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岁山歌王:那一开腔的客家风情 (2003年06月10日 15:59)
http://dailynews.dayoo.com/content/2003-06/10/content_1102592.htm#b1727807
大洋网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清溪镇九乡婆岭村一座背山而筑的三层小楼里,住着一位在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有东莞山歌王之称的曾醒老人,如今已是72岁高龄。不久前,记者偶然得知,这位古稀老人不幸患病。在记者昨日前往探望他的过程中,曾老夫妇表示目前医药费花销已近10万元,为了治病,他们想卖掉现在居住的三层小楼。
记者昨日来曾老家中探望,走近小楼,大门旁贴着一张出租转让的告示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开门的是曾老的老伴,“你们来得真巧,我们看病刚回来两天。”在三楼门口,一位身体单薄的古稀老人躬着腰蹒跚走出,“请进,请进,请坐,请坐。”这就是曾醒先生,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看起来有些虚弱,但精神很足。若非看到那开着门的卧室里靠墙摞着的十几个纸药箱,你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位身患慢性肾衰(尿毒症期)的老人。
曾醒在清溪镇迎千禧山歌擂台赛中获得山歌王称号
作歌无数荣誉多
曾老可谓当地的名人。他以竹板山歌参加1958年广东省举办的文艺汇演后成为东莞的第一个农民音乐家。多年来,他创作的山歌不可计数,光公开发表的就有80多首。他还多次在客家山歌擂台赛中获奖。
在曾老的大厅里,电视机旁摆放的几本鲜红的荣誉证书和一个精美别致的奖杯最为引人注目。这些都是曾老近年来获得的证书和奖杯:“曾醒《社会主义千般好》光荣入选《爱我中华、爱我东莞文学作品选》”;“曾醒获1999年客家山歌擂台赛优秀奖”……曾老的老伴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已经发黄的本子,上面贴满了曾老发表的作品剪报。
即兴唱歌表欢迎
“几个同志很有情,山遥路远前来寻……”曾老一坐下就哼起了山歌。尽管声音不是很洪亮,偶尔还有些气短,但客家山歌的风韵和曾老的一片热情,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曾老的老伴说:“自从去年底生病以来,他就不唱了,今天你们来探望,他很高兴,才即兴唱了起来。”唱罢,曾老告诉我们,东莞有10多万客家人,农闲时常对歌为乐。客家山歌特点之一便是即兴创作。无论是触景生情,或是与他人对唱。那些随口而出的歌,不但有极妙的比喻,深奥的哲理,而且还能合乎平仄的韵味。
十来岁出口成歌
客家山歌是很有讲究的,“说来或许你们都不会信,我只读过半年书,但我要用我的客家山歌唱出客家的风情。”
曾醒从小就喜欢听客家山歌。那时的九乡婆岭村人,个个都是山歌手,老叟小童,婆婆孙女,都出口能唱。正是在这种客家文化的熏陶下,曾醒成了九乡的少年山歌手,从十来岁起便可出口成歌。
他进山唱,出山唱,农闲唱,田间地头唱。但如果不是新中国的诞生,曾醒也许一辈子是睁眼瞎的山歌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曾醒的今天。”72岁的老人讲这句话时,眼里饱含着泪花。
一定要把病治好
大家谈兴正浓时,曾老的老伴提醒“挂水”的时间到了。此时,记者才知道曾老的身体里装着一个导管,导管在体外有两个接口,一个连接上面吊着的水袋,一个连接放在地上的空水袋,一天4次“挂水”要按时进行,每隔4小时一次。曾老的老伴麻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个个操作。“以前,我唱山歌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现在更是寸步不离地照顾我。”曾老的话语间流露着对老伴的无限感激和深情。
曾老的老伴一边忙碌,一边说着,曾老的病虽然已经花了近10万元,下一步就是卖房子,他们也会坚持治疗下去。老夫妻的相濡以沫,令人动容。
生活是创作之源
“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我的山歌。”清溪山山水水的变化都是曾醒创作的源泉。
上世纪60年代,曾醒创作和导演的山歌剧《沙河畔》、《满堂红》在清溪、凤岗、塘厦、樟木头等地演出,大受欢迎。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长篇叙事山歌《我的家史》。他带上竹板,穿街走巷,从东莞唱到宝安,从宝安唱到惠阳。
在那段电视没有普及的日子里,曾醒的山歌唱遍了东莞,给父老乡亲带去了无限的欢乐。他成了东莞县文联的一分子,成了广东省音乐协会会员。
从50岁到70岁的20年间,是他创作的又一高峰期。他写的山歌,连自己都不记得有多少了。他双手的竹板功夫更是少有人敌。他曾获得“1999年清溪镇山歌擂台赛”的第一名,“1999年中国(深圳龙岗)客家山歌比赛”的优秀奖,被当地人称为“山歌王”。
曾老多想再痛快地唱一次山歌
永远的山歌情结
在老伴帮忙“挂水”的过程中,曾老依旧谈笑风生。更令记者惊奇的是,他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都非常熟悉,“平时,我就喜欢看电视、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在深圳住院的时候,也是天天读报”,“活到老,学到老嘛”,“有病没什么可怕,就是唱不动山歌了”……
“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了,听山歌的人少了,唱山歌的人少了,但客家的山歌,客家的风情不能丢呀……”曾老像是在喃喃自语。
在回来的路上,记者的脑海中还一直浮现着曾老的笑容和他的山歌。
最难忘 在曾老的记忆中,中山纪念堂的一次演出最难忘。1957年7月1日,他作为东莞县的代表,到中山纪念堂参加广东省的民歌大汇唱。“中山纪念堂好堂皇!我登上舞台,看见的是涌动的人头。开始心里有点惊,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我开口就唱:清溪流水出大江,共产党来恩情长。恩情编成山歌唱,山歌要用船来装。山上无树变荒山,河里无水变沙滩。如果不是共产党,我们怎能把身翻。”讲着讲着,曾老手打着节拍轻声唱起来了。也许,他的脑海里正浮现出当年中山纪念堂的情景。
一代山歌王
曾醒1931年10月6日生于东莞市清溪镇九乡婆岭村一个农民家庭。
1943年东莞天大旱,田地龟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母亲外出讨饭,饿死他乡。父亲无法养活四个儿女,把两个女儿送人做童养媳,曾醒13岁开始给人家做长工。
1949年10月,村中办起了夜校,曾醒进夜校读书,认识了很多字。
1950年,曾醒在莞东小学读了一个学期书。
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成立铁牛乡,被选为副乡长。
1957年7月被吸收为广东省音乐协会会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被调到塘厦公社文工团。自编自演的山歌剧《沙河畔》、《满堂红》等参加东莞县文艺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阿金伯路不拾遗》、《不见洪痕见新庄》等客家叙事山歌被刊登在《东莞文艺》和《广东文艺》上,1959年调入东莞县文工团。
1960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教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县文工团解散后服从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参加了大队和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坚持山歌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一面带头劳动致富,一面利用晚上时间创作山歌,给市镇文艺刊物投稿。(记者何莉琨刘旦邱伟荣)
(大洋网 www.dayoo.com)
(编辑: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