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5 17: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耗巨资建造围楼的主人一定未曾料到自己带给子孙的恩泽能延绵至今,客家祖先遗留下来延绵至今的不仅仅是住的围楼,还有玩乐的乐器唢呐。
唢呐声音嘹亮高亢,传声远而长,于是有人推断为何唢呐成为客家人喜欢的乐器时,这一特点成为他们的推论依据―――客家民居分散距离远,交通又不方便,家有红白喜事时,邻里之间需要一种简便和快捷的通晓方式,唢呐的强穿透力让客家人选择了它并沿用发展至今,在离龙南县城大约3个小时车程的另一客家人居住地“于都”因为各种历史事件的造化,成为对唢呐这种民间技艺的最成功传承地。
唢呐怎样传入于都已经没有太具体的历史可考,据民间流传为唐代河南传入,这也符合客家迁徙的历史。虽然历史不可考,但是于都“唢呐之乡”却不是徒有虚名,于都一个普通唢呐班围头刘福发的每年仅凭吹唢呐的收入就已经足够他在当地过上“中产阶级”生活了(刘福发的采访----- Q:通常老乡会在什么情况下请你们去?A:盖房子、娶媳妇、当兵、做寿、死了人,就都请。Q:凭唢呐一年下来多少收入?A:一万5、6),这一收入在当地的水平通过与当地效益不错的单位一个职工相对比就可知:一年平均1万的收入在当地已算是小康之家。于都当地有很多像刘福发这样的唢呐队,但刘福发带的唢呐班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其实说到底这个名气是刘福发自己名声则在外,刘福发最早在于都县政府上班,但钱不多,因为从小喜欢唢呐,拜过当地一位老师傅,已打下一些根基,辞去政府工作后,拜南昌歌舞团一位唢呐乐手为师,这时也开始着手建他的唢呐乐队,刘福发的天生表演天赋加上人精明,热衷参加国内各种比赛,刘福长很快成为鹤立鸡群的当地唢呐班围头,之后,因为当地唢呐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平常人家请乐队的越来越少,他又去北京拜师学艺,一边靠唢呐赚钱的同时他开始酝酿走出“省”的计划――将现在的唢呐队建成一个参加各种国内省内大型活动的知名民间唢呐表演队(有刘福长和他的唢呐队的合影)。
与之相比更稍没有如此“宏图大志”,安于自己的靠“唢呐小本谋生吃饭”的是另一类于都的民间唢呐艺人,他们不是乐队,却不比乐队差,乐队有的他们都有,乐队没有的他们也有。但是他们总是一个人“行走江湖”,所以,我们暂且称他们为“一个人的乐队”,这一群体中又以56岁的肖秋林老人为典型,(老人讲解戏台各乐器的配合)。肖秋林老人应该是天生的艺人,这从他初入行到现在颇为传奇的“学艺经历”就足以写出老人传奇故事的一生(老人怎样组建“一个人的乐队”—从小和父亲、祖父学习乐器,年轻时闯荡江湖巧遇民间奇人,学会木偶,然后凭自己的聪明资质设计了自己的唱戏“舞台”,因为嫌人多麻烦多,于是独闯江湖,“一个人的乐队”就此建成)肖秋林老人的生意大都局限于某一家庭的邀请,因为他的要价较低,(老人采访――唱一天报酬是60元,一包烟,管吃管住)较之刘福发乐队的150元一天更符合当地家庭的需要,因为乡下人没钱,或是为了件普通小事,不值得请乐队大动干戈,所以,于都的这两种不同的唢呐乐队虽是生意相同,却是井水不范河水,相安无事。老人靠着这一手艺过去养活了自己一家大小十几口人。但老人说现在生意不行了,所以老人开始逐渐放弃这一行业,改为帮人看风水。
因为唢呐在于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这一行业不仅催生了很多民间唢呐艺人,还形成了唢呐制造业,因为唢呐的音色要求严格,所以,在于都民间,唢呐制作大多为纯手工,唢呐有木管唢呐、铜管唢呐、铝管唢呐、锡管唢呐,以前大多为木管、铝管唢呐、锡管唢呐,但是都有致命的缺点:木质易潮,铝、锡易变形。而且成本高。民间唢呐艺人开始找新的制作唢呐的原料,于都葛坳乡的葛新生老人因为一直是铜制品制作工人,便成为他们的最佳人选(Q:最早的唢呐是用什么做的?A:最早用锡和铁皮。Q:有什么不好?A:锡的易断,洋铁容易生锈,铜耐用,所以他们就叫我用铜的做。Q:怎么开始做的?A:我以前没做过唢呐,我们本地一些师傅的唢呐是锡和洋铁,他让我做的,做第一把就成功了。。。。。。。那个时候他跟我说,能不能成功,都没关系,他都买回去。),于是,在葛新生老人这,于都的唢呐有了一次变革,铜管的探索成功也使得唢呐手工制造作坊在于都兴起(Q:后来又有人跟你一样做唢呐吗?A:从第一把做起来卖给那个师傅,是我们本乡最优秀的一位师傅,年纪很大。Q:现在在村里做唢呐的有多少家?A:现在只有两家,他们两家都是看我做这个唢呐生意还可以就到我这里学,问我怎么做,到我这里拿样品。Q:那他们做的没您的好吧。
A:他们的跟我的不同,质量、音色都比不上我的。)葛老先生敢夸口自己做的唢呐是最好的并不是吹牛,因为要会手工做唢呐,就要会吹唢呐,要做出好的唢呐,就要成为好的唢呐手。葛老先生现在给当地最著名的一些唢呐艺人制作唢呐,前面提到的刘福长就是他的老顾客,不论进京比赛还是平常生意赚钱,刘长福的唢呐都到葛老这里订制,要求的严格让葛老先生现在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乐手(Q:做一只唢呐要花多少时间?A:全部做成功,做的好的要一天时间。Q:怎样鉴别好坏?A:一开始看整个外表,叫吹的师傅试给我听。我一步一步的琢磨分辨好坏。后来我叫买唢呐的师傅教我吹,我就学,自己试吹了一段时间后,慢慢的试歌曲和每一个音量是否标准,就这样来的。Q:你花多少时间做到最好?A:几年吧。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声音不同-----有师傅试音和吹奏唢呐的画面
Q:怎样辨别唢呐的好坏?这个唢呐的高低音怎么样?
A:偏低了一点。Q:您这把唢呐音色怎么样?A:还可以。我们这里好多演戏的都是要我的唢呐。我的唢呐配合什么乐器都能吹。Q:为什么?
A:因为我的音色比较好。Q:音色好坏怎么看?哪些工序是关键?
A:唢呐管子内部空间的大小,上面天心的大小,长短,管身的眼的距离。)
和肖秋林、刘福长一样,老人的生意也一度很好(Q:您一年做多少支。
A:最多时一两百只。Q:那是什么时候?A:八几年的时候,有一二十年了。。。。。Q:一把唢呐多少钱?A:刚开始是一担稻谷的价钱,现在是100多,看什么地方,远的就贵些,最贵的卖过多少?一百七八吧。Q:一把能赚多少钱?A:一半吧)。但是与刘福长、肖秋林老人一样,葛新生老人也越到了相同的尴尬问题:生意越来越不好,手艺要失传了。如果说年轻人害怕学习和走街穿巷作生意的辛苦可以依靠他们做长辈的威严克服的话,那还有什么让他们对自己手艺的传承遇到难题呢(葛新生采访:Q:手艺快失传了吧。A:对,现在计划生育比较紧张,很少吹唢呐了,学吹唢呐的也就比较少了,所以现在一年比一年唢呐销售量变小了。)难题原来是不可抗拒的国家政策,“讨老婆”和“生孩子”原都是要吹奏唢呐的,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让当地人害怕吹奏唢呐会被政府“盯”上。
看似不相干的唢呐与围屋,其实是一脉相传的客家文化,两者都还没有成为历史,但却可能即将成为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