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提示:请注意黑体底划线部分
凤凰涅槃
———新台商创业在广州
www.taizhou.com.cn 发布时间:2004-11-22 07:29
一辆淡黄色的奔驰车停在广州新白云机场门口。“浙江商会已经成立了,我们正在筹备台州商会。”见了面,杨亦福告诉我们。
那是11月18日傍晚,初冬的广州风清云淡。开着奔驰车,西装革履,谈笑风生,43岁的杨亦福“牛”气十足。这个闯荡广州只有短短几年的椒江农民,现在有着“包机大王”之称,新任广州市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广州创业的数万“新台商”里,杨亦福并不是最“牛”的,据说最“牛”的个人资本已过10亿元大关。
新台商涌入
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整个广东省经商的台州籍人士约有10万人,人数在全省各地市中列第二,仅次于温州。年龄在30至45岁的台商在整个创业大军中占95%,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立足后举家、联亲、结伴,成批甚至成村南下务工和经商。从企业性质看,绝大多数为私营、股份制企业,其中股份制企业多数为内资合股形式,也有海外国外合资。同时,经商队伍中个体工商户占有很大比重,主要分布在城乡专业市场、批发零售商店,从事皮革、皮具、服装、鞋业、电器、眼镜、珠宝等20多个行业。
那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传奇式的经历:吃尽常人不能吃的苦,在大都市广州寻找出路,以最快的速度积累资本,以最锐利的眼光捕捉商机,以山一样的胆魄完成一笔笔生意……广东人甚至用“横扫广东”一词,来形容浙商、台商这几年的成功。
杨亦福是椒北一个农家孩子,12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5个妹妹,日子过得极其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未成年杨亦福便外出讨生活。从台州到福建再到广州,杨亦福终于成功了: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姿态,承包下广州到杭州等地的民航客机货运业务,凭着高明的经营手段日进斗金。
旭峰集团(广州)董事长徐韬(天台人)又是另一种经历。他上过山,下过乡,读过大学,留过洋,当过教师,1985年辞职南下广州发展。生意从丝绸贸易起步,至今先后在深圳、四川、浙江、福建、内蒙、香港、澳门开设近20家公司、研发中心和原料基地,在美、法、意、印度和东南亚设立多家商贸办事处,集团以广州最高级的写字楼———大都会广场为总部,傲视整个广州。
临海人何金志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老何从1985年开始就在哈尔滨做钟表产销生意,1997年他把厂子搬到深圳,这里有完整的钟表产业链,使得他的厂子年产值很快上升到5000多万元。2000年,老何突然把厂子交给妻子,自己只身来到广州。几个月后,他摇身一变成为美国花雨伞、金盾等品牌鞋的总代理。
“当时这几个品牌并不为人看好,所以拿总代理权比较轻松。”老何说。但是现在,他旗下的代理商已发展到600多家,年销售总量从最初的1000多万元上升到6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台州商人来广州创业,很大一部分是近五六年间的事,而遍地开花式的创业成功也是近几年的事。分析人士认为,台州的市场和民营经济孕育早、成长快,而又人多地少、资源稀缺,从而催生了年轻一代异地创业的强烈愿望。在一段时间的拼搏、积累之后,终于在近几年崛起,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
所向披靡的经营方式
追溯广东人的发家史,归结为4个字就是“前店后厂”,这个模式很快被台州人收为己用并不断改进。
广州花都狮岭皮具城是全国最大的皮具集散地之一,那里聚集着近百家以椒江籍为主的台州商家。他们大部分在皮具城附近建有自己的皮革厂,产品直接拉到皮具城的商铺里卖。
这使得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不仅如此,很多人在台州老家还有生产企业,通常是产品粗加工在台州进行,再运到广州的加工厂进行精加工。由于劳动力台州较广州便宜,使得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广州为信息窗口,指导台州企业的生产,用低成本、高质量取胜”,这已然成为他们的杀手锏。
经营户张剑军(椒江人)说:“广州皮具几年前还被台湾商人垄断,大部分在此流通的皮具皮革都出自台湾。”但是现在,台湾商人早已黯然引退,取而代之的是以台州、温州商人为主的浙商。
“皮革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每推出一项新产品,我们很快也能跟进,且质量不相上下,成本还是比台湾产的低。”张剑军说。
台州商人在珠宝、鞋业、眼镜等行业竞争胜出,与皮具行业有着相似的路径。比如珠宝行业,在闻名亚洲的广州荔湾广场珠宝城,温岭人占据珍珠制品主导地位。而几年前这是香港人的天下。温岭横峰和本省诸暨等地养殖珍珠历史悠久,成了温岭商人主要的货源。与之相比,香港商人在成本方面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近几年,荔湾广场珠宝城所出的珍珠已占到整个东南亚市场的80%。
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台州商人的眼睛瞄到打造品牌上来。临海人黄继忠的企业袋鼠王(澳洲)皮具发展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品牌。把企业日常管理交给别人,黄继忠三天两头往国外跑,就为了一件事:考察学习国际流行款式。材料进口,款式在仿欧洲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袋鼠王的档次不亚于欧洲产的同类产品。企业创办不到3年,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
在广州及周边地区,随处可见台州产品的特约销售点。经销商也大多为台州人,品牌宣传、售后服务,经销商与生产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同盟,为台州产品占领当地市场、推向世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走到哪里都是台州人
没有人能提供一个确切的数据,表明广州台商有多少总资产。
广州中诚物流公司总经理李云满(温岭人),这几年投资涉及多个行业,成为台州万远绿化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股东,近期还打算回乡投资创办物流园区。“我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虽然离开台州已经有十几年了。”李云满说。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在广州买房子,台州的房子却早就准备好了,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回家乡生活。
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类似李云满的声音:思乡、爱乡、恋乡。无论是各类专业市场的经销户,还是大小企业老总,只要条件许可,都愿优先聘用台州老乡。一开始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最后扩大到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乃至整个村、整个镇,广州成了越来越多的台州人创业、就业之地。
众多台州人选择广州创业,原因有三:一是看准广州这个华南商贸中心,被完善的产业配套、良好的融资体系、活跃的市场因素、丰富的信息资讯、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便捷的交通体系所吸引。二是广东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对外来企业厚爱有加,牢牢把握“不干预、多服务”的原则,观念新,透明度好,办事效率高,作风检点。当地政府管理企业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行政规费,并且对外来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三是广东实行“放水养鱼”策略,所得税实行“二免三减半”政策;对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以企业发展奖励形式返还给企业,因此企业在税收上感到压力不大。
作者:本报记者 钟荣华 林远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