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客家一家亲

广州最纯正客家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5 15: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大地大,无处没有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5 17: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 天河区 沙河镇 渔沙坦村

http://www.step1.cn/place/cn/%B9 ... B3%CC%B9%B4%E5.aspx
image002.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5 19: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区太和镇为广州市最大客家集聚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20: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本地的客家人很多的.广州大道从五仙桥以过往北的村庄,基本上都是客家村落,我住的南方医院这里的白水塘和以前住的永泰新村都是客家村落.龙洞那边好多村落也是客家人的,位置在天河比较偏的位置而已还有萝岗那边.总之广州本地的客家人很多很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20: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嘉禾那边也是讲客家话的,广州的白云区客家人占很多的比例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4 00: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渔沙坦村
渔沙坦村多为客家人,于清初至清同治年间(1645~1864年间),而从粤东地区陆续迁来。

1、黄屋村黄姓,原籍广东龙川县,清朝初期迁徙至渔沙坦筲箕窝开村。至今,已有200多年。

2、水口村陈姓,清初从广东五华县水寨黄石村迁徙至广东省紫金县三坑,后又迁至黄陂水口。1958年,国家建设水口水库,又从黄陂水口搬迁到渔沙坦水口。

3、旺岗村徐姓,原籍广东蕉岭县大路背,后迁徙至惠州。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后),迁移至渔沙坦旺岗。

4、大坝村陈姓,原籍广东紫金县长乐,后迁至龙川老隆,又迁至广州郊区九佛,再迁至广州河南客家庄(今海珠区)。道光年间,又迁至渔沙坦大坝村。该村廖姓,则是清朝初年从广东紫金县永安迁移来。

5、剑咀村廖、范、梁和练4姓。其祖先在清朝乾隆年间,分别从粤东迁徙至渔沙坦剑咀村安家落户。

6、楼角村李姓,祖先为唐西平王,其三十七世祖李仙,于乾隆年间,从广东兴宁县迁往增城河口,清光绪初年又迁至渔沙坦楼角(阁)开基。

7、蓝屋村蓝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蕉岭迁至渔沙坦开村。

8、犁头咀村练、曾、温三姓。其祖先于清道光年间,先后从广东增城迁至渔沙坦犁头咀开村。

9、廖屋村廖姓,始祖廖克振和廖克和,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兴宁县迁至渔沙坦开村。

10、中山村陈姓和范姓,1958年上半年,原居黄陂水口村,因国家修建天麓湖水库,而搬迁至中山县。是年下半年又迁至到渔沙坦。
---------------

(十三)柯木塱村
1、杨姓

祖先为广东梅县大埔人。

2、张姓

祖先为广东五华太田村人,后迁到萝岗镇木漒。1958年修木漒水库,再迁到柯木塱。

http://quzhi.thnet.gov.cn/thqq/thls/xszsyy/200801/t20080110_223049.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 11: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眼浅 于 2006-3-6 22:46 发表
哈哈哈...大家好!

涯唔系就纯正柯木塱村人咯

~~其实柯木塱好近个,就沿穩广汕路行,华南植物园行上一滴就系啦..现下哩位发展得几靓,又有水库,又有火炉山风景区,还有好多山庄式个食肆~

欢迎大家有闲去搞啦~~

我经常去火炉山拿水,经过岑村。没听过有讲客家话的,火炉山周围客家人还以客家话为日常用语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5-29 03: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3 16: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廣州市中心越秀區有客家話
分布在洪橋街道三眼井社區
登峰街道西坑社區金貴村
長腰嶺村
淸水塘村
田螺墩村。

越秀區的客家山歌是當地以及廣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作者:爱讲客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869383/answer/1212011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州客家的分布主要集中东北部  最为集中的是增城 占有百分40%(主要新塘客家比例太少所以在除新塘 仙村等靠南的镇少客语 增北部客家的比例可以看到)。 还有原萝岗区花都  从化  白云天河等依次递减都有客家村落。  越秀山下也有  那里有举办客家山歌比赛的活动吧(不知还有讲客的吗)。  
拓展:
被遗忘的广州本地客家话
广州客家的口音 主要有 粤北口音和 惠阳口音(这两口音差别也不大),当然其中其他的小差异的口音。
花都北 从化北 增城北 大概主要係粤北(长宁,也就现在的新丰县)口音吧  在中部的应该比较多惠阳口音。

我个人认为 粤北口音应该係 好 读 ho/hou/hu 口音该兜。 惠阳口音就系 好读 hau 的该兜。
广州地区客家话交流无问题 与惠州 梅州口音交流也无问题。
—————
越秀区
越秀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洪桥街道以及登峰街道部分,讲客家语(当地称客家话),其余大多为说粤语(当地称白话)的居民。
——————————————————————————————————————————
天河区
天河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凤凰街道和沙河街道部分,讲客家语,其余大多为说粤语居民。
——————————————————————————————————————————
白云区
钟落潭镇马洞、马坜、白土、长腰岭等行政村;【粤语、客家语】良田镇金盆、光明、陈洞等行政村;太和镇穗丰、兴丰、谢家庄头陂、白山、大源、和龙、米龙、石湖、大沥、草庄、田心、沙亭岗;【客家语、粤语】同和镇同和、永泰、东平、柯子岭等行政村;
萝岗镇长平、黄麻等行政村。
另石井镇庆丰村有一自然村是磨刀坑水库区的移民点,也仍然保留着客家语。三元里街道原居民为客家人,现已迁走。全区合计,区籍的客家方言人口约有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左右。区境的客家人除少数老人以外,大多都能说客家话和白话两种方言。太和镇是客家人最多的一个镇,全镇约有4万人,客家人有2.66万人,占6成以上。
花都区
据1992年粗略统计,讲白话的人数约35万,约占全县总人口517681人的68%;据1988年粗略统计,县内使用客家话的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9%。

———————————————————————————————————————————
增城区
增城境内汉语方言主要有两种:粤语增城话与增城客家话。
增城话属粤方言的粤海系,其语音特点与广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由于与客家方言接触较多,增城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家话的影响,在语音和词语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按历史来源与语音的实际情况,增城客家话有程乡话(当地称“沉乡”)与长宁话两种。程乡话以正果客家话为代表,主要来自梅县(旧称程乡),也有来自紫金、龙川、惠阳、博罗等地的;长宁话以派潭客家话为代表,主要来自新丰(旧称长宁县),也有来自英德、从化等地或直接来自江西的(有人说有“杨梅话”,大概是因“派潭”旧称“杨梅都”而把派潭客家话即长宁话别称作“杨梅话”,但此说不流行)。全市操程乡话的约占总人口30 %,操长宁话的约占10 %。程乡话与长宁话是两套明显不同的语音系统,各自又存在着内部差异。
据2005年调查,全市人口794295人,其中广府人471704人,占59.39%;客家人322591人,占40.61%。
2005年增城市使用粤客方言人口情况调查表
注:
1.中新镇数据含*福和镇、*镇龙镇2.石滩镇数据含*三江镇、*沙庄镇3.新塘镇数据含*永和镇、*沙埔镇、*宁西镇、仙村镇4.永宁街道:2012年6月从新塘镇分出永和、宁西而成立5.仙村镇:2012年6月从新塘镇分出6.2005年4月,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新塘镇内原永和镇境内的贤江、禾丰、新庄、永岗4个行政村划入萝岗区(今黄埔区)。(文字整理自2012年版《增城市志》,笔者注)2012年版《增城市志
———————————————————————————————————————————
从化
2004年,从化市人口53.58万人,其中习惯讲从化广州话的约39万人,占73%;讲从化客家话的约11万人,占21%;讲省内其他方言或普通话、外省话的约3.6万人,占6%。 其中:1.街口街8300人,约占全街人口10%,分散居住;2.城郊街1.75万人,约占全街人口28%,主要聚居在光联村,其他分散居住;3.江埔街1.32万人,约占全街人口22.72%,主要聚居在凤凰洞、锦洞、罗洞等地,其他分散居住;4.温泉镇1.21万人,约占全镇人口24%,龙新村全讲客家话,其余除新田村外,各村均有分布;5.鳌头镇2.76万人,约占全镇人口20%,黄茅村全讲客家话,较集中的还有潭口、新围、民政、龙田、民乐、民联、汾水、横岭、鹿田等村,其他各村均有分布;6.太平镇1.69万人,约占全镇人口21%,主要分布在秋枫、红石、共星、飞鹅、太平、高埔、牛心岭、分水、三百洞、湖田、银林、格塘、钟楼、上塘、石联等村;7.吕田镇1.16万人,约占全镇人口40%,主要分布在小杉村鱼洞村、莲麻村的三水、大份田、大达、丙石、河峒、杨梅塘,吕新村的新屋、大排、仓下、黄水口、生口、下洞、大塅,竹坑村的竹坑口、良洞、湖峡滩,塘田村的更步岭、汤河,新联村的唐屋、官洞、罗水楼、石脚下、石坝,联丰村的南坑、坟山、竹园、江联桂峰村的黄泥塘、山羊坑,吕中村的柯村、海螺、苏湖,三村的大陂、白石咀、墩脚下,草埔村的瓦窖塘;8.良口镇2500人,约占全镇人口7%,主要分布在锦村下溪村和良平村部分。从化客家话受源流影响较深,如吕田的客家人多从南雄、翁源、新丰等地迁来,其语音基调是长宁(新丰)客家话;江埔的客家人多从兴宁、梅县迁来,其语音基调是梅县客家话;此外还有河源客家话、潮汕客家话、福建客家话等。(文字整理自2010年版《从化市志》)
~`````````````````````````````````````````````````````````````````````````````````````````````````````````````````````````````````````````
附录:
1.
http://www.gd-info.gov.cn/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15173
2010年版《从化市志》
2.
http://www.gd-info.gov.cn/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16721&siteid=zcs&sitename=
增城市地情网
3.
http://www.gd-info.gov.cn/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20486&siteid=hdq&sitename=
花都区地情网
4.
http://fenghuang.thnet.gov.cn/v2006/jdgk/jdjj/
广州市凤凰街人民政府 街道概况(2012年)
5.《广州市白云区志》
6.广州地区的客家方言-《方言》2012年02期-中国知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广州客家在兼得普粤语的时候 毋好忘记传承客家语。多讲客家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3 16: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白云柯子岭村是一条客家村,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景泰街辖内唯一的城中村,柯子岭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200多年前,广东客籍人士陆续从兴宁、梅县、河源等地迁徙而来,聚居建成这条百家姓村落。彼时,这一带分布着许多长势葱茏的诃子树,树上结满诃子,成为该地一景,“柯子岭”的名字由此而来。诃子树开枝散叶,一代代村民繁衍生息。
2023年7月,柯子岭村成立客家文化办公室,通过设立村志工作小组、举办柯子岭特色美食培训班、成立柯子岭醒狮队、举办九月九敬老宴等活动,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和弘扬柯子岭客家文化。
柯子岭村还打造了客家民俗文化驿站,通过在站内设置客家建筑、美食、非遗、手工制品,让村民和游客认知客家历史、感悟客家文化、领略客家风韵。该驿站成为弘扬客家文化和凝聚客属风情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3 16: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客家风情何须千山万水,广州柯子岭村就有!柯子岭村集聚繁衍了31个客家姓氏,有100多年历史,和其他城中村一样,存在污水倒灌、供水管道老化、村庄规划不一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特色地域文化,去年,景泰街和柯子岭经济联社总投资约2991万元,将柯子岭打造成客家风情小镇。

客家小镇雏形已现

近日,记者走访了白云柯子岭村。一入村,只见村庄牌坊旁安置了客家风格的砂岩浮雕画上,有村人牧牛、劳作、结婚成家等场景,另有多幅砂岩画勾勒了柯子岭地理位置、柯子岭31姓氏图等。

走入长安大街,临街商铺的外立面均整饰一新,商铺门口步级贴粗麻石地砖,商铺外立面统一主打灰色的客家门楼颜色,原先密度过大的布幔和户外广告被一一拆除,相比以往更显干净整洁。

改造兼顾“里子”“面子”

据了解,柯子岭村“客家小镇”改造工程已初见效果,已建成景泰街柯子岭村长安大街示范路,通过铺设沥青路、巷道改造、雨污分流管道铺设、“三线”套管预埋等整改措施,解决了污水倒灌、蚊虫滋生、“三线”隐患、供水管道老化等问题,大幅度改善了村容村貌。

“环境整治不是搞形象工程,要以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景泰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景泰街投资1620万元、柯子岭经济联社投资1371万元,合共约2991万元,将改造工程扩至“一路二十六巷”。

改造了“里子”后,景泰街考虑将柯子岭村打造成具有岭南客家风情小镇,建设一个“宜居、宜商、宜乐”,集商务接待、驿站、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客家风情小镇。

下一步,街道考虑提升商业业态与经营档次,商家入驻柯子岭将严格设置门槛,减少原先以小散乱为特征的餐饮店、士多等。

百年客家村

一村31姓

柯子岭是白云区景泰街道办属下的客籍山村。现村址总面积0.9平方公里,村民总人口数约1500人。该村盛产香芋、花生、芥兰等蔬菜,是广州有名的蔬菜产地和集散地。

村名柯子岭,取自于美丽的山岭布满了柯子树,而柯子树象征着“勇敢、坚强、追求完美”。柯子岭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先辈是从兴宁、五华、梅县、东莞、河源、博罗、增城等地迁移到柯子岭深山,最后落籍柯子岭村,经历代繁衍生息,姓氏有31个,故此,柯子岭又有“百家姓柯”之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3: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