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7|回复: 0

【转帖】浅谈客家山歌外交活动的意义及前景(作者:张领华 谢如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5 14: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客家山歌外交活动的意义及前景


   
张领华       谢如剑


        爱唱山歌搭歌台,唱得两人心花开。“山歌外交”传万里,唱到小康幸福来。

        客家山歌既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纯朴真挚,语言生动,诙谐风趣,旋律悠扬,风格独特,在我国民族文化民间文学中独树一帜。

         20世纪60年代,我国“乒乓球外交”成为千古佳话。到了80年代,客家“山歌外交”闻名遐迩,它成为祖国人民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发展经济,加强团结的一种文化载体,并誉之为“乡音”。本文对“山歌外交”兴起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及其发展前景,作初步探讨。


“山歌外交”兴起的时代背景


         客家山歌是指在客家地区流传并以客家话演唱的民间歌谣。由于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区,歌谣创作及演唱多在山间或田里劳动时进行,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客家民歌称为“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是口语化、通俗化的诗,是劳动人民用来抒发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与艺术风格。在山上田间,你唱我和,山鸣谷应,余音缭绕,其味无穷。客家山歌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中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中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赋、比、兴手法的深刻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客家山歌传统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如梅县松口山歌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灌录成唱片,现己广泛流传于海内外。

         建国后,客家山歌在内容、题材和形式上不断发展和提高,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客家民俗风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及老百姓的生活趣事,反映了当地群众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上,既有传统情歌、怀古歌、劳动歌、劝世歌、刀花歌、女红歌、开锁歌等,又有当代创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山歌、时政歌、仪式歌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在艺术手法上有明喻、暗喻、赋、比、兴、双关、幽默、讽刺等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山歌剧等,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在客家地区各地还组织了山歌社团、协会或剧团,涌现出众多的山歌师、山歌手、山歌妹以及山歌的收集者。其中有一位名闻遐迩唱着客家山歌长征的女红军干部——李坚真。她唱的《爬雪山、过草地》的两首山歌:“夹金山上雪似银,脚踏冰雪奔前程。革命豪情比火热,熔冰化雪步不停”,“万里行军不怕难,踏平草地烂泥滩。七天七夜风雨过,红旗指向六盘山。”

          艺术从来就讲兼容并蓄,无地域无国界之分。客家山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群众喜闻乐见。客家人的足迹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的客家人已达8000万之众,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就有1000万之众。客家人到了哪里,就把客家文化精髓——山歌传到哪里。福建三明市吴福文作《客家山歌与马来民歌》一文中指出,由于在十六世纪以来,客家人迁到马来西亚的人数在马来文化拓荒者队伍中比其他语系的人都多,马来民歌受到客家山歌的促进和影响,存在着众多共同和相似之处。客家山歌流行区域广泛,海外凡有客家人聚居之地,均有流传,真是“乡音难改,故土难忘”也。

          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加上科学技术、电子通讯网络的发达,也促进了“山歌外交”的兴起和发展。如1988年10月,世界客属第九次恳亲大会在美国三藩市举行期间,梅州市组织“山歌庆贺团”前往祝贺,许多客籍乡亲及相隔别40多年的台湾乡亲首次欢聚,当他们听到家乡优美的山歌,激动得热泪盈眶,山歌在客籍乡亲代表中引起共鸣,引发乡思,追恋乡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代表寻找机会返回故土,走一走,看一看。

          “山歌外交”的传播既快又远,落地生根。如梅县梅州公园及梅江两岸、松口中山公园、大埔剧院门口等地,经常歌手云集,对唱山歌,听者甚众,好不热闹。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客家山歌爱好者每天聚集在广州越秀公园唱山歌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于1996年成立了洪桥客家山歌协会。又如深圳市坪地山歌文艺队,传承和培植客家山歌品牌,真正唱好山歌;并于2003年秋成功地承办了广东省首届民歌会,并先后两次举办山歌文艺晚会,用客家山歌唱新生活,唱美好未来。


“山歌外交”的现实意义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众的集体创作,是一种文化标志和历史结晶,就其影响力来说,更多地代表客家地区特有的、最有价值的民间文化品牌。21世纪,是“眼球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焦点。客家山歌以其优美动听、柔润婉转、字正腔圆的语言特点和甜美歌声,让人们倾倒,拍手称快。毫不夸张地说,“山歌外交”是传播客家人文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使者,当之无愧地成为客家文化品牌效应的一张“山歌外交名片”,具有顽强的市场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其主要现实意义表现在:

        一、“山歌外交”是与海内外乡亲加强联系和增进友谊的使者。

          客家山歌美,美在不仅当地客家人喜闻乐唱,而且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喜闻乐唱。1989年世界客属第十次恳亲大会在梅州举行,世界各地客家人欢聚一堂,即席对唱,唱出:“千年榕树共条茎,世界客人一家亲。有缘千里来相会,隔山隔水难隔心。”此后,梅州市包括8个县(市)区曾多次组织山歌团到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演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梅州市1990年山歌节,台湾的大埔乡亲也派出“山歌代表团”前来表演,加强了两岸乡亲的联系,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山歌外交”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山歌内容新颖,更具时代特色,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2004年2月7日至9日,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在梅州隆重举行,知名人士曾宪梓、杨伟光、余国春等嘉宾,省、市领导和来自东南亚等国家以及江西赣州、福建龙岩、深圳、台湾等地的艺术界代表与3000多名观众一起共度良宵。在演唱会上,歌唱了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阎肃、徐沛东、陈中秋、陈小奇等组成的京粤词曲作家采风团谱写的《梅开盛世》、《永远的叶帅》、《家乡好梅州》、《客家迎客来》、《高高阴那山》等10首新歌。在晚会现场,一台颇具现代气息的“客家妹”形象大赛总结赛,通过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喉、完美的造型,成功地展现了梅州客家妹春荫、夏幻、秋恋、冬艳的过程,让观众们如痴如醉,使整个晚会成为欢乐的海洋。

          二、“山歌外交”是弘扬客家精神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彩虹桥。

          客家山歌集中体现了客家民系众多鲜明的特征,它是这个民系人格化的表现,研究客家山歌,正是对客家精神的一个深度的发掘。人们可以在客家山歌中读出客家人的品格情操,读出客家人的文采风流,也可读出客家人一部豪气干云的历史。他们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是客家人创造了客家山歌、而客家山歌反过来塑造了客家人。在客家山歌中体现出客家人艰苦奋斗,敢想敢干,万难不屈,开拓创业的客家精神,展现了客家人的风采。
“海峡相隔音不改,山歌牵动两岸情”。2004年7月30日,广州市越秀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与台湾桃园客家山歌舞蹈参访团,在广州举办以“两岸牵手客家情”为主题的交流演出。演员们以嘹亮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演出结束后粤台两地的演出人员仍互对山歌,交流感情,久久不肯离去。

         “客家山歌濠江唱,中秋圆月客家情”。在广东省文化厅、梅州市文化局的策划下,2004年9月9日至14日,梅县客家艺术团应邀赴澳门进行文化交流,演出的山歌联唱、民俗歌舞、兴宁杯花、大埔鲤鱼灯、平远船灯等节目极具客家特色,深受澳门同胞的喜爱。

        从以上两个事例说明:这些社团通过“山歌外交”,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和发展,把山歌和音乐舞蹈等文艺表演紧密结合起来,既弘扬了客家人文精神,又加强了海峡两岸和濠江各社团之间的联系和团结,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上了一份力量。

       三、“山歌外交”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先进文化主导地位的载体。

       客家山歌被清代外交家、大诗人黄遵宪誉为“天籁”。他对山歌的评价为:“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失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而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勿为,天籁难学也。”也就是说,客家山歌纯乎自然的情感流露,境界高,造诣深,绝非矫揉造作出来的,有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借树与藤来表达爱情的忠贞那首山歌:“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多么生动形象,多么挚爱纯情,从而震撼人的心灵,感动了一代又一代。

         情,是客家山歌最强烈的象征;爱,是表现客家民系人格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征。浓情似火,为情而抗争;大爱至真,为爱而献身。情与爱突出地表现了客家民系至为宝贵的个性。她不受儒家“中庸”之道的约束,承接魏晋时代天放的精神,让人性在自由的天地中得到充分的释放,这也是长期形成的客家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为这种客家精神是先进文化主导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山歌闹狮城,和谐优美润心灵”。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于2004年12月6日举办“第一届客家歌唱观摩会”,应邀参加观摩会的客属会馆共有26所,表演团体有:主办单位茶阳(大埔)会馆、南洋客属总会、茶阳(大埔)励志社等8个社团。其演唱的歌曲主要是经过改良,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的客家山歌,其中“客家妹”形象鲜明,韵味情浓,让欣赏者更感到和谐优美,娓娓动听,深入人心。

        “山歌外交”是客家山歌精华情与爱的载体。它充分表现了“客家妹”那特有的灵秀、纯真、活泼和客家山歌荡气回肠的甜美歌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涤荡净化人们的心灵,从而有效地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并把客家山歌作为先进文化主导地位之一的客家精神,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新的辉煌。

         四、“山歌外交”是海内外乡亲支援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纽带。

         客家山歌逐渐成为联系海内外客家乡亲情系家山,花开故园的一条纽带。在“文化唱戏,经济搭台”的招商引资氛围下,众多客家地区的各级政府,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利用客家山歌声情并茂这一特殊文艺形式,与汉乐、汉剧、音乐舞蹈等相结合的文艺演出招待外宾,以增强海内外客家乡亲饮水思源,怀亲念祖不忘根的归属感,引起心灵共鸣,激发爱国爱乡精神,使他们自觉自愿投资巨款,兴办实业,参加建设,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如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山歌表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次主办的地方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掀起当地经济建设新一轮的热潮。2004年江西赣州市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吸引投资额近3亿元人民币。

          侨乡大埔县这10年来共举办了5次世界大埔同乡联谊大会,多次组团到新、马、泰、印尼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都派出山歌慰问团或山歌师、山歌手前往演出助兴,旨在让海内外贤达沟通感情,切磋经验,增进友谊,加强团结,让大埔饮誉世界,让世界了解大埔。而“山歌外交”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从客家山歌中歌颂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履义行仁,明德亲民,热爱乡邦的精神,在众多海内外乡亲中得到具体体现。他们心系大埔,热爱大埔,共建大埔,纷纷慷慨解囊。如旅港侨贤大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大埔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刘南琴先生、旅港名医师刘永生先生等众多海内外乡贤(还有已逝世萧畹香先生、姚美良先生)先后惠捐巨资,办学校、建桥梁、修道路、兴医院等公益福利事业,造福乡邦,使当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了长足的发展。众多的乡贤先后荣获市、县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

          “承先启后中华心,追本塑源客家情。”200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等18个客属团体联合举办第一届客家文化节,旨在庆祝中马建交30周年暨筹募客联大专贷学金。盛情邀请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广东省兴宁市文化局联合组织的客家山歌艺术团,在吉隆坡、居銮、森美兰、麻坡、新山、关丹、淡马鲁、吉打、槟城等地进行了10场大型“客家山歌之夜”义演,全马各地共有8000多名华人观看了这次多姿多彩、余味无穷的山歌表演,受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欢迎和赞赏。


“山歌外交”的发展前景


          “山歌外交”让人们认识了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以及多姿多彩的人间乐章。其发展前景是与山歌本身的发展不可分的。客家山歌属于民间文艺,源于生活,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然而,毋庸讳言,客家山歌存在着青黄不接的问题。要使客家山歌与时俱进,呈现异彩,必须未雨绸缪,需要有党和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需社会各届人士的共同努力。展望客家山歌未来的发展前景,必须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是“山歌外交”要适应目前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手段参加竞争。首先,要开拓视野,在传播媒体上要通过电子网络、录像、电视等信息技术的映像技术更好地普及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客家山歌。其次,要组织人力精心挖掘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出以客家山歌和山水旅游为主导的系列文化品牌,并在实践中探索出:“走出去,引进来,一业投资,多业产出;一业为主,多业受益”的新运作模式,走出一条以文化促经济的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把山歌同“客家妹”形象大赛总决赛结合起来,开创了先例。其产业化运作的手段证明,市场经济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在山歌创作上要继承和发扬客家山歌优良传统,在原有风格基础上改革创新。要做到推陈出新,旧瓶装新酒,多创作一些小演唱、小组唱、表演唱、山歌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注入时代特色,融进时代主题,提倡用现代口语歌唱现代生活,要努力做到通俗化、口语化、形象化、音乐化。同时还要适合年轻人的要求。在歌词的创作上,要继承发扬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努力做到想象丰富,纯朴自然,比喻贴切,双关巧妙。使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是发展山歌教育和山歌文化,培养山歌手,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培养青少年热爱山歌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对山歌产生钟爱之情。要多举办山歌讲座或山歌培训班,多动员年轻人参加,请山歌师山歌手讲授山歌知识,教唱山歌;各地山歌协会要重视吸收中青年人参加,做到老、中、青三结合;要以老带新,要口唱、要创作,要研究;客家地区学校可把山歌普及到中小学的音乐课中,或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山歌比赛。总之,要多想办法,采取措施,以保证客家山歌后继有人。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用于开发旅游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海内外特别是台湾各山歌社团的联系。因台湾有众多的客家人,通过“山歌外交”这一特殊的桥梁纽带,以增加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互相了解,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为早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发挥独特的作用。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常开展“山歌外交”活动,不断改革创新,让中华文化瑰宝——客家山歌优美的旋律,在五洲四海传扬。


[注]作者:张领华系大埔县文化馆馆长; 谢如剑系大埔县文联会员。
联系电话:0753—5556510.邮编:514200.
[本文发表在《大埔文艺》2005年第145期,转载本文应注明作者]


转自大埔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