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94|回复: 1

“老三届”典型人物素材征集启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1 15: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三届”典型人物素材征集启事

    “老三届”这个词产生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而广泛的社会群体的代名词。这群人,有着不同寻常的过往:从满怀激情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到回城支援国家建设再到如今或是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或是默默无闻地过着平凡的日子,或是依然耕耘在那片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泪水与汗水的土地上的差别各异的命运归宿……
    他们的故事是全社会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也是时代的精神!为弘扬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公司即将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片《情系老三届》。片中将通过对50位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有代表性的“老三届”和近百位当年贫下中农等人物的采访,以叙事、记实的影视手法,重温那段曾经令亿万个家庭难忘的日子……
    现向社会征集“老三届”的典型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包括视频、文字、图片、物件等真实资料),望广大网友相互转告并踊跃提供线索。
联系地址:广州市恒福路117号锦恒商业广场402室  
电话:020-83504815   联系人:赵小姐   
E-mail:2004hlw@163.com      邮编:510095
欢迎登陆我公司网站:www.hzjfilm.com 查阅相关资料
                                  广东华之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
                                       《情系老三届》摄制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5 2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编《信息大王》

[原创]我编《信息大王》

      不知什么原因,我对报刊特有感情。还在厦门双十母校时,团结楼前的阅报栏常常令我上课迟到;文革时,我对办小报格外有兴趣,简直是着了迷。记得我曾和同学们一起办过某某小报,还套色油印呢。但是,这段历史在我头脑中现在是一片空白,怎么努力也想不回去,就连小报的名称也不记得了,大概是由于那个年代不堪回首吧!下乡后,在生产队劳动时,曾经以大队团支部的名义出版过油印小报,刊头还用了三色套印。出来教书1987年当上学区教导主任后,也不忘编印图文并茂的油印小报,这是办《信息大王》后的事情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信息大王》是我离开双十后,在20年前单枪匹马创办的一张纯信息铅印小报,这是我办铅印报梦想的第一次实现。这张小报一共出了19期,通过邮局寄往全国各地。记得我也曾和同学们一起办过某某小报。双十“敢为人先”的精神象一叶能指方向的小舟,永远停泊在我的脑海里,无论如何也抹不去。《信息大王》这只大螃蟹被我勇敢地征服了,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人们,特别是农民朋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从下面的一段话里,足以说明《信息大王》的轻重。在《信息大王》第7期,刊出了《农民日报》寄来的祝贺信(详见第6页),信中写道:“《信息大王》您好!寄来的1—4期我们已收到,非常感谢贵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希望今后加强联,如能按期寄给我们,更是感激万分,同时也好按您的要求以各种形式在我报上转载广告全国,以达到宣传的目的。贵报办得很好,很活跃,值得我们学习,在此向您们致敬!”。办报的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化成的力量一直在激励着我。我想把办报的事情写出来,让同学们分享这种体会,但是写了无数次,都半途而废。我想:既然写不出来,就改用在电脑上敲打的方法试一试吧,终于有了结果。

动力

      开始筹办《信息大王》是在1984年的下半年。那时,我正受到某种处分,这种处分并不是因为我犯下了见不得人的错误,而是我太想见人造成的。我被罚了“巨款”(当时的“巨款”,在今日来说就那么两个月工资吧。),每个月只领到二十几元工资(当然还要照常工作),日子过得比较艰难。由于我受过双十的正统教育,求生 、创新的愿望非常强烈,所以我“急中生智”地产生了办报的念头。通过周密的“调研”,我发现:在为数不少的报刊杂志中,怎么就缺少一张纯信息的报纸或一本纯信息的杂志呢 ?应该要有,我要创新!我要填补这个空白!说干就干,我也没有广泛的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在脑海中牢固地定下了办纯信息报纸的决心。接下来的工作是比较顺利的,由于我设想的纯信息报的信息来源主要靠的是报刊杂志,我就去邮局订阅了上百种报刊杂志,其中有:《市场报》、《农民日报》、《福建科技报》、《北京农业》、《福建农业》、《广东科技报》、《江西科技报》、《浙江科技报》、《山东科技报》、《中国农业》、《中国乡镇企业报》、《大众花卉》等等。定那么多报刊杂志,唯一的目的就是象前面说的: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遨游,搜集其中的精华,将它汇合于几版之中,再编入由全国各地产销专业户提供的第一手信息,把它送到广大想发家致富的人们手中。紧接着,做广告!之前,我在1983年就搞了个“东山苗圃”,做广告的经验还是有的。

广告

      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是我从双十学来的理念。我,在《福建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陈真》时,做了个一分多钟的文字广告(当时确实没有动画广告),你猜花去多少钱?——就一百二十元!记得《福建电视台》回信时,这样写道:“为了支持你们帮广大农民致富的工作,我们决定给你们的广告以最优惠的价格,就收你们120元。”可惜的是没把这些来往的宝贵资料留下来,不然,把它附在文章后面该多好!其次,在《中国青年报》的广告用去260元(广告词刊登出来后,编辑部才寄来发票,要我汇款260元过去)。当时,广告稿寄到北京后,好心的报社编辑特意把它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的“星期刊”的中缝(“星期刊”内容丰富,没有什么理论性文章)上,以为会有比较多人看到它。没想到的是,由于:一、“星期刊”虽然人们比较喜欢看,但是往往会被偷偷的拿回家去(这种报纸一般是公家订阅的,在当时地情况下没有什么小报好看,所以经常被人们拿回家去慢慢的读。), 因此,看得到的人反而比较少;二、我写的广告词里的截止时间有半个月之久,刊出时由于比较迟,在时间上没有顺延,人们在见到广告时离截止时间才剩下三天。所以,全国各地汇款来订购《信息大王》的就不多了,只有几百人而已。到1985年上半年为止,共收道348人汇来的人民币3480元(每人收10元)。这次失误,在客观上成了《信息大王》办不到一年就停刊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我还在十几个报刊杂志上登了广告,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编印

      在《信息大王》创刊号上,我用:“欢迎您参加专业户产销信息函授”为标题,告诉大家参加信息函授的具体办法。我发出去的广告,宣传的就是搞专业户产销信息函授,《信息大王》只不过是信息函授的主要材料罢了。编辑工作不是一项轻松的事,它需要有:广泛的有用素材、在素材中寻找有用精华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将有关材料编辑见报的最佳时间等等,特别是当一个“报社”总共只有一、两个人(我请了个助手)的情况下,工作就特艰巨了。

      广泛的素材——我以订阅的报刊杂志为《信息大王》的主要信息来源,因为它来自全国各地,不但黑白分明且均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比较不懂得什么虚假广告,不像现在,虚假广告随处可见,正规报纸还教人如何用欺骗人的方法赌博赚钱。);另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个产销专业户也不断向我提供大量有用的第一手信息。所有这些,汇合成了《信息大王》的支撑点。

      敏锐的洞察力——我,要定出每期的一个主题,在众多的信息中挑选出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文章,举个例子吧:在创刊号上,我在头版刊出了下列言简意赅的短短文——《发展花卉 大有可为》、《魔芋出口 大有希望》、《多种苎麻 大有搞头》、《饲料工业 大有潜力》、《淀粉制糖 大有前途》、《庭院经济 大有文章》。六个“大有…”,向广大农民朋友指出了致富的一些方向。而这六个“大有”,在后来的实践中被说明是六个非常好的门路,真的是“大有希望”!有不少农民朋友因此获得较好的效益,他们写来热情洋溢的信,向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给我增添了继续办好《信息大王》的精神力量。

      最佳的时效性—— 在当时,出一期报纸大约要十天。这十天是这样安排的:前面三天,确定那些时效性较长的,不会很快过期的、富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自各大报、大刊。另外,专业户们的一些产销信息(想买什么、要卖什么、咨询种植或养殖的有关信息等等。)也被列入其中;第四天,一人带着主要稿件前往印刷厂,住下来督促排版工作。在那个年代,只有铅印设备,谈不上什么激光照排。《信息大王》是在广东的大埔县印刷厂排版印刷的。在排版车间,工人师傅要一个铅字一个铅字的从密密麻麻的铅字架上挑出来,按顺序放在手中的盒子上,再把它安放到模版里。这种制版方式,真的跟古时候差不多。一张四开四版的报纸最快要三、四天才能够拿出全部的校对稿。我的助手整天要泡在车间里,在和工人们搞好关系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把我们的事情做好。“拉拢”工人师傅的最佳手段是:从家里带去一斤两三块钱的好茶,休息时泡给他们喝。我则在报纸即将付印的那一天,带着最新的信息来到印刷厂,把我认为最能够体现“新”的东西“挤”入报纸中去,其实这也是双十的创新精神在起作用,时时创新、天天创新、事事要创新的思想,已经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在《信息大王》后的二十年里,我经常带着“时效性”的眼光观察那些无所不有的文摘类报纸,总是看不到所摘编的文章是刚“出炉”的,真令人遗憾!

发行

     《信息大王》每期印刷5000张,因为真正有寄钱来参加“信息函授”的只有三百多人,所以大部分用于赠阅和零售。为了尽快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我们的发行工作是从印刷厂里开始进行的。每一次,当我把刚从印刷机上取下来还有一点余热的报纸寄出时,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满足,每完成一期,我都有一次成就感。除了寄给订购者以外,每一期还寄出约2000张报纸往全国各地供零售。举个例子:我每一期都寄200张到上海让一位订户在大上海的马路上叫卖。这位订户在信中这样写道:“《信息大王》在上海很受欢迎,因为市场上看不到这种内容的小报,你们确实费了很多心计,我替上海人谢谢你们!”不过,后来这位老兄没能和我们将卖报款结算清楚,我大概被他“卷走”200元钱。这个数目现在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却相当于我半年多的工资呢

效益

      办《信息大王》,我没有赚钱,反而贴进了不少。《信息大王》一共出了19期,按照总收入3480元去分摊,每期的可用经费是183元。那时,印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大约需0.08元(印量在5000张左右),寄一份0.03元(按印刷品计算),信封一个0.04元,其它费用约30元,每期的总费用约需470元。若不是靠我办的《东山苗圃》卖花籽、花苗的收入加以弥补,《信息大王》一期也办不下去。效益,不是没有,效益给了社会,给了广大农民朋友。从四面八方寄来的无数信件,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信息大王》给大家创造了效益。我,虽然贴钱办报,可是在办报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人生中增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乐趣,感到非常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感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回味

      在以永定县大溪乡大溪大队东山生产队为家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做过茶(可以肯定地说,我在农村干过的活即多又杂,没人能够和我相比!随便写几个:插秧、耘田、插粪、犁田、割松香、做松筒、走乡串户放映小电影、买毛猪卖猪肉、卖甜瓜苗、办苗圃、贩卖学校用白纸……,都写的话,简直可以编一部小说。)

      以前做茶全靠手工:采回来的茶叶要视其干湿度、厚薄度,在阳光下轻晒一番;入夜后,要开始将茶叶进行摇筛,让它“发酵”,有时这道工序会因为雨天采的茶难做而一直干到天亮,最后一遍摇筛后,要把茶叶用大箩筐装起来,尽量装紧装实,还要用厚布遮盖,让茶叶进行充分的发酵,蕴育出人们期待的香味;发酵顺利的茶叶,边缘的叶齿会呈均匀的暗红色,捧起一大把,会闻到一股蜜柚的花香,紧接着就要赶快把这含有花香的茶叶“固定下来”,术语叫做“杀青”。我们杀青时用的是大锅炒,炒茶时,茶叶在旺火的大锅中会欢快地“唱歌”。几分钟后,见茶叶抓手不黏了,即可出锅;出锅后的“热茶”要赶快进行揉、搓、压、旋、挤,使之初步呈现卷曲状。这道工序最辛苦,手又烫又痛,还要用去不少的力气;接下来,是把茶叶放入焙茶笼里用木炭火烘焙。木炭是放在一口坏铁锅里点燃的,在点燃的木炭上面还要盖上一层炭灰,以防止火焰冒出点燃焙茶笼里的茶叶而影响质量。烘焙一段时间的茶叶,要取出用方布块装着“揉”,目的是进一步将茶叶引向美丽的卷曲形状,达到外观上的要求,这样的事要做几遍;最后,将所有粗制的茶叶放入焙茶笼里“过大火”,一般要用好几个小时。过大火时,特别注意木炭火用较厚的灰遮盖。秋茶后的那一批茶我们叫做“雪片”,数量很少。做得好的“雪片”茶,开泡时,满屋子可以闻到一股清新的花香,入口后且很有喉底,回味无穷。
      我人生道路上的这么一次创办报纸的经历,它象那极品“雪片”一样,令我津津有味地回味。回味过去,喉咙里似乎就感觉到苦,而苦后自然就有了甜。不管怎样回忆,也不管回忆起什么事情,我好象一直没有离开双十母校。从看报、想自己办报、文革办油印小报、上山下乡时办彩色油印小报、出版《信息大王》到当学区教导主任还不忘办教育小报,一连串的“报线”汇成一个点:“敢为人先”的双十创新精神,永远在陪伴着我······

[ 本帖最后由 今日厦门网 于 2006-6-22 23:0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