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06|回复: 1

【原创】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0 2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


                                          作者:张海华

[摘  要] 客家传统器用制作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处处反映出制器的思想。这些制器思想在关注器物实用的基础上,注重“象器统一”、“道器统一”、“形器统一”与“制器统一”,这些又紧密结合统一,并回归于《易》制器思想的初意。这些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一脉性;同时与封建正统文化中鼓吹的“重道轻器”,甚至“道、器”对立等思想大不相同。成为维系该民系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内在核力。
[关键词] 客家   传统制器   观象制器   道器统一


      在世界一体化已成趋势的今天,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之一。如果失去这独具的文化特色,一个民族存在的“根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这其中尤其是凝聚着民族千百年勤劳智慧;承载着亿万民众衣食住行用的制器文化。
      中华民族制器文明历史悠久,遗产丰厚;曾经的发达与辉煌,无与伦比、举世公认。在中华民族这些制器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客家民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客家人为了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创造出了客家制器思想。它是中华民族制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着客家民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成为维系该民系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内在核力。本文将从客家先民制器活动的一般背景入手探研客家制器思想的形成、内容、作用与影响。



一  客家先民制器活动的一般背景


(一)精神背景
     《易•系辞》曰:“以制器者尚其象”[1]。可见古代先民所用器物,是通过“观象制器”而得,并且崇尚以器“象”这种形式来传达人的思想和理念。
      客家人从北方平原迁至南方丘陵,自然之“象”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北方亲和氛围到南方土匪氛围,人际之“象”发生了显著的转换;由北方中原文化主流中到南方土著与少数民族文化主导中,文化之“象”发生了深刻的转化。这些实际上造成了客家南迁先民新的生存困境。人们在挫折面前时常表现出两种态度:退缩或者进取。客家先民选择的是后者,于是这些逆境之“象”,被促成为陌生且新鲜之“象”,成了客家先民制器拓新重要的核心动力。于是从本质看客家制器思想是建立在客家人“开拓进取”精神之上的,也可说客家制器活动在深层次中凝聚了客家人“开拓进取”的思想精神。

(二)现实背景
      众“象”所至,客家先民南迁客地面对的最大困难是:生存;最先维持的也是:生存。即便是后来客家人反“客”为“主”,也还面临着资源缺乏等生存问题,于是客家制器活动在“生存”这个目标指引下开始了。远古石器已经为我们证明,围绕“生存”展开的造物制器活动是以“实用”为最高标准的。客家制器活动就类似这样,“实用”是客家制器的前提基础,是排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

(三)形制(气质)背景
      客家人之所以能选择用“进取”来面对逆境,是因为他们的独特经历。客家先民从中原至客地,途径了黄河、长江、吴越、土著、少数民族等等文化区域。在颠沛流离的生活期间,一方面磨炼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历经南北文化,见多识广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这些积淀成了他们创新涉险的文化因子。促成了他们汉化土著,反“客”为“主”,自成民系;也同时促成了他们制器的信心与欲望。
      于是,在这些客家制器活动的一般背景与过程中,客家器物都流露出自信、大气、质朴的气质和“实用”的美德。


二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


      上述“观象制器”是客家制器活动之始的基本背景,同时也是客家制器历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客家制器活动中与“观象制器”交织在一起,并共同起作用的还有“道器”、“形器”与“制器”等思想。
     《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 [1]  由此可见《易》制器思想的初意为五个环节:象、道、制、形、器。这五个环节是制器活动的先后流程,缺一不可,相互制约,又并重且统一。后来封建统制集团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文化中鼓吹“重道轻器”,甚至出现“道器”对立和“制器”分离① 等思想。但是,客家制器思想是在关注“器”的前提下,围绕《易》五个环节,回归于《易》制器思想的初意。既是在器物实用的前提下,注重“象器统一”、“道器统一”、“形器统一”与“制器统一”。下面结合客家具体情况将这种制器思想进一步展开论述:

     (一)从上述“现实背景”中已经知道客家制器追求实用的原因。我们再看《礼记.礼运》载:“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2]这说明“生”与“死”是人类生存问题的两个领域。客家器物围绕生存问题,实际上分为两大类:祭器(死)与养器(生)。在这两个领域的器物上均凝结了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功能。这四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客家器物的实用性。它们努力维系着客家“人.鬼.神”间的神秘世界。这些也反证出客家制器活动必须从具体的器物本身的实用出发。

      (二)象层面是前文提到的客家制器活动的“一般背景”等。再看“器以象制”,“象以载器”向我们揭示了“象器统一”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客家制器中,如客家竹器上体现的医学原理与生态意识就是此统一的反映。
     《黄帝内经》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生舌。” [3] 《天工开物》曰:“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4]  这些为我们透入出南方自古生热与多竹的信息。于是,在这种气域环境下,出于与“客家擂茶”②  一样的医学功能的需要,客家人就地取材制造竹器。器以象制,象促成竹器在客家地区形成与广泛流行;《管子•五行》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5]器反过来又调和着象,客家人利用竹器调理生理热寒,调和体内阴阳,这种医理思想其实也是客家人注重物、人与自然和谐平衡,且绿色环保的生态意识与天人合一思想。  这些是在客家制器活动中普遍流露出的功能取向与价值追求。

      (三)在大象之中潜藏着万物生生的规律,既“道”。道是宇宙规律与社会观念等方面,道层面的客家制器思想又表现出形制(气质)观、生殖观、祖先崇拜观、生死观、教化观和礼制观等等非物体的精神的抽象的因素。这些因素也与器紧密结合形成“道器统一”。
      “道寓于器”、“载礼释道”这说明器要通过道来指导,道要通过器来承载和物化的统一关系;也提示出了传统制器的基本社会功能和规律。于是,我国传统制器美学的价值常取向于伦理或社会,具有或祈福或纳吉或崇拜等等的社会象征意义。
       在赣南客家婚礼中,新娘出娘嫁时要头顶“竹筛”,当地客家人解释,其一:意为辟邪,“筛”为网,起辟护之意;其二:意为祈福,祝福多子多孙。这些价值取向,我们今天看起来似乎是制器活动后的主观意会,与筛这种器物具体的物质功能完全相异。当我们追溯到6000年前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彩陶盆上时,就可以发现同样的网状符号。靳之林先生在《抓髻娃娃》中指出:这个符号用意在对死者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的祈愿。[6] 可见,用“竹筛”祈福的思想不是主观意会,而是一直藏于客家文化基因中与客器上的价值取向。在客家一些地方也还有将类似网纹绣在婴儿背带上的现象,其寓意是祈福婴儿生命旺盛与将来子孙兴旺。比较这些还可见客家人把中原祭魂祈福的思想运用于新婚、新生命的祈福中,这是客家人颠沛流离之后形成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独特的生死共存观。这种观念取向同样指导着众多的客器制造。客器上这些象征与寓意也反映出客家制器对本原文化思想回归的特点,与追求本原价值取向的心理特征,这也进一步应证了客家人“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传承观。
       于是,客家“道器”思想中道的因素是客家器物功能(特别是精神功能)实现的重要依据,也是客家传统制器美学中重要的构形意识。客家“道器”思想是客家制器流程中与成品上又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
这些表明客家“道器统一”思想不同于孔子主张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也不同于朱熹提出的“道本器末”等等“重道轻器”的思想意识。

      (四)道源于象,用于制。道的抽象要求与价值取向必须通过制来加工转化。在封建正统文化中制通常按照礼,有着严格的规定与程式,这使得制本身的创造意义被道掩盖。既是道制过分亲合,制常归入道,成为一种程式化的价值取向,一种礼制标准。如《荀子•富国》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  衣冕,诸侯玄 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7]
     《说文》曰:“制,裁也。” [8] 《易.系辞》也云“制而用之谓之法。”[1]这些均可见“制”的本意就是技法手段。客家制器思想中没有混同制与道的概念,也不同于道家轻视机巧的“制与器分离”观念。而是在器物上强调制造技巧,融入力学、声学、机械学、医学和人机工程学等等朴素的科技原理。这些原理运用极大的促进了客家器物功能的效率,功能的提高与扩展反过来又极大的推动了技探索创新的欲望与信心。这两者间形成良性促进,同时也统一于这种相互作用之中。这些就是客家制器思想中“制器统一”的层面。
       赣南客家地区的一种民间乐器——勾筒又称瓢琴,其琴筒、琴杆、琴弓、琴扭、琴码均用竹制成;其形略似二胡;其音色与构造却与二胡大不相同。这些是将竹筒中空发声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器,也是独特探索后成就器之特色的例子。这种思想在客家土楼上也可以看到,其利用夯土技术的力学原理和围的向心原理等,将坚固、实用的防御功能与九井十八厅、炮楼等结构形式结合,使得“制器统一”思想在客家建筑上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成为举世公认的建筑典范。另外,客家建筑与乔家大院等北方院落建筑相比,在布局上三堂屋等结构形式已有隐藏,尊卑的等级观也有所淡化。
      “制器统一”运用的例子在客家不胜枚举,它们也都可以证明:客家制器思想与中原正统文化相比,受礼制等级约束较少。再看,这种思想在客家服饰上的反映:1、看结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由于物质缺乏,一件衣物常在成年不同年龄一直可穿,有甚者要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于是在年龄阶段上服装样式变化极小;在性别上客家成年男女多穿大襟衣和大裆裤,没有太大差别;儿童男女服装的差别就更小了。2、看服色,客家服色多为黑、蓝、青,也还有白色与红色。前三者在古代常属于一个色系,常常是客家春冬装的服色;白常是客家夏装和内衣的服色;红色服装多在姑娘出嫁时使用。这些色彩使用主要与季节、时间有关,无明显的等级区分。3、看纹饰,客家服装纹饰主要出现在女性与儿童衣服上,其纹样主要是祈福、辟邪的图符或饰物,没有明显的礼制与等级寓意。这些现象形成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物质的紧缺,使得蔽体御寒成为客家服饰追求的第一实用目标,对于服饰上的礼制与等级区分,已经没有多余的心思考虑。另一方面,也由于客家人所居之地交通不便,又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封建正统礼制鞭长莫及,随之相对松驰。[9]这些一起成就了客家服饰礼制与等级的相对淡化。这些也是整个客家制器活动中制与道亲合较少,受礼制等级约束较少的原因。

       (五)制必须施于具体物质才能转化道,形成器。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形是有质之称。”可见形是物质的。[10]形层面包括材料、装饰 ③ 和结构等等有审美感的具体的物质因素。“形乃谓之器”说明“形”是“器”的实现载体。既是器物的具体功能内容需要装饰、材料和结构等等作为载体来实现其功能目标。形与器的关系实质上是形式与内容、装饰与功能的关系,也包含传统文化常说的文质关系。《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8]  ;《考工记》也有“青与赤谓之文”[11]  等论。由这些可知“文”本义为纹饰,指色彩、线条等交叉组合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形器统一”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统一、装饰与功能统一或文质统一。客家器物的文质统一是在功能第一的基础上实现的,其装饰时常依附在功能之上,达到形式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如客家“竹蓝”装饰常采用竹青部分刨皮的方法(刨青法),使竹蔑形成青黄相间的形式。用它们编制成的竹器青黄相间层次分明,细巧、含蓄、精雅;触摸时凉滑与温粗相替,给人细腻不失厚实之感。这种近乎天然的方法不同于江浙常用的浓妆艳抹的鬃漆法。再看,客家竹器制作方法虽然因用途不同,而有异。但是,一般都采用 “三段式”:1、底部和口部常使用粗厚竹条做经,再用厚竹片细密的鱼鳞纹编制,这种编制方法厚实牢固,有利于承重;2、器物腹部常以相对细的竹条为经,再用普通的细片与其编制出“十”字形或“蛇腹”壮的经纬纹,这种编制法精美、细致、紧密,极富次序与韵律,在功能上对内部物品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3、器物的上部常采用相对于腹部较希疏的编制方法,这常出于一种相对透气的实用功能。客器的这种“三段式”的编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编制肌理,形成层次与变化,丰富了器物的形式与美感。这种对材料肌理在功能基础上的表现,体现了客家人在近乎天然中寻找美之质朴的美学思想;也说明制是实现形与器紧密结合的关键,还说明客家形成了与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并重的价值标准不同的独特的文质观,于是可理解客家器物形质基调为什么会呈现大气、质朴了。

      上述客家制器思想中一个前提基础与四个统一之间均不是孤立的,而又是相互制约且统一的关系。从象中得出器物制作规律与构思,由其指导技制,施于材料形式,产生器的成品,再到器承载着道象,并强化、物化着象道,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回环,缺一不可。这些正是客家制器思想向《易》回归的表现。(参见以下示意图)

粗箭头:表示客家制器活动的主流程
① 象影响着生存,生存反观于象
② 为了生存要制器,制器反过来改造着生存环境,改变着生存质量
③ 器要改造着生存环境,又必须观象,既文中论证的"象器统一"
(“象.生存.器”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产生了客家制器活动的第一价值目标:实用)
④ 在大象之中潜藏着万物生生的规律,既“道”.道形成后又会影响人际之象.文化之象等等
⑤ 道指导制。制的成熟又形成行业之道
⑥ 制要施于形才能转化道,形成器。形也会影响制的选择
⑦ 既文中论证的“形器统一”
⑧ 既文中论证的“道器统一”
⑨ 既文中论证的“制器统一”
(在实用的前提下客家制器开始观象,悟道,施制,塑形,成器,而后载象.释道,这就是客家制器活动的主流程)


三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的影响与作用


       (一)对“器”的直接影响与作用
       其实,上述“观象制器”与“道器”等思想早在《易》之前就出现了。自从被《易》概括、总结出来以后,它们在众多著名典籍中不断出现,可见是古代制器的重要思想依据。客家先民多衣冠士族,不乏饱学之士。这些身份与文化的自豪感自然促成了他们因地制宜地将这些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于客家制器活动。下面就客家器物在形质、材料、结构、装饰、技巧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因制器思想直接影响与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归纳如下:
       1、客器形制(气质)基调多为粗悍结实、大气,有甚者拙朴;
       2、大多客器体现出对材料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3、客器在保证结构部件实际功能的同时,特别强调对耐用性的追求;
       4、极少有以装饰为直接目的的结构部件,多为实在的具体的功能部件;即使如此,客器却非常强调对功能部件进行形式上的审美处理;
       5、客器注重质朴、实用价值取向在精神层面的功能作用。

      (二)对客家民系内在肌理的维系与构建
       从前文可知客家器用的功能分为“生”与“死”两个领域和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其实,这四者给我们划分出了客家民系内在的基本肌理。其中又以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最为重要。
       在客家人统一人鬼神,天人物的同时,客家制器因道而成,反过来又强化了道,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的人格强化;因开拓精神而生,反过来又促进了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与自信。同时,客家制器注重实用,相比中原受礼制等级约束减弱,也表现出客家妇女在客家世界的地位显著提升,甚至成为客家制器的主力军。这些促成了客家社会精神层面的良性循环。于是,在其中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文天祥、洪秀全、冯子材、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剑英等等。
       也正是客家人摆正了“道器”、“制器”等关系,使得技能被客家引进利用,并在客家传播发展。这样才促成了赣南七里镇的制瓷辉煌;出现了客家建筑风格的被创造和利用武器来抵御并战胜土著的侵扰,从而立足客地,反客为主等等。这与封建正统文化鼓吹“重道轻器”,导致科技日衰,最后酿成近代鸦片战争悲剧的文化现象正好相反。

       可见,客家制器思想在客家世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良性作用,是维系客家民系存在、发展的内在核力之一。这些思想在物欲横流、生态恶化的今天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  释]
① 制与器分离,如《庄子》借老农之口说出了:“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可概括道家“道器”观念为:一、器物是一种精神示范,心性所指,既强调凝结在器物上的精神功能;二、轻视华饰与机巧,注重朴素的实用功能;三、“载礼释道”器物有承载道的功能。于是严格的说道家的制器思想强调器物本身的功能内容,重道器,轻形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器的功能形式与技巧分离。
② 客家擂茶:中原南迁的客家先民背井离乡,不服水土,时常上火,于是他们把适量的茶叶、芝麻和甘草等药草放入擂钵捣碎,再经滤渣、成泥(茶泥)、冲泡等工序制成香、甜、苦为一体的,及可口又保健的擂茶。
③ 作名词,装饰品解,指具体的有美感的物质因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局.2005.6.第1793页.

[参考文献]
[1] 靳极苍.详解.《周易》.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第80—82页
[2] 邓柳胜/叶国注.《曲礼.礼运》.广州出版社.2001.6. 第204页
[3] 谢华.编注.《黄帝内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3. 第204页
[4][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 第331页
[5][春秋]管仲.撰.吴文涛等.编.《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5.第309页
[6] 靳之林.著.《抓髻娃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第166页
[7][战国]荀况.撰.[汉]刘向.整理.《荀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5.第111页
[8][汉]许慎.撰.[清]段玉载.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8.第182.425页
[9] 郭丹.张佑周.著.《客家服饰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6.第74.75页
[10] 诸葛铠.“重道轻器”的质问.《装饰》.中国装饰杂志社.2005.3. 第5页
[11] 戴吾三编.《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第55页


本文发表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88—92页
作者简介 张海华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   现主要从事设计教研与民间美术教研Email:ZHH001@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1: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通俗点就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8: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