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92|回复: 9

五百年古建筑述说传奇 ----五华"寿相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7 09: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百年古建筑述说传奇


http://www.mzrb.com.cn/html/0603/24/index.htm
--------------------------------------------------------------------------------

2006-03-24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社会扫描]   


   
                     本报记者 李锦让 通讯员 张裕昌

       古宅古墓历经沧桑显神奇

       最近,五华县龙村镇宫前村村民正在积极地为宣传该村500多年古建筑“寿相第”、“寿相佳城”以及申请文物保护而奔忙。这是什么样的古建筑?有什么特别之处?有没有保护价值?一连串的疑问使人们不禁想前往探个“究竟”。在市科协驻村干部引领下,一个春日和煦的上午,记者驱车两个半小时来到了这个偏远山村。
       眼前这座坐落在小山丘之间平坦草地上的“寿相第”历经五百年沧桑却犹显完整无损。据了解,位于该村村址以西约1000米的“寿相第”建筑面积达894.96平方米,占地面积8380平方米,屋高约10米,成“三栋六井”排列。记者眼之所见,屏风檐桷完好,雕梁画栋精巧,最令人称奇的有两点:一是屋背松竹婆娑,但屋顶瓦面上却从来不会飞落一根半截松毛竹叶;二是整座大屋年代久远,梁木结构复杂,角落处却不会结下蛛丝网,若非亲眼察看,记者还真不敢相信。这些奇怪现象也常招来不少好奇客人前往探究,但至今仍无人能很好地解释个中的科学道理。
       “寿相佳城”则建在“寿相第”屋旁不远处的半山坡上,是“义寿相”邹潜斋生前就为自己兴建的墓葬。据当地村民的丈量显示,此墓长24米,宽15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占地2500平方米,其中墓门高2.7米,立有一块高1.05米、宽2.4米墓碑。可贵的是此墓和“寿相第”一样,历经五百年沧桑和“文革”运动等,仍幸免于“难”,完整无损。据考证,此墓之大可谓五华县独一无二,据村民介绍,遇清明等大型祭祀活动时,偌大的墓堂里可摆下十二张八仙桌。

       主人邹潜斋是受御封富豪

       据考证,“寿相第”和“寿相佳城”在明朝嘉靖年间均是邹潜斋生前所造。从“寿相第”看,屋内壁上书写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而中厅的穿堂门楣上书写着“先德堂、先知、先觉”,以及墙壁上隐约可见的花鸟龙凤壁画,均反映出主人不平凡的修养和志趣。整个“寿相第”结构独具匠心,反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折射出客家人忠孝、贤德、勤劳等伦理美德,别具文化内涵。
       屋宅和墓地名字上的“寿相”两字是怎么来的呢?主人邹潜斋又是何许人物?据《五华县志》记载,嘉靖初年,奸寇扰乱,经商的邹潜斋为了当地人民过上太平日子,慷慨捐粮八百石援助皇兵剿寇。他见其时广大群众闹饥荒,流离失所,伏莽四起,他不听劝谕,又捐粮二千石救灾,此乃粤东之盛事。当时皇帝明世宗听到消息后,龙颜大悦,马上对邹潜斋封官,但邹潜斋对封官一事婉言谢绝了,皇上于是恩封他为“义寿相"冠戴一品,以示奖掖义民。邹潜斋受封后曾呈请太守惩罚贪吞救饥粮之官吏,为民除害,博得广大群众赞颂,被誉为德高望重的乡贤。
       据记载,弃儒从商的邹潜斋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曾捐巨资在长乐县城(今华城)北门建学宫两幢供学子应试之用 (现长乐学宫经上级批准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他每年捐赠的奖学谷高达五百余石,这使后裔人才辈出,涌现出无数俊彦英杰。
       听村民介绍,现在看到的“寿相第”虽然保存完好,但只是“三栋六井”的规模,而当初邹潜斋所建“寿相第”比现在大几倍,共有“九栋十八井”,后来因为“犯上”才拆成了“三栋六井”,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直到今天,就在离“寿相第”不远的公路边还残存有当年拆除那六栋屋剩下的墙基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流传着一个“腹子救恩人”的传奇故事。据说,晚年邹潜斋在龙村宫前依山建筑了巨宅,称“九栋十八井”。不料建此大屋竟惹出一场意外事,险遭倾家灭族,幸得祸变将临时节,却又遇贵人相救,才化险为夷。话还得从头说起,邹潜斋常常运粮到嘉应州出售,一次船停梅县码头,忽然发现一孕妇欲投河自杀,邹潜斋连忙跳水搭救,把投河女人打捞起来,并得知该妇人因荒月家穷,借钱买粮,但粮未买到,荷包却被人偷了,于是痛苦万分,遂寻短见。邹潜斋见此心生怜悯,便劝投水孕妇切莫轻生,同时马上送二石谷及一些钱给该女子,该女人不知何时能报谢恩人,只有把“长乐邹潜斋”五个字牢记心头。事情很巧,当年被邹潜斋救起的这个孕妇所生之子李进士,此时正奉命承办潜斋案。于是李进士遵从“知恩必报,纵撇掉乌纱也要相救”的母命,向邹潜斋暗中献计将违犯皇上规定的六栋屋组织数百人用三日三夜时间赶紧拆掉,然后补种上花果蔬菜。待准备已妥,才星夜赶回长乐县城,命人向县方报知“钦差驾到”。次日,率同县官等数百人浩浩荡荡行抵宫前村实地办案。结果是所报不符事实,便复奏朝廷结案。这个“腹子救恩人”的故事从此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http://www.mzrb.com.cn/image/0603/24/m240901.jpg

        ▲距今五百多年,成“三栋六井”排列的邹潜斋故居——“寿相第”全景  
      
       不容乐观的保护现状

       邹潜斋的后裔很重视保护祖先留下的东西,他们自愿募捐修缮“寿相第”和“寿相佳城”,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村民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修缮时没有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有些地方如古墓表面被粉刷一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小遗憾;另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年代久远,“寿相第”中一些物品如邹潜斋木刻像等已遗失,加上风化侵蚀和白蚁吃蛀等,一些梁画壁画渐已模糊,中厅的一根木柱也被白蚁吃出一个大窟窿,后来发现了才填上水泥。
       今天,有关邹潜斋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传说也连同他的故居与坟墓,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2005年6月15日,邹氏后裔向五华县文物保护局递交了把“寿相第”和“寿相佳城”列入文物保护的申请书,虽然至今还未等到有关部门前来实地考察,但他们仍然坚持努力争取,因为他们觉得让祖先留下来的这笔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确是功德无量的事。  
     




   http://www.mzrb.com.cn/image/0603/24/m240902.jpg
       ▲五华县目前最大也保存最好的古墓——邹潜斋墓“寿相佳城”   
         (本报记者 黄新宇 摄)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6-3-27 at 19:1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8 17: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会贴图吗?要不要我教教你?




[ Last edited by 坳背醒龙 on 2006-3-28 at 17:1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9 08: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巧,此前我不了解这建筑,梅州日报登此消息时的前一天,我就在龙村!可惜未能一睹其貌.龙村与紫金相连,太偏僻了,据说此地是出人才的地方,是五华最多富豪的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4 12: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邹氏祖先想不到有这么伟大
想想我这个邹氏后辈也感骄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5 0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房屋有几年历史,古迹吗?那穴地以前有这规模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7 1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暮,就不说了这么新也是可能是翻新的吧?

哪屋500年前建的也哪么新?哪就真的奇怪了.
如果是翻新的话也翻不出这个效果啊?
除非是重建,重建就不算是500百年前的建筑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4 11: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我也没听说过这个建筑啊,我也是龙村的,离宫前也就几公里而已,去外婆家经常要经过那的。看那基站,应该离公路很近,下次回家就去看看。说真的,家乡还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没去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08: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不提倡墓地建那么大,破坏环境,造成水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2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浪荡 at 2006-4-17 08:36
个人认为,不提倡墓地建那么大,破坏环境,造成水土。

我个人看法,这并非现在的人做那么大的墓地,一姓一派祖先之墓地,大些无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2 1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本人的直系祖公---邹姓72世、华阳邹姓十世祖潜斋(天叙公,号潜斋,1478~1542,封恩嘉义寿相)屋祠及其父墓地(图片左上穴)和潜斋公与祖妣宋老孺人(1477~1551)合葬墓地(图片下穴,喝“兔子落田”)。本人华阳25世,我们都知道九厅十八井和“钦差驾到”查察的故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