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举报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1-24 17:46 作者:justice 发表时间: 2005-11-19 10:22:42 孫中山先祖來自上沙是翠亨孙族祖辈相传的說法,所谓“孫中山先祖是來自紫金的”根本就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完全是臆测、移花接木并有一批客家文人鼓吹、通过非学术的渠道搞出来的结果。 “孫中山是客家與非客家之爭”是多余的,只须实地到翠亨村调查研究就可得出结论,一个乡村家族的源流并不复杂。所谓“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曾親自到紫金祭祖”,是孙科误信罗香林说法的结果。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翠亨孙族是不是客家,孙科无权代表整个翠亨孙族,他对家世源流是不清楚的,而清楚家世源流的孙满、孙乾(长房嫡孙)、孙社正等人的看法的就不多说了,孙眉、孙中山多次到左埗头祭祖、孙中山亲自到东莞祭祖、孙中山出席的孙族联谊必请上沙,而从来不到紫金。翠亨孙族从来就没有“紫金”之说,紫金孙族直到罗香林搞出“紫金说”以后才知道有翠亨孙族这么一回事。涌口、左埗头与翠亨的渊源关系有很明显的痕迹,是无法剪断的。国家文物、文史部门严谨的研究,完全否定“紫金说”。紫金说剩下的一招是孙穗芳到紫金“认祖归宗”,宣称“相信由孫中山的直系後代的認同是比較適當的”。孙中山难道只有一位后人?而且这位后人特殊的身世(孙科与女友所生),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翠亨孙族其他人与她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孙科的长子孙治平,一直反对孙科草率的做法,坚持认同东莞祖居。孙科的次子孙治强,原来轻信“紫金说”,了解情况以后,认同东莞祖居,并在有关族谱上签字确认。孙科的长女孙穗英、次女孙穗华,也郑重签字确认东莞祖居。孙科与女友所生的另一位女儿孙穗芬,祭祖必到翠亨村,而从不到紫金;孙穗芳跑紫金的次数比到翠亨村的次数还要多,是她个人的取向,而不是“代表”。 罗香林要否定翠亨族谱,结果被国家文史文物研究、鉴定部门以严谨的态度,否定了他的所谓“研究”。liaohk 想要超越前人,更上一层楼,从源头抓起,否定东莞上沙的世系?呵呵,无知者无畏。liaohk说:“文章提到孫中山祖先的一至四世均在上沙居住,為何只有第三世祖先的墳在上沙,其餘的一、二、四世在哪裡?”呵呵,不提到不等于不存在。你没查证过,就不要信口开河。即使找不到了,在乡间小家族里也有这种现象。上沙孙族是小家族,直到孙中山革命成功,上沙孙族的孙绳武(卢慕贞举荐参与国民革命)由于与孙中山的族亲关系,被推举执掌东莞明伦堂。liaohk还说“ 文章提到孫中山祖先第三世的墳本是普通的土墳,是後來修建的”是“疑点”,呵呵,你是真不懂还是装糊涂?下葬的时候,家境不宽裕,坟墓很简单,直到后代集资重修,这是很正常的事。 liaohk提出的所谓理由,暴露了并非历史研究本行、甚至文史知识近乎空白的“革命本色”--“ 就算那是孫中山第三世祖先的墳,也不能充分証明孫中山祖先來自上沙。文章中最後一段提到該墳是風水風景俱佳之寶地。古人為了尋求風水地,居於中山而葬於東莞是極普通之事。就如孫中山的母親楊太夫人居於澳門而葬於香港 西貢百花林一樣,其距離不比中山與東莞之遠。實質百花林也是一塊風水寶地。”呵呵,只要仔细看看文章,就清楚“上沙五世祖”才迁居香山涌口的,上沙三世祖生老病死都在上沙。上沙孙族、涌口孙族、左埗头孙族、翠亨孙族都没有多少经济实力,人数也不多,是没办法到别的地方买地建大坟的,只有孙眉发达以后,这一房的人才扬眉吐气了一段。只有杨太夫人才能到家乡以外的地方买地建坟。卢慕贞是客死澳门,无法运回家乡,才葬于澳门的,那时孙眉投身革命,已经破产。孙眉事业成功以后,孙眉、孙中山兄弟两人曾经雄赳赳、气昂昂地找到左埗头孙氏族老(在孙族中的势力最大,与东莞祖居的联系主要是这一房),提出共建祖祠的设想,因选址问题争执不下,没有搞成。左埗头自己搞了一个祖祠,孙眉、孙中山回乡,都要循例到左埗头拜会族老、祭祖,而且很隆重,是坐轿子去的。有的人神化孙中山,编故事说孙中山不坐轿子,是不符合事实的。孙中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国的传统、家族的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这是很正常的事。他的革命伴侣“平妻”陈粹英(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有大篇幅介绍,这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女性),从传统意义来看就是“妾”。当然,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统一的中国,所以甚少对别人提及宗族观念之类的东西,还批判过中国人宗族意识强而民族意识弱的弊端。 liaohk吹毛求疵,声称“文中提到孫中山祖先一世祖來自元末時之珠磯巷。珠磯巷的主要遷移期是南宋,元末孫中山的先祖因受革命思想影響 而與何真交往,遂遷至上沙居住,理據太牽強,亦末能交待孫中山祖先在珠磯巷的世系,更未能追溯孫中山在珠磯巷之前祖先的世系”,这就是外行话了。广府族群的珠玑巷认同,与客家的宁化石壁认同一样,以前的世系要么空白,要么单线追溯到江南或中原某地,这类的族谱记载,多了去了,你能凭这个就否定南方家族的存在?打个比方,liaohk生于乱世,没钱读书,大字不识一个,用一块破布裹着几条底裤,挑着担子,拖着老婆孩子,一路狂跑到了新的地方。到了liaohk的重孙子这一辈,世代渺远不清啦,周围都在写族谱,自个不写是不行的,人家都有显赫的祖先,自己的祖先不显赫不行;人家都互相认同来自某块宝地,咱不认同,不就孤立自己啦?于是写道:某名人后代liaohk,用绸缎包着宝书,请人挑着金银珠宝,带着**宝物,途经某个众所周知的宝地,来到敝乡。。。。。。 历史研究证明:中国人大写族谱始于明代,多托始于南宋,南方的族谱尤其是如此。具体的就不说了,如果你懂得文史的一些知识,知道谭其骧、葛剑雄等人的观点,不说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懂,又不愿意接受,说了也白说。江南某地,项、朱两姓把族谱的远祖记载当真,已成笑柄。例:朱姓贴对联--两朝天子(朱温、朱元璋之类),一代圣人(朱熹)。项姓觉得没面子,贴出“烹天子父(项羽曾威胁要烹煮刘邦父亲),为圣人师(孔子的老师姓项)”的对联。还有赣南某地客家族谱,把何仙姑也列入家谱世系,某教授忍不住哈哈大笑。 请注意,孙中山祖居东莞,这个家族世代定居上沙,明代由上沙迁香山,明代以后的记述以及口碑相传,以及大量文物,尤其确凿。国家文史文物部门的专家专门从事有关研究,他们的结论很清晰:孙中山祖居在东莞。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你这么无聊,怎么不去翻族谱的“黄帝第X个儿子封于XX”之类的东东,来否定某个家族的存在?有个别的客家族谱竟然列出“生于周文王XX年,卒于周文王XX年”的多代世系,这样的世系,呵呵,不说啦。稍有常识的都知道,只有定居一地以后,家族繁衍、迁移的记载才是可信的。这类记载,由于客观条件局限,必有不完备之处,但总体脉络是清晰的。 liaohk梦话连篇:“文中提到東莞孫氏祠堂建於明中葉,同治時由香山孫氏後人增建。以當時年青的孫中山不可能不知,但孫中山在生時從未否認過自己先祖來自紫金,也未有書明自己先祖來自東莞,只是死後的現在,才有少部份人硬說孫中山祖先來自東莞,孫中山也不是客家人,是東莞人。想得連孫中山直系孫女到紫金祭祖也要干涉。”呵呵,孙中山当然知道自己祖先来自东莞,并亲临东莞,多次到左埗头。“孫中山在生時從未否認過自己先祖來自紫金”???哈,我也可以说:孙中山生前从未否认过自己先祖来自外星。孙中山没说过的话,就是从未否认过?这是什么逻辑?翠亨孙族一向的认同都是东莞祖居,而且对“孫中山直系孫女(孙穗芳)到紫金祭祖”不闻不问,翠亨族谱也从不把她收录进去。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孙穗芳女士要取得翠亨孙族的认可,还有很多传统的屏障要逾越,前文已述。既然讲传统,就要尊重传统。孙中山长子嫡孙孙治平率亲属团浩浩荡荡地回到翠亨村,浩浩荡荡地到左埗头祭祖,此前牵头在翠亨孙达成族谱上郑重签字(东莞源流明确),存档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liaohk从狭隘的族群观念出发,把历史研究看做儿戏,声称“所以客家人應想想以上這篇報導的目的,也需要加以考証,以免相信了一些歷史証據不足的歷史。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不過是一小撮人為了逹到某些目的而在孫中山死後便扭曲歷史以製造一些歷史假像而已。”孙中山生前的活动记录、有关历史资料,都证明孙中山与东莞的源流关系,这是客观存在。“客家说”之非理性、非学术,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文物局、国家权威研究机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态度都很明确:孙中山祖居东莞,不是客家人。顽固地坚持“孙中山是客家人”,并上升到狭隘的族群观念上的,依据是苍白的--不足采信的臆测与传言、与国家文史文物部门对着干的“硬颈精神”、与翠亨孙族对着干的另类风骨。 引用 编辑 第 5 篇 作者:justice 发表时间: 2005-11-19 10:48:21 我说客家文化有攀附名人的局限,有人不同意,说个别学者代表不了客家人。然而,难道罗香林代表不了客家文化,你才能代表?难道到今天为止,这种攀附名人的风气就没有了? 王力、秦似父子,世居于博白粤语区,并无客家源流,母语为粤语地老话,秦似还专门撰文阐述家乡土白话的存古情况,王力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博白方言”(地老话)的,他们父子俩都不会说客家话。这是很简单的事,很容易就查证到的,也被多次指出过。但还是被攀附为“客家人”。王力作为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全国人民都敬佩,并不需要某些人把他搞成“客家文化神”就提升一个档次了。 梁启超,世居新会之土著,家世源流与客家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还是罗香林的老师,罗香林不知怎么回事竟然把他列为客家。这就是罗香林的风格,尊重某人,想方设法都要把他扯进“客家”,唯独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人家家族的世代认同。 违背历史,把东莞水南土著袁崇焕拉进“客家”,不知是谁干的“壮举”。这类壮举,多了去了。 liaohk身为搞学术之人,却不能正视这一现象,说明客家文化局限之深。 http://www.kjwhsky.com/topic.asp?topic_id=8044&page=end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1-24 18:39 孙满先生的98年意见,又在孙家派人参加2005年成都“客家大会”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Posted by 情系東江 at 2005-11-24 17:54 梁启超,世居新会之土著,家世源流与客家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还是罗香林的老师,罗香林不知怎么回事竟然把他列为客家。这就是罗香林的风格,尊重某人,想方设法都要把他扯进“客家”,唯独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人家 ...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1-24 19:08 那么,你就说说孙家"派"谁去参加成都客属大会了? 至于丫林(情系东江)同学,从幼儿园大班读起吧,不要老是提那么幼稚的问题.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4-7 03: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