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4|回复: 0

【转帖】浦北文化研究之——“傩”(图/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 10: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浦北文化研究之——“傩”

  “傩戏”,即浦北客家民俗“跳岭头”,又称“岭头节”、“傩舞”、“颂鼓”、“跳鬼僮”,客家人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主要分布在龙门、北通、白石水、大成、张黄、三合、福旺等客家人集中聚居的地方。据统计,目前全县大大小小的傩戏班子20多个,其中较著名的是龙门镇傩班(客家人又称之为“龙门颂鼓队”)。




客家傩起源

  浦北客家傩戏至少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傩戏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之为中国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傩戏,由古代民族社会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源自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柯琳在《傩文化刍论》中介绍,傩可能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西周文献记载亦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可见孔子时,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即乡人傩),“傩”已有一定的体制。孔子也记载了“傩”,可知“傩”和“乡饮酒”、“乡射”、“乡人傩” 一样,已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向上推论,近人对殷代甲骨文卜辞的研究中,已有人认为文字中已有“傩”字,应该说,这是关于傩最早的史料。
  因古代中原汉人不断迁往各地,更因各地文化、贸易往来的不断密切,使傩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南至湖广,北至蒙古, 西至云贵川,东至闽台等。浦北客家傩戏便由客家先民的几次大迁移从中原传入。近年兴起的客家文化研究认为:客家先民自汉始便陆续从中原迁居南方。自汉末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即自中原迁至长江流域,便把傩戏从中原带到了南方。
  古代浦北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特有的文化个性和中原文化的惨透,为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客家傩戏秉承了中原汉民族傩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在迁移过程中沿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和风俗,聚集了客家的人文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客家艺术表现形式,挤身汉民族大文化之中。




客家傩表演

  古代的宫廷傩也称“国傩”,规模很大,肃穆庄重。史料记载,在3000年前的周代,国王诸侯代表国家举行“国傩”,全国上下吼声联联。而客家傩是“乡人傩”,由村民们自己演绎,虽不及国傩的声势,也有自己的特色。
  每年农历八月至九月,客家傩戏表演开始,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每年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节日,所以乡间称之为“岭头节”。
  浦北客家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内容大致有“开擅”、“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师”、“舞五雷”、“五雷灭妖”、“庆丰收”等,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 故事和戏曲故事。一般有打击乐伴奏,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浦北现仍保留有20多个傩班,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
  客家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傩戏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轮到“跳傩”的村子,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大宴宾客,据说,谁家邀请到的宾客最多,谁家当年就最有运气。表演傩舞的山坡上,村民摆卖饮食、丰货等,场面异常热闹。




客家傩面具

  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目前浦北客家傩戏面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全头形,五官完整,头有冠帽或发饰;二为全脸形,五官完整,仅有脸面,个别女相画有鬓发;三为半脸形,有脸壳无下巴,这种面具现在很少使用,笔者也仅在一傩戏世家的收藏品中见过。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戏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傩戏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戏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周礼·夏官》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摊,以索室驱疫。”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畏。在傩戏表演中,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在客家傩戏中,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客家人认为,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把面具当作圣物看待,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等等。
  尽管如此,但客家傩面具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戏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在客家人现存的、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中,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傩承载了客家人最为原始的力量:刚劲、无忌、血腥、坦然、秩序,还有尊严。看浦北客家傩戏,似乎触摸到了远古祖先的灵魂,感受到来自远古的震撼。浦北正在大力发展生态、人文旅游,深入挖掘、研究傩文化,同时注意保存傩文化的原生态,傩这朵瑰丽的文化奇葩,正开放在浦北大地,并将与天地共存、永续传承。


(PP:土豆.叩谢!)

来源:http://hongdou.gxnews.com.cn/for ... 74035&pagenum=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