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31|回复: 18

中国城市十大败笔(希望河源不要走此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1 2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我们的城市与以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它建设得更
好,但这并不能成为面对无处不在的城市败笔保持沉默的借口。让我们从下面列举的十
大败笔中引起深思。
  
   1.强暴旧城
  
   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
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
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典型:苏州古城因穿城而过的高速破坏了古城风貌,致使无法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
录,只有苏州园林入选,扼腕而叹!!
  
   2.疯狂克隆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了: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
、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
样的模式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
  
   典型:世界著名建筑师说,长安街是很丑陋的,没有中国古都特色,风格不统一,
如果不看天安门,不知这是哪个城市的街道!
  
   3.胡乱“标志”
  
   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
大误区。可惜绝大多数都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
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新建筑之后还有更新的、规模更大、楼层更高、造价更贵的,
因而标志性建筑也总在易帜。
  
   典型:东方明珠电视塔远不如上海老火车站有代表性,并为世界所知,可惜,让一
个无任何文化底蕴的电视塔做上海的广告,可惜呀!
  
   4.攀高比傻
  
   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建筑师对工程小面积少的“小东西”看不
上眼,他们只对上万平方米、造价上千万元的大建筑感兴趣,因为回扣高、所得丰厚。
像凯旋门、纪念碑、纪功柱、柱头、华表、牌坊之类精致的东西他们做不来,帕提农神
庙、王维的辋川别业、赖特的流水山庄之类"螺丝壳里做道场也不擅长。他们只要高大、
宏伟、气派,无论设计是如何的粗糙。
  
   典型:北京东方广场突兀于长安街,一片玻璃幕墙,与旁边的建筑很是不和谐。
  
   5.盲目国际化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
的盲目国际化的建筑风格。据统计,全国已有近百家城市喊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口号,
其实国际大都市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典型:北京,城市越来越大,从东到西象出了趟远门,上班要2小时,一天浪费在
路上的时间无法统计,痛苦万分!
  
   6.窒息环境
  
   专家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除台湾省外,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
计”硕士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已于1997年被全部取消。其实,景观建筑学与建
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的地位是缺一不可,城市人居环境中将技术(资源发展、环境
保护、污染防治等)与艺术(大众行为、环境形象、精神文明等)融为一体的工作就由
它来完成。
  
   典型:水泥森林立,综合设计水平太差,整体规划施工尚且做不到,更别说园林化
设计了,好像建筑设计专业就清华有,悲哀:(
  
   7.乱抢风头
  
   美从来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
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
赤身裸体,张牙舞爪。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做到协调和谐。
  
   典型:还有那些城市广场和城市雕塑,哪个能代表城市的风格?又有几个能确立自
己城市独特的性格??
  
   8.永远塞车
  
   在城市中心区道路被建筑挤压而变窄,加上人多车多,铺路赶不上汽车上路以及城
市功能区划不清的现状下,不考虑城市远郊发展,只一味在市中心周围规划建设,结果
必然是:我们要风雨无阻地忍受永远塞车。
  
   典型:北京去年一个大雪夜,交通居然瘫痪了近十个小时!
  
   9.“假古董”当道
  
   近年来全国弥漫着一股人造景观热,各地仿古建筑大兴土木,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
为代价,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超亿元,而国家
每年下拨给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只有13亿元。
  
   典型:九寨沟风景区腹地就有这样一座大庙。清山绿水间格格不入!
  
   10.跟人较劲
  
   开发商们建造了混凝土森林的“都市广场”,没有花园的“花园别墅”。种草不种
树这种短平快的“面子工程”,却是各地政要乐此不疲的事,因为政绩易见,有时建筑
师也推波助澜,大手大脚地花钱堆砌。
  
   看上去面光光、住进去心慌慌,这就是没有亲和力的城市和建筑所能带给我们的物
质和精神生活。
  
   典型:更有甚者,居然用塑料的树来代替绿化!呜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之屋”离河源有多远?2005-11-14 记者 王泉声






李廷贵先生在日本


“天堂之屋”离河源有多远?
2005-11-14  记者 王泉声


中国的城市,现在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中国居民的住宅,现在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漫步河源,您会感觉到“田园山水”、“客家文化”、“山水龙胜”的特色和魅力吗?
    在你的心目中,河源的经典建筑和理想民宅应当是什么样的?
    谈及对中国城市的感受,最有发言权的“海归”们大都有一种同感:在中国,现代建筑与日俱增,已经很难找到那种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感觉啦!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几近全盘的“西化”,是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森林,是楼层高度和外观装修档次的攀比,是房地产界的浮躁、功利和购房者的无奈与虚荣。
    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居民的住宅在面积、空间等方面已大大前进了一步,趋同高档装修也已成为较多城市家庭的选择。但土地资源的短缺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大多数家庭只能蜗居在高耸的有限空间内,老死不相往来,近邻形同陌路,融合自然、温馨邻里的住宅本质已成为一种奢望。
    北京一位艺术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到河源,感觉河源的市容市貌、城市建筑和珠三角没什么区别,看不出来河源是客家人聚集地,也看不出“田园山水”特色。
    那么,中国城市建筑和民居应当是什么样的?我们又如何实现“中国·河源制造”?
    一个偶然的机会,早年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现聘为河源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的李廷贵教授,将一卷在江南用重金购买的明代嘉靖21年间的江南民居——陶渊明后裔“贻谋燕翼”的图片交给笔者。他有一个心愿:“贻谋燕翼”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屋瓦,每一根木椽,他都编上号,想运抵山清水秀的河源进行保护性的复原,并和其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营建荟萃高雅、别具特色的河源民俗博物馆。
    “我想引进一种城建和住宅的文化理念,一种中国人自己的、融入现代信息的‘天堂之屋’的理念,给河源的城建与住宅以一种灵气和文化。”
    李教授的真作为,基于对“家”更丰厚的认识,也使得这一思考和策划有了“他山之石”的鲜活与比照。
重温“家”的内涵
    “家”,到底是何概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宅”为“寄托”之意,引意为“物所安皆曰宅”,可见“宅”的本意是安稳之所、安逸之所在,其“宅”和“家”的意义并不在于空间的大小,而在于一个舒适、安逸环境的营造。
    对西方来说,无论是欧陆风格,还是加拿大理念、澳洲新感觉,无论是童话般的庄园之家,还是与海为友的前卫“家”理念,都是一种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境界追求,一种“家园”的舒适安逸的本质向往。
    这种境界和“家”的本质追求的经典,是肖邦故居的一段描写:“故居外,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溪水潺潺,琴声悠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故居是一个花园、一个宽敞的庭院。园中鲜花盛开,小鸟在浓密的树间吟唱,阳光和煦,来参观的人坐在树阴下的长椅上,静静地听着一位钢琴家在房间内用肖邦用过的钢琴弹奏他的作品(《欧行书简》)。”
    东方人居住境界的经典,莫过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了。从这段描写中,不难发现东西方对建筑、对家居认知和追求的异同: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尊。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以遐欢……”
    以上两段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共同:向往住宅的私隐和温馨,热爱住宅与大自然的亲近。
    我们更可以发现一种不同:东方更注重住宅带来的天伦之乐,更注重住宅所具有的一种人文内涵。
    老舍有句话,不妨作为东方住宅文化的精典:我们最熟悉的房子,总是最亲切的。
    这种不同,也同样体现在城市建设之中。
    西方的建筑,更讲究科学性,更趋向现代化,更多的是物理性的;而东方传统建筑,大都是心理性的,是能够让你从内心深处喜悦、惬意,或者忧伤与悸动的,是能够体现出人性化精神和人文品位的,与其说是建筑物,不如看作是艺术品更为贴切。
    “悦之于目,感动于心”,这是东方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西方建筑无法比拟的。东方建筑的这一特点,是国粹,是建筑之魂。
    当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多城市找不到中国的感觉,为什么感觉不到建筑文化的氛围,这缘于“西风”劲吹,缘于我们自己把最宝贵的“悦之于目,感动于心”的精华看成了垃圾,缘于我们在长期贫困后的一种不理性的心理反弹,追逐物化,崇拜时尚。
    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西化”恶俗的扩大和蔓延,最终导致了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文用钢筋水泥人为地截然分成两个部分,住宅成了一个物化的空间,导致了我们找不到中国“家”的感觉了。
人与自然应是什么关系?
    人与自然协调,才能保持生命的丰富与和谐。
    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人类的繁衍和进步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科学家近年精确测定出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中有90多种元素,他们惊异地发现其中有60多种元素在人体内的平均含量同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相似,这些元素在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丰度曲线几乎吻合。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人体的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经过长期进化的结果。这标志着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已经达到了动态平衡,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古代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高度概括。
    自然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譬如明代时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文人志士。明代的200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了50%以上,以致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鼎盛景象。这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外,不能说不与江南清秀的自然环境有关。
    历史实事和现代科学证明,人类只有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使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正常运行发展,才能找出并开拓一条与大自然博大而错综秩序体系相一致的一种秩序,人类才会与自然协调,从而保持生命的丰富与和谐,最终取得与大自然不变法则较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的“天堂之屋”是什么样?
    建筑是表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最明显、最具体的东西。
    在中国民居传统建筑中有重要地位的,属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和客家民居。
    这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受所居住地社会及自然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被人们所选择,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居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短缺,使得这五大传统民居建筑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住宅形式既吻合“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又能更享有现代社会的时尚生活呢?“天堂之屋”存在吗?
    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名录中,古代建筑占有近1/3的比例,而1/3的古代建筑中,苏州园林名列中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首,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而与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同出一辙的江南民居则被建筑界誉为中国古代民宅的“天堂之屋”。探源“天堂之屋”的魅力,在于形与神的兼备,在于更多的是一种将“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艺术对建筑渗透后的经典建筑文化。老祖先的这种认知层面高度,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现代人无法超越。再具体而言之,将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人与自然相结合,其结合的硕果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经典的诞生,是“天堂之屋”美誉的获得。
    最近,世界和中国部分建筑名师云集上海,探讨中国房地产业的趋势以及商业住宅的走向。名师和专家们在考察了不同风格的众多商业住宅区,以及各种欧陆情、北美风、夏威夷阳光、威尼斯水城等商业住宅后,认为这些几近照抄照搬的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最终会遭遇“消化不良”。理由很简单,也很深刻:这不是中国人熟悉的,因而是不亲切的。取代欧陆情、北美风之类“洋”建筑的,则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风格的住宅。
    中外名师和专家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21世纪中国商业住宅的定位和管理将是今后房地产业关注的重点;而江南民居的那种曲径通幽、顺应自然、小桥流水人家的有着浓郁东方文化意蕴的建筑,多少年来令人怀旧与神往,文化与居住、人与自然环境、推陈与出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建筑和居民住宅的创作主流和楼市走向。江南民居的卷土重来,更符合中国人各个方面的生活需求,房型、面积、室内摆设、社区服务等都是现代和时尚的;但小区的通廊、曲桥、水榭、华亭、假山、瀑布、雕塑、壁画等其他设施与建筑,则体现苏州园林的风格,既能使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轻松地拥有现代智能化住宅的各种便利。中西合璧、今古一统,这应当就是中国人本世纪“天堂之屋”所在了。
“自然之子”与“贻谋燕翼”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这副出自陶公后裔、江西省著名书法家陶博吾先生的楹联,是对东晋大诗人、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被称为“自然之子”、“陆地神仙”的陶渊明的客观评价。
陶公后裔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贻谋燕翼”江南民宅,距今已近500年。典出《尚书·王子之歌》、《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的“贻谋燕翼”,其意为“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说得通俗一些,即“善为子孙后代的安定吉祥谋虑”。自晋以来,《诗经》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之句,因其底蕴深厚已成为歇后语广为传诵和使用,作为陶公后裔之寓所,其文其意,自然得体而又含蓄隽永。
“贻谋燕翼”的建筑特色十分明显。其穿斗式木结构勾心斗角、咬合紧密,无一颗铁钉,亦无一个橛子。所用木料多为樟木,防腐防朽,历经近500年风雨,至今不腐不朽。两砖之间,用糯米浆粘和,坚固无隙,薄刃无法插进。高浮雕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至明、清时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贻谋燕翼”的砖墙阳面为青砖高浮雕,线条简洁流畅,刻画栩栩如生;阴面砖墙雕刻精美,图案清晰。
     因取材樟木,座北朝南,背山面水,采光自然充足,空间高敞,空气清新,通风流畅,后裔居住者勤于洁扫,古宅难见蚊虫鼠蛛,悠然自得,使人感慨不已。
    “自然之子”开创的田园诗派,不仅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质朴的诗韵文风,而是一种回归自然、融身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大文化。作为“自然之子”的后裔民宅,“贻谋燕翼”承载、彰显和贻留后人的,更多的也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遗产摄入了艺术与建筑、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人于自然、教育与道德的深层内涵,达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使得“贻谋燕翼”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宅,而是一座形神兼备、沉淀深厚的古代文化民居。从这个意义上讲,“贻谋燕翼”的“打包”迁粤之举,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文脉特别保护行动”。 “自然之子”和“贻谋燕翼”所开创、彰显、传承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品位,已经不仅仅属于江南人民,而属于整个华夏民族。
营建河源“天堂之屋”经典
    笔者曾到过深圳、广州、中山、河源一些大款和官员的家,进口大理石或地板铺设的地面、镶金镀银的家私、文物膺品充斥的摆设、硕大的“巴洛克”式大吊灯,给人一种“中国人住在不是中国人的家”的不伦不类的感觉,骄奢豪华的背后是媚洋和低俗。
    其实,无论是珠三角还是珠三角“后花园”的河源,低矮的丘陵、穿流的江水、星罗棋布的鱼塘、葱绿的山野,凭借这些良好的住宅环境资源,完全可以规划和建造出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现代园林式建筑,但放眼河源乃至广东,除了清代“岭南四园”的残墙断垣之外,这种建筑已荡然无几了,而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园林式住宅小区也只是一种追梦。
    当然,从专业角度来讲,中国园林与现代住宅不属于一个类型,尤其是空间的处理、成本的核算,开发商会因为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而慎之又慎,但作为一种经典的延续,作为一种文化的趋势,千百年来她已经造就了人们怀旧的情绪;而这种住宅文化的领悟与渗透,又提升了人们保留经典的能力。
    上海历史悠久、商业发达,上海人和移居上海的台湾人大都有着怀旧情愫。因此,当新江南、新天地等江南民居风格浓郁的徽式商业住宅推出后,虽然每平方米价格高于邻近楼盘很多,也同样受到热捧,但数千套住宅在开盘当日便被抢购了400多套,传媒惊呼房产界刮起了“江南风暴”。
    河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需要既具有敢为广东先、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可以矗立起一个既拥有现代化生活内容,又具有江南园林和岭南风格相融合的住宅小区,精心创意和打造广东商品房的经典,营建河源新的文化旅游精品,这不是不可能的。
    “贻谋燕翼”迁粤之举,无论是在居住的现实性和精神的回归上,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从而既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也给了我们一种动力和成功的可能。   
—————————————————————————————————“贻 燕” 叹
    宅者,物所安也。
    古之造宅,沿袭先法,必先看方向利否,择吉定后运土平基,酌量该造屋几间、堂几进、弄几条、廊庑几处,然后以石夯深石脚,平为主。基址既平,始画烫样①,然后令工依样放线,再斧木动工。
    自隋以来,工皆遵其法,并有《木经》②、《营造法式》③刊行于世,域中木所构屋宇殿堂,盖莫能外。
    江南之地,田少人稠,河网密布,传统深厚,造宅自成一体,依山傍水,顺应地势,布局美于工,结构精于巧,世间称其“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以言其妙也。
    其宅门开于中轴,迎面正房为厅,后院建楼二层,房屋开间为奇④,面阔三至四米,进深五檩至六檩,单檩一米至一米有五。单体之屋以廊连,和墙连体成围,漏窗多开,惟采光通风耳。
    宅之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架构,无梁,以柱承檩。外围墙多以空斗或编竹抹灰为主,墙面粉白。顶薄而覆灰瓦,墙底砌石,地铺石板。罩、木鬲扇、屏门可自由隔开于厅堂。
    梁架着色,以栗、褐、灰为主,无用彩绘。屋外木架多用褐、黑、墨绿诸色。白墙灰瓦,雅素明净,水中倒映,小桥为伍,其景如画。
    文化意蕴,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假楼榭、亭台、山水、花木,言无声之诗,作立体之画,野趣盎然地锦绣成簇,幽深曲折处禅机作团,合于自然而变化多端,写意山水然意境邃远。
    江南民居布局之朽,在于长幼有序、正偏分明,庄重肃穆之力方可聚合。增荣启后、邻里合睦,温馨友善之谊得以延续。
    江南民居结构之朽,在于雕刻精美,装饰玲珑,人物、神兽、图案,如丝如缕,醒目润心。
    悦之于目,感动于心,此乃“天堂之屋”之魂魄而万世不朽者也。
    夫参天之树,养自根本;流水不腐,功出源头。泱泱中华何以历经沧桑而容颜不改,地脉相关、文脉相传、血脉相连乃尔!
    然近世以来,西风渐劲,传统陆沉,百年之积,辄毁于一旦;千年之累,今几多幸存?
    更有钢筋为牙,水泥为舌,蚕食田亩,暴富饕餮,似林之厦,面目一统。生命蜗居其中,心灵放飞受困,OK之声相闻,咫尺难以往来,亲情支离,良知破碎。是以忠良坦荡之士曰:新旧分壤必如刀刖斧剁之然乎?
    值此中华和平崛起、河源后发之际,鹏城李先生辗转千里,抢救一将被淹之江南古宅,斥资购获。欲不弃一砖一瓦,不舍一门一窗,分类编号,打包装箱,悉数运抵新丰江畔。赤诚寻觅合作,建小桥以卧波,凿清池以对影,植竹篁以为邻,操琴棋以会友。怡神养心,品茗论道,蜉蝣天地,一笑沧海。经纶世务者⑤,闻园欣往;鸢飞戾天者⑥,处雅息心。
    光大华夏营造之本色,弘扬传统建筑之要义。贻燕之园,放眼华夏,虽则桂林一枝、昆山片玉,然良苦用心,前鉴古人,后启来者。反躬自省:此等中国情结,吾辈又有几人与?
    是赞也,抑或叹也,赞叹皆直抒于胸而多长叹息者也。
    注释:①烫样:拟建的建筑物模型,古代多用纸品制作。②《木经》:宋代木工喻浩所著,为我国最早的建筑学古籍,现已失传。③《营造法式》:宋代李诫所著,共34卷,为古代建筑学集大成者。④奇:奇数、单数。⑤经纶世务者:经纶,整理丝缕。此指忙于日常事务之人。⑥鸢飞戾天者:戾,到达。此指欲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之人。
—————————————————————————————————
项目分析:
一、策划理念
1、引进一个点位——“贻谋燕翼”;
2、提出一个概念——“天堂之屋”;
3、打造一个精品——“贻燕园”(河源民俗博物馆)
二、项目定位
1、建筑定位:具有岭南特色园林建筑精典
2、文化定位:流动的中国民俗博物馆
3、商业定位:①高雅传统文化旅游休闲新景点;②徽式园林商住小区样板房
三、项目设计理念及功能
    ◆以“贻谋燕翼”古宅营造复原为基础(300-400平方米),扩容增大5倍至10倍左右,营造具有岭南风格的精美园林——“贻燕园”(河源民俗博物馆)。
    ◆“贻燕园”的设计、结构、布局、空间利用和雕刻等均生动艺术地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使之成为“天堂之屋”在广东的新版。
    ◆“贻燕园”精巧别致,环境优雅,可发挥的文化功能有:河源水文化、恐龙文化、客家文化的研发中心,并使其研发成果体现和落实在影视、动漫、图书、光碟、旅游工艺品等诸载体上;可以作为某些文化艺术团体的办公场所。
    ◆“贻燕园”进行商业运作,可开设茶馆、棋馆、书画坊、琴室、古典乐舞厅等,并可进行文物鉴赏、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表演。
    ◆以“贻燕园”为建筑物设计、装修典范样板房,促进河源建筑市场的高品位和特色化,推动房地产的有序和理性开发。
    ◆给河源市民、游客和机构团体等一个高雅、精致、安静、文化品位高的诗情画意般的参观、面晤、洽谈、开会的场所。
四、项目建造规划
    ◆“贻燕园”包括园林主体和“贻谋燕翼”民宅(复原)两部分,主体部分为园林。两部分浑然为一整体。
    ◆主体部分根据占地大小按照建筑定位进行规划建造;“贻谋燕翼”进行保护性恢复修建,凸显其鲜亮的本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研发中心设在园林后院。
—————————————————————————————————
李廷贵艺术简历
   李廷贵1960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1993年调入深圳,2002年作为学者访问日本,省文化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现聘任河源市雕塑家协会会长、河源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1: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贻燕园”:“文化星火”期成燎原之势。 2005-11-28 记者 周鑫

“贻燕园”:“文化星火”期成燎原之势。
2005-11-28  记者 周鑫



历经500年,古宅首门更显厚重。



木柱上的双狮雕饰特别精美



肥梁胖柱的特点十分明显



青砖高浮雕技艺炉火纯青


倡导“天人合一”建筑住宅文化
——“贻燕园”整体迁粤策动者李廷贵先生访谈
    将陶渊明后裔故居“贻谋燕翼”从江南整体迁至河源,营建具有岭南风格的精美园林——“贻燕园”(河源民俗博物馆),这是现被聘为河源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的李廷贵教授的心愿(相关报道见本报11月14日A2版)。李廷贵把此次“贻谋燕翼”迁粤之举称为“文脉特别保护行动”,把拟在河源营建的“贻燕园”称为“文化星火”,他希望这点“文化星火”能在河源成燎原之势。获悉河源不少读者非常关注“贻燕园”一事,李廷贵教授日前专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就“贻燕园”迁至河源的动因、意义,以及营建“贻燕园”的具体操作方式等问题作了说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教授,陶公后裔故居“贻谋燕翼”此次整体迁粤意义很大,为什么选择河源作为其复原之所?
    李廷贵(以下简称李):“贻谋燕翼”故居是一座以苏式园林为风骨、以徽式建筑为模版的经典古宅,是我去年到江南一带考察时发现的。此次将“贻谋燕翼”整体迁至河源进行复原式开发,主要出于四个方面的初衷。
    首先,从文化的视角看,这是一种对文化载体的保护、收藏行为。徽式建筑的精髓是将文化、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浓缩。“贻谋燕翼”当时处于可能被水库淹没的境地,对其进行复原式开发,首先是基于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次,从自然形态看,可以很好地依托河源的自然环境,实现“家园”对自然的回归本质。河源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尤其是万绿湖的水,绿至极致,令人惊叹。而以“贻谋燕翼”为基础建造“贻燕园”,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当地有适宜“文化发酵”的“土壤”。河源作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但自然环境符合营建“贻燕园”的条件,其“土壤”也有利于“贻燕园”的发展。
    第三,从人文角度看,河源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客家人是处处为“客”,处处为“家”。有物所安身的“房子”,有独立人格的“名誉”,有精神归属的“爱情”,有增殖功能的“生产”,河源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贻燕园”迁至河源,在营建河源人的精神家园方面具有其人文基础。
    第四,我作为河源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也希望能为河源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将“贻燕园” 定位为“文化摇篮”、“文化酵母”,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希望将来可以依托“贻燕园”营建河源民俗博物馆,带动河源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记:以“贻谋燕翼”古宅复原为基础,在河源营建“贻燕园”,并开发成河源民俗博物馆,此举有什么意义?
    李:首先,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运动。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和社会有两个“体”:一是“肌体”,二是“精神体”。“精神体”的完整性主要靠文化来支撑。未来社会,文化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数。“贻燕园”迁至河源,对当地来说,是一种文化沉积,可以提升其文化指数。
    其次,一个城市的文化后发,需要无数“文化星火”的产生积累,方能形成文化燎原之势。“贻燕园”就可以作为河源的“文化星火”, 对于河源文化的厚积薄发将起到积极意义。
    第三,河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贻燕园”可以作为当地新的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城市的品位。
    第四,“贻谋燕翼”承载的是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性的东西,将其整体迁至河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是一次文脉保护行动,对于河源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贻燕园”之文首次提出了“中国人的‘天堂之屋’”的概念,您如何理解“天堂之屋”这一概念?中国人的“天堂之屋”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天堂之屋”的寓意非常深远,它是人类对于美好家居的一种向往。因此,“天堂之屋”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建筑住宅文化理念。从表面看,“天堂之屋”指的是“屋”,实际上是指一种“居住文化”、“居住精神”。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将我们人类挤压得非常严重,人与自然越来越隔绝,而“天堂之屋”就是要摒弃现代建筑将人与自然隔离的模式,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住宅文化理念。
    记:当前,中国的大多城市东方传统建筑文化日益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西风”劲吹。“贻燕园”迁至河源,对当地的建筑住宅文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李:最主要的是带来一种警示,不仅是对建筑住宅的警示,还是对文化的一种警示。当然,“贻燕园”的载体是建筑,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考虑,它首先是对建筑商的一种启示,如住宅建筑是不是应该注重自然风貌?建筑材质是不是应该更自然化?开发的理念是不是应该讲求东方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等等。 其实,河源这座城市流淌着一种非常质朴的东西,不像国内很多大城市功利性太强、思维的跳跃性太大,在这里更适宜开发、传承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更应该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住宅与自然的和谐。
    记:“贻燕园”迁至河源,既然是一次“文脉保护行动”,那如何在具体操作中体现出来?
    李:这应该回归到“贻燕园”作为“文化摇篮”、“文化酵母”的定位上去操作。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开发文化项目,来实现对城市文脉的保护这一初衷。文化项目的开发可以是政府行为,也可以是企业行为,无论哪一种开发方式,都需依托当地的文化部门。关于拟开发的文化项目,目前主要考虑有开设茶馆、棋馆、琴室、古典乐舞厅、书画收藏、文物鉴赏、文化艺术交流等。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蒋武生:
依托“贻燕园”铸造旅游文化精品
    美国、韩国、印度的影视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均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相对滞后,为此,国家去年专门出台有关文件,规定对发展文化产业给予税费优惠等鼓励政策,大大刺激了国内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到广东上任不久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广州、深圳、中山、珠海等城市目前均成立了动漫产业园。这些都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今后国内各大城市提升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
    河源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我们的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迟缓,文化产业更是一片空白。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图案,这是市政府和文化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人类现实家居与精神家园的共同栖息处。河源作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既定位为“山水园林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在哪里?长期以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一问题。目前,河源这座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东江客家地区城市的特色与风格,而且城市建筑一味注重现代风格,没有将建筑设计理念与当地的人文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体现历史和文脉的传承。
    其实,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凡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其设计的精品几乎都考虑到了人文这一建筑元素。在国内很多城市,最高级的住宅区、别墅区均是具有传统民居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别墅区、上海的“新天地”商住区等,都已驰名国内外建筑界。
    将“贻燕园”这座古建筑整体迁至河源进行复原式开发,这既是一次“文脉特别保护行动”,同时也是文化开发之举。从保护这一角度看,是对古建筑传承的历史和文脉的延续;从开发这一角度看,可以依托“贻燕园”推动河源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初步的一些设想是:依托“贻燕园”,以客家民居的形式建立“萧殷纪念馆”、“徐傅霖纪念馆”、“河源民俗博物馆”,通过“三馆”的构成,带动客家民俗风情街或客家民居小区的建设。在这方面,可借鉴上海“新天地”的经营思路,以文化项目为招商突破口,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建设。
    此外,从旅游这一角度看,河源的旅游业发展必须有文化来支撑,尤其是粤赣高速公路通车后,如何避免以观光为主的河源旅游业走向边缘化,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依托“贻燕园”构建客家民俗风情街或客家民居小区,是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之举,不但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而且对于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然,依托“贻燕园”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只是一个起步。今后,我们更应依托河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培育和扶持文化项目,实现工业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增强河源经济发展后劲。

—————————————————————————————————市规划设计院院长舒健:
开发仿古别墅群 市场前景会更好
    建筑的风格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息息相关,西方人性格开放、善于表达自我,因此,西式建筑都很开阔;中国人性格含蓄、内敛,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大多是深宅大院。中、西方建筑的这种差别,实际上体现了中、西方人的性格、习性差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越来越开放,城市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建筑住宅引入一些西方的理念是很正常的。何况每个人的性格迥异、喜好不同,以致对中、西方建筑的认同也不一致。此外,由于现在城市的用地越来越紧张,建筑大多向空中发展,高层建筑如果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去表达很受制约。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大多城市建筑“西风”跟进的原因。
    以上的叙述,只是说明一个理念,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筑住宅也是一样。然而,无论建筑住宅如何变化,现代城市都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否则就会失去“灵魂”。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李廷贵教授将陶公后裔故居迁至河源进行复原式开发,是体现城市历史和文脉传承,是对民族性的东西的一种保护,值得肯定。
    以“贻燕园”为复原基础,构建河源民俗博物馆,对于河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体现。如果依托“贻燕园”开发仿古式传统别墅群,其开发市场可能会更好。
    实际上,“天堂之屋”是我们追求的民居空间,即让主人感觉最温馨、舒适的“家”。这个“家”的布局、装饰、构造、建材、周边环境等建筑元素都是最适宜居住的。中国的传统民宅就很讲究这些建筑元素。所以,依托“贻燕园”开发传统别墅群,是打造河源的“天堂之屋”的可行之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1: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专辑]越来越浓的城市味。 2005-12-4 记者 刘烨华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叫“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城市里的建筑物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等。
    社会在进步,建筑物的风格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过去只求住得舒适到现在更注重美感和时尚。近几年来,河源市区的建筑物越来越具有都市味道。高楼不断拔地而起,生活小区成片开发,建筑物的现代化让市民感受到生活的现代化气息。在为越发现代化的建筑物雀跃时,也有一丝遗憾,从这些建筑物中,实难看出自己是生活在客家地区。高楼+玻璃墙颠覆了骑士楼,或许,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但许多人到了欧洲之后,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小楼而难觅高楼时,却又不禁怅然若失,不知究竟谁更现代化。仅从河源现在的建筑物来说,要达到“凝固的音乐”这个境界,路还有很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1: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以下这个网址:

http://www.qinghuafang.com/

这类建筑我觉得很适合河源未来的规划建筑方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才是中国人的家!

古老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才是中国人的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建筑权威人物介绍——梁思成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家梁启超的长子。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十一岁回到北平。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在家里设学堂。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视觉中国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视觉中国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视觉中国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视觉中国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视觉中国

宾大有个藏书丰厚的图书馆,建筑系的教授也很有名.而梁思成沉迷于看书画图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中国同学相约出外郊游.梁思成仍在画图.同学们与林徽因打赌,问她是否能请得动梁思成一同出游.林徽因特意换了身儿好看的衣服,神采飞扬地敲开梁思成的画室.梁思成饶有兴趣地跟林徽因讲起了他正在研究的一处古建筑的结构.林徽因好几次想打断他...最后林徽因硬着头皮跟他说:跟我一起去郊游吧.我都跟人打过赌了,你不去太不给我面子了.梁思成却说:你跟他们去玩吧,我还要画图.林徽因只好失望地一个人走了.这样的事情在这对小情侣间常有发生. 视觉中国

宾大建筑系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别出心裁的作业.他们有时让学生为毁损的建筑做修复设计,有时让学生重新设计凯旋门,纪念柱. 视觉中国

每当此时,林徽因总是很快就画出草图,然后,又会因为采纳不同的修改意见而丢弃这张草图.灵感不断,反反复复.视觉中国

就在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设计时,梁思成来到她的身边,以令人惊叹的绘图功夫,迅速,清晰而准确把林徽因富于创造性的图纸变成精彩的设计作品.视觉中国

林徽因也承认自己是个兴奋型的人,而梁思成的沉稳和林徽因形成了最好的互补.他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合作,在以后共同从事的事业中,一直保持了一生. 视觉中国

关肇邺:他们俩就像李清照和赵明成... 视觉中国

从美国回国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在那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后回到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中国古建筑野外勘查和测绘工作.为编写《中国建筑史》收集资料。 视觉中国

“桥是那么伟大,但也能娇小妩媚。秦少游为“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的绚丽景色所动,李肩吾爱看“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欧阳修更痛快,他偏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多么潇洒!” 视觉中国

这段文字出自梁思成的野外勘测笔记,谁能说这时的梁思成不更是一位诗人呢。视觉中国

这些笔触细腻生动的图纸是梁思成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读书时的作业.现在保存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资料馆里,供学生们借阅.而梁思成一生绘制的图纸数不胜数. 视觉中国

从青年时代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视觉中国

梁从诫;早在宾西法尼亚大学时,梁思成就发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惟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那时他就立志要写一本中国建筑史。 视觉中国

梁再冰:1931-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与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视觉中国

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在一篇调查日记里这样写着:“6月28日,。。。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视觉中国

就是这样,他们却甘之如饴。当一次次他们在山野间发现那些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的古建筑,那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尊雕像,在梁思成的眼里,都是活生生的存在。视觉中国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视觉中国

林徽因 视觉中国

独乐寺,赵州桥,应县塔,佛光寺。。。。。它们或建于汉朝或兴于唐代.为了拍摄应县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差点从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而当他们终于在太原五台山寻找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大佛光寺时,他们兴奋地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殿前及整个庭院一片红光.他们将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了一番. 视觉中国

然而,战争爆发了。连天的战火对古建筑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视觉中国

他只能尽自己最大限能地加紧对中国古建筑的野外勘察和记录.企图在战火破坏它们之前留下些资料.而当他听说美军要轰炸日本奈良时,他坐不住了。 视觉中国

他知道,日本奈良有着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他不能想像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然而,他目睹日本人在中国的侵略暴行,林徽音的三弟林恒,是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刚刚牺牲于对日空战。他的内心激烈地斗争着...在1945年初,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布朗森不明白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有投向奈良. 视觉中国

如今,奈良风景依旧.许多奈良人还记得梁思成这个恩人。视觉中国

1940 年,被战争所逼,梁思成一家随营造学社从昆明展转到四川李庄. 视觉中国

就在李庄,家中实在无钱可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当卖衣物。把派克钢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然而,梁思成却总是乐呵呵地。画图时,总爱哼哼唧唧地唱着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个简陋的办公室去。那时,林徽因因为肺结核久治不愈已经卧床不起,梁思成的脊椎病也恶化到画图时要拿个花瓶支着下巴。但却是在李庄,梁思成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视觉中国

从1928年在东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到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作为高校建筑专业的开山人物为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及他的幽默与宽容仍然深深印在学生的记忆里。 视觉中国

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建筑师,梁思成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在一封给学生的信中写到: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视觉中国

王其明:梁先生以自己的建筑观为体系,提出“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他认为建筑教育的责任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并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 视觉中国

北平解放了.梁思成在清华园里比别人更早地感受到了这个新政权的英明之处。 视觉中国

林洙:解放前夕,一天晚上,两个解放军来到梁家。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梁思成夫妇惊诧得几乎跳了起来,感到喜从天降. 视觉中国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视觉中国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视觉中国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视觉中国

这是如今残留也是惟一仅存的一段城墙,它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视觉中国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林洙:五十年代在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建于辽代的三大士殿要被拆除,思成立刻向河北省政府反映,希望无论如何把这座辽代的古建筑保存下来。有人反对说:辽代的建筑又怎么样,反正是个没用的破庙,不如把这些辽代的木头拿去造桥,还能为人民服务。硬是给拆了。 视觉中国

后来,梁思成在不被人理解时,常感叹地说:“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啊” 视觉中国

走在今日的北京城,你已想像不出当年北京古城的样子.你会在某一处的雕梁画栋前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因为你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曾在这里驻足.它并不比某个夕阳斜下的时候,当你蓦然看见胡同口的老房子上那一蓬衰草更让你感动.因为我们不是梁思成,我们不能理解他当时的想法。 视觉中国

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再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的国宝级人物,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在这片他深深挚爱的土地上,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那是一句爱的赞颂,为所有真实美好的情感,为那曾经的懂得。即使它已无形可循,却在空气中四处弥散。视觉中国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视觉中国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视觉中国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视觉中国

——林徽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2: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心全意为河源人民的未来之家默默奉献的人————李廷贵先生简历

李廷贵艺术简历
  李廷贵1960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1993年调入深圳,2002年作为学者访问日本,省文化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现聘任河源市雕塑家协会会长、河源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2 09: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2 15: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希望我们河源不要走此路啊!不过河源对我们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建筑物保护不够力,像我老家的老屋可以说是客家典型的建筑物啦.现在因为年久日晒雨淋的和无人护理越来越坏了,我敢说在过10年我们以后都看不见它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2 17: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我支持.自从自己接触中国古典园林之后,我才发现我们原来一直追求的都不属于自己的文化!
      其实,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客家人这个群体,有些人甚至问是不是少数民族.试问:我们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它的含义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8: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梦中,我常常回到我那久违的围龙屋!:cr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3 10: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政府更加关注我们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物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3 12: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给几百万政府,政府一定会保护我们客家文化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3 16: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政府真要这样做的话就算我有钱多我把它烧了也不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3: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