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24|回复: 0

【转帖】张元锦:漳籍学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8 01: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元锦:漳籍学者  

他从土楼走出来。
  他有着土楼的性格,质朴、厚道、热情、坦城。
  他既是记者,又是作家;既从事新闻写作,又从事文艺创作。无论是哪一方面,他都有建树。
  他就是漳籍学者张元锦。

    雏鸟学飞

  1936年11月,张元锦出生在诏安县官陂镇。那山沟沟里的小盆地,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各式各样的土楼星罗棋布,有100多座。张元锦居住的那座土楼叫在田楼,直径92.5米,是全省最大的;它楼中有楼,楼中楼旁还有一排护屋,全省少有;楼内有3口井,也是全省罕见。张元锦就在那摇篮式的土楼里度过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  在家乡7年半的学习中,小小的张元锦对算术和音乐特别感兴趣,两科成绩常常是全班第一。
  1951年春,张元锦“投奔”在云霄县人民政府工作的二哥,在县立初中继续上学。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很多,张元锦在看书的同时又喜欢上了报纸,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试着向《厦门日报》、《福建日报》等报刊投稿,稿件竟陆续被采用了。到高中毕业,他已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消息、通讯、散文、诗歌等。
  有了这样的基础,张元锦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埋头耕耘

  在大学攻读的4年时间和毕业后留校任教的3年时间,张元锦除学好功课和做好本职工作外,始终坚持业余写作。
  1962年6月,福建日报社派人到厦门大学选调编辑、记者,张元锦和其他4名教师被选中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在此后的23年里,他先是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接着长期在文艺副刊当编辑。在新闻方面,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他都能写;在文艺方面,诗歌、歌词、散文、随笔等,他都触及,还搜集整理大量的客家山歌;在科普方面,科学小品、科学诗等,他都尝试。后来,他调离报社到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尽管行政事务工作十分紧张、繁杂,可他抓住分分秒秒的业余时间,继续写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在40多年的新闻写作和文艺创作中,有一条张元锦是始终坚持的,那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考虑作品的社会效益和导向功能。他十分注意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他兴趣广泛,写了数以千计的各类文章,先后出版了5部作品:民歌集《党的政策是春风》,是对党的好政策赞颂;长篇叙事诗《小晶晶》,塑造了一位革命小英雄的感人形象;通讯报告文学集《寻根》,主要是写闽台的血缘、亲缘、文缘等方面的,深信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歌诗合集《歌与诗二重唱》,主要是歌颂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等;散文集《神奇·神秘·神圣》,讴歌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等。纵览这些大大小小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是: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歌颂人间真善美。精巧的构思、流畅的笔调使他的作品在全国和我省多次获奖。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不等于不要批评,不要舆论监督,对那些危害党、危害我们事业的假恶丑,张元锦也给予犀利的批评、揭露和鞭挞。正因为张元锦在新闻等方面做出了成绩,他被评为高级记者,并被吸收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协会、科普作家协会等,担任福建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和省科普作家协会顾问。

   心系故乡

  张元锦从土楼走出来至今已51个年头。离开故乡越久,就越怀念故乡,越想为故乡做些有益的事。
  对福建客家土楼,张元锦认为应是一个整体,诏安的官陂土楼也应该宣传。于是,他动笔了。他写土楼的第一篇文章是《土楼——我的摇篮》,在《福建画报》上发表。接着,他写了与土楼有关的系列文章,有《山野里的花果》,把土楼比作山间的花朵,把土楼群比作花束,飘着香,并结出累累的果实;还有《人间的琼阁玉宇——彩楼》、《悠悠山歌情》、《故乡的卵石路》、《清粼粼的渠水悠悠地流》、《甜蜜的希望》、《官陂土楼别样神》、《古井涌深情》等等,先后在《美国侨报》、《香港商报》、《闽南日报》等媒体刊出,使官陂土楼在海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官陂镇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全镇五六万人口,97%左右姓张;而官陂的张姓与从官陂外迁的廖姓或张廖姓,原是同祖同宗同血脉,缘由是:其始祖为“张公廖母”,他们的祖训是:子孙可姓张,也可姓廖,还可张廖合用,他们都是“张公廖母”传下的“一嗣双祧”的一族。现今台湾省云林县的西螺、二仑、仑背等地的廖姓子民,他们的先辈都是从官陂迁移过去的。日本有位华侨名叫张廖富源,也是从台湾迁去的官陂氏后裔。这种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官陂人并不太清楚。张元锦认为这很有价值,如能加以宣传,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可起到促进作用。于是 ,他请教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张君燕,还与张廖富源先生取得联系,请他提供有关材料,终于理清了脉络,写出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寻根》在刊物上发表,并收入《寻根》一书。《寻根》使张廖富源先生对自己的祖家有了一种更深的眷念之情,他特地向张元锦要了十几本书,并再次扩大在漳州等地的投资。之后,张元锦又写了《张=廖=张廖》、《闽台“张廖”悠悠情》等文章,也在境外报纸发表,并收入《神奇·神秘·神圣》一书。此书有几十册传入台湾,在张廖氏族亲中传阅,吸引更多的宗亲回到官陂寻根祭祖。
  张元锦几次出访东南亚国家,每次他都积极向海外乡亲介绍漳州故乡的变化,希望他们回乡探亲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此外,官陂开发乌石龙旅游景点,他为其撰写了对联;官陂张氏大宗祠重修,他撰写了碑记;官陂一间小学扩建校舍,资金短缺,他带学校负责人找有关部门解决。
  能为家乡做些工作,办些实事,张元锦觉得是应该的,而从来不要回报。有一次,张廖富源先生给他写信,问他需要什么东西。张元锦马上回信说,什么也不要,他写张廖先生的事迹,为的是宣扬先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张廖富源先生又来信,激动地说,祖国有像你这样的人,一定会建设得更好。
   
    第二青春

  俗话说:“来日方长。”可对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张元锦来说,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
  退休4年多来,他先后被两家杂志聘为特邀编辑,后来又被《福建老年报》聘为编审,负责审阅要见报的全部稿件。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精心修改每一篇稿件,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严加把好政治关、政策关、事实关、知识关、文字关。去年,他被《福建老年报》评为“突出贡献奖”。
  他还受聘担任省广播电视局的广播电视平议员和一家报纸的评报员。退休以来,他没有“刀枪入库”。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继续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进行创作,写散文,写诗歌,写杂文等,每年都有四五十篇见报,比在岗位时还要多,质量也更上了一层楼,不少文章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甜蜜的希望》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征文大赛一等奖;《官陂土楼别样神》获得全国画报最佳专题撰文奖。
  对张元锦来说,他的退休生活是那么充实而有意义。他深有体会地说:“退休,是人生第二青春的开始!”
  载《闽南日报》2002年5月3日  

   作者自传

  1936年11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宫陂乡(现改为镇)在田楼,汉族客家人。1949年7月,诏安县上官陂中心小学毕业。1952年7月,云霄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55年7月,云霄中学(现云霄一中)高中部毕业。1959年7月,厦门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先后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和《民间文学》课。1962年6月至1985年6月(其中6年下放),在福建日报工作,长期担任记者和文艺副刊编辑;职称:高级记者。1985年6月至1995年6月。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处长。1995年6月至1997年9月,担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几十年来,坚持在新闻园地和文艺园地里辛勤耕耘,写出了人量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歌谣、歌词、科普作品、文艺评论等。先后出版了山歌集《党的政策是春风》(1978年11月)、长篇叙事诗《小晶晶》(1979年11月)、散文通讯集《寻根》(1991年12月)、歌诗合集《歌与诗二重唱》(1995年9月)、游记散文集《神奇·神秘·神圣》(1998年1月)以及《虾球传》等近十本连环画(文字脚本)。
  作品获奖情况:报告文学《寻根枫树下》获福建省第六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第二届黄长咸文学佳作奖。儿童文学《捉斗鱼遇险记》、散文《悠悠山歌情》分别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优秀奖和三等奖。散文《甜蜜的希望》获中国报纸副刊“共和国五十华诞”征文一等奖。散文《荔红时节》、《漫漫求学路》获华东地市报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散文《官陂土楼别样神》获华东画报最佳专题撰文奖。通讯《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言论《七十五周年与倒计时一周年》获福建省对外好新闻二等奖,前者曾被《参考消息》分两期转载过;通讯《海峡两岸的艺术使者》获三等奖。歌曲《白云悠悠浪轻拍》获1979年省创作歌曲优秀奖,并收入省编中学《音乐》课本。歌曲《跟着党走织云锦》、《中国的脊梁》获省建党七十周年征歌一等奖,《历史长河九十九道弯》获二等奖。歌曲《脸上皱纹变笑波》获省“社会主义好”征歌二等奖等。诗歌《党更纯洁更坚强》曾收入省编小学《语文》课本。小叙事诗《寻根》、散文《戈壁地下大运河》、儿童文学《捉斗鱼遇险记》、歌曲《跟着党走织云锦》和《白云悠悠浪轻拍》分别收入福建省建国50周年诗歌卷、散文卷、儿童及学卷、歌曲卷。
  辞条收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新闻学会副会长;曾担任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顾问。

http://www.rwzj.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21: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