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瑰宝,然而走到今天却遇到了传承的困境,但客家音乐人从没有放弃对创新客家音乐的追求——
客家,我心灵的故乡
梅州日报记者 刘龙胜 通讯员 赵铭鹰
客家山歌仿佛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学的瑰宝和客家文化的宝贵遗产,自唐代开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继《诗经·十五国风》、汉魏乐府,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吸收了南方各地民歌的精华,成就了自身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集众多脍炙人口、世代相传的山歌精品,细细品味仿佛天籁之音,千百年来为广大客家地区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客家山歌运用客家方言、群众口语,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押韵上口、风趣幽默;在结构上,客家山歌多为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或逢双句押平声韵,并且充分运用赋、比、兴、重叠、双关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客家山歌唱腔曲调因地因人而异,有多达百种唱腔,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梅县松口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兴宁石马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此外,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自由的特性。它没有固定的歌词,旋律简单,各地山歌腔板又基本一致,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稍微掌握一点入门知识,客家山歌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口成“歌”。
客家音乐面临传承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走出深山来到都市和城镇,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客家人的音乐品位也越来越高,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味客家山歌音韵已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今天,在作为客都梅州经济文化中心的梅城,我们基本上难得一见有50岁以下的人在梅江河畔溜山歌和斗山歌的情景了,摆在客家音乐面前的是一种传承的困境。
至于客家音乐面临传承困境的原因,有关专家表示,首先是外来音乐的冲击。其次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而客家音乐自身的革新不够、缺乏创新,即使有部分创新,也碍于种种原因而使表现手法和载体过于单一,现在客家音乐最常见的有形载体仍然是磁带,市面上很少能看到客家音乐CD、VCD等。三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人从小受到的客家音乐熏陶远远不够。近几年,虽然我市不少市民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音乐兴趣班学习,但所学的主要是钢琴、小提琴、二胡、古筝、琵琶、笛子等西方乐器或传统民族乐器,而学习客家音乐的却不多见。不少年轻人认为客家山歌“不好听”、“粗俗”、“难登大雅之堂”。这样一来,客家音乐形成了一个近30年的听众群“空白”。随着年轻一代离客家山歌越来越远,客家山歌从作者到歌手再到歌迷,都已呈现出一种渐渐老化的趋势。
梅州音乐人在作努力
有关专家指出,客家音乐要摆脱困境,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在客家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注入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对传统客家音乐进行升华;第二条是利用现代的各种音乐配器、制作方法,对传统客家山歌的基调进行“改良”,使传统客家山歌产生新的效果;第三条是完全利用当代流行的音乐旋律,制作客家流行歌曲,而且在选词上注意运用普通话与客家话的相通之处,达到“一种歌词,两种唱法”的效果。综观这三条“路”,一言以蔽之,客家音乐要摆脱困境就要将时代的音符注入传统客家音乐,让人们在大都市里也能感受一种来自山野林间的天籁之音,形成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客家新山歌。
随着客家人经济地位的提升,近几年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客家音乐却日渐式微。所幸的是,山歌大师们及一批默默无闻的客家音乐人并没有放弃对客家音乐传承与创新的追求,他们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同时,各级政府与部门也不定期地举办客家山歌大赛、擂台赛、歌会、山歌节、电视大奖赛等,积极为客家音乐的振兴提供更多和更为广阔的平台。
自2004年开始,金良音像行携手有关文艺、文化团体,以我市农村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为题材,陆续推出了20多部客家山歌剧VCD影碟。这种用客家山歌腔调录制的VCD影碟深受客家地区老年人、华侨的欢迎,部分来梅的外地游客更是把这种山歌剧当作客家“特产”带回家去,作为学习客家话和了解客家人的 “至宝”。
转自梅州日报http://www.mzrb.com.cn/news/0512/23/05122308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