佬人分布在海岸各处和小海岛上,包括香港岛和九龙沿岸。鹤佬话与潮州话比较相似,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10]。于市区转用广东话后,鹤佬话可以在长洲等离岛听到。

潮州话:潮州人于香港开埠之初就到来香港市区工作。由于潮州人内部十分团结,加上族群内部认同鲜明,因此其语言至今尚一直较好的保留。于香港有不少潮语基督教会,专门以潮州话作宣教语言。不少潮州人家庭至今依然在说潮州话,算是抵御广东话较成功的一种方言。香港说潮州话最出名的是首富李嘉诚,他不论说广东话还是普通话皆带有极之浓烈的潮州口音。

福建话:于香港福建话是指以厦门为代表的闽南话。香港的福建人较多是自1960年代后偷渡或移民来港的,目前主要聚居在香港岛北角和西环,香港岛东区(北角所在地)立法会议员蔡素玉就经常以自己的福建人背景为号召,以争取闽裔港人的选票,她亦开设了福建话的热线,帮助有需要的福建新移民。

上海话:与北方官话一样,上海话是较迟进入香港的方言。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大批上海资本家将资本和工厂迁到香港,并在香港定居。由于来港上海人中不乏富裕及有权势之士,加上上海人多以自己的语言为荣,因此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香港市面经常可以听到上海话。这种景像在楚原《七十二家房客》和王家卫《花样年华》等电影中亦有反映。今日不少上海籍香港人说话时依然保持明显的上海口音,例如影星沈殿霞和前特首董建华。例如,董建华说“合作”时“合”(粤语拼音为hap9)时,入声韵尾由-p变成了喉塞音的-ʔ,带有明显的吴语特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3: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8-1 13:57 发表



我看你才像呢,又好像是那個潮州人耶。

耶耶声!你别装了!你不是四邑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地蛮人 于 2006-8-1 13:59 发表

耶耶声!你别装了!你不是四邑人!



我不是啊,你才是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8-1 14:02 发表



我不是啊,你才是呢。

认了就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8-1 14:02 发表



我不是啊,你才是呢。

不是四邑人就别装神弄鬼的挑拨离间!

怪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地蛮人 于 2006-8-1 14:03 发表

认了就好!



隨你說耶,你是我肚裡的蛔蟲,又還是我鄉下的人都是集體搬錯地?

肯定不是粵人的是你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粤地蛮人 于 2006-8-1 14:07 发表

不是四邑人就别装神弄鬼的挑拨离间!

怪物!




大陸不是五邑的嗎?只有港澳及海外才是四邑呢,哥哥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8-1 14:12 发表



隨你說耶,你是我肚裡的蛔蟲,又還是我鄉下的人都是集體搬錯地?

肯定不是粵人的是你啊。

点解话我唔系粤人啊?姐姐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4: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几句四邑话来听下,睇你系坚定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8: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