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6|回复: 2

山海文学交响曲 ———十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回眸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3 17: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文学交响曲  
———十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回眸与思考
作者:黄征辉

发表日期:2006年5月14日   出处:厦门文学编辑部        



滥觞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龙岩、厦门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绵延十五六个年头,连接两个世纪,至2006年2月已达十届。

1990年8月27日至9月1日,一批曾经下乡插队闽西尔后返城的厦门知青作家(陈元麟、谢春池、张力、徐学、郑启五、黄汉忠等9人)回到了红土地,看望老房东,探访老队长。在一个个村口挥泪握别之后,他们汇聚在龙津河畔,与闽西文艺界的一帮新、老朋友开怀畅叙,已经许多年没有这样的交流了,彼此都觉得对方思想、情感的强劲磁力。时任龙岩地委副书记的邱炳皓参加了两地作者的见面座谈。在这次的相聚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谢春池的滂沱泪水。他是在谈到这次回去插队的村子,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依旧那么困苦时而痛苦失声的。地委领导在座的场合,发生这幕情景确实让人有些尴尬。而我本人,则对谢春池的鲜明个性,开始有了印象。这是一次规模不很大的聚会,当时并没有冠以笔会的名称。日历很快翻到第二年,1991年3月1日至4日,厦门的这批知青作家们邀请闽西近10位作家、记者,由龙岩市文联兼闽西作家协会主席张惟先生和时任闽西日报总编辑的王宪华率队访问厦门。彼此又一次相聚,气氛热烈,参观座谈,情意浓浓。山海之间发生的这两次似乎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活动,触发了谢春池的灵感,他提出,双方的这一互访,可并称为首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以后两地轮流作东,延续这一项活动。这个动议获得了双方的赞同。这便是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缘起。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红军,他们在松毛岭下起步向北挥师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就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如此说来,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文艺界的一次互访,便是厦门、闽西两地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学长征的开端。

第二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举行,是在1994年6月14日至21日,由《闽西日报》、闽西作家协会、《厦门日报》、《厦门文学》联合举办,地点在闽西。厦门方面与会的有舒婷、陈元麟、谢春池、苏浩峰、陈仲义、陈志铭、陈立荣、王伟伟、林培堂、鲍周义等12位作家、记者;闽西方面与会的有张惟、李邦国、曾昭寿、黄瀚、邓韶征、黄征辉、何永先、南河、詹鄞森、许攀、马卡丹、庐弓、吴尔芬、吴尧生、林兴华等二三十名作家、记者。厦门的与会者乘火车先到漳平,与市领导和文学作者见面、座谈,参观漳平火电厂等单位。到龙岩后,先登上高山俯瞰市容,尔后参观龙马集团、龙岩卷烟厂和闽西日报社。晚上,两地作家、记者举行座谈,畅谈两地文学事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山海联系等等。6月16日,前往连城,途中到苏家坡和古田会议旧址参观。晚上与连城县领导、文学作者聚会交流,次日登冠豸山,领略碧水丹山的雄奇秀美,当晚夜宿冠豸,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18日到长汀,瞻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及其他革命遗址。回程途中,张惟主席等人还陪同陈志铭等人回到10年前的插队地点,探望老房东和乡亲们。时间比较长,参观访问点多面广,内容丰富,收获颇多,是这届笔会的特点,也表明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已形成规模、自成格局。两地报刊刊发了一批关于这届笔会的消息、通讯以及会后作者们写出的佳作美文,如舒婷的散文《再别连城》等等,开始显示笔会在两地文坛和社会上的影响力。

第三届笔会,于1995年8月18日在上杭古田开幕,为期一周。这次笔会得到龙岩市林业局、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协办,两地共有30多位作家、记者与会。19日,在山风和烛火中,一场文学对话开始举行。话题从近期读什么书引发到“人在路上”寻找“终极家园”的哲学、形而上的命题,从文学的最实际功利引申到文学史的无限追求。对话散场后,许多人夜不成寐,在枕席间延续着人生与文学的话语。20日晨,全体人员分为6个小组,人人怀着或许能与华南虎谋上一面的神秘感,分赴梅花山中的金屏、桂和、大源、福坑、双车、龙龟等村子,在那里度过了两天一夜的深入采风生活。22、23日,与会的厦大中文系教授朱水涌、俞兆平分别作了关于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理论的讲座,给大家以文学视野上的提升。闽西青年诗人江熙和青年作家吴尔芬等人带着几分偏激的发言,引发了又一场思想交锋。这届笔会可谓高潮迭起,峰回路转。与上一届相比,表现出了思想、观念交流、碰撞上的广度和深度,彰显出较浓的理论色彩。不久,闽西日报副刊推出了这次笔会的收获———三个版面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对促成以后梅花山华南虎保护工程的启动等等,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年轻的作者们此后在思想和创作上也表现得更为理性,更为成熟。

第四届笔会,1996年11月26日在厦门拉开帷幕,为期5天。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首届厦门———闽西“红炭山杯”文学颁奖仪式。与会者参观游览了鼓浪屿、南普陀、集美学村、同安古城。尤为让闽西作者难忘的是,他们平生第一次登上了“英雄三岛”,在角屿岛的哨所里通过望远镜眺望金门,并在大嶝岛上与解放军官兵联欢。“走出大山、拥抱海洋”,接受特区文明的熏陶,成为年轻的闽西作者们在这次笔会中的最大收益。这一次活动,进一步体现了“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内涵与特征。闽西日报副刊不久后编发了这次笔会的作品专版。

第五届笔会,于1997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永定县举行。时任作家出版社社长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著名电视政论家张胜友先生回乡出席了这次笔会。他在会上介绍了全国文学创作态势及自己的创作体会。与会者参观考察了湖坑、古竹、下洋等地的土楼,并在振成楼里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其中涉及土楼与客家、封闭与开放等话题。闽西日报副刊不久编发了两个笔会作品专版。其中,头条作品为练建安的散文《见山还是山》。

第六届笔会于1998年12月7日至11日在闽西举行。由于前几届笔会形成的反响,这届笔会的主办单位由以往的两三个增加到六个,即:厦门市文联、特区时报社、闽西日报社、龙岩市文联、龙岩市电信局、闽西作家协会。《特区时报》(总部设海南)副总李忆敏、《福建日报》经济采访处处长张红、《福州晚报》社副刊部主任陈存诚首次参加这一活动,大大地延伸了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所影响的地域。这次笔会先组织大家到漳平市永福花乡采风,尔后到上杭古田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采访华南虎保护工程的进展情况,参观了虎园。“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这一届笔会的重要议题。闽西的一批年轻的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从乡下或市郊赶到市里,参加9日晚的座谈会和10日晚的文学讲座。三个专题讲座分别是:俞兆平的《悲剧的六种形态》;傅翔的《人们为什么缺乏道德自律意识》;谢春池的《从体验浪漫到体验现实》。

第七届笔会于1999年7月25日至28日在冠豸山麓的石门湖度假村举行。这次笔会得到了连城县人民政府和龙岩电信局的大力支持。厦大教授林兴宅、朱水涌等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座。这次笔会注意到了“连城文学现象”,对其产生的缘由及其走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八届笔会于2003年11月4日至6日在龙岩的福建煤电公司举行。厦门方面这次派出了一批年轻的新面孔。这次笔会的亮点是北大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谢冕携夫人出席,他惊讶这一同名笔会连续八届为全国所少见。与会的作家、记者们不仅在地面上了解矿工的生活,而且穿上矿工服、戴上矿工帽,深入到井下,在采煤工作面上零距离目击矿工的艰辛和危险。这是一次令与会会者们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

第九届笔会于2004年5月20日在上杭古田揭幕,古田会议纪念馆协办,为期4天。与会者30多人,其中有一些新面孔,如厦门的沈世豪、曾纪鑫,福州的陈小培等。笔会的主题为:“古田———历史与现实”。与会者参观了古田的革命旧址群、蛟洋文昌阁、连城新泉红四军整训旧址等,考察了步云乡的红豆杉园和华南虎园。会上比较集中地研讨了如何拓展红土地文学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红土地文学作品的质量和影响,认为傅柒生的《军魂》、庐弓的《秋白之死》、沈世豪的《静静的临江楼》标志着红土地第二轮创作高潮的到来。

第十届笔会于2006年2月3日至6日在龙岩、厦门两地举行。由闽西作家协会、闽西文学院、厦门文学杂志社主办。开幕式在龙岩,闭幕式在厦门。与会者有龙岩、厦门和来自福州、广州、香港的作家,达一百多人,规模空前。本届笔会最大的特点是同时举行首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论坛”。福建省副省长、当年插队上杭古田的知青汪毅夫给予这次文化活动极大的支持,批拨补助经费。龙岩市副市长张秀娟致欢迎词,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认为,当前文学处于强势状态,作家们关键的是要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拿出精品。他说,文学要为自己买单。对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成果评价及其未来的走向,与会的作家们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和探讨。

回顾“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十届的历程,我认为:

1、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渊源和现实催生的必然性。

厦门与闽西有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悠久传统,最典型的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山城。高等学府的堂奥学问与客家民系的乡土文化八年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夯出了一片两地文化交融的厚实基础。而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两万多名厦门知识青年插队闽西,在更为广阔的范围里、在更为众多的人口中开始了影响深远的沿海文明与山地文明的撞击与交合。尤其是粉碎“四人帮”初期举办闽西文学讲习班以及编辑《古田颂》、《毛主席在闽西》建立了当地回乡知青与厦门插队知青作家的密切友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厦门特区建设与腹地山区发展在经济上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上的山海协作必然引发文化上新的相互向往、相互召唤。在当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又赋予了两地间各方面的交往以更新的使命。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可谓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深得人心的文化盛举。所以,它能够一届又一届坚持下来。说它是时势使然,并不否定两地主办单位及关键人物的作用。厦门市文联、厦门文学杂志社、闽西日报社、闽西作家协会是笔会的骨干主办单位,功不可没;而其中作出较大贡献的领军人物无疑是张惟、谢春池、陈元麟、李邦国等人。时代的孕育结合了一个有识者群体发挥的作用,造就了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这一段历史。

2、要充分认识它所产生的绩效和存在的意义。

当代中国文坛艺苑,各种各样的笔会层出不穷。然,无庸讳言,许多的笔会,是假笔会之名,行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之实(当然,我们不否认笔会与山水之间的正常关系)。纵览历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既有参观访问、游览名胜,更有座谈交流、学者讲座,几乎每一届笔会都预定一个主题。观念碰撞、思想交锋往往火花迸发、回响长久。而几乎每次笔会之后,都产生了一批质量优良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两地的报刊,为读者献上了精神佳肴。在这期间,作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辑《红土地文学丛书》及《红土地文学散文选》。笔会既锤炼和壮大了两地的作家、作者队伍,增进了两地文学界的交流和友谊,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摇旗呐喊、鼓劲加油。真可谓果实颇丰、贡献多多。它已经成为厦门、闽西两地的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也是独步中国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试问,大江南北,还有哪一个地方,也是十五六年来主办一种同名笔会,而且也经历了十届?有吗?我想,是没有第二家的。

3、要研究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十届之后的走向和命运。我个人对此表示一定的忧虑:这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我的这份担忧,主要来自文学边缘化不可阻挡的时风世态。文学神圣的光环不仅已在许许多多的圈外人的心目中消失殆尽,而且为数不少的圈内人也早已或正在或将会动摇对文学的执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时代在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的同时,也以它的无孔不入的侵蚀性对文学进行销骨摄魂般的打击。文学的退守、文学的无力以及文学的变质等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也不必要太悲观,面包总会有的,希望总在前边向我们招手。

【责任编辑 朱鹭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3 17: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应是第三届开始参加,那时刚走出校门,对这个笔会算是最在感情的,另外,我几乎忘了第六届还作了个讲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09: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博客提供我的最新动态,可参见http://blog.sina.com.cn/m/fuxian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2: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