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27 10: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張永勝鄉親,汝好!
嘉應州鎮平縣(蕉嶺縣)張氏有好幾支。一支宋元之際自福建上杭遷來,始祖張福雲,生勝羲、勝義、勝群、勝羔、勝美、勝羨六子,勝羲生佰一,佰一生仁、智、才、信、富五子,分為五房。仁房後裔分居徐溪石路下、田心及梅縣下市張家園。智房分居徐溪石結路下、柯樹潭等地。才房居黃坑,信、富兩房遷招福鄉河西村。一支也是宋元之際遷入的,始祖小八郎公,由福建汀外寧化縣中琴堡遷入神岡社,生子十九郎公,號積慶,積慶生念二郎、念八郎二子。自小八郎六世孫中有張文德率家小遷梅縣石扇,神岡社張氏到清代還有遷居台灣屏東縣的,今屏東《清河百忍族譜》記載了這一情況。另外張福雲的弟弟彼雲之子也有遷居神岡社的。
蕉嶺新鋪鎮徐溪田心有姓張,
汝做得打下背個機構確認下....
http://www.jiaoling.gov.cn/
政 府 机 构
部 门 地 址 联系电话 传 真
县政府办公室 蕉城镇北街12号 7873489 7874124
現在的蕉嶺,政府有了專門的台辦、台聯會等機構,而在台灣的台北市、高雄市都有蕉嶺同鄉會。做得透過台辦、台聯會等機構來尋。
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meizhou/ttxw/200502050418.htm
每逢佳節倍思親 血脈連結海峽兩岸
2005-02-05 15:50:12 梅州日報
南方網訊 每逢佳節倍思親。金雞報曉之時,著名“台胞之鄉”蕉嶺縣的23萬當地人給寶島46萬多祖籍在蕉嶺的台胞捎去了深深的祝福。
千裏親情一線牽
“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嘴裏痛在心。”今年70歲的蕉嶺縣人謝永發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一家五口圍在電話機前,給在台灣的胞兄謝森發捎去新年的祝福。電話那頭,傳來了哥哥一家子的聲音,兄弟倆正商量正月十五如何祭拜祖先。
今年74歲的謝森發生在蕉嶺,1948年因時局變化離鄉赴台。經過50年的拼搏,如今他事業有成。謝永發回憶道,文革期間想與自己的親哥聯絡,只能暗中通過香港的姐姐牽線搭橋;1987年以後,兩岸關系公開,每年秋天,哥哥都會回到故鄉。而身在蕉嶺的謝永發今天的生活也已今非昔比,在縣城裏過著安逸的退休生活。
據謝永發介紹,謝家在台灣的直、旁系親屬有老老少少50多人。而在蕉嶺的東陂村,像謝家這樣有台胞背景的,起碼有70多戶人家。如今,在蕉嶺縣,每到春節等傳統的節日,許多家庭都不由自主想起那同祖、同根遠在台灣的同胞。
蕉嶺人移民台灣可追溯到300多年前。據《石窟一征》記載:“按鎮邑廣袤僅百裏,而山居其士,民之寄台灣之立錐之地者,良以本處無田可種地故也。”又雲:“邑中地狹民稠,故赴台灣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呂宋,咖喇吧者,十之一。”可見:蕉嶺人移居台灣主要原因是深居地狹,所産的糧食不足糊口,當地粵東沿海人“出洋”先遷往東南亞,貧窮山區的蕉嶺人卻選擇了台灣。康熙招兵“平亂”時,衆多蕉嶺人應征赴台,台灣的許多地方成爲蕉嶺人的根據地,從抗日戰爭到解放初期,入台的蕉嶺人還有許許多多。如今的台灣島上,許多地方還和蕉嶺縣內的地名一樣。如新竹縣的新鋪村、桃源縣的龍潭鄉、台中縣的神崗等許許多多的地名,便和蕉嶺縣的新鋪鎮、龍潭村、神崗村等相同。
骨肉相連兩岸情
“一尋親夫到台灣,打算出門愛節錢,先日話郎容易轉,誰知今日見郎難。”這首客家山歌是當時兩岸骨肉分離的寫照。
故鄉的風俗牽動著兩岸的親情。現在的蕉嶺,政府有了專門的台辦、台聯會等機構,而在台灣的台北市、高雄市都有蕉嶺同鄉會。在謝永發家,筆者看到,由謝森發辦起的台灣《年刊》從1965年起出版,記錄著一幕又一幕的鄉情;謝永發在蕉嶺也協助辦起了《蕉嶺鄉音》,兄弟兩人在兩地辦起了連結兩岸的刊物。
故國河山,落葉歸根。雖然說先人已離世,後代卻依然記得自己來自何方。現住蕉城環城路的林容裕老人,是一位“摸”到了故土的老兵。想起1949年那天被抓去當壯丁的一幕,雖然56年過去了,但他仍曆曆在目。直到9年前,他才回到蕉嶺安家落戶。謝永發的母親鍾運玉1968年在台去世後,兄弟倆于1996 年將她的骨灰安葬在家鄉蕉嶺新鋪東陂村
原帖由 張永勝 于 2008-1-26 21:39 发表
蕉岭乡亲大家好,捱姓张住台湾苗栗县西湖乡五湖村九份,祖先系从蕉岭(嘉应州镇平县田心仔)来台湾介,捱系张小八郎公后代,来台祖系张球显公两子张兰宗、张桂宗(赖氏),标宗公(锺氏)留在内地(原乡田心仔),捱公太(曾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