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51|回复: 22

揭西半山客文化现象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9 1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人一说起潮汕地区,则认为这是讲“福佬话”的地方。可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原汕头市所辖属的潮安、澄海、饶平、南澳、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等九个县中,除南澳、澄海两个县没有客家乡镇外,其余七个县均有一定比例的客家村落和乡镇。揭西县二十个乡镇中,客家占十三个乡镇,人口有50万之众。整个潮汕地区,讲客话的约有100万人左右。这部份客家人被称为“半山客”。

    所谓客家人,过去许多专家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一带迁移来的人们”,有的则说:“是从中原迁移来的汉人”。广东的客家人是以保持中原文化较为完整的梅州(原名嘉应州)为中心,以梅县话为客家标准语言。省电台的客家话播音就是用梅县话。而潮汕地区的客家人被称为“半山客”,是指他们除保留某方面的中原文化外,部份已融入潮汕文化,成为带潮化的客家人。为阐述这一问题,我以较为熟悉的揭西的半山客地域所观察的现象为例,或许可窥一斑。

    我查阅了揭西人口较为集中的几个客家姓氏的族谱,他们的先祖来揭西开基的年代,均是在元朝中后期至明朝初、中期之间。如:灰寨李氏在1441年五经富曾氏在元朝中期;河婆下滩张氏在1500年;蔡氏在1744年(经“海外客家人”更正蔡氏应该在明成化13年(1477)从梅州市蕉岭县携带香火迁徙来开基);刘氏1488年;坪上黄氏在15世纪40年代。他们的迁移路线多数是从中原至福建、江西至广东梅州地区,然后再迁至河婆、五经富等地,至今有五百年左右。俗话说,“入乡随俗”。南迁的客家人,居住在潮汕为主的地域,在潮汕文化氛围之中,经几个世纪当地风俗文化的熏陶、交流、渗透,逐步接受潮汕文化并融入其中,是势所必然。于是便成了有区别于梅县客的“半山客”。他们在文化上的“潮化”现象,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潮式建筑。揭西的客家人一般民房为“双泻水”、“泥砖房”与兴梅的民房没有多大差别;而富裕家庭建造大型民居建筑和祠堂、庙宇等主要建筑都按照潮汕的建筑式样,如“四点金”(上三下三)、“下山虎”、“上五下五包横屋”、“驷马拖车”、“九厅十八井”等,厅内的雕梁画栋,屋顶的龙凤灰塑瓷花,祠堂正厅的神龛都是和潮州地区一个模样。因为这些高级工艺都是请潮人工艺师和工程队承建制作的。至今有些祖祠重修或新建还是沿续这种格式,真是渊远流长。客家地区兴尚的“围屋”,在揭西半山客中不很多,故采用潮式建筑成为半山客文化的要素。

    二、喜爱潮剧和潮乐。解放前揭西客家人在庙会演出的有潮剧、木偶汉剧、西秦大戏等,而场面大,受欢迎的还是潮剧。如河婆镇的四月初一“伯公生”、下滩张氏的“娘妈生”,其它各族大型的“许愿”、“谢神”社戏,请来演出的都是当时的“老三正顺”、“老玉梨香”、“老玉堂”等潮剧名班。这些剧团到那村演出,都是盛况非常。由于受戏剧的影响,亦带起学潮曲和潮州大锣鼓的风尚。半山客的主要村寨都有潮州锣鼓班。他们购置一套锣鼓、乐器,聘请潮乐老师授教,从击乐、锣鼓、弹、拉、吹、唱、整套齐全。我的家乡枫树寮村(现河婆镇河山居委一带)解放前,这个村仅有600多口人。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这村的青年便成立了“最乐轩”的潮州锣鼓班。我的父亲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民,在锣鼓班里,通过潮乐老师手把手的授教后,能弹一手琴,能背许多潮曲。我的宗兄刘天一(原任梅州市文联副主席)就是当时“最乐轩”最受欢迎的唱曲小生。各村的锣鼓班,每逢春节都互相到各村巡回演出,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更为奇特的是,在1921年,河婆龙潭玉竹园村的刘亮、刘涉等七位客家人合股办起叫“玉楼”的潮剧专业剧团,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红极一时。解放后,半山客区的主要乡镇河婆、灰寨、五经富等地都相继建起戏院,前来演出的不但有潮剧、还有广东汉剧、梅县的山歌剧。值得注意是,这里的观众,对以上剧种没有偏见,上座率都令演出团体满意。这与潮语地区不接受汉剧、山歌剧和梅县地区不看潮剧大相径庭。这亦是半山客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至今,半山客区在婚丧喜庆演奏的还是潮州大锣鼓和潮乐。这不仅是够味道、够气氛,更主要的还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习惯。

    三、随潮俗。半山客不但保留许多从中原带来的民俗(如节日、小食等),同时也接受许多潮人民俗。潮人盛行的“七月半”、“娘妈生”(妈祖生日),在河婆亦照例隆重;潮人早餐吃粥(吃糜)配咸菜、菜脯,半山客亦世代相传。潮人的小食软饼(煎堆)、油炸茨粉豆干、红桃板、水板、鸟子菜板,也成为半山客人时尚的小食。此外,潮人妇女织黄麻布、绣花习俗,在五经富、灰寨、京溪园一带半山客妇女也非常普遍。

    以上这些文化现象正是正宗客家人和半山客之间的区别所在。形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

    一、行政辖属。半山客一贯属潮州府、揭阳县管辖,潮州府设在潮安,揭阳县衙设在榕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姓“潮”;政令、官文、施政都用潮州籍贯,作为受管辖的子民当随官转。人的流向,人文风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必然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地方习惯势力,因此,半山客向“潮”字靠拢是顺理成章的。

    二、水的流向,经济活动的流向。榕江从揭西流向揭阳、汕头出海。过去揭西没有公路,交通运输主靠榕江这条水路。而汕头又是粤东的主要港口。当年华侨出洋或返乡必经此道。更重要的是,半山客所需的商品百货、布疋、食盐、海产从汕头、揭阳贩运;而山区的柴炭、红糖、山药等土特产则运往揭阳、汕头集散,在经贸上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善于开拓和经营的潮人陆续到河婆镇等客区开业经商,潮客已混居一地。如杨荣兴和杨和合等商号,在清康熙年间就是从操潮语的凤湖来河婆做生意,建起杨屋一条街,与当地客人和睦相处,如今,其后裔亦自然成了河婆半山客。

    三、潮客通婚。客人进入潮州后,在婚姻上都能互相接纳。这种结亲,自然密切潮客关系,加强了语言和民俗的交流。至今半山客区各村还有很多被叫“福佬婆”、“福佬嫂”的潮人。我的曾祖母就是钱坑林氏。她在娘家的许多风俗习惯,自然而然地带来渗进日常生活之中。此外还有一些潮人和客人毗邻的农村,已成潮客一家,分不清是潮是客。京溪园镇黄毛溪村是讲客话的,这村的男人多娶潮语的妇女。他们的孩子跟父亲讲客话,跟母亲讲“福佬”。男女之间二种话表达自如。再不分客家和“福佬”了。

    然而,半山客虽融入潮汕文化,但仍保留不少中原文化和客家的优良传统。如崇尚文化,热心教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半山客的主要村寨都办私塾,其教师多是来自五华、梅县,统称为“长乐先生”。他们对半山客的教育事业,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十年代后,半山客区域新型小学、中学迅速发展。当时河婆就有“完小”二十一所。尤其三十年代河婆中学和五经富的道济中学的创办,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学而优则仕”成为半山客学子的志向,靠读书走出穷乡僻壤亦成风尚。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河婆张梦石等青年赴广州、上海读大学的有137人,赴日本留学的有11人,赴欧洲留学的有5人。这批争气的学子均学有所成。其它方面暂且不说,就解放后,半山客人任过大学校长、院长的有20位之多。还有名望教授一大批,如此人才辈出,就是半山客人崇文重教的硕果。

    半山客妇女不缠脚,但不像梅县妇女是耕田的主要劳力;亦不像潮州妇女缠脚,只能在家绣花做家务。半山客的妇女既能下地干活,亦能在家绣花织布,半山客的男人,还保持着中原、北方汉子豪爽直率的性格。这点连潮人都承认,说客家人“好交插”,够朋友。

    此外,半山客的语言丰富,山歌语言形象,七言四句,保持“诗经”和唐诗的遗风。半山客的山歌虽没有梅县那么盛行,但还是当地群众抒发感情的主要方式。下面列举几首:

    月光么火样柬光,井里无风样柬凉,妹子今年十八岁,身上无花样柬香。妹子生得凤凰身,眼角尖尖会割人,好比六月狗爪豆,唔曾浸净会晕人。赤米煮粥满锅红,有心连郎不怕穷,总爱两人心甘愿,山崩石出显威风。

    河婆“晚晴亭”每天汇集很多休闲老人,其中常有男女斗山歌,围戏听众哈哈大笑,唱者兴致亢奋,不亦乐乎。

[ Last edited by kuangmo on 2006-4-4 at 11:5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4: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婆历史上就属揭阳地区,受福老文化影响比较大,以河婆为界往南山灰寨方向人的性格为比较精明.以五云为界往陆河方向历史上属海陆地区,人的性格为比较硬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4: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揭西县,河婆蔡姓开基始祖“绵基公”,由其两位儿子于明成化13年(1477)从梅州市蕉岭县携带香火迁徙来开基,而非1744年,至今已528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4: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揭西枫树寮人刘元旦,现任汕头潮剧编剧人,现任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颖川堂陈氏公会潮剧教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1: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客家人,是我们这里的百事通啊!有机会再向您请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1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海陆客没有被"半山化" 特别是我们台湾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18: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ALIN at 2006-4-4 17:47
至少海陆客没有被"半山化" 特别是我们台湾的



河婆的下滩,厚埔等地方"娘妈生"有潮剧表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1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海陆客家人 不演潮剧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1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ALIN at 2006-4-4 18:52
台湾海陆客家人 不演潮剧的



陆河一带好象也没有,河婆比较特别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18: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watonpeng at 2006-4-4 18:54
陆河一带好象也没有,河婆比较特别了


所以說陸河客還是和惠州客較為接近...語言也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2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也是么?惠州是讲什么腔的?阿林。

南阳山一带,一般节日做潮剧,请梅州戏班也有,但少。

一楼说的没错。就是这几方面。特别是民居。远远一看村落,外人肯定判断是潮人居住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5 08: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kuangmo at 2006-4-4 11:53
海外客家人,是我们这里的百事通啊!有机会再向您请教!


不敢当,我知道的,见过的才敢说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1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滩后埔好名声,年年闹个娘妈生

揭西河婆张氏年年在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就开始做潮剧,一直到农历四月初一才停止,一般乡肚、溪角接尾,下滩、后埔、北坑三个寨抓阄,抓到头者22-23做戏,二者24-25做戏,三者26-27做戏,乡肚结尾,28-29做戏,有事30日也做戏,叫场,溪角很都是多是不定时间,一般在四月初一做戏。
在3月23日,抓阄第一者,河婆张氏全族要有代表去他寨大祭“娘妈”,场面极为壮观,豪不逊色于“天后宫”。“娘妈生”是河婆张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胜过春节。“娘妈生”这个期间,非张氏媳妇会回娘家迎接老爸、老妈等亲人到自家看戏,张氏嫁出去的女儿,回带着公公婆婆等人回娘家看戏,这一风俗直接影响了整个揭西。
最后,大家有机会就到我们揭西河婆来看看,场面何等壮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6 15: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颍川本源 at 2006-4-4 23:04
语言也是么?惠州是讲什么腔的?阿林。

南阳山一带,一般节日做潮剧,请梅州戏班也有,但少。

一楼说的没错。就是这几方面。特别是民居。远远一看村落,外人肯定判断是潮人居住的。


惠州-河源客家話是東江系客家話呀 你忘記了???海陸丰客家話帶有東江客家話語音特征

肯定和潮汕客家話不同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 02: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揭西做解析其实是最典型的半山客文化,因为从人口上说揭西客潮正好五五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