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28|回复: 12

改革开放后取得成功的河源籍亿万富豪(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0 11: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2-11  记者 吴晓丹等

一、  缪寿良,1955年出生于广东五华,7岁随母亲移居黄村。1978年,23岁的缪寿良回到五华经商,1987年,32岁的缪寿良带着2000元现金前往深圳创业,创立了深圳市富源集团,并担任富源集团董事长、总裁。缪寿良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研究员,曾荣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2005年,缪寿良在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中排名第52名。   
      缪寿良说,机遇和财富是公平的,是属于大家的。做哪一行都一样,再不好的地方都有人能赚到钱,谁找到了规律,谁把握了机遇,谁就占了先机。事实证明,缪寿良凭着敏锐超前的眼光和坚持己见的胆识,把握了创业机遇,找到了行业规律,成为一个拥有数十亿身家的大富豪。缪寿良:找到规律 把握机遇 抢占先机   
     虽然早已是国内有名的富豪,但缪寿良待人谦逊温和,举止礼貌大方,说话严谨而实在,没有半点夸夸其谈。有创新才能致富    “有创新才能致富。”近日,缪寿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缪寿良幼时家境贫穷,7岁时随母亲从五华县移居至东源县黄村镇,以砍柴为生。“我曾经用卖柴换来的1毛钱,买回了五样物品:缝衣针、火柴、盐、一点烟丝和一张卷烟纸。”缪寿良回忆说。童年时代的磨难,造就了缪寿良坚强的性格,也使他立下了雄心壮志:“天不怕,地不怕,我不去发财谁去发财!我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   
      23岁那年,缪寿良由东源迁回了老家五华县。天生就喜欢创新,喜欢与众不同的缪寿良,琢磨着如何弄出些新东西来创造财富。第二年,缪寿良设计出五华县第一台烟丝加工机,请人来加工烟丝外销,结果大有所获。当时,劳动日人均收入只有3毛钱,而他通过做生意一天可净赚40多元。当别人看到烟丝加工业有利可图,一窝蜂全涌到烟丝加工业时,缪寿良毅然放弃加工烟丝,专营批发烟丝。而当烟丝加工机的生意如日中天时,他却见好就收,转行了。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1  记者 吴晓丹等

二、 吴惠权,1956年出生于龙川县新田镇,现为香港福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福新集团是一家跨国毛织公司,主要有毛衫等产品,目前,吴惠权已在河源建起了一个集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福新工业园,该工业园按投资计划全部完成后,年产值将达1亿美元,可安排2万人就业。  
      通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奋斗和自强不息,吴惠权由一个山沟沟里的穷光蛋变成了香港大都市里的商业富豪—— 吴惠权:自强不息撑起“大福新”   
      “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奋斗、自强不息,往往在熬过低谷后就是高峰。”去年12月底,在河源福新工业园车间办公室,香港福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惠权如约接受了家乡媒体的采访。   
     抚今追昔,吴惠权多次用“自强”来形容自己从一个打工仔做起,脚踏实地拼搏奋斗摇身变成今天颇负盛名的亿万富翁企业家这段坎坷曲折的创业经历。吴惠权说,他就是凭着自强不息的信念,坚守自己的信念,抱着“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创业精神,排除困难只看着目标努力前进,挺过数次危机,将自己的黄金岁月奉献给纺织业,缔造了今天的“大福新”。为改善工友伙食愿做欠债厂长   
     吴惠权出生于龙川县新田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然而正是家徒四壁,生活极其艰难,使少年时的吴惠权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勤劳、善良和朴实。1979年1月8日是吴惠权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吴惠权通过亲属的关系踏上了香港这片热土,当他走过香港海关那长长的通道时,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从那一刻起,吴惠权下定决心:走出家门再苦再累都不怕,一定要自强自立,为自己和家人争光争气。在亲属的帮助下,吴惠权最初在香港一家叫美成的毛织厂做工,他一接触到毛织业便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还时刻留意毛织工序,偷偷学习毛衫制作技术,越做越有劲头。为了多方面锻炼自己,1979年年底,吴惠权又转到香港义昌织造厂,在这里,吴惠权在毛衫织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那时的吴惠权已经摆脱了贫困,然而,他一刻也没有满足现状,他不断地努力奋斗着,尽心尽职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快,吴惠权凭借其过硬的实践经验、严密的工厂管理思路,顺利地通过了利士织造厂的面试,并被聘任为该厂厂长。吴惠权做厂长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上下之间的沟通与融洽,扩大人际关系,为了帮助同事和改善工友的伙食,自己在利士工厂期间竟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不过,吴惠权认为,这是值得的:“这为我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人脉’基础。”人缘和胆识成就事业   
      1983年是吴惠权鸿运当头的一年。当年5月,一个姓廖的老板和一个姓李的老板准备在香港开办一家新的毛衫厂——福新织造有限公司,但拥有雄厚资金的两位老板却不懂毛衫技术,急需寻找一个懂业务、善于管理、技术精湛的人来担任厂长。在香港“义昌”和“利士”等毛衫厂工作多年的吴惠权很快就接到了两位老板的邀请。面对福新毛织厂厂长这个职务,吴惠权心里很不踏实,在利士织造厂每月工资能拿到2700元,而转到福新毛织厂做厂长每月工资却只有2300元,每月少400元。但吴惠权果断选择了福新,他相信,在新环境里做厂长更有作为,更有发展空间。   
     由于人缘好,几个月后,利士的近百名工友也陆续跟随吴惠权转到福新毛织厂,并成为厂里的中坚力量。在福新毛织厂安装机器,调试样品,生产成品,发展业务……吴惠权在福新这个新环境如鱼得水,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福新毛织厂第二年就开始赢利了。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它向世界宣告,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然而,这件中华儿女的大喜事却引起了香港的大轰动,一时间,担心“回归必然落后”的香港商人纷纷变卖工厂、商铺,移民到国外去定居,福新毛织厂的廖老板和李老板也不例外,准备关闭工厂。天生具有过人胆识的吴惠权却认为,香港回归祖国后,发展的空间会更大,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吴惠权想,如果能买下福新的股份,工友们就不会失业了,自己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做老板了。面临买下福新股份急需资金而一筹莫展之时,吴惠权得到了一位经营毛织原料的朋友鼎力相助,愿意给福新毛织厂预供三个月的原料,也就是说,暂缓了原料资金的“瓶颈”问题。随后,吴惠权四处筹借资金,征得两位老板同意,买下了福新毛织厂40%的股份。1986年1月,吴惠权开始正式和两个老板合股,至此,他的打工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扩张促进大发展   
      从打工仔到管理者,再到小老板,吴惠权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他还有更大的理想。为了全面锻炼自己,吴惠权什么事都愿意学:做账,记录订单,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案等等。一刻也不满足现状的吴惠权,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与朋友在广州增城开了一间颇具规模的来料加工厂——福龙毛织厂(隶属福新公司)。由于福新生产的毛衫质量可靠、款式新颖,出货准时,福新在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客户订单纷至沓来。吴惠权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随后,吴惠权的朋友提出要退出增城福龙毛织厂,临危不乱的吴惠权决定把福龙毛织厂的股份全部买下来。铁了心的吴惠权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把自己的房产在银行抵押了20多万元,找朋友筹借了40多万元,然而,这笔资金对购买福龙毛织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不够钱,怎么办?没想到,香港汇丰银行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愿意借贷一笔资金给他,使得吴惠权如愿买下了增城福龙毛织厂。有了汇丰银行的大力支持,吴惠权如鱼得水,两间工厂也渡过了难关。当时业界纷纷评论,吴惠权以诚实、信用赢得了香港金融界的支持和信任,其事业必将辉煌腾达。
走向国外做大毛织业“蛋糕”   
     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香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吴惠权早就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尝到了毛织业甜头的吴惠权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市场区域,决定进一步增资扩产,把毛织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内地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密集且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促使他开始在内地大规模投资兴业。1989年6月,吴惠权在增城建起了一家规模宏大、设备先进和管理完善的独资企业。为了完善配套设施,1993年10月,吴惠权在增城新塘又投资1200万元兴建福华毛织有限公司,专造三针及五针各类时尚毛衫项目。随后,又建起了一间颇具规模的增城福星洗染有限公司,发展漂染毛线及毛衫生产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在香港和内地投资的巨大成功,不仅证明了吴惠权具有驾驭全局和洞察时势的战略眼光,也证明了其具有过人的智慧与韬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也是福新效益最好的一年。跟吴惠权想象中一样,香港回归祖国后,并没有影响福新的经营,事业蒸蒸日上。此时,吴惠权又为福新集团绘就了“立足香港、辐射内地、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吴惠权决心以一个中国商界成功人士的聪明才智,把工厂办到国外去,让自己的福新集团真正走向世界。   
      1996年,吴惠权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投资6000多万港币,兴办了一间毛织厂,内有220多台机器,全是装配有电脑、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设备,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毛织品。1998年,吴惠权趁势而上,在英国的纽卡斯投资5000多万元港币又兴建了一间毛织厂。因其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优良,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常常供不应求。“把根留在河源”   
      2002年,吴惠权回家乡考察投资环境,当他获悉2003年年底家乡将开通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的消息后,回家乡投资兴业的疑虑被彻底打消了。同年9月,吴惠权同家乡正式签订投资意向书,计划在河源投资6亿港币兴建一个大型现代化福新工业园。时至今日,这个工业园已经逐步建起来了,首期工程已于2004年5月试产。   
     在结束采访时,吴惠权告诉记者,他的集团已准备将投资重心转移回家乡。“河源福新工业园投资可谓是福新集团的一个大手笔,作为一个企业家,我非常看好河源的发展前景。”吴惠权说,“我会把根留在河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1  记者 吴晓丹等

三、    陈集进,1966年出生于广东东源。1995年,在河源投资兴办企业,丰达集团主要生产电子、电话机、传真机等高科技产品,目前全国有16000多个产品特约专卖点。现为中国丰达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中国丰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形成一家专门研发、生产、销售通讯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电子产品高新技术企业。陈集进说,在终端高新技术浪潮中,善借外力,锐意创新,强强联合,超越自我,是中国丰达辉煌创业的一大“宝典”。陈集进:善借外力助发展揣着2000元起家   
      从捧着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到放弃铁饭碗自己办厂,仅以2000元资金起家,从最初只有12名员工的小厂发展到今天拥有600多名职工,成为中国通讯和电子行业中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公司,中国丰达电子集团公司主席陈集进感慨地说:“每个人的创业历程都充满着酸甜苦辣。”   
     陈集进出生于东源县上莞镇,与其他的同龄人一样,他在贫困的农村生活中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艰苦的农村经历使陈集进有了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格。有志者事竟成。从那时起,陈集进决定要走出家门,创一番事业。1982年底,17岁的陈集进背井离乡踏上了深圳这块陌生的土地,进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上班。随后,陈集进又调到了深圳城建开发集团。天生性格开朗、灵活善变的陈集进很注重社交,在城建开发集团的工作中结识了很多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集进与朋友讨论起了国有企业在当时形势下发展举步艰难的命运,在朋友的建议下,经过深思熟虑,1988年,陈集进毅然放弃了当时在许多人眼中求之不得的“铁饭碗”,离开了城建开发集团,乘着改革开放浪潮下海经商。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全部身家仅有2000元钱的陈集进,坚定地把创业的第一个目标瞄向了当时在众多行业中发展形势较好的电子业。凭着2000元钱想办一个电子厂,陈集进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茫然中的陈集进想到自己在台湾的一个朋友。陈集进向朋友借了2万元钱,以第一期先付15000元押金,6个月内还清全部设备费用的协议,购置了第一批比较简陋的生产设备。有了启动经费和简单的设备,陈集进与请来的12名员工一起,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当时他的电子厂主要生产电容器配件,随着业务和厂房的扩大,效益大幅上升,逐渐转为康佳、长虹、TCL等几大电子厂的供应商。在电子厂期间,陈集进赚了第一桶金。锐意果断谋发展    随着电子业的不断发展变化,生产电容器配件不再像以往那样“吃香”了,开始步入低谷。具有超前眼光和敏锐市场意识的陈集进立刻转变了电子厂的经营发展策略,改为专门生产电话整机。1993年,陈集进把发展重点转到改制电话机上,年轻气盛的他一鼓作气:要做就把它“做专、做大、做强”。   
      从生产电容器转到生产电话机,陈集进再次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首先面临的仍然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因为转产而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市场。“市场网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对企业的生存极其重要。”陈集进说,转为生产电话机后,丰达电容厂要从零开始拓展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陈集进在调查市场时发现,在当时,老百姓的认识几乎都有一种倾向,只有电视上做广告的产品,才是名牌,才是好的,所以是否投入电视广告,对电话机的销售有着重大的影响。   
     尽管当时丰达电容厂还很“弱小”,但陈集进不愿放过这个打开市场的机会,决定选择让自己的产品做电视广告。但事情的进展并没有如陈集进所愿。首次“触摸”广告领域、经验不足的他着实被“触”了一把。电话机刚上广告时,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本来应该是好事,但实际上,拿不到货满足不了百姓的需求,便出现了短期缺货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缺货的那段时间里,利润和广告费是不成比例的。不仅没有利润可谈,每天还要照常支付一定的广告费用。发现情况后,陈集进迅速果断地把广告撤了下来。面对眼前危机,陈集进立即对丰达电容厂的经营策略进行了调整,采取了卖掉电容厂等措施,促使资金回笼,使工厂得以继续顺利发展,并且总结了经验教训,在丰达实力增强、发展最顺利之时抓准时机再次投入广告,以6688万元买到黄金阶段的广告,成为电子通讯行业的第一个标王。凭着勤劳与执著的精神,丰达成为全国电话机产品的三大品牌之一。
网络是企业的财富   
    1995年,陈集进把丰达搬到了自己的家乡——河源,在家乡投资创办了第一家电子公司,开始在家乡进一步发展丰达。目前,不断壮大的丰达已成为传真机行业里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传真机产品在中国保持销量第一,正朝着实现全球销量第一的目标前进。   
     陈集进与他的丰达在经受住大浪淘沙、金融风暴和经济萧条时期的考验后,一直在总结和摸索中逐渐发展壮大。陈集进认为,网络是企业的生命,网络是企业的财富。拥有了网络,企业就拥有了无限活力;拥有了网络,企业就拥有了无限商机和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的曲折艰辛和精心培养,以及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丰达的营销网络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极为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体系,丰达非常注重与国际化大卖场的合作,产品先后进入了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麦德龙、易初莲花、国美、苏宁、百佳、人人乐、永乐等近800多家著名大超市。同时在传统渠道上,丰达在全国30多个省、6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县级建立了10378个特约专卖点,拥有一支3万多人的专业的经销队伍,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提升,开创了涵盖通讯行业、IT行业、OA办公设备领域、大超市、大卖场等立体交叉的渠道网络模式,构成能够延伸到经销所有通讯产品、所有电子产品、所有IT数码产品的优秀网络平台,成为中国通讯行业名副其实的“网络之王”。强强联手助发展    陈集进说,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还要学会借助外界的资金、优秀人才和管理优势,以自身的市场优势与其合作,带动自身的发展。   
      2001年,丰达以每年1500万元买断了荷兰飞利浦在中国的消费,为自己的企业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通过飞利浦把丰达带入市场,带活整个企业。如今,丰达在传真机生产方面,已经在国内独占鳌头。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广东丰达高科技有限公司传真机生产与销售在全国排名第一。捧着这块“王牌”,2005年5月,公司的股票伴随中国丰达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在香港成功上市,极大地鼓舞了丰达人的士气。   
      陈集进在多年的创业历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2005年,中国丰达走进了融资的捷径——与法国萨基姆公司合作。陈集进说,萨基姆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打印技术和网络产品供应商之一,拥有多项世界先进的通讯技术,是欧洲手机、传真机和办公设备市场的领导者。萨基姆强大的实力增加了他与之合作的信心。谈判中,丰达公司强大的生产优势和庞大的中国销售网络,也给法国方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河源市有关方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更是增强了双方合作的信心。因此,双方从开始洽谈到最终实现联盟,只花了短短的7个月时间,打破了萨基姆在全球投资的最快纪录。   
      陈集进认为,与萨基姆公司合作,不要把目光仅仅盯在可以从合资公司赚到多少钱上面,重要的是通过合作达到双赢,引进萨基姆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和品牌。中国丰达能与强大的萨基姆合作,借鉴萨基姆的品牌意识、未来发展的眼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对企业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能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至少可以提高丰达的效益和知名度,加速企业的发展壮大。从合作中得到无形与有形的收获,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中国丰达公司香港成功上市和“牵手”法国萨基姆公司已成为历史。“对于中国丰达来说,每一天永远都是起步,每年都是一个台阶的起步,丰达将站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快速发展。”陈集进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1  记者 吴晓丹等

四、    郭东林,1971年出生于东源县半江镇,是“以纯”休闲服装创始人、东越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以纯”拥有12家制衣厂、1.4万名员工,年产值近30亿元。东越服装有限公司是集品牌经营、产品开发、规模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在国内外拥有3000多家专卖店。   
      郭东林说,错得多,机会就多;错得少,机会就少;不犯错误,没有机会。鼓励在创新中失败,而不愿在保守中成功。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要咬定一种事业坚持不懈去努力,主要是坚持创业信心不动摇。企业主应有社会责任感,把促成自己成功的社会因素和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弃之一旁,这样的商人俭聚的财富再多,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郭东林:用人才铸就品牌第一次下海 被呛了一口水   
      “以纯”,2002年入选“2001年度中国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十大休闲品牌”;2003年“以纯”品牌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名牌产品,2005年“以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产品质量国家免检产品”牌匾,这是作为中国服装名城广东虎门唯一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服装企业。“以纯”品牌的创始人、东越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东林,只是河源市东源县一个年仅34岁的青年,他的创业仅用了短短的8年时间。   
      1971年,郭东林出生在库区半江镇。从小学到初中在班上的成绩总是数一数二,家境贫寒的郭东林初中毕业后本来想考师范类学校,但由于招生指标有限,他只能就读于东源县新港镇一所普通高中。1989年,18岁的郭东林还在读高一,他发现学校周围有很多人做木材生意。于是他就向同学借了5000元,拉了几车木材到惠州市去卖,根本没有做生意经验的他这次亏了4000多元。这是郭东林的第一次下海。两年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1  记者 吴晓丹等
  
五、    古耀明,1965年8月出生于原河源县东埔镇(现源城区源西办事处),1989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1年辞去在河源的公职到深圳创业,目前是勤诚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该集团公司在深圳、河源、长沙、香港和美国等地都有子公司。该公司在河源的投资包括“大世纪·威尼斯花园”、勤诚达水业等。   
      古耀明说,企业发展的命运有两种模式,一是大鱼吃小鱼,二是快鱼吃慢鱼。而古耀明的企业发展讲究的就是眼光独到、抢占商机、速度取胜,即快鱼吃慢鱼。他认为,资本大小并非企业发展唯一决定因素,如果是条快鱼,那么就算小鱼也可以吃掉大鱼。公司。古耀明:要做快鱼吃慢鱼辞去公职 迈出“下海”步伐        
     古耀明很健谈,说话也很随和。当初走出河源并不是为生活所迫出去“刨食”的,他先后就读于汕头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河源市城建公司工作,拥有一技之长,并不愁温饱问题。   
     但古耀明是个有理想的人。因为曾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民建专业,使他后来与房地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河源市城建公司供职了2年后,1991年,一位在深圳搞房地产开发的亲戚看中了古耀明的才华和所学的专业,希望他过去做帮手。由于大学期间曾受到这位亲戚的资助,古耀明带着一种感恩的情结,也带着自信和执著毅然辞去公职“下海”了。他只身来到深圳,在那位亲戚创办的大型民营企业里担任房地产监理部经理。虽然每年管理着上亿元的周转资金,周围也有着各种诱惑,但客家人的质朴和十几年的寒窗教会了他踏实做事、诚恳待人,他拒绝过整箱的现金,“勤诚志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他心底悄悄种下。   
      1995年下半年,该集团公司因发展需要,组建了一个建筑公司,古耀明开始独当一面,亲自招兵买马。建筑公司很快投入了运营,承接了集团公司的工程项目。但是,1996年六七月份,集团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刚成立的建筑公司被迫解散,当时建筑公司负债达100多万元。   
     经营还不到1年,建筑公司就要面临解散,古耀明很痛心。虽然建筑公司不是他自己投资的,但他作为总经理,倾注了很大精力和心血。想着这帮由他一个一个亲手招来的员工就要解散了,于心不忍。于是他辞职了,决定自己闯天下,保留那家建筑公司,承担那笔100多万元的债务。当天晚上,他带着一帮员工到酒楼摆了3桌,一醉方休。豪言壮语是放出去了,但第二天一早,他就面临债主追债的窘境。自行谋食 掘到第一桶金    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古耀明和三四十位员工一起开始闯荡江湖。   
      古耀明是幸运的。1996年9月,也就是古耀明从原集团公司出来自行谋食的两个多月后,他接到了第一单生意。当时有8家公司竞投一个项目。为了赢得这个项目,古耀明全力以赴,请了深圳知名工程师抢时间做标书,把工程造价标底做实、做准。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快鱼吃慢鱼”的战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细、最实的工作,终于竞标成功。他成功竞标这单几千万元的工程,完全靠自己的实干获取别人的信任。业务一打开,之后的事就比较顺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古耀明又接了几百套房子的装修工程,最初的资本积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古耀明曾感叹地说,往前看,似乎一帆风顺,有冲劲,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有点胆战心惊。如果当时他没有那么快成功竞标到第一单生意,掘到第一桶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他带着建筑公司的30多号人马出来单干的时候已经负债100多万元,如果半年内还没有接到工程,后果不堪设想。   
      1997年1月20日,古耀明正式注册了拥有独立法人的公司——深圳市勤诚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当时注册该公司时,并没有具体的业务方向,只想要干一番事业。在给公司取名时,他和其他负责人商量,起码要把企业的精神和文化表达出来。公司取名“勤诚达”,寓意“以勤励行、以诚取信、勤诚志达”,激励员工做事勤劳、做人诚实,通过勤奋、诚信取得成功。快鱼吃慢鱼 跨越式发展    古耀明是在深圳布吉发迹的,勤诚达公司和布吉的楼市一起成长。   
      从1997年公司成立到1999年,古耀明带领的队伍主要还是在深圳福田区从事建筑施工这一块。但后来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对地产有着浓厚的兴趣,读大学时他就有做地产的想法。他认为做房子是有形的,产品一出来大家可以看得见,很有成就感。在积累一定资本后,从1999年起,古耀明开始转向地产,从此拉开了“勤诚达”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1999年底,“勤诚达”第一个地产项目大世纪花园在布吉动工,2002年销售一空。   
      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有独到的眼光,是古耀明的成功关键。当时做大世纪花园,大家都不看好,没有人敢做,但他却认为那块地将来肯定会升值。选择来布吉发展,古耀明有他自己的观点。那时正值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布吉的楼市价格大跌,布吉当时购房入户政策不是很好,但每一次宏观调控都会带给市场正面和负面的反应。在那一轮调整中,积累了一批有购买力和购买欲的客户,市场期待适合这些购买群体的产品。而布吉区域优势明显,必然成为深圳关外地产的首发地。大世纪花园位于布吉新的行政办公区。但中心区仅仅是规划而已,只有一栋政府办公大楼烂尾楼,当时没有成型的路网,一片荒山野岭,连布吉政府办公大楼也成了烂尾楼,很多人不敢开发。但古耀明认为那栋烂尾楼已“烂”了很长时间了,不可能再“烂”下去了,否则布吉政府要面临各方压力。古耀明敢为人先,又当了一条“快鱼”。他和政府、媒体一起联手炒作,加速了中心区开发,过去一些不敢动的地块也陆续有人开发,布吉的楼市价格也从1999年起开始上扬。   
       做一个地产项目不亚于在战场上打一场仗,从选项、论证、设计到后勤保障、资金筹集、人才选用都要作充分准备。古耀明做的那几个项目难度都比较大,但他看准了市场和土地的升值潜力。同时,他非常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坚持走专业化之路,任何一个地产项目的设计、广告、销售、环境等都坚持与专业公司合作,致力打造精品工程。2002年勤诚达在深圳做的第二个项目“大世纪·水山缘”,古耀明看中的就是那块土地的山景资源,他请了一家知名公司做策划,楼盘定价2800元/平方米,后来卖到3800元/平方米。   
       2003年,“勤诚达”进军河源,投资开发占地27万平方米的“大世纪·威尼斯花园”。古耀明回家乡河源投资,虽有一定的感情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哪个开发商投资项目不想赚钱,如果不赚钱就会选择直接捐款。当时有人跟他说:“‘威尼斯’如果能卖得出去,太阳从西边出来!”但古耀明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现在河源的房地产正处于一个快速的起步阶段,而且近年来河源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得很快,对外来投资者服务很到位,河源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古耀明希望自己是一个“打前站”的人,吸引更多的后来者到河源投资。   
      古耀明坚持一个观念,就是要做一条“快鱼”。大世纪·威尼斯花园当年买地当年实现销售,即2003年买地,6月开盘,12月公开发售。古耀明说,时间就是金钱,工作作风要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商机。2004年,古耀明看中河源的水资源,投资水业。他对河源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河源是后发地区,发展机遇很多,今天不来河源,再晚一点商机就被别人抢去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3  记者 黄春胜 吴晓丹

六、  朱连辉,1964年生于东源县黄村镇邬洞村,1983年初中毕业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他曾做过伐木工、搬运工,摆过地摊,开过小档,目前是东莞市天和百货商贸有限公司和东莞市大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朱连辉说,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勤奋,“做局”要智慧变通。他说,在百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生存,靠独门独户单个的力量很薄弱,除了走资源共享整合之路外,最主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朱连辉:诚信变通破浪前行    朱连辉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随和、热情,带着山里汉子的憨厚。   
                      勤劳吃苦 磨炼意志   
     朱连辉当初走出家乡黄村是被穷日子逼出来的,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填饱肚子。后来创业成功靠的是会“做人、做事、做局”,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勤奋,“做局”要智慧变通,看到好的机遇要善于把握,不能一成不变。   
     朱连辉的少年时代在清贫、苦难中度过。全家10多口人才2亩田,更让朱连辉想不通的是,小时候家里辛辛苦苦养大的两头猪,上交生产队后因为“超支”却分不到一块猪肉吃。   
     贫穷使朱连辉对世道多了几分特别的认识。1983年,19岁的朱连辉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想凭自己的力气出外“捞世界”。他首先来到了博罗县,以伐木为生,从而实现了他的第一个愿望——填饱肚子。一年后,他踏上珠三角的土地,到深圳沙井打工。虽然那里工厂林立,由于当时河源人在外的口碑不好,很多工厂都不招河源人。再次遭受挨饿滋味的他开始意识到诚信的重要。   
     工厂进不了,朱连辉只好和一些老乡坐在路边,等待接一些卖苦力的零活干。一天,他碰到了一位姓陈的包工头,那人想找帮手做零活。包工头让他挖土方,由于朱连辉以前在农村做过这种活,所以干起来得心应手。不久,包工头便问他要多少工钱。朱连辉摇摇头说:“不用工钱,管饭就行,在我们农村建房子都这样帮忙的。”包头工开始喜欢上这位小伙子了,将部分工程转包给他。就这样,在毫无资金的情况下,他获得了人生中首次“接单”的机会。   
     朱连辉在沙井找到10多个无事可干的老乡,让他们跟着自己在建筑工地上干活。转包的工程很快就做完了,但结算时,朱连辉却傻了眼,辛辛苦苦干了10多天,但最后自己却亏了200多元。原来,朱连辉出于有钱大家赚的心理,在分算工时工件时都是按照转包价位计算给老乡的,加上不懂管理,出现了亏空。    包工头了解到情况后,不但给朱连辉垫上了亏空的钱,还决定让朱连辉从此跟着他干。后来,包工头又给朱连辉提供了不少转包的工程,并教会他如何管理工队。   
                              诚信是一笔财富   
    1985年,在深圳龙岗摆地摊做服装生意的哥哥两次到沙井叫朱连辉去帮他的忙。朱连辉认为姓陈的包工头对他不错,因而不愿走。后来经不住哥哥的多次催劝,朱连辉只好跟包工头说了这件事。包工头听说后,不仅同意了,还主动借给他500元钱。   
      朱连辉和哥哥在龙岗圩镇合伙摆起了地摊。为了省钱,他们没有租房住,而是花了80元钱在一个荒废的工地上搭了个石棉瓦工棚住了1年,晚上经常受到蚊虫的侵扰。   
     那时,朱连辉负责到广州进货。而当时从龙岗到广州有两种走法:一是直接坐汽车去广州,但必须在广州住宿一晚。二是坐汽车到惠州后转乘轮船到广州。第一种走法,路途比较短,人没那么辛苦,而第二种走法路途较远,要辛苦得多,但更省钱。朱连辉一直都选择第二种走法。朱连辉说:“苦点累点都无所谓,只要能省钱,能降低成本就好。那时候,进货都是凌晨2时就上路,摆摊也是每天早早开工,很晚收档。只要有钱赚,哪怕赚几元钱的生意都做;只要能省,就是1分钱都会想着去省。”   
      朱连辉在那时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他第一次去进货时,只带了280元钱,由于不知道有两个市场可以进货,带去的280元钱全部在第一个市场进了货,等转到第二个市场时,才发现还有更价廉物美的服装。他看中了一批西装,但苦于手中没钱。机灵的他开始和批发商聊天,聊了很久,那批发商居然认识朱连辉的哥哥,于是朱连辉就向那老板赊货,那老板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最后还是赊给他50套西装,但每套价格比批发给别人的27元多了1元。   
      衣服搬回来后,正值中秋过后,天气阴冷,下着雨。有一批福建的建筑工人路过他的档口,一下子就买了10多套西装。每套28元进的货,他每套卖33元,每套净赚5元。没几天他进的西装就卖完了,收回成本后,朱连辉赶紧将欠下的货款送回去,比还款日期提前了很多天。由于他每次都能按时或提前向批发商还清赊欠的货款,因而得到了很多批发商的信任。后来,他和哥哥、妹妹一起开了四个档口,生意越做越好。   
      1988年,朱连辉和哥哥分家,回到沙井自己开店,做鞋子生意。由于他以前在沙井做过建筑工,对当地的环境比较熟悉,跟当地村民关系也好,所以做起生意来也很顺利。   
      1989年,他看好小家电市场,打算从做鞋子生意转向做电器生意。但做电器生意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而那个时候朱连辉还欠着鞋子批发商一大笔货款。当时就有人向朱连辉建议:“欠鞋子批发商的货款不还了,反正以后也不做鞋子生意了。”但朱连辉不那么认为。他说:“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做生意最忌失信于人。”在转行之前,朱连辉将欠鞋子批发商的货款全部结清。其中一个批发商知道朱连辉要转行做电器生意却面临资金困难时,还主动借给他1.5万元。   
                                   变通把握每一个机遇   
      朱连辉是个善于变通的人,善于抓住市场的每一个好机遇,善于变换角色。1988年,他看到做服装生意的利润越来越小,就转向了做鞋子生意;1989年,他看到做电器生意前景看好,就经营起小电器生意;1990年,他在做电器生意的同时,又搞起了装修生意,在深圳市石岩创办了粤河装修工程铝金厂。   
      他对装修其实并不懂行,在朋友的介绍下承揽了一些生意。但他会用人,聘请了一些懂技术的装修师傅。很幸运的是,做装修生意的第一年他就挣了二三十万元,接下来的两三年,他继续做装修生意,同时经营电器。他开始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为后来经营百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1994年,他加盟深圳市免税公司连锁企业,在深圳平湖经营百货超市。他说:“这也是一种变通的表现,由于自己没有管理大型百货公司的经验和能力,所以就通过加盟的形式来学人家的管理经验,使自己变得拥有这方面的经验。”   
    为了学习经营百货的经验,朱连辉曾先后加盟几家大型百货连锁公司,花大笔的加盟费来“买经验”。1999年,他加盟深圳市有荣公司爱家连锁企业,在东莞市塘厦经营百货超市。通过加盟,他学到了一整套规范的管理经验。   
      从2000年开始,他正式成立“东莞市天和百货商贸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天和百货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百货、超市、服饰等,目前已在东莞、深圳及广州成功开设了11间连锁百货超市,总营业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   
     打破家族式管理 采取股份制经营公司    在经营百货业的过程中,他不仅打破家族式管理,采取股份制民营连锁企业的形式经营公司,还用高薪聘请一些有丰富百货管理经验的“洋打工”,现在,公司有些高层管理员工年薪在100万元以上。   
     朱连辉认为要保持百货业的繁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为此,他经常去参加一些香港、台湾、日本专家主讲的高级培训班。有一次,在听日本专家讲有关百货经营管理方面的课时竟然入了迷,连续9期风雨无阻地赶到那里听课,一期也没落下。朱连辉很关心员工队伍,让他的员工吃得饱,住得好,待遇好。长期保持队伍的稳定,让员工在合理范围内流动,以利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作为“黄村百货人”之一的朱连辉,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冷静地思考如何重组企业集团去与国外知名零售企业抗衡。他说,在百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生存,靠独门独户单个的力量很薄弱。他早在几年前就曾想联合280家黄村人经营的百货超市,组建一个配送中心,试图通过资源共享以降低经营风险,但后来这件事没有做成。不过他并不灰心,并一直为此努力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3  记者 黄春胜 吴晓丹

七、    杨荣信,1945年生于龙川县郑马镇,青年时代在家务农,改革开放后调入地方政府部门工作。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他毅然下海经商。1987年,他自办企业投资房地产业,并于2000年创立了以房地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广州春庭企业集团,现担任春庭集团总裁、董事局主席。   
    18年前,杨荣信从龙川走到广州创业时,怀里只有向别人借来的30多元。然而今日,杨荣信的公司集团已拥有总资产近10亿元,被人誉为广州房地产业的常青树杨荣信:广州房产业的常青树    杨荣信办公的大楼并不起眼,但杨荣信的事业却做得如日中天。   
     杨荣信的春庭企业集团现已拥有总资产近10亿元人民币,并正在加快集团发展和壮大的速度。“在未来的几年内,集团将要努力实现上市计划。”日前,杨荣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0亿元的身家,杨荣信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富商,然而,在十几年前,他还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山里人,在他从山里走到广州这个大都市时,怀里只有向别人借来的30多元钱——   
                                  三十元闯荡广州   
       “所有的命运,我都不相信。我不信神,不信邪,我认为人生一切都得靠自己,要靠自己去把握人生、挑战人生,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杨荣信虽已年过六旬,但仍然精神抖擞,说话严谨有力。   
       杨荣信的确是一个自信十足,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的铮铮汉子。   
      1985年,杨荣信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无限机遇,毅然辞去了家乡政府工作的铁饭碗,向别人借了30多元钱只身来到广州,立志闯出一番事业来。   
      “我当时什么都不懂,就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做起。”杨荣信说,“再苦再累的活都尽心尽力去干,刻苦钻研建筑学。”   
      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杨荣信虽没有赚到什么钱,但他学会了如何去搞建筑,并在同事中树起了很高的威望。   
      1986年,杨荣信果断地把握住了一个大好机会,召集了30多名建筑员工,大胆承建了广州交通枢纽工程——广州芳村铁路中转站的部分工程。   
     “对于我来说,那是自己事业之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次挑战。”杨荣信说,“我事必躬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工程上面。”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杨荣信如期高质完成了工程任务,并成为了众多施工队中做得最好的一个,受到了对方的高度肯定,也从而承建了更多的建筑工程。   
       “这些小工程让我赢利好几十万元,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杨荣信说,“最重要的时,我学会了如何去把握人生,挑战自我。”   
                          小变通大转机   
       “经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变通。”   
      1995年,广州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低迷状态。    “我那时已经建好的一个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的楼盘——云霄楼,但房子一套都卖不出去。”对于十年前的困境,杨荣信仍记忆犹新,“其他开发商都有相似的情况,整个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市场到底怎么了?带着这个问题,杨荣信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荣信决定亲自去做市场调查。   
     杨荣信以一个购楼者的身份,走访了广州许多的售楼部,接触了大量前来选购楼房的市民,终于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市民都急着想买楼房,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很多想买房子的人都只有10万元左右。   
      “按照当时的房价,10万元只能购买一套30多平方米的一厅一居室的房子。”杨荣信说,“然而,当时房地产商普遍开发的楼盘每套房的面积至少都在80多平方米,所以很多想买房子的人都没有达到这个购买力,导致人们望‘楼’兴叹,楼房自然也就不好卖了。”   
      杨荣信总结了自己的市场调查后,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我在自己建好的云霄楼楼盘里选了一层楼,将整层楼的墙全部拆掉,重新调整墙的位置,将原有十几套大面积的楼房改成了80多套小面积的楼房。”这是杨荣信当年一次成功的尝试,所以说起这件事来他显得异常的兴奋,“我在媒体上发布了‘每套楼房只售10万至15万元’的售楼广告后,80多套楼房在2天内就被抢购一空,后面赶来的顾客因买不到房而叹息不已。”   
       杨荣信当时看到销售的火爆场面,马上调集了大量的建筑工人,集中力量将云霄楼的所有楼房作了重新调整,全部改为30平方米左右的小面积套房。   
      “3个月内,500多套房子全部销售一空。”说起当年的得意之作,杨荣信脸上满是笑意,“那段时间,别的楼盘愁楼房不好卖,我的楼盘却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杨荣信的成功举动在广州房地产市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当时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杨荣信的楼盘却能有如此火爆的销售场面,被业界认为是创造了广州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奇迹。“许多房地产商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杨荣信说,“其实这很简单,归功于自己善于观察市场,敢于去变通。”   
                                   先知先行先人一步   
      杨荣信办公的地方处在广州白云大道北的春庭花园内。   
     说起春庭花园的情况来,杨荣信又有另一番感触:“创业还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意识,要高瞻远瞩,要有长远的打算和计划。知,然后行,先知先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先行一步。”   
      1996年,杨荣信计划开发春庭花园这一楼盘,并开始大面积购买土地。    “当时整个广州房地产市场继续滑坡,地产界人士谈地色变,纷纷廉价抛出土地。”杨荣信说,“春庭花园的地价很低,而且周围都在兴起建合资楼。同行对我的举动都十分不解,有许多人都对我说:‘人家都在建合资楼,有谁会买你的商品楼啊?’我对他们的看法没有理睬,我那时经过广泛的调查后预测到,合资楼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一切正如杨荣信所预测的那样。“1997年底,广州政府部门出台禁止合资楼建设的政策。”杨荣信说,“这使得春庭花园楼盘建好后,本来每平方米计划卖2500元的楼房结果卖到了3800元,而且楼盘十分畅销。”   
      对市场的先知先行和低廉的成本让杨荣信获取了巨额利润,为他的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公司实力日益壮大起来,也使他的事业逐步走向更高峰。可以说,春庭花园的开发建设无不是杨荣信事业的又一处辉煌,更是杨荣信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广州房地产常青树   
      从1987年到今天,杨荣信已经在广州房地产市场连续纵横了18年。    “经营房地产18年以来,我几乎没有做过亏本生意。”杨荣信自豪地说,“有媒体曾说过:18年不倒的地产商在广州很难找出第二个来,杨荣信是广州房地产界的常青树。”   
      “我之所以能够18年不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能多条腿走路。”杨荣信笑说。   
     “一条腿走路,永远是走不快也走不稳的。”杨荣信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杨荣信在自己的房地产事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时候,没有忘记积极拓展自己的事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经过近10年的拓展,2000年,杨荣信正式创建了广州市春庭企业集团。今日,春庭集团已经涉及包括房地产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石油开采、石油液化气仓储经营、建筑装饰业、商业贸易、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保健医疗等在内的十几个领域和行业,形成了具有研发、生产、销售、投资、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规模化的企业集团。   
       “涉及那么多投资领域,有这么多的企业,即使某一个时期内某些领域的企业亏损了,但集团在其他的领域的企业仍在赚钱,所以就不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元气和发展。”杨荣信道出了他的心里话。   
     “此外,我还能够用多个脑袋想事情。”杨荣信谦逊地说,“我注重用人,任人唯贤,任人唯德。人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据介绍,春庭集团共有员工1600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员工400多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5%,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才占了绝大多数。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春庭集团不仅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而且着力为人才创造可以发挥其特长的环境,给他们更广阔的成长和发挥空间。”杨荣信说,“只有使员工个人利益与集团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才能创造出公司的辉煌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4  记者 黄春胜 吴晓丹等

八、邬志新,东源县黄村镇人,1972年出生,现为东莞市天和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邬志新19岁那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到深圳宝安一家铝金厂做杂活;2000年,年仅27岁的邬志新创建了当时东莞最大的商场之一的樟木头天和购物广场,被誉为“商业神童”;目前,天和商贸有限公司旗下经营着十几家大型超市商场,分布在东莞、广州、深圳等地,总经营面积达16万平方米。     
    从简单的资本合伙到技术上的合作,再到股份制合作,邬志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合作创业之路。邬志新认为,股份制合作是现代企业一个很好的经营方式。27岁那年,邬志新成功地与别人合作创建了当时东莞最大的商场之一的樟木头天和购物广场,他因此被誉为“商业神童”邬志新:股份合作打造天和百货辉煌     
     邬志新是采访组这次采访的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中最年轻的一个,早在6年前,年仅27岁的邬志新就创办了当时东莞最大的商场之一——樟木头天和购物广场,因此被誉为商业界的“神童”。   
     “本来,我现在可能是医生,而不是商人。”邬志新笑了笑说,“然而,当初我没有选择去读医学院,而是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工人。”   
      人生抉择:不上大学做工人    邬志新注定要成为商业“神童”。   
     1991年,19岁的邬志新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   
      那一年,邬志新高中毕业,本已经拿到了河北石家庄一所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他在入学前夕的一个晚上,平静地将通知书交给了他父亲:“爸,我不去读大学了。我不想学医,我想先去打工,然后做生意。”   
      邬志新短短的20多个字将他父亲搞懵懂了。邬志新的父亲早年就外出务工,母亲也远在东莞谢岗开有一家小商店,在黄村,邬志新可以说是有钱人家的子弟。邬志新高考其实并没有考上大学,是望子成龙的父母通过努力才使他被石家庄一所医学院录取的。    “等我父亲证实了我所说的话后,眉头紧皱,开始不停地给我讲大道理,做我的思想工作,试图说服我去读大学。”事情已过去了14年,邬志新仍记忆犹新,“然而我已经铁了心要去打工。父亲说得喉咙舌头干,最后也没能说服我。”   
     邬志新并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已经过了深思熟虑。读高中的时候,邬志新阅读了大量的小说和人物传记,并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许多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不管有没有文凭,都需要终身努力和奋斗。   
       “家乡许多外出创业的人,文化都不是很高,但他们都能取得成功。”促使邬志新做出不上大学的决定,家乡浓厚的经商氛围也无不影响着他,“最主要的是,我的兴趣并不是从医,而是经商、办企业。”   
      邬志新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到深圳宝安一个亲戚开办的小型铝金厂做起了杂活:购材料、画草图、谈生意、开机器等,什么都干。   
                              资本合作:初试牛刀促发展   
       经过一年时间的忙碌,邬志新懂得了不少生意场上的事。此外,邬志新还与许多在珠三角经商创业的黄村老乡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并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窍门。第二年,在父母的资助下,邬志新在东莞塘厦开起了两间主营时装兼营小百货的小商店。   
       由于当时塘厦在快速发展,工厂铺天盖地地崛起,外来人口迅速增长,使邬志新的小本生意持续旺盛。然而,邬志新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乘势拓宽了投资渠道。   
        1993年,邬志新经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果断地做出决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亲戚朋友借债十几万元,同几个朋友在深圳合作投资建设了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商贸市场。   
       这是邬志新初次同别人合作,也是邬志新第一次冒着“背水一战”的大风险进行投资,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不仅在半年内就收回了投资,而且获益不小。   
      “这次合资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自己资金积累的发展过程,使自己取得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邬志新说,“更重要的是,使我积累了同别人合作的宝贵经验,为后来同别人合股投资百货商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一次合作,也使邬志新深深地明白:在创业过程中,与人协同作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自己刚起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合作能够促进自己的发展。   
                              技术合作:超市经营站稳脚跟   
      1996年,邬志新在塘厦、清溪和樟木头各开有一个小服装店。在三地来回穿梭中,邬志新发现商店越大越能吸引顾客。   
       “我将自己三个小店的总面积与人家一个同样大面积的大商店相比,比出了差距。”邬志新说,“自己三个小店总客流、总营业额都比不上人家。如是我想到:分散开多个小店还不如集中开一个大店。”   
     说干就干,当年,邬志新就关闭了3个小服装店,在东莞市樟木头镇开了一家营业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超市。   
       “生意的确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比以前要好很多,然而,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随着新超市的开业,邬志新同时遇到了新的问题,“我很快就感觉到,自己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经营上都开始感到非常吃力。毕竟,从几十平方米的小服装店到上千平方米的超市,那是我在经营上的第一次飞跃。”   
      该怎么办?那一段时间,邬志新每天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邬志新知道,想立竿见影使自己具有出色的超市管理能力是不可能的,在自己身为超市“门外汉”、在超市经营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聘请总经理也是不现实的。   
    最后,邬志新又想到了合作。   
    该怎么合作呢?就在邬志新感到困惑的时候,深圳有名的华润超市公司也正在寻找商场加盟。邬志新当时了解到,加盟华润,每年就要交给华润公司几十万元的加盟费,而华润公司则指导加盟店进行经营管理并可提供货源,当时在东莞有一大批商场与华润超市合作,结成加盟关系。   
      “我当时马上感觉到,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邬志新说,“我迅速考察了当时华润的一些加盟店,发现他们的经营管理都十分不错,于是我马上决定加盟华润。加盟后,在华润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带动下,我的超市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获取了远远超过加盟费的利润。”   
       “加盟华润是一种有别于资本合作的合作方式,我出的是资本,对方出的是管理模式和技术。”邬志新自豪地说,“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超出了以往的资本合作意义,它不仅仅体现在眼前的利益上,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在短时间内获取了许多先进的超市经营管理经验,并为我今后能熟练驾驭大超市、创建东莞天和商贸有限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股份合作:打造百货辉煌   
      1997年,邬志新注册成立了东莞市天和商贸有限公司。“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想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百货品牌。”邬志新说,“我不想让‘天和’这个名号沉睡在‘华润’的被窝里。”   
      到了1999年,邬志新又新开了第二家经营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超市。然而,这家超市打的仍然是华润的旗号。“时机仍然没有成熟。”邬志新说,“当时几千平方米的超市在繁华的东莞街道上已经十分不起眼了,要想一炮打响‘天和’的品牌,必须开一家经营面积上万平方米、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型百货商场。”   
      机会很快来了,2000年,位于樟木头中心地段位置的一幢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大楼招租。“当时我获悉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想到如果能够将它开成‘天和购物广场’,一定可以打响自己的‘天和’品牌。”邬志新说,“然而要将这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超市办起来,至少需要5000万元的资金,靠自己一个人的话,面临着近4000万元的资金缺口。”   
      该到哪里去筹集这么多的钱呢?邬志新很快想起以前在龙岗合作投资市场的事情,便决定找人合伙运作。邬志新很快找到了4个合作的老板,5个人一起扛起了“天和百货”的大旗——当时东莞最大的商场之一的樟木头天和购物广场。   
       “一个人难以办成的事情,通过股份制合作的方式很容易就办成了:其他4人共占70%的股份,我个人占30%的股份。”邬志新自豪地说,“股份制合作是现代企业一个很好的经营方式。”   
     邬志新的“天和”品牌就这样一炮打响了,当年年仅27岁的邬志新因此被誉为“商业神童”;第二年,天和公司就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元;第三年,邬志新又与百佳超市联手在东莞莞城创建了莞城最大的超市,2004年,该超市是东莞市零售行业中唯一一家获“东莞市50强民营企业”称号的企业……   
     到目前为止,拥有7个股东的天和商贸有限公司旗下经营着十几家大型超市商场,分布在东莞、广州、深圳等地,总经营面积达16万平方米,并已真正实现了采购中心化、电脑联网化、营运标准化、配送一体化、形象统一化的现代连锁经营模式,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天和百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4  记者 黄春胜 吴晓丹等

  九、1962年,刘绍柏出生在龙川县上坪镇,现为景旺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总裁。1981年,18岁的刘绍柏踌躇满志走出了小山村,赴惠州财校就读;1989年,刘绍柏调任深圳市某国有企业任副总经理,主管财务;1995年,他接管了经营不景气的深圳景旺电子公司。   
      刘绍柏在努力使自己的企业做好以下三点:使自己的企业像家庭一样,和睦温馨、团结一致,但必须避免家庭式管理;像军队一样,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像一所学校,让他的员工能够不断成长、提高    在刘绍柏办公室里悬挂一幅苍劲的书法作品“大道无名”,寓意为人生的路线找对了,不管道路有没有名,都要大胆走下去。与此交相辉映的是他提出的“以人为本、制造精品、拓展企业、回报社会”的企业理念。刘绍柏正是在“大道无名”企业精神的推动下,将创业的境界推向连自己也始料不及的辉煌。   
      愤而重入校园  从农家娃干到副总经理   
      1962年,刘绍柏出生在龙川县上坪镇一个叫金龙的小山村,距县城还有近百公里,直到17岁才到过一次县城,还是因为生病不得不去县医院检查。出生那年,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父亲还是节衣缩食每年给5角钱让刘绍柏去读书。自小懂事、又作为长子的刘绍柏总是用0.49元就读完一年书,因为学校只要他交课本费,其余的杂费都免了。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那时手里紧紧的攥着5角钱,放到手里怕掉了,放到口袋怕漏了,生怕一不小心将钱弄丢没学上。高中毕业后,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刘绍柏不能推荐上大学、去参军入伍,也不能去当个代课教师,只得回家,与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面对一颗汗珠掉到土地里就会摔成八瓣的日子,刘绍柏心中充满愤慨,把一切的压抑都宣泄在自己的日记里,难道我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吗?不!刘绍柏从心底发出呐喊。路,依然只有一条,那就是再进学校考中专、大学,那是一条唯一的路,考上了,就成了端铁饭碗的国家职工、国家干部。在农村,能吃上皇粮,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十年动乱期间上高中的刘绍柏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恢复高考后,刘绍柏抱着一定要通过高考脱离农村的想法,又重返校门,可入学考试只考了49分。通过半年的发愤努力,刘绍柏成绩终于上来了,老师们都叫他考大学,但他只报考了一个中专,为的是尽快跳出农门。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18岁的刘绍柏踌躇满志走出了小山村,赴惠州财校就读。   
      在惠州财校的两年时间倏忽而过,1983年,刘绍柏从财校毕业,被分配到宝安县布吉镇一家外联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这一干就是六年。这一时期的刘绍柏思想单纯,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普通的财务人员干到财务经理。1989年,刘绍柏调任深圳市某国有企业任副总经理,主管财务。   
      痛苦抉择  别人往上走他往下走    在国有企业干了这么多年财务的刘绍柏,对国有企业的运作和经营状况了如指掌,业务精通,人际关系好,很受领导器重。因为他总结写得好,报表做得漂亮,公司因此年年受表彰,领导年年受表扬,但他自己却很清楚,这实际上只是“花被盖鸡笼”——外面光艳,企业内部却千疮百孔,年年亏损。到20世纪90年代初,多数国有企业逐渐倒闭,因为不管组织体系、领导方式和用人机制,还是投资模式、产品结构,都不具备经济增长的要素,根本不可能盈利生存。   
      此时的他,正在琢磨,自己是继续满足于国有企业的一官半职,满足于相对平稳的生活,还是要投身于改革开放浪潮,另辟一条新路?刘绍柏面临人生抉择。   
     以刘绍柏的条件,从国企副总经理的位置到机关事业单位谋个什么位子,绝对不成什么问题。但刘绍柏知道自己性格耿直,并不是很适应在官场上拼搏。就当刘绍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不决是往上走仕途,还是往下走实业的时候,正好当时总公司下属的一家中外合资的景旺电子公司办得不太好,已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正酝酿着更换总经理,正在谋求发展出路的刘绍柏觉得这是个机会,萌发了到景旺去接任总经理,一展身手的想法。   
      几经深思熟虑,刘绍柏还是选择了后者, 1995年,他毅然决定到景旺电子公司走马上任,选择了一条往下走的道路,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就是这样,他以过人的胆识选择了吉凶难料的大道。“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胜过健步如飞而误入歧途的人”。刘绍柏正确的人生定位,将命运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踢开前三脚  诚信让企业迈上辉煌    景旺创建于1993年,总投资500万元。面对厂房破旧,人心涣散,信誉不佳,创办才一年便陷入困境的局面,踌躇满志的刘绍柏踢开了前三脚。刘绍柏四处筹钱,做到该给的货款决不拖欠,做不到的决不承诺,该争取的努力争取,该说明的努力做好解释工作,终于以自己的诚实打动了供货商,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同时抓好员工队伍的管理,在公司内部建立良好的诚信环境,提倡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公司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几年后,“景旺”扭转下滑趋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改制的热潮下,景旺公司也顺利改制。后来,刘绍柏又创办了另一家电子公司——“崇德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崇德创业”、“香港兆东”、“惠州投资置业”等企业。刘绍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老板。在商业运作中,公司一以贯之的是“诚信为本、共赢发展”。引用中国古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无“舍”便无“得”,孤立的谈“得”,自己的利益根本无法实现,企业发展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还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与广大员工、客户和供货商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发展”。共赢发展还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公司的整体利益,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也就是员工、股东、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利益整体,主张有钱大家赚,“利益均沾”,赚该赚的钱,做该做的事,只有彼此精诚合作,才能开创共赢发展的美好明天。   
      诚信为本,共赢发展,使景旺公司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许多高科技领域的大公司如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武汉精伦电子有限公司、东莞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等许多企业先后授予景旺电子公司“优秀供应商”称号,并彼此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景旺产品远销中国台湾、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国家。   
    大道无名  经营企业也经营美丽    在刘绍柏宽敞的书香味浓厚的办公室里,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镶嵌着四个苍劲古朴的书法作品——“大道无名”,后面是气势磅礴的毛泽东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整个办公室的布置,有一种别具的雅致与品位。   
      从一个吃不饱的农民子弟到国企干部,然后到一个比较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走到今日确实是不容易。除了正确的人生定位外,还要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德行修为。因为少时的贫穷,刘绍柏经历过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如今的他感悟到古人说的人生在世,广厦千间,夜睡一床;良田万倾,日食一升。他认为创办企业初期应像农民一样勤奋、吃苦耐劳,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去掉农民意识,因为财富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属于自己的,企业同样是社会的,企业创造的财富属于创造者,更属于社会,既然属于社会,就有社会责任,就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国家负责,就要按章纳税;对社会负责,就要回报社会;对员工负责,就要把员工视为自己的家人。   
      2004年春节,有两位还乡过年的员工不幸遭遇车祸,造成一死一重伤。刘绍柏知道后,派员专程前往慰问,安抚其家属,帮助解决问题,这一真诚的举动打动了遇难者家属,也打动了全体员工的心。又有一回,刘绍柏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有十多名山东籍的女孩因蒙受黑职介诱骗,来到深圳找不到工作,所带盘缠花光,生活饥寒交迫。为了不至于让这些孩子误入歧途,刘绍柏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接收这批女孩入厂,并为她们准备好日常用品。   
      十年路,激情翻越,且喜蚕蛹化为蝶;九云天,豪兴未已,而今迈步从头越。把企业做大做强,是他的梦想,不断超越,是他的追求,“以人为本、制造精品、拓展企业、回报社会”的企业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刘绍柏告诉记者,他非常欣赏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的企业文化三段论:像家庭——企业应该像家庭一样,和睦温馨,团结一致,但必须避免家庭式管理;像军队——好的企业像军队一样,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像学校——优秀的企业应该如同一所学校,让他的员工能够不断成长、提高。刘绍柏在努力使自己的企业做好这三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5  记者 黄春胜 吴晓丹

十、卢和丰,和平县人,1956年生,现任广东金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集团董事局主席。广东金穗实业集团是一家集房地产、生态旅游、工业生产、餐饮、物流运输等多元化发展的集团,目前集团拥有29个成员企业。        
     卢和丰说,成功总属于有眼光、有勇气、有胆识者。“朋友是财富;诚信、信誉是金钱;关系是生产力。”这是卢和丰小结创业历程的经验之谈。卢和丰:朋友是财富诚信是金钱   
     卢和丰随和的脸上写满了睿智。   
     的确,同其他创业成功人士相比,卢和丰有着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卢和丰1980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然后在省机关工作——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天之骄子”、在省城里捧着铁饭碗的人,怎么会走上从商之路,又怎么会创业成功呢?“朋友是财富!”   
      “朋友是财富!”这是卢和丰自我总结的第一条创业成功经验,“有朋友才能致富,朋友多了,路就多了。”   
      1980年,卢和丰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市的一所中学任教。第二年,卢和丰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学被调到了团省委工作。   
      “这是一个组织青年群体的行政部门,更是年轻人成长锻炼的地方。”卢和丰说,“在团省委工作是我人生重要的一个驿站。”   
     在团省委8年的工作中,卢和丰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得到了非凡的锻炼。“最重要的是,我在团省委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大量的朋友,建立起了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卢和丰说,“为我成功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从团省委调到粤海集团,我也许就不会走上从商之路的。”卢和丰说起他弃政从商的事来。    1988年,卢和丰被调到了粤海集团工作。从那时开始,卢和丰就时常到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接触了一批企业家,见证了大量的经济事件。   
      环境造就人。频繁的商业接触,使卢和丰逐渐萌生了从商的念头。“在粤海集团4年,是我在商海里学‘游泳’的时间。”卢和丰感慨地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刮起了南粤大地一股“下海”的浪潮,这股浪潮也把卢和丰带“下海”了。“人,一定要抓住机遇,赶上浪潮,敢做时代的弄潮儿,千万不能被时代浪潮抛在后面。”卢和丰说,“当时能够放弃铁饭碗下海,的确需要莫大的胆识和勇气。”    “我创业的第一桶金就是与朋友合股赚来的。”卢和丰说。   
       1993年,卢和丰与在2005年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中排名第二的朱孟依合作在广州开发房地产。   
        “那时共同开发广州的富荣新村,朱孟依占70%股份,我占30%的股份。”卢和丰对自己人生赚的第一桶金的事,记忆犹新,“那一两年是广州房地产市场步入低潮前的高峰期,我们的回报十分丰厚。”   
     尝到富荣新村的“甜头”后,卢和丰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乘势而上。   
      “我个人马上开发了华景新城这个楼盘。”卢和丰说,“这是我的第二桶金。”“诚信、信誉是金钱!”    “诚信、信誉是金钱。”这是卢和丰自我总结的第二条创业成功经验,“有了诚信和信誉,你才能赚到钱,你的企业才能发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广州房地产市场急剧升温,整个房价大幅上升。”卢和丰说,“一些楼盘乘之涨价,或者以减少花园绿化面积、降低基础设施质量等各种以牺牲业主利益的形式来获利。我并没有见钱眼开,而是完全按照合同,逐项兑现。”   
       卢和丰抱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以诚信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楼盘。“自己开发的楼盘,自己要敢在里面住,这就算是成功的楼盘。”卢和丰说。   
       诚信总是有回报的,很快,金穗的房地产以良好的信誉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八方买主。    “应该说,这是金穗诚信经营的一个缩影。”卢和丰从1993年开始经营房地产以来,始终以诚信、信誉为根本,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也使企业从小到大到强,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回首走过的历程,卢和丰认为诚信、信誉是金钱是他创业成功的重要法则,“做人做事一定要诚信,干哪一行都一样。只有在诚信基础上依法经营,财路才更稳更大。”   
      “关系同样很重要。关系是生产力。”卢和丰说,“处理好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办事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房地产经营中,除了面对几十个单元楼房几千户业主反映问题,还要处理好房管、规划建设、税务等部门的关系。”   
     此外,卢和丰在市场竞争中同样注重打造品牌战略。“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年代。品牌是衡量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象征,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卢和丰说,“金穗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扩大‘金穗’字号蕴涵的文化意义,同时注重品牌的维护、升级、延伸,以形成相互支撑、交相辉映的‘金穗’品牌系列,以提升‘金穗’品牌的价值,造就品牌的强势地位,以使集团得到发展壮大。”
                                  “和”理念引导企业发展   
       “金穗集团能够稳步发展壮大到今日,同样离不开一个‘和’字。”回首金穗从1993年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一个以房地产业为龙头,集工业制造、生态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物流运输业为一体的跨地区综合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企业集团,卢和丰感慨地说,“金穗是在‘和’字理念指引下,一步步地走过来的。”   
     卢和丰认为,“和”,是人伦社群和睦共处,友爱互助,安康幸福的基本态度;是社会和平安定富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是企业团队荣辱与共,精诚团结,互利工作和创造价值的基本准则。“生活之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繁荣,是我们的市场,是企业立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存在的理由。“财富之和”是人们生产劳动的成果,是企业经营的成就,是社会富足安定、繁荣发展的保证。   
      卢和丰说,以和为本是金穗的创新理念:传承文明、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创造精品,以推动力、专业化、全球观念三位一体,全面实现企业的提升与超越;以和为礼是金穗的人文理念:平等、尊重、和谐,厚德载物,奋发向上,从我做起,敬业爱岗,用诚心诚意取信于社会,立足于天地;以和为纲是金穗的管理理念: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客户创造价值,追求发展及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以和为美是金穗的经营理念:前瞻、创新、速度、品质,踏实诚信,合作共赢,通达、富足、安定,兼济社群,回馈社会,继而天地人和,基业稳固,持续发展。欲在家乡打造“和平论坛”    绕过群峰山路,进入我市较偏远的和平县热水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栋栋格调高雅、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小别墅,给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就是广东金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和平热龙温泉度假村。   
      日前,卢和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欲在此打造一个类似于海南博鳌亚洲论坛这种模式的论坛——以“和平”为主题的“和平论坛”。   
      “现在世界发展的一个很大主题是和平、和谐。构建和平,维护和平是全球人类共同追求渴望的心声。”卢和丰放眼未来,“和平县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和平’命名的行政县,和平热水镇山清水秀,又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只要将这里的资源开发好了,基础配套设施搞好了,完全可以在这里举行一个世界性的‘和平论坛’。”   
     卢和丰的确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香港等地请来了高级别的策划专家;小别墅和其它住房的配套设施全部是五星级标准;正在筹建一个直升机场……    “只要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相信这个目标会有实现的一天。”卢和丰自信地说,“如果‘和平论坛’搞起来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平乃至河源的发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5  记者 黄春胜 吴晓丹

十一、    冯小健,1964年出生于连平县元善镇。在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创办有6家企业,拥有4000多名员工,年纳税4000万元。   
       冯小健说,他事业的成功最大受益于不断学习,不断地在学校、社会结交良师益友,在别人身上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正是有这些朋友的帮助,他才比较顺利地叩开了一扇又一扇事业之门,不断进攻一些自己过去并不熟悉的领域。冯小健:以学交友新领域创大业要什么奖励?上学!   
      冯小健以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涉足钨矿行业,但现在他在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都有自己的钨矿企业。近几年来,他几乎每年都到一个新地方开采一座矿山,前后共成立了6家企业。   
      冯小健从小家境比较贫寒。1980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农村,耕种家里的1.4亩田地。但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一边种田一边和表兄在村里开挖起小煤窑。由于规模很小,又是手工挖煤,挖出来的煤块卖不出去。于是,他们就自己烧红砖,用挖来的煤来烧制。虽然很累,但一年也能挣1000多元钱,这在当时来说算是不错的了。   
     1983年,冯小健有幸被安排到该县上坪林业站工作,主要负责搬运木材。从山上砍下的木材走水路,冯小健等人就负责把木材从水里捞起来,如果有损失,还得扣工资。记得有一次,木材在河里被卡住沉了下去,他只好潜到河底去捞。他说,那时候做得很辛苦,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但也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   
       一年后,他被调到陂头林业站从事检测工作,不久又被调到林业站驻惠东办事处负责销售业务。来到办事处后,冯小健努力工作,使办事处的木材销售额明显上升。那一年,该办事处赚了100多万元。办事处领导想给冯小健一些奖励,问他有什么要求。没想到冯小健说了一句让他们很不理解的话——“我想上学”。   
       然而,当时的大学不是想读就可以读的,要考。他选择了成人高考。由于从1980年高中毕业到1986年,冯小健已丢开书本6年了,以前所学的东西也忘了很多,所以要一下子考进高校有很大难度。   
      但冯小健没有退缩,经过夜以继日的复习备考,终于考取了一所学校。   
     1988年,他被分配到珠海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陌生领域,干得很苦    1991年,不安分的他正式辞去公职下海,和朋友一起来到广州,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那些年房地产生意好做,冯小健尝到了创业的甜头,赚的钱也不少,为以后转行经营钨矿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冯小健说,转行纯属偶然。1997年,冯小健有一位在韶关从事采矿工作的同学知道连平有家矿山正在招标开发,但需交押金200万元。那同学资金不够,他知道冯小健有资金又是连平人,于是建议冯小健去投标。冯小健说:“我不懂行。”那同学说:“我懂,可以帮你。”就这样,冯小健离开多年后又回到连平——开采连平大尖山铅锌矿。   
      1997年到1999年是冯小健事业最艰难的两年。由于他刚接触矿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又都很低,开采的铅锌矿每吨成本要2000元,而当时的铅锌矿价格才1000多元/吨,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亏损状态。   
       为了扭转这一状况,他决定在管理上下功夫。刚接手大尖山铅锌矿原有企业时,工人大多是国营企业的职工,工作比较懒散,效率很低。为此,冯小健实施竞争机制,对一些项目实行招标,如井下招标等。为减少选矿浪费,他还实行成本承包,落实责任制,项目效益与工人的奖金挂钩,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此外,他还投入大笔资金,新购了一批选矿设备,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经过两年多的改革,生产成本大大下降,基本与市场销售价持平并略有利润。职工的工资也上升了,由原来的200多元/月涨到1200多元/月。   
       但销售问题还困扰着他。他说,当时投资矿业确实比较盲目,对市场也不是很了解,矿产品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卖到韶关冶炼厂,要不就是让利卖给二道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冯小健后来清醒地认识到,要开拓市场还必须参加一些行业展销会、订货会,广交业内朋友。虽然企业规模比较小,一些大型的订货会不会通知他参加,但他仍积极争取。有一次硬质合金订货会在成都召开,他知道后就自己找过去,大胆地进行自我推介。   
      在市场摸爬滚打中,冯小健慢慢地接识了一批矿界朋友,销售渠道逐渐打开。之后,市场也发生了变化,铅锌矿的价格也开始上涨。从1999年底开始,冯小健的企业有了起色。那年底,他也迈开了事业扩张的步伐——到江西九江修水县投资钨矿开采。诚信待人,企业快速发展    到修水县投资钨矿开采,老工程师陈云凯起了很大作用。陈云凯是冯小健通过韶关矿界朋友认识后挖到自己的企业里来的。陈云凯的儿子就在江西修水县从事矿业生产。   
      1999年底,冯小健到修水考察投资环境。他说,当时路很难走,开车走了20多个小时才到那座矿山。但到了那里之后,冯小健如获至宝。因为,那里主要出产白钨,而且矿的品位很高,很多白钨矿石还裸露于地表。他当下就决定到那里投资。   
      在修水,他投资了2000多万元。尽管当时白钨价格只有1.6万元/吨(现在8—10万元/吨),但由于他企业开采的白钨矿的品位高,采矿成本低,因而利润相当高,一吨至少有五六千元的纯利,加上产量大(200吨/月),他的企业很快发展起来了,那两年每年纳税都在500万元以上。   
     2002年起,冯小健开始走上了事业迅速扩张之路。当年6月,他的企业——连平珠江矿业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承包了连平锯板坑钨矿矿山;2003年起,他又到湖南、安徽等地,几乎每年在一个地方承包开采一座矿山。现在,冯小健创办有6家企业,拥有4000多名员工,年纳税4000万元。其中在连平锯板坑投资的企业有员工1100多人,去年产值1亿元。   
       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做出如此成绩,冯小健说,他有一个法宝——“以学交友”,尤其是在江西理工大学读书让他受益最大。那时,他一边在修水县经营企业,一边读函授充电。在江西理工大学,他不但学到了很多有关矿产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批教授和同学。那些老师和同学对他后来创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冯小健尤其注重通过那些教授广开自己的门路。他知道,那些老师知识渊博,而且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都是矿界一些企业的骨干。认识他们对以后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很有帮助,事实也如此。在连平锯板坑投资时,无论是在设备的选型方面,还是在设计井下通风方面,那些老师都给了他很好的建议和指导。现在,冯小健还一直保持和那些教授们的联系,每个月都要请那些老师来现场指导。   
     此外,无论到哪里创业,冯小健都很注重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在江西修水县投资时,企业还没投产,他就先到矿山下游的几百户农户家里去拜访,特别是为五保户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投产后,企业还招收了当地一批村民打工。在连平锯板坑投资时,冯小健看到当地村民的小孩上学要走10多公里的路,于是决定用企业的车辆免费接送那些小孩上学。他还准备设立助学基金会,资助当地一些贫困学生读书。   
      在创业过程中,冯小健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诚恳、诚信待人。他说,经营矿石企业的人最怕的就是市场上矿价不稳。去年三四月份,当时钨矿市场价是3万多元/吨。他与一家企业签订了200多吨的销售合同,待矿石开采出来做成产品后,钨矿市场价上涨到六七万元/吨。一吨差价就是三四万元,但冯小健信守承诺,按原定价3万多元/吨卖给那家企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于冯小健信守合同、诚信经营,后来他与那家企业的合作更多了。有一次他与那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时钨矿市场价是12万元/吨,但产品做出来后钨价掉到6万元/吨,但那家企业还是给了他一个中间价,即8万元/吨。冯小健说,总的来说,没有亏,诚信待人最终不会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6  记者 黄春胜

十二、 谢超伟,龙川县人,1964年生,现为珠海和大福百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80年,两分之差,使谢超伟高考名落孙山。那一年,他接过父亲给的60元钱去了深圳,从一名打工仔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小商贩,从摆地摊到开小商店,从小百货到大超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历程。和大福百货公司目前在珠海、中山、河源、梅州等地拥有20家直营连锁分店,经营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谢超伟做生意一直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勤”悦人,以“新”招人,生意越做越旺。谢超伟说,商海是有沉有浮的,一个人跌倒后,要勇于去承担责任,要爬起来——谢超伟: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从打工仔到小生意人    谢超伟是一个机灵的人,善于观察。   
     1980年,谢超伟在深圳市一家生产小家电公司做仓库管理员,负责登记进出货的情况。   
      做了一段时间后,谢超伟发现,除了一部部大小货车来运货外,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用两个小挎包来购货。   
       “那个男子每隔两三日就来一次,基本都是购进小录音机、小收录机、电动剃须刀、计算器等一些小家电,每次装满两挎包,货款总共500元左右。”谢超伟说,“我那时搞不明白,别人来购货都是用货车一车一车地拉走,而那个男子每次只购进两挎包。”    谢超伟一直想问一下那个男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谢超伟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从那个男子口中了解到:那个男子做的是走街穿巷的小本生意,每次将购进的货亲自拿到东莞去售卖,两挎包的货一般一两天就可以卖完,可以赚到五六十元甚至更多。   
       谢超伟知道情况后,夜里久久不能入睡:那个男子跑两个来回赚的钱就相当于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了。   
       谢超伟很快就辞去了仓管员的工作,学起那个男子,跑起了家电小生意来。    “生意的确同那个男子所说的那样好做。”跑了半个多月后,谢超伟的小生意迈入了正轨,“这是我在商海中迈出的第一步。能够迈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不善于观察商机,安于现状,也许今天我仍然是一个帮别人看管仓库的打工仔。”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商人经商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经营。”谢超伟总结创业成功的经验时说。   
       1984年,谢超伟挑起了一副担子,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做起了水果买卖。经过一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努力后,谢超伟存折里的存款达到了五位数,成了家乡人羡慕的“万元户”。   
    谢超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这些钱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水果批发店,取名为“诚信水果批发店”,水果批发、零售一块做。   
       “当时周围共有十几家水果批发店,竞争很激烈。”谢超伟说,“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我采取了诚信经营的对策。”   
       谢超伟先在摊档前挂了一块“安民告示”牌,牌上写着三条告示:短斤缺两,以一罚十;先尝后买,尝后不买不怪;购后两日内如果不满意,包换包退。   
       在接下来的经营过程中,凡顾客上门,想购买某一种水果,谢超伟就主动送上品尝样品。有的顾客有意要试一下他的诚心,尝后说不好,要再尝第二种,尝后又说不好,一直尝了四五种才罢休。谢超伟对此毫无怨言,还微笑着对顾客说:“如果不合口味,下次再来。”有的顾客将水果买回去后,又回到水果店要求退换或退货,谢超伟主动履行自己的承诺,从不与顾客理论长短,还笑脸相送并表歉意。    很快,谢超伟的诚信经营吸引了大量的顾客。   
       “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比其他水果店的生意要红火很多。”谢超伟说起自己早年的经营策略,自豪地说,“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能诚信待客,热情迎客,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意。”   
      就这样,谢超伟自经营水果生意以来,一直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勤”悦人,以“新”招人,生意越做越旺,并取得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成了一个小老板。敢于冒险才有大发展    谢超伟还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   
       “冒险使我的事业得到迅速崛起和发展。”谢超伟总结了自己的创业经验。    1991年春,谢超伟已经在广州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和一家小粮油店。   
       然而,当谢超伟获悉水荫路有一间几百平方米的店铺正在招租时,他马上兴奋起来。   
     “我知道这一信息后,马上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百货商场的轮廓。”谢超伟回想起15年前的情形来,“我那时候很清楚,单凭一家小杂货店和一家小粮油店这样小的经营规模,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是很难的,要想寻求大发展,就必须扩大经营和投资规模。”    然而,依照谢超伟当时的实力,要想经营一家几百平方米的百货商场,将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如果经营不当或资金运转不过来,还可能会一败涂地,可以说这样做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然而,如果经营得当,就能获取很大的发展,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怎么办?是继续稳妥地当自己的小老板,还是冒险一搏,向做大老板的目标努力?    就在谢超伟犹豫不决时,他忽然想到一位友人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凡成大事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敢于突破,敢担风险。   
      谢超伟很快就将店铺租了下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借钱开了一家穗东百货商场,并创立了穗东百货发展有限公司。由于经营有方,又有良好的信誉,穗东百货开业仅半年时间,谢超伟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同年10月,谢超伟又抓住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转制的机遇,成功地收购了经营不景气的一家百货商场,使其成为穗东百货商场的分店,形成了两间百货商场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这次冒险选择,是我人生最关键的一次选择,它使我的事业得以迅速地崛起。”谢超伟告诉记者,在经营穗东百货短短三年时间里,就使他成为了一名百万富翁。跌倒了就要爬起来    “商海是有沉有浮的,一个人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关键是看他能否处理好沉浮。”谢超伟感慨地说,“如果一个人跌倒后,能够勇于去承担责任,并要求自己一定要爬起来,那么这个人就会取得成功。”   
      谢超伟就是这么一个能敢于承担责任、跌倒后能爬起来的人。   
      1994年,谢超伟将投资目光又转向了珠海。   
      同年6月,谢超伟与姐姐合作,在珠海投资创立了珠海百和百货有限公司,开始在珠海经营百货超市。   
      “到1994年9月,我在珠海市的第二家连锁超市开业。”谢超伟说,“这在当时的珠海掀起了很大的波澜,被称之为零售业的一匹黑马。”   
      然而,正当谢超伟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谢超伟在生意场上遭遇了惨败,一次就亏损了300多万元,使他一夜间从百万富翁变成了被人追债的“欠账老板”。1995年,谢超伟承包了珠海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一项工程额近500万元的装修工程,而且是自己100%带资装修,工程完工后,不料遇上了“通胀”的浪潮,该大型百货公司破产了,谢超伟投进的近500万元最后只要回了160万元,亏损了300多万元。   
      “那500万元是我以自己用广州的穗东百货分店和广州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和私人借来的。”10年前的那场遭遇,谢超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那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在一夜间负上了300多万元的债务。”   
       “我那时一度感到万念俱灰、心力交瘁,自己的宏图变得遥不可及。”谢超伟说,“我几乎丧失了所有的信心。”   
     然而,谢超伟并没有真正灰心,他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了偿还债务,谢超伟拍卖了广州的房产,转让了穗东百货分店的经营权,先偿还了银行的200多万元贷款,剩下的100多万元私人贷款,则按时兑现利息。   
     之后,谢超伟马上又全心全意投入到百和超市的经营管理中去,生意越做越好,业绩越做越大。到了1999年,百和超市在珠海已拥有5家分店。善于扩张促进发展    谢超伟认为,扩张对于经营连锁超市来说,是很重要的。   
     1999年,谢超伟经过三年的奋斗已将全部债务还清。这个时候,在生意场上已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谢超伟也有了更大的发展设想。   
      “由于百和超市是跟姐姐合资的股份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使得在许多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上很难达成共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谢超伟说,“我那时决定另起炉灶,由合资转向独资。”    2000年8月,谢超伟用分“家”分到的300万元成立了珠海和大福百货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洲区开了第一家和大福百货超市。到2002年1月,谢超伟已在珠海拥有5间连锁超市,总营业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和大福”一下子成了珠海一个广为关注的新兴民营零售企业。   
       谢超伟并没有满足珠海市场的扩张,他很快将眼光锁定在了家乡河源。   
       “当时河源市区没有一家有规模的超市,可以说,当时河源的百货超市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谢超伟说,“而且,河源的经营成本较低,但人们的消费并不低。”   
      看准河源市场后,谢超伟马上进驻河源:2002年5月,位于市区九龙城的第一家和大福超市开业,成为了河源第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百货超市。之后,谢超伟在河源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截至目前,和大福在河源的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已经达到7家,树立了和大福在河源零售行业的龙头地位。   
      “扩张对于经营连锁超市来说,是很重要的,规模越大,分店越多,经营成本就会越低。”谢超伟认为,“当然,要善于扩张,不能盲目扩张。”谢超伟计划在2008年,将自己的直营分店扩张到50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报道
2006-2-16  记者 黄春胜
   
十三、钟扬华,1960年出生于东源县黄村镇,现为东莞市富升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20年前,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的钟扬华因家庭贫困被迫外出务工,曾摆地摊卖过衣服,开小店卖过电器。钟扬华1995年创立东莞市富升贸易有限公司,2000年拥有第一家大型富升百货超市。目前,钟扬华在珠三角多个城市已拥有多家大型富升综合百货商场,总营业面积近6万平方米。   
       钟扬华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学会取舍,要舍得放弃,敢于接受新的挑战。钟扬华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的人,正是因为有胆识,钟扬华在创业的路上总能比别人先行一步,看到哪里有商机就往哪里“钻”,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可以说,是眼光和胆识成就了钟扬华的百货事业。钟扬华:眼光和胆识成就百货事业    钟扬华长得有点憨厚,炯炯有神的双眼流露出智慧与庄重。   
        钟扬华是从黄村山沟沟里跑到珠三角经营百货事业的第一批黄村百货人。被贫穷逼出山沟沟    “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完全是给贫穷逼出来的。”想起当年外出创业的事,钟扬华感慨万千。   
       1985年,钟扬华的父亲退休了,没有退休工资;钟扬华的奶奶年老多病,每天的医疗费用得花10元——钟扬华当时是一名教师,每月的工资26元,足够他和妻儿过自己甜蜜的生活。然而,作为长子,钟扬华必须挑起整个家庭养家糊口的重担:奶奶的病痛需要他做出牺牲,父母的生计需要他给予照顾,还有妹妹和弟弟的学业。   
       “道理很简单,因为穷,只有外出谋生;为了全家的生活,只有外出赚钱。”钟扬华说。   
      就这样,钟扬华安顿好了家里的老小,自己一个人离开了黄村的山沟沟,来到深圳务工。舍得放弃敢于接受挑战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学会取舍,要舍得放弃,敢于接受新的挑战。” 钟扬华说起当年创业的事来。   
      1985年,钟扬华来到深圳后,以自己的憨厚和勤劳,以及做老师的那份智慧与庄重,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技术操作工,月薪整整400元,是他在家乡做老师工资的十几倍。   
      为了减轻生活开支的压力,钟扬华第二个月就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深圳,妻子也找到了一份月工资200元的工作。   
       “从那时候开始,生活一下子好了起来。”钟扬华说,“两份工资,全家人都不愁没饭吃了,奶奶也能够得到治疗。在家乡来说,已算得上富裕生活了。”    然而,有一天,当一个邻村老乡告诉钟扬华在龙岗摆地摊卖服装一天能赚50元钱的消息后,钟扬华同妻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放弃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转行摆地摊卖服装。   
       钟扬华很快就将地摊摆上了,而且越摆越顺,钱越赚越多。人必须不断地取得进步    “人必须不断地取得进步。”钟扬华总结自己走过的路,“绝不能满足现状。”   
      如果说摆地摊是钟扬华开创百货事业的第一步,那么开小服装店就是他经营百货超市的雏形。   
      两年后,钟扬华手头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决定不再做风吹雨淋日晒的地摊主了,他觉得那样下去只能小打小闹一辈子,难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他决定开一个经营服装的店铺。   
       1987年,钟扬华夫妻俩顺利地在龙岗开了一家约50多平方米的服装店,做起了一个小老板。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好。   
        “服装店开业第一天,竟没有卖出一件衣服。”钟扬华说,“生意惨淡,老婆急得哭了。”钟扬华也被弄得茶饭不思:为什么自己的服装一件也卖不出去呢?   
        然而钟扬华并没有气馁,他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后发现,自己生意不好的原因是:衣服款式不齐、摆布也不合理、服务不到位、口才也不够好。   
        找出了原因,钟扬华很快调整,生意逐渐好了起来。眼光和胆识成就百货业    钟扬华认为,人如果没有眼光和胆识的话,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用农村人的话来说,钟扬华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的人。正是因为有胆识,钟扬华在创业的路上总能比别人先行一步,看到哪里有商机就往哪里“钻”,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1989年,钟扬华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看准了商机,在龙岗扩大店铺,做起了家电生意,销售录音机、电视机及手表等一些潮流产品。   
       同时,钟扬华不断地了解周边城市的市场,寻找更大的商机。经过市场调查,钟扬华认为东莞市的青溪镇毗邻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发展前景十分好。由于当时电器是最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行业之一,而青溪的电器商店几乎没有,于是,钟扬华于1991年果断地变卖了龙岗的店铺,率先在青溪镇开了一家电器店。   
      成功总是属于先行者。在青溪镇,钟扬华经营的电器店生意日益火爆,产品十分畅销。第二年,钟扬华分析了市场态势,将电器店改为服装店,而改在青溪镇中心位置开了一家电器店,后来,又将服装店改为金行……   
        “在青溪镇开店的几年里,由于自己都是率先经营潮流产品,所以那时的生意十分好做,我的第一桶金就是那时赚到的。”钟扬华说。   
        到了2000年,钟扬华又看到了当时青溪镇还没有一家像样的百货超市,又率先在青溪镇经营起百货超市来,开起了第一家富升百货超市。靠诚信赚钱才是正途    “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诚信就是财富。”这一点,经商多年的钟扬华感受十分深刻,“诚实为人是我做人最基本的人生信念。”   
       钟扬华认为,“诚信”就要言必行、行必果。钟扬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创业初期,钟扬华有好几次因自己的资金未能及时回笼,为了不失信于人,做到能如期向供货商付清货款,他硬是向朋友四处筹措资金,及时付清了赊欠的货款。   
       日久见人心,钟扬华的诚信渐渐为人们所熟知,成为供应商们信任的百货老板。    “从我经营百货超市以来,直到今日,供应商们一直很愉快地同我合作。”钟扬华说,“现在,在这些供货商中,已经有许多人允许我将付款时间延长为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为他们都很信任我。”   
       钟扬华在经商过程中,他时刻记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古话,一直将它作为警示言铭记心头。   
      “作为生意人,谁不想在商战中取胜?谁不想赚钱?但是,赚钱要赚干净钱,靠损人利己的做法赚钱是难以长久的,只有靠诚信赚钱才是正途。”钟扬华说,“有诚信才有财富,诚信才是生意人之本。”联盟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整个百货行业中,钟扬华的富升百货还是微小的,钟扬华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样很难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极不利于自身企业的发展壮大。”   
      “这是我的企业的弱点。”钟扬华说,而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得想办法去补足它:“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结成联盟。”   
      钟扬华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一瓶可乐,商家给一家小店的价格可能是5元,给一家大超市的价格就肯定会低于5元,而给一个由许多大超市组成的超市联盟的价格肯定就会更低一些。   
     “这还仅仅是从降低商品价格这个角度来说。”钟扬华说,“如果真正能够结成一个联盟,几家超市公司就可以联合采购、配送,从而实现人力、资金、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各家超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钟扬华早几年就在尝试同一些百货超市公司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联盟,目前,他正试图加大这个联盟的力度。
     知识是创业的本钱    “知识就是创业的本钱。”钟扬华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创业路上,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平时不管工作多忙多苦多累,他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不断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   
       “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钟扬华说,他常常到广州、深圳等地参加有关的商贸研讨会及专场讲座。   
      同时,钟扬华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单靠自己的学习还不够,员工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员工通过不断学习,对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此,钟扬华经常选派管理层的人员免费参加专业讲座培训;不定期邀请专家到公司讲授知识——钟扬华始终把学习作为对员工的一种业绩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来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4 04: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