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3|回复: 2

【转帖】广东汉剧、闽西汉剧与 湖北汉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5 19: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6 1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江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18: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汉剧、闽西汉剧与湖北汉剧

广东汉剧、闽西汉剧与 湖北汉剧
作者:卓濟民先生
赤道絮語-第五辑:汉剧溯源

编者按:
    已有五十一年历史的陶融儒乐社将在本月底假维多利亚劇院公演潮剧与汉劇做为社庆盛典,本版很荣幸邀请了我国汉剧界前辈文君先生提供这篇特稿,让我们更
进一步了解汉剧在地域上的差别。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里广布于湖北、广东和福建的剧种。湖北的汉剧流行于湖北武汉三镇。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另外一个源流的剧种,唱腔与音乐和湖北汉
剧通然不同。从前称为外江戏,1933年大埔晚清秀才钱热储主编汕头公益杜月刊,在汉剧提纲一文中,将外江戏正名为汉剧,从此以后潮汕粤东闽西一带的外江班才改称汉剧。
    由于湖北早已先有汉剧之名称,在1957至1960年间广东方面的则冠上广东汉剧。福建西部一带则冠上闽西汉剧,以便与湖北的汉剧有所区别。

    广东汉剧前身“外江戏”的源流有二种说法。广东汉剧院发表的资料曾提到清朝乾隆24年(1759年)时,广州归德门魁星巷建立了“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
的琼花会馆各立门产。乾隆27年( 1762)的碑记中说明外江班  15班之多。乾隆 4 5年(1780年)的另
一块碑记则指出:广州的戏班,有安徽九班,江西二班,外来不明的一班。由此可见“外江班”当时是指徽班为主。

            潮州的外江梨园公所

    在广州创建梨园会馆以后的一百年左右,又在潮州兴建“外江梨园公所”,两者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道光年间,各地戏班扩大了活动范围进入城市,逐渐和外江班在广州地区的活动相抗衡。原来为官宴承值的外江班,随着某些官员的调动,由广州逐渐向东南沿海转
移至达潮州。
    潮州古为府治,又是海外交通孔道,人口密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1851年至 1874年间海禁大开,潮汕为闽粤赣边区货物集散港口, 商旅云集,因此外江班来往频繁,逐渐吸收当地伶工参加演唱。1875年至1908年又在潮州上水门兴建“外江梨园公所”,迄今屋宇碑记犹存,1847年(同治末年)“桂天采”,“高天采”开始设立科班,这便是外江班由广州转进潮汕的一种说法。
    但据萧遙天先生著汉剧考源,内有提到“鳄渚摭谭”所载的另一种说法:乾隆年,外江戏流入潮汕的路线是由江西的南区,福建的西区,这些客家人最先接受外江戏,它入潮州,仍经过客家繁市的嘉属诸县,这是外江戏入粤的另一种说法。
    王梦生的“梨园佳话”里也提到,汉调流入安徽又称徽调,自是乃复分支,流而北上的北平,揉合京秦二腔,更博采众长,变成今日的京剧,流而南下的,几乎湖南二广(即广东广西)总称湖广调,其在广州和戈阳腔,昆山腔混和,气质变得很宣闹,称为粤剧,惟江西的南区,广东的东区,福建的西区,都能保存本来的面目,和汉水的二黄剧无多大出入,这便是闽粤汉剧的前身,“外江戏”我们现在看看京剧,粤剧和外江戏,其皮黄曲调大同小异,旧传的曲本十九雷同,可见他们是
同源而异派。

              闽西广东汉剧如姐妹

    闽西汉剧与广东汉剧是一对姐妹,同出一家,不论由北而南下,或由潮汕经粤东埔梅一带而上,二地的汉劇居在剧本与唱腔及角色方面,大致相同。因为粤东与
闽西的客家人,语言、文化与风俗都相同。
    1924年军阀洪兆麟镇守潮州时,曾从广西桂林带来一班“陆荣延”的家乐班前来潮州演唱。
    标旗帜为霓裳社,后改名为顺天乐班,亦称“桂林班”,戏出与唱腔与潮梅的外江班大部份相似。声艺俱妙,其名虽为桂林戏,其实是外江的另一派,从此潮梅人士才发觉广西也有相同的外江班。约在  1960年前后,桂林班才定名为桂剧,笔者  198 0年游览桂林时,曾亲自观赏桂剧演出“五鼠闹东京”,他的口白与唱词
亦用普通话,腔调与广东汉剧很接近,那么桂剧的源流亦如“梨园佳话”所说的,也是来自安徽的徽调了。

                闽西汉剧三种说法

    根据张垣先生的文章“闽西汉剧源流初探”内有提到闽西汉剧源流主要传说有三方面:第一:两三百年前,广西的“西秦戏”传到广东,后来湖南的“老三多”也传到广东,称为外江班,这两派艺术互相影响,年代久而成一体,就是汉剧。
    第二:另一传说,是远在唐朝时,来自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黄陂戏,二者结合而为汉剧,汉剧流入闽西后,又与当地的木偶戏的某些唱腔格调和音乐融贯起来。
    第三:再一说,是武汉汉剧院著名演员陈伯华和李罗克则认为湖北的汉剧应该是闽西汉剧的鼻祖。后来还容纳了提线木偶戏的唱腔和音乐。此外肯定的是方言起
了很大的作用。
    闽西陈干先生则认为"闽西汉剧,不是汉剧"。他的文章引述戏剧研究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第483页)写法:京剧形成自己的风格后,继续精
进,逐渐成为一个全国瞩望的剧种,由此影响到楚剧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特别在清代光绪末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湖北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成为南北交通的
要冲,同时沟通南北文化艺术的一个枢纽,大概因为楚调源出汉水一带地方之故’早已有汉调之称,至是仍直名汉调或劇,周贻白对于京剧与汉劇关系的这段引述,是准确可靠的。
    但据湖北汉剧演唱家徐倩玲女士去年十二月在香港举办汉剧演唱会时,她所印发的说明手册中有提到湖北汉剧的简略来历,她说,“湖北的汉劇原名楚调,又称
汉调,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便流行了,它承继了昆曲、高腔,楔子的传统,又对皮黄(即西皮二黄)声腔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湖北汉剧与闽粤汉剧,不论在传统剧目,或腔调音乐方面都相差甚远,无法确证是出自同一源流的。综合各方面的引证与推论,湖北的汉剧前身应该是楚调再混
合了昆曲无疑,闽粤的汉剧前身“外江戏”应该是徽剧的成份占多数。
    湖北汉剧的花旦唱腔是与京剧一样,极多“花腔”本喉音与假嗓子相问运用,相互配合,韵味很浓, 闽粤汉剧花旦,全部用假嗓子演唱,韵味较淡,调子音节有如“溜竿而上”,听来清脆咳亮。
    湖北汉剧鸟净唱的本喉音,闽粤汉剧鸟净唱的是高腔咋音,沙哑粗扩,音乐的节奏性强,音调浑厚,闽粤汉剧中的红净最为突出,唱假嗓,音量雄浑高吭,而带
鼻音,不但湖北汉剧无此唱法,其他地方剧亦未有见。
    音乐方面,湖北汉剧吸取昆曲和京剧的精华,闽粤汉剧的音乐则吸取了潮剧、西秦戏、花鼓调之类的艺术素养。湖北汉剧的乐器用小二胡(现已改用京胡,用蛇
皮蒙成的)、三弦等主弦乐器,闽粤汉剧则以“吊龟”(蛇皮蒙在小木筒上)、扬琴为主弦,二胡、秦弦、琵琶、古筝、三弦等为副弦,音乐比较湖北汉剧为丰富。
    陈干也对传统剧目作了一些分析,认为湖北汉剧与闽粤汉劇也非一脉相承。闽粤汉剧的传统剧目中如“齐王求将”、“蓝继子”、“审六曲”、“百里奚认妻”•
“千里送京娘"、“打洞结拜”、“刺王传。等以及幕表戏“七尸八命”又名“广东案”、“下马牌”等等都是湖北汉剧中未见的。反之,湖北汉剧传统剧目中,如
"首阳山”、“草场坡”、“白罗衫”、“取荣阳”、“听琴摔琴”、“乔府求计”、以及“追韩信”、“鸿门宴”、“李陵碑”、“苏武牧羊”等等剧目,又都是闽粤这一剧种的传统剧目中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闽粤汉剧与湖北汉剧有很大的差别,在未曾得到确实证明之前,我认为闽粤湖北二地汉剧是不同源流的。
    顺便一提,除了上述闽粤汉剧与湖北汉剧外,在南洋星马一带数十年前也有许多汉剧团体,和外江音乐社、中军班等的组织,众所周知,南洋汉剧团体以前的
导师都是来自潮梅人士,因此南洋汉剧的剧本腔调与音乐,都是沿用广东汉剧为蓝本。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八日
                          原载南洋商报表演艺术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