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2-23 21: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zrb.com.cn/news/0612/22/061222004.htm
今年12月24日,是梅县松口中学大喜日子——百年校庆。回眸百载历程,松口中学在孙中山、邓颖超莅校谆谆教诲激励下,烽火洗练启民智,薪火相传育桃李,重振雄风晋升省一级学校,成为粤东农村一流的中学。
培育救国英才
清末“戊戌维新”,松口的翰林温仲和、孝廉饶芙裳就与嘉应州的维新派黄遵宪呼应:“办新学,启民智”。1905年春,饶芙裳召集各村绅耆,成立“松口兴学会”,将梅东书院改建为新式的高等小学堂,命名为“松口公学”;1911年,同盟会粤东主盟温靖侯任校长后,吸收了大批师生为会员,带领松口同盟会员参加了广州“3·29”武装起义。接着,攻占清朝在松口所设的武装指挥部“丰顺司”。松口公学,成了同盟会农村革命摇篮之一。
1918年5月29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由谢逸桥、谢良牧、胡汉民、邹鲁、姚雨平等陪同,到松口公学视察。孙中山在学校礼堂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会后合影留念,师生深受鼓舞。1925年4月,广东革命政府东征时,由周恩来率领的政治部,由汕头路过松口,曾派邓颖超等到校演讲,点燃革命火种。
日寇侵占我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松中师生变革图新,纷纷拿起枪杆,推翻反动统治,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松口中学是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校园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友烈士纪念碑上,留下英名的有饶辅廷、周增、林修明、李公剑、李啸、温盛刚、李霭、李颂平、温健公、梁锡祜、蒲风、温盛浩、陈晏臣、宋梅通、赖镜清、张捷生等革命烈士。
严师孕育高徒
要有好教师,才有好学生,才能办成好学校。这是松口中学百年来的优良传统。老校友梁集祥说,严师出高徒,松中一批批知名的教师,培育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兼备的人才。
松口公学创办之前,成立了“松口兴学会”,选举饶芙裳为会长,派出饶一梅、梁少慎到日本学习办新学的经验。为解决办新学缺教师的问题,饶芙裳办起了“松口堡初级师范讲习所”,共招收了123名有文化基础的学员,开设了伦理、教育、心理等16科,成为师资质量高、科目齐全的师范学校,为松口公学及各地小学培养了一批既有先进思想又精通业务的教师队伍。
此后的历届校长也都是接受新教育、德学俱佳的学士。他们上任后,带来了一批批年轻有为的教师,学校教学面貌不断推陈出新。抗战时期,一批广州回乡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加盟松中,该校校长古文捷教授、代校长梁宇民、教导员丘勤修都是留学生,教师多是大学学历。该校还聘请了著名诗人蒲风任教。建国初期,为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该校一方面请上级调派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严格筛选吸收流散在社会的知识分子,同时从小学调进一批优秀教师。改革开放后,松口中学广招愿望回乡任教的外地老师,将梅东片部分高中毕业班老师留任松中。师资力量大为增强。
如今,松中师资力量雄厚,拥有17名高级教师。该校在培育优秀教师的同时,还不断为各地输送师资。严师出高徒。建国以来,松口中学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1名,考上清华大学的4名。近20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已逐步攀升,2001年本科入围突破百人大关,省专线入围突破200人大关;2006年省专A线入围接近300人。
谋合力创新境
松口,百年来就有“华侨断家唔断屋,学堂断屋唔断村”的美誉。
由梅东书院改建的松口公学,于1908年夏被焚毁后,海内外人士踊跃赞助。金山南麓,重建起新校舍。抗战前,学生毕业后,很多“出南洋”(赴印尼等地)谋生。他们回到家乡后,回报母校。1982年,校友余连庆首先捐一百万港元建“连庆礼堂”,他的儿子余国春继承父志,捐建裕华楼等系列建筑。印尼校友梁锡佑因健康原因未能回乡,特嘱咐妻子潘淑容要回报母校,捐了教师宿舍等;他的儿子梁世桢继承父志,捐建新校门、校友楼等;当学校百年大庆即将到来时,梁世桢又主动捐建“锡佑纪念楼”,重建新校门,预计造价达600多万元。20多年来,由校友、乡亲、侨胞捐建的楼、堂、馆有18栋,达2000万元以上。百年庆典,该校有6项工程剪彩、奠基,由海内外乡贤校友捐资1300多万元兴建。
随着教学设备设施的进一步充实,该校明确提出营造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效率,走名牌教育之路。在各界热心人士支持下,该校先后建起了两间电脑室、3间规范化物理实验室、10多间多媒体教室,筹资建起了生物园、地理园、校园统一声源室、校园办公电话网、规范学校档案室、校园网。管理上实行强化级组管理,完善“主管校长——主管主任——级组长——备课组长”的级组管理体系,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大胆使用青年教师,鼓励教师进修。省级学校专家评估验收组盛赞:松口中学是广东省一流的农村中学,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中学的典范。2003年初,松口中学被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该校先后评为市文明单位标兵,市创建美丽校园先进单位,省、市、县绿色学校,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