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11 16: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商晋商谢幕 闽商开始风行天下
www.mie168.com 2005-4-2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张俊才 张娟娟
在徽商、晋商谢幕的历史断档里,在浙商粉墨登场、扬名海外的同时,闽商—国内又一支领杀阵前的“商业军团”也悄然登陆。
4月的“闽三角”,迎来一年中的首个商业高潮:成批商人携业务奔赴北京服装博览会、上海拉链节;留守本地的商人,正紧锣密鼓的准备“晋江鞋业博览会”、“5.18国际石材洽谈会”……
与此同时,阿根廷福建商会宣称,闽商完成了对阿根廷超市80%的“垄断”;而在与之隔水相望的大西洋彼岸巴塞罗那,3万多福建籍商人正热销晋江的体育产品……
中国现代商业经济中的一支最具潜力的舰队—闽商,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走向国际商业舞台的最前沿。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福建军团”已成为华商最重要角色之一;其“爱拼才会赢”的商业理念,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商业灵魂。
鹏起“闽三角”
何谓闽商?
“破门而出能飞天,冲门而进能翔海。”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给予如此“最高”定义。对此,他解释说,福建人在外乡都是破门而出,有成就;出去行进来也行,爱拼就会赢。
品牌云集:柒牌、361°和“鸟系”
素有“闽三角”之称的厦(门)、漳(州)和泉(州),是这个特定商业群落的滥觞之地。3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福州出发,赶赴闽商大本营—泉州辖下的“品牌之都”晋江,开始对闽商足迹的追寻。
细雨如丝,带着咸涩的海味。在晋江昔日最穷的地方—英林,如今的英林镇工业园区,《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福建柒牌集团总裁洪肇奕。
“我们是最标准的农民,依靠侨乡优势,提前感觉到改革开放气息;利用沿海地理条件,从小商业开始,逐步积累,发展到今天的品牌时代,融入现代文明。”洪肇奕总裁递上颇为抢眼的绿色缎面名片,笑容满面的描述自己所属的“工带商”群落:“准确点说,我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商人’,而是‘泛商’层面的新闽商。”。
这位声称小学2年级未能读完,但天天看报读书爱思考,对商业时势有相当领悟,并在党校给干部讲课的“标准农民”,亦庄亦谐地点评时代造就的这批“泥腿子”商业英雄:“英林镇720万人口有600万在海外,这种割不断的历史,预先准备了资金信息和经商观念;但没有改革开放,也万事成空,恐怕这些所谓的‘新闽商’现在仍然处在用地瓜换大米过年的狼狈状态;奋斗成就商业,爱拼就会赢。”
“七活八不活”,像“柒牌”洪肇奕、“七匹狼”周少雄一样对“七”情有独钟的闽南商人,还有对数字更笃信的361°(中国有限公司)老板丁建通。
“360°代表绕一圈,而361°意味着超越完整。做鞋业必须品牌为主,无形的价值最重要。雅典奥运会,我们公司把1000万元广告砸到中央电视台,效果不赖。我吹唢呐出身,非常明白,让别人听到自己看到自己,才可能做生意。”同样的沧桑,同样的创业,同样可以用鼠标“操控”商战攻略,同样亲手调制工夫茶招待记者,丁建通用同样正宗的闽南话向《中国经济周刊》做如是的商业解读。
南安和石狮是记者对闽商调研的第二站。3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号称“中国建材第一市场”的南安水头镇。
“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石材及石材机械等产品远销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夸张点说,世界什么样的石头在水头镇都能找到。”建材市场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在石狮,富贵鸟、吉祥鸟、木林森被称作“鸟系”三巨头。“有鸟必有林,鸟以林生”,木林森董事长林荣洲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谦逊真诚,“十年树木百载成林,做大品牌,就要关注细节,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精细商作,细节决定成败是闽商的一大治商哲学。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应该是中国(福建)浔兴拉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施能辉。这位教师出身的中国拉链行业协会秘书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拉链很小,但要用心,我们目前已经做到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晋江也因此被称为‘拉链之都’。”
小小的晋江近年来享有了“品牌之都”美誉,“服装类的七匹狼、柒牌,纺织类的凤竹,恒安的安而乐卫生纸等,都是晋江近年来涌现出的全国知名品牌,”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对当地品牌如数家珍。
闽商模式:“工带商”
作为中国正在兴起的新一代商帮,闽商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闽南商帮曾是中国5大商帮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海上丝绸之路’纵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为泉州(晋江)人注入商业活力。闽商成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团队,当然现在最有成就的闽商是改革开放成就起来的‘工带商’,是特殊意义上的闽商,这和浙江商人并无二致。”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市长郑道溪对闽商的未来发展空间颇为乐观:“闽商对泉州的贡献率‘十分天下有其九’,今年是闽商发展的最好时机,泉州市政府准备整合传统的纺织、建材和服装行业,培养石化、汽车、化工等5大产业,建设亿吨港口,以港兴市,城港联动,在文化方面以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重点,建设海峡博物馆,让底蕴丰厚的闽南文化积淀释放出新的能量,为闽商发展创造新的推力。” 郑市长在其办公室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已是深夜,但说及闽商他依然谈兴甚浓。
闽商行天下
与中国其他商帮相比,闽商的一大特色是国际化,有人形容说: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辈“浪迹”东南亚
从历史上说,东南亚应该是福建人漂洋过海创造财富的最集中的地方。
如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印尼华商、东南亚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誉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闻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总裁郭鹤年;印尼材源商集团董事主席、被誉为“船王”、“木材之王”的黄双安;菲律宾商联总会永久名誉主席、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人称“银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陈永栽;在东南亚有“水泥大王”、“面粉大王”之称,在国内又被誉为“地产大王”的林文镜……
据《中国经济周刊》掌握的统计资料,福建现有海外华侨1086万人,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仅东南亚新、马、泰、印尼及港澳台地区,闽商就多达960万之众。这些闽商的走向有很明显的“连锁效应”,比如,明溪县近10万人开赴欧洲匈牙利和捷克;长乐人基本去纽约;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这些浪迹东南亚的闽商多是旧移民,经济实力强大,全球500强华人企业,福建占了近200家;菲律宾华人企业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闽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属于福建商人。”长期研究华侨历史的李鸿阶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娓娓道来,“不过现在的新移民多选择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地区,但闽商在东南亚的实力并未因此动摇。”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经超过100万,而且已从传统的餐饮业发展到金融地产”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主席苏千墅,十分自豪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目前,香港北角已经从‘小上海时代’进入‘小福建时代’。”
这位有着“香港晋江市市长”坊间美称的苏先生侃侃而谈:“论数量,在香港的闽商肯定排第一。全岛共有130多个同乡会,闽商对香港的繁荣稳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澳门,闽商有14万多,多从事房地产、贸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过去农民做生意的‘新闽商’。”澳门南安同乡会会长吕金福则为《中国经济周刊》勾画出了澳门闽商的大致情形。
澳门南安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南安鹏程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汀洲则评价说:“就出口看,厦门口岸每年进出口的石材占全国半壁江山。”
对于闽商为何独具国际化特色,福州大学许嘉亦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闽商闯荡东南亚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自东晋至唐宋五代时期战乱不止,再加上黄河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造成许多北方人南迁求生;而闽南山区土地贫瘠,产粮不足养民,面对艰苦的生存条件,只有走出去谋生,因为福建三面环山,一面朝海,长期积淀了贸易航海的经验,所以东南亚成为避患求存的首选之地。”
后人挺进日、美、欧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早于以东南亚为主要海外发轫地的现代闽商,隋唐时代就已经东渡扶桑,经营创业。
为寻找闽商历史足印,早在今年2月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飞往日本。
“闽商走出国门到海外‘闯天下’,最早恐怕要追索到太平洋西侧的琉球岛”,日本冲绳县文化环境部国际交流课潘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唐代时候,不少福建人就东渡琉球,以推广农业技术开始微利的商业经营。”
已经纳并日本版土的琉球被改称为冲绳,是日本最南端的一个县。作为热带海洋气候的冲绳,2月份就已经热浪烤人。
不少商店正播放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从那霸机场入港进入冲绳,很多说着日文的闽商后裔仍然带着中国式礼节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从一定意义上,冲绳是闽商的天下。”潘辉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南日本,尤其在冲绳,很多风俗习惯和福建完全一致,农作物总类及部分方言也和福州的别无两样。”
据日本出版的《工商通榄》,在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国商人共有47万之众,南日本冲绳一地就有近20万人,几占在日中国商人的半壁江山。
“仅福清一县,据统计,2004年就从日本汇回3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地下的。从美国汇回10亿美金,所以,沃尔玛、麦德隆纷纷来福建设点,美国西递银行已经在福州增设了网点,主要就是看上了闽商的外汇业务。”兴业银行一高层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透露。
美国索浪达(集团)公司陈春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越洋采访:“在纽约,福州话超过国语,闽商在美国一直稳步发展,现在仅纽约一地,就有30万福建人在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像华榕集团的调料,在美国早已畅销,3家闽商企业已经跻身华人在美企业前10名,粤商已经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海外的闽商有爱国传统,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福建的工商总会会员主动请缨,挂上去的。”
而守在本土的闽商其实早就将目光锁定海外市场。
身材高大、声音宏亮的石狮市富贵鸟集团董事长林和平,其企业正如同其本人体形一样,在石狮具有一定的分量。
“刚从德国和意大利回来,昨天还在医院输液,”林捋起袖管,给记者展露手臂上针眼,“国内做大,我们要瞄准国际大市场,目前,富贵鸟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各半,现在做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来料加工,借船下海。这只鸟应该飞的更高更远,不能死掉。”
林的3个孩子分别在意大利和英国学习,长子已经回国,负责广东地区的销售,请了一大批意大利、德国的洋设计师,每年上市一万余款,紧盯欧洲市场。“对于富贵鸟来说,期盼飞得更远目前已经付诸行动了。”林的长子自豪地说。
“艰苦创业造就了闽商群落,但要发展一定要目光向外,”菲律宾归侨佳亿(福建)鞋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清河一边调制工夫茶,一边回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们主要做鞋类外贸,在海外鞋类市场,很有意思浙商闽商和粤商同台叫唱,温州商人主要是皮鞋,广东商人主要是舞鞋,我们福建商人是休闲运动鞋,名气上要超过前两者。”
本土闽商新领袖
华人闽商名扬海外的同时,留守本土的闽商也一样令人瞩目。他们驰骋国内木材、建材、石材、卫生用品等诸多行业,并通过商会等形成开始探索未来联合合作的新发展模式,而许连捷更被他们私下默契地推举为闽商新领袖。
网络全国
事实上,驻守家乡的闽商,其攻略“天下”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福建莆田人几乎百分百地吃掉了北京木材市场,其他商家已经无缝可钻;而南安人在上海开演的‘石材大战’,早就在本世纪之初控制了上海90%的天下,在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石材和福建已经联在一块。”福州大学产经系经过长期产业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
上海南安商会会长曾水獭在其上海虹桥世家花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一幅战将神态:“我们要进行整合,牢牢守住现有的市场战果,对建材类的商店卖点加强规范管理,至少在上海,闽商可以和浙商在建材战役上处于绝对的优势。”
福州市内丰泉集团掌门人陈泽峰出差前在自己宽大华贵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采访。
“商业只有结合文化才能做大,我之所以投资环保,就是在高科技领域做一个探索,闽商不仅仅在传统产业里有作为,在环保领域也应该不逊于其他企业,我们的下一步就是瞄准上海,现在已经初步达成意向。”
“改革开放后,闽人身上的商人特质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影子’的现象。”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王国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发达的海外贸易为福建注入大量资金,也带来许多海外洋货。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洋货为闽商从事国内贸易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借助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四处扩张,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新星群。”
军人出身、站立笔挺的福建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庆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将于9月初设立晋江上海办事处,这样和发展势头较猛的浙江商人联系就更便捷了。”
全程陪同记者实地考察采访的石狮市工商联合会秘书长林志猛为《中国经济周刊》点题:“其实,闽商应该分开来分析,闽三角已经融入华侨背景的蓝色文化,闽东北已经向长三角靠拢,闽西已经碎片化,不成规模。”
根《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全国目前已有66个福建各地商会,省会以上城市,包括西藏拉萨都设有福建商会,北到漠河,南到天涯海角,甚至在中缅边境,都有闽商的相关商会组织。
闽商新领袖
挥戈大江南北的本土闽商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有一个人应该算得上闽商的代表,是闽商的一面旗帜,这个人就是许连捷。
一直保持低调甚至有点神秘的泉州商会会长、恒安集团掌门人许连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十分谨慎:“外界说福建商人缺乏联合意识,其实,我觉得这是民营企业的共同毛病,浙江曾运作号称300亿的中瑞财团,几十家民企后来不还是作鸟兽散了!联合的时代对于眼下的经济状态为时过早,主要是职业经理人缺乏,政府一相情愿,只能适得其反。九牧王和安踏曾凑了一个亿找我,准备成立投资公司,后来没有目标,钱又拿回去了。”
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在福建遐迩皆知的民企巨擘宿将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不讳:“是利益的纽带没有生成,决定闽商单打独斗,社团众多,但是文化分歧没有消弭,所以走上联合短期内不现实。”
海内挥戈,自然使人关注闽商VS浙江军团的底气和态势,许连捷的话其实已经表露对于目前国内最大竞争对手—浙商的透悟。
那么,闽商和浙商到底孰堪伯仲?规模势均力敌,实力棋逢对手,态势旗鼓相当,能刺起业界神经的,就是关于闽商浙商的文化底蕴探讨。
在南安水头镇,《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秘书长张俊杰,这位当年负责安徽在闽招商的安徽人最后却被“招安”留在了福建。“浙商吸收徽商有价值的文化,因此文化底子较厚;而闽商如果在蓝色海洋文化上再吸收岭南文化,势头不会差的。”这位在徽商文化里长大的安徽人说。
“其实,闽商更多吸引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在东南亚,很多突出的闽商很会利用‘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如闽商林绍良和印尼总统苏哈托关系密切,云顶集团的林梧桐则从当地政府手里拿到了赌场的经营执照。”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政府启动“回归工程”
“闽商精神”高调亮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李祖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目前,闽商的发展态势跟浙商还无法相比,跟博大精深的徽商、晋商文化也无法相比,浓厚度不够。但福建的商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他们在外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长乐基本上主控了纽约的餐饮,北京的木材市场几乎百分之百为莆田商人控制,上海建材业70%是南安人的。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福建商人在现代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将上一个台阶。”采访中,不少福建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露这样的期待。
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郭铁民:“和浙江商人一样,闽商的创业轨迹也是从轻工业启端,这与当时短缺的经济形势相适应。所以,为了填补市场需求,福建小实业实体雨后春笋,迅急形成规模;但是,和浙江商人比,福建商人即闽商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企业成就大气候的先天因素还不十分具备,因此,单打独斗,缺乏团队精神。”
对于闽商“缺少联合”,泉州市总商会常务副会长许鹏翔不以为然:“泉州是闽商重镇,泉州以外的异地商会目前已经发展到66家,闽商已经开始了大联合时期。10个福建人有1个在外地做生意,据我所知,很多都在联办企业,联合推介产品。”
但许会长对《中国经济周刊》也坦陈:“大浪淘沙,这些从社会底层走出去的所谓闽商,立足可以,要发展尚需很多条件,尤其现在商业竞争激烈,浙江商人的市场攻势也很强猛,5年一个周期,届时,闽商能剩几多市场英雄,还是个问号。”
“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这32个字是2004年5月18日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2000人集体对闽商精神的概述。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营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就闽商精神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出了“回归工程”。
“东北的一位领导见到我,笑着说,现在东北街上跑的高级轿车,大多都是你们福建商人的。而我到西南地区考察也发现,很多大型钢铁企业都是闽商投资建设的,甚至一些闽商涉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经营管理。”
“纵观天下闽商,队伍庞大,对福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统战部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与海内外的闽商加强联络、提供信息、增进感情、引导投资,以期实现家乡和闽商的共赢。”
“加强异地商会、社团联合,形成网络,让闽商大会制度化,未来预计两年一届。让闽商既在当地发展,也关心家乡建设,让他们的特点、优势、精神在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中实施。”陈营官部长畅谈其闽商文化的“回归工程”。
他所说的“回归精神”实质就是“联合”,他说,“闽南人个个猛”,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某些障碍,如果不联合,会让自己的脚步滞后,所以需要引导。作为政府,对闽商还要做到“承诺有信,承诺有度”,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情,这将成为福建省各级政府执政的一个原则。
角色转型引领时代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舞台上,浙商是一只市场劲旅,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无庸质疑,浙江人在徽商和晋商谢幕的历史断档里粉墨登场,扮演了中国当今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而与之几乎同时登场,却不被注意的另一个“商业军团”—福建商人,其实具有同样的市场拓展力,无论从规模、实力还是从领杀阵前的市场先锋,闽商不逊色于浙商。”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盘点闽商,作为福建企业界旗帜的省工商联主席李祖可,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省内没有发展机会,很早就闯出去的,像福清、长乐、莆田等地的闽商就是此类,做木材生意、蒸笼生意,从简单的行业起步创业;第二类,是在福建本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于再发展扩大的需要而走出去的,比如龙岩的某些企业;第三类,就是1990年代以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事的多是科技含量更高的行业,但这类闽商并不很多。
就目前现状看,天下闽商的主体力量还是第一类。
这批在短缺经济时代踏足全国的闽商,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谋生,艰辛创业20年,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莆田形成了两个主打行业:木材和建材;晋江形成了自己的陶瓷型的建材产品;长乐形成了以钢材见长的产业链;还有周宁,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就有1/3在上海经商;还有永泰,在上海搞“干果蜜饯,”李祖可介绍说。
不过,被称为“建材王”的莆田人,还尝试“吃螃蟹”—自己办医院。先是承包别人的医院,后自己筹集资金创办医院。对此,有人评价说,中国医院传统体制的改革,莆田人可能扮演了领先者角色。闽商这种敢拼也敢为天下先的风格,将奠定20年后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鳌头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闽籍的学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回家探亲忽然发现,闽商的诚信已经初步达到了现代商业交往的要求。”以前因为诚信,闽商付出过沉重代价,现在政府加强引导,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企业,强化民企的经营记录和诚信记录,使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实现卓越。
十年磨一剑,而这批拥有独特海外背景、掌控大量财富,尤其是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闽商,已经走过了20年的创业路;实现了社会角色大转型的新闽商,在未来的20年里,如果把残存的小农意识最后消化掉,鹏起东南,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