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04|回复: 1

南宋丞相长子确系流落东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9 0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宋丞相长子确系流落东山(图)



(2006-05-01 13:22:30)

陈氏后裔寻根解谜,宋史专家给出定论,浙江宗亲前来谒祖





陈添生和县图书馆原馆长陈汉波研讨史料


丙戌清明,东山岛陈城镇大帽山下陈氏开基始祖陈元朴墓葬遗址,又迎来了一批自浙江温州永嘉远道而来寻根谒祖的陈氏宗亲。


据已故原东山县图书馆馆长陈汉波、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胡珠生的研究:这处年代久远的古墓葬,埋藏着“湮没于史学界700多年”的一个秘密——东山县陈城村的陈氏开基始祖陈元朴,是南宋丞相陈宜中的长子!


陈氏后裔求解家族之谜


南宋左丞相陈宜中在国破之后,带着家人流亡越南、泰国,后病故于异国他乡,此事正史上早有确凿记载。


然而,东山县陈城村自古以来都流传着另一版本说法:当地陈氏是南宋丞相陈宜中的嫡系后裔,“文革”中被毁的陈氏族谱也有这样的记载。但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们都认为这是里人为光宗耀祖而附会出的一家之说,不以为然。


陈添生,这名陈氏后裔中的业余考古爱好者,决心探究这个尘封700多年的历史谜团。


从2000年起,他开始专注而执著地寻觅。当他从一位百岁老人口中得知东山陈氏始祖墓地尚在岛上时,便开始了环岛寻址之旅。因为年代久远,地理变迁,收效甚微。直到数年后,他才找到了陈宜中的母亲杨太夫人及其长子陈元朴古墓遗址,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为了寻找散佚在民间的族谱,他又历尽周折、上下求索,终于整理出大量的珍贵第一手资料。据《陈氏谱牒》记载:为避元兵杀戳南宋遗民,陈宜中的长子陈元朴在双叠石下建起了七圣夫人庙,并在石上书写“心地”两大字,以显示其信仰与元朝的蒙古啦嘛教宗旨相同,由此逃避灭顶厄运,才得以潜居海角一隅,香火传承至今已经25代、子孙5000多人,开张顶城、陈城、陈城圩等3个自然村,其中不包括在本县以及外县的其他乡村。


此后,陈添生还为“七圣夫人庙”分灵入台湾岛的史实找到一系列实物佐证,证明海峡两岸自古是一家。




陈元朴书写的“心地”石


耄耋图书馆长助以援手


陈添生有心考究,却功底不足,于是他求助于原东山县图书馆馆长陈汉波。


年近80岁的陈老先生,学识渊博,藏书颇丰。他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数十次搭车20多公里亲临现场实地考察。在几经披阅、查考宋元明清等史料典籍及《漳州府志》、《东山县志》后,老人得出初步结论:陈城村的陈氏开张始祖,确系南宋丞相陈宜中的长子陈元朴无疑!


关于陈宜中入闽,宋史有载:德佑二年(1276年),元朝大将伯颜围攻临安(今杭州);“陆秀夫奉益王赵 、卫王赵昺遁走温州,遣人召陈宜中。”时宜中因母亡故,丁忧在家。张世杰劝说:“以国为重”,并强行“舁其棺于舟中,宜中遂与俱入闽中,立益王为帝,年号景炎,再拜宜中为左丞相”。同年11月,元兵入建宁府,陈宜中、张世杰备海舟奉帝及卫王、杨太妃等再次登舟,泊泉州港。泉州市舶司蒲寿庚不受节制,举兵反叛,“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宜中等乃奉景炎帝趋潮州。


但是,陈宜中为何会将长子陈元朴留在东山呢﹖陈汉波从《漳州府志》、《东山县志》找到依据:“宋陆秀夫陈宜中扶帝昺泊龙舟于大帽山下”。原来,古时东山岛大帽山麓有穿山、湖下、后壁、流澳拱抱,是泊舟避风澳口;其西南隔穿山岭有走马溪沿山麓奔流入海,与南澳岛仅一苇之遥,地理形势有利泊舟备战。可想而知:在战事频繁、居无定所的逃亡日子里,身为左丞相的陈宜中担负着护卫皇帝的使命,但其家慈灵柩又不能长期随其漂泊海上,因此将母亲安葬于风水极佳的东山岛,又着其长子隐匿下来护灵,陈元朴便成为在东山的陈氏后裔始祖。


资深宋史专家给出定论


可是,一向治学严谨的陈老,又特意将其研究成果寄给资深宋史专家胡珠生,请他对此进行把关。胡教授在查究了大量宋籍史料后,觉得陈汉波的考证证实了陈宜中嫡系后裔落籍东山岛并开基繁衍的史实,填补了南宋史《陈宜中传》的一段空白。


胡教授介绍:由于在浙江温州永嘉的陈宜中祖籍地已经没有其嫡系后裔,且宋代京城居地也无从查考。所以,过去史学家们写到陈宜中的嫡系亲属存亡问题时,便无从下笔。他在审慎考虑后给出权威定论:“陈氏遗族留居东山乃形势所逼,此为陈氏后裔惟一可知资料。陈宜中后裔陈元朴为葬祖母而留居当地,符合儒家传统,可以肯定。”


沉没于茫茫史海的陈宜中嫡系后裔之谜,终于浮出时间的海面。


陈宜中在国破之后,带着儿女等人流亡到越南、暹罗(今泰国)。他在暹罗病故后,其子女转道进缅甸,改名换姓氏出家当了和尚。在元延祐年间(约40多年后),元仁宗有感于陈宜中一门忠烈,下旨迎其后代回国,但陈氏后人这次回国不久后又重回缅甸。


元初,统治者对宋朝遗民尤其是官宦后代,多施行斩杀手段。为了躲避元兵杀戮,埋名隐姓在东山岛上的陈元朴,就在大帽山双叠石下建起了七圣夫人庙,还在双叠石上书写“心地”两个大字,显示其信仰与蒙古喇嘛教宗旨相同,由此逃避灭顶厄运,并得潜居海角一隅繁衍子孙。


陈氏后裔惊现蝶岛,引起了海内外陈氏族人的关注。自2003年之后,浙江的众多陈氏宗亲多次组团前往东山谒祖祭拜。


链接


南宋丞相陈宜中


陈宜中(1236一1286),字与权,南宋永嘉人。少年时代,虽家境清寒,但聪明过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参加殿试,考中榜眼,步入仕途,为宋末宰相,温州籍华侨先驱。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以后,派丞相伯颜带领20万军队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临安(即今杭州),奸臣贾似道长期隐匿军情不报。1275年春,贾似道的13万军队在芜湖不战而溃被革职。太皇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都督诸路军马准备迎战。


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京畿,朝廷公卿纷纷逃离。3月,临安陷落,宋恭帝及皇太后全被元兵掳去。陈宜中在逃往温州的过程中丧母,从此过着国亡家破的生活。


在临安陷落前夕,陆秀夫拥立小皇帝益王赵 、广王赵昺于温州,并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共策抗元大计。五月间,3人即奉益王赵 于福州,是为端宗,陈宜中仍担任左丞相。小朝廷立足未稳,元朝就大兵压境。11月15日,陈宜中、张世杰护送着端宗赵 、卫王赵昺及杨太妃乘海船逃跑。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建立海上行朝(流亡政府),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


景炎三年(1278年)春,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病死,年仅11岁。众臣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次年,赵昺又徙居崖山,但大势已去。祥兴二年(1279年)初,宋军在崖山进行了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帝昺投海而死,张世杰以下十万人壮烈殉国。


此前,陈宜中建议把行朝搬到占城(今越南境内),并且先期前往做准备工作。途经吴川极浦亭(今广东南部),曾赋诗明志云:“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溪云起处潮初涨,夜月高时人未眠。异日此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表达了他不愿像伯夷、叔齐一样饿死首阳山,而要奔异域待机再起的决心。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军攻取占城,陈宜中山穷水尽,老泪纵横,只得奔走暹罗(今泰国),准备借兵复国,但没有成功。1286年,陈宜中含着忧愤和悔愧的心情死于国外。临死前,遗训身边的一子一女出家,终身不做元朝子民。(乡土)


蝶岛双叠石叙说的故事


一块勒刻着“心地”两个大字的摩崖石刻,至今尚幸运而完整地保存在东山岛陈城镇陈城村顶城自然村大帽山下双叠石上,仿佛在向人们叙说着700多年的沧海桑田与世纪变幻。


“心地”摩崖石刻,字形碑体,高72厘米,宽11.16厘米,此石上的“心地”与北宋吴本所书的“心”石刻同样把心上端的点,点在心下,意义同是显示瑜伽教的教旨:“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相知,尽未来际,常往不灭,名为佛性”。简单地说,这种书写方式蕴含佛性清净,与染污相隔开之意,其要旨主要是指在心地中的清净空寂真心。


据已故原东山县图书馆馆长陈汉波、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胡珠生教授的研究结果:该“心地”石,系南宋左丞相陈宜中长子陈元朴所书。据志书记载:南宋丞相陈宜中,在陪同宋帝昺仓皇逃难至东山岛海域时,着其长子陈元朴扶祖母灵柩在岛上这处偏僻地方隐居下来,躲过元兵的追杀。陈城村的《陈氏谱牒》同时记载:为避元兵杀戳南宋遗民,陈元朴还在双叠石下建起了七圣夫人庙(临水宫),并在双叠石上书写“心地”两大字,以显示其信仰与元朝的蒙古啦嘛教宗旨相同,由此逃避灭顶厄运。


在陈城村及其周边不足1里的范围之内,尚有陈宜中母亲“杨太夫人墓”、其子陈元朴的墓葬、元朝古城堡遗址、四面佛等古文物群的存在。


大帽山下的七圣夫人庙




始建于宋末元初的东山岛七圣夫人庙,曾被海峡两岸军民称为“漳南第一庙”。庙内供奉着南宋七位除暴安良、护产保婴的女医神,往来于海峡两岸的军民,常到此祭祀,祈求行船平安及家人安康。据考证,这里是台湾诸多夫人庙的祖庙,证明了海峡两岸的亲缘关系。


七圣夫人庙文物群及调解海界、疆域纠纷的勒石碑文等,记载了东山岛与台湾岛民众之间的往来史实,是内涵丰富、景观迷人的文物群。同时,此庙还与附近的四面石佛、顶城古城堡、摩崖石刻等形成了难得一见的宋、元、明三朝文物群。


史载:七圣夫人庙所在大帽山下的走马溪畔,是古代东山繁华的码头和通商港口,尤其是来往于海峡两岸的渔民、商人因长期漂泊在海上,缺医少药,海上渔民、商家生病,病死他乡的事情频繁发生。因而,祈求神灵保佑不受瘟疫染身,庇佑孩子家人身体安康,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而七圣夫人就像湄洲妈祖一样,佑护着他们的亲人眷属,为他们抚平海上漂泊的心灵创伤。


据专家考证,此庙是今台湾花莲、高雄、屏东、台南等地50多座夫人庙的香缘祖庙,台湾众多的七圣夫人庙多是从东山祖庙分灵过去的。近年来,众多台湾信徒曾组团到这里寻根谒祖,并捐巨资重新修葺该庙。


诏安小吃猫仔粥的传说


猫仔粥是诏安一带有名风味小吃。它并不是猫肉煮成的粥,而是一种既为粥品、又是菜肴的传统名吃。主选料是上乘纯白糯米,再辅鲜虾、鱿鱼干、肉片、鱼片、香菇、炸蒜丁、胡椒粉、猪骨汤等二三十种配料。猫仔粥通常是现煮现吃。客人在小桌边坐定,摊主在小锅上放上烧沸猪骨汤,再放上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鱿鱼干、虾仁、香菇、肉片等生料,一阵猛火过后,调上胡椒粉、香菜,就煮成香喷喷的猫仔粥。食之,米粒韧嫩,汤清味美,越吃越爱吃。


关于猫仔粥的来历,闽南地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南宋末年,京城临安(今杭州)失陷,小皇帝赵昺及左右丞相陈宜中、陆秀夫等人被元军追杀,南逃至闽南沿海地区。一天,他们随身带的粮食殆尽,君臣饥肠辘辘,左右丞相轮流背着小皇帝来到渔村一个大户人家乞食。财主见是几个满面尘土的乞丐,就把饭后准备喂猫的残羹剩饭做成粥施舍给他们。君臣几人饥不择食,当即便风卷残云般地将粥一喝而尽。后来,他们南逃到广东崖山安顿下来,一谈到那段难忘的逃生经历,便想起那顿美味的粥。可是,皇帝身边的御厨却做不出这样的粥来。后来御厨灵机一动,驾舟返回当初皇帝乞食的渔村,学会了这种粥的制法。不久,崖山亦被元军攻陷,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那位御厨也潜回了老家闽南,从此也就经营起独家风味的猫仔粥来。文\图 黄喜祖 沈龙保

(来源:厦门晚报)
http://www.csnn.com.cn/2006/ca46006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7 14: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南宋丞相长子流落东山

读南宋丞相长子流落东山
      深谢版主有深意,载来人文第一声。忠心只为忠主死,无怪后人说纷纭。
      陈氏有此好儿男,一言之诺胜千金。古往曹陈都如此,无愧后人祭祖花。
     
      江山且有无轻重,无国难为家安在。祖宗功德随风去,耀祖光宗倚后人。
      当今国家若有难,应激男儿万千家。少儿志当报家园,喷洒热血也无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9: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