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26|回复: 7

了解.思考.吸收.创新.跨越式发展——闽商(闽南及福州商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4 14: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闽商帮”再次崛起 成中国最活跃三大商帮  
  
  来源:新华网       中新社记者赵建华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的闽商,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今天再次以其惊人的成长速度、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跻身目前中国经济舞台最活跃的三大商帮。

  与此同时,闽商中还产生了一支不可忽视力量——闽籍华商。当今世界有四千多万海外华侨华人,闽籍人士占了一千多万。他们遍布世界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港澳同胞约一百二十多万人,闽籍台胞九百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已超过三千亿美元。

  研究闽商已久的中新社总编辑郭招金认为,近二十年来,许多海外华商回福建投资,带回了许多外界的商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有海外闽商的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这也使得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就再度崛起。

  在福建本地,闽商已成为当地经济的生力军。闽籍企业家创办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一个个产业群,如晋江鞋业、南安建材、安溪茶叶、德化瓷器等。如今,仅一个县——晋江,就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培育出了“安踏”、“安尔乐”、“七匹狼”等中国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福建民间在省外投资的扩张速度也在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的福建人数已超过两百五十万,从一九九五年开始,福建商人先后在二十多个省份成立了百余家商会组织。

  现代闽商积累财富只有二十多年时间,目前大多数仍是中小企业,但也已出现了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家。在北京,就出现了活跃房地产界的“闽商帮”的四大家族企业。同样在北京,福建人已注册五千多家企业,分布在房地产、物业管理、机械建造等二十多行业。

  此外,在上海、东北、华北,都不乏闽商的身影。其经济实力不容忽视。

  角力国内市场的同时,拥有海洋文明特征的闽商也没有放弃海外市场。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福建籍新华侨华人,走出国门创业。福建籍新华侨华人已接近一百万人,占了中国大陆新华侨华人的四分之一。仅福清一县,二00四年就从日本汇回福建三十亿元人民币。

  闽商在美国也一直稳步发展,仅纽约一地,现在就有三十万福建人在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三家闽商企业已跻身华人在美企业的前十名。

  闽商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闽商精神。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

  在闽商发展势头良好的今天,郭招金认为,他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南北夹击”中,闽商的后院再度凸现出,福建已论为上述两者之间的一个边缘空间。不仅难以形成外散效应,还造成自身空间被争夺的尴尬局面。

  而两岸关系僵局持续,福建对台的天然区位优势也得不到很好发挥。福建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如何占据相对有利的位置、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如何使敢冒风险、对外部反应敏捷等企业草创阶段时的有利特征,不向自我封闭发展,而向理性的、开放的现代企业管理转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同时不断打造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核心竞争力。郭招金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下,传统闽商所承受的挑战是空前的。

  与此同时,郭招金还认为,闽商也面临着巨大机遇。中国已经经过二十七年的高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九点四,这是一个世界奇迹。时代给今天的闽商提供了比任何一个时代,更为优越的创业条件和发展机遇。

  但闽商精神需要现代转型,决不能只着眼于闽商对于福建一隅的特殊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特征,而是要与中国全局、全球市场的深远意义结合起来,以原有的闽商精神为起点,善于发现自身缺点,不断更新,不断注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鲜血液,充实和完善闽商精神的内核。

  郭招金称,这对于当代闽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比善于自我纠正自身弱点,转变自身缺陷更重要的。

  闽籍学者也指出,闽商创新必须拓展路径,稳健推进跨国经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不断调整产业结果,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做大强项产业。既要避免力量的分散化,又要把握好世界产业发展的脉搏,及时抢占发展先机。促进家族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合,重点是结合家族企业组织优势,进行制度创新,保持和扩充自身优势。增强闽商网络的开放性。闽商经济网络发展受到了血缘等因素限制,容易产生排外行为,不利于保护闽商利益及其事业的发展。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4-28 at 15:5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14: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无处不闽商 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今天将举行

  2004年05月17日09: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五月十六日电 (记者陈国明) 天下无处不闽商,将于本月十七日在福州举行的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近二千名闽商云集,将显现福州星空灿烂。

  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要追溯至唐宋时期。福建人以其面临大海的地理优势,飘洋过海,移民谋生。闽人崇商盛于元代,许多闽人因贫困而移民海外谋取生路,并成为一大习俗。如福清人飘泊印尼、新加坡、日本,福州人飘泊美国,闽东古田人飘泊马来西亚,闽南晋江人飘泊菲律宾等,他们多为“赤手空拳打天下”,从最苦最脏的活干起,与当地原住民友好相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居住国作出杰出贡献。他们不仅在居住国扎根,而且还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从而世代繁衍。

  闽商以“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纵横天下,使自己的财富得到积累。《亚洲周刊》国际华商五百强资料显示,除台湾企业外,在二00三年二百六十四家华商企业中,属于闽商的有一百零一家,累计资产达二千五百六十亿多美元,分别占上榜企业数和资产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九和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过去,飘洋过海闯天下的闽人主要集中在沿海,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几乎无人涉及。在改革开放后,祖祖辈辈走不出大山的山民受到经济大潮的鼓舞,开始走出大山闯荡世界。位于闽西北客家聚居的明溪县,山民们开始闯荡闽中、闽南沿海人较少涉足的俄罗斯、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家,继而进入西欧,为此成了八闽旅欧第一县,同时也为闽商进军欧洲开辟了一条新路。

  闽商是一个敢于创业、富于创新的群体,他们遍布世界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居住地建立起众多的闽籍社团、商会,推动全球的商品流通,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闽商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无论他们走遍海角天涯,心中仍存浓浓乡情。他们在事业发达之后,涌泉回报故乡,也因此创造了福建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在福建的外资企业绝大多数是闽籍侨、港、台、澳同胞回闽兴办的,还有一大部分闽商闯荡神州大地,省内外非公有制经济已支撑起福建经济半壁江山。现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闽商也有近百万人,资产规模上千亿元人民币,是建设福建的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人深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若得不到海内外闽商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要成为现实是不可能的。为此,举办首届闽商大会意义重大。

  为此,首届闽商大会定下了“联谊交流、共创发展”的主题,它将搭起“两岸三地”乃至全球闽商携手合作、共创发展平台,从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步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1: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元文化性格的福建商帮
www.sang8.com  2006-1-13 来源:商帮 记者:辜勤(1001002002)
      历史上的泉南人不仅敢冒海上航运的风险,也常冒犯朝廷禁令,不顾一切走私品。早在宋代,就有此风气,正如《宋史系年要录》中所载:“私商贩海,泉州多”。泉南人赚了钱后,不是存起来,而是马上扩大经营规模。如赚了十万元,福州人可能会先存五万,拿五万去投资;泉南人则要再借十万,加上赚的十万元去经营。泉南人注重商业信誉,守契约,不失信,正如高丽郑麟趾《高丽史》载“泉州商人讲仁与信”,所以泉南商人中成大富翁的远远比其他几个区域商人多。

      兴化(莆仙)人虽素有经商传统,但由于太节俭,放不开,故有“神仙难赚莆仙钱”之说。兴化商人认为吃苦是天经地义的事,做生意不仅靠头脑,还靠韧劲,有时为了推销商品,硬是不顾别人白眼,能赚一分是一分,能赚一厘是一厘。即使腰缠万贯,也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不懂潇洒,不懂休闲,与隔壁晋江、石狮一带商人一掷千金的豪举,有着天壤之别。兴化商人对外界保持一定警觉,往往喜欢生活在老乡的圈子里,在对外时很“抱团”,只要一个兴化人有事,大家都会挺身而出。兴化商人虽然节俭勤快,但由于缺乏恢弘气派,且太过于计较眼前得失,真正成为富豪的并不多。

                             重商的精神
      福建历代经商者的长盛不衰,除了福建人多地少等原由外,还与福建商人有着独特地位有关。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人被排在末位。一旦从商,则不得仕宦为吏。但福建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受中原风气影响相对弱些;再加上商人的势力和影响,商人的地位不仅未受到挑战,反而使中原那种贬抑商人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受到强有力冲击。早在闽国时期,统治者就对商人刮目相看,正如唐文基主编的《福建古代经济史》中所言:“‘闽商’借雄厚实力,参与和介入闽国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闽国统治者常有借助闽商之力,沟通与五代中原王朝的往来,甚至以‘闽商’作为闽国的使者而‘举表称藩’于五代。闽商人林仁翰、林灵仙曾孙,后事闽王王延羲,曾谋求市舶司之官。

       闽南一带更是推崇‘商能致富’,‘商胜于工,商胜于农’,‘以商为荣’观念深入人心。宋泉州蒲氏家族长于海外贸易,拥有大量船舶,甚至有私人军队,南宋朝廷干脆任命蒲寿庚为举市舶,掌握泉州财政大权。元初,蒲寿庚投降元朝,又被授官闽广都兵马招讨使并参知政事,累官直至泉州行省平章政事。蒲氏亦官亦商,进一步扩大其商业领域,直至拥有八十艘海船,成为地方第一大势力。至明清,一些大商人集团由于得到地方势力和乡族势力的有力支援,成为左右地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朝廷为了安抚这些势力,不得不多加拉拢和让步,这恐怕是其他省的商人所不曾有的际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1: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商帮队伍
www.sang8.com  2006-1-13 来源:商帮 记者:辜勤(1001002002)
      福建省工商联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福建民营企业在全国各地经营的建材、土特产、服装鞋革、运输、房地产、水产等均形成相当规模。以晋江磁灶为例,目前该镇民营企业在北京经营的石板材约占当地市场的1/3。目前仅福建一省在外的民营企业家及从业人员达近百万,资产规模约计上千亿元,客观上形成了一支“福建商帮队伍”。
      据了解,这几年来,福建省各级工商联在搞好本地组织建设的同时,许多地市乃至乡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先后共建立异地商会组织64个,拥有企业会员近10000家。其中异地商会属于省级的有17个,地市级的20个,县区级的20个,乡镇级的4个,跨县市的3个。这些异地商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从隶属关系上看,由原籍地工商联负责组建的有31个,占总数的48.4%;另外33个由异地有关部门,如当地政府驻某地办事处组建。 
      目前建立的异地商会,在称谓上前面多数冠以原籍地工商联名称,后边再缀以异地地区的名称,如“泉州市总商会郑州分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异地商会出现,普遍均以原籍地工商联分会的组织形式。据了解,目前以“分会”这种二级组织形式成立异地商会,在福建省64个异地商会中约占92.6%左右。它与原籍地工商联形成上下级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为工作方便,又以团体组织形式的加入所在地工商联,成为所在地工商联的团体会员。
  实践证明,组建异地商会有以下好处:
  一是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联系。过去,在异地的企业基本上处于散兵游勇的局面,企业之间即使有联系,也是单线联系,至多也是少数同乡之间的联系。这样,形不成群体优势,也不利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至还产生恶性竞争。因此,急需有个组织,通过组织,开展会务活动,沟通信息,增进感情,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同时利用组织的力量,办个人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为会员提供服务。
    二是有利于协调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在异地的企业,由于环境、语言、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以及某些职能部门存在的人所共知的不正之风,异地企业往往受到更多的侵害,而由于没有组织,在受到侵害时得不到保护。有了商会,就可以有组织地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并反映会员遭遇的一些共性问题,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由于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默契,深得有关部门好评。据了解,当地政府、统战部、工商联领导对这些以团体会员加入的异地商会都像对待自己本地会员一样予以重视,商会成立时,一般都有当地领导出席祝贺。  
     三是有利于与原籍地区的沟通和做思想政治工作。异地商会的建立,架起了与原籍地区联系的桥梁,既对异地企业有利,也对原籍地区经济发展有利。通过异地商会,便于了解和考察其代表人士的思想,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有利调动这些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回乡投资兴办实业,促进本地发展。 
    异地商会建立后所做的大量工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凝聚力,发挥了原籍地商会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异地商会是工商联本地组织工作的外延,是工商联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商帮强悍崛起
www.sang8.com  2006-1-13 来源:商帮 记者:辜勤(1001002002)
  1433年大明王朝的船队退出海洋,从荣耀的顶峰到波平浪静,郑和下西洋28年的功绩只成为史料中所遗留下的不多的记载,而明朝的中国,作为一个帝国竞争海上的机会悄然失去。之后明朝政府厉行愚昧暴虐的海禁政策,开始扼杀民间海上势力。
  海禁近200年后,中国海商熟悉的航道上,已经到处是西方大船。葡萄牙人自西洋的航线一直延伸到澳门,西班牙人自东的航线到菲律宾。荷兰人不久到来,势力更加凶猛。海禁200年前后的中国海商与移民的世界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其时在历史大潮中艰难挣扎的中国海商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面对西方扩张的海上,是作为挑战者还是牺牲者;面对中国保守的内陆,是作为海商还是海盗,他们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中:没有政治组织军事武装,就无法挑战海外西方扩张势力;有政治组织军事武装,又无法见容于中国内陆政权。面前是横行海上的列强海盗与财富土地,身后是贫瘠的故乡与严酷的官府,中国海商腹背受敌。
  海禁曾使海商变成海盗。朝廷禁海,沿海百姓以海为生,犯禁出海,海商也就成为海盗。诏令禁海的皇帝也承认:“尔本国家良民,或困于衣食,或苦于吏虐,不得已逃聚海岛,劫掠苟活。”海禁愈严,盗氛愈炽,海船被毁,海商被充军,世代讨海为生者不愿意在家饿死只好出海为盗。海禁政策暴露出内陆政权对海洋的无知与恐惧,粗暴的海禁开启的冲突不断加剧,厉禁而盗兴、盗兴而寇入。
两种力量的汇聚
  16世纪末,出现一次历史性的转机。1567年政府重新开海,朝廷试图合理地管理海外贸易,此时一切还都是有希望的。海盗归位为海商,华商网络开始形成,中国正重出海洋。
  开海后与禁海前的世界大洋已完全不一样,民间航海贸易力量的高度组织的扩张势力,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纯粹经济性的中国民间海商,如果不在竞争中被消灭,就只有走武装化集团化组织的道路。中国海商力量在中西、内陆与海洋的双重压力下畸形发展。海禁复开半个世纪,个体海商在艰难残酷的环境下整合为武装海盗集团。
  明朝末期,短暂开海以后,中国海商-海盗集团是一种民间成长起来的向外扩张的力量,它以西方的形式迎击西方扩张浪潮,竞逐海上,势力不断扩大。
  中国海商、海盗合为一体,是中国内陆政权的荒唐政策与西方扩张主义野蛮竞争迫压下的产物。16至17世纪间,南中国海一时出现了许多海盗海商团伙,从林道乾、林凤到李旦、颜思齐、刘香、郑芝龙。崇祯元年,福建巡抚熊文灿代表皇帝招安郑芝龙,封其为“海防游击”,武装海盗集团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同年,1628年,荷兰驻台湾总督彼得·纳茨写信向巴达维亚求援:“(我们)没有船舶能出现于中国大陆沿海区域,一官(郑芝龙)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
  类似彼得·纳茨的哀叹一直持续到1840年,直到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在满清政府取代明朝之后的200年时间里,政府施行了更加暴虐的海禁政策。而在福建沿海一代逐渐形成一定力量的商业贸易只能是转向东南亚一带。
  在辽阔的太平洋与印度洋怀抱中的大片陆地上,其时已经居住着数量巨大的福建侨民,横行于福建沿海一带的商业贸易力量,将会给他们带去什么?改变什么?
东南亚的福建商帮
  孙中山先生在伟大著作《建国论》中盛赞郑和:“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体现出的感染力与震撼力,辐射整个旅程,其硬汉与强人精神,其受世人称颂的文韬武略,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犹如强力黏合剂,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郑和精神是一种凝聚力的纽带,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日益繁荣昌盛,始终成为凝结人心的强大力量。
  而这种力量,对海外闽商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18世纪中期开始,闽商在东南亚各国形成网络逐渐庞大、经济实力强大的福建帮。至今这100多年间,福建商帮中涌现出一大批创领时代的风云人物,这其中,有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有印尼华商、东南亚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被誉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闻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总裁郭鹤年;世界福州十邑同乡联谊总会会长、印尼材源商集团董事主席,被誉为“船王”、“木材之王”的黄双安;菲律宾商联总会永远名誉主席、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人称“银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陈永栽;在东南亚有“水泥大王”、“面粉大王”之称,在国内又被誉为“地产大王”的林文镜等。
  这些位列塔尖并广为人知的重量级闽籍商人,恰恰全部身处东南亚,已形成主流力量的他们正逐步向全球蔓延。从唐宋年间开始兴盛的福建海外贸易中所诞生的闽商,他们的资本实力究竟有多大,这一直是人们无法计算的天文数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1: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商帮会馆考略
www.sang8.com  2006-1-13 来源:商帮 记者:辜勤(1001002002)
 会馆,有时又被称为公所,是中国传统行会组织的一种,大约兴起于明朝中后期。会馆既指旅居异地的同乡人或者同业者为联络乡谊及实现商业目的等而修建的作为集会居住的馆舍,又指一种地域性或同业性行会组织。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单纯同乡会之类的仕宦行馆、试馆,由公众募捐而在京师设立,主要出于联络乡谊;一种则属于商人或商帮会馆,当时人又称货行会馆,为私人合资所建立,其目的除了联络乡谊外,更主要的是互通商情、平易物价,也为了对抗其它商人群体或商帮及处理与所在城市官方和人民的关系,具有实现情感经济目的的双重功能。这类会馆数量多,遍布全国商业口岸。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人的活动日渐活跃起来,形成了诸如晋帮、徽帮等区域性商人群体。各地商帮为了便于异地商贸活动的开展,纷纷于所在城镇建立会馆。在当时众多的商帮中,福建商帮是一支相当活跃的商人群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多地少,地理生态环境复杂。随唐、宋以来的大力开发,区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地关系的矛盾也日益凸现,迫使一部分人向渔业和工商业转移。因而早在宋代,便有大量的福建人漂洋过海,北上南下,甚至远航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从事商贸活动,唐、宋、元时期不断发展。明清以来,由于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福建商人被迫将主要的目标转向国内市场的开拓,很快便成为明清商业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活跃在当时中国许多重要的城市和商业口岸。相应地他们也在这些城镇和口岸建立了自己的会馆,至今在上海南浦大桥附近众多高大楼群间,还有这么一座外表并不起眼的低矮建筑,名为“三山会馆”。它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经营果桔生意的福建商人投资兴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今日上海仅存的中国传统商帮会馆,是上海传统商业发展史和福建商帮商业活动的代表,具有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价值。然而,大量散处全国各地的福建商帮会馆大多已湮没无闻,只能从一些文献史籍中览见其蛛丝马迹。笔者据资料所见,草成福建商帮会馆简表。
  从上表可见,福建商帮会馆不仅分布遍及全国13个省市;而且数量多,其中确切可考且又直接以会馆或公所为名的就达39个。显然,这个统计数字远非全部,仅是其中部分而已。实际上,在福建商帮之下又按地属分成若干小商帮,这些小商帮在一些商业活动比较频繁的重要口岸,于总馆之外还建有分馆。正如(民国)《上杭县志》卷十《实业志》记载说:“清嘉道以前,以靛青业为著。据赵志(赵宁静纂),乾隆十八年刻的《上杭县志》物产云:本邑之种蓝者其利犹少,杭人往南浙作靛,获利难以枚数。此乾隆初年事也。故江西、浙江、广东及上海、佛山、汉口等处,于省郡总会馆外皆有上杭分馆,当时商业发达可知。”此类会馆很难钩稽。福建商帮会馆的分布具有沿海和沿长江的特点,这主要是福建背山面海、与内地陆路联系不便而主要靠水路的结果。
  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国的商帮会馆大约兴起于16世纪前后。用这种观点来概括中国商帮会馆的发展大势不无道理。但也必须注意到,早在12世纪的南宋,福建海商就开始有了明确而初具雏形的会馆的记载。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福建海商沈发荀就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建造了闽商的保护神天后庙。此外,在杭州、芝罘等地也有福建海商建造的天后庙。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由福建海商建造的天后庙,虽然不以会馆为名,但具有后世商帮会馆的一些特点,可谓后世商帮会馆的雏形。(【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2页)所以,我们虽然不敢肯定地说中国会馆起源于福建商帮,但福建商帮建立会馆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还是有史可证的。
  商帮会馆是旅居外地的同乡或同业商人为实现联络乡谊等目的而共同建立,因而祭祀共同信仰的神祇是他们加强内部团结的一种手段。所以当时会馆常用某堂、某庙、某殿、某宫等别名,作为本帮办事集会和祭祀的地方。正如有的碑刻所记:“此为前宫后殿与会馆合而为一也,合庙堂于会馆也。”(《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6页)当然,不同地方的商人信奉的神祇各不相同。至于福建商帮,具有供奉天后的普遍特点,这可从上述上海三山会馆之建筑格局和文献记载中得到证明。如上海泉漳会馆的《会馆财产勒石序》记载:“盖尝观泉漳会馆之创建,在上邑城东之外,滨于黄浦。规模宏广,基地巩固。前后两进,造起庙堂,前则恭祀天上圣母,后则恭祀协天上帝,之右设有敦叙堂,堂之左右有厢房,次第布置,均得其宜,而泉漳仕商往来驻足之区在是焉,庙之后环绕两傍房屋达于街道,为泉漳买卖之地。”(《泉漳特刊 上海泉漳会馆会务报告书》,1949年版)这是比较典型的福建商帮会馆,还有一些会馆规模小而直接以天后宫名之,此类会馆为数当不少。可以说,天后信仰之所以由闽境传播到全国甚至海外,与福建商人的活动不无关系。
  由上可见,福建商帮会馆具有源远流长、分布广且数量多、通常以天后为祠神等特点。商帮会馆是传统中国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商业发展轨迹和特点的见证,其中虽然不乏消极落后的因素,但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它犹如一个“流动的家园”,给思乡恋家的旅居外地的商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安慰及商贸活动中团结互助的力量。今日适逢改革开放的盛世,人们外出从事商贸活动的机会更加频繁,如何吸收传统商帮会馆的优点,并结合现实的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人会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15: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祖可: 闽商成为独树一帜的商帮群体 
中新社福州四月二十六日电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李祖可称,广大海内外闽商秉承先人“爱拼会赢”的精神,走出闽地,闯荡大江南北;飘洋过海,打拼异国天地,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商帮群体。   
      最新出版的一期《闽商》杂志发表了李祖可题为《共筑闽商精神 加快“海西”发展》的“卷首语”文章。《闽商》杂志由中新社福建分社主办、福建省工商联协办。   
     李祖可说,福建自古就是一个具有悠久经商传统的地方,闽商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闽商集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揉中西方现代管理经验之精华,形成了闽商独特的闽商文化。闽商文化是闽文化的合理延伸,是接受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诠释。受闽商文化的熏陶,催生出闽商群体的特质,即闽商精神。   
      何谓“闽商精神”?李祖可说,就是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中总结的“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侠仗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闽商精神是几百年来福建商人驰骋海内外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福建商人经商行为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精神成就了世世代代福建商人的光荣与梦想。   
      李祖可称,“闽商行天下”,如今,福建商人遍布海外和全国各地,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经济实力雄厚。他们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热情,不仅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促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位福建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认为,当前闽商又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初在福建视察时,指出福建有两大历史机遇,一是中央鼓励东部沿海加快发展;二是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美好蓝图将为海内外闽商创造广阔的创业舞台。   
     他殷期广大海内外闽商继续关心、支持和参与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将自身的资本优势、经营管理优势、高科技人才优势,与福建共发展,在“海西”建设中实现更大的作为。(完)
        发表时间:        2006-4-27        来源:        中新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6: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商晋商谢幕 闽商开始风行天下
  
www.mie168.com  2005-4-2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张俊才 张娟娟  

  在徽商、晋商谢幕的历史断档里,在浙商粉墨登场、扬名海外的同时,闽商—国内又一支领杀阵前的“商业军团”也悄然登陆。

  4月的“闽三角”,迎来一年中的首个商业高潮:成批商人携业务奔赴北京服装博览会、上海拉链节;留守本地的商人,正紧锣密鼓的准备“晋江鞋业博览会”、“5.18国际石材洽谈会”……

  与此同时,阿根廷福建商会宣称,闽商完成了对阿根廷超市80%的“垄断”;而在与之隔水相望的大西洋彼岸巴塞罗那,3万多福建籍商人正热销晋江的体育产品……

  中国现代商业经济中的一支最具潜力的舰队—闽商,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走向国际商业舞台的最前沿。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福建军团”已成为华商最重要角色之一;其“爱拼才会赢”的商业理念,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商业灵魂。

  鹏起“闽三角”

  何谓闽商?

  “破门而出能飞天,冲门而进能翔海。”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给予如此“最高”定义。对此,他解释说,福建人在外乡都是破门而出,有成就;出去行进来也行,爱拼就会赢。

  品牌云集:柒牌、361°和“鸟系”

  素有“闽三角”之称的厦(门)、漳(州)和泉(州),是这个特定商业群落的滥觞之地。3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福州出发,赶赴闽商大本营—泉州辖下的“品牌之都”晋江,开始对闽商足迹的追寻。

  细雨如丝,带着咸涩的海味。在晋江昔日最穷的地方—英林,如今的英林镇工业园区,《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福建柒牌集团总裁洪肇奕。

  “我们是最标准的农民,依靠侨乡优势,提前感觉到改革开放气息;利用沿海地理条件,从小商业开始,逐步积累,发展到今天的品牌时代,融入现代文明。”洪肇奕总裁递上颇为抢眼的绿色缎面名片,笑容满面的描述自己所属的“工带商”群落:“准确点说,我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商人’,而是‘泛商’层面的新闽商。”。

  这位声称小学2年级未能读完,但天天看报读书爱思考,对商业时势有相当领悟,并在党校给干部讲课的“标准农民”,亦庄亦谐地点评时代造就的这批“泥腿子”商业英雄:“英林镇720万人口有600万在海外,这种割不断的历史,预先准备了资金信息和经商观念;但没有改革开放,也万事成空,恐怕这些所谓的‘新闽商’现在仍然处在用地瓜换大米过年的狼狈状态;奋斗成就商业,爱拼就会赢。”

  “七活八不活”,像“柒牌”洪肇奕、“七匹狼”周少雄一样对“七”情有独钟的闽南商人,还有对数字更笃信的361°(中国有限公司)老板丁建通。

  “360°代表绕一圈,而361°意味着超越完整。做鞋业必须品牌为主,无形的价值最重要。雅典奥运会,我们公司把1000万元广告砸到中央电视台,效果不赖。我吹唢呐出身,非常明白,让别人听到自己看到自己,才可能做生意。”同样的沧桑,同样的创业,同样可以用鼠标“操控”商战攻略,同样亲手调制工夫茶招待记者,丁建通用同样正宗的闽南话向《中国经济周刊》做如是的商业解读。

  南安和石狮是记者对闽商调研的第二站。3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号称“中国建材第一市场”的南安水头镇。

  “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石材及石材机械等产品远销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夸张点说,世界什么样的石头在水头镇都能找到。”建材市场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在石狮,富贵鸟、吉祥鸟、木林森被称作“鸟系”三巨头。“有鸟必有林,鸟以林生”,木林森董事长林荣洲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谦逊真诚,“十年树木百载成林,做大品牌,就要关注细节,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精细商作,细节决定成败是闽商的一大治商哲学。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应该是中国(福建)浔兴拉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施能辉。这位教师出身的中国拉链行业协会秘书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拉链很小,但要用心,我们目前已经做到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晋江也因此被称为‘拉链之都’。”

  小小的晋江近年来享有了“品牌之都”美誉,“服装类的七匹狼、柒牌,纺织类的凤竹,恒安的安而乐卫生纸等,都是晋江近年来涌现出的全国知名品牌,”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对当地品牌如数家珍。

  闽商模式:“工带商”

  作为中国正在兴起的新一代商帮,闽商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闽南商帮曾是中国5大商帮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海上丝绸之路’纵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为泉州(晋江)人注入商业活力。闽商成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团队,当然现在最有成就的闽商是改革开放成就起来的‘工带商’,是特殊意义上的闽商,这和浙江商人并无二致。”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市长郑道溪对闽商的未来发展空间颇为乐观:“闽商对泉州的贡献率‘十分天下有其九’,今年是闽商发展的最好时机,泉州市政府准备整合传统的纺织、建材和服装行业,培养石化、汽车、化工等5大产业,建设亿吨港口,以港兴市,城港联动,在文化方面以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重点,建设海峡博物馆,让底蕴丰厚的闽南文化积淀释放出新的能量,为闽商发展创造新的推力。” 郑市长在其办公室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已是深夜,但说及闽商他依然谈兴甚浓。

  闽商行天下

  与中国其他商帮相比,闽商的一大特色是国际化,有人形容说: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辈“浪迹”东南亚

  从历史上说,东南亚应该是福建人漂洋过海创造财富的最集中的地方。

  如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印尼华商、东南亚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誉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闻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总裁郭鹤年;印尼材源商集团董事主席、被誉为“船王”、“木材之王”的黄双安;菲律宾商联总会永久名誉主席、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人称“银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陈永栽;在东南亚有“水泥大王”、“面粉大王”之称,在国内又被誉为“地产大王”的林文镜……

  据《中国经济周刊》掌握的统计资料,福建现有海外华侨1086万人,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仅东南亚新、马、泰、印尼及港澳台地区,闽商就多达960万之众。这些闽商的走向有很明显的“连锁效应”,比如,明溪县近10万人开赴欧洲匈牙利和捷克;长乐人基本去纽约;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这些浪迹东南亚的闽商多是旧移民,经济实力强大,全球500强华人企业,福建占了近200家;菲律宾华人企业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闽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属于福建商人。”长期研究华侨历史的李鸿阶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娓娓道来,“不过现在的新移民多选择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地区,但闽商在东南亚的实力并未因此动摇。”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经超过100万,而且已从传统的餐饮业发展到金融地产”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主席苏千墅,十分自豪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目前,香港北角已经从‘小上海时代’进入‘小福建时代’。”

  这位有着“香港晋江市市长”坊间美称的苏先生侃侃而谈:“论数量,在香港的闽商肯定排第一。全岛共有130多个同乡会,闽商对香港的繁荣稳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澳门,闽商有14万多,多从事房地产、贸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过去农民做生意的‘新闽商’。”澳门南安同乡会会长吕金福则为《中国经济周刊》勾画出了澳门闽商的大致情形。

  澳门南安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南安鹏程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汀洲则评价说:“就出口看,厦门口岸每年进出口的石材占全国半壁江山。”

  对于闽商为何独具国际化特色,福州大学许嘉亦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闽商闯荡东南亚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自东晋至唐宋五代时期战乱不止,再加上黄河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造成许多北方人南迁求生;而闽南山区土地贫瘠,产粮不足养民,面对艰苦的生存条件,只有走出去谋生,因为福建三面环山,一面朝海,长期积淀了贸易航海的经验,所以东南亚成为避患求存的首选之地。”

  后人挺进日、美、欧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早于以东南亚为主要海外发轫地的现代闽商,隋唐时代就已经东渡扶桑,经营创业。

  为寻找闽商历史足印,早在今年2月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飞往日本。

  “闽商走出国门到海外‘闯天下’,最早恐怕要追索到太平洋西侧的琉球岛”,日本冲绳县文化环境部国际交流课潘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唐代时候,不少福建人就东渡琉球,以推广农业技术开始微利的商业经营。”

  已经纳并日本版土的琉球被改称为冲绳,是日本最南端的一个县。作为热带海洋气候的冲绳,2月份就已经热浪烤人。

  不少商店正播放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从那霸机场入港进入冲绳,很多说着日文的闽商后裔仍然带着中国式礼节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从一定意义上,冲绳是闽商的天下。”潘辉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南日本,尤其在冲绳,很多风俗习惯和福建完全一致,农作物总类及部分方言也和福州的别无两样。”

  据日本出版的《工商通榄》,在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国商人共有47万之众,南日本冲绳一地就有近20万人,几占在日中国商人的半壁江山。

  “仅福清一县,据统计,2004年就从日本汇回3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地下的。从美国汇回10亿美金,所以,沃尔玛、麦德隆纷纷来福建设点,美国西递银行已经在福州增设了网点,主要就是看上了闽商的外汇业务。”兴业银行一高层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透露。

  美国索浪达(集团)公司陈春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越洋采访:“在纽约,福州话超过国语,闽商在美国一直稳步发展,现在仅纽约一地,就有30万福建人在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像华榕集团的调料,在美国早已畅销,3家闽商企业已经跻身华人在美企业前10名,粤商已经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海外的闽商有爱国传统,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福建的工商总会会员主动请缨,挂上去的。”

  而守在本土的闽商其实早就将目光锁定海外市场。

  身材高大、声音宏亮的石狮市富贵鸟集团董事长林和平,其企业正如同其本人体形一样,在石狮具有一定的分量。

  “刚从德国和意大利回来,昨天还在医院输液,”林捋起袖管,给记者展露手臂上针眼,“国内做大,我们要瞄准国际大市场,目前,富贵鸟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各半,现在做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来料加工,借船下海。这只鸟应该飞的更高更远,不能死掉。”

  林的3个孩子分别在意大利和英国学习,长子已经回国,负责广东地区的销售,请了一大批意大利、德国的洋设计师,每年上市一万余款,紧盯欧洲市场。“对于富贵鸟来说,期盼飞得更远目前已经付诸行动了。”林的长子自豪地说。

  “艰苦创业造就了闽商群落,但要发展一定要目光向外,”菲律宾归侨佳亿(福建)鞋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清河一边调制工夫茶,一边回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们主要做鞋类外贸,在海外鞋类市场,很有意思浙商闽商和粤商同台叫唱,温州商人主要是皮鞋,广东商人主要是舞鞋,我们福建商人是休闲运动鞋,名气上要超过前两者。”

  本土闽商新领袖

  华人闽商名扬海外的同时,留守本土的闽商也一样令人瞩目。他们驰骋国内木材、建材、石材、卫生用品等诸多行业,并通过商会等形成开始探索未来联合合作的新发展模式,而许连捷更被他们私下默契地推举为闽商新领袖。

  网络全国

  事实上,驻守家乡的闽商,其攻略“天下”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福建莆田人几乎百分百地吃掉了北京木材市场,其他商家已经无缝可钻;而南安人在上海开演的‘石材大战’,早就在本世纪之初控制了上海90%的天下,在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石材和福建已经联在一块。”福州大学产经系经过长期产业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

  上海南安商会会长曾水獭在其上海虹桥世家花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一幅战将神态:“我们要进行整合,牢牢守住现有的市场战果,对建材类的商店卖点加强规范管理,至少在上海,闽商可以和浙商在建材战役上处于绝对的优势。”

  福州市内丰泉集团掌门人陈泽峰出差前在自己宽大华贵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采访。

  “商业只有结合文化才能做大,我之所以投资环保,就是在高科技领域做一个探索,闽商不仅仅在传统产业里有作为,在环保领域也应该不逊于其他企业,我们的下一步就是瞄准上海,现在已经初步达成意向。”

  “改革开放后,闽人身上的商人特质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影子’的现象。”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王国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发达的海外贸易为福建注入大量资金,也带来许多海外洋货。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洋货为闽商从事国内贸易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借助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四处扩张,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新星群。”

  军人出身、站立笔挺的福建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庆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将于9月初设立晋江上海办事处,这样和发展势头较猛的浙江商人联系就更便捷了。”

  全程陪同记者实地考察采访的石狮市工商联合会秘书长林志猛为《中国经济周刊》点题:“其实,闽商应该分开来分析,闽三角已经融入华侨背景的蓝色文化,闽东北已经向长三角靠拢,闽西已经碎片化,不成规模。”

  根《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全国目前已有66个福建各地商会,省会以上城市,包括西藏拉萨都设有福建商会,北到漠河,南到天涯海角,甚至在中缅边境,都有闽商的相关商会组织。

  闽商新领袖

  挥戈大江南北的本土闽商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有一个人应该算得上闽商的代表,是闽商的一面旗帜,这个人就是许连捷。

  一直保持低调甚至有点神秘的泉州商会会长、恒安集团掌门人许连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十分谨慎:“外界说福建商人缺乏联合意识,其实,我觉得这是民营企业的共同毛病,浙江曾运作号称300亿的中瑞财团,几十家民企后来不还是作鸟兽散了!联合的时代对于眼下的经济状态为时过早,主要是职业经理人缺乏,政府一相情愿,只能适得其反。九牧王和安踏曾凑了一个亿找我,准备成立投资公司,后来没有目标,钱又拿回去了。”

  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在福建遐迩皆知的民企巨擘宿将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不讳:“是利益的纽带没有生成,决定闽商单打独斗,社团众多,但是文化分歧没有消弭,所以走上联合短期内不现实。”

  海内挥戈,自然使人关注闽商VS浙江军团的底气和态势,许连捷的话其实已经表露对于目前国内最大竞争对手—浙商的透悟。

  那么,闽商和浙商到底孰堪伯仲?规模势均力敌,实力棋逢对手,态势旗鼓相当,能刺起业界神经的,就是关于闽商浙商的文化底蕴探讨。

  在南安水头镇,《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秘书长张俊杰,这位当年负责安徽在闽招商的安徽人最后却被“招安”留在了福建。“浙商吸收徽商有价值的文化,因此文化底子较厚;而闽商如果在蓝色海洋文化上再吸收岭南文化,势头不会差的。”这位在徽商文化里长大的安徽人说。

  “其实,闽商更多吸引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在东南亚,很多突出的闽商很会利用‘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如闽商林绍良和印尼总统苏哈托关系密切,云顶集团的林梧桐则从当地政府手里拿到了赌场的经营执照。”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政府启动“回归工程”

  “闽商精神”高调亮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李祖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目前,闽商的发展态势跟浙商还无法相比,跟博大精深的徽商、晋商文化也无法相比,浓厚度不够。但福建的商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他们在外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长乐基本上主控了纽约的餐饮,北京的木材市场几乎百分之百为莆田商人控制,上海建材业70%是南安人的。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福建商人在现代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将上一个台阶。”采访中,不少福建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露这样的期待。

  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郭铁民:“和浙江商人一样,闽商的创业轨迹也是从轻工业启端,这与当时短缺的经济形势相适应。所以,为了填补市场需求,福建小实业实体雨后春笋,迅急形成规模;但是,和浙江商人比,福建商人即闽商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企业成就大气候的先天因素还不十分具备,因此,单打独斗,缺乏团队精神。”

  对于闽商“缺少联合”,泉州市总商会常务副会长许鹏翔不以为然:“泉州是闽商重镇,泉州以外的异地商会目前已经发展到66家,闽商已经开始了大联合时期。10个福建人有1个在外地做生意,据我所知,很多都在联办企业,联合推介产品。”

  但许会长对《中国经济周刊》也坦陈:“大浪淘沙,这些从社会底层走出去的所谓闽商,立足可以,要发展尚需很多条件,尤其现在商业竞争激烈,浙江商人的市场攻势也很强猛,5年一个周期,届时,闽商能剩几多市场英雄,还是个问号。”

  “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这32个字是2004年5月18日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2000人集体对闽商精神的概述。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营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就闽商精神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出了“回归工程”。

  “东北的一位领导见到我,笑着说,现在东北街上跑的高级轿车,大多都是你们福建商人的。而我到西南地区考察也发现,很多大型钢铁企业都是闽商投资建设的,甚至一些闽商涉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经营管理。”

  “纵观天下闽商,队伍庞大,对福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统战部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与海内外的闽商加强联络、提供信息、增进感情、引导投资,以期实现家乡和闽商的共赢。”

  “加强异地商会、社团联合,形成网络,让闽商大会制度化,未来预计两年一届。让闽商既在当地发展,也关心家乡建设,让他们的特点、优势、精神在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中实施。”陈营官部长畅谈其闽商文化的“回归工程”。

  他所说的“回归精神”实质就是“联合”,他说,“闽南人个个猛”,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某些障碍,如果不联合,会让自己的脚步滞后,所以需要引导。作为政府,对闽商还要做到“承诺有信,承诺有度”,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情,这将成为福建省各级政府执政的一个原则。

  角色转型引领时代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舞台上,浙商是一只市场劲旅,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无庸质疑,浙江人在徽商和晋商谢幕的历史断档里粉墨登场,扮演了中国当今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而与之几乎同时登场,却不被注意的另一个“商业军团”—福建商人,其实具有同样的市场拓展力,无论从规模、实力还是从领杀阵前的市场先锋,闽商不逊色于浙商。”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盘点闽商,作为福建企业界旗帜的省工商联主席李祖可,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省内没有发展机会,很早就闯出去的,像福清、长乐、莆田等地的闽商就是此类,做木材生意、蒸笼生意,从简单的行业起步创业;第二类,是在福建本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于再发展扩大的需要而走出去的,比如龙岩的某些企业;第三类,就是1990年代以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事的多是科技含量更高的行业,但这类闽商并不很多。

  就目前现状看,天下闽商的主体力量还是第一类。

  这批在短缺经济时代踏足全国的闽商,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谋生,艰辛创业20年,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莆田形成了两个主打行业:木材和建材;晋江形成了自己的陶瓷型的建材产品;长乐形成了以钢材见长的产业链;还有周宁,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就有1/3在上海经商;还有永泰,在上海搞“干果蜜饯,”李祖可介绍说。

  不过,被称为“建材王”的莆田人,还尝试“吃螃蟹”—自己办医院。先是承包别人的医院,后自己筹集资金创办医院。对此,有人评价说,中国医院传统体制的改革,莆田人可能扮演了领先者角色。闽商这种敢拼也敢为天下先的风格,将奠定20年后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鳌头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闽籍的学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回家探亲忽然发现,闽商的诚信已经初步达到了现代商业交往的要求。”以前因为诚信,闽商付出过沉重代价,现在政府加强引导,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企业,强化民企的经营记录和诚信记录,使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实现卓越。

  十年磨一剑,而这批拥有独特海外背景、掌控大量财富,尤其是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闽商,已经走过了20年的创业路;实现了社会角色大转型的新闽商,在未来的20年里,如果把残存的小农意识最后消化掉,鹏起东南,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31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