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94|回复: 3

[香港] 闯荡香港的客家人[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3 22: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h.7i24.com/1653/kejia/renwu.htm

闯荡香港的客家人

作者:刘加洪


   香港从南海小渔岛到国际大都会,从荒芜渔村到东方明珠,从偏僻的弹丸之地到亚洲四小龙之一,我们到处可见客家人拓荒的足迹,到处可见客家人创造奇迹的身影。客家人为了香港的繁荣昌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为了香港回归祖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一、赴港谋生,落地生根

  谁是最早到香港拓荒的客家人?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闯荡香港的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恐怕人们只能说一个大概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港九本属广东省宝安县,而宝安县有一半以上人口属于客家人。①因此,九龙新界一带,如上水、元朗,乃至大埔、沙田就有不少原居民是客家人。300多年前,香港就有许多客家村庄。

  客家人成群结队地大批迁入香港地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到香港开埠(约1684—1842年),为强迫迁入阶段。因当时清廷与郑成功对峙,为孤困郑氏,顺治曾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明令复界,招致各地农民前往垦殖。于是,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人,“便很多经由惠州、淡水而至沙鱼涌、盐田、大梅沙、西乡、南头、梅林,或更至沙头角、大埔澳、沙田、西贡、九龙城、官富城、筲箕弯、荃湾、元朗等地”,②开垦荒地,定居垦殖。到柴湾一带拓荒垦地的5个客籍家族,后来建立了大坪村、西村等小村庄,并以姓氏为名各建立自己的屋村——罗屋、成屋、陆屋、蓝屋。③于是,文教渐兴,考童渐众,由此可知客家人迁入之多。

  第二时期,从香港开埠到辛亥革命(约1842—1912年),为谋生迁入阶段。港九开埠,新界又租,城市初建,需要大量劳力。这时涌入香港的客家人很多,尤其善于采石的五华人更多。位于柴湾的“蓝屋”以及位于望夫石下的“曾大屋”,就是粤东客家人涌入港九的里程碑。五华县七都围的邓焦六(花名打石六)和圆瑾村的曾三利(又名贯万)兄弟,大约在道光年间只身出走香港,他们开设元昌和三利石行,后成巨富,三利在九龙沙田还建有“曾大屋”。④兴宁县罗岗镇的袁安成(又名石秀),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去香港,在中环码头打石为生,开设袁秀记店号,卓有成效,富有盛名。⑤稍后去的还有兴宁县的刘三桂、陈瑞山、丘裕和,五华县的李瑞琴、杨发利、李浩如等。这些是有史可考的迁入香港的粤东客家人。

  第三时期,从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约1912—1949年),为接引迁入阶段。这一时期又分前后两期。前期至香港沦陷前(1941年),由于此时香港政治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故粤东客家人去港谋生者与日俱增,多操打石、织藤、织布,也有经营洋杂、笔墨等小本生意。兴宁县的曾敬堂、廖蔼池等从事藤业,张岳鹏等经营小本生意。⑥这批人发迹后,继续接引家乡的故旧亲友到香港谋生。五华横陂马山村人,百年来不断涌入香港,聚居一地,从事各种行业而形成香港的马山村。⑦此后,客家人出港学师谋生者愈来愈多。兴宁县的李自蕃、李济平、彭伟才等先开设布业,后经商做生意。随着香港沦陷,多数同胞回乡避难。后期(1945—1949年),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的投降,除以前回乡避难的老港客纷纷返港外,又有一大批年青人跟随亲友长辈赴港。⑧

  第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约1949年至今),为受限迁入阶段。前期为50年代初,由于香港尚可自由出入,一批无地少地的农民和原属国民政府的军政人员、学者、富商及其家属,如兴宁县的李振球、刘定藩、罗香林、饶亚环等,⑨就是此时去港。中期为5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每年都有一批为继承财产、协助父母经营工商或争取团聚经批准去港者。此外,50年代至60年代,又有大批归侨到香港谋求发展。田家炳于1958年从印尼移居香港,曾宪梓于1968年从泰国返回香港创事业。由于受限入港,结果偷渡或闯关事件也时有发生。后期为改革开放以后,政策有所放宽,又有一批客家人批准来到香港。

客家人适应性和应变性强,迁移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建立家园。据不完全统计,旅居香港的客家人达125万人,其中梅州籍客家人有34.3万人。⑩

  二、背井离乡,艰苦创业

  在香港这个充满严酷竞争的社会里,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熬尽苦难,历尽艰辛,才干出一番事业。

  一百多年前,五华县七都围的邓焦六家贫如洗,头戴竹笠,腰缠裤带,只身出走香港。水寨圆瑾村的曾三利兄弟借钱二百文,徒步跋涉到九龙谋生。 ⑾客家人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像失群的孤雁,在阔佬成群,出入皆车,令人眼花缭乱,人群拥挤的闹市里,辗转徘徊,艰难地寻觅着栖身的窝和出力之处。年轻时所经历的艰苦磨练和丰富的阅历,往往是难得的宝贵财富,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兴宁县刁坊镇的杨应基,于1941年出港谋生,由于天灾战祸连结,遭受种种折磨,曾三进三出香港,一把辛酸一把泪,吃尽了苦头。直到1953年才独自办起一家藤器厂。1969年的一场大火,又把他的工厂化为灰烬。 ⑿但他敢于面对困难,从零开始,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终于事业有成,他成为香港藤器业的老行尊,其产品远销欧美各国。兴宁县石马镇的邹伟光,于1949年漂泊香江,为了学到织藤的真本领,一双手掌被藤丝割得血淋淋的,但他忍着伤痛忍着泪,每天连续劳作十来小时。 ⒀1957年自立门户后,他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操作到现代化生产,产品品种从单一到多样化,业务扩展到海内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赢得了客家人在香港的应有地位和影响。

  成功的创业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永远拥有超人的自信,永远拥有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他们义无反顾地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即使泰山压顶,也在所不惜。1963年5月,梅县扶大区的曾宪梓,为了父亲的遗产经香港去泰国。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尝尽了炎凉世态、冷暖人情的滋味。当他从泰国杀回香港创业时,仍然一无所有。一个熨斗、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台国产脚踏式蝴蝶牌缝纫机,伴随着他泪眼创江山。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那一双又粗又大、伤痕累累、结满粗茧的手,缝制出了一条条做工别致的领带。他夜以继日的拼命工作,忘记了辛苦,忘记了疲劳。做好了以后,还得亲自拎着一大盒二百多条领带,沿着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推销。从孓然一身踏足香港的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无论将来环境如何恶劣,都必须正直做人,勤俭创业。” ⒁的训条。在长达30年的奋斗生涯里,曾宪梓以他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在号称冒险家乐园的香港站稳脚跟,创造了大家都熟悉和喜爱的世界名牌——金利来领带。

从晚清时期的邓焦六、曾三利,到民国时期的杨应基、邹伟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曾宪梓,一连串熟悉的名字,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大群闯荡香港的客家人,他们咬紧牙关,度过了各种艰难险阻,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断创造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的奇迹。

  三、繁荣香港,功不可没

  客家人不仅在为自己谱写着闯荡香港的历史,而且也在为香港高度繁荣的经济和光彩斑斓的文化,谱写着一页页辉煌的乐章。

  1.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150多年来,随着香港开埠,大兴土木,开路建楼,设立市场,由荒凉到繁荣,由被人遗忘的角落到国际名城自由港,建筑行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巍巍雄伟之楼房,平坦光滑之公路,移山填海之奇迹,开筑水渠水塘,兴修桥梁码头,建设机场隧道等伟大工程,十之八九出自五华石匠之手。五华石匠承办的建筑公司达数百家之多,其雕琢工艺,绚丽多姿,自成风格,为世人称颂。矗立在香港中环地区的汇丰银行是一座石砖砌成的高楼大厦,就是石行伟人李浩如和魏标记共同承办兴建的。” ⒂汇丰银行是香港建筑史的一面镜子,一幢幢摩天大厦在她旁边的崛起则是香港繁荣的一个个具体生动的表现。

  2.传统行业的举足轻重。香港的藤器业90%由客属人士经营。从一百多年前的刘三桂、陈瑞山、丘裕和等发展竹木家私制品,到王贵福、袁五松、陈日章等取藤料而代之,兴宁县在港的藤器编织业,形成一种特殊的传统行业。最近几十年来,邹伟光、杨应基、杨如彭等人的藤器出口公司更是久负盛名。中国藤器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倍受欧美国家的青睐。大量的藤器制品出口为香港赢得了大量外汇,对繁荣香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家人在香港经营的纺织业以小型居多,但厂址星罗棋布在港九非闹市区。港九从事纺织业最盛时有职工近10万人,其中兴宁人约占40%。 ⒃纺织业是香港制造业的主要支柱,长期以来,其出口总值一直在总出口值的30%左右,使香港一直保持了亚太纺织业中心和最大服装加工中心的地位,客家人在其中所作的贡献可想而知。

  3.服务行业的不断崛起。一是饮食业的建立。客家菜在香港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声誉甚高。客家人在香港创办的酒家、茶楼、饭店、饭馆遍及大街小巷,有数百家。 ⒄香港素有“国际大都会”之美称,客家美食则为“食在香港”锦上添花。二是百货业的崛起。客家人在香港经营百货业,大都是从小商贩、洋服店做起。客家人开设的国货公司不断崛起,遍及港九新界,共160家之多。 ⒅香港是世界上极负盛名的“购物天堂”,客家人创办的国货公司更是使旅港游人驻足留连。“购物天堂”繁荣了香港的旅游业,国货公司更是“购物天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兴工商业的异军突起。一批六七十年代旅港定居的客家人,在世界经济商海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奋斗抗争,迅速成为出类拔萃的工商实业家。他们经营的塑胶、服装、电子业异军突起,在经济界呼风唤雨。大埔籍归侨田家炳创办的塑胶工业在六十年代就跨进世界先进行列,享誉香港和东南亚,他也被誉为“人造革大王”、“塑胶大王”。梅县籍归侨曾宪梓创办的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在六十年代末就推出名牌产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行销全球。1992年9月,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股票市场挂牌上市。 ⒆“金利来”成为香港的又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这是客家人创造的奇迹。曾宪梓凭他的实力,赢得了“总督工业奖”,成为亚洲“领带大王”,被誉为“海内外杰出华人”。

  5.文教体卫的特殊地位。香港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教育完善发达,资讯传媒包罗万象,体育卫生各有特色。在这个东西融合、新旧并存、古今交汇、华洋渗透、中外碰撞的社会里,闯荡香港的客家人,不乏鹤立鸡群的突出人物,不乏有志有为的杰出之士,受人敬仰爱戴的大师和明星。

  一代史学宗师罗香林,祖籍兴宁县,于1949年7月举家移居香港,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终身教授、系主任、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他一生尽瘁教育,诲人不倦,培育英才;先后出版书籍42种,撰述论文139篇,2滜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风范与著述,留芳千古。中医师杨日超所著《伤寒论剖析》一书,经日人译成日文,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袁安成六子颂芬曾一度代理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在国际科学界颇有名气。蕉岭籍丘成桐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专攻数学,199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在数学界影响很大。他们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为香港现代文明和经济繁荣都作出特殊的贡献。

  一代代闯荡香港的客家人,在各行各业,他们有的叱咤风云,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有的兢兢业业,默默地奉献出了一切。香港经济腾飞于世界,凝聚了旅港客家人的一份智慧和力量。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旅港客家人的功绩卓著。

  四、爱国壮举,名垂青史

  客家人素以忧国忧民、爱国爱乡而著称。闯荡香港的客家人,同样是顶天立地、满腔热血的男子汉。他们为了香港的生存发展,视死如归,义无反顾;为了香港的安定繁荣,呕心沥血,孜孜以求。

  一百年前,客家人后裔孙中山先生,为了振兴中华,就把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此后几十年,他策划领导的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如乙未广州起义、庚子惠州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都以香港作为根据地,在香港招兵买马。海内外客家人纷纷响应,出钱出力,他们有的毁家舒难,在所不惜;有的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无数爱国志士、客家仁人写下了一篇篇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诗篇。他们或起兵准备于香港,或出走避难于香港。在推翻清朝专制的辛亥革命中,香港以天时地利起到了大后方的作用。在港客家人对辛亥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香港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旅港客家人对中国的抗战又作出了不同寻常的特殊贡献。五华籍邓焦六的子孙邓文田、邓文钊兄弟,生于香港,长于香港,爱国爱港,不避风险,毅然接受党的委托,以自己在香港经营的崇德堂进出口庄作为八路军办事处的通讯站和接受华侨抗日捐献的联络站,转运捐赠款项和物资。邓文钊还参加了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并任司库,2⑾日夜为募捐筹集抗日经费而操劳。1941年冬香港沦陷后,梅县籍廖安祥利用自己创办的香港东利运输公司,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共产党的“秘密大营救”,从被日军占领的港九地区成功地营救了廖承志、乔冠华、连贯、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一批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共产党人。廖安祥出生入死,仗义疏财,屡创奇迹,被柳亚子赞为“梅州大侠”。香港嘉应商会兴宁籍的爱国人士陈公木、孙城曾、李济平积极参加商界抗日,支持抗日爱国力量东江纵队等在香港的活动,被汉奸卖国贼视为眼中钉,但他们视死如归,毫不畏惧。他们在香港抗战史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广州尚未解放,而香港德辅道中42号的陈公木家的楼顶上,飘起了一面五星红旗;李济平在新华、联华两家布厂也升起了十面五星红旗,成为香港的爆炸新闻,广大爱国同胞都投以深情自豪的目光。此后,陈公木与李济平、林尚聪等爱国人士组成中宁国货有限公司,把国货源源不断地推进国际市场,为投资家乡建设,联系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争取外汇,起了重要作用。陈公木、李济平的爱国行动和对祖国所作的贡献,曾多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他们多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和赞扬。2⑿邓文钊从香港回到广州,创办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城乡、内外物资交流,起到了良好作用,后来他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

  闯荡香港的客家人身在香江,心系祖国。他们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支持着家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分别通过各种渠道,在家乡投资办厂,捐资捐款,资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社会公益事业,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兴旺繁荣,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至1996年底,梅州市累计接受“三胞”捐资(含实物折款)达15亿元,兴办“三资”企业1390家,实际利用外资6.12亿美元。2⒀

  为了保持香港的安定繁荣,实现平稳过渡,旅港客家人劳心劳力,四处奔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先生,以无与伦比的爱心表示:“我会尽个人的能力,主动听取香港同胞的意见,如实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和大家一起为香港的繁荣,创造一个稳定、安逸的环境。”2⒁他呼吁香港各界为1997年的平稳过渡而同心协力。曾宪梓的话代表了旅港客家人的共同心声。田家炳、刘宇新、余国春、黄华、罗焕昌、刘锦庆、林尚聪、陈振炎等爱国人士,都竭诚拥护基本法、“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承担了大量的团结沟通、艰苦卓绝的繁重任务,赢得了祖国和香港同胞的赞许。

  综上所述,闯荡香港的客家人,为香港的腾飞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香港的繁荣立下了不朽的丰碑。他们的拼搏史、发迹史,证明我们客家民系是中国民族优秀的一支。在祖国遭受欺凌挨打的时代,我们客家的优秀儿女都能在香港站稳脚跟,为祖国作出贡献。那么,在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指导下,我们客家的优秀儿女,一定会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业绩,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1 1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有着优良的传统,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客家的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大家都会尽自己的一份能力,为之贡献,为之献献付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1 18: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托.在孙中山祖籍尚未最终定论之前不要再说什么"客家人后裔孙中山先生"了,做人还是严谨一点的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4: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tonycw at 2005-12-11 18:27
拜托.在孙中山祖籍尚未最终定论之前不要再说什么"客家人后裔孙中山先生"了,做人还是严谨一点的好!



这个问题争论下去只会越来越复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5: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